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天下郡國利病書 (四部叢刊本)/冊二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冊二十三 天下郡國利病書 冊二十四
清 顧炎武 撰 清 錢邦彥 撰坿錄 崑山圖書館藏稿本
冊二十五

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5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24.djvu/2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5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24.djvu/3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5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24.djvu/4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5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24.djvu/5

 池之大患全在客水故環池逺近各因地埶

 築堰以防之其詳載於敘渠堰及渠堰志

水經注涑水又逕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於鹽

池地理志曰鹽池在安邑西南許慎謂之鹽盬長

五十一里周一百一十四里昌宿曰沈沙煑海謂之鹽

河東鹽池謂之解鹽今池水東西七十里南北

十七里紫色澄渟渾而不流水出石鹽自然印成

朝取夕復終無減損唯水𭧂雨澍甘潦奔泆則

鹽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徑防其淫濫故謂之鹽

水亦為竭水也故山海經謂之鹽販之澤也澤南

面層山天巖雲秀池谷泉深左右壁立間不容

𮜿謂之石門路出其中名之曰徑南通上陽北暨

鹽澤池西又有一池謂之女鹽澤東西二十五里南

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春秋成公六年𣈆人謀

去故絳大夫曰郇瑕地沃饒近鹽服䖍曰土平有

溉曰沃鹽盬也土人鄕俗引水裂疑衍沃麻分

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鹽即所謂鹽鹺也而

味苦號曰鹽田鹽盬之名始資是矣本司鹽

都尉治領兵一千餘人守之周穆王漢章帝竝

幸安邑觀鹽池故杜預曰猗氏有鹽池後罷尉

司分猗氏安邑置縣以守之

塩池觧州東三里接安邑縣界周官塩不煉而成蓋觧塩也余聞

崔敖曰塩池乃黃河隂潛之功浸滛中條融為巨寖呂涇野氏亦

謂塩池之成以大河北自蒲州折而東向轉曲之間漸漬蓄匯有

北奧衍今陜西花馬塩池亦近黃河折流之處理或然也然塩藉

主水以生縁客水而敗故治水即所以治塩天扺池形若腰盆東

西長而南北短南枕條山兩水昜迫然非泉淵所出且橫亙有䕶

寳堤為仭髙厚依山有桑園龍王趙家灣大小李西姚諸堰縱有

飛瀑亦各容阻甚至毀墻而已多不能入北沿曠壤平丘與水隔

絶二隅無足為慮若東西盡䖏則俱逼禁堰池分一墻外即客水

所鍾次東禁堰者有壁水月堰及黒龍堰次西禁堰者有卓刀七

郎硝池堰各從東西自髙而下多則缺少則漫禁堰不能受則入

池矣黒龍堰之受害實原於苦池苦池乃姚暹渠蓄而復流之所

也硝池塩池之受害實原於涑水涑水蓋在姚暹渠之北𫝑髙於

彼者也二水皆自東北而西南故出自夏縣由巫咸谷來者為姚

暹渠北合洪洛渠東合李綽渠緫經苦池迤邐西向自安邑歷觧

州抵臨晉入五姓湖出自絳縣山谷由聞喜東北來者為涑水亦

從西行受稷王孤山峨嵋坡諸水經猗氏抵臨晉亦入五姓湖五

姓由孟盟橋注黃河則極矣姚暹首中太狹涑水中尾亦多窄若

池在安邑不勝李綽洪洛姚暹渠之受其𫝑必自東北泛溢於黒

龍入黒龍則壁水小堰月堰不能支而竟衝決於東禁涑川在臨

晉不勝山坡之受其𫝑必自西北橫溢破姚暹而奔騰於硝池入

硝池則黃牛七郎卓刀不能支而竟衝決於西禁況東北又有湧

金泉亦注於黒龍西北又有長樂灘亦注於七郎故築東禁以及

黒龍築西禁以及硝池治其標者也濬姚暹以導苦池濬涑水並

歸五姓治其本者也切水脈者緩於南北而急於東西先於根本

而後於標末惟嚴其防障於東西之近堰而於姚暹涑水源流歸

宿之處循故通而加濬焉則客水不浸主水無恙塩課𠑽而邊儲

足矣

塩池在中條山北𪋤西距觧州東門東距安邑南門黑龍堰長六

十里廣七里周一百二十里近安邑者為東池近路村者為中池

近觧州者為西池三塲亦以是得名池底淤泥滋生塩根形如水

晶夏月驕陽薰蒸南風動盪上結塩板光潔堅厚可勝行立板上

水約三寸飜騰浪花落板即成顆粒古謂之漫生塩今謂之斗粒

塩更時霢小雨則色愈鮮明故曰顆塩宜及時撈採若遇大雨塩

復觧散秋冬池冷地枯不能生塩間或有之硝鹻相雜味亦不正

然中池北百歩許有淡泉一區味甚𠂀洌俗謂塩得此木方成其

西北七里又有女塩池焉㩀地高阜唐開元中置女塩監生塩淡

苦不可食時或生硝亦名硝池而六小池及靜林諸澗毎水溢則

奔趨女塩池為塩患苦池在安邑東於塩池亦切近故環池有墻

傍墻有堰皆所以障客木而護塩池者也 料臺在池之北阜墾

地為之以堆塩其上者也毎臺高二尺五寸長八丈八尺廣二丈

四尺塩堆一千引上覆以茅然三塲毎𡻕額塩四十二萬引料臺

四百二十座苫塩草十有六萬八十東戸八千有三百三十四塩

丁萬有二百二十三塲料各百有四座腳道皆六其塩戸惟中塲

三千六十四東西二塲皆二千五六百有竒雲呂涇野氏曰料臺

積塩貴精不貴多若撈採非時或𭣣泥沙硝鹻國課雖𠑽不堪食

用價輕啇折矣且料有羙𢙣吏縁為奸隂或換橛近𡻕編定料臺

次第毎掣止挨臺次輪裝此可永乆行者也 塩丁十二州縣腳

道旣有定所塩池旣有三門謂東中西三禁門也徃者或言出入不便關防

撈辦之時多由中塲然附近猶可逺者勞於居止飲食艱苦衆萃

一所又有旅火之費兼之炎蒸湯沸急須得水遠丁安能遂欲故

冨者顧人撈辦貧者力不能支又兼打草修堰諸𭛠率多逋逃若

三塲撈辦仍舊於附近禁門出入各照池分採取則旅舎薪水所

便甚多民利亦均至撈辦之時寅夜而入日午少息亦可以救其

厄苦不然前此集衆開門強岀間有傷損亦其驗也 商人輸邉

支塩號長股塩或納銀運司𠫵支號存積塩邇年或拘集各處塩

啇店戶車戸人及有力者報名於官先輸銀價然後支給號曰

搭賣又或遇法㮣革本引則丁啇重困今幸其免夫 額課洪武

𥘉定以𡻕辦塩三十萬四千引成化二十二年增課十有一萬六

千引共四十二萬內以一十二萬六千引為存積二十九萬四千

引為常股除各項食䀋三千引外綂以定價每引三錢二分計之

可得銀一十三萬四千四百四十兩八萬輸宣府以濟邉需餘盡

輸山西布政司抵民糧之逋欠者焉至正徳十五年間該瀋府奏

請祿糧戸部題奉 欽依候胡年塩花生結行委守廵該道親詣

塩塲揀選塩丁除額塩責令先行撈辦餘外另橯二十萬引舉行

之後如果官民便利以後年分務照此例施行餘塩之論實昉於此

天啓四年四月廵按山西御史李日宣請以解

蒲二州十縣分立河中府以運使兼攝知府

運同兼攝清軍運副兼攝管糧運判兼

攝理刑奉 聖㫖吏部知道


解州志河東鹽運司在州東四十里安邑之路

村唐鹽𨽻度支五代漢置𣙜鹽使扵解州

宋以守貳領之總其事曰制置司元𥘉置轉運

司扵京兆 國朝天順間始𨽻山西布政司編

戶八千四百二十二鹽丁萬有七千五百四十八分腳

道十有八俱籍蒲解安邑十二州縣

 解鹽池上

解鹽池在州東二里中條山麓長五十里東距安邑縣南十里闊七里周廽百

有二十里去平地深數仞如盆底水常停滀滲漏⿰氵閠 -- 潤下作鹹四時皆或有鹽惟

盛夏風日炎烈生鹽獨多且嘉故俗曰鹽池夏日近安邑者為解鹽東池中經

路村城南二里為解鹽中池在解地者為西塩池三塲亦因是名池內北百𡵯

許有淡泉𠂀冽俗謂塩必得此水方結池外諸澗谷水皆四來奔赴池水溢則

塩不生故歴代皆築堤堰及禁墻 女塩在觧塩池西北七里據地髙阜唐開

原中置女塩監於解時或生塩淡苦不可食其後水多但生魚亦嘉又生硝亦

名硝池北受姚暹渠決潰之水南受中條山各谷之水水張能淹沒民田屋至

於滀匯太多則東趨禁墻為塩池害故築硝池堰以防之城北灘受女塩池水

地勢亦西髙東下水溢為患塩池故東築永安堰又東築七𭅺堰以重障之城

東灘內有數泉亦受城地灘以上諸水切近築牆中築卓刀堰若風兩大輙潰

決尤為塩池之要害焉六小池在女塩池西北四里一曰蘇老二曰賈瓦三曰

金井四曰熨㪷五曰永小六曰夾凹水多淤沒生草萊水溢亦能南入女塩池

為塩池患 靜林澗在六小池西南十五里源出中條山頂北流經紅臉溝溉

田餘流入臨𣈆洫水灘澗東二里有張公泉在山巾遇旱以數十老婦執箕箒

禱於廟劘其泉輙淂雨此二澗泉水大與塩池亦相SKchar故舊有底張堰以障西

水不使入女塩池也 胡村澗在張公泉東五里源出中條山隂又東五里為

桃花澗水岀中條山頂又東二里為小水澗出白龍谷又東一里為荻子谷水

皆北流入於女塩池 大水澗在白龍谷東三里源岀五龍谷噴雪巖之南十

餘里北流至城南遶城而西過石橋㑹小水澗入女塩池其自城南分入通濟

渠者穿城過均惠亭溉城中官民園圃 堡子谷水在大水澗東二里源出中

條山中北流入塩池南溝金盆水亦出中條山趨塩池南溝其東有関雲長祖

居又名曰小聖溝水數潰南禁墻冇金盆堰以防之又其東有小龍五澗水二

𭅺三𭅺谷諸水皆出中條山隂北流而趨禁墻而蠶房常平西姚三堰所由設

姚暹渠在塩池北十里舊雲永豊渠源岀夏縣巫咸谷西流五里經夏縣南門

外又西五十里經安邑縣下留村苦池水入之又自安邑城北西流六十里經

解州北境隋大業間都水監姚暹重開此渠因號焉又西六十里入臨𣈆境之

五姓湖逹於蒲州之黃河若山水漲漫則橫流四岀決堤潰堰或入長樂灘或

入女塩池亦入解塩池矣故有姚暹堰 長樂灘在塩池北七里峨嵋之坡隂

周圍二十餘里亦生魚或北受姚暹渠水西南能決諸堰為塩池患故有長堰

 東髙腴灘在長樂灘西北數里其西為西髙腴灘又西北十五里為西辛莊

灘東𧺫賈村西接臨𣈆諸灘亦或北受姚暹渠水南入女塩池或入城北灘為

塩池患洗馬𤄬在西辛莊北二十五里東北為南扶灘西北為衞諸灘衛諸

西北十里為三婁灘東二十里為羅杈灘又東十五里有小張塢灘諸灘半花

鹻地不可耕且或為塩池患 黒龍潭在安邑縣東南十八里與解東池相鄰

深不可測或曰塩池利害亦係此水故有黒龍堰巫鹹水出夏縣東五里巫

咸谷中其西入黒龍潭相傳能壊塩池故俗曰無塩河又東南二里為玉溪司

馬溫公讀書䖏湧金泉岀夏縣墻下村經安邑縣東南陶村西入黒龍相傳

能益塩池如淡泉雲     湧金泉東十里岀中條山谷經夏縣入安邑

苦池河溉田  河在橫落渠北三十里形勢盤曲如龍亦可溉田又有𠂀泉

在聞喜縣東二十里其泉出東鎮村南入涑水河又東四十里有董澤即舜封

董父豢龍之所出董氏泉引渠溉田餘入涑水河南四十里有秦王澗傳為唐

尉遅敬徳跳澗之所其南有馬跑澗泉傳為秦王飲馬之所其東又有黃蘆泉

暖泉溫泉冷泉諸水 涑水河在聞喜縣南十餘歩源岀綘縣橫嶺山乾洞伏

流盤束地中而復出西流經縣南其東合𠂀泉引為四渠曰東外⿱夭咼 -- 喬寺覌底蔡

荅薛溉田百有二十八頃西流經夏縣界西三十里即司馬溫公所居地又西

至安邑縣北二十里又西入猗氏縣境南入臨𣈆境五姓湖過蒲州孟明橋入

黃河智伯曰綘水可以灌安邑是也是水舊經州三婁或為塩池患廵塩御史

曽大有導之使如今行

  涇野呂氏曰予嘗三上中條東至平陸西至芮城陌底鎮見黃河自龍門南

  來轉而東行宻邇條山之陽而塩池正當其浸匯處又嘗歷㝷條山北面泉

  谷若五龍萩子白龍黒龍黃花靜林王官谷又東至黒龍潭苦池湧金泉橫

  洛渠未嘗不窮其源而遡其流甞其味而瞰其脈則皆汩汩奔赴塩池日夜

  不息疑亦黃河之所潰也夫塩池正如尖底盆其中自有數泉然亦諸溪之

  所萃乎故夏旱則多塩若遇雨水則池己不暇自救又増以諸泉安望其能

  塩也故塩池非水則涸多則溢涸則枯溢則淡而不生故池水貴少客水之

  入貴清而𢙣濁故池西北水多淤泥甚忌之若淡泉並其外湧金泉黒龍潭

  皆清流也池所喜納故世謂塩淂此水方結若潭邉置一木閘因池水之涸

  盈以為開閉亦種育之道也其池西卓刀七𭅺黃牛硝池諸堰甚為塩池要

  害一遇震雨暴風立圮費財無紀官民勞無虗𡻕若欲一勞永逸官為出工

  價作石堰留閘口亦視塩池水之多少以為瀦泄則雖烈風震雨不能蕩損

  又北濬姚暹渠使深至丈有五尺寛三四丈水不南潰則其堤堰亦可省築

  又或於中條山麓諸澗之水傍山𫝑西導三十餘里使𣲖入民田遇旱則令

  入硝池此皆可使塩花𡻕嵗生結者也

  運使方啓參清理塩法事宜 其一折祿之病國𥨸惟河東之塩原自天成

