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二百八十一至二百八十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百七十八至二百八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二百八十一至二百八十三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二百八十四至二百八十五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00.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00.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00.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00.djvu/5

浙江統部表

 浙江統部

  浙江省在 京師南三千三百里東西距八百八十里南北距一千二百九十里東至寕波府大

    海六百餘里西至安徽徽州府界二百八十里南至福建建寕府界九百六十里北至江蘇蘇州府

    界三百三十里東南至福建福寕府界一千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江西廣信府界七百五十里東北

    至江蘇松江府界三百七十里西北至安徽廣德州界三百二十里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紀之次新唐書天文志初南斗九度餘千四十二秒十

    二太中南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自廬江九江負淮水南盡臨淮廣陵至於東海又逾南河得漢丹

   陽會稽豫章西 濱彭蠡南涉越門訖蒼梧南海逾嶺表自韶廣以 西珠崖以東為星紀之分也古吳

   越羣舒廬桐六蓼及東南百越之國南斗在雲漢下流當淮海間為吳分牽牛去南河𡫏遠自豫章

   迄㑹稽南逾嶺徼為越分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東境春秋時屬吳越二國後並

  於越戰國屬楚周顯王四十六年楚伐越大敗其王無疆盡取其地至浙江北

  為會稽郡及鄣郡閩中郡地境內皆會稽地惟杭州府西境嚴州府西

  境及湖州府西境為鄣郡地台州府溫州府處州府為閩中郡地漢為會稽郡東

  西南三部都尉漢書地理志西部都尉治錢塘南部都尉治囘浦虞預會稽典錄陽

  朔元年徙東部都尉治鄞有寇害復徙句章及丹陽郡地元封五年

  十三部刺史分屬揚州後漢為會稽吳丹陽三郡

  地永建四年移會稽郡治山陰而分浙西為吳郡三國屬吳又増置臨海

  吳興東陽及新都晉太康初改新安四郡晉亦屬揚州東

  晉又分置永嘉郡宋元嘉三十年分浙東五郡為

   會州省揚州孝建元年分浙東會稽東陽新安永

   嘉臨海五郡置東揚州而浙西吳郡吳興仍屬揚

   州大明三年以東揚州爲揚州時以揚州爲王畿故東揚州直雲揚

   八年復曰東揚州永光元年仍省入揚州齊因

   之梁普通五年又分置東揚州太平元年罷陳天

   嘉三年復置東揚州領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新寕及晉安建安共八郡貞

   明二年割揚州吳郡置吳州割錢唐縣爲郡屬焉隋平陳置吳杭二州總

   管府隋書地理志改東揚州曰吳州廢錢唐郡置杭州及婺處睦等州大

   業初改爲會稽餘杭東陽永嘉遂安五郡及吳郡

   宣城郡地時嘉湖二府地皆屬吳郡惟孝豐名原鄉省入綏安爲宣城郡地唐武

   德四年復改諸郡為州置越州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貞觀元年

   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分屬江南東道領杭湖越明台

   婺衢睦溫括十州乾元初分置浙江東西二道唐書方鎮表至德二

   載置江東防禦使治杭州乾元元年於昇州置浙江西道節度使領昇潤等十州杭湖二州屬焉於

   越州置浙江東道節度使領越睦衢婺台明處溫八州二年廢浙江西道節度使置觀察使大厯五

   年廢浙江東道節度使置觀察使十四年合浙江東西二道置都團練觀察使建中元年分浙江東

   西為二道二年合二道觀察於潤州置節度使尋賜號鎮海軍貞元三年復分二道於蘇州置浙江

   西道觀察使元和二年升浙江西道觀察使為鎮海軍節度使四年廢節度使以觀察使領鎮海軍

   事二年廢浙江西道觀察復置鎮海軍節度使六年浙西觀察罷領鎮海軍事十三年廢鎮海軍節

   度使復置觀察使咸通三年置鎮海軍節度使八年罷十一年復置鎮海軍節度使中和三年升浙

   江東道觀察使為義勝軍節度使光啟三年改義勝軍為威勝軍文德元年置忠國軍節度使治湖

   龍紀元年置杭州防禦使景福元年賜號武勝軍二年升為蘇杭等州觀察使尋廢徙鎮海軍節

   度使治杭州乾寕三年改威勝軍為鎮東節度五代史時拜錢鏐為鎮海鎮東軍節度使 按自乾

   元初分置浙江東西二道大厯十四年合建中元年分二年又合貞元三年又分自此東西二道遂

   不復合矣唐書地理志開元十五道以浙江十郡盡屬江南東道而無浙江之目至方鎮表雲乾元

   二年分置浙江東道西道是浙江道之名自乾元始浙江十郡之不屬江南亦自乾元始五代

   為吳越國增置秀州宋至道三年屬兩浙路熙寕

   中分浙東西為兩路宋史地理志熙寕七年分尋合為一九年又分十年復合

   南渡後復分西路領臨安嘉興二府安吉嚴二州東路領紹興慶元瑞安三府㜈台衢處四州

   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三年立兩浙都督府於杭州二十一年自揚

   州遷江淮行省治此改曰江浙行省領杭州湖州嘉興建德慶元衢州婺州紹興溫州台州處州等

   十一路又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平江南立兩浙都督府有安撫宣慰等司及總督府後又分江

   南浙西道肅政廉訪使領杭州湖州嘉興建德四路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領慶元衢州二路浙

   東海右道肅政廉訪使領婺州紹興溫州台州四路統屬於中書省後為方國珍張

   士誠等所據明洪武元年置浙江行省處於杭州

   九年改為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初領杭州嚴州明州龍游

   金華紹興溫州台州處州九府十五年以直隸嘉興湖州二府隸焉

  本朝因之為浙江省雍正六年設溫台玉環廳同知

    共領府十一㕔一

    杭州府 嘉興府 湖州府 寕波府 紹興

   府 台州府 金華府 衢州府 嚴州府

   溫州府 處州府 玉環廳

 ︹形勢︺東瀕海南極閩西接重山北限五湖其名山則

  有會稽天目四明天台括蒼金華其大川則有浙

  江浦陽江苕溪太湖運河海其重險則有仙霞獨

  松昱嶺倚高阻深置亭列障東南之重鎮呉越之

  名區省志

 ︹文職官︺

  總督統轄福浙駐劄福建舊時專設浙江總督康熙八年裁九年復設二十三年改併福浙總

   雍正五年專設浙江總督兼管巡撫事十二年仍併福浙總督乾隆元年分設浙江總督三

    年併為閩浙總督

   巡撫兼督南北新二關駐杭州府舊以巡撫兼鹽政別遣六部司員分督南

    北新二關康熙五十五年二關歸巡撫兼管雍正七年歸織造兼管乾隆五十八年改織造為

    鹽政二關仍歸巡撫管理

   提督學政駐杭州府

   鹽政兼理織造駐杭州府舊設廵鹽御史督理織造各一員雍正初停差巡鹽以巡

    撫兼理乾隆五十八年改織造設鹽政織造即歸鹽政兼管司庫 庫使二

    員 筆帖式二員

   布政使司布政使駐杭州府經厯 理問兼糧道庫大使照磨

     廣濟庫大使舊有副使裁

   按察使司按察使兼理驛務駐杭州府經厯 照磨 司獄

   督糧道駐杭州府

   分巡杭嘉湖兵備道兼管海防事駐杭州府舊設海防兵備道駐海寕縣乾隆

    十九年裁

   分巡寕紹台兵備道兼管海防事駐寕波府舊設海關監督康熙六十一年

    歸巡撫委寕紹台道兼收

   分巡金衢嚴道駐衢州府

   分巡溫處道駐溫州府

   鹽運使司鹽運使駐抗州府康熙四十九年浙江驛傳道裁併鹽運兼管為鹽驛

    乾隆四十四年裁去驛務歸按察使司管理改為鹽道五十八年改鹽法道為運使

    副寕紹分司駐杭州府運判嘉松分司駐杭州府舊有同知裁

     經厯 庫大使批驗所大使四員杭州嘉興紹興

    鹽場大使三十二員舊設二十五場仁和許村袁浦青村下砂下砂

    二錢清三江曹娥壩石堰鳴鶴清泉大蒿穿山西路鮑郎海砂蘆⿰氵厯 -- 𤁋橫浦長林長亭杜瀆黃巖

    永嘉雙穗乾隆間添設七場龍頭東江金山玉泉崇明浦東黃灣

   杭州府知府 同知四員捕盜理事俱駐府城海防二員一駐府城一駐

    通判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知事

    染局照磨 司獄 稅課大使四員一駐府城三分駐城

    南城北江漲城南兼管浙江驛江漲兼管吳山驛知州海寕舊為縣乾隆三十八年升

    州判乾隆三十九年改縣丞設移駐長安鎮州學學正乾隆三十九年

    改教諭設訓導 吏目乾隆三十九年改典史設舊有赭山巡檢嘉慶十六年

    知縣八員錢塘仁和富陽餘杭臨安於潛新城昌化縣丞四員錢塘仁和

    富陽餘杭主簿二員錢塘仁和俱雍正十三年増設縣學教諭八員

     訓導八員 縣屬稅課大使三員錢塘屬西溪安溪奉

    口仁和屬橫塘臨平巡檢仁和屬塘棲鎮舊有錢塘屬浙江驛丞富陽屬會江驛丞二員

    乾隆間裁典史八員

   嘉興府知府 同知二員海防理事俱駐平湖縣乍浦舊有總捕一員駐

    秀水縣王江涇又東西兩塘協辦同知二員俱乾隆七年通判駐秀水縣王江涇乾

    隆七年改同知設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照磨

    水縣濮院司獄 驛丞西知縣七員嘉興秀水嘉善海鹽石門平湖

    縣丞六員嘉興秀水海鹽平湖桐鄉俱駐本城嘉善駐斜塘鎮主簿五

    員嘉興秀水石門平湖俱駐本城嘉善駐楓涇鎮縣學教諭七員 訓

    導七員 巡檢三員平湖屬白沙灣乍浦鎮桐鄉屬青鎮舊有石門屬皁

    林驛丞乾隆二十一年裁典史七員

   湖州府知府 同知駐烏程縣烏鎮通判駐烏程縣南潯鎮府學

    教授 訓導 經厯舊有照磨乾隆三十九年裁司獄 知

   縣七員烏程歸安長興德清武康安吉孝豐按安吉舊為州乾隆三十八年降縣

    縣丞五員烏程歸安武康安吉俱駐本城長興駐夾浦鎮舊設六員乾隆二十四年

    裁孝豐一員主簿四員烏程長興德清俱駐本城歸安駐菱湖鎮縣學教

    諭七員安吉一員乾隆三十八年改學正設訓導七員 巡檢七

    員烏程屬南潯大錢湖口歸安屬連市埭溪長興屬四安德清屬新市孝豐屬天目山 按

    埭溪一員乾隆三十九年増設典史七員安吉一員乾隆三十八年改吏目設

   寕波府知府 同知 通判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驛丞駐鄞縣四明驛兼管巡檢事知縣六

    員鄞慈谿奉化鎮海象山定海縣丞四員鄞慈谿奉化鎮海縣學教

    諭四員 訓導六員 巡檢十員鄞縣屬小溪慈谿屬松浦

    奉化屬塔山鎮海屬長山穿山管界象山屬石浦趙嶴定海屬沈家嶴岑港典史六

   員

   紹興府知府 同知舊駐府城嘉慶十六年移駐蕭山縣赭山鎮 按赭山鎮

    舊屬杭州府海寕州是年改屬通判二員海防南塘水利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照磨 司獄 知縣八員山陰會稽

    蕭山諸暨餘姚上虞嵊新昌縣丞六員山陰會稽蕭山諸暨餘姚上虞縣學

    教諭八員 訓導八員 巡檢八員山隂屬柯橋會稽屬

    曹娥壩蕭山屬漁浦河莊餘姚屬廟山三山中村上虞屬梁湖 按河莊一員嘉慶十六年

    赭山移設典史八員 驛丞蕭山屬西興水舊有會稽屬東關一員雍正年

    

   台州府知府 同知駐寕海縣亭旁通判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知縣六員臨海黃巖天台仙居寕海太平縣丞

    四員臨海黃巖太平寕海縣學教諭六員 訓導六員

    巡檢三員臨海屬前所黃巖屬長浦太平屬松門典史六員

   金華府知府 通判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知縣八員金華蘭谿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縣丞四員

    蘭谿東陽永康縣學教諭八員 訓導八員 典史八

    員

   衢州府知府 同知駐江山縣峽口寨通判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照磨 司獄 知縣五員西

    龍游江山常山開化縣丞五員西安駐梓樹潭龍游江山常山開化俱駐本城

    學教諭五員 訓導五員 巡檢四員西安屬全旺龍

    游屬湖鎮常山屬草坪開化屬金竹嶺典史五員 驛丞江山屬廣濟水

    馬兼管清湖巡檢事舊有西安屬上抗埠水馬龍游屬亭步水馬二員乾隆年間裁

   嚴州府知府 同知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知縣六員建德淳安桐廬遂安夀昌分水縣丞二員建德桐廬

    學教諭六員 訓導六員 典史六員舊有建德屬富

    春桐廬屬桐江驛丞二員俱乾隆年間裁

   溫州府知府 同知 通判 府學教授舊有訓導乾隆

    四十三年移駐玉環廳經厯兼司獄事舊有司獄乾隆三十二年知縣五

    員永嘉瑞安樂清平陽泰順縣丞四員永嘉駐南溪樂清駐大荊瑞安平陽俱駐

    本城 按瑞安一員乾隆二十四年増設縣學教諭五員 訓導五

    員 巡檢四員永嘉屬西溪瑞安屬大嶨銜樂清屬盤石衞平陽屬蒲門所

    按盤石衞一員乾隆三十二年増設舊有樂清屬窰嶴嶺驛丞乾隆年間裁典史五

   員

  處州府知府 同知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兼司獄事舊有括蒼水驛丞乾隆年間裁知縣十員麗水青田縉雲松陽遂昌龍泉

   慶元雲和宣平景寕縣丞二員麗水駐碧湖龍泉駐本城縣學教諭十

   員 訓導十員 典史十員

  玉環廳同知雍正六年設訓導乾隆四十三年溫州府學移駐巡檢

   雍正六年裁溫州府驛丞設

 ︹武職官︺

  將軍駐杭州府副都統舊有滿洲二員漢軍一員雍正七年移滿洲一員駐平湖縣乍

   乾隆十六年裁漢軍一員協領九員滿洲八𫎇占一佐領二十三

    員滿洲十六𫎇古七防禦二十員滿洲十六𫎇古四驍騎校三

    十二員滿洲二十四𫎇古八

   乍浦水師營副都統駐平湖縣乍浦雍正七年由杭州移設協領五

    員 佐領十一員滿洲八𫎇古三防禦八員滿洲六𫎇古二

    騎校十六員滿洲十二𫎇古四

   撫標中軍叅將兼左右二營駐杭州府守備二員 千總三

    員二駐本營一防長安鎮把總八員 外委千總二員

    外委把總八員 額外外委十一員

   提督駐寕波府中左右前後五營叅將中軍兼中營遊擊四員左前後三

    營俱駐本營右營水師駐鄞縣大嵩所 按水師舊分隸中左二營乾隆六年專隸右營

    備五員三駐本營一駐大嵩所一防應家棚汛千總十員七駐本營二駐

    大嵩所一防穿山汛把總二十員十四駐本營二駐大嵩所四分防霩衢崑亭湖

    頭渡鹽場等汛外委千總十員 外委把總二十員

    額外外委二十員

   黃巖鎮總兵駐黃巖縣中左右三營遊擊三員中左二營駐本營右營駐

    臨海縣海門衞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二駐本營三駐海門衞一防寕

    把總十二員六駐本營六駐海門衞外委千總六員

    外委把總十二員 額外外委九員

   定海鎮總兵駐定海縣中左右三營遊擊三員 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一駐本營五分防青龍港岑港十六門沈家門南洋等汛把總

    十二員二駐本營十分防北洋火燒門竹山大沙小沙角東大展毛洋蘆花舵北墠白

    泉潭頭⿰氵厯 -- 𤁋港等汛外委千總六員 外委把總十四員

     額外外委十員

   溫州鎮總兵駐溫州府中左右三營遊擊三員中左二營駐本營右營駐

    永嘉縣安村寨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二駐本營二駐安村寨二巡溫

    江海把總十二員四駐本營一駐安村寨二巡查所屬海汛五分防三盤海

    鳳凰海曹村蔣嶺梅頭等汛外委千總六員 外委把總十

    二員 額外外委九員

   處州鎮總兵駐處州府中左右三營康熙四十九年改副將設遊擊三員

    中右營俱駐本營左營駐龍泉縣守備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雲和遂昌二汛

    千總六員三駐本營一駐龍泉縣二分防景寕遂昌二汛把總十二員

    五駐本營一駐龍泉縣六分防青田縉雲雲和慶元松陽宣平等汛外委千總六

    員 外委把總十二員 額外外委九員

   衢州鎮總兵駐衢州府中左右三營雍正十二年改副將設遊擊二員

    駐本營左營駐常山縣都司右營駐江山縣乾隆二十三年改遊擊設守備三

    員一駐本營二分防龍游華埠二汛千總六員三駐本營一駐江山縣二分防

    蘭谿華埠二汛把總十二員二駐本營十分防龍游常山開化安仁埠龍游溪口

    草坪柒都球溪口杜澤鳳林等汛外委千總六員 外委把總

    十二員 額外外委九員

     以上黃巖等五鎮俱聽提督節制

   杭州城守營副將駐杭州府兼轄錢塘水師營都司中軍舊設守備乾隆

    四十六年裁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北新關把總四員分防海寕

    餘姚臨安於潛等汛外委千總二員 外委把總四員

    額外外委五員

   嘉興營副將駐嘉興府左右二營康熙五十年改遊擊設都司中軍雍正七年

    守備二員左營防海鹽縣右營防乍浦所千總三員分防澉浦所王

    江涇嘉興等汛把總八員二駐本營六分防桐鄉嘉善平湖石門濮院新城等汛

    外委千總四員 外委把總七員 額外外委

    五員

   湖州營副將駐湖州府左右二營兼轄安吉營都司守備二員

    左營防雙林汛右營防四安鎮汛千總四員分防新市鎮含山馬要菁山妙喜等

    把總七員一駐本營六分防菱湖鎮德清長興武康烏鎮南潯鎮等汛

    委千總二員 外委把總四員 額外外委二

    員

   紹興營副將駐紹興府左右二營都司二員左營駐本營右營駐餘姚縣

    守備二員一駐本營一防臨山衞汛千總四員分防蕭山三江所觀海衞

    北溪等汛把總十員一駐本營九分防諸暨餘姚上虞嵊新昌⿰氵厯 -- 𤁋海所滸山所梁衕

    周港等汛外委千總四員 外委把總九員 額外

    外委六員

   乍浦水師營叅將駐平湖縣乍浦雍正九年改遊擊設守備二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千總三員 外

