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醫療就是好——楊屋大隊實行合作醫療的調查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合作醫療就是好——楊屋大隊實行合作醫療的調查報告
作者:東莞縣革委會報道組
1968年

廣東省東莞縣大嶺山公社楊屋大隊共有五百七十六戶,二千五百六十三人。這個大隊從一九六○年開始實行合作醫療。這裡地處山區,遠離城鎮。公社化以前,隊裡沒有醫生,有病要跑十多里路找醫生診治。後來,他們發揚革命的首創精神,依靠組織起來的力量,辦起了合作醫療,培養自己的「赤腳醫生」,建立起自己的醫療站,改變了過去一無醫、二無藥的落後面貌。

合作醫療是怎樣產生的[編輯]

楊屋大隊早在一九五七年高級社時期就建起了保健室,設立了保健員,為群眾治療一些輕傷病症,並開始培養貧下中農自己的「赤腳醫生」。一九五八年公社化後,大隊所在的大嶺山公社統一實行包乾醫療,社員看病不花錢,由公社從集體經濟中開支。後來,他們總結了包乾醫療的經驗,認識到在集體經濟還薄弱的情況下,由公社把貧下中農的醫療費用全部包下來還有困難,就決定組織合作醫療來代替包乾醫療。

合作醫療與公社包乾醫療,相同的地方是社員治病都得到集體的幫助;不同的是,幫助的程度有差別:包乾醫療是全包,社員一分錢也不花;合作醫療則由每人每月交一角五分錢作股金,看病掛號費自付,門診藥費從合作醫療中開支七成,住院的藥費全部由合作醫療負擔。這樣做,發揚了貧下中農社員之間的階級友愛精神,又可以防止浪費藥物,節約開支。一九六七年大隊的合作醫療費,就有幾百元節餘。

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指引合作醫療不斷鞏固和發展[編輯]

毛主席教導我們:「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是要經過艱難曲折的。」合作醫療是群眾的革命創舉,它是在兩條路線的激烈鬥爭中鞏固和發展起來的,它的實行,是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

一九六〇年,楊屋大隊一開始舉辦合作醫療,就遇到醫藥衛生部門的阻撓。他們不配藥給由大隊「赤腳醫生」辦起來的醫療站,妄圖把新生的合作醫療扼殺在搖籃之中。但是,無限忠於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楊屋大隊的貧下中農,堅決要辦下去,配不到藥,就自己到零售藥店去買。公社衛生部門的老爺接着又下了一道命令,說什麼楊屋大隊醫療站的「赤腳醫生」「未經醫科學校畢業」,沒有「牌牌」,不准他們看病。這道命令也被貧下中農頂住了,他們說:我們願意讓「赤腳醫生」看病;不要你們的「牌牌」!

公社衛生部門壓不垮楊屋大隊的合作醫療,舊縣委內一小撮走資派就在一九六一年派來了一個「工作隊」,到處散播什麼「合作醫療是一人患病百人負擔,是新共產風」,「違反少扣多分的分配政策」等等謬論,煽動幾戶上中農退出合作醫療。楊屋大隊的幹部,無限忠於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同這個「工作隊」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工作隊」要解散合作醫療,幹部們就來一次重新報名參加。貧下中農感到合作醫療就是好,結果戶戶報名,人人參加。這個前來推銷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衛生路線的「工作隊」只好灰溜溜地跑掉了。

文化大革命以來,楊屋大隊的合作醫療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目前,它的經驗正在全縣推廣。

合作醫療有巨大的優越性[編輯]

楊屋大隊實行合作醫療八年多的實踐證明,合作醫療具有巨大的優越性:

一、防止因病造成貧下中農經濟困難。貧農何進後,在一九五七年患肺結核,賣了房屋還不夠醫病用,又負債八十元。據不完全統計,那時全大隊因病造成的困難戶有三十戶,其中變賣房子、家具治病的有十二戶。自從實行合作醫療以來,這種情況就沒有了。

二、廣大貧下中農的健康有了保障,小病能得到早治,大病醫療也有了依靠。從一九六〇年舉辦合作醫療以來的八年多時間,全大隊因病送到公社、縣、省里醫治的就有一百五十六人,個別人的醫療費高達千元以上,但因病死亡的社員大大減少。貧農劉加款腸內生瘡,在當地醫治無效,立即轉送縣醫院開刀,花了一千多元才治好。她非常感動,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說:「偉大領袖毛主席把我救活了。你們要永遠牢記毛主席的恩情,要永遠忠於毛主席。」七十八歲的老貧農何就錦,一九五〇年雙目失明,一九六七年經醫治復明,他熱淚盈眶地說:「這是毛主席給了我第二次光明。」

三、促進集體生產,鞏固和發展了集體經濟。楊屋大隊田多人少。辦合作醫療以前,有一部分勞動力患病不能出勤。每年春、夏兩造農田大忙時,都要從別的大隊抽調勞力前來支援。辦了合作醫療後,一部分勞動力從疾病中解放出來,不但不再需要人家支援,而且成為全公社插秧最快的一個大隊。

從楊屋大隊看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方向[編輯]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楊屋大隊的經驗說明,要從根本上改變過去醫療衛生工作只為少數人服務的現象,必須做到:

一、自力更生,培養貧下中農自己的醫生。楊屋大隊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自己培養了四個醫生:三名西醫,一名中醫。這四個醫生,除一個中醫在解放前當過醫生外,其餘三人都是合作化以後從貧下中農中選拔培養起來的。他們一般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由大隊派到縣裡跟醫生學習一個時期後,就回到大隊的醫療站里,在實踐中提高。這些醫生現在不僅能醫治常見的一般的疾病,而且還能治好一些重病。培養自己的醫生,就打破了醫療技術長期被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壟斷的局面,使醫療衛生工作能更好地為廣大貧下中農服務。

二、農村醫生報酬用工分制代替了工資制,可以減輕群眾和集體的負擔,可以縮小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楊屋大隊的四個醫生、一個獸醫和兩個配藥人員,都用記工分的辦法,直接參加生產隊的集體分配。以一九六七年為例,七個人平均每人分配二百五十九元,與一般勞動力分配大體相等。

三、藥物可以就地取材,充分發揮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楊屋大隊醫療站有一個中醫,能看病,又識山藥材。他所醫的病,用藥都是就地取材,既方便群眾,又解決了藥物一時不足的困難,減輕了群眾和集體的負擔。

四、把組織合作醫療,自己培養「赤腳醫生」,治病、採集和配售藥物三者結合起來,組成一個醫療體系,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治病的經濟負擔問題,改變了農村「一無醫、二無藥」的狀況。

東莞縣革委會報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