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設計的發展概論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依照維基文庫的刪除守則,本頁面被考慮刪除。

請到刪除討論列表討論此問題。歡迎您編輯此頁面,但討論還在進行的時候請不要清空、合併或移動此頁面,或者移除此通告。更多信息請見刪除指導
國旗設計的發展概論
作者:肖聰榕
2021年8月31日
本文原載於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簡稱「中國文聯」)主管、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主辦的《神州》學術雜誌(該雜誌社已解散)。原作者已授權轉載。

摘要:國旗常被認為是一個代表着國家象徵與標誌的旗幟,意為"象徵國家的旗幟",與國徽共同作為國際交往中的政治與藝術符號使用.國旗的設計、應用、更替在國際社會以及全球各國政治領域中都有着豐富的歷史可以考證,相較於國徽的史料也更為豐富,但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於國旗設計主要集中於研究中國國旗的設計,對於國旗這一概念的起源、分類和應用等相關內容都缺乏較為深入的理論研究,沒有系統性的概論.文章通過對國旗設計的歷史與演變進行研究,旨在揭示國旗設計的奧秘和本質,豐富學術界對於國旗設計的認知.

關鍵詞:國旗;旗幟;國徽;設計

對於中國而言,近現代的「國旗」這一概念與國徽一樣同屬清朝中後期與歐美文化交流接軌後的舶來品。但是與國徽的設計與使用的不同之處在於,近代歷史的中國國旗從設計到實際使用的情況都非常混亂,甚至出現過誤用蘇聯國旗的現象。究其原因,這些現象既涉及到國旗設計的本質,也與國人當時對國旗概念的不理解有關,這也是本文將要分析的內容。

一、國旗設計概述

無論國旗的概念如何變化,但它的本質一直都沒有變化——即為辨別身份的「符號旗」,其符號背後所代表的身份、政治、軍事等含義皆是人們在實踐中根據用途和溝通而探索的使用方式。正因國旗的本質上是以旗幟的形式展現一個政權的識別符號,所以有時候能夠代表政權的「符號旗」往往不止一面,在沒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甚至可以相互替代,這也就造成了一些國家或者政權在實際使用中以其他旗幟替代國旗使用。

國旗設計的起源通常與戰爭和軍隊的旗幟有着緊密的關聯,甚至早期二者是共用的——因為一個新生政權往往面對着戰爭的壓力,此外軍事集團(如革命軍、起義軍、軍政府等)在一個政權中往往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最明顯的例 子就是現今國際上各國國旗中最古老的丹麥國旗「丹尼布洛(Dannebrog)」便是一面源於 1219 年丹麥與愛沙尼亞戰爭中的旗幟;而近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史中的旗幟史也很具有代表性:解放戰爭開始後我黨的旗幟設計經歷了無旗幟、軍旗設計為實質「國旗」、正式的國旗設計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制訂「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前和抗美援朝時期,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解放軍、民兵、志願軍等)無制式軍旗,統一以素面無紋紅旗或各部功勳旗作為軍旗使用;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設計到國旗「五星紅旗」設計這段時期為第二階段。這段時期軍旗開始作為實質國旗使用,這一現象在中國國家美術館館藏的王少倫油畫《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中就有表現,此外在 1949 年中共黨委下發的《通知:宣字第十三號》 《有關過春節注意幾件事的通知》等文件可以作為對於各地解放區懸掛國旗情況的參考——可以懸掛(舊)國旗、黨旗、軍旗,但不提倡懸掛(舊)國旗,勸止懸掛蘇聯國旗。

從中國共產黨的旗幟史來看,「符號旗」的設計與使用作為一種近現代社會制度已經是必然的結果,而「國旗」這一概念是對「符號旗」的升格——既即便沒有正式、法定的國旗設計,只要有「符號旗」的設計便可以充當實質的「國旗」使用。除中國以外,還有古羅馬、奧地利、德國、希臘等諸多國家的國旗設計起源都可以追溯到軍旗的用途或受到軍旗設計的影響。其中特別是古羅馬的「SPQR 之鷹」「拉布蘭旗」等軍隊旗幟設計對後世歐洲國家有着巨大的影響,很多歐洲國家的國旗或國徽的設計中都是源於這些古羅馬的軍旗元素與自身的設計結合。

