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冷泉遺稿/卷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 冷泉遺稿
卷之六
作者:朴宗輿
1895年
卷七

遺事

[編輯]

先考近齋先生府君遺事

[編輯]

府君。質仁而德備。外和內剛。如玉潔金精。自幼近道。讀書喜甚。聰穎絶人。初入學。不待長者授。自曉文義。終日惟操觚墨爲戲。不下庭與羣兒爭。及長。淹貫經史。治功令。赴塲屋。然律身淸嚴。動必以禮。非其義不行。不妄交遊。不逐聲利。不以外物經心。常欲點塵不着。卓犖有大志。嘗慨然歎曰。吾不爲婦人而爲男子。生於衣冠之國。爲冶川詩禮之裔。其可自小乎。人之性善。聖人與人。其性一也。人而不知其性可乎。知而不全可乎。於是遂專意性理之學。取近思錄,心經,四子書。日夜讀之。間參以程,朱諸先生說。玩索而體驗之。以爲聖人可學而至也。蓋其稟氣淸明而敏識天授。凡於性命之微奧。箋註之棼錯。到手則理契而心融。大而道體之彌六合。細而妙用之散萬殊。無不玲瓏穿穴。會統而歸極。以此其所自得而發揮經旨者。類皆疏朗圓全。灑落無瑕。兼治禮書。以爲禮是四德之一。而其用亦大。如有家冠婚喪祭之文。關係甚重。不可鹵莽而疎畧。乃㴑沿源流。考證同異。酌古今之宜。盡常變之節。其所辨析而折衷者。無不燦然有體裁。人遇疑變。必問於府君而定焉。然亦慮學者之專習於儀文度數之末。而不察乎忠信義和之本。則嘗以役文戒之。嘗留心經濟。每曰窮經將以致用。學而不能成己成物。則非有用之學。論治道必以三代爲期。若經國之謨。用人之法。制產之䂓。多有講究。必以敦敎化正風俗。任賢能遠諂諛。禁奢侈除冗費。祛浮華尙忠質爲先。其要又本於人主一心。以爲君心正則天下正矣。其言皆切當。達治體識時務如此。身雖韋布。常以安民利物爲意。凡係民生疾苦。水旱災癘。憂之若恫在己。其仁愛溥博又如此。然若見世人之疎於身心之學而亦不能量度時勢與分力。妄自許以事功者則深非之。以此人見其辭官處靜。一味含晦。意或不閑事務。而實不知心內經綸範圍恢濶。若出而裨治。則有可以輔主贊化陶世成俗者。初非高蹈不屑也。豈非所謂內聖外王有體有用之學歟。其學未嘗有師。自於心上得之。然必欲就有道而正焉。遍謁當世之賢者。以質其所疑。如渼湖金先生,密菴金先生,鹿門任先生。常尊事之。如雲湖任公,三山齋金公,寧齋吳公,東圃李公。嘗切偲之。蘿山趙公,濯谷金公。又其友也。其取人爲善也。出於至誠。如飢渴飮食。故諸先生咸樂而相告。其平日進學之次第功程。亦莫不奬詡而期待之。其所磨礱浸灌如此。終至於大有成就。則亦賴用工之縝密。非但生稟之絶異而然也。其爲學也。窮理以明善。反躬以踐實。持敬以養其內。體義以制其外。嘗曰。居敬窮理力行三者。廢一不可。敬又是萬善之本也。窮理則以讀書講學爲先。其於書。無所不讀。尤深於六經。循環熟讀。讀必成誦。聖賢言語。沕然若自其口出。其讀必盥手正坐。不搖肩背。心眼俱到。神志相涵。直與書爲一。音韻均齊。淸暢不窮。若珠轉然。讀而精思。思而又讀。反復沉潛。以求其理之所在。循序漸進。未嘗粗率凌躐。經傳之旨。瞭然若指諸其掌。以至天之所以運。地之所以載。日月五星之行。寒暑晝夜之變。飛潛動植之生。人物之著。鬼神之秘。陰陽之化。象數之賾。道器之離合。屈伸消長。往來聚散之機。內而身心性情之大。彝倫道德之盛。氣質品類之不齊。外而古今治亂成敗之跡。王伯賢愚之別。得失是非之分。官方法令之制。靡不硏究揚扢。萬事萬物之巨細精粗。所以體用一原。隱顯無間者。析之入於絲毫。