農業大學教材要徹底改革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農業大學教材要徹底改革
華中農學院湖北鄂城縣「五·七」農作試驗班
1970年4月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我們遵照毛主席關於「教材要徹底改革」的教導,為了使教學與生產實際結合,有的放矢地改革舊教材,編寫新教材,曾先後到七個公社、七個農業科學研究單位和一個農場,進行了三十多次調查。在此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了改革。首先增加了反映當地貧下中農先進生產經驗的鄉土教材,豐富了教學內容,還把過去幾百萬字的舊教材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改革。試驗班貧下中農學員反映良好,他們說:「這樣的教材,比厚本本要適用得多。」

在改革教材中,我們加強了教材的政治思想性。編寫教材,必須用毛澤東思想作指導,用毛主席的唯物辯證法,批判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用毛主席的群眾路線,批判資產階級「專家路線」;用「人的因素第一」,批判資產階級的「技術第一」。例如我們新編的種子教材,用毛主席一貫倡導的「自力更生」精神,批判劉少奇在種子工作中鼓吹大調大運的謬論。新編的棉花蕾鈴脫落教材,運用毛主席的唯物辯證法——內因與外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來說明棉花生殖生長和營養生長的對立統一關係,以及防止棉花蕾鈴脫落的措施。

新編寫的教材注意了地方性。根據試驗班所在的鄂城地區主要作物水稻和棉花生產中的突出問題——病蟲害問題,我們編寫的教材,以稻、棉栽培及病蟲害的防治為主要內容,並突出病蟲防治。同時,還注意反映當地貧下中農的創造。如結合貧下中農教師余成群培育水稻新品種「四號谷」的經驗,編寫了「水稻單株選擇育種法」;結合勞動模範楊先應的雜交育種經驗,編寫了「雜交育種法」。

我們破除了舊教材的舊體系,舊框框,刪去了其中大量脫離生產實際、煩瑣重複的內容,做到比較少而精,通俗易懂。如過去講遺傳選種、良種繁育、田間實驗方法的三本舊教材,竟多達八十萬字,內容十分煩瑣,其中「水稻幼穗分化」一個問題,竟將幼穗分化分成了十多個時期,使人難以捉摸。現在通過深入田間,調查研究,室內觀察,找出外部形態與內部分化的關係,將水稻幼穗分化簡明地劃分成三個時期。掌握這三個時期的特點,就可以辯證地指導水稻中後期的科學管理。

通過這段實踐,我們體會到,對於舊教材,既不能毫無分析地一概否定,也不能毫無批判地「硬搬」。必須用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對舊教材加以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之為發展農業生產服務。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