國旗作為國家政權的旗幟標誌,其來源與該政權前身的政治實體旗幟標誌有關。這些政治實體的符號旗除軍旗外還可以追溯到政權前身的商會旗、黨旗、殖民地旗等旗幟上,它們在實際使用中會具有很多重性質的疊加,即政治實體的旗幟標誌在升格成為正式的國旗前就已經具備一定的代表軍隊、政權的符號含義了。如沙俄、德意志帝國的國旗最早都是應用於海上貿易的「商旗」,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採用國旗也是源於反清革命的興中會旗幟。

二、圖騰崇拜對早期國旗設計的影響

具有「符號旗」性質的旗幟在中國自古有之,在周朝就有大量文獻記載,如象徵軍隊或諸侯、軍閥的軍旗和家族旗幟,象徵皇室的龍旗等。但這些旗幟的設計和使用目的與代表國家或民族的政權無關,僅為代表個人或某集團的「符號旗」標識。一面「符號旗」是否為實質「國旗」應該以同屬一國內的其他地域、集團或階層是否有權使用該「符號旗」作為身份標識,故而中國在清朝「黃龍旗」設計以前不存在實質上的「國旗」。

因此,國旗的設計起源與國家內部的共同認同旗幟有着很密切的關係,而這種共同認同旗幟雛形和國徽一樣都可以追溯到「圖騰崇拜」上。「圖騰」一詞源於北美印第安人(美洲原住民)阿爾滾親琴部落奧吉布瓦方言「Totem」,弗雷澤學者在論文《圖騰崇拜》中對是這麼認為的:「圖騰就是原始人以崇拜的方式來看待某類物質,他們相信自己與此類對象的每一個成員之間存在着一種密切的,而且非常特殊的關係……一個原始人與其圖騰之間的關係 是互利的:圖騰保護着這個人,而此人則以各種方式來表達他對該圖騰的敬意……一個圖騰絕非一個孤立的個體,而總是一類對象,一般是某一類動物或植物,比較少見的是某類無生命的自然物體,十分少見的是某類人造物 體……」。根據圖騰崇拜理論,以群體方式生存的原始人類會以不危害圖騰的方式來表示其對圖騰的尊敬,這種尊敬方式也可以解釋為信仰或者崇拜。這樣一個社會就在圖騰崇拜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群體制度,而他們崇拜的對象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為了國旗的前身和國徽,但相較於國徽,21世紀的現代國旗設計雖與圖騰崇拜遺留的傳統文化有關,但較少國旗有對圖騰崇拜的直接繼承關係。

對於圖騰崇拜和國旗的結合,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清朝的「黃龍旗」。黃龍旗最早原是源自滿洲八旗旗幟,而其更早的源頭也是中國古代的龍圖騰崇拜。「三角黃龍旗」的設計是清朝水師艦船的旗幟而非政府官員用旗幟,是一面典型的軍旗設計,而這一旗幟在中國其他對外交流場所中也頻繁使用最終促成了近代國旗「黃龍旗」的誕生。直到今日,中國龍紋作為圖騰崇拜的產物也仍然保留在不丹的國旗上。

即便是在工業革命發源地的歐洲國旗也曾經和圖騰崇拜有緊密聯繫,尤其是在巴爾幹半島國家的國旗上,都曾經使用過以及仍然保留着受古羅馬文化影響遺留的雄鷹或雙頭鷹圖騰。前者如歷史上的神聖羅馬帝國(現德國、奧地利)、俄羅斯、希臘(東羅馬)等歐洲國家的國旗設計上曾使用過源於羅馬帝國的「SPQR 之鷹」與「雙頭鷹」圖騰元素,但是後來這些圖騰元素都被摘下另外作為國徽或軍徽(紋章)設計使用;後者如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黑山等以巴爾幹地區為主的國家國旗設計上至今仍保留着源於羅馬的拜占庭帝國雙頭鷹圖騰元素。

三、國旗設計的發展

(一)早期的國旗設計

近現代設計的國旗往往以艷麗的色彩和其背後代表的某種特定含義組成旗幟作為識別符號,但事實上,人類社會的國旗設計發展也有着漫長的歷程。國旗作為一個國家的象徵,其即便是沒有來自歐洲的國旗理念影響,人類也會在社會實踐中探索出類似理念的符號旗用以作為整體的國家政權識別符號。