辨之不漏錙銖。必欲盡通而後已。躬行則在家事父母。極其愛敬。處兄弟盡其和友。待婦子主於莊。敎子姪主於義。御婢僕主於恩。宗族一以睦。朋友一以恭。至於鄰里鄕黨。無貴賤賢不肖。一以誠信無僞也。人莫不服其義而悅其仁焉。雖未嘗立於朝矣。而事君必欲以直而不欺。忠則在其中矣。雖未嘗任職事矣。而觀乎閨閫之政。則治人必欲先敎化而後刑法。官亦當如其家矣。雖未嘗以師道自居。而其接引後生。諄諄善誨。有所疑難。應答不倦。無少隱蔽。盡吾衷曲。竭其底蘊。則其化之及人者深矣。其居喪也。易戚備。其祭祀也誠愨至。其居處也端肅如齋。其步趨也安詳中禮。戲謔不出於口。忮克不萌於心。食不求美。衣不取鮮。素位而行。隨分而安。家嘗貧。其苦有至不堪者。而處之裕如。每長夏永晝。竈不煙四五日。窺其庭。閴然若無人。惟有翠草生地。苔蘚沒階。入其室。圖書滿床。整襟危坐於其間。誦讀方洋洋。常欣然自樂。見者異之。以爲貧如此。其樂何事。勵其操如氷蘗。辭受未或苟焉。若有不恔於意。則終日不怡。家人畏之。不敢以非義進。亦不忍傷其志也。嗜義理如芻豢。視富貴如浮雲。其性然也。見善之勇。常有千萬必往之意。事苟合義。則不顧衆議。必行己志而乃已。有所守。雖賁育莫能奪。其辨邪正淑慝。森嚴不可犯。劈劃若利劒兩段。然喜包容。人之善必揚之。人之過必覆之。其公正善恕如此。少也爲擧業。程式諸作。各臻其妙。雖老學究。亦歎其難及。期其朝夕取科第。大科則早止之。嘗兩中監解。而有所執。輒不應會圍。及親歿。決意不赴曰。親不在。雖小成。誰爲榮。且科擧事近衒鬻。士苟有志則不赴擧。終是第一義也。爲詩文甚工。亦務典雅。不尙詭異。向學以後則絶不爲閑漫記述。間有所著。必以文從字順爲主。以此初晩所作。判然若出二手。每曰。文欲其好則用意已虛。去道不翅遠矣。朱子嘗以觀雜書分精力爲戒。況爲無用之文詞。雕鏤肝肺。其害身心。當如何也。其嚴於克治。一意事道如此。居敬則以主一無適。爲操心之方。嘗曰。心無二用。敬勝百邪。又曰。未有箕踞而心不慢者。以此傲惰之容。不設於身體。浮雜之思。自絶於心胷。齊於外者。顔色必正。衣冠必飭。視聽必謹。其坐嶷然。其立如矢。主於內者。不爲矜持。不爲拘迫。常提撕警覺。收斂凝定。嚴恭寅畏。虛靜湛一。明鏡止水之體。自在於應物之前。執玉奉盈之度。不弛於執事之後。大本旣立。則方寸炯肅光明。如皎日之初昇。可想其襟懷洞徹。表裏無間也。自欺之誡。愼獨之訓。常所兢兢。睹聞之前。戒懼自存。念慮之萌。省察愈謹。幽暗之處。視之於稠衆。隱微之幾。驗之於神明。潛心對越。不愧屋漏。至老如一日焉。動靜雲爲。不出乎規矩繩墨之外。而操存益固。踐履益熟。則嘿運之中。隨處天機自然呈露。可知其理事圓融而爛乎有流行者矣。竊覸平日用工之序。先於小學以培其質。次於大學以恢基址。䂓模求之魯論。涵養本原。參之鄒經。以斷義理。繹於中庸以極其微。察於書以觀其治。諷於詩以達其敎。習於禮以合其度。玩於易以窮其變。其體立於大學。其用在於易春秋。又其素所秉執者矣。若顔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周子之圖。張子之銘。又皆其允蹈而雅言者。又喜觀朱子書。以爲孔子之道。由朱子而大明。後之人慾爲學。則捨是書何以哉。以此其自治而敎人。一遵朱門之成法雲。其文博而該矣。故其反之也約而精。其知之也眞而深矣。故其行之也專而篤。貧窶人之所厭也。安之若常。科擧人之所欲也。棄之如草芥。爵祿人之所戀也。辭之如塵土。榮名人之得而爲艶者。畏之而嘗韜其光。詞章人之嗜而自高者。掃之而早絶其作。超然自與世違。矻然獨與道俱。衆譽之而無喜。人不知而不悔。