    委把總四員 額外外委三員

   太湖營遊擊駐江南呉縣角頭守備駐烏程縣大錢千總駐烏程縣伍浦

    把總二員分防呉縣西山長興縣夾浦港外委千總一員 外

    委把總三員 額外外委二員

   錢塘水師營都司駐杭州府千總二員分防鼈子門海口新城二汛

    把總三員分防塘棲鎮錢塘江富陽等汛外委千總二員 外

    委把總三員 額外外委四員

   寕波城守營都司駐寕波府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

    奉化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慈溪橫溪新驛等汛外委千總

     外委把總三員 額外外委二員

   安吉營守備駐安吉縣千總駐遞把總二員分防孝豐梅溪二汛

    外委把總 額外外委

     以上杭州等四協乍浦等五營俱隸提督管

      轄內太湖營兼隸江南太湖副將管轄

   台州營副將駐台州府左右二營都司二員左營駐本營右營駐臨海縣前

    守備二員一駐前所寨一防桃渚寨汛千總六員分防小雄寨黃

    巖天台洋嶼桃渚寨關頭寨等汛把總十一員三駐本營一駐前所寨七分防

    三石吳江口址金清港太乎仙居墾埠浬浦赤勘等汛外委千總六員

    外委把總九員 額外外委七員

   太平營叅將駐太平縣守備駐松門衞千總防東嶴寨汛把總四

    員一駐本營三分防隘頑寨江下金清等汛外委千總二員 外委

    把總三員 額外外委二員

   寕海營叅將駐寕海縣守備二員一駐本營一防健跳汛千總四

    員分防海遊寨西廓海口越溪寨胡陳等汛把總八員分防西墊招浦大胡溪下

    應竇嶴大橫渡曼嶴東嶴等汛外委千總二員 外委把總六

    員 額外外委四員

     以上台州一協太平等二營俱隸黃巖鎮管

      轄

   象山營副將駐象山縣左右二營兼轄昌石營都司二員左營駐本營右

    營與守備一年一換輪防錢倉寨守備二員左營舊與右營都司輪防錢倉寨乾

    隆五十九年移駐石浦以右營輪防千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錢倉寨爵溪二汛

    把總六員分防朱溪關頭湖頭海口泗洲頭西周等汛外委千總二

    員 外委把總六員 額外外委四員

   鎮海水師營叅將駐鎮海縣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

    鎮海關口汛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笠山城鎮海關口龍山所等汛

    委千總二員 外委把總五員 額外外委三

    員

   昌石營都司駐象山縣昌國衞雍正九年改守備設守備 千總

    把總三員二駐本營一防石浦所外委千總 外委把

    總二員 額外外委

     以上象山一協鎮海等二營俱隸定海鎮管

      轄

   樂清營副將駐樂清縣兼轄大荊盤石二營都司中軍雍正九年改守備設

    總二員分防大嵩後所二汛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蒲寨清江渡南岸

    外委千總二員 外委把總四員 額外外

    委三員

   瑞安水師營副將駐瑞安縣左右二營都司中軍兼右營雍正九年改守備

    守備千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官山江岸二汛把總四

    員分防瑞邑塘工黒城宋埠飛雲南岸等汛外委千總二員 外委

    把總五員 額外外委三員

   平陽營副將駐平陽縣左右二營康熙四十九年改總兵移處州協設都司二

    員左營駐本營右營駐金鄉寨守備二員一駐本營一防蒲莊寨汛千總

    四員分防蒲莊寨墨城金鄉寨舥艚等汛把總八員二駐本營六分防江口宋

    埠鎮下關橋墩北港矴埠頭等汛外委千總三員 外委把總

    六員 額外外委四員

   玉環營叅將駐玉環廳守備二員一駐本營一防坎門汛千總二

   員分防後坎門寨城內外二汛把總四員分防楚門大成嶴寨城內外等汛

    外委千總 外委把總五員 額外外委三員

   溫州營都司駐溫州府乾隆十九年改遊擊設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三駐本營一防泰順汛外委千總二員 外

    委把總四員 額外外委三員

   大荊營都司駐樂清縣大荊寨乾隆十九年改遊擊設守備防大芙蓉汛

    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蔡嶴汛把總四員分防水漲橫山巽坑大芙蓉等

    外委千總二員 外委把總四員 額外外

    委三員

   盤石營都司駐樂清縣盤石衞舊設叅將守備雍正六年移駐玉環營千總

    把總二員 外委千總 外委把總 額外外

    委

     以上樂清等三協玉環等四營俱隸溫州鎮

      管轄

   金華營副將駐金華府左右二營都司二員左營駐本營右營駐永康縣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分防蘭谿武義金華湯江港等汛把總

    八員三駐本營五分防義烏浦江東陽永康湯江港等汛外委千總二員

     外委把總六員 額外外委四員

   麗水營都司駐麗水縣雍正九年改守備設千總駐碧湖汛把總 外

    委千總 外委把總二員 額外外委

     以上金華協麗水營俱隸處州鎮管轄

   嚴州營副將駐嚴州府都司中軍舊設左右營二員雍正七年撥右營一員入嘉

    興協改左營為中營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浮安夀

    昌二把總八員二駐本營一巡江洋等處隘口五分防建德分水咸平鎮遂安

    桐廬等汛外委千總二員 外委把總四員 額外

    外委三員

   浙閩楓嶺營遊擊駐江山縣廿八都兼轄福建浙江兩省交界地方左右二哨右

    哨專防福建地界詳載福建統部武職官千總左哨防江山縣把總二員

    俱防江山縣

   衢州營都司駐衢州府舊設守乾隆九年千總 把總二員

     外委千總 外委把總二員 額外外委

     以上嚴州協楓嶺等二營俱隸衢州鎮管轄

      內楓嶺營兼隸福建建寕鎮管轄

   海防兵備道中軍守備 千總二員 把總五員

    俱駐海寕州

   杭嚴衞守備乾隆二十五年裁嚴州衞歸併杭州衞千總八員 台

    州衞守備 千總四員 寕波衞守備 千總

    三員 處州衞守備 千總三員 紹興衞守

    備 千總三員 溫州衞守備 千總四員

    海寕所千總二員 衢州所千總 金華所千

    總二員 嘉湖衞守備乾隆二十五年裁湖州衞歸併嘉興衞

    興所千總二員 湖州所千總二員 嚴州所

    千總二員 嘉興白糧領運千總二員 湖州

   白糧領運千總二員

 ︹戶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額人丁二百七十一萬六百四十九乾隆三十七年停編丁今滋生男婦共

  二千七百三十五萬二千十四名口計五百五萬七千四百七十四戶又各衞所屯運男婦共五萬

  九千二百九十六名口計九千七十九戶

 ︹田賦︺田地山塘蕩河等共四十六萬四千一百六十八頃七十三畝七分零額徵地丁等銀二百八

  十一萬六千五百四十五兩九錢八分八釐米一百三十六萬九百七十石四斗七升六合零

 ︹稅課︺北新關額徵正稅銀一十萬七千六百六十九兩銅斤水腳銀一萬五千三百八十四兩六錢

  五分五釐有奇盈餘銀六萬五千兩南新關額徴正稅銀三萬二百四十七兩五錢五分有奇浙海

  關額徴正稅銀三萬二千一百五十八兩二錢三分三釐有奇銅斤水腳銀三千七百五十兩盈餘

  銀四萬四千兩鹽課正引票引共八十萬五千三百九十道額徴課銀二十九萬二千六百八十四

  兩二錢五分七釐有奇又寕波府屬之定海縣不行鹽引額徴包課銀四十二兩一錢四分五釐有

  










                        纂修官李 煌恭 纂

                        前纂修官蔡賡颺恭 纂

                        前總纂官黃爵滋恭覆輯

                        前校對官吳光鎬恭 校

 大清一統志

  浙江統部

  ︹名宦︺︹漢︺魏相濟陰定陶人為揚州刺史事蹟詳江南統部內 按漢書地理志㑹稽郡領縣

   二十六吳曲阿毘陵陽羨無錫丹徒婁七縣為今蘓松常鎮四府地丹陽郡領縣十三於潛故鄣二

   縣在今浙境此元封初分揚州刺史部領五郡一國時地形也至順帝永建四年分會稽為吳郡後

   漢書郡國志吳郡領城十五在今浙者有海鹽烏程餘姚由拳富春五城是兩漢之揚州刺史浙省

   總在部內但漢時名宦已詳載江南統部則浙省無庸複見今僅錄魏相一人以志浙省名宦之始

   其餘不復再及︹三國︺︹吳︺蔣欽九江夀春人由別部司馬遷西部都尉㑹稽治賊呂合秦

   狼等為亂欽與督軍校尉呂岱將兵討平之徙討越中郎將岱亦拜昭信中郎將︹晉︺周莚

   陽羨人卓犖有才幹拜吳興太守王敦作難加冠軍將軍都督會稽吳興義興晉陵東陽軍事率水

   軍三千討沈充未發聞其叔札開城納敦憤咤慷慨形於詞色尋遇害王舒瑯琊臨沂人丞

   相導之從弟蘓峻作逆舒由會稽內史假節都督行揚州刺史事顧衆等起義軍以應舒舒遣子允

   之以精鋭三千邀賊破之陶侃立行臺上舒監浙江東五郡軍事賊平封彭澤縣侯劉牢之

   彭城人孫恩陷會稽時牢之拜前將軍都督吳郡諸軍事率衆軍濟浙江恩懼逃於海牢之還鎮恩

   復入會稽牢之進號鎮北將軍都督會稽五郡率衆屯上虞威名益振︹南北朝︺︹宋︺蔡

   興宗濟陽考城人世祖時都督東陽新安永嘉臨海五郡諸軍事以法繩會稽豪右及貴戚家

   罷諸逋負解遣雜役復修三吳鄉射禮︹隋︺賀若弼雒陽人高祖拜弼為吳州總管委以

   平陳之事開皇九年大舉伐陳帝勞之曰克定三吳卿之功也︹唐︺李棲筠趙人代宗時平

   盧行軍司馬許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窺江吳意拜棲筠浙江都團練觀察使圖之棲筠至張設武備

   遣辯士厚齎金幣抵杲軍賞勞使士歆愛奪其謀杲懼悉衆渡江又増學廬表宿儒河南褚沖吳何

   員等超拜學官為之師身執經問義遠邇趨慕至徒數百人又奏部豪姓多徙貫京兆河南規脫徭

   科請量産出賦以杜姦謀詔可尋拜御史大夫韓滉京兆長安人大厯十二年拜浙江東西都

   團練觀察使尋加鎮海軍節度使滉安輯百姓均其租稅未及踰年境內稱治涇師之亂滉以兵三

   千人臨金山江南兩浙轉輸粟帛府無虛月朝廷賴焉興元二年特封晉國公上以滉浙江東節度

   素著威名加江淮轉運使尋加度支諸道轉運鹽鐵等使楊於陵宏農人貞元末為浙東觀

   察使越人饑請出米三十萬石贍貧民政聲流聞薛戎寳鼎人貞元末累遷浙東觀察使所

   部州觸酒禁者罪當死橘未貢先鬻者死戎弛其禁戎為吏不尚約束詭名譽故居官無灼灼可驚

   者已罷則懷之薛苹寳鼎人憲宗時為浙東觀察使以治行徙浙西廉風俗守法度治身儉薄

   一袍十餘年不易因加賜朱紱然後解去除散騎左常侍元稹河南人穆宗時徙浙東觀察使

   明州𡻕貢蚶役郵子萬人不勝其疲稹奏罷之李德裕趙郡人穆宗時為浙西觀察使儉於

   自奉留州所得盡以贍軍除淫祠一千一十所又奏罷銀盝子粧具及條繚綾諸物文宗時改鎮海

   軍節度蘓常杭潤觀察使太和九年授太子賓客分司明年復浙西觀察使凡三鎮浙西前後十餘

   陸亘蘓州吳人文宗時為浙東觀察使溫州濱海經賊亂奪官吏半祿代民租後相㳂更

   以為奸亘還官全廩繩贓罪吏畏而賴之亘文明嚴重所到以善政稱王式太原人懿宗時

   為浙東觀察使時劇賊仇甫亂式至擒甫斬之餘姚民徐澤專魚鹽之利慈谿民陳瑊冒名仕至縣

   令皆豪縱州不能制式窮治其姦皆榜死裴璩聞喜人乾符四年為浙江鎮海節度使平王郢

   之亂五年曹師雄寇湖州璩遣兵擊破之皇甫政貞元中為浙東觀察使修治水利開鑿玉

   山朱儲二斗門以時蓄洩民甚德之︹宋︺翟守素任城人太平興國初錢俶獻浙右地詔守

   素為兩浙諸州兵馬都監安撫諸郡人心甚悅即以知杭州范珉大名宗城人太平興國初

   權知兩浙諸州軍事上言錢俶在國徭賦煩苛請蠲其𡚁從之楊克讓同州馮翊人太平興

   國初為兩浙西南路轉運使泉州民嘯聚為盜克讓在福州即率其屯兵至泉州與王明王文寳共

   討平樂史宜黃人太宗時累官兩浙巡撫使釋逋負賑饑民孫冕新淦人咸平中

   為兩浙轉運使治獄不濫斷訟如神吏畏而民愛之任中正濟隂人真宗時擢兩浙轉運使

   民饑中正不俟詔發官廩賑之陳堯佐閬中人仁宗時為兩浙轉運副使錢塘江篝石為隄

   再𡻕輒壞堯佐請下薪實土乃堅久卒如其議段少連開封人仁宗時為兩浙轉運副使舊

   使者所至郡縣簿書不暇殫閲往往委之吏胥少連令郡縣上簿書悉緘識遇事間指取一二自閲

   摘其非是者按之餘不及閲者全緘識以還由是吏不能為奸秀州獄死無罪人時少連在杭吏畏

   恐聚謀偽為死者服罪款未及綴屬少連已拏舟入城訊獄吏具服請罪時鄭向守杭無治才訟者

   不服往往徑趨少連少連一言處決莫不盡其理葉清臣長洲人仁宗時為兩浙轉運副

   使太湖有民田豪右據上游水不得洩而民不敢訴嘗建請疏盤龍滙滬瀆港入於海民賴其利

    張夏雍邱人仁宗時為兩浙漕使杭州江潮為患故隄率用薪土被衝輒壞夏令作石隄上自

    六和塔下至東青門延袤十二里杭民德之鍾離瑾合 肥人提㸃兩浙刑 獄衢潤州饑聚

    餓者食之頗廢農作請發米二萬斛賑給田瑜夀安人慶厯中為兩浙轉運按察使杭州龍山

    隄𡻕決水冒民居輒賦芻塞之瑜與民約每芻十束更輸石一尺率五𡻕得石百萬為石隄隄固而

    𡻕不調民沈立厯陽人仁宗時為兩浙轉運使蘇湖水民艱食縣戒強豪民發粟以賑立亟命

    還之而勸使自稱貸須𡻕稔官為責償茶禁害 民山場𣙜場多在部內𡻕抵罪者輒數萬而官僅 得

    錢四萬立著茶法要覽如行通商法三司使張方平上其議罷𣙜法如所請後知越州杭州

    瑜博平人仁宗時為兩浙轉運使先是郡縣倉庾以斗斛大小為奸瑜奏均其制黜吏之亡狀者

    民大喜有言其變新器非便下遷知曹州尋有言瑜所作量法均一誠便者乃還其原資王鼎

    館陶人提點兩浙刑獄累遷淮南兩浙制置發運使前使者多漁市南物持遺京師權貴鼎一無所

    市獨悉意精吏事凡調發綱吏度漕路遠近先後為成法於是勞逸均吏不能為重輕李復

    圭徐州豐人 為兩浙轉運使浙民以給衙前役多破産復圭 悉罷遣歸農令出錢助長召人承募

    民便之瀕海人賴蛤沙地以生豪家量受稅於官而占為己有復圭奏蠲其稅分以予民沈括

    錢塘人熙寕中為兩浙察訪言本路𡻕上供帛九十八萬民苦倍償而發運司復以移用財貨為名

    増預買綢絹十二萬詔罷所增之數 侯 叔獻宜黃人慶厯間累官兩浙常平使者兼都水監

    建議置提舉淤田司引水灌田四十萬頃韓晉卿安邱 人元祐中為兩浙轉 運使差役法復

    行諸道處畫多倉卒失序獨晉卿視民所宜而不戾法指 張 康國揚州 人紹聖中提 舉兩浙

    常平豪猾望風斂服發倉救荒江南就食者活數萬口 陳 遘永州人宣和二年方臘亂以龍

    圖閣直學士經制七路治於杭劾越州王仲 薿糾市民造金茶器減值買軍糧劵而以私錢取 之仲

    薿坐黜杭經巨寇後河渠堙塞邦人以水潦為病遘以冬月檄真揚潤楚諸郡凡守牐綱卒悉集治

   所用其力治河不兩月畢杭人利焉翟汝文丹陽人為浙東安撫使建炎改元上疏言上供

   常數當議裁損如浙東和預買絹𡻕九十七萬六千匹而越州乃二十萬五百匹杭州去年已減十

   二萬匹獨越州尚如舊今乞視戸等第減罷韓世忠延安人建炎三年苗傅之亂帝以世

   忠為江浙制置使自衢信追擊至漁梁與賊遇世忠挺戈而前賊驚潰俱追擒之王珏

   人紹興初提點浙西茶鹽秀州𡻕以錢給亭民煮鹽時積至十九萬七千餘緡不給珏盡償之開華

   亭海河三百餘里鹽滋得流通且溢以溉田後兼提點刑獄劉安止歸安人建炎初為兩

   浙轉運判官苗劉之變安止自毘陵馳詣京口金陵見呂頤浩劉光世勉以忠義退而具軍需以佐

   李迨東平人紹興五年除兩浙路轉運使言祖宗都大梁𡻕漕東南六百餘萬斛而六路

   之民無飛挽之擾蓋所運者官舟所役者兵卒故也今駐蹕浙右漕運地理不若中都之遠而公私

   苦之何也以所用之舟大半取於民間往往鑿井沈舟以避其役如溫明䖍吉等處所置造船場乞

   委逐州守臣措置募兵卒牽挽使臣管押庶幾害不及民可以漸復漕運舊制陳桷平陽人紹

   興六年為兩浙西路提刑乞置鄉縣三老以厚風俗宮室車馬衣服器械俱定為差等重侈靡之禁

   顏師魯龍溪人紹興中為浙東提舉尋改浙西役法敝甚民遇役輒破家師魯下教屬邑預

   正流水籍稽其役之序寛比限免代輸咸便安之鹽課𡻕百鉅萬本錢久不給亭竈私鬻禁不可止

   師魯撙帑緡盡償宿負戒官吏無侵移比旁路課獨最農民有墾曠土成田未及受租者奸豪多為

   已利師魯奏但當正其租賦不應繩以盜種失劭農重本意奏可遂著為令趙子潚

   室初為衢州推官以功進秩高宗時除兩浙轉運副使朝廷遣人檢沙田蘆場欲概増租額子潚以

   承買異冒占力止之時田之並太湖者被水患詔子潚往案視還言宜疏濬諸浦以達江海從之水

   患用息明州守趙善繼治郡殘酷子潚率諸監司劾罷之李寳河北人嘗陷金拔身從海道來

   歸金主亮渝盟由海道襲浙江授寶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督海州捍禦屢敗敵兵後除靖海軍節

   度使沿海制置使朱倬閩縣人高宗時梁汝嘉制置浙東表攝叅謀有羣寇就擒屬倬鞫問

   獨竄二人餘釋不問曰吾祖尉崇安日𫉬寇二百坐死者七十餘人吾祖謂此饑民剽食耳烏可盡

   繩以法悉除其罪吾其可愧吾祖乎劉潁西安人孝宗時提舉浙西常平茶鹽還澱水湖以泄

   吳松江二水禁民侵築民田賴之就遷提刑以洗冤澤物為任間詣獄察不應繫者縱遣之

   熹婺源人淳熙中浙東大饑除提㸃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始拜命即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徴及

