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聯的抬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國聯的抬頭
作者:胡適
1935年9月29日
再記國聯的抬頭
本作品收錄於《獨立評論

  從我們中國人的觀點看來,這一個多月的國際形勢真使我們亦憂亦喜。憂的是意大利和阿比西尼亞的鬥爭也許引起絕大的國際戰爭,不但牽動非洲和歐洲,也許竟會牽動全世界,而我們的國家也許不免做那大火里被殃及的魚鱉。(喜的是這一次意阿的糾紛居然驚起了國際聯盟的癱病,使國聯各會員國都覺悟到一個強國的欺陵一個弱國不僅僅是那兩個國家的事,乃是關係國聯盟約存廢和國聯自身存亡的問題。)這個覺悟來的太晚了三四年,然而一個晚了的覺悟總比不覺悟好,一種晚了的努力總比不努力好。所以這一回國聯的努力可算是它的自贖自救的掙扎。我們對它曾抱很大的希望的人們,當然祝福它這回奮鬥的最後勝利。

  阿比西尼亞是和意大利結下了歷史的仇恨的。意大利(和德國一樣)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太晚了,不曾能夠在海外搶奪到有利的殖民地;因為等到意國能夠向外發展時,亞非兩洲的落後民族的土地都早已被幾個先進的強國差不多瓜分完了。只有非洲正東南角上的阿比西尼亞,那時還不曾被英法兩國搶完,所以意國自從1870年以後,就決心要在阿國建立她的殖民帝國。四十多年前,意國和阿國打了幾年的仗,直到1896年,阿都瓦(Adowa)之戰,意國的軍隊打了一次大敗仗,傷亡近七千人,俘虜過二千五百人。這一仗擋住了意大利的野心,同時也建立了阿國的獨立。1896年10月的和約里,意大利承認了阿國是絕對獨立的國家。但意大利永遠忘不了阿都瓦大敗的恥辱,也永遠沒有拋棄她征服阿國的野心。

  意大利的屬地有兩處,一處在阿國的正北,名為厄里特里亞(Eritrea),在紅海的西南岸上。一處是在阿國的東南,在印度洋上,名為意屬梭馬里蘭(Italian Somaliland)。這兩塊地是不相連的,中間不但隔着一個整個的阿國,還夾着一塊法屬梭馬里蘭(在厄里特里亞之南)和一塊英屬梭馬里蘭。阿國的海岸線上,北是意屬,東是法屬英屬,東南又是意屬,全在三個強國的手中。往內地去,從西北直到正南,都和英國屬地接界。這四十年中,英法意三國的屢次協商給了阿國一種均勢之下的苟安局面。

  在1911年,意大利和土耳其開戰,在地中海的南岸,埃及的西邊,占有一大塊北非洲的土地(Tripoli)。那一次的勝利,使意大利的人民很興奮,更引起了殖民帝國的雄心。所以在莫梭里尼獨裁統治之下的意大利就下了決心要征服阿比西尼亞,或把她變成意大利的保護國。但這種企圖是處處要和英國的利害起衝突的。英國最關切的有幾點:第一是埃及與英屬蘇丹的主要河流都發源於阿國高原,英國和阿國訂有條約,阿國擔保不妨害尼羅河的兩道河源的水。英國是不願這河源地歸到一個強國手裡的。第二,英國掌握地中海的兩頭門戶,而蘇彝士運河的出路是紅海,所以英國又要掌握紅海南口兩對面的亞丁(Aden)和英屬梭馬里蘭。倘使紅海南口上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意大利殖民帝國,那就足夠動搖蘇彝土運河和紅海的霸權,印度洋和大西洋交通的大道就不容易完全歸不列顛帝國掌握了。第三,英國的海上霸權的樞紐在地中海與紅海,而意大利近年的極力擴張海軍與空軍,目的也正是要爭奪地中海的霸權。如果意大利得了控制紅海的地位,英國在地中海的霸權就更不容易維持了。地中海和紅海的霸權失去之後,英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地位就都動搖了。