但是,儘管早期國旗設計多受到了圖騰崇拜的影響,國旗和國徽在本質上的不同之處在於國徽歸根溯源就是圖騰崇 拜的產物,而國旗雖然受其影響但並不是圖騰崇拜的產物。因此,早期的國旗設計也是可以脫離圖騰崇拜的對象而轉用其他理念進行設計,如色彩、文字、圖形等標識符號。

中國第一面正式國旗的誕生是在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年),但是更早以前的 1777 年海外華人政權「蘭芳大統制共和國(蘭芳公司 / 蘭芳共和國)」中就已經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近現代國旗設計——以黃地紅字上書「蘭芳大總制」的長方形旗幟,該旗幟的出現時間比日本確定「天皇旗」為實質國旗「日章旗」更早,且在設計上完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格。可見,國旗是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階段在國際交往中必然出現的產物,其產生與文明所屬如歐洲文化或中華文化沒有必然關聯。

而梳理歐洲早期圖騰與國旗設計關係也可以羅馬帝國為例,儘管拜占庭帝國的雙頭鷹圖騰影響過很多國家的國旗設計,但是其自身的國旗設計疑似採用了「白底藍十字[1]」「四個 β」等顏色和符號、字母的設計,而古羅馬時期的鷹旗則逐漸脫離了旗幟成為了雕像、硬幣圖案等實質為國徽用途的設計。

(二)近現代的國旗設計

到了近現代,受歐洲文化和話語權影響國際上的國旗設計已出現較為統一的設計標準。而國旗設計除本國傳統文化 外,還有很多外部因素會影響到國旗的設計――如中華文化和中國國旗就明顯影響了朝鮮、越南、新加坡、不丹等國家的國旗。影響國旗設計的原因和國徽類似,大體都可以歸為下列幾種――(1)受宗主國/母國文化影響;(2)受相同意識形態 /有影響力的外國文化影響;(3)受本國過往政權影響;(4)受國際或歐洲、相同文化圈理解對色彩解讀的影響。在國際上受奧斯曼、英國、蘇聯、美國等強國理念或原宗主國影響了自身國旗設計的國家都跨越了大洲和人種,而一些相鄰國家之間的國旗設計也會出現相互影響的現象。比如俄羅斯自彼得大帝學習荷蘭三色旗設計後,周邊如原南斯拉夫(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保加利亞等斯拉夫民族的國家和地區都受到來自俄 羅斯國旗的設計理念影響,因而俄羅斯國旗設計的顏色也成為了「泛斯拉夫顏色」寓意的源頭。

四、總結

國旗設計究其本質就是以旗幟為載體的符號設計被賦予了神聖的政治意義,而其設計理念與軍旗、市旗等符號旗的設計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為了能夠辨別各自身份的符號設計,這也是為什麼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會出現大量軍旗、商旗成為實質國旗的現象。分析國旗設計,對於我們探究該國政治符號形成背後的歷史、文化都有重要參考導向作用,有助於學術界進一步了解國旗設計背後蘊含的文化與藝術魅力,同時也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肖聰榕.古羅馬文化對近現代歐洲國家的影響研究——對源於羅馬雄鷹的歐洲國徽設計分析 [J]. 今古文創,2021(02):35-37.

[2] 週遊.塑造黨國之民:抗戰前南京國民政府對黨旗、國旗的政治運用 [J].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9(06):115-123+171-172.

[3] 馮巧霞,賀懷鍇.符號與國家象徵:政治視域下的洪憲國旗之爭 [J]. 天中學刊,2017,32(01):129-133.

[4] 李軍全.「統一」與「獨立」的雙重思慮:中共根據地節慶中的國旗和黨旗 [J]. 江蘇社會科學,2014(01):231-237.

[5] 施愛東.哀旗不幸,怒旗不爭:大清龍旗 50 年 [J]. 民族藝術,2011(01):6-21.

[6] 周侃,湯茂林,申玉銘.非洲國旗文化的地域特徵與演變機制 [J]. 世界地理研究,2009,18(03):136-145

  1. O Παλαιών Πατρών Γερμανός ευλογεί τη σημαία της Επανάσταση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