   至則客舟之米已輻輳日鈎訪民隱按行境內單車屏徒從所至人不及知郡縣官吏憚其風采至

   自引去所部肅然凡丁錢和買役法𣙜酤之政有不便於民者悉釐而革之於救荒之餘隨事處畫

   必為經久之計又下社倉法於諸路㸃崇仁人淳熙間除浙西提舉規畫荒政凡數十奏躬

   行畎畝施惠甚溥程大昌休寕人孝宗時除浙東提㸃獄會𡻕豐酒稅踰額有挾朝命

   請増額者大昌方拒之乃止張杓綿竹人孝宗時提舉浙西常平督理荒政有執政姻黨閉

   糶杓首治之帝奬其不畏彊禦遷兩浙轉運判官鄭興裔開封人淳熙初為浙西提刑上

   檢驗格目詔頒之諸路提刑司凡檢覆必給三本一申所屬一申本司一給被害之家後兼沿海制

   置使蠲常賦撤私稅閤境便之詹體仁浦城人光宗時提舉浙西常平務開漕渠濬練湖置

   斗門以備旱澇浙人賴之劉爚建陽人寕宗時提㸃浙西刑獄巡按不避寒署多所平反

   居安黃巖人寕宗時提㸃浙西刑獄葛懌者用戚屬恩補官豪於貲憾父之嬖既去而誣以盜

   株連瘐死者數人懌乃未嘗一造庭居安一閲得實立捕繫論罪械送他州汪綱黟縣人寕

   宗時提㸃浙東刑獄慮囚至婺有奴挾刀欲戕其主不遇而殺其子讕妄牽連徑出斬之釋衢囚

   之冤者台盜鍾亘非真盜尉覬賞躐申制司網謂治盜雖尚嚴豈得鍛鍊以成其罪於是得減死禱

   雨龍瑞宮有物蜿蜒朱色盤旋壇上者三日綱曰吾欲雨而已毋為異以惑衆言未竟雷雨大至𡻕

   以大范應鈴豐城人開禧間為浙東提㸃刑獄開明磊落守正不阿所至無留訟𣻉獄

   吳潛寕國人端平中提㸃浙西坑冶權兵部尚書浙西制置使轉浙東安撫使淳祐間授沿海

   制置大使判慶元府條具軍民久遠之計告於政府奏皆行之吳淵潛弟理宗時㸃浙西刑

   獄㑹衢嚴盜起警報至調遣將士招捕之殲其渠魁散其支黨陳塤鄞縣人理宗時提點浙西

   刑獄𡻕旱盜起捕斬之盜懼徙去安吉州俞垓與丞相李宗勉連姻恃𫝑黷貨塤親按臨之弓手戴

   福以𫉬潘丙功爲副尉宗勉倚之爲腹心恣橫貪害塤至福風聞而去塤貽書宗勉曰治福所以報

   丞相包恢建昌人理宗時提點浙西刑獄是時海寇爲亂恢單車就道調許澉浦分屯建

   砦一旦集諸軍討平之李芾衡州人理宗時爲浙東提刑移浙西浙西多盜羣穴太湖中芾

   跡得其出沒按捕之盜駭散高斯得卭州蒲江人理宗時遷浙東提㸃刑獄劾知處州趙

   善澣知台州沈塈等七人倚勢厲民䟽上不報改江西轉運判官斯得具辭免上奏曰祖宗以來未

   有監司按吏一不施行者臣身爲使者劾吏不行反叨易節若貪榮冒拜與頑鈍無恥無異乞併臣

    鐫罷以戒奉 使無狀者章上七人 竟罷去徐 鹿卿豐城 人嘉定間提㸃浙東 刑獄兼提舉常

    平罷浮鹽經界鹻地先撤相 家所 築史彌遠之 弟通判溫州利韓世忠家寳玩 籍之 鹿卿奏削其 官

    居官廉約 清峻毫髪不妄 取胡 潁湘潭人爲浙西提㸃刑獄榮王府十二人行劫潁悉斬之

    一日輪對理 宗曰聞卿好殺 意在折獄潁曰臣 不敢屈太祖之 法以負陛下非 嗜殺也帝爲之默 然

    王積翁長溪人 除浙西安撫使幹辦公 事奉㫖決獄全活 甚衆改秩知富陽縣治 行爲諸邑

    最秩滿除兩浙轉運司主管文字力請寛版曹催科之限東南諸郡咸便之汪立信

    人景定初提點 浙西刑獄明年冬即嘉興治 所講行荒政常 懋臨卭人度宗 時爲兩浙轉運 使

    禁戢吏奸不以急符督常賦 海鹽𡻕爲鹹潮害 稼懋請於朝捐金發粟復輟已 帑修築新塘三千 六

    百二十五丈名曰 海晏塘是秋風濤大 作塘不浸者尺許民得奠居 𡻕復告稔邑人德之 後改浙東

    安撫使值水災捐楮以賑復請糴於朝民食不至乏絶兩浙及會稽山隂死者暴與貧而無以爲殮

   者乃以十萬楮置普惠庫取息造棺以給之︹元︺張礎通州人至元十四年為江南浙西道

   提刑按察副使宣慰使實哩貪暴掠良民為奴礎劾黜之遂安縣民聚衆負險為亂命礎與同知浙

   西道宣慰司劉宣領兵捕之宣即欲進兵礎曰江南新附守吏或失撫字宜遣人招諭以全衆命宣

   不可礎曰諭之不來加誅未晚遂遣人諭之逆黨果自縛請罪礎釋之宣乃嘆服 實哩舊作失里

   今改劉宣太原人至元中同知浙西宣慰司事在宮五年威惠並著陳祐一名天祐

   寕晉人至元十四年遷浙東道宣慰使時江南初附軍士俘溫台民男女數千口祐悉奪還之未幾

   行省𣙜民商酒稅祐請曰兵火之餘傷殘之民宜從寬恤不報遣祐檢覆慶元台州民田還至新昌

   為盜所害華善𫎇古人至元中為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浙西宋故都民衆事繁在職惟務

   鎮靜人服其知大體華善舊作和尚今改正史弻博野人至元十九年為浙西宣慰使二十

   一年黃華反建寕春復霖雨米價踴貴弻即發米十萬石平價糶之而後聞於省省臣欲增其價弼

   曰吾不可失信願輟吾俸以足之省不能奪益出十萬石民得不饑𫎇固台𫎇古人至元中

   拜江浙行省左丞相時浙西大饑乃弛河泊禁發府庫官貨抵其值貿粟以賑之浙東盜起蠲田租

   以紓民力二十三年奏販鬻私鹽者皆海島民今征日本可募為水工從之役既罷請以戰艦付海

   漕又言省治在杭州其兩淮江東財賦軍實既南輸至杭復北輸至京往返勞頓不便請移省治於

   揚州帝從其請 𫎇固台舊作忙兀台今改正陳思濟柘城人至元中同知兩浙都運司事

   胥吏侵漁民困於賦役悉蠲除之二十三年同知浙東道宣慰司事時浙西大水民饑浙東倉廩殷

   實即轉輸以賑之全活者衆浙東復旱禱於名山雨大澍民賴以甦雷膺渾源人至元二十三

   年授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時蘇湖多雨傷稼百姓艱食膺請於朝發廩米二十萬石賑之江淮

   行省以發米太多議存三之一膺曰布宣皇澤惠養因窮行省臣職耳豈可效有司出納之吝耶行

   省不能奪悉給之陸垕江隂人至元中遷浙西廉訪使所至以黜贓吏洗冤獄為巳任嘗上

   章奏免儒役及舉行浙西助役法王都中福寕州人世祖時除浙東道宣慰副使金華有

   毆殺人者吏受賕以為病死都中摘屬吏覆按得其情獄具縣長吏而下皆以贓敗餘姚有豪張甲

   居海濱為不法擅制一方吏無敢涉其境都中捕繫之痛繩以法後除兩浙都轉運鹽使鹽亭竈戶

   舊制三年一比附推排任事者恐斂怨久不舉行都中請於行省徧厯三十四場驗其物力高下以

   損益之役既平而課亦足公私便之擢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天厯初被省檄整㸃七路軍馬境內

   董士選藁城人世祖時以中書左丞與平章政事徹爾往鎮浙西至部察病民事悉以

   帝意除之民大悅浙多湖泊廣蓄洩以備水旱率為豪民占以種藝水無所居積故數有水旱士選

   與徹爾力開復之 徹爾舊作徹里今改正徹爾𫎇古人大德元年江浙行省平章事江

   浙稅糧甲天下平江嘉興湖州三郡當江浙什六七而其地極下水鍾為震澤震澤之注由吳松江

   入海𡻕久江淤塞豪民利之封土為田水道不通敗諸郡禾稼徹爾發卒數萬人疏之凡四月畢工

    徹爾改見前史奐卿真定人至元間授浙東宣慰副使屢破山賊功最一時遷江浙等處

   行中書省右丞至則除火餘官屋之傭若干緡減江東戶課徐炎東平人至元末爲浙西肅

   政廉訪使即宋太學舊址改建西湖書院炎有文學重望東南人士重之貝降𫎇古人大德元

   年遷浙東廉訪副使令行禁止豪強攝伏同寅有穢者貝降抗䟽劾之遂免其官 貝降舊作拜

   降今改正托克托𫎇古人成宗三年拜榮祿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始至嚴飭

   左右毋預公家事且戒其掾屬曰僕從有私囑者慎勿聽軍民諸事有關利害者言之當言不言爾

   責也言而不聽我咎也聞者悚慄時朱清張瑄以海運致位㕘知政事多行不法恐事覺以金珠賂

   托克托求蔽其罪托克托大怒繫之有司遣使者以聞帝喜賜黃金五十兩寵賚之有豪民白晝殺

   人托克托立命有司按法誅之豪猾屏息民賴以安 托克托舊作脫脫今改正托卜嘉

   𫎇古人至元十五年爲浙西按察便性淳靖喜怒不形知民疾苦而能以善道之旱嘗致禱即雨𡻕

   饑請於朝發廩以賑之睦同僚興學校加大中大夫士民刻石紀其政績 托卜嘉舊作禿不甲今

   高睿河西人除浙西道肅政廉訪使鹽官州民有連結黨與持郡邑短長自目曰十老吏

   莫敢問睿至悉按以法閤境快之田滋開封人大德二年遷浙西廉訪使有縣尹張彧者被

   誣以贓獄成滋審之但俛首泣而不語滋以為疑明日齋戒詣城隍司禱曰張彧坐事有冤狀願神

   相滋明其誣守廟道士進曰曩有王成等五人同持誓狀到祠焚禱火未燼而去燼中得其遺藁今

   藏於壁間豈其人耶視之果然明日詣憲司詰成等不服因出所得火中誓狀示之皆驚愕服辠張

   彧得哈喇哈遜𫎇古人大德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凡七日綱舉七十餘事民風

   吏習翕然為變 哈喇哈遜舊作哈喇哈孫今改正吳元珪廣平人大德六年拜江浙行省

   叅知政事初朱清張瑄以財雄江南徧以金帛連結當路而江浙省臣為尤甚惟元珪一無所污皇

   慶元年拜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蓋由多匿腴田若再行檢覆之法當益田畝累萬

   計元珪曰江南之平幾四十年戶有定籍田有定畝一有動搖其害不細執其論固爭月餘不能止

   移疾去延祐二年召還復以為言詔並遵舊制高昉大名人至大間由江浙行省叅知政事進

   平章政事江左繁富中外徴求百至昉熟知利病務𥳑靜不擾以是民用安輯喀爾托克

   托𫎇古人仁宗初拜江浙行省左丞下車進父老問民利病咸謂杭城故有便河通於江滸堙廢

   已久若疏鑿以通舟楫物價必平僚佐或難之喀爾托克托曰吾陛辭之日密㫖許以便宜行事民

   以為便行之可也不一月而成 喀爾托克托舊作康里脫脫今改正趙宏偉潁川人仁

   宗初為浙東廉訪副使聞郡人許謙得朱熹道學之傳延致為師於是人知嚮慕敬儼

   皇慶元年除浙東道廉訪使有錢塘退卒詐服僧衣稱太后㫖建婺州雙溪石橋因大興工役病

   民儼命有司發其奸贓杖遣之仍請奏罷其役郡大火焚數千家儼令發廩以賑貧餒取憲司廢堂

   材木及諸路學廩之羨者建孔子廟張思明揮州人皇慶元年再授兩浙鹽運使𡻕課充贏

   僚屬請上増數思明曰贏縮不常萬一以増為額是我希一已之榮遺百世之害天厯元年起為江

   浙行中書者左丞會陜西大饑中書撥江浙鹽運司𡻕課十萬錠賑之吏白周𡻕所入已輸京師當

   囘咨中書思明曰陜西饑民猶鮒在涸轍往復踰月是索之枯魚之肆也其以下年未輸者如數與

   之有罪吾當坐朝廷韙之鄧文原綿州人延祐五年僉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事吳興民

   夜歸巡邏者執之繫亭下其人遁去有追及之者刺其脅仆地明旦家人得之以歸比死其兄問殺

   汝者何如人曰白帽青衣長身者也其兄愬於官有司問值初更者曰張福兒執之使服焉械繫三

   年文原錄之曰福兒身不滿六尺未見其長也刃傷右脅而福兒素用左手傷宜在左何右傷也鞫

   之果得真殺人者而釋福兒桐廬人戴汝惟家被盜有司得盜獄成送郡夜有焚戴氏廬者而不知

   汝惟所之文原曰此必有故也乃得其妻葉氏與其弟謀殺汝惟狀而於水涯樹下得屍與漬血斧

   俱在焉人以為神韓鏞濟南人天厯元年僉浙江廉訪司事擊奸暴黜貪墨而特舉烏程縣

   尹干文傅治行為諸縣最所至郡縣為之肅然曹鑑宛平人天厯元年調江浙財賦府副總管

   屬淮浙大水民以菑告鑑損其賦什六七𫝑家因而詭免者鑑覈實諭令首輸布延特穆

   爾𫎇古人天厯間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持身廉介人不敢干以私 布延特穆爾舊作卜顔鐵

   木兒今改正呂思誠平定州人文宗時僉浙西廉訪司事達實特穆爾時為南臺御史大

   夫與江浙省臣有隙嗾思誠劾之思誠曰吾為天子耳目不為臺臣鷹犬也不聽已而聞行省平章

   索吉貪墨浙民多怨之思誠奏疏其罪流之海南 達實特穆爾舊作達識帖睦邇索吉舊作左吉

   今俱改正王克敬大寕人泰定中轉兩浙鹽運司使首減紹興民食鹽五千引溫州逮犯私

   鹽者以一婦人至怒曰豈有逮婦人千百里外與卒吏雜處者汚教甚矣自今毋得逮婦人建議著

   為令元統初為江浙行省叅知政事江浙大旱諸民田減租惟長安寺田不減遂移牘中書以為不

   可忽天變而毒疲民嶺海徭賦竊發朝廷調戍兵之在行省者往討之會提調軍馬官缺故事漢人

   不得與軍政衆莫知所爲克敬抗言行省任方面之𭔃豈可拘法坐視乃調兵往捕軍行給糧亦如

   貢師泰宣城人泰定間除紹興路總管府推官詳讞之明爲諸郡第一至正十五年

   兩浙都轉鹽運使剔其積蠧通其利源大課以集國用資之復除江浙行省叅知政事策丹

   𫎇古人順帝初爲浙西肅政廉訪使時有以駙馬爲浙行省丞相其宦豎恃公主𫝑坐杭州達嚕噶

   齊位令有司強買民間物不從輒毆之有司來白䇿丹即逮之械以令衆自是丞相府無敢爲民害

   者 策丹舊作自當達嚕噶齊舊作達魯花赤今俱改正余闕𫎇古人元統閒僉浙東道廉訪

   使事發奸摘伏聰察若神州縣聞闕至貪墨吏多解印綬去扎實大食國人至元三年除僉

   浙西肅政廉訪使事即按問都轉鹽運使海道都萬戶行宣政院等官贓罪浙右郡縣無敢爲貪者

   復以浙右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謂道人道民行童者𩔖皆瀆常倫隠徭役乃建議請勒歸本族俾

   供王賦朝廷是之即著以爲令 扎實舊作贍思今改正伯勒齊爾布哈𫎇古人至

   正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行至淮東聞杭城大火疾馳赴鎮即下令錄𬒳災者二萬三千餘戸戸給

   鈔一錠焚死者亦如之給月米二斗幼穉給其半又請日減酒課織坊元額軍器溙器權停一年泛

   稅皆停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買其基募民就役則厚其傭直又請𡻕減江浙福建鹽課

   十三萬引或遇淫雨亢旱輒出禱於神祠所禱無不應在鎮二年雖兒童婦女無不感其恩 伯勒

   齊爾布哈舊作別兒怯不花今改正多爾濟𫎇古人至正四年遷江浙行省左丞時杭城屢

   經災燬伯勒齊爾布哈先爲相庶務寛紓多爾濟繼之咸仍其舊民心翕然汀州寇竊發多爾濟調

   遣將士招捕之威信所及數月即平居二年方面晏然 多爾濟舊作朶爾只今改正伯勒齊爾布

   哈改見前蘇天爵真定人至正七年拜江浙行省㕘知政事江浙財賦居天下十七事務最

   繁劇天爵條分目別鉅細不遺九年復爲兩浙都轉運使時鹽法𡚁甚天爵拯治有方所辦課鈔及

   期而強通𫎇古人至正十年遷平章江浙行省時盜起汝潁蔓延江浙強通分遣僚佐往

  督師旅曽不踰時以次克復既乃令長吏按視民數凡詿誤悉置不問招徠流離俾安故業發官粟

  以賑之十四年托克托統兵南征一切軍資咸取具於江浙強通規措有方陸運川輸千里相屬十

  七年出鎮海寕州距杭百里地濱海磽瘠民甚貧居二年盜息而民阜在江浙七年涉厯艱險勞績

  甚著 強通舊作慶重今改正托克托改見前董搏霄磁州人浙東宣慰副使理冤獄革𡚁

  政至正間以平賊復城功為㕘知政事舒穆嚕伊遜蒙古人至正十一年以守溫州

  功授浙東宣慰副使遷行樞密院判官總制處州山谷盜賊殄殲無遺拜江浙行省㕘知政事 舒

  穆嚕伊遜舊作石抹宜孫今改正欲嚕特穆爾𫎇古人至正十二年江南諸郡盜賊

  充斥拜平章政事行省江浙至鎮引僚屬集父老詢守備之方招募民兵數千人號令明肅統師次

  建德𫉬首賊何福斬於市遂復淳安等縣俘𫉬萬餘人復業者三萬餘家尋以疾卒於軍中 欲嚕

  特穆爾舊作月魯帖木兒今改正樊執敬鄆城人至正時授江浙行省叅知政事賊犯餘

   杭衆皆潰去賊呼執敬降執敬怒叱曰逆賊守關吏不謹汝得至此恨不碎汝萬段何謂降耶乃奮

   力砍賊因中槍而死欲嚕布哈𫎇古人至正時拜江南行御史臺中丞由海道趨紹興爲

   政寛猛不頗既而除浙西肅政廉訪使會張士誠據浙西僭王號度弗可與並處令姪同夀具舟載

   妻子而匿身木櫃中蔽以藁秸脫走至慶元士誠遣鐵騎百餘追至曹娥江不及而返 欲嚕布哈

   舊作月魯不花今改正︹明︺單安仁濠人明初爲浙江按察副使時悍帥橫斂民曰寨糧

   安仁一寘於法尋進按察使李質德慶人太祖命爲江浙行省㕘知政事質以承流宣化爲

   已任網紀畢張在任三年惠流兩浙熊鼎臨川人洪武𥘉爲浙江按察僉事分部台溫時經方

   氏竊據後偽官悍將二百人暴橫甚鼎盡遷之江淮間民始安枕尋奏治溫之倡邪教者散其衆爲

   農寕海強民陳德仲以憾支解黎異妻屢訴無爲白之者鼎一日覽其牒忽有青蛙立案上鼎曰蛙

   非黎異乎果異止匆動果勿動乃逮德仲鞫實正其罪惠政甚著王濂定遠人洪武初爲浙

   江按察僉事治行著聞大風晝晦詔求直言濂具陳民瘼太祖爲緩徴劉丞直贛縣人洪

   武初爲浙江按察僉事時方國珍初降丞直按部懲其尤梗法者一道肅清安然祥符人洪

   武五年授浙江布政使崇禮教斥奸頑十一年海齧江岸親率夫丁伐石築隄後得安居王鈍

   太康人洪武中爲浙江布政使視事十年有美政時天下牧伯以久任著績者惟鈍與雲南張紞二

   人太祖常稱於朝以勸庶僚解敏洪武中舉進士授御史擢浙江按察僉事持法無私貪殘

   斂跡聲稱赫然王良祥符人建文時爲浙江按察使燕王即帝位遣使召良良執使者將斬之

   衆劫之去良集諸司印九於私第與妻決妻先死遂積薪自焚印俱毀夏原吉湘陰人永

   樂初戶部尚書浙西大水詔原吉往治役夫十餘萬濬吳淞下流入於海度地爲閘以時蓄洩水患

   遂息𡻕大饑奏發粟三十萬石給牛種有請召民佃退淤田益賦者原吉馳疏止之姚廣孝還自浙

   西稱原吉曰古之遺愛也李素平谷人永樂中爲浙江按察司副使發奸摘伏下無遁情用刑

   平而恕於民不擾仁宗召為右副都御史周新南海人永樂中為浙江按察使理冤釋滯鋤奸

   植善一方稱神明屬吏莫不改行後被誣見法朝野莫不痛之胡軫豐城人永樂間任浙江都

   轉鹽運使運同持身廉儉一毫不妄取於人常俸不給至鬻園蔬足之請托不行商旅被惠升浙江

   按察副使提學士人宗之林碩閩縣人永樂中以御史巡按浙江政尚嚴肅宣德初擢浙江按

   察使千戶湯某結中官裴可烈為奸利碩將繩以法反為所誣逮入京帝親鞫問碩詞直帝為動容

   復碩官切責可烈碩在浙久人德其惠呉訥常熟人洪熙元年巡按浙江以振風紀植網常

   為務風裁凜然馬謹新樂人正統中以御史按浙貪猾屏跡疏賑四府饑以廉直入為驗封郎

   軒輗鹿邑人正統中為浙江按察使一 布袍補綴殆遍居常蔬食妻子親操井臼 僚屬化

   之一方大治景帝立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浙江閩賊吳金八等流劫青田諸縣輗與孫原貞討平之