  撈採藉人雖課以四十二萬引為額而數常靡定也時或𢙣其棄地採之稍

  盌蓋所以備意外不時之用 藩王窺之遂假餘塩之説奏討抵祿倡自

  瀋藩因致延蔓二十年間 奏討者十冇二府計銀一百八萬二千六百八

  十餘両以塩價引各三錢二分較之㡬及正課之半取此與彼其數自虧是

  安得不病國哉夫職有專掌事有攸司藩封𡻕祿掌之司府徴之州縣成法

  也如其徴之不足時當𫞐處亦止冝查催運司塩價觧赴布政司𥙷給斯惠

  得均溥於宗藩而官得各盡其職任不此之出遷使 王府官校徑赴塩場

  支買紛紛爭利而塩法大沮塩商坐困矣

 朝廷利𫞐所在似為諸王侵奪之此其漸不可長也又豈止國之病哉推原其

  故皆由豪猾官校撥置使然蓋以塩折祿所得之價止於正數所餘之利盡

  歸官校利歸於已𫝑藉於人何憚而不為此軰不除終無止日況祿米催徴

 差人州縣者已有明例塩法至重而為其所大壊不尤可禁之著為例乎及

  查三十三年該廵塩侍御宋公目擊事體非便奏奉欽依盡革餘塩名目

  縂増為六十二萬引除各食塩及變價充觧宣大年例餘剰銀両俱觧布政

  司聼𠉀餉祿緩急支用再不許各王府奏討阻撓塩法欽此欽遵外詎意方

  爾奉行輒復如故續該本司查得山西撫按衙門前後奏 准勘合凢有祿

  糧去處俱自二十九年以前者暫行停止備由呈𠃔始淂禁戢數年之間各

  觧銀両不惟完足且𥙷逋欠此其故豈有他術哉食塩之人口有限行塩之

  地方有界其數止此耳或雲敦睦親族哲王盛節 宗藩貧乏冝所當恤此

  説固然但以力能奏討者㫁非貧乏之軰越境支塩亦必有力者所為其神

 出鬼沒奸似過之故其欠祿之數自嘉靖元年以迄於今𡻕月乆逺官吏更

 代文案爛浥又且衙門隔別禾可查對恐其宗屬亦可欺瞞今猶支未盡絶

 冐濫之弊寕有絶極乎況此奸人徃徃駕言盤費之説打㸃之説消折之説

 展轉筭除㡬何而淂入貧乏之手哉前者 撫按衙門所以奏停者亦未必

 非此之由迺今奏討之䟽又復頻下矣開支之𫝑似若難遏其流敢乞急為

 題 請𫿞立法禁追䆒撥置之人以塞侵奪弊源仍乞明文行司截日停革

 庻蠧弊可得𨤲正而額課可得充盈矣夫知所以益國課而不知所以處

 宗藩亦非謀國之良蓋稅糧額數有定 宗派生息日蕃聖人推㤙雖欲其

 不窮而禮制終有所限⿺辶商今不為之處𥨸恐十世之後盡以天下稅糧給之

 計其數亦有所不足又豈值規規於塩利哉

 其二編籍之病民𥨸惟池塩生結毎於春夏秋無水潦時亦成之然必丁夫

 齊心併力盡池撈採始得課有盌餘但丁夫額編於平陽所屬蒲觧安邑等

 十四州縣冊有定籍籍有常數二百年來戶籍之消耗不一丁數之⿰虗虧 -- 虧損不

 少有司者按籍清審監臨者㨿冊稽勾數不𠑽額併其老少咸列冊中況當

 塩生之時正值農作之𠉀人廢生業迯亡更多又塩丁狡猾事熟人禎冨者

 脫於賄貧者兼其役故州縣丁夫止有虗名而運司撈採無藉實用雖嘗招

 募各色人等而工價所費似亦不貲人爭趨利請托遂行是以徒費工價而

 塩斤竟虗甚非計也以職愚見莫若令原定州縣照依額數挨里輪派不許

 與當差年分相妨如每里十甲先將一六甲次二七甲次三八甲隔甲順年

 審其丁多人戶家有五人可任也者一人縂計可任之人如數赴池仍照額

 例撈塩千引給銀八両是雖𭛠其力亦足償其勞有丁之家恐未必不樂於

 趨事也又塩丁奉例俱得SKchar免差𭛠今既廢而不用自不得再冐塩籍向所

 SKchar免者均攤之㮣縣不亦稍覺輕省𫆀此於非塩籍之民亦不可不謂之一

 便夫有丁之家既可役而通縣起集則人亦衆輪以五年則力可蘇況又差

 徭攤之而輕工銀計引而給乎是其所以𭛠之者實利之非病之也其若塩

 籍窮困者亦得以漸䝉休養之㤙冨豪者不得以獨擅SKchar免之利又其裒多

 益寡徙有於無均平之政尤今日之所當講且如曲沃太平素稱富庻見𭛠

 之數多者二十餘人少者不及十人猗氏臨晉似覺凋敝迺或至於五六千

 丁邑治之髙下既己不侔而塩丁之多寡又復懸絶如此偏而不舉之弊從

 可知矣𥙷偏救𡚁是可弗之行乎

 其三𥝠煎之病商𥨸惟鹻鹵之地俱可成塩縁以法例有禁廵警有人故奸

 狡之徒雖切懐利之心猶懼刑罰畏而不敢今河東行塩地方既逺運司統

 攝不及州縣視 國課為末務小民以煎塩為生計雖設廵塩職官徒有名

 存雖編應捕人𭛠止勾公事上下混同𦕈無法網以故煎熬土塩無處無之

 囤積販賣遂謀大利夫以𡈽塩煎之立成其事甚便買之如攜其價必㢘民

 樂於易得易買而不知有法有禁官塩何由而可行商人安得而不病哉間

  有奉法州縣稍知禁戢則官塩亦或行乎其間然多攙和未必全行終以騰

  貴止圗便易所𤼵官塩能得㡬何先時廵塩察院立為州縣打卯條格坐以

  職名給以文簿簿開塩犯塩𧷢退引每於朔日百里者按月二百里者間月

  三百里者按季俱赴院執簿查㸃以所𫉬𧷢犯次數定其罪罰輕重至今舉

  行遵奉惟謹亦可謂官知其職人知其法矣然地里有所及有所不及𡻕月

  有所限有所不限法度有所畏有所不畏甚至販徒攅銀處罪𥿄上虗文徒

  以苟免刑罰竟無益於事實況又當此玩弛之時乎近䝉題准勅令各處

  屯田僉事帶𬋩塩法是誠職有專掌事有專責𥝠販戢而官商通固可揣其

  必然矣以職愚見更煩察院廵歷行塩去處亦如両浙故事身經其地事得

  其詳可以區畫塩捕興革可以廉察塩政臧否可以緝訪塩販奸弊可以查

  比塩𭛠功績雖不能保其法無漏網或庻㡬乎物無遁情矣其若𥝠煎所在

  自陜西言之則有華州之蒼頭鎮朝邑之塩池凹華隂之胡盧咸陽之木厰

  等灘冨平之師家堡平𥚃王家村蒲城之髙樹王子明等村臨潼之康橋靈

  口同州之羗白雷家等鎮最大者靈州之花馬池也一省如此其餘皆可𩔗

  推然若非塩院遍歷周遭灼知肯綮或直行或題請立成規以示諸司恐

  不免終為沮隔者藉口舎禁去㡬以干百姓之譽矣其何以有𥙷於塩法哉

  其四占田之病池𥨸惟塩産於池惟河東為然蓋四面髙阜而池最汙下水

  之流聚停蓄積乆⿰氵閠 -- 潤而作鹹理則然耳但池止四十餘里水多而泛溢氣味

  自薄雖日曬風飄塩終難成故池之四圍築立禁墻池外隨宜各為渠堰所

  以防客水也其曠閑灘地遶池而東南延襃稍廣所以殺水𫝑以䕶池且以

  備渠道崩潰預防水患也節年以來渠堰稍堅水患漸免灘地之低窪者蘆

  葦盛生髙燥者五榖可播是以凡其𫝑之可得有為與其力之可以能行者

  俱假佃種之名以遂侵占之計雖嘗領之於官司而實據之為已有雖嘗認

  納其籽粒而實未入於倉厫本以官地之所出反為𥝠家以益其富此其計

  不亦左乎然無害於塩池猶之可也今者天時旱澇不常而地則原隰不等

  公𥝠利害人情之向背必偏故當其澇也下𣺯者不利則暗開近墻之小堰

  以泄水及其旱也原田必傷則又暗開通流之大渠以⿰氵⿱龷隹 -- 灌?溉惟知利田以圗

  己𥝠之便而不知堤防少滲水之就下𫝑漸莫遏衝激奔潰未免瀰漫浸及

  禁墻其為塩池之患抑豈小小哉縱即障塞不使大壊然必動工𭛠稽時日

  費木石謂不勞民傷財不可也較利害將安在𫆀如以地産飬人惜其遺利

  當於渠堰稍逺之處置𡈽以為封墩立石以定界限盡𭣣官宦舉監生員吏

  承之占種者入之官召小民之願耕者佃之隨民力而給之頃畆計田畆以

  科其稅糧仍造為冊籍編為排甲亦如黃冊格式其佃民秋夏之所輸入即

  以𠑽本司官吏俸給原派安邑縣倉糧行令改派別倉或王祿或邉餉亦未

  必無小𥙷雲夫灘地佃之小民必不敢越法以侵決渠堰必不敢恃頑以拖

  負公稅渠堰固而客水有所蓄泄是池之大患暗消也公稅足而俸給有所

 出辦是地之餘利兼溥也原派倉糧更資他用除一害而三利興則是可行

 耳

 湯沐渠堰志 觧塩藉主水以生縁客水而敗主水乃池泉之渟蓄斥鹵之

 膏液客水乃山流之漲泛渠瀆之衝浸世知是塩成於風日不假煎瀝不知

 隄防少𧇊決注已甚㓗者汚醇者漓凝者紓矣故治水即所以治塩也然客

 水有逺近其設防有踈宻貽患有大小而施功有緩急大抵池形若腰盆東

 西長而南北短南枕條山雨水易迫然非泉淵𠩄出且橫亙有護寳堤為仭

 髙厚依山有桑園龍王趙家灣大小李西姚諸堰縱有飛瀑亦各容阻甚至

 毀墻而己多不能入北沿曠壌平丘與水隔絶二隅無足為慮若東西盡處

 則俱逼禁堰池分一墻外即客水所鍾處次東禁堰者有璧水小堰月堰及

 黒龍堰次西禁堰者有卓刀七𭅺硝池堰各從東西自髙而下多則決少則

 浸禁堰不能受則入池矣黒龍堰之受害實原於苦池苦池乃姚暹渠蓄而

 復流之所也硝池之受害實原於涑水涑水蓋在姚暹渠之北𫝑髙於彼者

 也二水皆自東北而西南故出自夏縣一由巫賢谷白沙堰為姚暹渠北合

 洪洛渠一由王谷口為李綽堰西合姚暹渠總經苦池迤邐西向自安邑歷

 觧州抵臨晉入五姓湖此姚暹之渠道也岀自絳縣山谷由閒喜東北來者

 為涑水亦從西行受稷王孤山峨嵋坡諸水經猗氏抵臨晉亦入五姓湖此

 涑水之河道也五姓由孟盟橋注黃河則極矣姚暹首中多太狹涑水中尾

 亦多窄苦池在安邑不勝李綽洪洛姚暹渠之受其𫝑必自東北泛溢於黒

 龍入黒龍則璧水小堰月堰不能支而竟衝決於東禁涑水在臨晉不勝山

 坡之受其𫝑必自西北橫溢破姚暹而奔騰於硝池入硝池則七𭅺卓刀不

 能支而竟衝決於西禁況東北又有湧金泉亦注於黒龍西北又有長樂灘

 亦注於七𭅺此東西隅水患之大約也故築東禁以及黒龍築西禁以及硝

 池治其標者也濬姚暹以導苦池濬涑水並歸五姓治其本者也急則治標

  其功疾而小緩則治本其效遲而大切水脈者緩於南北而急於東西先於

  根本而後於標末雖𫿞其防障於東西之近堰而於姚暹涑水源流歸宿之

  處常不忘其𠩄有事焉則客水不侵主水無恙塩利不竭邉儲永濟矣

中條山在鹽池南五里西起蒲州雷首延袤數百里東接太行南跨芮城平陸

諸縣北跨臨𣈆安邑夏縣聞喜絶巘竒峰層見疊岀正對運司南門天然圗𦘕

也迤西有王官谷東二十里有靜林寺髙峙翠㣲古栢森蔽靜林寺東十五里

爲桃花洞昔人見洞旁泛桃花故名東上八里爲直岔嶺少東為荻子谷又少

東為五龍谷在觧池正南五里其東有石巖巖水飛灑而下俗曰石巖噴雪其

巖上有酒島字谷口西上南十里為橫嶺即中條山⿱兆目 -- 脊東有跡五代漢防宋廵邏之路其下

弓張溝又東為堡子谷又東爲仙洞亦名玄女洞其中積水成潭又名黒龍

潭雩禱有應潭東十里爲大虎谷谷中有將軍堡堡後有鳯凰嘴嘴西過連雲

棧至橫嶺有陽関寨寨下有瞻礬窟其旁有百藥草又東南為檀道山其下為

檀道谷中有盎漿泉渟㴠不流東亦有膽礬窟路通河南靈寳浢津渡又東南

爲白徑嶺𩀱石壁立左右參天中不容軓亦名石門即秦敗晉師於石門䖏又東十五里

爲分雲嶺嶺顛出雲東西分布世傳屍鹽澤者也稍西有風谷洞若半投葉即

飛風出則飛沙㧞木其旁又有鹽風洞洞口若盆仲夏應候風出其聲𨺚𨺚俗

謂之鹽南風池水得此一夕成鹽其上有天井山谷口舊有風神祠又其東為

車輞谷谷有銀砂洞禁不採又東爲二𭅺谷嶺多古洞又東爲虞坂一名鹽坂

俗曰青石槽在安邑東郭南即𣈆荀㤙假道伐虢処坂東為巫咸頂俗曰𡏟䑓頂啇相巫

咸巫賢𨼆䖏孤峰峭㧞蒼翠空下有巫咸柌旁有巫咸谷谷中有水亦名巫咸

在夏縣東五里又東十五里為柳谷唐陽城𨼆䖏又東二十里為鳯凰山其東為湯

山上有湯廟下有郭璞書堂山亦有産銅在聞喜縣南十八里湯山東為秦王嶺上有鎮

風塔蠶姑廟又東二十里為盤盤山在聞喜縣而五十里又東二十里爲紫山金又為鳯

凰原由東而北為峨嵋嶺髙二里形如峨嵋𡈽厚冝五糓在聞喜縣東由北而西為

玉鈎山在安邑縣東北二里狀如玉鈎又西為鳴條崗即啇湯伐桀地北為峨嵋坡東自

曲沃西抵黃河其陽跨聞喜夏縣安邑𠋣氏臨𣈆榮河正運城北屏也又北為

孤山下爲安邑之相里又北為稷神山在稷山縣南五十里上有稷神廟后稷始播榖於

此而山陽多夏縣聞喜之地又南為紫金山在池北二十里舊産人參峨嵋坡

在池東五里鹽池北岸逍遙坡在運城西北四十五里爲女鹽池北岸雷首山

南迤東三十里為舜所耕之歴山在芮城縣北歴山東北三十里為青龍洞洞

有青龍泉旱禱必雨洞東二十里為𠂀𬃷山𠂀𬃷東十里為石鍾洞世傳石鍾

煉士修道於此頂懸一石如鍾水注其下又東五里爲清涼寺又東十里為娥

英廟又東為虞芮二君祠下有譲田又東為呉山中條山之支在平陸縣西北五里其山

髙平上皆民田南麓有呉㤗廟伯故名東為𫝊巖即殷相𫝊說𨼆䖏旁有聖人

澗澗東十里則為砥柱峯又名三門在黃河中流其形如柱高二丈餘砥柱旁

有老君爐東岸為磧津西有禹廟又東四十里為箕山山峯髙峻形勢𩔗箕故

名山下有許由塜清澗在箕山之南即巢父洗耳䖏東有白玉竅號錫窟東北

則為王屋山矣中條名谷峻巘不能縷析此其大都雲

黃河在蒲津門外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經河津榮河臨𣈆而來南流至華隂

東折至芮城南二十里走平陸至砥柱過孟津等䖏為逆河入於海縣北五里

有大安池居民引以溉田餘流入黃河西北三十里有媯汭二水在歴山下東

西相距二里南流者為媯北流者為汭合流入黃河即堯釐䧏二女処西二十里為葡

萄澗南入黃河其西北有地皇泉流經魏文侯故城合通澤泉亦可溉田伏流

入沙少東有龍泉在魏城中丨西北隅上有五龍廟旱檮必兩又東有鹿跑泉

一名靜深泉在中莊裡平地上清澈見底大旱不減霖兩不溢有龍神廟居民

