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發展森林工業的正路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發展森林工業的正路

——吉林汪清林業局堅持合理採伐、采育兼顧的經驗
農林部調查組 吉林省林業局聯合調查
1972年1月25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汪清林業局廣大革命職工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狠抓生產領域中的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認真摸索林業生產的規律,貫徹執行堅持合理採伐、采育兼顧的方針,初步摸出了一條發展社會主義森林工業的路子,使森林資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

充滿着尖銳鬥爭的歷史

[編輯]

汪清林業局所轄林區位於長白山的北坡,是有名的紅、白松之鄉。從一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的四十年時間裡,富饒的原始森林遭到反動統治階級和日本強盜的殘酷掠奪和破壞。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祖國的森林重新回到人民的懷抱。從此,廣大革命職工積極生產木材,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貢獻。

在生產鬥爭過程中,一直充滿着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鬥爭。建局初期,一小撮歷史反革命分子、階級異己分子,混進革命隊伍,他們利用職權,在汪清林區推行日寇的掠奪式的採伐方式,把好樹、大樹統統砍光,把病樹、老樹、倒樹丟下不管,使森林衛生狀況嚴重惡化,病蟲害頻頻發生,嚴重威脅森林的生存。

一九五四年以後,廣大職工貫徹執行堅持合理採伐、采育兼顧的方針,開始摸索中國自己的森林工業發展道路。但是,這個林業局的少數領導人員受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影響,推行了大面積「剃光頭」的採伐方式。從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八年,在汪清林區整山整坡地「剃光頭」,竟達十五萬多畝。這些山上的老、中、幼林被一掃而光,天然幼樹遭到毀滅,森林環境徹底破壞。廣大革命職工從這裡認識到,有人竟不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另搞一套,安的不是好心。從一九五九年開始,廣大革命職工廢除了「剃光頭」的破壞性做法,實行因林制宜、因地制宜、采育結合的採伐方針。

生產上和技術上的革命,既充滿了尖銳的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鬥爭,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 有「生產第一」、「重采輕育」思想的同志認為:「拿出木材是硬任務,培育森林是軟任務,剃光頭完成任務痛快,搞采育兼顧太麻煩。」有的甚至提出:「要采育兼顧,就得減任務。」工人群眾反駁了這些錯誤觀點。他們說:我們的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不是圖名圖利。若是只顧眼前,不顧長遠,把森林全砍光,那不是「吃祖宗飯,造子孫孽」,破壞社會主義大業嗎?他們指出了單純任務觀點和重采輕育思想的嚴重危害,糾正了部分同志的糊塗認識和片面觀點。

從必然到自由

[編輯]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歷史。汪清林業局堅持合理採伐,實行采育兼顧的方針,經過了一段反覆實踐、反覆認識的過程。

廢除了「剃光頭」的採伐方式以後,廣大革命職工決心闖出一條採伐森林的新路來。他們分析研究了森林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生長的情況,初步摸出了一些森林發生、發展和演變的客觀規律。他們從「剃光頭」時留下來的「林牆」、「林緣帶」、「母樹林」絕大多數枯死或者被風吹倒的現象中,了解到森林樹木對於森林環境的依賴,和森林環境的破壞對於森林樹木的嚴重影響。他們發現森林的疏密、大小樹木分布的情況、針葉與闊葉樹種所占的比例,對於樹木的生長都有影響。他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又經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認識到保持一定的採伐強度、保持良好的林地衛生狀況、保護幼樹幼苗,這三項是培育森林的重要因素。因此,確定了「采壞留好、密間稀留、保護幼樹、控制採伐強度」的合理採伐方針,逐步做到采育兼顧。為了提高工效,他們採取了先試點後推廣的辦法。試驗結果,生產效率提高很多。由於保護了幼樹,節省了人工更新費用,減少了山上丟掉的木材,加上勞動效率的提高,生產成本也降低了。同時,他們在試點中還清楚地看到,由於病腐木被清除利用,森林衛生狀況大為改善;過密的樹木被間開,「霸王樹」被打倒,被欺壓的中小樹木獲得了充分的陽光、水分和通風條件,象間過苗的莊稼一樣,生長速度大大加快。他們還發現合理採伐的關鍵在於保持森林環境不受破壞,光是控制採伐強度還是不夠的。在反覆實踐中,認識不斷深化。

綜合利用大有可為

[編輯]

林木採伐過後,剩下來大量的枝丫、梢頭、樹根、樹皮。這些東西對於林地衛生狀況有嚴重影響,對樹木生長極為不利。能不能把這些剩餘物充分利用起來,興利除害,變廢為寶?一提起這個問題,就有人搖頭。他們說:「林區木材滿山多得很,誰還稀罕那點碎枝丫!搞這些,豈不是丟了西瓜揀芝麻!」工人們針對這種思想反駁說:「枝丫看起來是『芝麻』,但集中起來就是『西瓜』。就是再費事,再麻煩也要搞!」局黨委堅定地站在工人群眾一邊。他們把全局職工家屬充分動員起來,學校的學生實行半工半學,很快形成了一個大搞森林資源綜合利用的群眾運動,使三厘米以上的小徑木基本上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有的挑出來做小農具把柄,有的作為造紙原料。松根煉油,樹皮提取栲膠。實在不能作原材料用的,就用來燒炭。既改善了林地衛生狀況,收到了促進林木生長之利,又為國家創造了更多財富。三年來,通過這樣的活動,生產小農具材六十多萬根,從燒柴和枝丫中選出造紙材二萬多立方米,燒炭四千五百噸,生產栲膠十噸、松根油二百多噸,價值二百三十多萬元。

綜合利用的發展,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促使人們不斷地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從各個方面去考慮為革命多作貢獻。去年下半年,他們把幾種樹木從原先認為是「當然的燒火柴」中挑選出來,作為建設用材,開展了不燒好材燒枝丫的群眾活動。在有條件的地方,還有計劃地興辦了小煤窯,實行以煤代木。從去年以來,已生產煤炭四千三百噸,代替木材一萬多立方米。既為國家節約了木材,又滿足了本局綜合利用事業發展的需要。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