   周忱吉水人正統間巡撫直隸江南兼嘉湖二府築海鹽捍海塘一郡七縣海不為患

    成鬱林人正統 中為浙江按察僉 事有智畧遇事敢任倭犯桃 渚成密布釘板海 淖中倭至艤舟

    躍岸釘洞足背倭畏之秩滿進副使處州賊葉宗留等攻蘭谿成督兵進屯武莪立木城以守誘賊

    黨為內應前後斬首數百招降者二 千餘人後賊復熾焚木城成力戰不支遂被害士 民立祠祀之

    陳璇鳯陽人正統中為浙 江按察使時兩司官市物於民率給直十之 一吏又縁為奸璇痛革

    其𡚁同列不能堪譖之都御史洪英罷其官浙人數千號泣擁馬不得行且詣闕言治狀璇得還任

    天順中致仕歸止圖書數篋張驥安化人 正統中巡撫浙江初慶元人 葉宗留與麗水陳鑑

    湖以盜礦為業七年遂為亂散掠浙江江西福建境上而遂昌賊蘇牙俞伯通剽蘭谿與相應驥遣

    金華知府石瑁擊斬牙等撫定其餘黨時鑑湖 已殺宗留驥命麗水丞丁安率老人王世昌等入 賊

    巢招 之鑑湖遂偕其黨六十餘人出降還所掠人口無 算蘇記養等寇金華亦為官軍所𫉬賊𫝑遂

    衰景帝嗣位召還道卒浙民思慕之李俊定興人正統十三年差董浙江銀冶會處州賊起勅

   俊𠞰捕敗之街亭橋越三日賊首來劫鎮守太監李德懼欲走俊叱止之明年賊圍處州俊募敢死

   士八百人為守臨城射殪衣紅者一人出城擊破之賊因請降都御史張楷不受賊復驚變俊灑泣

   誓衆衆感奮出死力大破之事解脫胄髪盡禿孫原貞德興人累遷浙江左布政使正統末

   閩浙盜起景帝即位原貞圖上方畧命叅議軍事深入擒其魁時溫州餘賊猶未滅命都指揮李信

   為都督僉事調軍討之遂拜原貞為兵部左侍郎叅信軍務鎮守浙江俘斬賊首陶得二等𠞰平餘

   寇奏析麗水青田二縣地增設雲和宣平景寕三縣建官置戍盜患遂息浙江官田賦重原貞請均

   於民田輕額者賦得平進兵部尚書鎮守如故楊瓚蠡縣人正統末擢浙江右布政使與平陶

   得二之亂景泰二年瓚以湖州諸府官田賦重請均之民田賦輕者而嚴禁詭寄之𡚁與鎮守侍郎

   孫原貞督之田賦稱平黃裳曲江人正統末巡按兩浙見民遭水患奏請賑恤後歿於土木

   耿定和州人浙江布政司叅議正統末處州盜起領兵𠞰捕率先督戰死於兵時按察司僉事

   王晟亦𬒳梁婺泰和人天順間任浙江左布政使興利除害民仰之如神明尊之如父母

   劉大夏華容人天順間浙江左布政使勤撫字緩催科移檄郡縣務在節用愛人不得興無

   名工作郡縣起解銀兩例有秤頭火耗嚴禁吏胥一毫不取孫珂福山人景泰間以御史按

   浙適𡻕大比珂監其事宿𡚁頓革行部一尚威嚴人莫敢犯所至伸冤抑除奸豪杜謙

   人景泰間浙江右布政使轉左在浙十有三年其建制多可為經久計為政以忠厚仁恕為本有惠

   利於人浙之士民稱頌之楊瑄豐城人成化初遷浙江副使按行海道禁將校私縱戍卒立操

   法修定海及霩衢健跳二所捍海塘海鹽隄岸二千三百丈民得奠居為副使十餘年政績卓然進

   按察使斷獄嚴明不苛西湖水舊溉諸縣田十六萬頃時堙塞過半瑄濬復之疾亟猶與同官論濬

   湖事語不及私楊繼宗陽城人成化中為浙江按察使時諸大吏供億率責辦民間鎮守中

   官日費萬千繼宗悉裁罷之數忤中官張慶慶兄敏在司禮每於帝前毀繼宗帝曰得非一錢不私

   之楊繼宗乎敏乃不敢害聞母喪立解印徒跣號哭出止驛亭盡籍𪠘中器物付有司惟攜一僕書

   數卷而還王恕三原人成化間巡撫南畿兼杭嘉湖等處時中官王敬乘傳東南捜索奇玩所

   至驚懼恕上疏力言其𡚁久之敬等俱收捕下獄中外稱快張敷華安福人成化時為浙

   江叅議監溫處二府銀礦盜起至數千人守臣欲𠞰之敷華曰此可撫而弭也從數騎馳諭賊皆聽

   命執其魁十二人餘悉解散居浙十餘年厯右叅政右布政使廉惠之聲聞於遠邇楊峻

   人成化中厯浙江按察使有報父仇論死者峻嘉其孝出之晉左布政使鎮守中官恣橫峻面數其

   罪取鐵絙欲與駢鎖詣京師乃稍戢舒清德興人成化間由工部主事抽分浙江𣙜政為民築

   隄以禦水患號舒公隄居官清約如寒素彭韶莆田人成化時以刑部侍郎巡視浙江整理鹽

   法韶以商人苦抑配為定折價額蠲宿負憫竈戸煎辦徴賠折閲之困繪八圖以獻因條利病六事

   悉允韓鎬盧氏人宏治初為浙江右叅議𡻕饑金華衢州尤甚貧民奪富家粟盜乘之肆

   掠鎬聞即抵義烏夜遣人諭之比明悉遁去乃發粟賑濟嚴立保伍相司察所部肅然遷進右布政

   使海鹽捍海塘圯者數千丈衆議築之以屬鎬不三月而成邵寳無錫人宏治時為浙江按

   察使再遷右布政使鎮守中官議開處州銀礦寳力言其擾民得不償失卒寢其事孫需

   人宏治時為浙江按察使需既厲清節又善剗宿𡚁浙人稱為前劉後孫前劉者劉大夏曽為布政

   使有治行也張憲德興人宏治中為浙江右布政使捕寘鎮守中官左右於理公帑無毫髪

   張鸞咸寕人宏治中浙江按察使司巡視海道六年倭寇遠遁海疆肅清王璟

   人宏治十四年以僉都御史理兩浙鹽政因賑奏行荒政十事多所全活方良永莆田人正

   德時為浙江左布政使時錢安用事以鈔二萬鬻於浙易銀三萬餘兩諸司憚安欲抑配於民良永

   爭之不得乃疏陳其狀請正典刑安為密召還所遣使者而以鈔直還民席書遂寕人正德八

   年按察浙江擒治豪右逐貪酷吏釋冤獄臬政一新邦朝邑人正德時為浙江僉事轄

    杭嚴二府宸濠蓄異志嘗命內豎假飯僧聚千人於杭州天竺寺邦奇立散遣之其儀賓托進貢假

    道衢州邦奇復持不可數裁抑中官為所搆被逮長吏欲為治裝揮去之梁材應天金吾右衞

    人正德中為浙江右叅政尋進按察使宸濠反鎮守中官畢真約為內應材與巡按張縉等劫持真

    奪其兵 衞兩浙以 安黨 以平禹州人正德閒為浙江溫處兵備道溫處兵素驕因餉不給嘯

    聚為亂以平單騎諭之衆皆首伏懲其魁傑即日解散督府捕海賊五百人慾以為功訊之皆海中

    漁者為賊所掠悉縱之升浙江左右布政使陶炎絳州人正徳中以右都御史巡視浙江時

    寕紹瀕海地颶風大作海隄毀者三百里居民漂沒萬數炎出帑按行賑捄委官築隄捍水自蕭山

    至會稽凡五萬餘丈姚原賊犯華埠督兵擊敗 之斬其渠魁遂城開化常山遂安蘭谿四縣境內 大

    朱裳沙河人嘉靖初為浙江按察副使日啜菜羹妻操井臼迎父就養同列知其貧共製

    衣一襲為夀父亦堅拒不納後再為浙江布政使革奸釐𡚁民吏振肅何瑭武陟人嘉靖初

     為浙江提 學副使 以士習 浮靡務敦尚本 實諸生 翕然宗 焉朱   紈長洲人 嘉靖中巡撫 浙江

     及 福建濱海諸府先是倭舶至閩 浙互市諸大姓及 商賈多負其直倭大怨恨內地 奸民遂煽誘為

     亂紈首禁通番犯 者寘重典海濱始 肅既 率諸將連破賊甚著威名 會紈數詆諸大姓 庇賊 諸大姓

     銜 之以紈 戮佛 郎機國人行劫者嗾御史陳九 得劾 其擅殺 罷職 聽勘仰藥死紈死罷巡視大臣 不

     設 後海寇大作人 咸思紈雲 阮  鶚桐城人 嘉靖 間浙江提學副使得人 為盛 浙方苦倭寇撫

     官檄諸 司畫地防 守鶚守武 林門列營 關外令士女分道 入得免追 迫蹂𨈆之 苦擢僉都 御史巡撫

     浙 江賊 多方攻 擊鶚隨機 應之擒 斬殆 盡自 是兩 浙始得 休息民思 鶚德相 與立 祠胡      宗憲

     績溪人 嘉靖間由 餘姚縣擢 御史按浙江超 擢巡撫升任 總督時歙 人汪直據 五島煽諸倭入 寇徐

     海陳東麻葉等巢柘林乍浦沙窪宗憲皆以計使自相擒獻賊悉蕩平 游 居敬南 平人 嘉

     靖間浙江按察使僉 事厯 按察使左右布政 使時患倭寇調主客兵數 萬計 庫無羨贏居敬立 辦無

    誤議者欲 練土著汰客兵兵 當關而噪 督撫 令居敬前諭之 皆解散在任衣粗 食糲漆枕 櫛匣 尚青

    衿時物清節為浙省之冠俞大猷晉江 人嘉靖三十一年倭擾浙東 詔大猷為寕台諸郡叅

    將以舟師 卻賊於昌國衞賊轉掠紹興諸縣大猷連戰破之 升秩去三十五年復為浙江總兵平賊

    徐海浙西倭患遂息餘衆踞 舟山大猷乘夜雪攻之賊多死其逸出者盡殲之 浙東亦安胡宗憲許

    汪直通 市大猷力爭不 可及直誘入下吏其黨 遂叛大猷 急攻之宗憲被 劾委賊大猷逮繫詔獄 朝

    廷知其冤尋復用戚繼光登州 人嘉靖中以叅將守台金嚴三 郡時倭寇方警繼光見衞

    所軍不習戰而 義烏兵剽悍可用召募三千 人教閲之又以南方 多藪澤不利馳逐乃因地形 制陣

    法節短而數明舟艦器械悉 為更置自是戰無不利戚家軍名聞天下倭大舉 寇台州繼光九戰皆

    捷俘斬千餘人 焚 溺無算倭自是不 敢 犯譚  綸宜黃人 嘉靖中為台州知府以 禦倭功進海道

    副使益募浙東良家子教之 而盡罷客兵倭自象山突至台州綸與戚繼光連 擊破之加右叅政以

   盧鏜汝寕衞人嘉靖時爲㕘將分守浙東屢破倭賊擢副總兵與胡宗憲共圖大盜徐海

   殲之宗憲招汪直鏜亦使人說倭令擒直直由是與倭貳卒伏誅進江浙總兵當倭難作諸將多望

   風潰敗獨鏜敢戰名亞俞戚王世貞太倉人嘉靖間浙江㕘政治吳興三郡吳越新罹兵

   火供億繁興世貞請汰內府內官大小監冗食及錦衣衞寄籍者事雖不行竟得改折漕糧十五萬

   蕭廩萬安人萬厯間以御史按浙吏牘山積立決如神雪冤獄以百數黜墨吏新宋濓方孝孺

   諸祠又請祀王守仁於學宮累升副都御史巡撫浙江先是浙兵譟轅門羣不逞效尤爲奸大剽城

   市廩時餉而法取之惡不敢生趙炳然劒州人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浙江時寇亂甫平財匱

   力絀炳然廉以率下悉更諸政令不便者仍奏減軍需之半民尸祝之婁至德項城人嘉

   靖時爲浙江叅政進右布政使酌定賦役爲書十卷曰兩浙賦役成規民大便之陳儒

   人嘉靖閒浙江按察副使巡視寕紹海道首案文武贓吏捕縣丞藍佐指揮楊淮寘之法軍民惕然

   後改督學以崇經術禁浮靡為已任薛應旂武進人嘉靖間為浙江提學副使鑒衡百不失

   龎尚鵬南海人嘉靖末以御史巡按浙江浙民素苦徭役為舉行一條鞭法民大喜時

   通政呂希周御史嚴傑知府潘仲⿰馬叅 -- 驂等並里居恣橫乃悉收治其子弟僮奴奏黜為民吏民震慴及

   去浙人立祠奉祀張淳桐城人萬厯時為杭嚴副使浙東有召募兵數千當汰軍中洶洶將

   為亂撫按患之淳曰是憍悍者留則有用散則叵測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壯勇則留者不思亂汰

