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社工業要大力支援農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縣社工業要大力支援農業
中共遼寧省金縣委員會
1971年9月19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在毛主席關於「農業學大寨」的偉大號召鼓舞下,一個社會主義農業生產的新高潮正在一浪高一浪地滾滾向前。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縣、社黨組織和革委會加強對縣社工業的領導,堅決地把工業部門的工作轉移到以農業為基礎的軌道上來,充分發揮工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做好支援農業的工作,以加速農業機械化的進程,促進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但是,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的認識一開始是不一致的。有的同志看不到工業對農業技術改造的重要作用,看不到工農業互相促進的辯證關係,把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對立起來,說什麼「縣、社領導主要是抓農業,抓不抓農業是個路線問題,抓不抓工業是個工作問題,無足輕重」等等,因而出現了孤立地抓農業的傾向。我們針對縣、社幹部反映出的活思想,以毛主席關於「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偉大教導為武器,從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推行「利潤掛帥」、「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等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阻撓工業支援農業,使農業長期落後的沉痛教訓中,看工業支援農業的重要性;從落實農業「八字憲法」,大搞科學種田後,農業生產出現的用工量大、用肥量大、用水量大、用電量大的新矛盾中,看工業支援農業的迫切性。大家擺出了前幾年由於忽視抓工業,使辛辛苦苦修成的幾十座水庫、塘壩因缺少動力設備、輸水管道配不了套而發揮不了效益的事實。還擺出了我們在推廣一個大隊合理密植、以肥保密的科學種田經驗時,由於沒有抓緊農機具的改革和化肥生產,使用工量大、用肥量大的實際問題一時解決不了,而影響了這項經驗推廣的事實。從這些教訓中,大家看到了工業對農業技術改造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沒有農業的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發展的高速度。要徹底改變農業的落後面貌,必須全面貫徹「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總方針,實行工農業同時並舉,做到一手抓農業,一手抓工業,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做好工業支援農業的工作。所以,抓不抓工業也是個路線問題,決不是「無足輕重」,而是舉足輕重。

有的同志雖然也知道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卻認為那是城市大工廠的事,縣、社工業解決不了問題。我們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方針和「在中央的統一計劃下,讓地方辦更多的事」的偉大教導,堅決批判伸手向上、依賴國家的思想。大家深刻認識到,各地區農業生產的地理環境、氣候情況和耕作條件有差異,對農業機械的要求也就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實行科學種田後,耕作方法的不斷發展,要求農機具的改革也有相應的發展。大工業不可能完全解決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問題,只有靠靈活機動的縣、社工業來解決。因此,實現農業機械化決不能忽視縣、社工業的力量。由於認清了直接為農業服務的縣、社工業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的一個重要的力量,從而加強了對縣、社工業的全面領導。

為了充分發揮縣、社工業支援農業的作用,我們在全縣工業戰線廣大革命群眾中深入進行思想和政治路線方面的教育,開展革命大批判,狠批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大破「支農吃虧」、「支農無關」、「支農無前途」等錯誤思想。縣、社工業把農業的需要作為發展生產的方向,對現有的工業予以充分利用、積極改造,使之成為加速農業機械化的突擊力量。

金州鎮福利廠,聾啞盲殘工人占百分之七十,過去只能洗洗油布,打打草繩,被人們認為是「無所作為」的小廠。在工業支援農業的群眾運動中,工人們狠批了「支農無關論」,決心當農業學大寨的促進派。當他們了解到農村社、隊打了深井,缺少水泵,不能發揮作用的情況後,急貧下中農之所急,決心試製深井泵。工人們一顆紅心兩隻手,技術從頭學,設備自己造,靠螞蟻啃骨頭的精神,造出五十一台能從三十五米到一百零五米的深井中提水的四種規格的深井泵,為解決我縣深井提水的難題作出了貢獻。後來,又造出了揚程遠、噴量大、滅蟲率高,適用於糧、菜等多種作物滅蟲的動力噴霧器,發揮了支援農業的作用。福利廠也改造成機械加工廠。 在福利廠的影響和帶動下,做魚鈎的小廠製造馬車軸承;修理農機具的廠搞大車輪胎翻新。兩年來,全縣基本上採取「一廠辦多廠」、「多廠辦一廠」、「老樹擴新枝」等辦法,積極辦起了小鋼鐵、小煤炭、小電站、小化肥、小水泥、小農機、小礦山等工業一百七十六項,逐步實現農機具配套、水利設備配套、小化肥配套、農副產品加工機械配套,初步形成了以服務於農業為主的地方工業體系,提供了大量支農物資,加速了農業機械化的進程。縣、社工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一九六九年全縣糧食畝產超《綱要》,去年又跨過「黃河」,摘掉了吃返銷糧的帽子,並向國家交售了六千三百多萬斤餘糧。事實雄辯地證明,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工業搞不好,基礎就不牢;工業大發展,基礎才牢靠。縣、社工業是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學大寨」的群眾運動中,對現有工業積極改造,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調動現有工業的潛力,充分發揮縣、社工業支援農業的作用,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必由之路。 縣、社工業支援農業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除了堅持為農業服務的正確方向外,還必須處理好以下三個關係:

一、正確處理加工工業與原材料工業的關係。沒有原料,光搞加工工業,就叫做搞「無米之炊」。發展地方工業必須堅持就地取材、就地生產的方針,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這樣,地方工業才有堅實的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隨着為農業服務的新廠子、新項目不斷上馬,原料、材料、燃料供需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了。積極發展原材料工業,鞏固加工工業,是在新形勢下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堅決批判了「縣、社工業支援農業貢獻大,國家撥給物資理所當然」的「伸手有理論」,肅清了劉少奇推行的「工廠出產品、國家管原材料」的餘毒,採取了下面四種辦法,狠抓了基礎工業、原料工業的建設:一、發動群眾尋找地下資源,大力開發礦業;二、有計劃地使加工工業也兼搞原材料;三、挖掘現有原材料工業的潛力,擴大生產能力;四、開展綜合利用,擴大原料來源。同時,盡力作到配套成龍。

煤是工業的「糧食」,有煤才能煉鐵,有鐵就有鋼,有鋼就有機器。我們以毛主席的光輝哲學思想為武器,狠批劉少奇散布的「遼南無煤論」,找到了煤田,開發了小煤礦,在河床下建起了煤井,為兩個氮肥廠實現以煤代焦生產化肥提供了充足的「糧食」。過去生產磷肥,原料全靠外地支援,產量低,成本高,遠遠滿足不了農業生產的需要。為了扭轉這種被動局面,縣裡開發了磷礦、硫鐵礦,建起了硫酸廠,實現了磷肥生產「一條龍」。由於原料有保障,全縣迅速辦起了七個小磷肥廠。發展農業機械離不開鐵和鋼,縣裡對鑄造廠進行改造,並使農業機械廠也兼搞冶煉,使鐵的產量提高了三倍,並建起了煉鋼車間和軋鋼車間。這些基礎工業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原材料的自給能力。

二、正確處理改良農具、半機械化農具和機械化農具的關係。實現農業機械化,離不開機械化農具。縣、社工業必須組織一定的力量搞好這種產品的生產。已經能生產的要增加產品的品種,提高質量和產量;暫時不能生產而又為農業生產急需的,要創造條件早日投產。同時還應積極研製更好的機械化農具,以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是,在目前條件下,農田耕作最普遍、最急需的還是一般常見的改良農具和半機械化農具。因此,正確處理改良農具、半機械化農具和機械化農具的關係,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

我們縣有些廠子一度嫌改良農具和半機械化農具「土」,追求所謂的產品「升級」,脫離實際地搞高精尖產品,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造成了常用的農機具供不應求的矛盾。我們從教訓中取得了經驗,全面規劃,統籌安排,在注意發展柴油機、電動機、變壓器、水泵等機械化農具的同時,把主要力量放在發展適應科學種田需要的改良農具和半機械化農具上。縣辦工業主要發展中小型農業機械和武裝社、隊工業;社辦工業主要為當地製造小型農機具並負責維修,隊辦工業則生產小農具,做到突出重點,各有側重,互為補充。

被譽為「貧下中農貼心社」的杏樹屯農具社,經過一百四十多次的試驗改進,製造出一種能耕、種、趟、收、翻,從春到秋都適用的輕便犁,滿足了因間、套、複種、合理密植對犁材提出的新要求。針對今年春種時間緊、任務重、用工量大的實際情況,各農具社及時趕製了八百台能播種玉米、高粱、大豆、花生的綜合播種機,為提前完成春播任務提供了物質保證。

兩年來,全縣共創製和革新了播種機、切脫機、粉碎機、打井機、追肥器、綜合犁、噴霧器、活腿拉鋤等機械化、半機械化中小型農機具六十種、十八萬件。這些中小型農機具對加速農業機械化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三、正確處理製造和修配的關係。製造和修配是互相依存、互相補充、互相轉化的。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修是造的補充,是實現農業機械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農業是露天作業,農業機械容易損壞。如果忽視修配,機械出點故障得不到修配而閒置起來,就會造成嚴重浪費,直接影響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過去,我縣農村有兩千一百八十台動力機械,因出了故障、壞了零件得不到及時修理,就有一千七百多台長年不能發揮作用,嚴重影響了生產。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全縣工業戰線開展了革命大批判,狠批了「利潤掛帥」、「重工輕農」的修正主義路線,扭轉了重製造輕修配、重主機輕配件的錯誤傾向,把積極建立縣、社、隊三級修造網看作當前工業支援農業的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工廠堅持修造結合,以修為主,生產什麼就修理什麼的原則;大力開展「廠包社」的活動,增設農機具修理點;搞好調查研究,根據實際需要安排好農機具配件生產;舉辦各種學習班,為社、隊培訓技術人材;將縣辦的十個農具社下放給公社經營,幫助各公社建立自己的農具修造廠。經過努力,全縣形成了小修不出隊,中修不出社,大修不出縣的三級修造網。縣農業機械修配廠為了搞好拖拉機修配工作,樹雄心,立壯志,攻克了許多生產難關,生產了二十七萬六千多個配件,做到了日來日修,夜來夜修,「小修不出天,大修不過三(日)」。實行科學種田後,原先製造的一批小農機具已不適用了,建立修造網後,從農村社、隊回收改制。如把大批「老祖宗犁」改制成輕便綜合犁,把單一播種機改成開溝、播種和壓壟等工序一次完成的綜合播種機,使它們在農業生產上繼續發揮作用。

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正確處理製造和修配的關係,積極建立縣、社、隊三級修造網,切實做好農機具的修配工作,是加速農業機械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