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唐論 (曾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唐論
作者:曾鞏 北宋
唐論
語言: 中文
類型: 古文
年代: 宋朝
作者: 曾鞏
中文> 古文> 唐論

成、康歿,而民生不見先王之治,日入於亂,以至於秦,盡除前聖數千載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歸於漢。漢之為漢,更二十四君,東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放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聞雖美矣,而當世之法度,亦不能放於三代。漢之亡,而強者遂分天下之地。晉與隋雖能合天下於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為不足議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於太宗之為君也。詘己從諫,仁心愛人,可謂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衛任兵,以職事任官,以材能任職,以興義任俗,以尊本任眾,賦役有定製,兵農有定業,官無虛名,職無廢事,人習於善行,離於末作,使之操於上者,要而不煩,取於下者,寡而易供,民有農之實,而兵之備存,有兵之名,而農之利在,事之分有歸,而祿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遺,而治之體相承,其廉恥日以篤,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則安且治,廢則危且亂,可謂有天下之材。行之數歲,粟米之賤,斗至數錢,居者有餘蓄,行者有餘資,人人自厚,幾致刑措,可謂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與先王並者,法度之行,擬之先王未備也;禮樂之具,田疇之制,庠序之教,擬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克,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之所務也:太宗之為政於天下者,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餘年而有湯之治,由湯之治五百餘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餘年而始有太宗之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備也,不得與先王並而稱極治之時。是則人生於文、武之前者,率五百餘年而一遇一治世;生於文、武之後者,千有餘年而未遇極治之時也。非獨民之生於是時者之不幸也,士之生於文、武之前者,如舜、禹之於唐,八元、八凱之於舜,伊尹之於湯,太公之於文、武,率五百餘年而一遇。生於文、武之後千有餘年,雖孔子之聖,孟軻之賢,而不遇;雖太宗之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於其時也:是亦士民之生於是時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跡,非獨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於道而欲仕於上者,可以鑑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