   者不能亂矣從之事遂定甘士價信豐人萬厯間巡撫兩浙躬行儉約創武林書院講明正

   學𡻕大祲請留漕米數十萬石捐助分賑悉自擘畫巡行郡縣形神勞悴以是得疾卒時筐篋無存

   斂以澣衣士民號慟之聲連街達陌聞於朝立祠𡻕祀劉一焜江西人萬厯間巡撫浙江

   時中官呂貴督織造多所侵擾一焜疏駮且禁治其爪牙貴為斂威築龕山海塘千二百丈濬復餘

   杭南湖民賴其利張佳允銅梁人萬厯十年杭州兵變詔佳允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浙江

   甫入境杭民復亂佳允至諭營兵討亂民自贖而密捕兵之首惡者斬之二亂遂定陸完學

   武進人萬厯間任杭嚴兵備道副使𡻕饑未價騰踴或議減價完學獨謂吾正欲昂價以來之杭不

   産米悉資外輓若減價則商裏足矣越數日商舟踵至價果平厯任浙江巡撫修築海塘浙民得免

   傅好禮固安人萬厯中以御史巡按浙江𡻕大祲督屬吏賑恤請蠲田租停織造折漕

   糧留鹽課分賑皆報可行部湖州見民饑尤甚用便宜發帑易粟賑之自請服擅發罪詔特宥焉與

   撫臣合陳恤民十二事皆允行民困大蘇邦吉水人萬厯四十二年巡按浙江澄清吏

   治部內肅然織造中官劉成卒中官呂貴謀代之邦華上疏力諌兼斥中官進奉之𡚁及左石大奄

   之黨貴者直聲震朝野竇子偁合肥人萬厯閒為浙江按察使清貞剛斷斥絶請託一時

   奸橫斂跡進右布政使例有羨餘子偁曰朝廷正苦餉不足安得有所為羨餘哉卒歸公帑

   喬林華亭人萬厯間遷浙江右叅政分巡溫處海寇劉香老入犯圍府城喬林募勇士晝夜捍

    禦三戰皆捷侯峒曾嘉定人天啟間任浙江布政司左叅政分守嘉湖道政務繁劇不資

    幕客治官書達旦不 寐嚴行保甲匪𩔖潛蹤定漕卒之 亂軍民畏服許 豸侯官人 崇禎閒浙 江

    僉事分巡 寕紹築郡城殲海寇陳奇老 等改督學政釐正文 體得人為盛時有權璫鎮浙 豸抗不為

    禮士有儒服 郊迎者立撻之蔡 懋德崑山人崇禎初遷浙江右叅政分守嘉興湖州劇盜

    屠阿丑衆千餘出沒太湖當事議𠞰之懋德曰此可計擒也悉召瀕湖土豪免其罪簡壯士與同發

    遂擒阿丑

  ︹本朝︺佟國器漢軍正藍旗人順治 二年為嘉湖兵 備道偕諸將𠞰擒吳日 生朱天定並招 降

    白腰黨陸汧 等巨寇悉平進按 察使時浙東初 定叛獄繁多國 器平情讞鞫全活 甚衆後遷江西 巡

    撫調任浙 江招降海寇廖明旗𠞰平阮六等 卒後浙人追思祀之李 際期孟津人順治二

    年任浙江叅議督理學政時值鼎新際期立 意振興學校培養人材所貢拔皆一時名流士風 丕振

   擢叅政兵備寕台釐奸剔𡚁振紀肅綱勵精案牘訟無冤抑朱思義漢軍正黃旗人順治

   五年為巡海道僉事時浙東初平將士縱恣思義嚴抑之告訐者不得逞民賴以安卒於官人皆惜

   熊維傑漢軍鑲白旗人順治八年為浙江按察使性峭直不苟言笑然善撫其民為政

   簡而周剛而不劌時兵民雜處兵出擾民有司不敢問維傑出有來訴者必立馬受為之申理民望

   見其旗輒相慶張儒秀漢軍鑲白旗人順治九年任浙江左布政使公明威斷有開銷軍儲

   移解馬價二事此其尤著者趙國祚漢軍鑲紅旗人順治十五年任浙江總督兼節制江

   西廣信一府凡鹽筴兵政民𨼆賊情及地方阨塞無不悉心究畫值米價騰貴發帑平糶並移檄鄰

   省無得遏糴士民德之朱昌祚漢軍鑲白旗人順治十八年以工部侍郎巡撫浙江時浙

   中寇盜未息昌祚多設方畧且導以歸順之利賊黨多解散巡按御史既撤重案悉歸巡撫逮繫數

   千人昌祚數月間審結得釋者甚衆疏請蠲免溫台等郡無徵銀糧沿海居民避海寇內徙者發帑

    給田 以贍 之大 軍征 海昌祚 厚犒諸 將約以 秋毫無犯 並嚴 飭有 司不 得因軍 興之際 苛徴於 民浙

    人咸德之趙廷臣漢 軍 鑲黃旗 人康熙 元年以兵 部右侍 郎 總督浙 閩時海 濱尚多未 靖廷

    臣親赴 定 海由 寕台溫三 路出 洋搜 緝海宇 悉定軍興後 度 支不 足廷臣疏 請復 二十 四監鼓 鑄泉

    貨遂范承謨漢 軍鑲黃旗人 康熙 八年 以 副都御史 巡撫浙江既 至三 月不 視 事人初

    易之一 日 出片紙盡列兩 浙 豪惡姓 名捕 寘之 法聞者股 慄 衢台處三郡山 田 沙礫不 可治 而賦 如

    故田主 多流亡 累及鄰族長吏 坐逋課去者相 望承謨特 疏免之 嘉湖二郡苦白 糧役重承謨復 為

    奏減杭 嘉大 饑 出官庫銀 易 米 平糴又 許最 貧 者得附老 弱例 肩 鹽自給全 活 無 算遷浙 閩總 督 為

    耿逆 所害 後贈太 子少保兵 部尚 書諡忠 貞色   伯 哩滿洲 人康熙 八 年以都 同知提 督 浙

    江軍務駐 寕波 紀律 嚴明 與 士 卒同甘苦文 武 協和愛養百 姓時 耿逆 反於 閩 浙 中盜賊四起 色 伯

    哩與總 督李 之 芳密 籌方畧 調兵四援之 芳 督 軍衢州色 伯哩 督 軍台 州𠞰除 逆氛招撫流 亡 浙 賴

   以安以勤勞卒於任兵民立祠祀之 色伯哩舊作塞白理今改正劉昌臣武陵人康熙十

   一年任浙江糧儲道除革一切輸運旗丁奸𡚁耿逆叛閩大兵駐衢進𠞰昌臣署藩篆夙夜措轉餉

   不絶復署臬司讞獄務得其情以勞卒官士民巷哭李之芳武定州人順治中以御史視浙

   鹽多所興革商民賴之康熙十二年擢兵部侍郎總督浙江明年三月耿逆反之芳檄諸路將士分

   守要害而身率兵趨衢州以遏賊衝賊衆數萬攻衢礮聲震地𫝑熾甚左右請少避之芳不顧麾將

   士力戰𨚫之時溫處金嚴諸郡皆已從賊之芳以計招降偽將韓斌王得功生擒賊首汪磐繆國英

   等十五年八月督諸軍奪仙霞關 大兵遂長驅入閩捷   聞進兵部尚書浙東既定疏請蠲

   免金衢嚴溫處五郡舊賦賑撫流民百二十餘萬保浙之功之芳為最傅喇塔宗室康熙

   十三年奉   命為寕海將軍討耿精忠進師台州連復太平樂清青田三縣會康親王於衢州

   進擊殺賊七千餘人破賊營二十八復雲和 大兵至福建精忠降傅喇塔卒於軍   賜諡惠

    乾隆五年祀浙江賢良祠陳丹赤侯官人康熙中分巡溫處道耿精忠亂溫州總兵祖

    宏勲叛應之丹赤被執不屈遇害贈通政使諡忠毅楊應魁漢軍鑲紅 旗人康熙十三 年為

    台紹副使 賊帥曽養性等水陸 號十萬陷黃巖土寇乘間蜂 起寕紹道梗衆議欲 棄台州會應魁馳

    至力持不可曰 台寕紹之門戶也台失則浙東非我有矣悉力拒 戰遂復仙居誅王從龍賊大敗遁

    去 大兵下黃巖應魁涕泣 為民請命全活無算卒於官民哀思 不忘石 琳滿洲 人康熙 二

    十 年為浙 江布政使時耿逆 初平浙東衢郡被兵尤 甚戸口 多逃亡而丁賦猶 責之里甲琳覈實請

    免之軍興既久通省供億浩 繁逋欠 叢積琳悉為釐定力除一切陋規尤禁加 耗常曰 革民間一分

    火耗便可增一 分正供時以為名 言王 國安漢 軍正白旗人康熙二十 一年授浙江巡撫浙

    自耿逆亂後官私凋敝國安鋤暴惡革 苛徴立冬收冬兌之令杜運丁需索松江沿海六 鹽場官收

    竈解課一派十國安一準徵收地丁之例官收官解不得為奸兵興後守卒驕橫貸子錢收民廬舍

   子女國安按法禁絶時延見鄉三老問所疾苦親巡闤闠徧厯村落籍記奸匪有犯者須臾縛至莠

   民悚息尋升浙閩總督趙士麟雲南河陽人康熙二十三年以副都御史巡撫浙江營卒

   以私債逼民人積成大案士麟移文將軍令繳劵約捐資代償時奸胥豪右多縱恣不法廉得其狀

   悉置之法杭城內河淤塞數百年士麟下令疏濬水道復通又繕城隍葺學校善政具舉未幾移撫

   江蘇兵民肖像祀之張鵬翮遂寕人康熙二十八年巡撫浙江屏絶各官餽遺革除一切陋

   䂓事無巨細親為裁決涖浙六載兵民相安查木楊滿洲人康熙三十三年鎮守浙江將

   軍朔望集兵民宣講   聖諭嚴禁八旗兵卒放債剝民及縱攘𥨸者令牧馬毋踐禾稼墳塋卒

   於官士民建祠祀之諡敏恪顔光斆曲阜人康熙三十三年檢討督學浙江性孤介人

   不敢干以私拔取真才不遺餘力所刻試牘風行海內垂數十年士人誦習不異於初姜橚

   保德州人康熙中以鴻臚少卿督學浙江文取清真間不足額則訪錄前代忠孝理學之裔以𥙷之

   有薦於朝者曰姜橚一錢不要一情不聽蓋公論也四十二年   聖祖南巡   御書廉靜

   二字以賜之張泰交陽城人康熙四十二年巡撫浙江居官清正仁恕表率羣僚尤留意

   兵民重務編保甲謹斥堠俾絶盜源修江塘易土以石立廟鎮之開書院於紫陽山與諸生講論經

   史大義並倡行鄉約士民翕然向風卒於官浙人肖像祀於孤徐元夢滿洲正白旗人

   姓舒穆祿康熙時巡撫浙江杭州等七府旱災疏請蠲賑並截留漕米平糶緩徴應完額賦以紓民

   力萬松嶺書院尚無嘉名元夢奏請𫉬   賜浙水敷文扁額並內府書籍法帖以廣文教在浙

   四年甚多惠政郭世隆漢軍鑲紅旗人康熙間總督浙閩浙江協餉以𡻕歉難徴世隆疏撥

   鄰省帑銀三十萬濟之民力得紓海關監督請移寕波城外之關於鎮海増設紅毛館世隆持不可

   商稱便祀浙江名宦祠趙申喬武進人康熙四十年為浙江布政使受事三日首革南糧

   布袋之𡚁私徴私餽一切禁止就擢浙江巡撫藩庫有羨餘二千兩封識以授代者自藩署移撫𪠘

   器什惟襆被一肩書數簏而已江潮逼近杭城舊塘傾圯申喬躬親相度易土以石鎔鐵貫其中築

   子塘䕶焉在官不延幕客案牘皆手理屬吏服其公清俱不敢欺彭始摶鄧州人康熙中

   以檢討督學浙江衡文一夲經史所甄拔多老成積學校閲精勤無間晝夜逾年鬚髪盡白

   聖祖南巡   御書公明盡職四字以賜之任滿還歸舟莫辦附糧艘至京浙士思之建祠西湖

   朱軾高安人康熙五十六年巡撫浙江以清吏治厚風俗為急務革除一切供億自奉淡泊以

   身率下奬廉斥貪持以和平定民間嫁娶刊布禮書除榷政之不便者海塘為潮所囓時築時圯而

   海寕上虞二縣尤甚軾悉心籌畫修築石塘三十七百餘丈重建敷文書院集諸生肄業親加訓課

   遠邇向風段志熙濟源人康熙間任浙江布政使以兄任寕台道凡浙中山川風土民生利

   𡚁靡不洞悉首革藩庫陋規收發賦餉躬親驗兌胥吏不得為奸遇水旱多方賑恤務𫉬安全杭城

   民廬稠密向多火災形家言北關拱宸橋汜水不制火志熙即捐俸倡修又開濬大小諸河修築海

   塘三千七百餘丈皆民不勞而事集尤加意學校為敷文書院肄業諸生捐置廩餼千金士風振起

   李衞銅山人雍正初巡撫浙江行順莊革里書圖甲請帑金三十萬糴米蜀中分貯常平永濟

   諸倉以備平糶晉總督仍兼巡撫並轄江蘇諸府州督捕事太湖素為盜藪衞廉得其姓名居址潛

   遣兵役躡之無得脫者自是東南少盜何世璂山東新城人雍正元年督學浙江剔除𡚁

   竇殆盡不以苛刻為明整飭士習丕振儒風方覲江都人雍正六年浙江按察使嘗謂盜

   之不弭吏為之市也嚴立科條盜遂衰止辨色而起夜則秉燭治官書案牘紛拏咄嗟立辦老吏無

   所竄其手嵇曾筠無錫人雍正時以江南河道總督來浙總理海塘乾隆元年授浙江巡撫

   旋改總督兼鹽政建海寕石塘七千四百餘丈海患始息入覲以海塘功晉一階又以總督鹽務勞

   加太子太保潘世榘陽湖人雍正進士乾隆初遷浙江布政使浙省勢豪多侵湖私墾致

   壞隄閘病田莫甚世榘奪侵者悉令剷除挑復嚴有司親勘不實律由是旱澇無虞衢嚴等屬水災

   力請發帑撫恤並給籽本分別加賑民甚徳之乂禁絶紳衿及在籍吏員與地方官干謁往來吏治

   以肅卒諡敏惠祀賢良祠喀爾吉善滿洲正黃旗人乾隆十一年總督浙閩首劾浙江巡

   撫常安貪狀   上嘉其為督撫所少者條奏更改浙江海塘防汛文武員弁凡六事皆因時制

   宜悉如議行溫台旱災積儲空虛籌運臺糓以濟並先撥廈門莆田兩縣倉米運浙民困得蘇又建

   築紹興所屬宋家樓等處石塘四百丈土塘二十丈幫築土戧䕶焉帑不糜而工舉十六年二十二

   年   上南巡俱有   御製詩賜奬之卒於任   勅祀賢良祠諡莊恪竇光鼐

   諸城人乾隆中三督浙江學政陳各屬虧空之𡚁劾平陽令黃梅貪置諸法教士以講求傳註反諸

   身心體聖賢立言之㫖以經史昭明文選唐宋大家古文彚為月課註冊考功過浙人至今思之

   李長庚同安人嘉慶初浙江提督忠勇善戰洋盜聞其來輒遁逆賊蔡牽橫海上   仁

   宗睿皇帝特命長庚為水師總統大小百餘戰殲賊殆盡蔡逆僅以三舟遁長庚追至黒水洋中礮

  死之事聞  仁宗震悼  特封三等伯  予專祠  賜諡忠毅










                          纂修官李 煌恭 纂

                          前纂修官蔡賡颺恭 纂

                          前總纂官黃爵滋恭覆輯

                          前校對官吳光鎬恭 校

杭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杭州府浙江省治東西距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三里東至赭山海口六十里西至嚴州府

  桐廬縣界一百三十五里南至紹興府蕭山縣界二十八里北至湖州府德清縣界四十五里東南

  至蕭山縣界二十八里西南至金華府浦江縣界三百四十里東北至嘉興府石門縣界一百二里

  西北至安徽寕國府寕國縣界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三百里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之域春秋為越西境戰國屬楚

  秦置錢塘餘杭富春海鹽縣屬會稽郡漢為會稽

  郡成淳臨安志漢高帝六年屬荊國十二年屬呉國景帝三年復屬會稽郡西部都尉

  治後漢永建四年分屬呉郡按漢書地理志後漢郡國志於潛屬丹陽

  郡丹陽即秦之鄣郡也至三國呉寶鼎元年分餘杭臨安於潛屬呉興郡晉及宋齊梁

  因之陳禎明元年置錢塘郡屬呉州隋廢郡置杭

  州仁夀中置總管府大業初府罷三年改曰餘杭

  郡唐武德四年復置杭州開元時屬江南東道天

  寶元年改餘杭郡乾元元年復爲杭州屬浙江西

  道貞觀元年分天下爲十道是時浙江諸州俱屬江南道至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爲十五道

  杭州屬江南東道景福元年賜號武勝軍尋廢光化初移

  鎮海節度使來治唐書方鎮表至德二載置江東防禦使治杭州乾元元年置浙

  江西道節度副使兼餘杭軍使二年廢龍紀二年置杭州防禦使景福元年賜號武勝軍二年廢光

  化初徙鎮海軍節度使治杭州五代時錢鏐建呉越國鏐都杭州稱西府

  宋仍曰杭州餘杭郡淳化五年改寕海軍節度屬

   兩浙路大觀元年升為帥府領兩浙西路兵馬鈐

   轄建炎三年為行在所升臨安府為浙西路治元

   至元十三年立兩浙都督府十五年改杭州路

   世祖紀至元二十二年改元帥招討司為上中下三萬戶府杭為中萬戸府明初改杭

   州府鄭曉吾學編周王橚洪武三年封吳國錢塘七年置杭州䕶衞後以財賦重地不可封改

  為浙江布政使司治

  本朝因之為浙江省治領州一縣八

  錢塘縣附郭在府治西偏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清泰望江二門與仁

   和縣分界西至餘杭縣界四十五里南至富陽縣界七十里北至湖州府德清縣界七十里東南至

   紹興府蕭山縣界二十八里西南至富陽縣界六十五里東北至仁和縣界四里西北至餘杭縣界

   四十里秦置錢唐縣屬會稽郡漢為會稽西部都尉治後漢省入餘杭縣三國呉復置屬吳郡晉宋

   齊梁因之陳禎明初於縣置錢唐郡隋仍廢為縣屬杭州大業三年為餘杭郡治唐改唐曰塘為杭

   州治五代及宋初因之南宋為臨安府治元為杭州路治明為杭州府治 本朝因之仁和

   縣附郭在府治東北偏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七十三里東至海寕州界六十里西至錢塘門與

   錢塘縣分界南至紹興府蕭山縣界二十八里北至湖州府德清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蕭山縣界

   二十八里西南與錢塘縣分界東北至嘉興府石門縣界一百二里西北至德清縣界七十里漢㑹

   稽郡錢唐縣地五代梁龍德二年吳越割錢塘鹽官兩縣地各半及富春縣之長夀安吉二鄉置錢

   江縣與錢塘並為杭州治宋太平興國四年改曰仁和元明不改 本朝因之海寕州

   東少北一百七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嘉興府海鹽縣界八十三里西至仁和

   縣界四十七里南至紹興府蕭山縣界四十里北至嘉興府石門縣界三十里東南至紹興府餘姚

   縣界六十里西南至蕭山縣界五十四里東北至海鹽縣界七十八里西北至湖州府德清縣界四

   十八里漢海鹽縣之鹽官地三國吳置海昌都尉於此後改置鹽官縣屬呉郡晉宋齊梁因之陳永

   定二年於縣置海寕郡尋廢隋屬餘杭郡唐武徳四年屬東武州七年省入錢塘縣貞觀四年復置

   仍屬杭州五代因之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元貞元年升鹽官州天厯二年改海寕州明洪武二

   年降州爲縣仍屬杭州府 本朝因之乾隆三十八年升爲州富陽縣在府西南九十里東

   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東至錢塘縣界二十五里西至新城縣界三十里南至紹興府

   諸暨縣界八十五里北至餘杭縣界三十里東南至紹興府蕭山縣界四十五里西南至金華府浦

   江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錢塘縣界五十里西北至臨安縣界四十五里秦置富春縣屬㑹稽郡

   漢因之後漢屬呉郡三國呉黃武五年置東安郡七年郡廢仍屬呉郡晉咸安二年改曰富陽宋齊

   因之陳屬錢塘郡隋屬餘杭郡唐屬杭州五代呉越時復曰富春宋太平興國三年仍曰富陽建炎

   中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 本朝因之餘杭縣在府西北七十里東西距四十

   三里南北距八十四里東至錢塘縣界二十六里西至臨安縣界十七里南至富陽縣界二十五里

   北至湖州府武康縣界五十九里東南至錢塘縣界三十里西南至臨安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武

   康縣界六十五里西北至湖州府安吉縣界七十五里秦置餘杭縣屬會稽郡漢因之後漢屬呉郡

   三國呉寳鼎元年改屬呉興郡晉以後因之隋開皇中於縣置杭州大業三年屬餘杭郡唐屬杭州

   五代因之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 本朝因之臨安縣在府西北一百里東

   西距五十三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餘杭縣界十八里西至於潛縣界三十五里南至新城縣界

   四十里北至湖州府孝豐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富陽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新城縣界二十五里東

   北至餘杭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於潛縣界五十里秦餘杭縣地漢因之後漢建安十六年分置臨

  水縣屬呉郡三國呉寶鼎元年屬呉興郡晉太康元年改曰臨安宋齊因之後省唐武徳七年復置

  臨水縣屬潛州八年省入於潛垂拱四年復置臨安縣屬杭州五代梁開平二年呉越改曰安國縣

  並置衣錦軍宋太平興國四年改順化軍尋廢軍復為臨安縣建炎三年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

  屬杭州府本朝因之 於 潛縣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一百十五

  里東至臨安縣界三十里西至昌化縣界三十里南至嚴州府分水縣界六十里北至安徽寕國府

  寕國縣界五十五里東南至新城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昌化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湖州府安吉縣界

  九十里西北至昌化縣界五十五里秦鄣郡地漢置於朁縣屬丹陽郡後漢曰於潛三國呉寳鼎元

  年分屬呉興郡晉以後因之陳屬錢唐郡隋為於潛縣屬餘杭郡唐武德七年於縣置潛州八年州

  廢還屬杭州五代因之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 本朝因之新城縣

  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富陽縣界二十里西至於潛縣界七十五

   里南至嚴州府桐廬縣界二十里北至臨安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富陽縣界二十一里西南至嚴州

   府分水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臨安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於潛縣界七十七里秦富春縣地漢因

   之三國呉析置新城縣屬東安郡尋省入桐廬晉太康末復置尋又廢咸和九年又置屬呉郡宋齊

   因之陳屬錢唐郡隋省入錢唐後復置唐武德七年省入富陽永淳元年復置屬杭州五代時呉越

   改曰新登縣宋太平興國四年復名新城建炎三年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 本朝因

   昌化縣在府西二百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東至於潛縣界十五

   里西至安徽徽州府歙縣界七十五里南至嚴州府淳安縣界七十五里北至安徽寕國府寕國縣

   界六十里東南至嚴州府分水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淳安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於潛縣界三十里西

   北至徽州府績溪縣界八十里漢於潛縣地唐垂拱二年析置紫溪縣萬𡻕通天元年又析置武隆

   縣聖厯三年省武隆入紫溪長安四年復置武隆神龍元年改曰唐山大厯三年皆廢長慶初復

  置唐山縣屬杭州五代梁時呉越改曰金昌後唐同光初復曰唐山晉天福七年改曰橫山又改曰

  呉昌宋太平興國三年改曰昌化縣建炎三年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 本朝因之

 ︹形𫝑︺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隋書地理志西界浙江東奄

  左海唐杜牧集江海上游東南巨屏宋范仲淹謝表包絡山川

  左江右湖控引島蠻蘇軾表忠觀碑南跨呉山北兠武林

  左帶長江右隣湖曲山停水聚元氣融結楊孟瑛開西湖

  據東南之都會號繁盛之樂土山川秀麗井邑

  浩穰葛灃錢塘賦

 ︹風俗︺水行山處以船為車檝為馬呉越春秋郡中爭厲志

  節習經者以千數道路但聞絃誦之聲後漢書張霸傳

  異所聚故商賈並湊隋書地理志衣冠萃止儒術為盛

  杜佑通典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敎俗奢靡而無積聚

  地理家文雅而人英茂趙與𥲅建學記

 ︹城池︺杭州府城周三十五里有奇西南屬錢塘縣治東北屬仁和縣治門十東南曰候潮

  曰望江正東曰清泰南曰鳳山皆近江正西曰湧金西南曰清波西北曰錢塘皆近湖北曰武林東

  北曰慶春曰艮山又水門四其濠東起永昌壩並清泰至慶春門長一千丈九又自慶春厯艮山武

  林至錢塘門長二千六百二十三丈隋創元末改築明代累修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雍正五年

  修乾隆年間屢修又順治七年增築滿洲駐防營於城內西北隅周十里凡五門乾隆年間修

  寕州城周七里有奇門五濠廣五丈南臨海無濠元末因宋址築 本朝雍正五年修乾隆

  二十年重修富陽縣城周六里門四環域有濠東南臨江明嘉靖中築 本朝康熙雍

  正中修乾隆三十一年重修餘杭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南臨苕溪明嘉靖中築 本

  雍正六年修乾隆三十一年重修臨安縣城周五里門四有濠唐末呉越依太廟山築

  號衣錦城後圯明嘉靖中設土垣於潛縣城周五里門三元末築有濠新城縣

  城周三里門四明嘉靖中築有濠 本朝雍正五年昌化縣城周七里門三有濠元

  末築明隆慶中立東西二關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

 ︹學校︺杭州府學在府治東宋紹興中建 本朝屢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商籍二十名

  錢塘縣學在縣治東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修康熙雍正年間屢修入學

  額數二十五名商籍十五名仁和縣學在縣治北明天順三年改建 本朝順治康熙

  雍正年間屢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商籍十五名 按他省商籍俱於乾隆四十三年裁併惟杭郡

  以人材較多𫎇 恩特許入學如舊海寕州學在州治東南宋紹興中建 本朝康

  熙間屢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富陽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元年建 本朝康熙間屢修