引水溉田大抵諸水皆黃河之湧溢也鹿跑泉北三十五里有恭水源出𠂀𬃷

山流入黃河北二十二里有奧祝泉在中條山北麓石巖流出相𫝊魏文侯自

安邑率軍至此衆渴文侯黙祝以鞭恉之乃淂泉故名東北三十五里有浢泉

岀中條山清涼寺占洞中南入河一名浢澤黃河自平陸南三里東流五十里

至砥柱三門磧津達於垣曲水經雲禹因鑿砥柱山以通河三川既決謂之三

門又舊石刻雲南曰鬼門中曰夜義北曰人門縣北五里有三汊澗其源岀中

條山東西二溝流與澗合故名可溉田餘流南入於黃河東二十里有聖人澗

一名沙澗發源𫝊巖南入黃河涑水河在聞喜縣南十餘歩源岀夏縣橫嶺山

西流經縣治南稍東合𠂀泉引為四渠西流經夏縣界西三十里即司馬溫公

所居地又西至安邑縣北二十里又西入猗氏縣境南入臨𣈆五姓湖過蒲州

孟盟橋入黃河是水舊經觧州三婁里數為鹽池患御史曽大有導之使北去

𣽃泉在安邑西南一十八里鹽池北百許歩味甚𠂀冽俗謂鹽得此方成湧金

泉岀夏縣墻下村經流安邑陶村西入黒龍潭鹽澤淂之則滷液生花有禆鹽

池如𣽃泉

古蹟之可據者如運司遺址在觧州崇寕坊又鎮山坊有舊址関壯繆故居在

州東十八里常平村今改為廟其先塋即在村南𨽻安邑者帝舜陵在縣西縣

北三十里鳴條崗之陽孟子謂舜卒於鳴條即此陵髙三尺方廣四十餘歩甃

以甓古栢數十章皆大十餘圍內外地共百餘畆縣西里許有魏豹城魏文侯

所築後魏豹居之故名縣南五里有韓信城信屯兵於此以虜豹者縣東南十

三里有張良城今名張良村東南十八里有婁室城則金將婁室𠩄築也縣南

二十里距鹽池二里許有蚩尤村相𫝊黃帝殺蚩尤身首異䖏故別𦵏於此而

其跡已冺関龍逢墓在縣東北二里叚干水墓在邑之上叚村衞瓘墓在王范

里衛玠墓即在其西虞坂在縣東郭南十里俗名青石槽𣈆人代虢假道於虞

即此地明侍御張士𨺚鑿道以通鹽車焉復縣有夏城今為禹王城在西北十五

里夏禹所築城內有青䑓高百尺相傳禹娶𡍼山氏女女思故鄉築此臺以望

逺後人立禹廟其上司馬溫公故居在城中墓在西北二十里鳴條岡其祖父

十七墓存焉

運司舊在解州元解鹽使姚行簡徙治路村

一名聖惠鎮即今運城城周九里十三歩

長樂廵簡司在城西三十里姚家荘聖惠廵司在

城東二十里鹽池廵簡司在池南西姚村 禁垣

舊環池築攔馬墻自安邑抵解州百四十餘里成

化問侍御王臣𥘉至題奉欽依於攔馬墻外又築

禁墻二千五百餘堵  禁門三北與運城南門相對

東去安邑五里西去解州十里三塲鹽各繇其門出入

判曰鹽池之成亦黃河北自蒲州折而東向

轉曲之間漸漬畜匯有此奧衍今陜西花馬

池鹽亦近黃河折流之處𢙢或然也故唐博

士崔敖曰鹽池乃黃河隂濳之功浸淫中條

融為巨浸蓋有所見矣

 解鹽池下

解鹽池堯時洪水方殷池尚淤泥禹貢鹽

絺但見青州周官有盬鹽謂不煉治而成

蓋解鹽也故圖經引穆天子傳有安邑觀

鹽池之語

在傳魯成公六年𣈆人謀去絳諸大夫皆曰

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郇瑕即解地

秦取之以自豐其利二十倍扵古

漢興亦以山澤為私奉蓋武帝元狩中兵

連不解縣官大空富商大賈冶鑄鬻鹽財或

累萬金不佐公家急乃以東郭咸陽孔僅為

大農丞領鹽鐵事五年僅咸陽言山海天地

之藏宜屬少府陛下弗私以屬大農佐賦願

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鬻鹽官為牢盆浮

食寄民欲擅斡山海之貨以致富羨役利

細民其沮事之議不可勝聽敢私鑄鐵器鬻

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卜式為御史大夫見

郡國多不便縣官作鹽鐵苦惡賈貴強今

民買之乃因孔僅言事上不悅元封元年

桑弘羊請置大農部丞分部主郡國置均

輸鹽鐵官是時鹽官凡二十八郡河東安邑

為首而鄭當時舉齊之大鬻鹽者解鹽在

官始悉宣帝地節四年減天下鹽賈元帝

𥘉元元年罷鹽官尋復之明帝時官自鬻鹽

肅宗建𥘉中又議復鹽官鄭衆諫不從和

帝即位罷鹽官獻帝建安𥘉置使者監賣鹽

後魏宣武時河東鹽池富強者專擅其食

貧弱者不能資益延興末復立鹽司量其

貴賤節其賦入公私兼利孝明即位御史

中尉甄琛表稱周禮山林川澤有虞衡之官

為之厲禁故雖置有司實為民守今縣官

鄣護河東鹽池而𭣣其利是專奉口腹不及

四體也明帝遂罷其禁與百姓共

開皇三年鹽池亦與民同

平陽府志鹽政

唐玄宗開元元年河中尹姜師度以安邑鹽池漸涸開拓疏決水道置為鹽屯

公私大𭣣其利左拾遺劉彤請檢校河南鹽利於是使師度除蒲州鹽池以外

自餘處更不須廵檢葢唐鹽池十有八井六百四十然皆𨽻度支其蒲州安邑

解梁縣有鹽五⿰糹⿱丿㤙 -- 總曰兩池𡻕得鹽萬斛以供京師計百五十餘萬緡四方豪商

猾賈雜處解縣主以𭅺官其佐貳皆御史鹽民田園籍於縣而令不得以縣民

治之憲宗討淮西度支使皇甫鏄又加劒南東西兩川山南西道鹽估以供軍

𥘉德宗貞元中盜鬻兩池鹽一石者死以至元和中減死流天徳五城鎛奏論

死如𥘉一斗以上杖背沒其車驢能捕斗鹽者賞千錢州縣團保相察比於貞

元加酷矣自兵興河北鹽法覊縻而已至皇甫鏄又奏置㩁鹽使如江淮㩁法

犯禁𡻕多戸部侍𭅺判度支盧弘正以兩池鹽法敝遣廵院官司空輿更立新

法其課倍入遷權㩁鹽使以壕籬者鹽池之隄禁有盜鹽與鬻鹻者皆死鹽盜

持弓矢者亦皆死刑兵部侍𭅺判度支周墀又言兩池鹽盜販者跡其居處保

社按罪鬻五碩市二碩亭戸盜糶二石皆死是時江吳羣盜以所剽昜茶鹽不

受者焚其室廬吏不敢枝梧鎭戌塲鋪堰埭以關通致富宣宗乃擇甞更兩畿

輔望縣令者為監院官戸部侍𭅺裴休為鹽鐡使上鹽法八事其法皆施行兩

池㩁課大増其後兵遍天下諸鎮擅利兩池為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所有𡻕貢

鹽三千車中官田令孜募新軍五十四都餫轉不足仍倡議兩池復歸鹽鐡使

而重榮不奉詔至舉兵反僖宗為再出大抵解池鹽唐𨽻度支專佐軍國自代

宗大暦間賜名寳應慶靈池 周顯徳中世宗謂侍臣曰朕覽食末鹽州郡犯

私鹽多於顆鹽界分況末鹽煎錬搬運費用倍於顆鹽今宜分割曹宋十餘州

令食解州顆鹽宋顆鹽仍岀解州安邑解縣兩池以戸民為畦夫悉蠲其他

役毎𡻕自二月一日墾畦四月始種八月乃罷官廩(「㐭」換為「面」)給之安邑池毎戶𡻕種鹽

千席解池減二十席募兵百萬目為謢寳都以廵邏之以給本州及三京京東

之齊兗曹濮單鄆州軍京西之滑鄭陳頴汝許孟州陜西之河中府陜虢慶

州軍河東之𣈆絳慈隰州淮南之宿毫州河北之懷州及澶州諸縣之在南河

至道三年兩池得鹽三千七萬三千五百四十五席席百有一十六斤半此

其最多之數也仁宗天聖八年上書者陜西禁鹽得利微而為害傅兩池積鹽

為阜其上生木合抱數莫可校請聽通商寛百姓力巧詔罷三京二十八軍州

𣙜法聽商賈入錢京師𣙜貨務受鹽兩池然稅課之入官者頗耗自元昊反聚

兵西邊用度不足因詔入中他貨由是羽毛筯角⿰氵𭝠 -- 𣾰錢炭瓦木之屬一切以鹽

昜之猾啇貪賈乘時賕吏為姦至入椽木二估千錢給鹽一大席為二百二十

斤虗費池鹽鹽直益賤販者不行公私無利乃詔復京師𣙜法凡商人以虗估

受劵及已受鹽未鬻者皆計直輸⿰虗虧 -- 虧官錢內地州軍民間鹽悉收市入官官為

置塲増價而出之復禁永興同華耀河中陜虢解晉絳慶成十一州軍商鹽官

自輦運以衙前主之又禁商鹽𥝠入蜀置折博務於永興鳯翔聽人入錢量民

資厚薄役令輓車轉致諸郡道路糜費役人竭産不能償關內騷然所得鹽利

不足佐縣官之急並邊誘人入中芻粟皆為虗佑騰踴至數倍𡻕費京師錢幣

反多太常博士范祥乃請舊禁鹽地一切通啇鹽入蜀者亦恣不問罷並邊九

州軍入中芻粟第令入實錢以鹽償之視入錢州軍逺近及所指東西鹽第優

其估總為鹽三十七萬五千大席受以要劵即池驗劵按數而出盡弛兵民輦

運之役從之數年猾啇貪賈無所僥倖關內民安其後三司言京師啇賈罕至

則鹽直踴貴請得公私並資而餘則禁止官鬻皆從之兩𡻕役畦戶以解河中

陜虢慶成民為之官司旁沿侵剝為苦乃詔三𡻕一代嘗積逋鹽課至三百三

十七萬餘席詔蠲其半中間以積鹽多特罷種鹽一𡻕或二𡻕三𡻕以寛其力其

後減畦戶半又稍傭夫代之五州之民得安田裡無追逮侵剝之擾是時分為

兩池東安邑池西解縣池皆置官八而州有𣙜鹽院守貳領之總其事曰制置

陳尭佐為本司都運使嵗減冶數十萬以便民神宗熈寧七年中書議陜西鹽

鈔大出虗鈔而鹽益輕以鈔折兌糧草有虗擡邊糴之患請用西蜀交子法使

其數與前相當可濟緩急詔以內藏錢二萬緡三司遣使昜吏行四路請買鹽

引又令秦鳯永興鹽鈔𡻕以百八十萬為額河南北曹濮秦鳯等處皆食解鹽

自仁宗時解鹽通啇官不復𣙜哲宗元祐元年戶部及陜西制置解鹽司議延

慶渭原環鎮戎保安徳順等八州𣙜官自鬻以萬五千五百席為額聽商旅入

納於八州筭給交引一如范祥舊法其出賣到鹽錢以給轉運司糴買徽宗崇

寧元年解州賈瓦南北圓池修治畦眼拍磨布種通得鹽百七十八萬二千七

百餘斤州具以聞𥘉解梁之東有六鹽澤綿亘百餘𡻕得憶萬計自元符元年

霖潦池壊至是乃議修復四年池成凡開二千四百餘畦百官皆賀其役內侍

王仲千實董之仲千以額課敷溢為功然議者或謂解池⿰氵⿱龷隹 -- 灌?水盈尺𭧂以烈日

鼓以南風須臾成鹽其利則愽苟欲溢額不俟風日之便厚灌以水積水而成

味苦不適口崇寕間蔡京始變鹽法俾啇人先輸錢請鈔赴産鹽郡授鹽欲嚢

括四方之錢盡入中都以進羨要寵民間食鹽雜以灰土解地天產羙利乃與

糞壤俱積矣𥘉熈寧八年三司使章惇言東西永利兩監鹽歳課舊額二十五

萬餘緡自許啇人入中糧草增饒給錢支鹽商人得鈔千錢售價半之縣官隂

有所亡坐價𫉬利不貲又私鹽不禁歳課日減今𦆵十萬四千餘緡若計糧草

虗估官𦆵得實錢五萬餘視舊𧇊十之八請如解鹽例募啇人入錢請買或官

自鬻重私販之禁𡻕課且大増並邊市糧草一用見錢乃詔官自運鹽鬻於本

路知太原府韓綘言其不便請通啇乃令商人輸錢於邊給劵於東西監請鹽

以除加饒折糴之弊仍令啇人自占所賣地卽官鹽已運至塲務者令啇人買

之加運費初熈寧五年京西漕臣陳知儉言非民所頼乃罷之第令輸錢故宋

於解池之鹽朝廷專置使以領之北方之鹽盡出於池元因乎宋皆領在官東

池二塲曰常滿曰鹽北西池二塲曰紫泉曰㑹啇塲設官四員三監池一領縣

國朝仍置都轉運司扵路村裁元四塲為東

西二塲每塲官二員額辦課三十萬四千引成

化乙己廵鹽御史呉畛奏𣸸中塲亦設官二員

歲増課十有一萬六千引共四十二萬引

禁牆舊時池之周圍築攔馬牆自安邑界村

抵解州禁堰百四十餘里成化甲午監察御史

王臣恊運使孟淮奏𤼵鹽丁築禁牆於攔馬

牆外計二千五百餘堵高丈有三尺闊八尺未就

王以疾卒乙未監察御史袁禎畢焉然牆雖

完築仍有縁越𥨸鹽者丙申監察御史陳鼎

於上又接築之每堵高八尺通高二丈有一尺闊

如故

鹽制因革古今不一宋西池兩塲鹽出解州解

縣尉鄭咸圖序曰解州鹽池自解縣東抵安邑之南凡五

十里南北廣七里中隨兩池之境分之曰解縣池安邑池其

顧於官而撈者曰𭣄戶治畦其旁盛夏引水灌畦而種之

得東南鹽風一夕成鹽取而曝之已乃貯之庵中其外作重

堰曰護池堤設邏卒百餘人曰護寳以防盜取者解縣又有

六池大唐開元中置女鹽監後遂廢而今猶或自生鹽然

味澁苦不可食官禁其取以防雜偽而安邑又有苦池西流過

解為姚暹渠並其它水皆置隄防甚謹以虞泛濫蓋池南

谷水清潔入池無害獨此諸水汙濁則能敗鹽元至元二十

二年亦復置鹽運司於解州二十九年罷解鹽

使徙運司於路村西塲鹽仍由池西北隅出解州

先是置鹽運司於路村東中西塲各有塲門

出鹽各隨塲分成化九年運使孟淮恊御史王臣

築禁牆後遂塞古之東西二塲門路村專利人

甚不便二十二年御史呉珍奏准復開二塲門乃

置西分司於解州西塲由池西北鹽出解州東

塲由池東北鹽出安邑並新𣸸中塲由池北鹽

出路村分司官各照塲放支鹽利均而商旅便

料臺築為高基以堆鹽其上者也臺在池之北

阜墾地作之每臺高二尺五寸長八丈八尺廣二

丈四尺鹽堆一千引上覆以茅延還數十里望之

若草舎𥘉宋元間設鹽庵其制基長八十一尺

廣二丈高三尺而上為庵庵之內長如基損九尺

而廣則損四之一焉庵八間上亦覆以茅曝鹽極

乾然後収入至國朝鹽皆漫生課羨於古故

置料臺云然三塲每歲額鹽四十二萬引料臺

四百二十座苫鹽草十有六萬八十束戶八千有三

百三十四鹽丁萬有二百二十三塲料各百有四座腳

道皆六其鹽戶惟中塲三千六十四東西二塲皆二

千五六百有竒雲 判曰料臺積鹽貴精不貴多

若撈採非時或収泥沙硝鹻國課雖充不堪食

用價輕商折矣且料有美惡吏緣為姦隂或

換橛近𡻕編定料臺次第每掣止挨臺次輪

裝此可永乆行者也

鹽丁十二州縣腳道既有定所鹽池既有三門往

者或言出入不便關防撈辦之時多由中塲然

附近猶可遠者勞扵居止飲食艱苦百狀衆萃

一所又有旅火之費兼之炎蒸湯沸急須得

水逺丁安能遂欲故富者顧人撈辦貧者力

不能支又兼打草脩堰諸役率多逋逃若三

塲撈辦仍舊於附近禁門出入各照池分採

取則旅舎薪水所便甚多民利亦均至撈辦

之時寅夜而入日午少息亦可以救其厄苦不然

前此集衆開門強出亦其驗也

商人輸邊支鹽號長股鹽或納銀運司叅支