  這回意大利和阿國的衝突起於邊界問題。阿國境上的兩處意國屬地的邊界都沒有明白的勘定,所以常常發生問題。這回的爭點在阿國南部的瓦爾瓦爾市(Walwal)。意國認此地是屬意國的,就用兵隊占據了;阿國認此地是在阿境四十英里以內的內地,有意國殖民部發行的非洲地圖為證。證據雖強,意國的帶甲拳頭終不肯承認。去年12月初,意國軍隊向阿國軍隊開火,阿國死者一百零十人。據當時見證人向調解委員會的報告,此舉分明是意國軍隊開釁。但意國反把此次開火的責任完全歸到阿國方面,更調集重兵壓在南北兩境上。

  阿國是國聯的會員,就把瓦爾瓦爾事件提出國聯伸訴,國聯行政院也受理了。後來經英法兩國的調停,意阿兩國情願依據1908年的意阿條約直接交涉。但從此以後,兩國時時發生糾紛,兩國都調兵隊布防,形勢更緊張了。本年3月間,英法調停的結果,阿國接受了意大利的要求,劃出六十公里為阿國與意屬梭馬里蘭之間的中立地帶,雙方均不駐兵,然後繼續談判。但意國仍繼續增加軍隊,輸送軍火,積極備戰,並且拒絕第三國的干涉。

  5月20日,國聯行政院開會,英法提出仲裁辦法,但意國一面接受仲裁,一面繼續調集軍隊,又引起了武裝衝突。7月6日,仲裁委員會宣告失敗。8月3日國聯決定續開仲裁委員會,並決定9月4日開行政院會議。8月14日,英法意三國代表在巴黎開會,商議阿意紛爭的問題,意國堅決要求在阿國的經濟特權和政治宗主權。8月17日英法提議承認意大利可在阿國獲得經濟利益並要求政治保障。意國政府不肯接受英法提案,三國會議就破裂了。

  意大利的備戰工作是很可驚的。據政府的報告,她已花了二十萬萬利爾(Lire),約合英金三千三百五十萬鎊了!現在東非的意國軍隊已近三十萬人,戰鬥飛機在五百架以上,設有飛機場六十處,無線電台五十處。

  阿比西尼亞的皇帝海勒賽拉西(Haile Selassie)就是四十年前打敗意大利的皇帝曼尼里克(Menelek)的侄兒,也是一個不肯輕易屈伏的領袖。在戰禍迫切之下,在完全缺乏新式軍備的形勢之下,他居然也能積極備戰,對世界宣言:他願意把南部倭加登(Ogaden)一省割讓給意大利,去換得一個出海的港口;但他決不肯讓他的國家變成意大利的保護領土。如果戰爭終不能避免,他情願憑藉天然的險要,竭力抵抗他的國家的仇敵,直到最後一滴熱血流干為止!

  世界人民的同情當然多在阿國的方面。據9月16日路透社的電報,有五萬愛爾蘭人,三千法國人,幾百英德俄比人,都自請到阿國去當兵。還有各地的黑人都紛紛捐款贈送阿國政府。

  但這種私人的同情,零星的援助,都不能救濟阿國的危亡,也不能制止意國的侵略政策。重要的關鍵還在那國聯的兩根台柱子,英國和法國。

  英國在大戰以後,實在不願意再被捲入任何戰禍了,所以她的外交政策總是想「得過且過」,息事寧人。四年前的遠東大變局,雖然一度驚醒了英國人的和平夢,然而他們的得過且過政策還不曾起根本上的大變換,至多不過是趕造新加坡的海軍根據地,做點雨後補屋漏的工作而已。這回阿比西尼亞的問題,如上文所說,大有動搖不列顛帝國在地中海和紅海的霸權的危險,這才是火燒到眉頭的緊急問題了。英國的政治忽然表現大活躍的形勢了。