  入學額數二十名餘杭縣學在縣治東北明嘉靖三十年遷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

  修入學額數二十名臨安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咸平中建本朝順治間重建康熙九年

  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於潛縣學在縣治南明萬厯四十一年改建 本朝康熙雍正年間

  屢修入學額數十六名新城縣學在縣治東北明崇禎九年改建 本朝康熙雍正年

  間屢修入學額數十六名昌化縣學在縣治東宋熙寕中建本朝康熙十六年修入學

  額數十六名敷文書院在仁和縣萬松嶺舊名萬松書院明宏治中叅政周木因故報

  恩寺址建王守仁有記 本朝康熙十年五十四年屢修   聖祖仁皇帝御題浙水敷文扁額

  雍正五十一年   世宗憲皇帝賜帑銀一千兩以資膏火乾隆四年   高宗純皇帝加賜

  帑銀一千兩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六次臨幸俱有

     御製題敷文書院詩崇文書院在錢塘縣棲霞嶺之陽明萬厯中建 本朝康

  熙四十四年   聖祖仁皇帝御題正學闡教扁額紫陽書院在府城內紫陽山麓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建安瀾書院在海寕州治東北本朝嘉慶七年 桃 源

  書院在於潛縣桃源山 本朝嘉慶六年建又舊志載錢塘縣有天真書院在天真山麓明萬

  厯中建以祀王守仁敬一書院在孤山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建海寕州有黃岡書院在州東三十

  六里正學書院在州治東康熙十三年知縣許三禮建餘杭縣有龜山書院在縣治南宋崇寕間楊

  時知縣事有遺愛因立書院以祀今並廢

 ︹戸口︺原額人丁三十二萬二千三今滋生男婦大小三百一十八萬九千八百三十八名口計五十

  萬六千四百七十戶又屯運男婦六千九百四十名口計一千四百六十四戸

 ︹田賦︺田地山蕩塘漊等共四萬二千八百四十三頃二十六畝五分零額徴地丁銀三十三萬八千

  六兩六錢八分零米十七萬六千七百四十九石三斗八升零

 ︹山川︺呉山在府城內西南隅舊名胥山上有子胥祠元和十年刺史盧元輔作胥山銘 本

  康熙三十八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 御製登吳山詩吳山東麓地居府城之中乾隆

  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恭建  行宮於此   高宗六次臨幸有   御書觀風

  浙水雅宜仙致熙春仙館明秀澄觀琅玕瀟照韻玉館諸扁額乾隆十六年有   御製三月三

  日至杭州行宮駐蹕七言八韻巡幸杭州恭依  皇祖詩韻七言律詩二十二年有   御

  製至杭州行宮駐蹕五言八韻再依   皇祖巡幸杭州詩韻詩二十七年有   御製三月

  朔日至杭州駐蹕七言律恭依   皇祖巡幸杭州詩三曡韻囘駐杭州詣   皇太后行宮

  問安即事有作七言律詩三十年有   御製至杭州詣   皇太后行宮問安有作七言律

  恭依   皇祖巡幸杭州詩四曡韻又韻玉館五言律詩四十五年有   御製至杭州即事

   成什七言律恭依   皇祖巡幸杭州詩五曡韻又韻玉館曡乙酉詩韻詩四十九年有恭依

     皇祖巡幸杭州詩六曡韻又題琅玕瀟照再豐乙酉韻詩五依   皇祖呉山詩韻詩曹學

   佺名勝志由崖而上奇石崚嶒名瑞石山上有瑞石洞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

   十五年   高宗巡幸並有   御製詩左爲紫陽洞乾隆四十五年有   御製詩七絶

   一首側爲槖駝峯旁有巨石嵌空名飛來石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並有

    御製詩後有青衣洞有泉曰青衣泉遡山西上有寳月山東北爲蛾眉山又東爲淺山正東爲金

   地山金地之支爲竹園山宋臨安尹趙與𥲅建閣其上扁曰竹山淺山之支爲七寳山有青霞洞七

   寳之支即瑞石山也諸山蔓衍相屬總曰呉山又有雲居山在呉山西上有雲居寺又名聖水寺爲

   中峯駐錫定山在錢塘縣東南四十里酈道元水經注縣東有定已諸山皆西臨浙江樂史太

   平寰宇記定山在縣南四十七里突出浙江數百丈江濤至此輒抑聲過此便雷吼霆怒上有可避

   濤處行者賴之舊志一名獅子山浮山在錢塘縣東南四十五里咸淳志蘇軾守杭日開河

   奏雲潮水自海門東來𫝑若雷霆而浮山峙於江中與漁浦諸山相望犬牙錯入以亂潮水洄洑激

   射其怒百倍沙磧轉移狀若鬼今號浮山頭最為險處龍山在錢塘縣南五里一名臥龍山

   又名龍華山天目分支沿江蜿蜒而東結脈於此淳熙十二年大閲於龍山南下為包家山有冷

   水峪多桃花為春日遊覽之勝名桃花關又有育王山即龍山峯之最高者有登雲臺乃錢氏郊天

   之所宋圜丘亦在焉有靈化洞深百餘歩南屏山在錢塘縣西南三里峯巒聳秀環立若屏

   中穿一洞上有石壁刻宋司馬光書 本朝乾隆三十年   高宗純皇帝臨幸有   御製

   䇿馬由南屏復至天竺詩北有凈慈寺寺前一峯曰雷峯上有塔呉越王妃建 本朝乾隆四十五

   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有   御製詠雷峯塔七律詩其西為九曜山去城五里餘山西南

   為太子灣以宋莊文景獻二太子欑園而名大慈山在錢塘縣西南十里九曜山西圓岡

   雙峙勢若覆釡上有越王臺赤山在錢塘縣西南十二里舊志自太子灣而西有玉岑山又

   西南即赤山與九曜山相接自西湖出江干取途於此俗名赤山埠西走富陽南出江灘秦望

   山在錢塘縣西南十二里陳顧野王輿地誌秦始皇東遊登此山瞻望欲渡會稽故名後唐同光

   中錢氏於山建上清宮咸淳志近東南有羅剎石橫截江濤商船海舶經此多爲風浪掀覆因呼爲

   羅剎每𡻕仲秋既望必迎潮設𥙊後改名鎮江石五代梁開平中爲潮沙漲沒五雲山

   塘縣西南二十里高千丈繞山盤曲而上凡七十二灣石磴千餘級山半有伏虎亭至巔平岡名月

   輪山江三折當其前有天井二大旱不竭焦山在錢塘縣西南四十里高一千二百丈周二十

   里縣境諸山此爲最高界石山在錢塘縣西南四十九里浙江經其下舊志有白巖山在

   縣西南五十里高九百二十丈周十五里有蜂房巖寳鑑池蓮花峯諸勝黃梅山在錢塘縣

   西南五十里高八百丈周十里山多植竹里人取以造𥿄西山在錢塘縣西南六十里高七百

   丈周二十里其西即富陽縣廟山巨石壁立如城突出江心潮𫝑至此方殺靈𨼆山

   塘縣西十五里水經注靈隱山在四山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

   圍其上開散狀似蓮花昔有道士長往不歸因以稽留為山號寰宇記許由葛洪皆隱此山山南有

   一石狀似人形兩髻分明俗謂之女兒山府志山在縣西十二里一名靈苑又名仙居其山如引兩

   臂南垂臙脂嶺北垂駝巘嶺其南澗水出自白雲峯北澗水出自西源峯經合澗橋出靈𨼆浦入西

   湖謂之錢源 按漢志錢塘縣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水經注李吉甫元和志寰宇記諸書皆止稱

   靈隱而不詳武林葉紹翁四朝見聞錄謂武林即靈隱自後多主其説或以城內小阜今名祖山者

   為武林非是詳見下集慶山在錢塘縣西山前路折而南曰飛來峯曰上中下三竺三面阻

   山中路直闢若函谷然長松夾道唐刺史袁仁敬所植凡九里名九里松粟山在錢塘縣西十

   七里隋書地理志錢塘縣有粟山寰宇記山下飛泉二里有石杵濶二丈長一丈四尺吳大帝刻字

  尚存縣志下有石人嶺峻拔凝立宛如人狀丁家山在錢塘縣西瀕湖水影山光上下相

  接又名蕉石鳴琴 本朝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四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俱有

  御製題丁家山詩孤在錢塘縣西二里裏外二湖之間一嶼聳立旁無聯附為湖山勝絶

  處亦曰孤嶼又名瀛嶼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臣民恭建  行宮於此

  雍正五年改寺   賜名聖因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巡幸江浙就寺址中界為二復

  建  行宮   御書額曰明湖福地曰月波雲岫曰繡壁空青有   御製聖因行宮即景

  自紹興一日渡江至聖因行宮諸詩又有西湖行宮八景曰四照亭竹涼處緑雲逕瞰碧樓貯月泉

  鷲香庭領要閣玉蘭館詩各一首二十二年有  御製駐蹕聖因行宮詩二十七年有

  御製至聖因行宮駐蹕並再題西湖行宮八景詩三十年復   御書額曰鏡沼澄懷又有

   御製至聖因行宮駐蹕並西湖行宮八景重詠詩四十五年有   御製四題西湖行宮八景

   詩四十九年有   御製至聖因寺行宮駐蹕並西湖八景詩山之北麓宋處士林逋𨼆居於此

   舊多梅為逋手植梅徑猶存乾隆二十七年 御製孤山看梅七言律詩四十五年   御

   孤山後冩望用林逋韻七言律詩山上有寺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俱有   御製孤山寺用

   張祐詩韻詩巨石山在錢塘縣西北隋書地理志錢塘縣有石甑山咸淳志石甑山巍石

   如甑上有七層古塔妙絶人工有落星二石呉越號壽星竇石山後改為巨石山舊志山在西湖北

   一名寶石山塔曰寶叔塔一作寳所塔呉越臣呉延爽所建下為實稷山又名寳石山南麓有纜船

   石相傳秦始皇東遊汛海艤舟於此亦名石佛山巨石之北曰霍山履泰山在錢塘縣西北

   十二里葛嶺西其上為棲霞嶺其北為古劍關左曰寶雲山右曰仙姑山兩山夾立若劍門然宋置

   巡司於此水流其間曰桃溪 按履泰山即棲霞嶺西湖遊覽志有此名實無山也或因下有履泰

   將軍廟故訛載耳方山在錢塘縣北四十里一名金印山盤曲而上凡九灣石磴百級至頂

   乃方正故名祖山在仁和縣武林門內里許一名虎林山土阜陂陀高可三丈廣不滿百步

   上有夀聖寺俗稱祖山寺宋楊至質虎林山記耆舊言錢氏有國時此山夐在郭外叢薄𫎇密異虎

   出焉故名虎林呉音承訛轉虎爲武耳四朝見聞錄雲虎林即靈隱山因避唐諱改爲武林淳祐志

   斷之以爲漢志明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決非城內之山自漢已名武林亦非避唐諱爲武蓋此坡