號存積鹽邇年或拘集各處鹽商店戶車

戶牙人及有力者報名於官先輸銀價然後支

給號曰搭賣又或遇法㮣革本引則丁商重

困今幸其免夫

車戶掣放亦宜大早若至禁門驗名即放不

拘班次間一稱試甚便蓋車人惟恐鹽多夾帶

沒其車牛其出入尤依各門則人畜無凍餒死

傷之苦奪利爭訟之弊往者或止由中禁門出入

惟附近者甚利之

運司新志六小池除蘇老池及熨斗池夾凹池外一

曰永小池一曰賈瓦池一曰金井池亦間或生鹽隆慶

間正課不登計無所之御史郜永春奏請括此數地

如唐宋舊制歸之於官洩地中積水去兩岸⿰氵扵泥於

盛夏種之及時収採修墻建舎立法捕巡合少成

多未必無助部覆報可此時大池水溢各商無可

掣支亦無力完課因招各處有力之家隨意封

納隨時掣放後因向年壓待諸商萬無𥙷掣之

萬曆四十年鹽臺楊鶴許令於女池開荒澆

曬准半報以恤乆困每十車五車工本五車自報天

啓六年鹽臺黃憲卿允勤民之請於金井南北池開

荒澆曬因鑿井築垣修蓋官㕔所費頗多許照

壓待商人例准其半報其永小賈瓦瓦池勤民自備工

本澆曬或准一年一更或准三年一更每十車准三車

工本其下車准挨支商人帶報每年多寡不等積銖

兩之𫉬以補正課之缺焉崇禎以來盡行荒廢積

水汪洋而已


姚暹渠在池北十里舊名永豐渠源出𡏟臺頂下巫

咸谷西流五里經夏縣南門外又五十里經安邑縣苦池

灘㑹洪洛渠禹王廟之水中條山李綽堰之水合流一

處由楊家荘入渠經安邑城北運城北西流六十里經解

州北境又西流六十里至臨𣈆五姓湖又西逹蒲州入黃

河隋大業間都水監姚暹重開此渠因號焉其後入

河之路漸㫁嘉靖𥘉侍御朱公實昌濬之五姓湖在

臨𣈆境內受涑水並姚暹渠水𢙢水溢為鹽池患故

築堰防之女鹽池在解州西北七里據地高阜唐開元

中置女鹽監於解亢旱則生鹽淡苦不可食水溢生

魚減生硝亦名硝池吞吐姚暹渠中條諸谷澎湃之浪

漲則淹沒田廬衝決禁牆為池患故築硝池堰重

加黃牛堰以殺其勢六小池在女鹽池西北四里一曰蘇

老二曰賈瓦三曰金井四曰熨斗五曰永小六曰夾凹皆

受靜林澗水入臨𣈆洫水灘澗東三里有張公泉二澗

水大與鹽池相涉故築底張堰以障之七𭅺堰在鹽池西

解州北灘西高東下女鹽池決則洪濤巨浪直犯鹽池

故東築永安堰又東築生𭅺堰解州東灘有數泉又

受北灘以上諸水遭大水輒潰決為鹽池患故築卓刀

堰長樂灘在池北西接臨𣈆諸灘若姚暹堤決水即

南趨女鹽或湧北灘為鹽池患故築長樂堰五龍谷

堰在池西南因條山有五龍谷水勢洪湧築此堰排

入硝池以防池患西禁堰在西禁墻下與卓刀七𭅺諸

堰相連為客水之備白沙堰上接瑤臺下抵苦池在

鹽池之東排東南條山諸谷大雨澎湃之浪併坐咸

谷蓮花池洪洛渠禹王城泉源之水俾由苦池入渠

此鹽池在東第一堰極長且險每遇山水𭧂發驅石

衝激沙堤難支夏縣生𤫊以堤為命不但鹽池之

患也李綽堰南自王谷口起由東轉折而北至苦

池灘止共五堰現存其三而四堰五堰皆廢排東南

條山諸谷𭧂雨之水併白沙堰潰決之水俾由苦

池入渠此鹽池從東第二保障距運城頗遠不可

不加意防守也黒龍堰在池東南自東郭北抵任

村受中條磨兒盤窯子溝界灘山泉之水併防李

綽堰潰決之水中有黒龍潭深不可測唐間元中

扵此置廟今基址存焉璧水堰在池東南自界村北

抵聖惠鎮受山坡之水恐黒龍堰萬一潰決故又築

此小堰以禦之東禁堰在東禁牆下長一千六百二

十丈闊二丈五尺與璧水堰相隣防東灘各水之患

大李村堰小李村堰西姚東堰南堰西堰蠶房堰

常平堰龍王堰金盆堰桑園堰渠村堰趙家

灣堰俱在池南長闊不等各就地勢築堰以防南山

瀑注之水焉按姚暹渠東自安邑楊家荘起西至

臨𣈆五姓湖止高下各因地勢闊俱四丈渠水決則

南趨為鹽池害最甚故築長堰以防之又有凍水

堰在姚暹渠北以防涑水𭧂長則洩入姚暹渠此

為涑水之備雲

聞喜曲沃辨 今之聞喜右曲沃也今之曲沃右新田也何以知之按史記晉昭侯封

文侯弟成師於曲沃註索隠曰河東之縣名漢武帝改曰聞喜也蓋曲沃復改為桐

鄉桐鄉後改為聞喜此不及桐鄉者省文耳晉語驪姫請使申生䖏曲沃以速

縣韋昭觧曰曲沃晉宗邑今河東聞喜是也春秋魯襄公二十二年晉欒盈入

於曲沃林堯叟註曰曲沃在河東聞喜縣前漢地理志河東郡縣二十四有聞喜註

曰故曲沃後漢郡國志曰聞喜邑本曲沃晉地理志曰聞喜故曲沃文選潘岳笙賦曰

河汾之寳有曲沃之懸匏焉註引漢書曰河東郡聞喜縣故曲沃也綱目集覧曰聞喜

本綘州曲沃縣漢武改聞喜此非聞喜右曲沃之證乎魯成公六年晉遷於新田有汾澮

以流其惡至後魏始置曲沃縣亦猶武帝改脩武焉𫉬嘉其後又另置一脩武也今曲

沃人識其邑里皆曰新田郡而汾澮二水見在其境內曲沃志亦曰即春秋晉新田

地此非今曲沃古新田之證乎或曰詩傳既曰唐侯子燮改國號曰晉後徙曲沃則

曲沃即晉都矣又曰昭侯封成師子曲沃豈其以都邑而封成師乎曰史記不云乎

曲沃邑大於翼翼晉君都邑也蓋是時晉自曲沃遷都於翼而以其故都曲沃封

成師是為桓叔也其後桓叔之孫武公卒㓕晉而代為諸侯仍都曲沃至其子獻公始都

綘即今綘州也至景公復自綘遷於新田復命新田為綘而以故都之綘為故綘山西新

通志於曲沃綘縣皆曰春秋晉都新田地誠是也至漢始以綘為綘縣未有曲沃也至後魏始

置曲沃縣即析綘縣地而置之也賈皆古之新田也知此則三縣之沿革甚明而曲沃之新

志多誤夫晉之故晉人所當知也不可以不辨 余既為此辨後見天人李廷寳氏己先有曲

沃辨謂今之沃即桓叔所封之大與今相左余姑就其明者辨之寳曰魯成公六年晉人謀去

故綘韓獻子曰不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分澮以流其惡今澮水在沃南二里汾水在

沃西一十八里故通考以曲沃為春秋時晉所都新田之地若今之聞喜則去汾澮遠矣

寳之此証謂今曲沃即右新田誠是也然以此証今之沃為桓叔所封之沃則非也何者桓

叔所封之沃乃古曲沃也既以今之沃為新田又以今之沃為古沃豈以新田右沃為

一地乎如其一地也則晉人謀去故綘當雲復都曲沃何以言遷於新田也夫遷者

違害就利舎舊圖新之謂未聞復故都而可謂之遷也故都之水土晉人知之當必熟

矣又何待韓獻子熟計之而後知也寳蓋以通考之曲沃為右曲沃不惟失為氏之意

且自為矛盾甚矣其他証亦多類此要不俟乎今之贅也

平定州志程敏政謚議曰關將軍羽仕漢封漢壽

亭侯謚壯繆而今之祠扁止題曰壽亭侯不書謚意

以漢為國名故不書以繆為惡謚故削之為神諱也

以予觀之書爵既已脫誤而諱書謚者尤非考之史

漢壽本邑名在犍為史稱費禕遇於漢壽而唐人詩

亦曰漢壽城邊野草春是以知漢壽者封邑而亭

侯者爵也東漢之制有縣侯有鄕侯有亭侯皆以寓

食入之多寡今去漢而以壽亭為封邑誤矣又昭烈勸

進表其首列銜曰前將軍漢壽亭侯關某若以漢

為國名則不當以錯置於職名之下至扵謚法武功不成

曰繆而繆穆古通用若秦穆公魯穆公在孟子漢穆

生𣈆穆肜在史皆為繆蓋傷公之死國故以壯繆節

惠而宋岳飛謚武穆意與此同今乃諱之以為惡謚豈

理也哉神之謚號在古為重而世俗踵弊殊無知者故

為訂之愚按漢前將軍漢壽亭北繆侯將軍之本號

也宋徽宗始加崇寜真君而胡元遂封義勇武安王皆

為瀆禮相沿已乆 國朝程侍𭅺敏政辨論頗詳故

附諸此

 路史辨帝舜冡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即春秋之諸浮冀州之地遷於負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在河中府安邑

或雲陳留平丘有鳴條亭然湯伐桀與三朡昆吾同時三朡在定固鳴條義不得在陳留又安邑有昆吾亭顯其非是也諸馮負夏鳴條皆

在河南北故𦵏於紀所謂紀市也詳紀中紀在河中府皮氏今帝墓在安邑而安邑有鳴條

陌其去紀才兩舎帝記言河中有舜冡信矣亦見廣川家學而竹書郡國志等皆言帝

𦵏蒼梧則自漢失之禮記至鄭康成遂以鳴條為南夷之地不已踈乎孟子言諸馮負

夏鳴條伊訓言亳鳴條三朡皆衛晉之地豈得越在南夷哉故竇苹雲舜卒鳴條去所都蒲阪七十里無縁𦵏於蒼梧四千里外而司馬攷異乃烏蒼梧為在

中國非必江南然無明文且謂江南抑又踈矣夫蒼梧自非五服人風婐劃地𰚾高瘴在虞夏乃無人

之境豈巡狩之所至邪方堯老舜攝也於是乎有巡狩之事今舜既已耄期勌

劇形神告勞釋負而付禹則巡狩之事禹為之矣豈復躬廵狩於要荒之外也

雲唐虞三代以五嶺百粵五嶺二在桂三在道是以劉知㡬之徒得以摭厲王流彘楚帝遷郴及夏

桀趙嘉之事而疑舜禹之明徳泌嘗攷之象封有鼻今道故墓在於始興幽明錄雲

始興有鼻天子冡鼻天子城即南康記南康縣鼻天 子城者亦見實賔錄蓋地後貫南康昔人不明爲何人乃象冡也義均封於啇故女英

之冡在啇事見劉禹錫嘉話廣記等也紀雲舜三妃娥皇無大女英生啇均女英蓋隨子均徙於封所而死𦵏焉有說別見其餘支庻

或封巴陵或食上虞采西城邑池陽與夫懐戎衡山長沙無錫故其墓或在江

華或在巴陵上虞荊湖之浙虞帝之跡徧所在有風土記上虞有舜冡郡國志雲上虞車有姚丘舜葬之所東又有谷林雲舜生之地復有

歴山雲舜耕十此而嘉禾降之又越之餘姚餘姚山記以爲舜父所封而風土記乃雲舜支庶之所封又會稽山有虞舜巡狩臺臺下有望陵祠雲民思之而

立風土記雲舜東夷之人生於姚丘媯水之汭損石之東今姚丘山在餘姚西六十上虞縣之東本作姚丘又始寕界有舜所耕田始寜乃故上虞之南鄉也

今有呉北亭虞濵皆在小江裏去縣五十對小江北岸臨江山上有立石謂之損石俗呼爲公嶄又餘姚有漁浦湖輿地寰宇記以爲舜漁於此沈稷謂湖今

在上虞而今冷道乃有舜廟徐儉碑謂是舜之所都而營浦南亦記有舜巡𪧐處而 道州學西有虞帝廟營其它蓋不勝紀如營道廟舊在太陽溪溪今不知處

漢以來廟九疑山下至唐不存元結建之州西置廟戶刻表勑並狀僖宋時士胡曽權延唐始復之九疑 國𥘉王繼勲奉 詔修嵗春秋降祠版蓋皆其後

禹爲天下帝之諸子分適它國其之巴陵者豋北氏蓋從之故其墓在於巴

黃陵也登北氏之第三妃帝之三妃不得皆後於帝死肓既葬於陳倉則其先死矣

娥皇漢志陳倉有黃帝孫舜妻肓冡黃既英各自有墓則黃陵為豋北之墓審矣世以湘隂黃陵為舜妃墓而臨

桂縣城北十餘里有雙女冡高十餘丈周二里亦云二妃之𦵏俱繆 今江華太平郷有舜寺相隂有大小哀洲圖經以為二妃𡘜舜而名亦妄特舜女也

惟登北氏從徙巴陵則其二女理應在焉故得為湘之神而其光照於百里是

皆可得而攷者胡自氛氛而爭為堯之二女乎舜之二女一曰霄明一曰燭光豋北氏之圻生有辨別見

然虞帝之墳在在有之何邪海內南經蒼梧山帝舜𦵏其陽大荒南經帝舜𦵏岳山又海內北經有帝舜臺之𩔗有陵臺説別見

蓋古聖王乆於其位恩霑於倮禹澤及於牛馬赴格之日殊方異域無不為位

而墳土以𦤺其哀敬而承其奉是以非一所也顓嚳堯湯之墓傳皆數出漢逺

郡國皆起國廟亦是若也是則九疑之陵或弟象之國所封崇𠇍漢惠帝元年令郡國諸侯

王立高廟今山陽縣西四十五高廟也至元成時郡國祖宗園廟百六十七所自高祖至悼皇考各居陵旁立廟並京百七十六園中各有寢便殿不然

啇均⿱穴之 -- 窆也大荒南經雲赤水之東蒼梧之野舜子叔均之所𦵏也而九疑山記

亦謂啇均⿱穴之 -- 窆其隂豈非啇均徙此因𦵏之後世遂以為虞帝之墳邪山海經古書也第有

尾多衝決後世不攷按海內朝鮮記雲南方蒼梧之泉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𦵏在長沙零陵界中此世所憑信者蓋後人所増長沙零陵名出秦漢非古明

嘗又訊之大𫝊符子之書虞帝遜禹於洞庭張樂成於洞庭之野於是望韶

石而九奏則帝蓋嘗履洞庭而樂韶石亦既遜位而歸國矣遜禹後十八載乃崩九山皆石峻聳

特立亦謂之韶石故集仙録言帝得修身之道治國之要⿰目𡨋目端坐冉冉乘空而至南

方之國入十龍之門泠昭回之河其中有九疑山焉歷數既徃歸理茲山是則

九疑之游特夣想之所屆者是以蔡雝九疑碑辭乃雲觧體而升而胡曽九疑

碑圖且謂今無復墓然則蒼梧之藏有其語而已矣真源賦雲因南狩走馬逐鹿同飛蒼梧莫知所去蓋

河中之壠焉可誣也世遠論略而諸生若信蒼梧之言為出於經而予之言

亦難乎為信也李白雲重瞳孤墳竟何是則虞帝之冡不明自昔以為恨也

謂舜禹皆以治水死𦵏於外按是時水平己乆柳璨關劉知幾之説當矣然謂舜因天下無事肆覲南廵零陵桂林不期奄化而因𦵏之至比始皇孝武章帝

之崩載歸路寢而後成禮又大妄矣書雲陟方乃死説者以陟方為廵狩孔氏謂升道南方以死

韓愈非其説曰地傾東南南廵巡非陟也陟者升也方乃死者所以釋陟為死

⿱⺾⿰𩵋禾 -- 蘇軾亦謂陟方猶升遐乃死為章句後學誤以為經文書雲啇禮陟配天惟

新陟王故汲紀年帝王之沒皆曰陟然則在位五十載陟者為紀帝之沒明矣

蘇謂陟方猶升遐誤矣蓋未見紀年𠇍觧者又何必區區以非五服之地廵狩所不至言哉傳又謂伐

苗民而崩於蒼梧伐苗乃禹也穎達雲時苗民已竄三危韓非曰啇周七百餘𡻕虞夏千餘𡻕而不能定儒

墨之真今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𡻕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愚

