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院校既要重視普及也要注意提高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農業院校既要重視普及也要注意提高
北京農業大學教育革命小分隊
1969年8月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洪流,衝垮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我們學校的統治,教育革命步步深入。廣大革命師生批判了大叛徒劉少奇及其代理人把高等農業院校辦在城市裡,嚴重地脫離農業生產實際的修正主義教育路線,一致要求把農業大學辦到農村去。與此同時,有的同志就認為,今後的農業大學只要能為農村培訓些一般的技術人員就可以了。這種認識對不對?通過調查,我們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普及是群眾當前的迫切需要[編輯]

我們教育革命小分隊從農村調查的親身實踐中深切感到,目前,農村大量的要求是「普及」。我們到過的一些生產隊,貧下中農都迫切要求能儘快推廣農作物的優良品種,掌握栽培、管理農作物的先進經驗和合理的耕作制度,學習病蟲害的防治,化肥的使用,家畜的飼養、繁殖和疾病防治等先進技術。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也要求農業大學教他們學習一些農業生產上的科學技術,幫他們搞科學實驗。因此,我們在教育革命中,決不能忽視廣大貧下中農在普及方面的要求。

人民要求普及,跟着就要求提高[編輯]

但是,普及和提高的關係是相對的,普及本身就要求不斷提高。毛主席說:「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以小麥種子為例,在那些小麥優良品種已得到推廣的地區,群眾跟着就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說:「要再增產就得搞套種、間作,就需要有矮稈的小麥,有早熟的小麥。」顯然,解決這些問題是一種提高,再推廣,就是新內容的普及了。

從小麥良種被群眾接受,到群眾自己搞雜交育種,可以明顯地看出由普及到提高的發展過程。最初是引種良種,由於種子的混雜,引進的良種可能會逐漸退化,為了保種,群眾就要求能掌握良種繁育和復壯的技術。有的地方,由於引來的良種不適應當地的條件,如不能抗旱,不耐寒等,因此群眾就要求學會雜交育種等技術,以便選育出適合本地區條件的優良品種。顯然,如果沒有良種的首先推廣,群眾就不會有對良種進一步改良的要求,也不會要求學習比引進良種更高級的雜交育種,生產就會停滯不前。因此,我們不能忽視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提高是為了指導普及。

人的認識過程總是要不斷地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然後再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目前,農業科學理論和極其豐富的農業生產實踐比較起來,還顯得非常落後。那種以為高等農業院校的任務只是普及,迴避理論的總結和研究的任務,顯然是不對的。我們反對的是資產階級脫離實際的理論,而絕不是不要能為無產階級革命實踐服務的理論。我們重視理論的目的,也正是為了用它來指導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為此,我們必須隨時注意把豐富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同時,對前人留下來的理論性的東西,也不能一概否定,而要用毛澤東思想去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東西。比如,對各派遺傳學的理論,我們就應該在剔除其糟粕的同時,吸取其中的精華,把它應用到實踐中去。我們必須重視在普及的基礎上把豐富的實際經驗提高到應有的理論高度,用理論指導實踐。只有這樣,科學和生產才能發展。

農業院校的任務[編輯]

毛主席教導我們:「在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範圍內,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遵照毛主席的教導,我們辦農業大學必須從目前的農業生產實際出發,同時又要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既要注意普及工作,又要注意解決提高的問題。

我們認為今後的農業大學,一方面根據貧下中農的需要,可以採用「請進來」的方法,辦各種專業的訓練班,也可以採用「派出去」的方法,由革命師生組成綜合技術推廣小分隊,深入公社、生產隊向貧下中農學習,同時幫助貧下中農培養技術骨幹,普及科技知識。在普及的工作中,提出新課題來。

另一方面,農業大學還必須「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培養一批解決提高問題的專門人員,以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當然,這種專門人員在大城市的大樓里是造就不出來的,而必須同貧下中農和基層技術人員,以及生產實際緊密結合。我們教育革命小分隊,在農村和貧下中農、技術人員的接觸中深深體會到,能否和廣大貧下中農緊密結合,為廣大貧下中農服務,是能不能正確解決農業科學的普及和提高問題的一個關鍵。過去資產階級學術「權威」,把自己看成是高踞於勞動人民之上的精神貴族,從不向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貧下中農和基層技術人員學習,偶爾到農村,也不過是走馬觀花,往往是一無所獲。這次,我們小分隊每到一個地方,就遵照毛主席的教導,先當群眾的小學生,學習他們的豐富的實踐經驗,貧下中農給了我們不少幫助。這是使教學和科研工作沿着正確方向發展的可靠保證。因此,我們認為做專門工作的人,只有同貧下中農和基層技術人員緊密結合,虛心地向他們學習,同時又熱情地幫助他們,才能正確解決農業科學的普及和提高的問題,農業科學才能沿着無產階級的方向迅速發展。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