   爲城中勝地或者自寓武林之名於此耳鳳凰山在仁和縣南十里與錢塘縣接界自唐以

   來州治在山右宋建行宮山遂環入禁苑其頂砥平可容萬馬有宋時御敎塲山下有洗馬池元末

   張士誠築城始截山於城外舊志山左瞰大江有金星洞郭公泉其西岡石筍林立錢鏐名曰排衙

   石刻詩石上亦名排衙山 本朝乾隆三十年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臨幸有   御製

   登鳯凰山詩又題御敎塲七言絶句排衙石口號七言絶句又於山上建澄觀臺及船室各有

    御製詩並   御書江湖曠覽扁額四十九年有   御製登鳳凰山澄觀臺詩澄觀臺疊

   乙酉詩韻永排衙石詩石膏山在仁和縣西北五十七里杜佑通典錢塘有石膏山咸淳

   志山出石膏色若雪一名稽留山獨山在仁和縣北三十里亦名金鏊山上常有雲霧橫溪

   水繞其下三峯山在仁和縣北四十里東西南三峯鼎峙相去各半里又東峯之北半里有

   石青山突起坂中形如覆掌上有巨石如屏龍珠山在仁和縣北四十里咸淳志形圓如

   珠與臯亭黃鶴衆山相望一名巧山曹學佺名勝志俗傳錢王七夕登山乞巧於此又名珠山

   亭山在仁和縣東北二十里唐書地理志錢塘有臯亭山咸淳志山高百餘丈雲出則雨有水

   甕及桃花塢元史巴延傳至元十三年進軍臨平鎮次臯亭山即此 巴延舊作伯顏今改正

   鶴山在仁和縣東北三十八里咸淳志巔有龍池一名渥窪北塢有龍洞石裂爲路深險不可

   廹視山腰有黃鶴仙洞深𥥆而黒母山在仁和縣臯亭山東北西與黃鶴山相接本名鳳凰

   山於羣山中最爲高聳直上五百丈綿亘十五里張翼左右如母顧子亦名母顧山佛日山

   在仁和縣母山東北峯石秀麗左有池亦名渥窪池其水清冽石姥山在仁和縣東北四十

   二里有石端聳如人立咸淳志有嶺南接運河塘赤峯嶺西有真珠塢其西為烏頭山峯鋭而秀

   桐扣山在仁和縣東北五十里下有石鼓湖異苑晉武帝時臨平湖岸圯出一石鼓打之無

   聲張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扣之則嗚矣於是如言聲聞數十里臨平山在仁和縣

   東北五十四里平曠逶迤無崇岡修阜其嶺一名邱山唐置臨平監於山下咸淳志上有塔有龍洞

   礪洞有天井在山頂雖旱不涸下有藕花洲即鼎湖也山下又有磨劍池有淬石俗傳錢王磨劍於

   超山在仁和縣東北六十里縣境東北諸山多臯亭黃鶴之支隴此獨超然突峙因名有

   龍洞可禱雨宋郡守趙抃題其石崖曰海雲洞花山在海寕州東五十里坦衍蟠薄如岡如陀

   多松竹其東二里有黃山又東半里曰菩提山相傳即十寳故居頂有靈泉妙果山

   寕州東六十里其尾為袁花山因鑿斷判於妙果名龍尾山袁花塘經其下大尖山

   寕州東六十里南臨大海北距智河上有峯高九十九丈最為險要 本朝建埄堠墩臺於上有小

   尖山在石墩山東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臨幸四次有

     御製登尖山𮗚海及尖山禮大士詩山有觀海閣   御書海濶天空扁額觀音殿

   御書𥙷陀應現扁額其南為塔山以上有塔故名俱有   御製視塔山誌事詩金牛山

   在海寕州東八十三里寰宇記昔吳楚間有金牛出自毘陵奔來此山而沒舊志在縣東接海鹽界

   高三百丈周十九里山側有洞深不可測石墩山在海寕州東少南五十四里為海上要地

   下有小港外通大洋設寨防守黃灣山在海寕州東南六十五里本名盈山形𫝑峭拔旁近

   大海有黃灣浦與嘉興府海鹽縣澉浦相接北通硤石袁花諸鎮舊立寨於此談家山

   寕州東南七十里又東二里為烏龍山壁立昻起上有烏龍井大旱不竭相近有白鶴山巖門

   山在海寕州西南四十里山上有塔宋設鹽場於此其東十三里有蜀山隋志鹽官有蜀山是也

   宋嘉定中湖決淪入海雷山在海寕州西南四十三里高七丈周囘一里奔潮盪激漸徙入

   海山形圓小翠鬱可嘉葛㠗山在海寕州西南四十三里高六丈周囘三里又南八里有

   盤山高七丈贊山在海寕州東北六十里高五丈周回二里深潭奧渫俗稱錢王磨劍之池

   硤石山在海寕州東北六十里一名紫微山唐中書舍人白居易嘗登此因以其官名之兩

   山相夾中通河流東有硤石鎮沈山在海寕州東北六十里硤石鎮東接海鹽縣界土人呼為

   東山舊志宋時臨海南陽二郡太守沈景葬此因名或以為審食其葬處故名審山誤也昔海鹽令

   周容至此謂其林境清灑亞於鍾山故山北亦名北亞山觀山在富陽縣東孤峯高聳橫截大

   江為縣東水口三國時孫氏建道觀於山上因名亦曰石頭山隋書地理志富陽有石頭山寰宇記

   石頭山有觀濤所是也下有四亭曰逸雲耕春澄江虛泉吳鼻山在富陽縣東五里亦名湖

   鼻山俗名大嶺山山𫝑峭峻下瞰大江路狹而險宋乾道中邑令陸楠鑿路攔石以䕶徃來寶慶中

   縣令趙汝捍易爲石壁赤亭山在富陽縣東九里周四十里孤圓聳秀江流其下羣峯環

   拱望如華葢寰宇記嚴光釣於赤亭山即此一名鷄籠山一名赤松山俗傳赤松子嘗憇此

   峯山在富陽縣東南四十里高出衆峯絶頂平衍有田數畝泉源不竭陽平山

   陽縣南十五里一名陽城山後漢孫鍾種𤓰其上有異兆鍾卒子堅因葬鍾於此常有紫雲蔓延數

   十里又天鍾山亦在縣南十五里上多奇石有石泉奔流瀑布懸崖傾注如匹練亦名小天竺

   山在富陽縣南十八里晉孫晷建亭其上因名山頂石穴出白泉迸流而下爲龍門灣又分數派

   懸流飛瀑泉石奇勝靈巖山在富陽縣南三十里一名湖南山峯巒秀麗巖𡐍幽奇巖下有

   池名龍潭中有龍子狀若蝘蜓𡻕旱禱之則雨宋嘉定中賜名仁惠祠湖洑山在富陽縣

   西南五十里元和志山甚幽邃重曡險遠毎時有擾攘人皆逃避於此舊志山廣一百三十里上有

   石樓石城申屠山在富陽縣西南五十餘里高三百丈陳剛中記曰峯巒重曡端若拱揖湍

  水怪石千巧萬狀中有平田如設萬席此申屠剛違新莽之禍申屠蟠晦黨錮之名避地結廬於今

  千載子孫家焉貝山在富陽縣西三十里西屬新城縣界山頂有湖流為步溪南入江又西為

  紫微山在江中小隱山在富陽縣北一里為縣治主山宋陽夏公謝絳遷居於此子景初景

  溫築書室於山之半今故基雙松猶存樟巖山在富陽縣北五里高出衆峯巖有大樟故

  名又曰橫山山有石巖龍藏其中西北有穴久晴則起霧如陶煙乃雨候也姥岑山

  陽縣北二十五里山腹有水沼赤萍生其中山下有廟俗號為姥岑王𡻕旱禱必雨又白龍山在縣

  北二十里勢若屏風與姥岑相連西巖山在富陽縣北三十里當篠嶺大路之西咸淳志

  巖下有洞洞口有池早晚與潮應有葛洪煉丹鼎山下有石扣之鏘然人號石皷舊志山巖峭壁屹

  峙瀑布飛流其間自左而下地平如掌峯環水繞奇秀插天安樂山在餘杭縣東三里相

  傳呉越王之子嘗於此築庵養疾而愈故名有舊倉城其麓為桃源山有水源流入官河鳳凰

   山在餘杭縣東南五里奇石森立澗水迴環青障山在餘杭縣東南三十里停辭溪出此

   稽亭山在餘杭縣南九里咸淳志相傳秦皇東遊至此登望會稽故名由拳山

   杭縣南二十八里晉書郭文辭家入餘杭大辟山中元和志由拳山晉𨼆士郭文舉所居旁有由拳

   村出好藤𥿄寰宇記由拳山本餘杭山一名大辟山又名青障山高峻為最在縣南十八里舊志一

   名郭公山大滌山在餘杭縣西南十八里與臨安縣分界高六百九十餘丈周五十里咸淳

   志此山清幽大可以洗滌塵心故名穹崇千尺逈壓羣巒時有卿雲簫吹往來清越崖間多靈芝異

   草人所不識中峯曰白鹿山上有許邁丹竈遺跡有大滌棲真石室白茆歸雲鳴鳳龍蛻諸洞丹泉

   翠蛟撫掌桃花洗藥飛玉諸泉道書第三十四洞天名曰大滌元葢之天 按晉書郭文傳文辭家

   遊名山入呉興餘杭大辟山中窮谷無人之地則大滌舊名大辟唐以後乃易今名羅隱詩蒼蒼大

   滌山是也寰宇記即以由拳山當之恐未確又據干寳搜神記由拳即嘉興縣名呉大帝時郭暨猷

   自由拳來隱居於此是姓郭之隱士不止一文而由拳之得名又別有所自矣黃山在餘杭縣

   西南二十五里左大滌右天柱岡脈超出雲表上有伏虎巖即郭文舉為虎探骨處天柱山

   在餘杭縣西二十里與大滌山相峙道書謂五十七福地四面陡絶中突一峯聳翠參天其前則青

   檀山不甚高而泉石奇秀為諸山甲其連麓者為九鎖山紆𢌞曲折其上即洞霄宮也 按傳記所

   載天有八柱其三在中國一在舒州一在壽陽一在餘杭者是巳洞霄以為主山故古名天柱觀

   舟航山在餘杭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志古老雲禹治水維舟此山東坡詩看山識禹功蓋謂

   將軍山在餘杭縣西北四十里廣千餘畝又西北五里有齊亨山高千餘丈上接徑山

   有天井龍潭瀑布數十丈徑山在餘杭縣西北五十里南去臨安縣三十里高三千餘丈周五

   十里乃天目山之東北峯以山徑通天目而名有東西二徑盤折而上各高十里許七峯羅列最為

   幽勝其地最高浙西諸山皆在其下宋高孝二宗皆嘗遊於此七峯者左曰晏坐曰朝陽右曰鵬搏

   曰凌霄曰御愛北曰天𩔰前曰堆珠而凌霄最高秀為山之主峯又有喝石玉芝諸巖冷凡石壁諸

   塢千丈積雪諸坑明月洗硯諸池甘露龍鼻諸泉其風嘯嶺則在山南塔下為臨安大道東有直嶺

   通邑高陸山在餘杭縣西北七十五里南界臨安北界安吉雙溪之源出焉仇山

   在餘杭縣北十五里下有仇溪咸淳志舊有仇王廟因名又謂之白鹿山宋晉陽太守嚴昆葬此有

   白鹿繞墓刺史孔嚴表聞於朝因名獨山在臨安縣東四里為南錦二溪會合之處俗謂之水

   口山錢鏐號為鎮水山姥山在臨安縣東二十里高一千五百丈周二十里又公山在縣東

   二十里高二千一百丈周二十八里衣錦山在臨安縣南一里唐書地理志臨安有石鏡山

   寰宇記有石鏡在山之東峯徑二尺二寸其光如鏡之鑒物分毫不差舊志錢鏐少時遊此顧其形

   服冕旒如王者狀其後唐昭宗升衣錦營為衣錦城並改石鏡山名衣錦山鏐遊衣錦城宴故老山

   林皆覆以錦號其㓜所嘗戲大木曰衣錦將軍其相接者曰功臣山本名大官山昭宗詔改名

   仙山在臨安縣西南十二里相傳葛洪許邁棲隱之地蘇軾有宿九仙山詩自注云九仙左元

   放許邁王謝之流也舊志山巔有望江石登之可見浙江又有瀑布㵼下如萬斛珠即仇溪之源也

   垂霤山在臨安縣西南十二里一名懸霤山晉書許邁傳餘杭郡垂霤山近延陵之茅山是

   洞庭西門潛通五嶽陳安世茅季偉常所遊處於是立精含於茆嶺之洞室臨安山

   安縣西南十八里一名安樂山晉書郭文自王導園中逃歸臨安結廬山中及蘇峻反破餘杭而臨

   安獨全人以為知幾寰宇記縣取此山為名南有郭文舉宅墓玲瓏山在臨安縣西十二里

   咸淳志兩山屹起盤屈凡九折上通絶頂名九折巖南行百步有亭名三休蘇軾登玲瓏山詩三休

   亭上工延月九折巖前巧貯風天目山在臨安縣西北五十里與於潛縣接界山有兩目在

   臨安者曰東天目在於潛者曰西天目即古浮玉山也山海經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毗苕水

   出於其隂郭璞地記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塘水經注於潛縣北天目山極高峻崖嶺竦

   曡西臨後澗山上有霜木皆是數百年樹謂之翔鳳林東面有瀑布下注數畝深沼名曰蛟龍池元

   和志山在於潛縣北六十里有兩峯峯頂各一池左右相對名曰天目道書第三十四洞天天目山

   周一百里名太微元蓋洞天舊志東西兩目延袤五百五十里東天目在臨安縣西北五十里高三

   千九百丈有大仙將軍寳珠等峯洗眼浮玉白龍煉丹等池瀑布玉劍等泉西天目在於潛縣北四

   十五里高二千五百丈有十二龍潭三十六洞其峯有翔鳳天柱玉柱香爐象鼻其巖有獅子響水

   紫徴芝草其水有冷水谷龍穴其石有石城石門石室石皷石版泉石之勝冠於東南井戈

   山在臨安縣西北六十里通安吉縣蹊徑縈紆深窈難行如負戈入井因名雙林山

   安縣北十二里一名寳林山上有天掌驪珠蛾眉雲筆諸峯及㵼玉巖浣雲池又有萬菊軒迎暉亭

   凡八安國山在臨安縣治東北一名太廟山為縣治主山錢鏐建城於此金鵞

   山在於潛縣南一里又南六里為地風山風多自石穴中起西溪經其下又縣南二十九里有金

  樓山一名霞山馬頭山在於潛縣南四十五里以形似名高一十二百丈周四十五里泉甘

  土肥可以樹藝又五里為閻湖山白雲山在於潛縣南五十里亘嚴州府分水縣境望之

  參天稍陰翳則白雲瀰漫遇冬先雪白山在於潛縣南五十八里水經注白山峻極北臨紫溪

  舊志山上有浮石純白故名青山在於潛縣西南二十里寰宇記山有石穴冬夏常暖石色

  如黛故名岝㟧山在於潛縣西二里東臨西溪有絶壁高四十餘丈可坐千人晉謝安嘗登

  西菩山在於潛縣西十三里九嶺交陳雙峯對峙中有飛泉三曡怪石萬狀其西有煉

  丹巖石色赭赤屹立萬仭巖下有石室石柱山在於潛縣東北五里為縣主山上有石天

  然成柱高二丈濶二丈有古篆十數字百丈山在新城縣南五里一名卓筆峯鼉江繞其

  北其西有緑衣山舊名烏衣山高三百餘丈周八十五里仙坑山在新城縣西二十里産茶

  下有蛻龍洞洞門九重其深莫測中有躍龍池昔人得龍蛻骨於此相近又有壕山一名崤山周七

   十里有巖洞泉池之勝大雷山在新城縣西八里高峙羣峯之表為縣主山上有龍池又

   西二里有天柱山一名皇甫山唐大中間𡻕旱一老人曰何不禱於此農夫追問之曰皇甫真君也

   因名下有龍池石羊山在新城縣西四十里高一百五十丈下有徐凝墓龍邱山

   在新城縣西五十里寰宇記南新縣有龍邱山即此三九山在新城縣西五十一里中有仙

   洞寰宇記南新縣有三九山在縣西即此漁洲山在新城縣西六十五里上有合靈池巖上

   三池深皆莫測鄭家山在新城縣西北四十里有石馬雨花諸巖下有新婦洞有泉可溉田

   寰宇記南新縣有新婦洞在縣東有潭深八九尺即此釋子山在新城縣北二十里有靈

   耀寺晉悟空大師嘗與郭文舉築庵於上故名北山在新城縣北三十里一名三貝山俗名官

   山頂有龍池宋晁無咎有遊北山記柳相山在昌化縣東南三十里高一千八百丈延袤一

   百二十里栁溪徑其麓東接於潛紫溪南入分水縣界仁山在昌化縣南二十五里下有溪

   流九曲又南五里爲石筍山巨石如筍金山在昌化縣南三十五里上有玉嶺石壁削立百

   餘丈泉瀑飛流下有石穴曰龍孔泉可資灌溉又南五里有石室山高千丈有石如室佛跡

   山在昌化縣南五十里高千丈延袤三十七里崖石峭峻登者必窮日始至其嶺福泉山

   在昌化縣西南五十里高千丈周五十里其最高峯曰銅坑甚深窈亦名銅坑山東接分水南帶淳

   安西亘績溪絶頂有龍池三百丈山在昌化縣西三十里高一千五百丈周囘二十里張

   勃呉錄於潛縣有朁山水經注紫溪水出縣西百丈山即潛山也呉興地記曰堯時洪水此山潛水

   中不沒者百丈因名舊志百丈山上有玉仙洞又有太公潭相傳以周泰伯採藥於此因名今山多

   出靈藥其北即大鵠山昱嶺山在昌化縣西七十里西去安徽徽州府一百二十里嶺高

   七十五丈山𫝑險阻舊置關於此龍塘山在昌化縣西七十里由十八里曲嶺而上怪石

   森立上有龍洞有龍池二一廣二百餘畝一廣十餘畝晚山在昌化縣西北十里寰宇記山

   悉松木真墨所出咸淳志高一百四十丈周圍三十餘里晉許游所居山下溪灘號許游灘

   頃山在昌化縣西北六十里高一千六百丈綿亘六十里嶺有龍潭廣數百畝有魚金銀色左

   有樂利峯壁立孤峭其連屬者曰大鵠山𫝑凌霄漢上有龍池濶三百畝與千頃山皆接安嶽寕國

   縣界又西北二十里有龍池山曲徑盤旋巔有龍塘頗奇勝唐山在昌化縣治北延袤五里

   許為縣治之障又武隆山在縣治西北里許唐置武隆唐山二縣取此二山為名又青山在縣治前

   雙溪南岸延袤四里其狀如屏亦名南屏山亦名官山風篁嶺在錢塘縣西南高峯前嶺

   最高峻修篁怪石風韻蕭爽因名龍井在其下秦觀記曰舊名龍浤葛洪煉丹於此其地産茶最勝

   為 本朝   高宗純皇帝御製龍井八詠之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俱

   御製詩 慈 雲嶺在錢塘縣清波門外方家峪本朝乾隆四十五年   高

   宗純皇帝臨幸有 御製慈雲嶺詩一首葛嶺在錢塘縣西北十二里西湖北相傳葛洪

  煉丹於此有初陽臺宋高宗即其地創集芳園咸淳二年賜賈似道第於西湖葛嶺即此 本朝乾

  隆四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臨𦍒有御製葛嶺詩初陽臺詩四十九年有   御製

  葛嶺棲霞嶺在錢塘縣葛嶺西一名劍門嶺舊多桃花開時爛然如霞故名上有棲霞

  洞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臨幸俱有

    御製過棲霞嶺詩嶺西有金鼓洞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臨幸有

   御製金皷洞詩萬松嶺在仁和縣南鳳山門外唐白居易詩萬株松樹青山上即此

  本朝乾隆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臨幸有   御製萬松嶺詩黃犢嶺在仁和縣

  東北六十里唐邱隱士每乘黃犢采藥故名篠嶺在富陽縣北二十五里路通餘杭明初李

  文忠自富陽北趨餘杭道出於此○桐嶺在富陽縣北三十五里接餘杭縣界南宋時設千戶

  守禦於此宋末土人石氏兄弟立鄉寨曰保安寨並死國難明嘉靖中薛綱亦屯兵嶺上以拒倭

   獨松嶺在餘杭縣西北七十五里有關在其上嶺路險狹東南直走臨安西北則道安吉趨

   廣德為江浙二境要隘石屋嶺在臨安縣西北十二里一名闌干嶺縣志呉越王妃戴氏

   家於瑯壁𡻕一過此設石闌以衞故名浮雲嶺在於潛縣東南四十里高二百五十丈接

   新城縣界蘆嶺在於潛縣西三十里迤南曰金鷄迤北曰羅紋謂之三嶺皆與昌化縣接界

   千秋嶺在於潛縣西北五十五里天目山支麓也接安徽寕國縣界五代梁乾化三年淮南

   將李濤出千秋嶺攻呉越衣錦軍即此宋南渡後亦置兵戌守有千秋闗水凝嶺在於潛縣

   東北九十里高三百丈接安吉縣界青牛嶺在新城縣西北八十里一名寳福山山有多福

   寺上接天目秀拔萬仞為縣境諸山之宗通於潛大路紫微嶺在昌化縣東一里又縣西

   三十里為黃花嶺五十里為車盤嶺皆路出安徽徽州南高峯在錢塘縣西十二里東抱

   西湖南俯浙江舊有塔在其上峯頂有鉢孟潭頴川泉大旱不涸大雨不盈潭側有白龍洞

  高峯在錢塘縣西即靈隱山最高處石磴數百級曲折三十六灣奇勝與南高峯相埒 本朝

  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   高宗純皇帝臨幸俱有   御製詩飛 來峯在錢塘縣

  靈𨼆山東南輿地誌晉咸和中西僧慧理登此山嘆曰此是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

  來因號其峯曰飛來亦名靈鷲峯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   聖祖南巡有   御製詩乾隆

  十六年二十二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翠華經過俱有   御製詩

  桂峯在錢塘縣天竺山西南風篁嶺北元巴延平宋登此峯以覽臨安形勝蓮花峯

  在於潛縣北天目山支隴奇巒層疊二十餘里多松杉理公巖在錢塘縣靈隱山西陸羽

  記雲昔慧理宴息於下後有僧於巖上周囘鐫小羅漢佛菩薩像又靈隱山南有玉女巖即女皃山

  西巖在臨安縣西三十里有洞其水一日潮再至與海潮相應白居易詩洞口靈池應海潮

  皇甫巖在於潛縣東十五里後漢皇甫嵩嘗破妖賊許生於此故名大鳴巖

  潛縣北三十里四圍甃石如小城相傳呉越錢氏嘗屯兵於此巖頂平廣可十餘畝有池濶四丈雖

  旱不滴水巖在昌化縣西七十五里石壁環列如城巖水注下資以灌溉水樂

  洞在錢塘縣南高峯西煙霞嶺下咸淳志巖石蟠峙有洞虛⿰土㓜 -- 坳泉清甘聲如金石熙寕二年守鄭

  獬名曰水樂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臨幸有   御製水樂洞用蘇軾韻詩二

  十二年三十年並有   御製詩石屋洞在錢塘縣南高峯下水樂洞後高敞如屋周圍

  鐫羅漢及諸佛像洞色蒼翠其竇深窈若螺形極底有泉風水洞在錢塘縣南二十里咸淳

  志洞極大流水不竭頂上有一洞立夏清風自生立秋則止故名中多石子紅㸃如丹持出即𨼆置

  於內如故紫雲洞在錢塘縣棲霞嶺上西湖遊覽志𠋣空如懸陰涼徹骨 本朝乾隆二十

  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宸輿經過俱有   御製詩

  黃龍洞在錢塘縣棲霞嶺後宋淳祐間有僧慧開字無門説法呉興之黃龍山後棲保安寺

   偶卓錫於此有石𥓂谺不合如礪忽然出泉色紺而冽澄若重淵人以為龍隨錫至故名一名無門

   洞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   高宗宸輿經過俱有   御製詩

   並黃龍石佛詩呼猿洞在錢塘縣靈隱山下廣丈許高二尺宋僧智一善嘯嘗養猿於山間

   臨澗長嘯衆猿畢至好事者每來施食又鄭顛仙廬亦在洞口泓在錢塘縣天竺山理

   公巖北有石洞世傳徹浙江下通蕭山有採石乳者入洞聞波浪聲洞為   高宗純皇帝御製

   龍井八詠之一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宸輿經過俱有   御

   煙霞洞在錢塘縣西十六里洞中舊有石刻羅漢六呉越王別刻十二共成十八旁有

   佛手巖奇石玲瓏下垂其尤異者有石筍五支如手節下指故名金星洞在仁和縣鳯凰

   山介亭下洞生金星草因名宋蘇軾有銘玉仙洞在臨安縣南四十里洞深二十餘丈峻壁

   擁石高十丈餘左青右黃有玉芝寶座及仙人跡二柱屹立色甚潔白漁泉洞在新城縣

  西三十五里山前石門屹立通西天目中有龍池石燕洞在昌化縣西四十五里洞門高

  丈餘中如巨室可容數十人有清泉四時不竭昔有石燕飛出故名泥塢在於潛縣東三十里

  與臨安縣接界東關溪水出此小石門在昌化縣西北五十里雙崖並峙峻絶不可登

  生石在錢塘縣下天竺寺後山唐李源與僧圓澤善同至三峽期後世見於杭州葛洪川畔後

  十二年如期再生相遇於此 本朝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宸輿經過俱有

  御製詠三生石詩在海寕州南元和志在鹽官縣南七里舊志在縣南十里東連海鹽西接

  浙江潮汐往來衝擊不常沿海有塘自唐以來厯代修築詳見後海塘下浙江在府城東南自

  嚴州府桐廬縣流入富陽縣為富春江經錢塘仁和兩縣界為錢塘江又東至海寕州界海門入海

  史記秦始皇三十七年至錢塘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虞喜志林今錢塘江口浙

  山正居江中潮水投山下折而曲故名浙江水經注浙江水自新城東北逕富春縣南又東北逕亭

   山西江北即臨安縣界又東逕餘杭縣又東北至錢塘縣縠水入焉又東流於兩山之間江川急濬

   兼濤水晝夜再來來應時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呉越春秋以為子胥文種之神

   也元和志浙江在錢塘縣南十二里江源自歙州界東北流經界石山又東北經州理北又東北流

   入於海江濤晝夜再上毎年八月十八日數百里士女共觀舟人漁子泝濤觸浪謂之弄潮通志錢

   塘江即浙江亦名曲江枚乘七發雲觀濤於廣陵之曲江是也以其風波險惡又名羅剎江海潮由

   鼈子門入為龕赭諸山所東抝怒不洩起而為濤奔騰衝激逆流數百里至富春江始平江岸受囓

   易致衝潰故厯代築塘以捍之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巡幸有   御製錢塘

   江詩 按江有三源西曰新安江亦曰歙港為正源自安徽徽州府流入嚴州府經淳安入建德縣

   界東南曰東陽江水經謂之吳安溪亦曰婺港源出金華府東陽縣西流經義烏金華至蘭溪西南

   曰信安江漢志謂之榖水亦曰衢港源出衢州府江山縣東北流經西安龍游湯溪至蘭溪縣西而

   會東陽江二江合流北至建德縣東南二里而合新安江並流東北經桐廬富陽至錢塘縣南而爲

   錢塘江又東北至紹興府北與錢清曹娥二江匯爲三江海口今蕭山西峯皆築堤捍江不復與錢

   清曹娥二江相匯又金華府之浦陽江北流逕諸暨縣舊入錢清江以至海今爲麻溪壩所隔亦全

   趨錢塘江其大不減婺衢二港富春江在富陽縣西南自桐廬經富春入錢塘水經謂浙江

   之源西自嚴灘東通海道是也鼉江在新城縣南五里其上流曰葛溪有三源一出縣西漁洲

   山曰漁洲溪一出縣西七十里之囘源池曰釡源溪一出縣西六十里靈隱洞曰盤石溪至南新鎮

   合流又東合分水縣之佘源水爲三溪口又東南受湘溪水又東出青雲橋名鼉江經雙江口會松

   水又至縣東南十里匯爲緑渚又十里匯爲深浦又南至峴口入大江西湖在錢塘縣西水

   經注錢塘縣南江側有明聖湖父老傳言湖有金牛古見之神化不測湖取名焉舊志西湖即古明

   聖湖三面環山溪谷諸水匯而爲湖周三十里以在郡西故名西湖一名錢塘湖亦名上湖又有外

  湖裏湖後湖之稱唐大厯中刺史李泌以江水鹵惡開六井鑿隂竇引湖水灌之長慶初刺史白居

  易重修六井甃函筧以蓄洩湖水溉田千頃又引入運河以利漕呉越時湖葑蔓合乃置撩湖兵千

  人專一開濬又引湖水為湧金池以濟運河宋初稍廢不治天禧中王欽若奏為放生池元祐五年

  蘇軾知杭州取葑泥積湖中為長堤以通人行夾道雜植花柳中為六橋今稱蘇公堤紹興九年

  張澄請招置廂軍兵士二百人專一濬湖淳祐中守臣趙與𥲅因湖水旱竭引天目山水桔橰運之

  仰注西湖以灌城市明正德三年郡守楊孟瑛大加濬治毀民田蕩三千四百餘畝湖始復舊又於

  裏湖西岸築堤名楊公堤堤各開六橋以通水自北新路第二橋入靈竺路為趙公堤以宋趙與𥲅

  所築也自斷橋至孤山為白公堤相傳唐白居易築舊稱西湖十景曰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

  雪雷峯落照南屏晚鐘麯院荷風花港觀魚桞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峯插雲其山川秀發景物華麗