也非能必而據之誣也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即誣也予既攷定有虞

若三妃有鼻諸孤之墓一旦明白歴歴可知如此柳不知予之愚誣邪韓予之

愚誣邪

芮城志 薛一鶚曰芮之田賦最重然民力農作

自足以供之但溝崩水衝及乆逃失迷為人所侵

者則有糧而無地新墾山澗乆退河灘其沃境

特甚則有地而無糧貧家賣地欲其易售則以

有糧作無糧以平地作坡沙扵是地去而糧存

𭶑者買地稍増價銀則以有糧作無糧以平地

作坡沙扵是糧少而地多此田賦所以不平而徴

納者兩難也嗚呼華此弊者其惟在扵均地糧

乎近日之講求是矣 又曰民逃之由有三曰歲

凶無儲蓄之素曰牧民者不能節省而里甲之費

侈曰逃亡者之賦役不為豁處而責見在者之代

償丁逃則令戶代之戶逃則令甲代之甲逃則令

里代之是也今有大家令僕夫十人者各舉百斤

負一孱者力不能支濳遁去此宜暫置其負

招徠其人或另𥙷以人可也乃得其負扵九人人

愈少則負愈重於是又有遁去者則併其負

八人扵是又有遁去者則併其負扵七人七人者

不俱遁乎嗚呼此司牧者所宜念也

元毛麾康澤王廟碑記 水經雲平水出平陽西壺

口山自壺口西南二百餘里曰平山水潛出其下曰平水

州圖經亦曰𣈆水其源亂泉如蜂房蟻穴觱沸扵

淺沙平麓之問未數十歩忽已驚湍怒濤盈科

漲溢南北溉田數百頃東匯為湖曰平湖泉旁舊

有龍祠宋宣和中封康澤王

喬宇鼓堆泉記 自太原西南其泉溉田最多利

民乆者莫若𣈆祠之泉自平陽西南其泉溉田最多

利民乆者莫若龍祠之泉自絳州以北其泉溉田最

多利民乆者又莫若鼓堆之泉其泉𤼵源扵九原

山之西北突有二山高圓如鼓則泉以形似而名泉上

有塠如覆釜形履之則聲如鼓則泉以聲似而名

泉有清濁二穴清在北濁在南北穴為石口尺五許匯

而為池幅員一丈其深稱是池溢而南折而東流南

穴為土口尺許亦匯池溢而北折而東合扵清流泉之

西則隆然高厚其南北皆平疇低野亦資泉而溉

其東則經連緯通溉田至扵絳州方五十里而南並

入扵汾焉穴上二山在西者昔人樓其上敞然三楹壁

間有唐宋石刻樊宗師司馬君實者皆在焉

玉輸逰三門記 三門集津在平陸縣東六十里道

迪東西延至黃堆循河東下再行十里至其處河南

山脊峻下其尾屬扵北山鑿山作三門以通河流南

SKchar門中為神門北為人門又北為開元新河又以

中為夜叉門北為金門新開河為公主河未詳其

說也鬼門迫窄水勢極峻急人門水稍平緩直東

可五十歩中流有小山乃底柱也東又十歩其水瀠

𮞉謂之海眼深不可測神門最修廣水安妥蓋唐

宋漕運之道山嵓上有閣道且牽泐石深尺許正

南下五歩有石聳起側視若香壚然東又三十歩

一峰可高數丈不甚竒新開河南北廣約計二丈

其岸石如甃又直如繩取者行百餘歩與神門水

合其南一峰壁立度二百尺極竒秀石紋青黃相

雜其巔多鵠鸛巢壘石為爐形非飛舉者不可

至不知其始有人謂老君煉丹爐蓋以神之也其新

開河左就嵓石下刻宋金人題名並詩且刻翠隂

禹功二巖稍東刻忠孝清慎四字字畫若顔魯公

書者其南山上有石巉然如鴟蹲者人號為掛鼓

石蓋禹用以節時齊力也自新開河東口涉水上山上

舊有開化寺今不存有小祠像龍神前碑剝落

不可磨不知何時立祠擔下二石其狀如碑無字上

作三竅一碑金興定十二年修禹廟記也而至西

可二里上山謁禹廟而還

河運冀州堯舜禹所都三靣距河其八州貢

賦皆以逹河為至秦使天下飛芻輓粟轉輸

北河漢興張良以河渭漕輓為便其後畨係

言漕更底柱之險敗亾甚多而底柱之東可無復

漕成帝綏和二年求能浚川䟽河者待詔賈讓

奏析底柱隋開皇二年沿河置倉運米以給長

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運倉遣倉部侍

𭅺韋瓚向蒲陜募人能扵洛陽運米四十石經

底柱之險逹於常平者免其征戍十五年六月鑿

底柱唐亦轉東南而河有三門底柱之險貞觀十

二年帝發洛陽𮗚底柱祠禹廟顯慶元年死西監

禇朗議鑿三門山為梁可通陸運𤼵䘚六千鑿

之不成其後楊務廉又鑿為棧以輓漕舟開元十八

年宣州刺史石耀卿上漕事便宜曰漢隋漕路瀕河

廩(「㐭」換為「面」)遺跡可尋可使江南之舟不入黃河黃河之

舟不入洛口而河陽柏崖節級轉運水通則舟行水

淺則寓扵倉以待則舟無停留而物不耗矣玄宗

未俞二十二年耀卿為京兆尹請罷陸運而置倉河

口河口在鄭州使江南漕舟至河口者輸於倉而官

為顧役分入河洛置倉三門東西漕舟轉其東倉

而陸運以輸西倉復以舟漕以避三門之險玄宗然

之至是以耀卿為江淮河南轉運使置河口輸塲塲

東置河隂倉西置柏崖倉三門東置七津倉西置

鹽倉鑿渠十八里以陸運自江淮漕者皆輸河

隂倉自河隂西至太原倉倉在陜州西六里謂之北

運自太原倉浮渭以實關中𤣥宗大悅天寳元年

穿三門運渠

開元新河在三門北一中河俗名公主河唐陜郡太

守李齊物鑿底柱為門以通漕開其山巔為輓

路燒石沃醘而鑿之然棄石入河激水益湍怒

舟不能入新門候水長以人輓舟而上 米堆山

在三門東徳宗時奏漕不可改歲運經底柱多

覆河中有山號米堆運舟入三門顧平陸人為門

匠執標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 集津唐貞元二

年李泌開運道成泌為陜虢轉運使自集津至

三門鑿山開道十八里以避底柱之險益開集津

倉山西SKchar為運道屬於三門倉治上踏以為空

車費錢五萬緡下路減半

潞安府志𨵿隘

漢書上黨郡有上黨關魏𭔃氏縣有上黨谷先屬

猗氏今屬屯留此西關也壺口𨵿今吾兒峪先屬壺関今屬黎

城此東関也石研𨵿研音陘未詳何地按上黨舊轄沾縣北接井

陘亦轄湼氏北通盤陀皆石徑故名此北関也天井關今屬澤

州此南関也當時全據諸險足稱四塞之國後雖

割裂分屬然亦隨要害之地而設守長子有長

平関此必與高都泫氏分裂後置也有榖関在羊頸山下載

魏史有橫水廵検司元置西控平陽襄垣有井谷𨵿

後魏置北齊廢汼谷故𨵿見唐書而後魏又載石井

関豈即石研𨵿耶今所存惟壺口関即吾兒峪

廵檢司元更此名今因之正綂間撫臣請於五巑山

置關屬襄垣縣駐虒亭鎮北控沁州後裁去嘉靖中青羊

㓂平科臣夏言請置玉峽虹梯二關各設廵検

司皆屬平順東控林縣夏言玉峽関銘序曰玉峽関舊曰風門口

在隆慮萬山之巔為兩河三𣈆之界蓋天作之險也前此弗設守庸氓

往往慿阻以拒命吏乃即是関焉虹梯関銘序曰玉峽關西來餘百里

近蟻尖寨千峰壁立中通峭峽狀如風門而小下則無底底鑿石磴齒之

盤𢌞霄漢望之若虹霓然比嵗青羊之㓂憑負以拒汴師者此也故號洪

梯予易以今名亦因以關焉其山徑僅通人行者有槲林隘

口在羊腸坂上通輝縣十八盤隘口通林縣楊家石塘口漳義

隘口兩山壁立漳水通流涯滸僅可人行通林縣俗稱漳義関馬踏

隘口在竇口峪亦僅客人行俗稱馬踏関皆在壺𨵿平順東

境  潞澤之交橫亙一山起丹朱嶺至馬鞍壑

有古長城一道歲乆傾頽然遺跡尚在登高望之

宛然聯絡中有營壘以詢土人皆曰梁𣈆交兵築

以相拒考之五代史一夾寨書一甬道書未有長

城百里而不書者今陵川呼此山為秦嶺以為秦

築以事考之則長平之役秦人遮絶趙救兵及

芻餉而築也當時秦為客趙為主客居主地設

伏出竒引四十萬人入於計中四十七日至於盡降

盡坑略不相聞非其勢壓山川安得咫尺千里計

此城必此時築以限趙之南北也

嘉靖間邊患孔𣗥各縣乃扵民居繁衍村落督

建城堡以保衛民群雉雲連崇墉基布似亦足恃

以無恐未幾而吏縁為姦索瘢擢髮設為不可結

之局以難居民而要厚實呌囂衝突日夕不休

民怒不敢言於是告併告廢當道亦悉其不得

已之情而亟准之民惟𢙢其壊之不速而貽復舉

之患也相與隳其墉平其基而後快更不念異

日邊患之𠕂𣗥矣是豈愚無遠慮哉切於近憂

故也夬城以衛民而乃益其禍穴之足以穿墉

也如此

上黨𥘉置郡時奄有潞澤沁遼之地居太行之

巔據天下之脊自河內觀之則山高萬仞自朝歌

望之則如黒雲在半天即太原河東亦環趾而處

扵山之外也乃其勢東南絶險一天當関萬軍難

越西北絶要我去則易彼來則難夫非最勝之

地哉是以西伯戡𥠖祖伊恐以戒紂秦取上黨

遂拔邯鄲而亡山東諸國何者其勢去也安史

以後河北連衡燕幽海岱之間盡入扵逆孽之

手而終不能越太行取尺寸地則唐置昭義扼

吭拊背其勢得也不獨此耳魏齊周隋梁唐𣈆

漢以及十六國之君分方𥨸據互相吞食得此者

昌失此者蹙先至者勝後至者覆匪直人謀

實勢之便然也所恨元魏無謀作俑分置其後

沿革無常遂令昔時全勝之地至今不能復合

澤分太行之南沁遼分太行之北嶽陽榖遠地

也而入扵河東楽平沾縣地也而入扵太原則潞

止據太行之東偏耳澤州獨當一面差足撐持

沁遼偏落一隅似難孑立藩籬不固堂奧中

其得晏然而已乎吾以為天下之勢當如視聴

相資呼吸相應方其無事各慎封疆而修內政

野無不耕之田人有知方之勇則深山大澤皆金

湯也園積窖藏皆府庫也農工樵牧皆甲䘚

也一有緩急則電掣星馳或觭或角使一郡常

蓄數郡之威而敵不知其所攻乃審勢乗便

更畨迭出便敵有顧此失彼之虞而又不知其

𠩄守以其餘力南下太行可以援中州東出磁邢

可以援趙魏由間道可以援平陽由驛途可以

援大鹵則上黨常為天下之中堅天下常侍上

黨為磐石矣然瓜分而約之終不能合盍就

今日之府而以三州復來屬猶然故上黨郡也

為力不更易哉

周再勲壺𨵿縣志序 壺在今日為上黨偏僻地

下邑當時重関天險俯視中原固箭括之通天

而秦𣈆燕齊之門戶也自商封同姓為𥠖侯壺即

在其境內乃負固黨惡西伯首戡之克商之後又

欲築宮扵五行之山睠睠扵上黨不置者可見憑高

扼險以鞭弭宇內雖古聖人不能易也後滅於狄復

並於𣈆又為三𣈆裂而有之先屬趙後屬韓野王之

𭛠復歸扵趙遂有四十萬長平之禍而山東之國

次兼併矣鮑永誤用田邑璧馬遂輸扵雒陽而光

武以興拔鄴進圍壺関不能䘚下輒重魏武屠城

之怒豈非以其險要必爭得之則興失之則亡也哉

故上黨不拔天下不可以得志也壺関不下上黨不

可得而拔也自𣈆室南遷遭劉石苻秦慕容以

至魏齊周隋相侵相併此為要衝昭義之設唐以

制河北終唐世河北之鎮不能侵尺寸之地者壺實

為虎豹金湯也自宋改隆徳軍為無事之鎮潞

亦為無事之州矣張開及元兵之大戰也即扵壺関

決勝関保虎林赤之遏曹州賊也亦大破於壺関

夫山河如故設險依然何以正徳六年薊賊踰太行自

壺関南界入潞郡大掠雄山鄕而去崇禎十五年

叛將任國𤦺夜踰壺口襲北董等鎮長驅歌舞

而歸所謂守或非其人化為狼與豺者非邪嘗披

往牒壺亦嘗為郡矣但後世代有沿革建置屢

更分割漸成蕞爾其實今之長治潞城𥠖城平

順皆其故地也自澤潞分壺遂獨為咽喉重地

承平日乆武備寖弛而壺口一関今亦分析扵𥠖

城縣界並無一騎一兵城戍要害者止有弓兵數

人譏商盤詰然皆有名無實不堪禦𭧂未兩既

尠綢繆堤決從何堙塞是在當事者熟思而

早計之耳

大同府志

 土堡 聚落堡在府城東六十里天順二年建築周圍三里一百二十歩髙三丈一尺門二東曰鎮安西曰懐逺設站馬戍兵

弘治十三年因増展北面添設倉塲以備屯兵之用紅寺兒堡在府城北五十里正統元年建築周圍一里二十歩高二丈三尺遇警設

髙山堡在府城西六十里天順二年建築周圍三里十歩高三丈一尺門二設站馬戍兵沙河堡在府城西北六十里

正統𥘉築周圍二里餘髙二丈五尺前衛哨馬營懐仁堡在府城西南八十里永楽九年築周圍三百五十五丈八尺髙二丈七尺壕深

一丈七尺趙麻堡在府城南一百書十里永楽九年築周圍一百三十丈高汎三丈壕深一丈五尺第三柞堡在府城南一百二十

洪武七年築周圍一百三十丈高二丈七尺以上七堡俱大同前衞屯軍居長安堡在府城東南五十里周圍二百二十四丈高三

丈原八門今存二神泉堡在府城東一百二十里周圍一百二十丈高三丈壕深二丈四尺原八門今存一漫流堡在府城東

一百四十里周圍二百八十丈高三丈壕深二丈原八門今存一以上三堡俱大同後衞屯軍居鴉兒崖堡在府城西一百二十里永

楽二十一年築平番鎮堡在朔州城北六十里永楽二年築周圍一百八十五丈高二丈五尺壕深一丈二尺遇警設兵

黒龍池堡在朔州城東北六十里周圍一百九十丈高二丈四尺壕深一丈二尺九姑村堡在朔州城西九十里周圍一百

九十四丈高二丈二尺壕深二丈旱井堡在朔州城西北九十里周圍二百四十丈高三丈壕深三丈西駱駝堡在朔州城

西北一百里周圍一百三十九丈 高 二丈六尺壕深二丈餘以上六堡俱朔州衞屯軍居暖㑹堡在朔州城西北七十里周圍一百四十歩高一

丈四尺永楽二年築本衞哨馬營新城堡在右衞城南二十五里周圍一百九十丈高二丈五尺壕深一丈五尺窩舖十二座

大樹柳堡在右衞城西南三十里周圍一百九十六丈高二丈五尺壕深一丈三尺窩舖十二座牛心堡在右衛城東南四十

里周圍一百四十丈高二丈五尺壕深一丈五尺窩鋪十二座蒼頭河堡在右衛城西南五十里周圍一百三十丈高二丈五尺壕