  幾個月之前,英國民間曾舉行一次大規模的民意測驗,測驗的主題是人民對於集團安全保障的態度。投票的有一千一百多萬人。測驗的結果是絕大多數表示承認擁護國聯盟約為最可靠的集團安全保障,並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主張不惜用「制裁」來擁護國聯盟約。

  民意的表示如此,國家的實際利害又如彼,於是英國政治採取了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強硬態度,那就是要在「擁護國聯盟約」的大題目之下做到制裁意大利侵略政策的工作。8月17日三國會議失敗之後,22日英國內閣召集全體緊急會議,決定了大政方針,但對外無所表示。9月4日,國聯行政院開會,意大利代表亞洛錫聲明意國保留行動的完全自由,英國的國聯部長艾頓(Eden)在演說中表示希望國聯各會員國努力擁護國聯盟約。6日,行政院依據盟約第十五條,任命英,法,西班牙,波蘭,土耳其五國代表為「五人委員會」,研究意阿糾紛及其和解的可能方案。6日晚上,五人委員會開會,推定西班牙代表馬達里亞加為主席。7日以後,委員會繼續開會。

  9月11日,國聯大會(The Assembly)開會。英國外交部長賀爾(Hoare)發表了一篇世界公認為國聯歷史上劃分時代的大演說。在那篇演說里,他鄭重聲明:

  代表英王陛下的政府,我可以說,他們要竭盡他們的能力來擔負國聯盟約加在他們肩上的責任,在這點決心上他們是不讓任何人的。

  他說:

  英國政府的態度向來是對於國聯盡忠不移;今日英國政府的立場只是這個原則的繼續,而並不是一種例外。

  他很明白的說:

  所謂集團安全保障(Collective Security),意思只是用集團的動作來組織和平,防止戰爭。這不是簡單的,乃是一個很複雜的觀念。它不僅僅指平常所謂「制裁」,也並不僅僅指盟約第十六條。它是指那整部的盟約。……最後,還有採用集團行動來終止任何不顧盟約的戰爭行為的義務。

  最可注意的是他特別指出最近英國民意測驗的結果。他說:

  最近人民公意的表現,可以顯示全國人民怎樣一致贊助政府充分擔負國聯會員國的義務。英國國民所表示的擁護,不是對於某種特殊舉動,乃是對於國聯的原則的擁護。

  賀爾的演說是世界第一強國的代表的鄭重宣言。我們從這裡可以明白英國政府現在的決心是要「挾國聯以制裁意大利」。意大利的忿怒是不用說的。最可玩味的是9月17日倫敦路透電傳出的英國政府非正式的答覆意大利的責難。羅馬的責難大致是這樣的:本年上季意大利政府曾邀請英國政府討論英意兩國在阿國的相互利益,當時英國政府對於羅馬的邀請何以只有推託敷衍的回答呢?何以到現在又忽然擺出仗義執言的架子來了呢?英國政府的答辯

  如果英國政府不曾因意大利的提議而明白規定英國在阿比西尼亞的利益,那只是因為新起的局面之下,集團安全的更廣大的利益必須移在第一位了。那個新局面是當時沒有預料到的,直到意大利政府明白表示要在阿國採取一種當初沒人料到而含有遠蹠性質的政策的時候

  這樣的答辯是值得我們想想的。難道當初英國真沒有料到意大利敢下決心用全國武力來吞併阿國建立紅海上的霸權嗎?恐怕未必吧?英國對意阿紛爭的態度,正和1914年8月以前對歐戰的態度一樣的暗昧。她要等候一個好時機,更要等候一個好名義。

  好時機是意大利發了瘋,運了幾萬兵到北非洲的特里波利(Tripoli),直壓到埃及的西境上!這樣對埃及的威嚇是英帝國的人民不能忍受的。所以英國在最短時期內也調遣海軍空軍,把地中海的各處要塞都布防了,從吉布羅陀海峽一直到蘇彝士運河!