  邦人士女四時嬉遊簫皷之聲不絶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駐蹕西湖並

      賜題詠建亭勒石更麯院荷風為曲院風荷雷峯落照為雷峯西照南屏晚鐘為南屏曉鐘

   兩峯插雲為雙峯插雲雍正二年奉   㫖疏濬西湖驛鹽道王鈞捐資助濬至四年告成督臣

   李衞奏置海寕田千畝以供𡻕修之費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臨幸有   御製泛舟

   西湖西湖晴泛題西湖十景西湖嬉春詞六首諸詩二十二年有   御製西湖十景疉舊作韻

   泛舟西湖即景襍詠諸詩二十七年有   御製曉晴泛舟西湖作題西湖十景再疊舊作韻諸

   詩三十年有   御製西湖雨泛五首題西湖十景三疊舊作韻西湖晴泛五首諸詩四十五年

   有   御製題西湖十景四疊舊作韻西湖詠南宋事諸詩臨平湖在仁和縣臨平山東

   南五里張勃呉錄赤烏十二年寳鼎出臨平湖三國呉志天璽元年呉郡言臨平湖開自漢末草穢

   壅塞今更開通長老相傳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又於湖邊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

   寸廣二寸餘刻上作皇帝字於是改年大赦俄而晉武帝平呉通志湖在縣東長樂鄉周𮞉十里南

  宋爲運道所經中有白龍潭風波最險紹定中築塘捍之曰永和後湖日淤多廢爲桑田漁池僅存

  小河今上塘河所經也像光湖在仁和縣東北十五里長樂鄉咸淳志唐神龍元年湖有

  五色光明掘地得石佛因名御息湖在仁和縣東北十八里一名詔息湖水經注浙江北

  合詔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巡狩所憩故有詔息之名硤石湖在海寕州東北六十

  里廣三十二丈源出茶湖南通麻涇港西南流入洛塘河東達海鹽縣界彭墩湖在海寕州

  東北七十里西南通硤石湖東北至白茆港入海黃道湖在海寕州東北八十里彭墩湖

  北北接海鹽縣界舊名鸕鷀湖上有黃道神祠因名硤石湖水所注也小謝湖在富陽縣

  南二十里溉田二千餘畝又湧泉湖在縣西二十五里溉田四百餘畝陽陂湖在富陽縣

  北十四里唐書地理志貞觀十二年令郝砆開通志湖周十六里溉田萬畝明末湖涸 本朝康熙

  五年修築二十二年重濬南湖在餘杭縣南唐書地理志縣南五里有上湖西二里有下湖寶

   厯中令歸珧因漢令陳渾故跡置舊志苕溪自天日乘高而下縣地平衍首當其衝漢熹平二年

   令陳渾始築兩湖以瀦水其並溪者曰南下湖環三十里並山者曰南上湖環三十二里於湖西北

   為石門函以納溪水又於湖東南五畝塍立滾壩其派別北出為黃母港流十二里與苕溪會於其

   會處節以石埭曰西函西函在縣東十三里後堙廢唐令歸珧因舊重修宋明以來相繼修築十餘

   里 本朝康熙初知縣宋士吉於滾壩上更築輔壩十年巡撫范承謨又濬北湖在餘杭縣

   北三里唐書地理志北湖亦歸珧所開溉田四千餘頃舊志北湖在縣北五里周六十里引苕溪諸

   水以灌民田又有查湖在縣北三十五里匯諸山之水溉田甚廣龍山河在錢塘縣南自

   鳳山水門至龍山閘接錢塘江舊有河計十二里置閘以限潮水宋時濱江綱運由此入城後以近

   大內不通舟楫元延祐三年行省丞相托克托濬之立上下二閘明時以河高江低改閘為壩後仍

   置閘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撫趙士麟重濬雍正五年又濬大河在錢塘縣治西舊為鹽橋

  運河有渾水闌承龍山閘水自鳳山水門入城亦名茅山河北與小河合復北合西河出武林水門

  小河一名市河在縣西南鹽橋西南通茅山河北合西河亦名便河清湖河在錢塘縣治西

  亦曰西河引西湖水自西南清波門入曰流福溝東北流與湧金池水合又北與曲阜橋河合又東

  與市河合出武林水門外沙河在仁和縣東即東運河亦名菜市河自永昌門北流繞城

  與外河合循城西折合前沙河後沙河而為艮山河西入泛洋湖又轉北與運河合前沙河

  在仁和縣慶春門外其東南接外沙河北達後沙河可通湯鎮赭山仁和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後沙河

  和縣艮山門外南接城內運河東北流為蔡官人塘河又厯縣東北三十五里赤岸嶺南為赤岸河

  又至桐扣山下為施何村河又東北至臨平鎮前為方興河東達海寕之長安壩宋時運道也

  杭塘河在仁和縣北水由餘杭縣南會南渠南湖諸水東流七十里至江漲橋合下塘河即

  府界運河之上流可通舟楫上下塘河在仁和縣北自武林水門接城內大河西河諸

   水過清湖上中下三閘東與外沙河菜市河泛洋湖諸水合分爲兩派一派由東北上塘至長安壩

   曰上塘河一派由西北至江漲橋與子塘河合又餘杭塘河亦西來會焉又出北新關橋曰下塘河

   西北接新開運河至塘西鎮入石門縣界元末張士誠以舊河窄狹自塘棲南五林港開河至江漲

   橋因名新開運河亦名北關河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重濬雍正五年又濬上塘河自艮山門施家

   橋至施家堰止長七千七百七十九丈濬下塘河自驛橋至清河閘長三百二丈宦塘河

   在仁和縣西北三十五里南接北新江漲橋河北達奉口河奉口河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迤南接錢

   塘奉口大溪北入德清縣界 本朝雍正七年重濬市河在海寕州城內上流自二十五里塘

   河由城北門入又出西水門合淡塘河 本順治十年雍正七年又濬可通舟楫六十

   里塘河在海寕州東自市河抵黃灣六十里入減水河通鹽艘民船並資灌溉袁花

   塘河在海寕州東五十里源自州城濠東流通海鹽縣澉浦淡塘河在海寕州城西

  北二百步北通運塘河東抵縣城濠宋嘉定間邑南海岸傾陷築隄以障潮水約長六七里其西湮

  運塘河在海寕州西北三十餘里莊婆堰自仁和縣流入又東北入石門縣界宋時運

  道所經也自後改由新開河由德清入石門而此河漸淤二十五里塘河在海寕州

  西北舊名湖塘以通湖水也源自西湖達運河至長安壩東流二十五里經縣西北通市河宋陳恕

  浚河築塘加廣一丈民甚利之號甘棠堤郭店塘河在海寕州北十二里其派自新江塘

  河而南曰止溪溪南曰胭脂涇相傳范蠡載西子泛舟處東經橫塘南抵縣城洛塘河

  寕州北三十里新江塘之北東流入硤石南湖旁有支港小河經硤石鎮爲市河迤北注嘉興境之

  長水塘河新江塘河在海寕州東北二十里一名㳯江塘源自德清縣大麻溪流入運河

  其東南流通袁花塘河慶春河在富陽縣東門內自觀山達後河西通莧浦東合大江

  西溪在錢塘縣靈隱山西北自松木場水口沿山十八里匯餘杭塘河合新開運河曲水灣環

  羣山四繞居民以梅為業樹多臨水花時瀰漫如雪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   聖祖駕臨

   御製五言詩一章乾隆十六年高宗臨幸有   御製五言古詩一首九溪

  塘縣西南十二里風篁嶺衆山之泉環流於此東流入江稍西為十八澗橫溪在仁和縣北二

  十五里獨山之北旁多小池産菱芡蒲魚之屬流達新開運河白洋溪在富陽縣北二十里

  㑹開化諸山之水溉田數頃又錦溪在縣南五十里舊名善政溪以波紋若錦因名停辭溪

  在餘杭縣東二十一里亦名東溪源出青障山東北流入錢塘縣界又北流入德清縣界合苕溪

  苕溪在餘杭縣治南源出臨安縣天目山之陽亦名南溪東南流至縣東獨山下合石鏡溪又

  東流百五十里經本縣南又東北流二十七里入錢塘縣界過縣西北四十五里奉口亦名奉口溪

  又東北流入德清縣界此為東苕水故老相傳夾岸多苕花每秋飄散水上如飛雪故名雙溪

  在餘杭縣北三十五里有二源一出天目山一出高陸山至雙橋合流又東入徑山港達於苕溪徑

  山港在縣西北三十里源出徑山東流合苕溪可通舟楫仇溪在餘杭縣東北二十里有二源

  一出臨安縣九仙山經高陸山東流八十六里至仇山之北一出獨松嶺東流八十里亦至仇山下

  合流又東流十里至苕溪錦溪在臨安縣南石鏡山下一名石鏡溪發源乾塢東流至獨山合

  東關溪在於潛縣東源出泥塢其流迂遠下流合虞溪入西溪又雙清溪源出天目山

  南麓正清溪源出蓮花峯皆流入西溪藻溪在於潛縣東南二十里源出落雲山西北流合

  周冕橫塘諸小水又西入浮溪其周冕橫塘二水源俱出落雲山紫溪在於潛縣南三十里

  源出昌化縣南東流經縣南又西南合桐溪水經注紫溪水出於潛縣西百丈山東南流名為紫溪

  中道夾水有紫色盤石長百餘丈望之如朝霞又名為赤瀨葢以倒影在水故也又東南流至白山

  一名廣陽山甚峻極北臨紫溪又東南連山夾木兩峯交峙反顧樹石往往相捍十餘里下積石磊

  砢相挾而上澗下白沙細石狀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爭暉名曰棲林唐書地理志於潛縣南三十

   里有紫溪水溉田貞元十八年令杜泳開舊志有上溪在昌化縣西北六十里東流十七里為巨溪

   又東為雙溪中有洲水分南北過此復合為一又南十五里至下阮村名下阮溪又南至柳相山下

   為柳溪又東入於潛縣界至縣東南四十里合西溪桐溪在於潛縣西東南流入分水縣界水

   經注桐溪水出於潛縣北天目山東面有瀑布下注數畝深沼名曰蛟龍池池水南流逕縣西為西

   溪又東南與紫溪合名為紫溪流逕白山之隂至桐廬縣東為桐溪縣志謂之西關溪源出翔鳳林

   之尖頂經細荊口有潭形如仰箕名曰箕潭瀑布又從峻壁下注匯為蛟龍上中下三池又東興東

   關溪合又南與雙清正清二溪合又南至雙溪口與虞溪合又南經縣西岝㟧山名為錦江又南流

   名浮溪又南合藻溪水又南合交溪水又東南與昌化紫溪合因通名紫溪又東南流經白山之隂

   又西南流復折而東周旋盤𢌞是為印渚又南入分水縣界交溪在於潛縣西十五里有二

   源一出縣西南浪山塢曰浪溪一出縣西北白沙關曰柳源二水合流名交溪又東南合昔溪水入

  西虞溪在於潛縣北有二源一出豪千關一出千秋關南會桐嶺關水至縣北七里合流又

  南至雙溪口入西溪余溪在新城縣西二十五里源出嚴州府分水縣界至岩石嶺東流與葛

  溪合為三溪口松溪在新城縣北五里源出臨安縣錦溪分流匯諸山谷之水由縣西北三十

  里之依嶺入縣界東南流入鼉江伽溪在昌化縣南二十五里源出縣西南峽川東流入柳

  溪又上博溪在縣南三十里源出縣西南五十里貢嶺東南流入伽溪又覽溪在縣南三十里合蕭

  蒲二源之水迂囘九曲入上博溪奧溪在昌化縣西六里源出安徽寕國縣界東南流入晚

  溪又董溪在縣西二十五里源出百丈山厯溪在縣西十五里源出千頃山皆東流入晚溪又平度

  溪在縣西南一里源出佛子嶺澞溪在縣東一里源出黃櫱山皆流入雙溪雲溪在昌化縣

  西七十里源出昱嶺東流入巨溪又仁里溪在縣西北百里源出安徽寕國縣界東南流入巨溪蜃

  溪在縣西六十里源出淳安縣界楊溪在縣西八十里源出龍塘山頰口溪在縣西五十里源自石

  門之西下流皆入雲溪五泄水在富陽縣東南八十里接諸暨縣界有泉自紫䦘發源匯

  為溪兩山夾之壁立二百餘丈厯五級下注絶壑故名五泄上三泄地屬富陽下二泄地屬諸暨

  湖洑水在富陽縣西南九十里源出湖洑山自金沙而來東入浙江步溪水

  陽縣西三十里源出貝山一名步橋水分為二派又合流㑹莧浦南入江又有私水在縣西北三十

  里源出天目山伏流百六十里復見東流合步溪入莧浦白水在臨安縣東北源出縣北二十

  里大錢山飛瀑燦爛亦名燦水流經縣東北二十五里合徑山水入仇溪柳浦在仁和縣鳳凰

  山下六朝時謂之柳浦埭劉宋泰始二年呉喜擊孔顗等於會稽喜至錢塘進軍柳浦又自柳浦渡

  趨西陵隋時嘗移州治此百尺浦在海寕州西四十里輿地誌越王起百尺樓望海故名

  莧浦在富陽縣西一里一名關浦即恩波橋浦濶六十步東合步橋諸水入浙江唐書地理志

  登封二年令李濬時築堤東自海西至於莧浦以捍水患貞元七年令鄭早又増修之漁浦

  在富陽縣東南四十里自朱坑岡而來七里爲前溪下流入江五代錢鏐拒劉漢宏水軍由漁浦出

  蛇浦在富陽縣西南三十五里相傳常有巨蛇渡江而南沿山而下其徑尚存俗稱蛇路

  灣或號龍溪北流入江又剡浦在縣西南四十里源出龍門山其流深廣巨舟可入王洲

  陽縣南五十里周五百步元和志王洲出橘爲江東之最孫洲在富陽縣西南四十二里周二

  十三里寰宇記縣前江中有沙漲孫堅爲郡吏趨府鄉人餞之洲上父老曰此沙狹而長君其爲長

  沙太守乎後如其言因名孫洲桐洲在富陽縣西南五十里有瀨世傳爲子陵垂釣處

  梁潭在富陽縣東與潮消長旁有山唐咸通中會稽建禹廟嘗伐梅木爲梁一夕風雨晦暝梁

  忽不見數日風雨又作梁復在焉視之赤萍滿腹遂謂此梁爲梅潭之龍也宋嘉泰中禱雨有應

  岝㠋潭在於潛縣岝㠋山下潭有石如磨下有三趾見於水面天井潭在於潛縣

  石柱山南深不可測羊頭潭在昌化縣西北七十里有石壁對峙舊名龍門中有瀑布百尺

  下注深潭潭底有石如羊頭故名明星瀆在餘杭縣東一里外接南湖之西函宋時投龍

  簡於大滌洞必先祭此湖山砩在富陽縣南善政里廣二里許溉田二千餘頃水利甚渥

  湧金池在府城湧金門內相傳呉越將曹杲引西湖水注此獅子池在餘杭縣東南

  五里獅子山西水色瑩潔蠶月邑人取以澡絲虎跑泉在錢塘縣大慈山虎跑禪寺唐元和

  中釋性空居此苦無水忽神告曰明日當有水是夜二虎跑地泉湧出故名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

     聖祖南巡有   御製七言詩一首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

  四十九年   高宗六次巡幸俱有 御製題虎跑泉及虎跑泉用蘇韻諸詩 參 寥

  泉在錢塘縣西湖智果寺宋僧道潛號參寥子能詩蘇軾在黃州夢與賦詩有寒食清明都過了

  石泉槐火一時新之句後七年守杭州參寥居智果院軾於寒食之明日訪之汲泉鑽火烹黃櫱茶

  忽悟所夢作應夢記 本朝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宸輿經過俱有

  御製參寥泉用宋韓淲韻詩六一泉在錢塘縣孤山下宋歐陽修自謂六一居士與西湖

  僧惠勤善後蘇軾守杭州有泉出惠勤講堂後因懷修名曰六一泉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

  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宸輿經過俱有   御製詩並   御書六一泉額

  上建堂名述古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俱有   御製題述古堂詩渟泉在錢塘縣孤山

  麓聖因寺寒碧一泓澄澈可鑒康熙四十六年   聖祖御書渟泉二字勒石玉泉

  塘縣西凈空院南齊建元中釋曇超説法龍君來聽撫掌出泉今龍池前小池深不尋丈清澈可鑒

  異魚遊泳其中呉越建寺詳下冷泉在錢塘縣飛來峯下昔時深廣可通舟宋紹興中曾建石

  閘蓄水泉上有亭唐刺史元藇建白居易有記本朝乾隆十六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

  宸輿經過俱有   御製題冷泉亭子詩又白沙泉在靈隱西菩院方丈右泉從白沙流出上有

  亭亦唐刺史元藇建子午泉在錢塘縣東南十八里五朝山巔惟子午二時發泉土人按時

  噴玉泉在仁和縣東北臯亭山崇光寺後其味清甘石壁舊鐫噴玉二字撫掌

  泉在餘杭縣大滌山洞霄宮前深三尺許清冷可鑑舊傳錢武肅王至宮有雙鶴飛舞其上因撫

  掌招之鶴下泉湧故名丹泉在餘杭縣大滌洞泉源最高厯天柱而下隱隱若雷至洞西百

  餘步乃出甘冽不竭有方池瀦焉寒泉在新城縣西六十里庵頭山石岩下泉湧如輪冬夏

  不竭灌田數百畝東坡泉在昌化縣治南雙溪西數十步石竅中出蘇軾始尋源得之後

  人鑿石爲泓因名六井在府城內唐李泌所鑿引西湖水其最大者在清湖中爲相國井其

  西爲西井北爲金牛井即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爲方井爲白龜池又北而東至錢塘縣治之南爲

  小方井嘉祐中郡守沈遘以金牛井廢乃作南井今相國井及西牛尚存餘堙廢呉山井

  在府城內寰宇記呉山泉在呉山北寒泉迸溢清甘不竭咸淳志呉越時開水味爲錢塘第一淳祐

  丁未大旱城中諸水皆涸獨此井如常安撫趙與𥲅奏立祠以旌異之又爲亭覆井上龍井

  在錢塘縣風篁嶺本名龍泓産茶最佳宋元豐中僧辨才即其處為亭率其徒環而咒之俄見大魚

  自泉中躍出秦觀有記本朝乾隆二十七年  高宗純皇常臨幸  御題扁額曰篁嶺

  卷阿其中八景曰過溪亭滌心沼一片雲風篁嶺方圓庵龍泓洞神運石翠峯閣   御製𥘉遊

  龍井誌懷三十韻龍井八詠雨中再遊龍井龍井上作再遊龍井坐龍井上烹茶諸詩三十年有

    御製龍井六首龍井八詠雨中遊龍井再遊龍井諸詩四十五年有   御製遊龍井作龍

  井八詠展龍井所弆臨蘇東坡書和過溪橋詩卷仍疊舊韻諸詩四十九年有   御製遊龍井

  疊庚子詩韻詩煉丹井在錢塘縣天竺山下晉葛洪嘗煉丹於此金沙井在錢塘縣

  孤山下唐白居易常酌此泉甘美可愛視其地沙光燦如金因名杜公井在新城縣城內

  唐乾寕中杜稜鎮東安董昌圍急城中乏水穿土百尺不得泉稜䖍禱之泉立至民賴以活目為杜

  黃金灣井在新城縣南二十里地界新城桐廬之間荒僻險遠宋淳祐中縣令趙宗

    侅開鑿以濟行者彭家井在新城縣北門內大旱不竭城中人多賴之













                       纂修官李 煌恭 纂

                       前纂修官蔡賡颺恭 纂

                       前總纂官黃爵滋恭覆輯

                       前校對官潘 斌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