深一丈五尺窩鋪十二座以上五堡俱大同右衞屯軍居薛家馬營堡在右衞城北二十里王忠官屯堡在右衛營城南四

十里以上二堡俱大同右衛哨馬營浄水瓶堡在威遠衛城西北六十里宣德間築周圍一里八十歩高二丈八尺門二遇警設兵

白登堡在陽和衞城南三十里永楽九年築周圍二里一百八十歩高三丈壕深一丈五尺門二窩鋪十二座関頭堡在陽和衛

城北七十里宣德間築周圍二里四十二歩高三丈二尺遇警設兵以上三堡俱陽和衛屯軍居貓兒荘堡在陽和衛城北一百

里永楽元年築周圍二里四十歩高一丈五尺其北二十里有口子墻高一丈五尺本衞哨馬營上畔荘堡在天城衞城西南二十里

周圍一百九十七丈高三丈壕深二丈門二窩鋪十三座米辛関堡在天城衛城南二十里周圍三百二十丈高三丈三尺壕

深二丈門二窩鋪十二座方城堡在天城衛城南七十里周圍二百四十丈壕深一丈門二窩鋪十二座以上四堡俱天城衛屯軍居

長勝堡在天城衞城北六十里永楽元年築周圍五百二十丈壕深一丈門二本衛哨馬營 續 設 師子屯堡

南徐溝堡 永靖堡 窟坨屯堡 東井子堡 小石荘堡 白蛇口堡

 上泉舊堡 永康堡 榆林堡清順堡 沙嶺堡按馬西溝堡

金盆屯堡 羅文皁堡 胡疃堡金家荘堡 按馬東溝堡 楊太監

堡西師家堡大石荘堡吳屯新堡小嶺兒堡下富家堡董

家荘堡以上堡寨共二十五座俱陽和衞 橋 頭堡 惡石村堡 滴滴水堡 李官人

屯堡 田官人屯堡上荘堡吳家堡 楊家堡盧花港堡管家

堡 東栁林堡 東師家堡王官人屯堡 都司口堡司報堡石

堡上泉新堡碾兒頭堡趙家村堡地石其寨以上堡寨共二十座俱高

 郭 鎮堡 谷山東堡 谷山西堡水桶寺堡石荘兒堡十里

鋪堡蕭家屯堡許家堡欒寨堡𩀱寨兒堡清河堡張家荘

堡 馬家皁堡定安營堡蝦䗫窊堡上龍池堡西要泉堡王

進堡谷家堡安家皁堡枳楞屯堡沙溝村堡鮑家屯堡河

南堡小澗村堡中沙河堡榆林屯堡原家皁堡 風神廟堡

㳺家店堡南孟家荘堡北孟家荘堡西坥坡堡趙家溝堡盆

兒井堡常家荘堡楊家荘堡大堡村寨蘆子疃寨以上堡寨共三十九座俱

天城任家灣堡李山堡李家堡永嘉堡寒門堡 四方澗堡

 朱山堡 抧兒嶺堡 蕭牆堡長安堡桃園堡石羊荘堡隂

山下堡谷家堡 神頭山堡 姜家屯堡隂山上堡 喬子煙堡

武家荘堡平安堡東要泉堡嬢子城堡 栁樹屯堡 卞家屯堡

 東馬房堡二十里鋪堡以上土堡二十六座俱鎮虜衞 豆 家坊堡牆堡 青

磁窯堡王家荘堡石佛寺堡韓家嶺堡駝子村堡 安祥寺村

堡乾河屯堡 趙家寨堡劉晏荘堡黃昏城堡大要屯堡上

花園屯堡友宰村堡南家堡西叚荘堡 栁東營堡鹽房營堡

羅家荘堡 周家堡南息村堡小石村堡沈家荘堡 吉家荘堡

 王銀荘堡善利村堡 榆林村堡上希荘堡北山屯堡艾家

荘堡利仁皁堡小村兒堡 秦城村堡 姜女村堡安家堡白

廟堡麻峪口堡晏頭村堡龍花皁堡利家荘堡 嬢子城堡

裴家荘堡水磨頭堡雷家荘堡貴人村堡上深井村堡甕城

口堡陽和坡堡北信荘堡上里店堡 米家荘堡麥皁村堡

石山子堡 碾窯山寨以上堡寨共五十五座俱大同前衞三十里鋪堡孤店堡周

士店堡河●村堡邢家荘堡北荘堡上荘堡觧家荘堡俞

家峪堡𥙷村堡神峪村堡 淺井堡乾荘子堡蔡家荘堡積

稔堡許家荘堡圪山堡 趙石塲堡水頭兒堡東小村兒堡

高家荘堡 畢家皁堡深井村堡 黨留荘堡 鹹坡村堡 秋林堡

 四十里鋪堡 東馬鋪堡臥駝山堡迎恩新堡二十里鋪堡

西紫峯堡 東紫峯堡 康家店堡 唐家堡官𥙷子堡 賀家店堡

東平村堡 馬連荘堡崔家水堡 峯稔山堡 惡峯澗堡吳家

窊堡辛荘兒堡杜家荘堡千千村堡米家荘堡 馬官人屯堡

水峪村堡 関荘堡白馬鎮堡上荘堡 南荘堡俞澗村堡拒

家山堡水頭児溝西堡五十鋪堡 彰家荘堡吊児嘴堡飬老

窊堡下荘堡桃花荘堡賈峪皁堡 李家寨寺兒寨 駝子寨

 於家寨以上堡寨共六十七座俱大同後衞小金荘堡 馬道頭堡羊圪塔堡端

午村堡大峪河堡 南荊荘堡繆家堡 石牆堡窟沱店鋪堡

東留荘堡東荊荘堡楽安堡韋家堡 榆林堡大金荘堡 施

家口堡 𩀱碾兒堡白煙墩堡 施家堡三十里鋪堡 紅岸児堡

 三井屯堡 南榆林屯堡 米家荘堡 瓦窯屯堡小榆林堡毛

官人屯堡磁窯屯堡以上土堡二十八座俱大同左衞杜家荘堡 廖家堡 葫蘆

屯堡 曽子房堡以上土堡四座俱雲川衞 東 花石堡 沙家堡張𦘕堡窯子

頭堡觀音堂堡 張家堡 新屯堡白指揮堡金家窯子堡草

溝堡 蔡家堡 蔣家堡十里鋪堡雜不刺堡𩀱山堡 北花園

堡西碾子堡 小猳子堡 麻黃頭堡偏嶺堡南花園堡 梁信

堡溝兒李堡 喇鷄屯堡 東油房頭堡 胡指揮堡 馬蓮灘堡

金家屯堡西油房頭堡 東碾子頭堡老㓜屯堡大獅子堡八

里荘堡 占官人屯堡知土嶺堡 善家堡黃土坡堡張浩堡

緱家堡 偏嶺堡駱駝山堡破廟兒堡蒲州營堡破房兒堡

下泥溝堡玉井堡 酸刺河堡 南祖堡下石井堡 崔家堡馬

營兒堡范官人堡彭家堡𩀱河堡葉家堡白頭李堡劉家

堡石頭馬營堡 顧家堡 曹旗堡破堡子堡油房張堡十百

戶營堡姜家窯子堡郁見官人堡 髙罕屯堡 盤石嶺堡老牆

堡秦昶堡 宣陽堡以上土堡共七十座俱大同右衞三岔堡係玉林衞 史 家屯堡

 郝官人屯堡 郝二官人屯堡 錢官人屯堡 善家溝堡榆樹墩

堡 後所鋪堡以上堡七座俱威逺衞 前 乾溝堡 獅子村堡西花板石堡

旺家村堡小澗堡石湖堡破石槽堡水頭児鋪堡以上堡共八座俱平虜衞

 細水兒堡係井坪守禦千戶所 蕎 麥川堡 奶河堡 鄭家坡堡張家堡

金城屯堡 裴家堡王萬荘堡 榆林堡上原𮗚堡化家荘堡

沙楞河堡 旱井堡金家荘堡蔡家荘堡東水窊堡 南槽村堡

 𡍼臯堡上紅崖堡王家荘堡面髙堡神武村堡徐村堡

西石峯堡旦子山堡 窯子頭堡下小峯堡水澗鋪堡 𩀱碾兒

堡東唱峪堡 窩窩㑹堡下木角堡中牌子寨史家口寨蔣

家峪寨槍峯嶺寨曹家馬營寨上中小峯寨紅溝寨白道溝

寨下井寨勝佛崖寨石虎山寨以上寨堡共四十二座俱朔州衞 白 方子堡

隂守禦千戶所 李 磨疃堡係馬邑守禦千戶所 康 興荘堡赤堡村堡 穗稔堡呂

花疃堡望孤堡凍牛坡堡荘窩村堡 閻家洞堡吳見城堡

趙村山堡 馬營堡以上土堡共十一座俱安東中屯衞占定橋堡沙嶺堡 馬坊堡

侯大荘堡 獨角寺堡北獨角寺堡南言荘堡溫家荘堡西豆

家坊堡下米荘堡時家荘堡店上村堡陳家荘堡 秦城堡

徐疃堡 甕城口驛堡 西谷荘堡 西冊田堡 董家荘堡上高家

荘堡海里村堡水泊村堡 獨樹兒堡東長安村堡 半坡村堡

 東沙窩堡 東窯子頭堡大王村堡惡石村堡魚児澗堡東

王家荘堡 下水地堡 東常城堡上喻澗堡上水地村堡 茹家

村堡西小窯子頭 安留荘堡 高家荘堡 康泉頭堡 平望堡

奉義堡煤峪口堡永定荘村山寨厚子口山寨拖家村寨王

家園山寨以上堡寨共四十七座俱大同縣 圪 塔頭堡 四老溝堡白垜村堡 趙

馬寨堡 李八荘堡 黎家寨堡 西井村堡 河家堡 要集堡蘆

子口堡半截橋堡 南安荘堡 曹四老荘堡 海子村堡 閃家砦

堡小寨児堡 安七疃堡 趙家疃堡 劉晏荘堡 黒里寨村堡

北窯村堡 鵝毛口堡 夏石荘堡 𫟪家店堡石家荘村堡小白

村堡 鹽房營堡 南家堡 東作荘堡 陶家寨堡三臺嶺村堡

小峪口堡 南辛村堡 北辛村堡 新荘子村堡日中城堡 田家

荘堡 孟家荘堡 上南頭村堡清水村堡 安大荘村堡 白家村

以上土堡共四十二座俱懐仁縣 下 圑堡 髙家荘堡 河㑹堡以上土堡三座俱朔州 西

河底堡 鄯和堡 泥河堡 羊圈頭堡 狗圈堡 河林禽堡 紊罕

鋪堡 舊廣武站堡 大堡村堡祝家荘堡 張家口堡王儀村堡

七里河堡 煙墩堡以上堡共一十四座俱馬邑縣 黃 花營堡 安銀子堡 武家店

堡上馬峪堡三門城堡 石橋児堡邉要村堡 黃嵬兒堡賈

荘堡崔家荘堡 接馬峪堡 下社堡北婁堡 楊家荘堡砂城

堡胡疃堡 羅家荘堡小石堡 茹越堡 東覇堡拆裏堡小

站堡 北曹荘堡橋頭堡下馬峪堡大北頭堡馮家荘堡劉

義堡東安峪堡 下社堡 望岩堡以上堡共三十一座俱應 孫 家荘堡河

頭村堡 別古寨堡 鄭家荘堡 下安銀子堡 張羊寨堡辛留村

堡 黃嵬子堡北鹽池堡高山疃堡 李朱荘堡小大要堡 楊

家荘堡 故驛堡 沙嘴堡 周家荘堡𩀱山子堡上安銀子堡

北辛寨堡 康家荘堡 大大要堡 黃昏城堡 沙嶺村堡 小圪塔

堡 呉家荘堡 康院疃堡羊圈頭堡 南崖荘堡 榆林子堡 神

泉堡 涼亭村堡以上堡共三十一座俱山隂縣 李 峪堡 荊家荘堡 下疃堡北

榆林堡 西留村堡 水磨疃堡 裴村堡 水頭堡 南榆林堡 西

坊城堡 駝峯堡田村堡 賈荘堡 下凌雲堡王家荘堡 李道

口堡蔡村堡 呉城堡 窊裏堡 許村堡 河河堡 辛荘兒堡

西河口堡 郭家荘堡 東威毛堡 紫峯堡 畢村堡花家疃堡

韓村堡 臧家荘堡 顧官堡 宼家寨堡 南陽荘堡 黎園堡蔡

家峪堡 下盤鋪堡 碾槽寨羊頭崖寨以上堡寨共三十八座俱渾源州 故 城堡

 馬家荘堡 均子疃堡 下營村堡沙澗堡 深澗堡 辛興堡

李隣堡王家荘堡 紅澗堡 楊家荘堡 陳家澗堡 南蘇家疃堡

 暖泉堡 馮家嶺堡 宋家荘堡 中綾羅堡 周家荘堡 白家荘

堡 南留荘堡 咸周村堡 崔家寨堡懸空山堡 王良荘堡大

炭口堡 千里村堡水北堡 北江堡 八空堡 𩀱塔堡 洗冀堡

 洗西合合堡 坊城堡 小関子村堡栁子疃堡 麥子疃堡長

寕堡北蘇家疃堡 莎泉堡木家荘堡 堝里堡破寨 北口寨

 五岔寨 𭅺牙寨大寜古寨以上堡寨共四十六座俱蔚州 中 焦山堡 西加

斗堡土嶺堡馮家荘堡 羅家荘堡 榆林村堡瓦房堡八角

村堡 作疃堡 井子窊堡 榆林荘堡 平水城堡 羊圈堡 殷家

荘堡 舊一斗泉堡 前泉堡 西石門堡 東石門堡 宜興堡新

一斗泉堡 南百家疃堡 南村堡梁家荘堡 風西村堡 直峪村

以上土堡共二十五座俱廣靈縣 東 河南堡 紅牆児堡 落水河堡 三山村北

𩀱堝堡 石家田村蔣家寨 溫子鋪村黒崖寨白曠村霑峯寨門

頭村深溝寨 招栢村雍泉寨劉家村賈金寨大澗舊寨石磻村

龐金寨 張家村高崖寨 下関順城寨東駝水村溫石寨 趙壁村

𮗚音寨 花山村三桲寨 澤水河石角寨以上堡寨共一十八座俱靈丘縣 上 屯堡

 城子堡上荘堡 周村堡 栲老寨青雲寨 鵝橋寨 石門寨

 孔𨺚寨 黃崖寨 雲川寨 賈児安寨虎頭寨木積寨孟良

寨 天齊寨 闘機寨以上堡寨共十七座俱廣昌縣 創 修 塔兒村堡 丅梁言堡

 彭家屯堡 青河堡大白鄧堡 燕窩堡 吳家河堡北徐家屯

堡四百戶堡洪順堡 賈峯屯堡 西嶺屯堡 蕭家屯堡楊家

屯堡 李家山堡 杏園兒堡 西王家堡 吳官人屯堡以上土堡一十八座俱陽

 紅 河頭堡 南平村堡 水頭村寨馬啼溝寨以上堡寨四座俱朔州衛 老

僧窊堡係渾源城施家㑹堡 秦城堡 堡村堡 惡石村堡 南宿溝堡

 康石荘堡 箭挿村堡 上神峪村堡 新荘児堡 正峯澗堡山

自造堡 上東水地堡 西水地堡 東水地堡 觧家疃堡 上駝房

堡古定橋堡 佛堂寺堡 王漸疃堡 南東荘堡 楊骨荘堡 別

猾寨堡小塩房堡 謝家店堡 甕城口驛堡 落州營堡 魯溝村

堡下駝房堡 浮頭溝寨以上堡寨二十九座俱大同縣 東 河堡 西河堡 呉家

荘堡 王宜堡 戶世荘堡 蕭家寨堡以上土堡六座俱應州 沙 掘係渾源州

 草地村堡 長羅寺堡以上土堡二座俱懐仁縣 帳 頭堡小洪濟堡 安居坊

堡 蒯兒村堡 南小圪塔堡 北小圪塔堡 胡疃村堡 後羊圈頭

堡東小河堡 西小河堡 南馬河疃堡 戶石荘寨 北麻疃寨

東五佛圖寨 西五佛圖寨以上堡寨共一十五座俱山隂縣 西 漢荘寨 撅頭澗堡

 髙家荘堡 單後村堡 許家澗堡白草窯堡上陳荘堡以上土堡七座

俱蔚 井 窊荘堡係廣靈縣以上創修堡寨俱正德九年總制都御史叢蘭𣸸設

関塞

 関市之設以察異言異服之人雲中京師右屏迫於北虜險隘戍守尤

 為嚴宻具録於篇以見設險守國之意繫於苞桑之戒也

大市口在府城北二十里小市口在府城北二十里石佛寺口在府城西三十里左衛東一百十里有墻堡

尖峪在府城西南四十里黒峪口在府城西四十里開山口在府城東北五十里山口有谷名開山口河西有大寺小寺二

口又南有黒峪兎毛河口在府城西北二百里右衞西北二十里建墻堞一座其西三十里又有小隘口陽和口在陽和衞城西

北十五里東西十五歩墻髙一丈八尺名前口行東北二十里有將軍口石墻髙二丈又東二十里名後口南北六十歩墻髙二丈八尺

虎峪口在陽和衛城東北二十里東西十五歩墻髙一丈口有二俱在陽和衛城東北大口去城三十里小口去城二

十五里東西各一百餘歩石墻各髙二丈五尺白楊口在天城衛城北二十里東西六十歩墻髙二丈五尺榆林口在天城衞

城西北三十里東西五十歩墻髙二丈五尺甎磨口在天城衛城西北三十里南北五十歩墻髙二丈五尺偏嶺口在懐仁縣

城西南五十里北有大峪小峪蘆子阿毛四口沙淨谷在朔州城北三十里內正統十四年置廵檢司今革神池口

在朔州城西南九十里正統十三年置廵簡司東南有土城塞楊六郎寨在馬邑縣城西五十里鴈門北口東山上其西五里有佳吉寨

