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士
士少則天下治。何也?天下先有農工商,後有士。農登穀,工製器,商通有無。此三民者,皆養士者也。所謂士者,不能養三民,兼不能自養者也。然則士何事?曰:尚志。志之所存,及物甚緩,而其果志仁義與否,又不比穀也,器也,貨之有無也,可考而知也。
然則何以重士?曰:此三民者,非公卿大夫不治。公卿大夫,非士莫為。惟其將為公卿大夫以治此三民也,則一人可以治千萬人。而士不可少,正不可多。舜有五臣,武王有亂臣十人,豈多乎哉?雖然,其所以教之者,則甚多矣。
古者黨有庠,家有塾,國有學。春夏學《詩》、《書》,秋冬學羽硜。又有「三物」、「六行」、「六藝」之名,又有「移郊」、「移遂」、「東棘」、「西寄」之法。天下人知士如此其難為也,為士者如此其不苟也。於是農者安農,工商者安工商,相與登穀、製器、通化,居以事其上,而僥幸與逸遊者無有焉。士既少,故教之易成,祿之易厚,而用之亦易當也。
後世不然,凡古所以教士者,一切皆廢,而所以取士者,又寬而易售。讀「四子書」,習一經,皆曰士。其「四子書」與一經,又不必甚通也,稍涉焉,亦皆曰士。既曰士,皆可以為公卿大夫。十室之邑,儒衣冠者數千,在學者亦數百。天下人見士如此其易為也,為公卿大夫又如此其不難也,於是才僅任農工商者,為士矣。或且不堪農工商者,亦為士矣。既為士,則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而妄冀公卿大夫。冀而得,居之不疑;冀而不得,轉生嫉妒,造謗誹,而怨上之不我知。上之人見其然也,又以為天下本無士,而視士愈輕,士乃益困。嗟乎!天下非無士也,似士非士者雜之,而有士如無士也。
然則士何自而少?曰:廣索之而嚴取之。天之生才,不必一類。而其真者,皆不甚多。如五金然,皆適於用,合沙礫而渾之,金銀猶多;汰沙礫而擇之,銅鐵且少。然則慮其遺賢奈何?曰:與其幸進,毋寧遺賢。賢者今歲遺之,明歲未必遺也。惟有幸而進者,既進之以為公卿大夫矣,公卿大夫皆任取士之責者也。以彼其才,取彼其類,夫然後倖幸相承,而賢乃愈遺。
然則《詩》歌「濟濟多士」,何歟?曰:惟其少也,故誇多而豔稱之,以見周室人才之盛。如祝堯之「多福多壽多男子」,以福壽男子皆不易得故也。使盡人而可得,亦奚以祝為?予閔士之太多,而失先王所以治世之意,作《原士》。
〈周末士多,故秦散三千金而天下之士相與鬥;漢末士多,故頌王莽功德者四十二萬人;宋末士多,故淳熙、景德間三學之權與宰相抗,史嵩之、丁大全等皆畏之。及賈似道作相,加以餐錢,而上書者即稱賈為周公、召公。士習之陋,一至於此,皆多之故也。不知漢盛時,每郡戶口十萬,裁舉孝廉一人。吳公所薦,止賈生一人。文翁所遣張叔等亦不過十餘人。善養士者,不在多也。唐設八十一科,未免過雜。鄙意法溫公十科取士,而參以舒元輿一議,其庶乎!自記。〉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