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
駐中國京劇團工人、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 中國京劇團革命委員會
1969年5月3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毛主席在二十七年前就諄諄教導我們:文藝工作者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來一個變化,來一番改造。」

文藝界的斗、批、改的基本內容就是落實毛主席的文藝方針、路線、政策和關於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斗、批、改的中心就是用毛澤東思想改造文藝隊伍。

要保證毛主席革命文藝路線的貫徹,使文藝真正成為宣傳毛澤東思想,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服務的有力武器,就必須有一支忠於毛主席、忠於毛澤東思想、忠於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革命文藝隊伍。

我們敬愛的江青同志非常重視革命文藝隊伍的建設。她送給我們革命文藝戰士金光閃閃的《毛澤東選集》,她親自寫信鼓勵革命文藝戰士認真學習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她一再教導我們「要演革命戲,先做革命人」,多次指示革命文藝戰士到工農兵中間去,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

在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節節勝利的凱歌聲中,在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指引下,遵照江青同志的指示,我們駐中國京劇團工人、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和中國京劇團革命委員會,曾經分別組織我團兩個創作組到河北定縣、北京順義農村和海南島等地去深入生活,全團還曾去京郊農村參加勞動。在廣州參加交易會演出過程中,還抽出一定時間,到工農兵中間去,進行短期參觀訪問。在同工農兵接觸中,同志們受到了極其深刻的教育,進一步認識到毛主席指示我們要到工農兵中去,接受工農兵再教育的偉大意義。

只有深入工農兵,接受工農兵再教育,才能培養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錘鍊出忠於毛主席的紅心。工農兵最熱愛偉大領袖毛主席,最熱愛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最熱愛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這是大家感受最深的一點。從黃埔港的碼頭工人,焦莊戶的農民,到日夜守衛在祖國海南前哨的解放軍戰士,都有一顆忠於毛主席的紅心。毛主席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做。大家親眼看到堅守在祖國海南前線的八姐妹英雄炮班,宣傳毛主席最新指示不過夜。她們不怕天黑,不怕風浪,提着小紅燈,駕起小船,把毛主席的最新指示連夜送到出海的每條漁船上。工農兵那種「最新指示一發表,立即宣傳,立即行動」的「最寶貴的作風」,深刻地教育了大家。我們深深感到: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工農兵群眾,是時代的英雄,是歷史的主人。在接觸中給我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的,有三十幾年前曾參加紅色娘子軍連的老紅軍戰士,有抗日戰爭期間堅持平原地區游擊戰、使敵人聞風喪膽的民兵老英雄,有解放戰爭時期在舉世聞名的遼瀋戰役中立過功勳的戰鬥英雄,有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堅持在農村兩條路線鬥爭最前線的革命幹部,有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湧現出來的年輕革命闖將。他們都是在毛澤東思想哺育下成長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他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他們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只有深入工農兵,接受工農兵再教育,才能懂得什麼是階級,什麼是剝削,什麼是革命,才能提高兩條路線鬥爭的覺悟。林副主席教導我們:「不懂得什麼是階級,不懂得什麼是剝削,就不懂得革命。」在深入工農兵的過程中,同志們聽到了貧下中農對地主階級的血淚控訴,在萬惡的舊社會,受剝削受壓迫的勞動人民都有一本血淚賬,不論南方北方,地主老財都是一副黑心腸。我們也看到了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在農村陰謀復辟資本主義,企圖使貧下中農再受二遍苦的滔天罪行。這一切,使我們受到了活生生的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的教育。

只有深入工農兵,接受工農兵再教育,才能樹立全心全意為工農兵服務的無產階級世界觀,才能創造出為工農兵的文藝。工農兵熱愛的,我們就熱愛。工農兵痛恨的,我們就痛恨。工農兵歡迎的,我們就大力發揚。工農兵反對的,我們就堅決扔掉。同志們表示,一定要帶着象工農兵那樣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要帶着工農兵的感情,來創作、演出革命樣板戲。演員同志們掀起了苦練基本功的新高潮,決心為革命而練,為工農兵而練。

在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哺育下,在工農兵的教育下,全團同志們的思想感情逐漸起了變化。演員同志為工農兵演唱革命樣板戲,不管是在機器轟鳴的海港,還是在烈日炎炎的田頭,乘風破浪的炮艇上,也顧不得口乾舌燥,嗓子好壞,身體疲勞,覺得為工農兵演唱革命樣板戲,就是最大的幸福。大家深深體會到,按照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教導,虛心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是我們革命文藝戰士一輩子應該走的唯一正確、無限寬闊的革命道路。只有「在深入工農兵群眾、深入實際鬥爭的過程中,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和學習社會的過程中」,不斷錘鍊忠於毛主席、忠於毛澤東思想、忠於毛主席革命路線的一顆紅心,提高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覺悟,才能把立足點「逐漸地移過來,移到工農兵這方面來,移到無產階級這方面來」,實現思想革命化,做到思想、生活、技巧「三過硬」。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真正為工農兵的文藝,真正無產階級的文藝。」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