詳見太和嶺下三崗四鎮應州城東趙霸崗去城二十五里西黃花崗去城二十里南䕶駕崗去城三十里東安𫟪鎮去城二十里西

司馬鎮去城一十五里南大羅鎮去城四十里北神武鎮去城四十里黃沙口應州城東南六十里北接牛槽峪南通代州大石口

龍灣峪口在山隂縣城西南四十里過東有五人盆子沙字赤名四峪俱南通代州胡峪口過西有龍灣峪口南通代州水峪口東寺西

寺白樹𣗥料石門寛峪當吊口水峪即代州水峪口七口俱塞不通磁窯口在渾源州城南十里恆山右脇路通靈丘縣洪武九年置廵簡

司其西八里又有李峪口西南十里又有小大凌雲二口南通代州北樓口亂嶺関在渾源州城東四十里恆山右脇路通蔚州洪武七

年置廵簡司大寨頭関在渾源州城西南一百一十里東南連紫荊関洪武九年置蔡家峪廵簡司九宮口在蔚州城東南

三十里九宮山路通昜州金章宗嘗避暑於此 國朝洪武間置廵簡司永楽十三年脩其東有永寕松子二口俱塞不通

五叉山口在蔚州城西北三十里五又村路通大同府蔚州衛官兵守石門口在蔚州城西南四十里太白山舊名隘口関路

通靈丘廣昌二縣宋朝楊將軍嘗守此 國朝洪武間置廵簡司其東有龜峪又名北名路通廣昌縣神山口在蔚州城北五十里蘆子

澗路通保安左衛蔚州衞官兵守鴛鴦口在蔚州城東七十里近壺流河兩山相峙如鴛鴦故名路通保安右衞永楽十三年置巡簡司

羙峪口舊在蔚州城東一百二十里其山秀麗故名路通保安州直抵居庸関永楽十三年置廵簡司十六年徙建一百四十里董家

興寜口舊在蔚州城東北一百二十里路通大同宣府永楽十三年置廵簡司天順間知州史魁請徙北口関

平頂嶺在蔚州城西北一百五十里路通大同宣府永楽十三年置廵簡司今革焦山砦在廣靈縣城東北十三里焦山村洪武間

築周圍二里十步墻髙一丈五尺壕深一丈五尺南門加斗砦在廣靈縣城東南十五里加斗村舊有遺址洪武間築周圍一里二百歩

髙二丈五尺壕深二丈南門土嶺砦在廣靈縣城西二十里洪武間築周圍二百歩墻髙一丈五尺壕深一丈南門瓦房砦

靈縣城東北三十里瓦房村洪武間築周圍一百三十二步墻高一丈五尺壕深二丈五尺南門林関口在廣靈縣城西南四十里林𬋩

山路通靈丘縣先置廵簡司後革今蔚州衞官兵守景泰𥘉徙平嶺関巡簡司於於其東三十里有直峪口其東十餘里有唐山口及樺澗嶺火燒

嶺二口俱塞里三墁寨在靈丘縣城北十五里其頂有三墁故名水南寨在靈丘縣城西南五十里山高四里餘其北有河水寨

在水南故名牛攔寨在靈丘縣城東南六十里高五里以狀𩔗名觀音寨在靈丘縣城西北六十里上有觀音廟故名

城寨在靈丘縣城南一百里高五里其寨峭劈如城故名寕淨口在廣昌縣城東南三十里接浮圖峪路通昜州五虎嶺浮圖

在廣昌縣城東三十里鐵嶺下路通紫荊関以上二口俱景泰三年築堡設戍兵饅尖寨在廣昌縣城東北三十里以形似名

窟龍寨在廣昌縣城西北三十里其砦窟穴甚多故名孟良寨在廣昌縣城東三十里前宋孟良在此故名對節寨

在廣昌縣城南四十里其山木枝節相對故名栲栳寨在廣昌縣城西南四十里以狀𩔗名夾而鞍寨在廣昌縣城西北四十五

里以形似名倒馬関在廣昌縣城南七十里路通保定府唐縣相傳前宋楊彥朗過此倒其所騎之馬故名有舊城遺址今有戍兵其西

十里有岳嶺口

新志

陽和道所屬新平路四堡東路八堡大市塲二處 平 遠

嘉靖二十五年隆慶六年甎包 新平堡

嘉靖二十五年隆慶六年甎包係一處大市塲

乃黃酋子柗木叚奈哈不阿摺等台吉部落每年

一市有賞宴 保平堡嘉靖二十五年築隆慶六

年甎包 樺門堡萬暦九年築二十年甎包以上新平

路 永嘉堡嘉靖三十七年築萬暦十九年甎包

瓦窯口堡嘉靖三十七年隆慶六年甎包 李

家寨堡嘉靖四十五年築累土 鎮寧堡嘉靖四

十四年築隆慶六年甎包 鎮口堡 鎮門堡並嘉

靖二十五年築隆慶六年甎包 守口堡嘉靖二十

年築隆慶六年甎包係一處大市塲乃兀慎擺腰

五路把林等台吉部落每年一市有賞宴 靖虜堡

嘉靖二十二年築隆慶六年甎包以上東路

分廵道所屬北東路八堡大市塲二處  得  勝堡嘉靖

二十七年築萬暦二年甎包 鎮邊堡 鎮川堡並

嘉靖十八年築萬暦十九年甎包  弘賜堡嘉靖

十八年築萬暦二年甎包每歲與虜互市廵撫總兵

彈壓之所 鎮虜堡 鎮河堡並嘉靖十八年

萬暦十四年甎包 嘉靖十八年五月城弘賜五堡先是

張文錦以築堡致亂水口諸堡遂廢是後虜無歲不犯犯無

不至鎮城下尚書毛伯溫既總軍務行邊還歎曰國𥘉置

鎮於此以北無山險獨當虜衝也是謂可以藩蔽鴈門紫荊

矣然鎮北屬堡不立斥堠不施具何以遏驅追奔相掎角邪

奏言向張文錦之遇害實用人之天當而非為諜之不臧備

條上事宜報可於是廵撫史道總兵梁震奮然築𢎞賜鎮

邊鎮川鎮虜鎮河五堡  鎮羗堡嘉靖二十四年

萬暦二年甎包係一處大市塲即得勝市乃

虜王東西兩哨部落每年一市有賞宴 拒墻

嘉靖二十四年築萬暦二年甎包以上北東路 嘉 靖

二十四年八月城鎮羗四堡自𢎞賜諸堡既立鎮城願以保障至

是廵撫都御史詹榮總兵周尚文復議於弘賜之北𣸸設

軍堡以相掎角城廢水口堡改名鎮羗廢宣寜縣政名拒墻

廢亂草營堡政名拒門又於滅胡堡北増築拒馬堡各募

軍屯守鎮羗拒馬設守備拒墻拒門設把總指揮綂之是謂

塞外四堡

大同道所屬北西路九堡中路十一堡威遠路四

小市塲共四處 助 馬堡嘉靖二十四年築萬暦元年

甎包係一處小市塲乃近邊諸夷一月一市或二市

無宴賞 拒門堡 保安堡並嘉靖二十四年

萬厯元年甎包 滅虜堡嘉靖二十一年築萬暦

元年甎包  黃土堡丨牛心堡並嘉靖十七年

隆慶六年甎包  寜虜堡嘉靖二十一年

萬暦元年甎包係一處小市塲乃近邊諸夷市期

宴賞同助馬 破虜堡 威虜堡並嘉靖二十

一年築萬暦元年甎包 嘉靖二十二年總督翟鵬鑿

長塹既成總兵周尚文曰塹成而無堡以守之與無塹同於是

扵塹內城滅虜靖虜破虜威虜寜虜五堡招募邊人

為軍墾田資養置把總指揮綂之後復城滅胡破胡殘胡

敗胡諸堡布列塹內雲岡堡嘉靖三十七年築累

土萬暦二年改建岡上以上北西路 三 屯堡隆慶二年

築累土 破胡堡 殘胡堡 馬堡並嘉靖二

十三年築隆慶六年甎包  殺胡堡嘉靖三十

七年築隆慶六年甎包係一處小市塲近邊諸

夷市期宴賞同助馬  馬營堡萬暦元年築

累土 鐵山堡嘉靖三十八年隆慶六年甎包

 紅土堡 黃土堡 牛心堡並嘉靖三十七年

隆慶六年甎包  雲陽堡嘉靖三十七年築累

以上中路  雲  石堡嘉靖二十二年築萬暦十年總

兵郭琥以堡山高無水防守爲難且離邊太遠

緩急無濟乃扵抵邊王石匠河另築堡一座甎

包仍舊名爲一處小市塲近邊諸夷市期月

或一或二無宴賞 威胡堡嘉靖二十二年築萬

暦十年甎包 威平堡 祁家河堡並嘉靖

四十五年築累土以上威遠路

分守道所屬西路三堡井坪路四堡小市塲二處

敗胡堡嘉靖二十三年隆慶六年甎包迎恩

嘉靖二十三年築隆慶六年甎包係一處小市

塲近邊諸夷市期月或一或二無宴賞阻胡堡

嘉靖二十三年隆慶六年甎包以上西路滅胡堡

嘉靖二十二年隆慶六年甎包係一處小市

塲雜夷市期宴賞同迎恩  將軍㑹堡萬

暦九年築累土 乃河堡嘉靖四十五年築隆

慶六年甎包 西安堡嘉靖四十年築萬暦二

年甎包以上井坪路

高山城嘉靖十四年築萬暦四年甎包  雲西

嘉靖三十七年築累土 上二堡不屬路大同

道所屬

許家荘堡嘉靖三十九年築萬暦二十九年甎

包不屬路分廵道所屬

鄕堡內地村落與城相遠因築城収保以避 虜患或官築或民自築或兵守或民自守不一 大 同前

衛堡塞五十五座 大同後衛堡寨六十七座

並同舊志 大 同縣堡村二百一十處 懷仁縣堡村

八十四處 朔州堡寨三十九座 馬邑縣堡村

五十五處 應州堡寨一十七座 山隂縣堡村

五十八處 渾源州堡寨七十座 蔚州堡寨一百

三十四座 廣𤫊縣堡寨七十二座 𤫊丘縣堡

寨二十六座廣昌縣堡寨三十一座並與 𡚒志不同今不能全錄

東路參將駐天城城所轄陽和天城靖虜瓦窯

守口永嘉鎮口鎮門鎮寧九城堡 新平路參

將駐本堡所轄新平平遠保平樺門四堡北

東路參將駐得勝堡所轄得勝鎮羗弘賜

鎮川鎮邊鎮虜鎮河拒墻八堡北西路參

將駐助馬堡所轄助馬拒門滅虜威虜寧虜

破虜保安雲西雲崗九堡 中路參將駐右

衛城所轄左衛石衛殺胡破胡鐵山牛心殘胡

馬堡雲陽紅土黃土三屯馬營河一十三城堡

 威逺路參將駐本城所轄威遠雲石威胡

威平祁家河五城堡西路參將駐平虜城

所轄平虜迎恩敗胡阻胡四城堡井坪路參

將駐本城所轄乃河井坪滅胡將軍㑹朔州

馬邑山隂應州懷仁西安十城堡

洪武七年置分廵按察司 永樂六年置廵撫

都御史七年置鎮守總兵官 洪熈元年𥘉

命文臣贊理軍務是年置分守東路參將

宣徳元年𥘉命御史巡按七年置恊守副總

兵 景泰元年置分守中路參將三年置

分守西路參將五年置分守冀北道駐鎮

城後移駐朔州 天順元年置戶部督餉𭅺

成化七年置㳺擊將軍 弘治十三年𣸸

置西路恊守都指揮嘉靖十八年置分守

北路參將二十二年置分守南路參將二十

五年置朔州兵備道後移駐陽和為陽和道

 三十七年置大同兵備道駐左衛城

成化二十一年夏四月總督余子俊築長城起大同

中路至偏頭𨵿界六百里時子俊欲大築城增堡

而媒孽者以為糜費旋止 嘉靖二十一年議脩大

同邊垣總督樊⿰糹⿱𢆶匹 -- 繼祖恐虜蹂躪不能築巡撫龍大

有謂外邊遠不可築內邊又難為力俱乞停止本

兵張瓚覆言大同地方先年既設外邊又設內邊

以界限華夷尺寸皆金湯也今圯壞不修恐醜虜

𥨸據永無恢復之期昔河套棄而陜右多事西河

棄而甘州多事大寧棄而薊州多事三岔河棄而

遼東多事懲前慮後乃知兩邊修築亦一時權

宜但地方廣遠公私匱竭果難為力停止二十五

年春三月築長城總督翁萬逹與廵撫詹榮議

曰今堡寨雖備而外拒守必得長城長城必有臺

利於旁擊臺必置屋以處戍卒近城必築堡以休

伏兵城下數留暗門以便出哨自陽和至宣府李信

屯舊無城自丫角山至陽和舊有塹或城而不固於

是議通築𥙷故創新凡三百餘里敵臺暗門如制

三十一年詔𥙷邊垣時總督翁萬逹建議邊垣自

修築來頗稱完固後以通市故為虜撤毀所在

破缺兵部尚書趙錦請檄鎮廵官極力修𥙷給事

中李幼滋因言敵壘卑小宜於垣上増築高臺營

建房廬以置火器兵械乃詔撫鎮斟酌行之三十

七年總督尚書楊博請築大同邊墻以為經久治

安之䇿約當用銀二十九萬半取足本鎮半請給內帑

乞下所司詳議兵部覆言大同自併邊之議興而

三邊之斥堠漸踈塞外之防廢而右衛之藩籬不

固遂致胡馬長驅慿陵近郊前事不遠後事之

鍳也博所請工鉅費少誠救邊遠圗宜𤼵太倉銀

十萬五千兩太僕銀三萬五千兩聽其隨宜經略工

完之日俱籍以聞報可

嘉靖二十年虜欵大同塞求貢時小王子部落俺

答阿不孩彊盛屢患苦邊至是遣所掠中國人石

天爵真夷肯切欵塞言其父諰阿𭅺在先朝曽入

貢𫎇賞賚且許市易漢逹兩利近以貢道不通每

歲入掠邇困人畜多災卜之神言入貢吉若許即趣

一人歸報當約束其下令邊民墾田塞中夷衆牧馬

塞外永不相犯否則徙帳北鄙而縱精騎南掠意

雖誠懇而語多要挾撫臣史道䟽請廷臣集議時

虜待命邊外屢向哨卒詗進止一日邀守墩百戶

李寳以虜酒席地飲之載以馬擁入俺酋營與之歡

宴虜甞有執戍卒掠其衣糧者俺酋痛懲之遣

夷使送哨䘚衣糧還廵按御史譚學復以聞因請

速定大計准貢則後虞當防不准則近害立至且

請多發兵糧遣知兵大臣趣臨調度相機綏勦兵部

覆議從之八月命樊⿰糹⿱𢆶匹 -- 繼祖總督宣大發帑金九十萬

遣科部官贊理時邊備大踈而⿰糹⿱𢆶匹 -- 繼祖又不能防天

爵逸去具以我邊無備告虜酋吉嚢俺答相⿰糹⿱𢆶匹 -- 繼

㓂大掠而去紀功給事中張翔翼徐爌言⿰糹⿱𢆶匹 -- 繼祖擁

重兵厚餉而性懦縱㓂深入不職狀罷去每歲虜

㓂鈔如故不復言貢事矣二十五年俺酋遣夷使

保兒寨等三人貢九白駝九白牛白馬及金銀鍋各

一講好申前約而家丁董寳襲殺之以首功報總

督翁萬逹言虜入貢執物已有驗寳妄殺邀功

請梟示報可明年夏俺答復乞貢督臣萬逹為

請廵按御史黃汝掛言虜自火篩為挭廢貢禮已

四十餘年徃年石天爵倡入貢之請屢踵詐謀蹂

掠不已豈可輕信墮虜計中乞嚴勑督撫防禦

為急時曽銑謀復河套上方向之故力絀貢議從

之十七年求貢拒之十八年求貢拒之萬逹上言虜

恥求貢不遂將紏衆聚兵甘心一逞臣等雖奉嚴

㫖計惟戰守但兵家之事必揆彼已使虜匪茹連

犬羊數十萬肆其𭧂悍則非墻塹兵敵可抵乞廟

謀從長速㫁而虜亦以我兵積性射書來言許貢

則貢否且入𨵿搶奪畿輔因潰入攻毀大同左右

威遠塞堡五十餘所而去明年庚戌八月虜遂聚泉

十餘萬窺大同而咸寜侯仇鸞為總兵實無籌

略隂狡用厚賄賄虜無㓂大同而移兵東東即犯薊

潰邊墻而入右北口我兵莫禦遂長驅逼京師

 上乃大驚募民間材力子及坊甲保伍合四萬餘

與在營軍老弱共可八九萬人城守而檄四方勤王

仇鸞既便虜大入提兵馳居庸首應檄於是上以

為忠令領中外諸軍事進止一以付之虜於城外掠

