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社會生產結合開展科研工作
同社會生產結合開展科研工作 廈門大學工人、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 廈門大學革命委員會 |
|
一年多來,我校理科各系師生,認真學習清華大學經驗,廠校掛鉤,開展科研工作。一九七○年除完成上級交給的十二項科研任務外,根據本省工農業生產發展和戰備急需,進行了八項新產品試製和新技術研究;根據新的技術成就,編寫了理科的部分教材。還先後舉辦了二十三期短訓班,為本省四十六個工廠、公社和部隊單位培訓了專業技術人員。
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的需要搞科研
[編輯]文化大革命前,在劉少奇、陸定一一夥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毒害下,學校科研工作嚴重「三脫離」。每年耗費國家大量經費,結果搞不出什麼名堂。
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我們組織革命師生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深入批判劉少奇一類政治騙子散布的「知識私有」和洋奴哲學、爬行主義等反動謬論,使大家認識到,學校科研工作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生物系過去脫離生產實際,科研越搞越玄,方向越來越偏。設在龍海縣金定的一個「鴨子科研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站搞了十幾年,每年花費國家一、二萬元,穀子四萬多斤,只養了三百多隻「金定鴨」,每隻鴨每天「伙食費」兩角多錢。針對這些問題,工、軍宣傳隊引導革命師生深入開展革命大批判,明確了方向。生物系師生走出校門,紮根農村,同貧下中農一起開展科學實驗活動。他們因陋就簡,修舊利廢,土法上馬,只花六元多錢,就建起一套科學實驗的土設備,生產出「九二○」、殺螟桿菌、春雷黴素等,為農業微生物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資料,並從龍舌蘭的廢渣中提取出新的植物激素。這些科研項目,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受到貧下中農的熱烈歡迎。他們親切地稱讚生物系的師生是:「大學裡的農民」。
同工農兵結合搞科研
[編輯]開展學校科研工作,是關起門來只靠少數「專家」、「權威」來搞,還是走出校門,同工農兵結合起來搞,這是科研工作靠什麼人、走什麼路的大問題。我們遵照毛主席關於「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教導,組織廣大師生狠批劉少奇一類政治騙子所鼓吹的資產階級「個人奮鬥」的科研道路,積極主動地到工農兵中去,接受他們的再教育,同他們一起開展科學實驗活動。學校有了科研成果,就為有關工廠、社隊、部隊培訓技術人員,提供有關的數據和資料;或者走出去和工農群眾同設計、同施工,擴大試驗,把科研成果迅速推廣到社會生產中去。社會生產中有了新技術、新創造,我們就登門求教,虛心學習,從中吸取養分。就這樣,互相促進,不斷充實教學內容,提高科研水平。
文化大革命前,我校化學系參加了建設我國第一座乙炔合成苯車間的科研工作,發現了一種活性很好的新型催化劑。但是學校走資派卻把這項科研資料蓋上了絕密大印,鎖進保險箱,不向工廠推廣。去年初,在毛主席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戰略方針指引下,他們又重新開展了研究,經過幾天幾夜的苦幹,成功地在實驗室里用自製的新催化劑合成出了苯。試驗成功後,革命師生就到廈門第三化工廠推廣。在廠革委會領導下,師生與工人一起,邊設計、邊施工、邊進行擴大試驗。他們頂風冒雨,奮戰五十五天,建起了一座年產百噸的合成苯車間。在合成苯車間總裝完成時,有一些同志以為「機器一開動,苯就會象自來水一樣嘩啦嘩啦地流出來」。但是,一試車,苯不僅沒有流出來,連苯的氣味也聞不到。
事實證明,從實驗室試驗成功到應用於生產實踐還有一段相當大的距離。學校的科研成果必須通過社會生產實踐的檢驗,才能得到證實和運用,如果僅停留在實驗室里搞「合成」,其結果必然還是和工業生產合不成。
這時,工人用大紅紙送來了「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金光閃閃的毛主席語錄,使師生受到很大鼓舞。他們認真學習毛主席的著作,用毛澤東思想作指導,總結這次失敗的教訓,學習工人階級的革命精神。大家乾脆把校內試驗合成苯的整套設備搬到工廠,邊檢查,邊試驗,同工人一起反覆試驗了四百多次,終於使新產品投入了生產。
培養造就無產階級知識分子
[編輯]科學研究,這是社會主義大學必須擔負起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社會主義大學開展科研工作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試製新產品、創造新工藝,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的革命實踐,建立一支廣大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的知識分子隊伍。我們在開展科研工作時,注意緊密結合教學、結合生產,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人改造人,用科研成果不斷充實、更新教學內容。
廠校掛鉤,學校和社會息息相通,使革命師生能在三大革命運動中鍛煉,同工農兵廣泛接觸,接受再教育,加速思想革命化。化學系有個教授,文化大革命前搞催化研究,一心想搞個「絡合催化理論研究中心」,揚名國內外。這次到工廠,開始他覺得結合生產實踐,「專業不對口,廠小人少,英雄無用武之地」。後來,他親眼看見工人沖天的革命幹勁,受到很大的教育,決心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主觀世界。在共同的戰鬥中,他與工人的感情融洽了。在一次講用會上,他批判自己原來的錯誤思想,認識到科研工作必須為社會主義生產服務才有生命力,知識分子只有與工農兵結合才能有所作為。
開門辦學,與社會生產結合搞科研,充實、豐富了教學內容。生物系過去教《土壤學》,只講如何認識土壤,不講如何改造土壤。教材從南到北,從高山到海底,從岩石到岩漿,寫了厚厚三百頁。當我們聽到全軍著名的濟南二團農場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進行土壤改良,使糧食產量增加幾倍的事跡後,就組織生物系的教師到濟南二團農場學習,同濟南二團的同志一起參加生產實踐,開展農業科學實驗,並把科學實驗的成果吸收到新教材中,突出了人的因素,增強了教材的革命性、實踐性和先進性。現在新的《土壤學》教材,結合實踐,着重圍繞如何改造土壤進行教學,學了就干,使學員能夠較快地掌握土壤的鹽分、酸鹼度和肥力的測定方法,並能從土壤中提取胡敏酸作肥料。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