惟見聖學之益高。理味之無限。講討之工。不以疾病而或輟。進修之業。不以衰老而或懈。及其存養久而蓄積厚。則嚴峻者寬平。刻勵者舒泰。宏暢深密。溫淳簡易。精粹之氣。達於面貌。和順之意。溢於言笑。薰其德。若蘭襲而春噓。測其象。若淵停而山峙。人遇之。自不覺愛而畏焉。其學直究天人之妙。而不越乎日用事爲之常。專以治心修身爲務。而其方一本之於敬。貫終始徹上下。造次須臾。必以是焉。罔或間斷。至於純一而不雜。言有敎而動有法。內外交修。體用俱備。知周乎事物而不遺。行歷乎夷險而不變。日新上達。以成其久大則其道誠而已矣。其所以希洙泗而師紫陽。沛然無礙。卓爾有立。克造乎高明廣大之域者。豈非剛健不息之效歟。易所謂知崇而禮卑者。蓋兼之矣。明善誠身之功。學知利行之序。有不可誣者。君子曰。百代之眞儒。命世之賢才。不肖安可私乎。嗚呼。府君以間世豪傑之資。爲古人純正之學。躬仁義道德之實。抱堯舜君民之志。材優需世。而顧乃樂天知命。安貧守道。未嘗一施其所蘊。而竟爲昭代之逸士。知府君者。無不惜之。亦嘗屢登大僚之薦。而輒爲不悅者所尼之。沉屈阨窮以終。人多恨之。然難行者道也。不諧者命也。自古已然。信乎孟子之言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府君之所不能者。天也。在府君有何加損哉。今若以位爵之高下。較道德之淺深。則是謂顔思眞有不及於禹稷矣。其可乎。竊嘗思之。道原於天而其用在人。其傳在聖賢。以此堯舜文武之化兆民。孔孟程朱之敎萬世。率由是道。道盛則天下治。道衰則天下亂。其治也八荒賓服。五典咸敍。其亂也夷狄陵中國。異端塞正路。陰陽互盪。治亂相乘如此。然陽不可終無。治未嘗不在。故必有聖賢者出而捄之。雖亂猶治。雖衰不絶。以是周室東遷。孔子作春秋明王法。宋朝南渡。朱子著綱目扶人紀。皇明亡。吾道在東。時則有如華陽宋先生。述夫子大一統之旨。尊京師。攘夷狄。使斯民賴而免焉。自玆以後。道久益卑。風遠益弊。邪說興而斯文替。不復知聖人之可敬。吾道之當衛。雖以臊羯腥羶之穢而不知當膺。而乃反稱美而張皇之者有之。噫。亦不仁甚矣。其禍可勝道哉。當是時也。尊攘闢廓之責。自歸於府君。府君亦何以辭。於是憫聖道之不尊。懼異說之肆行也。宗孔聖討亂之義。繼孟氏距詖之訓。專以明天理正人心。開先聖攘外夷。爲己任。亦豈不有奉於晦翁之弘䂓。而闡華陽之遺緖乎。府君嘗曰。聖人不可侮也。又曰。名節不可不勵。而義理不可不闡也。苦心血誠。拚死生黜禍福而力排之。雖吾出處之節。一以裁之於胷中之春秋。炳如日星。其辭微其旨嚴。毅然自守。確乎不拔。斯義也。建天地而不悖。質鬼神而無疑。俟百世而不惑矣。空言雖雲無施。爲後慮深遠矣。其將扶吾道於無窮。伸大義於天下。豈不偉且盛哉。所成就者。如彼其卓卓。天經地誼。民彝物則。賴以不墜。事業之大。實有莫得以尙焉者。嗚呼。上天生賢之意。其在是歟。其在是歟。世之稱者。曰是洪流之砥柱。曰是昏衢之明燭。曰是浩然之氣之發也。曰是壁立萬仞。有光斯道者也。然有未可易與俗人言者。惟後之君子出。則必有興感而論之者。其必曰有功於聖人之門矣。又必曰。東國猶有大明之遺民矣。不肖又何敢私乎。昔伊川先生之子端中。序先生之文。以先生之學。辨異端闢邪說。稱其功有優於孟子。後之人。不以其子之言而或輕之也。今不肖錄府君言行。而識淺辭拙。初不能摸象道德之萬一。而一二所紀者。只據其實蹟而書之。不敢華其辭。庸傷先人謙挹之志。世之觀是書者。勿以出於家人而慮其溢也。至若出處大節所樹立。有足以軒天地耀日月。有不可泯者。而亦有不盡詳者。伏願立言之賢者。惟當會以意。而思所以闡發之。幸也。