御廐馬執內臣坐演武堂上陳所掠婦女滿前縱飲

焚官民廬舎火日夜不絶致嫚書扵上為言貢事

廷臣噤無可否相嵩猶謂賊搶食不足慮於是禮

部尚書徐階言上莫拒其貢以計緩其期俟勤

王師集而再議之不然逼而見許何異城下之盟而

司業趙貞吉亦請下罪已詔厚立賞格人必自奮

捐金不十萬而虜可盡俱報可㑹虜先以輜重行

徐引衆出塞鸞見虜退乃侈言大舉北伐於是

以大同副總兵徐珏為總兵而大括積儲佐軍興以

𢌿鸞之帥重師並宣大鎮兵聲言擊虜而不敢

出塞夜襲殺近邊老弱數級還不問虜雖數㓂

得利而實貪內地財物猶每以貢市為請鸞亦欲

啗虜得暫時無事以塞已責於是密遣廝養時

義結俺酋義子脫脫使俺酋以貢市為請而鸞

力主之言皆永樂成化間故事而本兵趙錦相嵩

議皆與鸞合遂起前都御史史道主其事開市

塲扵大同塞內虜驅馬至城下計值取價易馬二

千四百餘匹事竣俺酋貢九良馬朝廷降勑厚

賚之虜遂要求無已又請以牛羊摸米豆朝議

不可召史道還逾年虜好遂絶時時躪入㓂鈔益

急自壬子後十餘年間或一入或再入無虛歲虜不

請貢邊臣亦絶口貢市議隆慶四年十月把漢

那吉挾其妻突入邊總督王崇古留之喜曰吾知𠩄

以制虜酋矣那𠮷俺答孫少失父肓扵酋婦所

鍾愛因娶婦與俺酋相失憤而潰入酋婦日夜

反唇索那吉甚急而俺酋亦悔念泣目盡腫衆議

猶謂孤䜿無関重輕徒挑虜釁崇古持之甚

堅曰吾拘留之以𮗚俺答之急不急急則因以為

市今盡執我叛人趙全等還我而後遣之弗急

我因得撫納那𠮷俟俺酋老死居之塞外便招

其故部落我翼護之以間黃台吉上亢廷議獨

是崇古虜果悔禍執叛人來獻易還那吉且

願世服屬無貳於是遂訂盟通貢市馬如約

上乃御文華殿與輔臣李春芳等議封貢事宜

一從崇古議封俺答為順義王其妾為忠順夫人

諸虜皆以次受封比扵屬國𥘉虜酋貪我財貨

市其夙願自以數㓂掠得罪中國那吉來歸意必

已甘心之聞無恙且喜且媿於是一意貢市無變

志矣歲費馬價銀十萬兩撫賞二萬二千兩歲

額貢馬五百匹市馬一萬四千五百匹輔臣當事之

臣俱各陞賞有差於是輔臣李春芳高拱等䟽

言頃北虜欵塞三陲晏然邊氓釋戈而荷鋤

𨵿城息烽而安枕此自古希覯之㑹實我 皇上

聖徳誕𬒳神武布昭之所致也嘉靖中虜屢求

貢邊吏倉䘚不知所䇿於是𭶑虜怨憤擁衆大

舉直抵京畿二十餘年無寜日遂使邊境之民

肝腦塗地屯田荒無鹽泣阻壊帑藏傾竭士馬罷

頓是徃歲失計之明驗也今天祐國家使其孫

委命自至頼 朝廷處置得宜彼遂感恩慕義

稱藩請貢是 朝廷安攘之機天贊我也且自

庚子猖獗以來 先帝切宵旰之慮屢詔修邊尺

寸未成㝷又已壊積歲糜費不可勝紀今虜既

效順 國家閒暇得以積錢榖修險隘練甲兵開

屯田理鹽法出中國什一之富以収胡馬之利招攜

貳之人以散勾引之黨即有沈機密畫亦得次

第行之雖大羊叛服靡常無終不渝盟之理然有一

年之力則有一年之成功得數年寧靜我安頓定

而布置周兵食充而根本固常勝之機在我矣彼

尋盟則示以羈縻背約則興問罪之師仲縮進退

自有餘地此要領之圗謀國者本畫之所在也若苟安

旦夕周顧後患則良時一過不可復得邊備寖弛

愈難振揚䘚然有變將何以應則臣等一念謀國

忠反成他日謨國之罪此在今日不敢不盡言者也乞

嚴勑督撫將領諸臣改絃易轍務臻成效每年特

差才望大臣風力科道分𭠘閲視若錢糧若險隘若

兵馬器械屯曰鹽法諸事每歲拓廣整頓條實

具報著有成績者與擒斬同功仍襲故常者與失

機同罪則邊方之實政日興中國之元𰚾日壯天下韋

甚俺酋封王十三年以萬暦九年䘚子黃台吉以十年十

月収婚忠順襲封十三年䘚子扯力艮収婚忠順襲封

三十五年䘚扯酋長子朝兎台吉早亡以故四年未封而

朝兎於卜石兎次宜嗣亦以収婚首婦聴封焉

 雲西地理圖說          韓應元

天下大鎮有九而大同最為要衝大同為道有四而雲西尤

要衝蓋當迅掃胡元以來 國𥘉旣逐胡元扵此特設鉅鎮北

控沙漠南障幽冀據天下上㳺而諸衞所因以次開設考之載

洪武二十三年始扵大同西南一百二十里建左衛一城扵

左衛西北七十里建右衛一城自東勝失守雲川玉林等衛內

遷則西北一帯虜患此獨當之矣正統以後虜𫝑日強乃又扵

左衛正西六十里建威逺一城天順間扵左衛大同中界建高

山四城相距不逺百里互為聲援此雲西一路之所昉也嘉靖

二十三年總兵周諱尚文者憂應援之計又不足恃廼刻意守

禦增築破虜㓕虜寜虜威虜四堡皆在左衞之東北又增破胡

殘胡殺胡威胡四堡俱在右衛之左右二十四年建設𦔳馬拒

門二堡是扵諸堡之外又增一藩籬也二十五年𣸸建保安馬

堡二堡內宻之防又增一屏障也外守長邉內固衞堡星羅棋

布之𫝑成北虜百餘年來不敢南向長驅者誠以此思患詳防

守宻也自此迨尙文𣳚俺酋遂爾無忌大肆憑陵兼以逆賊趙

全周源宋錦丘冨李自馨等叛入虜巢每以子女玉帛歆紿俺

酋俺酋入其謀動擁數萬𮪍攻䧟城堡期扵必克恣掠財以

滿谿壑復扵豊州故境營聚部落𭈹板升以誘處我逋逆遇入

㓂則趙全統之為先驅蓋𣣔以華攻華而彼得以休息自是邉

氓復不堪命矣三十年 廟議乃移副總兵扵左衞統竒兵三

千以備之三十六年全𭄿俺酋以大衆圍取右衞俺酋遂移穹

廬屯城南以示乆意逰𮪍四掠百里之外無復行旅九歴數月

內外援絶岌殆矣頼我世皇明聖納諌臣言勅起兵部尚

書楊公於居廬而先命左侍𭅺江公任總督事調山西宣大之

兵咸集扵左衞江公筮日禡𥙊躬率諸將耀兵冐雨直薄虜營

虜震恐不敢與𢧐觧圍遯去數萬生靈始𫉬更生㨗聞 召江

公還楊公即奉 命至經畧其地慮虜 鎮城左右衞之間者

曰雲岡曰雲西曰雲陽曰牛心曰黃𡈽曰紅𡈽沿途則每二里

許置一墩外濬長壕以防零𮪍侵掠 奏請添駐兵備憲臣一

員其副總兵同駐左衞整𩛙兵餉𢧐守諸務於是法紀昭布形

勝増雄𢧐守有㩀而醜虜圍困之謀少𥨊矣三十八年則増築

祁家河堡扵威逺之東隆慶元年則増築威平堡扵威逺之西

南三年又増築三屯堡扵左衛之北而馬營河堡則萬暦元年

之増築也宿兵置守一如諸堡之例總計雲西一道所轄城堡

共二十有八邉垣共二百五十三里近看得各城堡惟右衞砌

以石左威二城砌以甓餘皆𡈽築且卑而薄不堪保障向者與

虜日追逐扵疆場間固未遑議此今值諸酋欵貢寔有閑暇可

乗已將右威二城𪔂新髙堅仍砌以甓其餘各堡或石或甓並

所屬邉垣自某處起至某䖏止亦俱増修過半惟左衞為費頗

鉅已經籌計扵來𡻕肇工竣事可待也其𦔳馬寜虜殺胡雲石

四堡則各有市口一區焉夫雲西一道始惟三城耳自 國𥘉

迄今幾三百年而増置至二十八者良以馭夷之道守禦為先

隨時觀變以伐虜謀守邉者之長計也然嘗攷之地誌右衞之

境西距豐州僅三百里自俺酋強逆而此地宻與之鄰彼未必

不視為𦊨中兎也戊午之役論者謂使王師旬日不至則右

衞必不支而全鎮將不知所終矣其関係天下豈小哉厥後把

之䧏雖自平虜入邉而講通貢虜使徃來皆經扵此寔以逼

近故耳故謂雲西特為大同要衝者非誣也方今天威廟𥮅

臣服北虜貢琛獻表比扵諸藩萬世治安固在是矣然萬一虜

或改圗則此地必先受敵其𫝑然也是可不加之意乎綢繆牗

戶之謀城復於隍之警誠有一日不可弛者備雲西所以備全

鎮備全鎮所以備天下也非乎然計阨塞稽逺近審形𫝑匪圗

莫彰謹繪圗如右而僣述其建置經畫國大君子有考焉

尹耕代國考自漢以來代國有三曰山北也山南也山東

也山北之代舊國也始扵商湯歴代因之齊桓之所服趙

襄之所並代成安陽之所封公子嘉之所奔趙歇陳餘

之所王夏説之所守王喜之所棄陳豨之所監皆是也今

蔚之廢城也山南之代徙都也始扵高帝十一年分山北為

郡而稍割太原地益之以自為國文帝之始封中年之所徙

入継之所自臨幸之所復以及子武子參之所分後武徙

淮陽於參之所合皆是也所謂𣈆陽中都也山東之代再

徙也始扵武帝元鼎中漢廣𨵿以常山為阻徙代扵清河

後王莽継絶改號廣宗王義之所都子年之所廢如意之

所復皆是也所謂清河也

代郡考古代郡今尉州也考之前漢代所領縣十八代為

蔚靈丘廣昌為今靈丘廣昌延陵平舒為今廣靈東

安陽為蔚廢安定縣馬城為馬邑陽原為𢎞州桑乾參

合高柳皆近塞地且如為中部都尉治鹵城近參合當城直

桓都皆不在南所不可考者道人班氏狋氏北平邑而已

後漢所領縣十一皆前漢之故而無延陵且如陽原參合𤫊丘

廣昌鹵城𣈆所領縣三廣昌平舒而加富城後魏所領縣

四平城太平武周永固曷嘗南及代州邪自烏桓鮮卑之雜

居而邊土漸夷建安黃𥘉之不競而邊郡多廢自茲以

降元魏屬之司牧齊人止置𤫊丘而代遂不郡矣唐之𥘉

也代陷於突厥乃因隋改鴈門為代郡也則置代扵鴈門

因後周置蔚州扵靈丘也則僑治蔚扵陽曲又僑治扵秀

容皆非舊也迨貞觀破突厥置郡靈丘而仍蔚舊稱天

寳更名復號代郡而仍鴈門舊地自此以後更變不常要

不出此遂以代為代以蔚為蔚而不知蔚之舊為代代之舊

為鴈門也

漢崔寔政論曰僕前為五原太守土地不知緝績冬積草

伏臥其中若見吏以草纒身令人酸鼻吾乃賣儲峙

得二十餘萬詣鴈門廣武迎織師使巧手作機乃紡以

教民織

舊唐書唐休璟傳超拜豐州司馬永淳中突厥圍豐

州都督崔智辯戰歿朝議欲罷豐州徙百姓於靈夏

休璟以為不可上書曰豐州控河遏賊實為𬓛帶自秦

漢己來列爲郡縣田疇良美尤宜耕牧隋季喪亂不能

堅守乃遷徙百姓就寧慶二州致使戎羯交侵乃以靈夏

爲邊界貞觀之末始募人以實之西北一隅方得寜謐

今若廢棄則河旁之地復為賊有靈夏等州人不安業

非國家之利也朝廷從其言豐州復存

李景略傳豐州北扼囘紇時風言囘紇將南下陰山上以

景略爲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天徳軍西受降城都防禦

使迫寨苦寒土地鹵瘠景略約己節用與士同甘苦鑿咸

應永清二渠漑田數百頃公私利焉二歲後軍聲雄冠

北邊

始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爲境北崖有拂雲祠突厥每犯邊必先詣祠禱觧然後

料兵度而南時黙啜悉兵西擊突𮪍施張仁願請乘虗取漠南地於河北築三


受䧏城絶其南冦路唐休璟以爲兩漢以來皆北守城築城虜腹中終爲所

有仁願固請中宗從之表留嵗滿兵以𦔳功咸陽兵二百人迯歸仁願擒之盡


斬城下軍中股慄役者盡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雲焉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


直靈武東城南直榆林三壘相各四百餘里其北皆大磧也斥地三百餘里

於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踰山牧馬朔方益無復

宼𡻕損費億計減鎮兵數萬按朔方軍即今河套地也唐𥘉與突厥以河


爲界則是固常守河矣而張仁願所築三受䧏城皆在黃河之北大漠之南史

 謂中城南直朔方意今河套之地西城南直靈武意今寕夏之地東城南直榆

 林意今在綏雲之間今其故址無復可考説者多謂東勝州即古東受䧏城所

 在其地今有斷頭山地最肥腴且宜馬疑即史所謂牛頭朝那也 國朝設東

 勝衞於此其後移於內地宣徳正統間徃徃有建議者欲復其故然而卒不退

 焉夫自古守封疆者必據險阻然守險也不守其險而守於險之外若即險而

 守則敵與我共其險矣是以古人之守江也必守淮而河亦然唐人禦突厥也

 始以河為界其後張仁願乃建三城於河之外馬是即守江之意益擇其要害

 之地扼其吭而折其脅也是以唐自有此城之後朔方益無宼𡻕省費億計減

 鎮兵數萬此其明驗也今日邊城營堡措置己定固無可更革之理然事有暫

 勞而乆安費少而效大者古人亦不憚改作在乎行之有其漸處之有其道焉

 耳臣故微舉其端而不敢盡其説以俟後之經國逺圖者雲

𢧐車總督軍務太子少保戶部尚書余子俊成化二十二年

造車之法輪高四尺四寸每𨾏輞九箇厚二寸五分車頭毎箇長一尺一寸裏邉為大頭徑過一尺一寸五分

外邉為小頭SKchar過九寸五分長六長一丈二尺五寸前頭推車橫圓扛一條長五尺五寸

高一尺八寸長五尺五寸闊二尺九寸周圍廂板厚四廂前頭橫軫木高四寸厚三寸五分

長四尺三寸後頭橫軫木高五寸厚三寸五分長四尺三寸廂內後頭向外䧟砲

陷砲木濶三又一寸入深二尺一寸厚五寸量砲之大小用之廂四角立柱在前者高一尺五寸五分卯在

外在後者高一尺四寸五分卯在外立於前後橫軫木之上柱外用木䧟鐡樁各高二尺二寸四樁輪用砲一箇

砲虎尾木通長五尺二寸廂後板𦘕虎頭高二尺三寸厚五寸造榨之法順身木

一根長五尺二寸兩頭各徑過二寸七分各用鐡篐鈎環穿角木眼闊一寸二分榨角木八根上頭長二尺八

寸下頭長二尺四寸各長五尺二寸上鋭下齊造樁之法樁一根長四尺三寸上齊下鋭上用鐵篐下用鏄中用貫䋲

圓環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