  好名義是意大利始終不肯受國聯的調解,要保留行動的完全自由。英國抓住這個擁護國聯盟約的大題日,抓住了那個絕對不敢拋棄國聯的法國做副手,於是在9月11日在日內瓦大唱擁護國聯的全部盟約的高調了。

  果然,9月13日國聯大會席上,法國外長拉佛爾(Laval)也鄭重宣言:

  在現在的局勢之下,人人都得擔負一分義務。我代表法蘭西也擔負一分義務;我聲明我們對於國聯盟約的信心。法蘭西向來追求集團安全的主張,我們怎麼能讓它死掉?一切理智和公道都不容許我們那樣干。我們的一切國際協定都建立在日內瓦的基礎之上,妨害了日內瓦就是妨害了我們自己的安全。……我們很高興能和大不列顛合作,共同擁護和平,共同保障歐洲。

  於是日內瓦的兩根大台柱子共同合作來擁護國聯的全部盟約的神聖了。

  英法協力的表示是很重要的。因為在9月以前,大家都知道法國和意國有密切關係,都不敢深信法國肯決然拋棄意大利的友誼。9月13日拉佛爾演說之後,大家才相信英國外交的大勝利,法國決心站在英國的一邊,意大利是孤立的了。

  這不是說英國一定要和意大利作戰。這樣的布置是要叫意大利明白英國的決心。這個情形,頗有點像1914年大戰爆發時的情形。「比利時的中立」就等於今日「國聯的盟約」。今日英國明白宣布:誰不顧國聯盟約而作戰,就同當日誰破壞比利時的中立一樣,英國是要出來裁製的!

  在英法的宣言出來之後,國聯的五人委員會的調解方案也做好了。方案的內容至今沒有發表,但就已泄漏的部分和意國政府的宣言中看來,大概這個方案是很牽就意大利的。其中大概有這樣的提議:(1)國際承認意大利有拓展殖民地的需要,(2)阿比西尼亞割讓南部倭加登(OGaden)的土地給意大利,(3)另由英國讓出英屬梭馬里蘭的一塊土地,法國也讓出一塊毗連的土地,償給阿國,使阿國可以有波斯灣上的柴拉(Zeila)的海口。(4)阿國政府受國聯的指導,聘請外國顧問,整頓內政,改革警政,司法,運輸等等。

  這個建議,阿國政府大概可以接受。但9月20日莫梭里尼召集國務會議,討論五人委員會的報告書,討論之後,通過了下列的決議案:「國務會議雖然感謝五人委員會的努力,但因為這些提議不曾顧到意大利的權利和切近的利益,不能提供一種可使這些權益實現的實際辦法的最低限度基礎,所以國務會議認為不能接受。」這好像是堅決的拒絕了。然而21日意國代表亞洛錫告訴五人委員會主席馬達里亞加說,這個答覆不可認作絕對拒絕。所以倫敦、巴黎和日內瓦方面的觀察都說「交涉的門是關閉了,但還沒有上鎖」。也許意大利還願意提出進一步的談判。英國代表艾頓前幾天曾說過:這次五人委員會的方案可算是最後的讓步,過此限度,英國就不能承認了。

  難道五人委員會還願意考慮意大利的新提案嗎?若不然,國聯只好走上盟約第十六條的「制裁」的路了。

  意大利的莫梭里尼早就說過:制裁就是戰爭。制裁應取何種方式呢?制裁是否能制止意阿的戰事呢?是不是要引起地中海的大戰,因此更牽動第二次國際大戰爭呢?

  在這一二十天之內,這些疑問應該可以得着一些解答。

  1935,9,24晨

  (原載1935年9月29日《獨立評論》第170號)

1996年1月1日,這部作品在原著作國家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之前在美國從未出版,其作者1962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6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