行蹟

[編輯]

亡室孺人韓山李氏行蹟

[編輯]

孺人性質。柔靜端良。志操淸介。器識慧悟。若其篤孝深友。蓋自幼時然也。

十二歲。喪其母兪夫人。其侍疾居喪。焦憂哀毀。一如成人。見者異之。

聘君李公嘗曰。吾素抱癃疾。家事剝落。旣喪室。有老姊同居。尋又失之。惟與息女相依爲命。而女也賢甚。能使我忘其窮。吾惟一女耳。而不羨他人之十男。古所謂閨中英者。吾女其庶幾焉。

聘君患風痺。半體癱瘓。殆十餘年。常以灸焫藥石自隨。孺人身任其事。不少懈惰。雖嚴寒盛暑。亦無暫時休息。一心將護扶持。於坐臥起居之際。運用其飮食服着之節。必先意承奉。便如手足。方其病劇時。昏窒不省。多在猝急。孺人輒遑遑向天禱祝。請以身代。是其十四五歲時事也。

嫁時貧無以資裝。聘君亦悶歎不已。而孺人無一毫幾微色。

聘君旣送孺人嫁也。家無人視內饋者。不得聊賴。遂往就湖鄕兄弟家居焉。孺人不勝戀慕。嘗自悲泣曰。使余爲男子子。則雖負父雇傭以養。決不使吾親至此。而今乃不幸爲女子身。徒不堪其離別之苦而已。有一妹。未免懷而失母。辛勤鞠育。孺人憐其零丁。撫愛益篤。及當分離。年甫九歲。孺人相抱而泣。適値其大人自外入見。卽收悽容。改爲和悅。惟恐使親心或慽也。

入吾家。吾先妣已歿。孺人以不及事爲慟。事尊舅。克執恭謹。時有箴儆於余。以補其不逮。余得其助。蓋多焉。

其對余。輒飭衣整容。視低言徐。

吾家素貧寒。往往菜粥不充。而孺人處之恬如。未嘗嗟吁怨歎。亦不艶羨富貴。

余嘗讀書於內。孺人執針線。旁聽甚樂。余偶擧至管寧揮金事。問曰。管華皆視財利如糞土。志節淸高。其心宜無異同。而時人識其優劣。未知何故。有何優劣。孺人答曰。管則無心而棄之。華則有意而不取。無心則自然。有意則務外。兩人淺深。斯可知矣。其敏識如此。

得疾數歲。轉益危篤。余乃手自救護。或至累日不眠。孺人輒憫然不寧於心。時聘君留京中族人家。往來看病。孺人方閉目貼席。痛楚備至。而聞公臨視。則必強起迎坐。怡然笑語而安之。每曰。請母以女病過憂也。

當其疾甚也。自知其必無幸。而亦無悼窮怛化意。一日謂余曰。吾病將殆矣。吾入君門四年。受尊舅深愛。而不能忠養而卒恩。徒以我病貽憂勞忒甚。又死於今日。使家計益窮敗。是吾罪也。又曰。惟願繼我而爲君室者。重厚多福。克昌夫家也。

壙誌

[編輯]

庶弟老生壙誌

[編輯]

吾先君近齋先生。有側室子曰老生。始先生畜妾柳氏。久不育。至十年初擧男。先生奇之。命名爲老生。蓋以老人所生也。亦冀生焉能老也。兒生而靜。啼以時。目盼眉峻。顔潔神淸。見者愛之。謂類先生。先生素嚴。但視之。亦不抱。兄宗輿。無他弟妹。得老生。然後有同氣。情特憐之。常置膝而弄之。忽以己未正月患毒感。醫藥無效竟夭。時先生病篤。家人恐驚。不敢以實告。先生自知之。或思念。後十日。先生亦卒。嗚呼酷矣。天禍余胡至斯極。余尙忍以是語泚筆乎。老生死翌日。天陰下雨。借人送瘞於楊州祝石嶺先塋下。其兄慟未忘。欲誌其壙。或以幼而無聞難之。君子曰。壙有誌。古也。老嬰不異。夫先生德高一世。賢人之屬。人所貴。雖孽何間。靈芝有根。地卑不限。又曰。兒質好。皎若琳琅。將爲美器。長必良。希珍零落。可惜埋光。又曰。子庶弟惟一耳。世之人皆有兄弟。苟友者誰夷傷人之弟藏。小兒無慾。故無罪無怨惡人。與人同類者。雖不識兄弟愛者。又孰耕犂人之塚者。子宜誌以告後。余泣而記其言。系以胄曰。老生姓朴籍潘南。考諱胤源近齋先生。官監役不仕。以篤學大節聞。祖諱師錫。公州判官。贈左贊成。以文雅惠政稱。遠祖文康公諱紹。己卯名賢也。母柳。文化人。麗政丞車達之裔。學生女。縣監曾孫也。老生生於正宗戊午六月某日。死於己未正月某日。年二歲。其生世僅八閱月。能有知覺。遇我爲笑語容。今思之而不得見。嗚呼悲安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