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森林工业的正路
发展森林工业的正路
——吉林汪清林业局坚持合理采伐、采育兼顾的经验 |
|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汪清林业局广大革命职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狠抓生产领域中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认真摸索林业生产的规律,贯彻执行坚持合理采伐、采育兼顾的方针,初步摸出了一条发展社会主义森林工业的路子,使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
充满着尖锐斗争的历史
[编辑]汪清林业局所辖林区位于长白山的北坡,是有名的红、白松之乡。从一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的四十年时间里,富饶的原始森林遭到反动统治阶级和日本强盗的残酷掠夺和破坏。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祖国的森林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从此,广大革命职工积极生产木材,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在生产斗争过程中,一直充满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建局初期,一小撮历史反革命分子、阶级异己分子,混进革命队伍,他们利用职权,在汪清林区推行日寇的掠夺式的采伐方式,把好树、大树统统砍光,把病树、老树、倒树丢下不管,使森林卫生状况严重恶化,病虫害频频发生,严重威胁森林的生存。
一九五四年以后,广大职工贯彻执行坚持合理采伐、采育兼顾的方针,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森林工业发展道路。但是,这个林业局的少数领导人员受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推行了大面积“剃光头”的采伐方式。从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八年,在汪清林区整山整坡地“剃光头”,竟达十五万多亩。这些山上的老、中、幼林被一扫而光,天然幼树遭到毁灭,森林环境彻底破坏。广大革命职工从这里认识到,有人竟不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另搞一套,安的不是好心。从一九五九年开始,广大革命职工废除了“剃光头”的破坏性做法,实行因林制宜、因地制宜、采育结合的采伐方针。
生产上和技术上的革命,既充满了尖锐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 有“生产第一”、“重采轻育”思想的同志认为:“拿出木材是硬任务,培育森林是软任务,剃光头完成任务痛快,搞采育兼顾太麻烦。”有的甚至提出:“要采育兼顾,就得减任务。”工人群众反驳了这些错误观点。他们说:我们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不是图名图利。若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把森林全砍光,那不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破坏社会主义大业吗?他们指出了单纯任务观点和重采轻育思想的严重危害,纠正了部分同志的糊涂认识和片面观点。
从必然到自由
[编辑]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历史。汪清林业局坚持合理采伐,实行采育兼顾的方针,经过了一段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
废除了“剃光头”的采伐方式以后,广大革命职工决心闯出一条采伐森林的新路来。他们分析研究了森林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生长的情况,初步摸出了一些森林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客观规律。他们从“剃光头”时留下来的“林墙”、“林缘带”、“母树林”绝大多数枯死或者被风吹倒的现象中,了解到森林树木对于森林环境的依赖,和森林环境的破坏对于森林树木的严重影响。他们发现森林的疏密、大小树木分布的情况、针叶与阔叶树种所占的比例,对于树木的生长都有影响。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又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认识到保持一定的采伐强度、保持良好的林地卫生状况、保护幼树幼苗,这三项是培育森林的重要因素。因此,确定了“采坏留好、密间稀留、保护幼树、控制采伐强度”的合理采伐方针,逐步做到采育兼顾。为了提高工效,他们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试验结果,生产效率提高很多。由于保护了幼树,节省了人工更新费用,减少了山上丢掉的木材,加上劳动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也降低了。同时,他们在试点中还清楚地看到,由于病腐木被清除利用,森林卫生状况大为改善;过密的树木被间开,“霸王树”被打倒,被欺压的中小树木获得了充分的阳光、水分和通风条件,象间过苗的庄稼一样,生长速度大大加快。他们还发现合理采伐的关键在于保持森林环境不受破坏,光是控制采伐强度还是不够的。在反复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
综合利用大有可为
[编辑]林木采伐过后,剩下来大量的枝丫、梢头、树根、树皮。这些东西对于林地卫生状况有严重影响,对树木生长极为不利。能不能把这些剩余物充分利用起来,兴利除害,变废为宝?一提起这个问题,就有人摇头。他们说:“林区木材满山多得很,谁还稀罕那点碎枝丫!搞这些,岂不是丢了西瓜拣芝麻!”工人们针对这种思想反驳说:“枝丫看起来是‘芝麻’,但集中起来就是‘西瓜’。就是再费事,再麻烦也要搞!”局党委坚定地站在工人群众一边。他们把全局职工家属充分动员起来,学校的学生实行半工半学,很快形成了一个大搞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的群众运动,使三厘米以上的小径木基本上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有的挑出来做小农具把柄,有的作为造纸原料。松根炼油,树皮提取栲胶。实在不能作原材料用的,就用来烧炭。既改善了林地卫生状况,收到了促进林木生长之利,又为国家创造了更多财富。三年来,通过这样的活动,生产小农具材六十多万根,从烧柴和枝丫中选出造纸材二万多立方米,烧炭四千五百吨,生产栲胶十吨、松根油二百多吨,价值二百三十多万元。
综合利用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使人们不断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从各个方面去考虑为革命多作贡献。去年下半年,他们把几种树木从原先认为是“当然的烧火柴”中挑选出来,作为建设用材,开展了不烧好材烧枝丫的群众活动。在有条件的地方,还有计划地兴办了小煤窑,实行以煤代木。从去年以来,已生产煤炭四千三百吨,代替木材一万多立方米。既为国家节约了木材,又满足了本局综合利用事业发展的需要。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