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天下郡國利病書 (四部叢刊本)/冊五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冊四 天下郡國利病書 冊五
清 顧炎武 撰 清 錢邦彥 撰坿錄 崑山圖書館藏稿本
冊六

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7-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5.djvu/2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7-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5.djvu/3

蘇州府

疆域東至東沙海岸三百一十四里西至常州府宜興縣界一百

 里南至浙江嘉興府秀水縣界九十四里北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通州界

 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松江府華亭縣界一百二十六里東北至

 大海一百七十二里西南至浙江湖州府烏程縣界一百五十

 一里西北至常州府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縣界四十九里

城周三十四里五十三歩九分

衛蘇州衞 領四千戶所

驛遞姑蘇驛 遞運所 立在胥門外

鈔関滸墅鈔関在府西北三十里

形𫝑南近諸越北枕大江漢武帝賜𫿞助書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隋地理志

徃事國都二 呉闔廬都姑蘇至其子夫差越人㓕之 元末張

 士誠㨿平江稱吳王我 太祖平之 帝幸一宋髙宗紹興四

 年金人入犯十月幸平江至明年二月還臨安 起兵二 楚

 項梁及羽自會稽以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 宋建炎三年

 世忠自平江入杭定苗劉之變

山水大江在嘗熟縣之北上接江隂縣界下入海與通州對岸

 海在太倉州嘉定縣之東上接江流南至上海縣界 太湖在

 府城西南四十里禹貢謂之震澤周官爾雅謂之具區史記國

 語謂之五湖其大三萬六千頃東西二百餘里南北一百二十

 里周五百里跨蘇常嘉湖四府界北有百瀆納建康常⿰氵閠 -- 潤數郡

 之水南有諸漊納宣歙臨安苕霅諸水其東則入於三江其名

 五湖者圗經以貢湖遊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為五魏韋昭以

 胥湖蠡湖洮湖滆湖與太湖為五吳虞翻雲太湖東通淞江南

 通霅溪西通荊溪北通滆湖東連韭溪凡五道故名志曰今湖

 亦自有五名自莫𨤲山之東與徐侯山相值者中為周廽三十

 里西口闊二里莫𨤲之西北與菱湖連者為莫湖南連莫湖東逼胥山

 者為胥湖二湖各廣五六十里長山之東曰游湖周五六十里西口闊二里其東岸即𣗳里

 山之西北連無錫老岸曰貢湖周廽一百九十里別有金𪔂湖梅梁湖

 東臯里湖其浸則通謂之太湖

太湖圖圖原闕

  嘉靖中崑山鄭若曾作太湖圗而為之論曰太湖延袤五百餘

  里雄跨蘇常湖三境全𣅳巨浸無大於此論水利則三郡田賦

  豐歉係焉論兵防則三郡封疆安危係焉全吳利害亦無大於

   向來論經略首多未之及㦯謂東西洞 庭及濵湖諸山古來兵火不及奚必議守然自古大兵之下江南也或從京口或從三壩志在城郭則山林必在所

  此況今日倭㓂志在鹵掠而村鎮已盡則必趨於未經兵火之

   棄若 倭夷土㓂則不然志在鹵掠棄無就有今腹內諸村鎮搜括已盡必趨於未經兵火之地則沿湖諸境非𠩄當防者耶 況

  地而自太湖入宜興以至金陵為道甚捷不可不先事而為之

  防也或曰湖中風波與江海異若之何其禦之曰此非漁網船

  不可也何也江船與海船不同海船與內河之船不同內河之

  船與湖泖船又不同內河之船即今之官航民舶是已江船大

  者為川為襄小者為滿 洪為擺渡之𩔗海船十餘種廣東新會船東

  莞船大福船草撇船海滄船開浪船髙把稍船𦪞船蒼山船八漿船鷹船漁船蜈蚣船兩頭船網船沙船曽已圗

  形於籌海圗編可覧而知若湖泖之船雖生長吳地者問之多

  不知況以宦㳺之人而知用之乎請詳言之夫湖泖之船大小

  不齊運石者謂之山船運貨者謂之駁船民家自岀入者謂之

  塘船衞所廵司所用者謂之廵船鄉夫水兵所駕者謂之哨船

  徃來津口者謂之渡船之六者雖皆習知湖中風濤之性尤未

  若漁船之便利也漁船莫大於帆𦊙其桅或六道可裝二十石或五

  道可裝一千四五百石或四道可裝千石無間寒暑晝夜在湖毎二隻合為一

  舎素為賊之所畏聨而䑸之太湖攻戰此其最善乎此船小者

  亦可入港桅三道可裝五百石二道可裝百石以下是也江湖中皆有之若

  風息時無問大小皆不適用葢𦊙之所利者狂風怒濤也其尾

 無櫓其旁無漿風息㠶弛即不如廵哨船之擊楫為有用矣其

 次為江𫟪大者可裝二千石以漸而降至於百石自五桅以至二桅亦專使㠶

 無櫓與漿其中號以下者可入港最大者不可入港(⿱艹石)欲出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子江則繇錫山髙橋下江水寛處行然湏重載壓船喫水方可

 過髙橋也其次為厰梢船大者可裝六七百石漸降至六七十石又其次為小鮮

 船即湖中航船自也大者不滿百石二者皆有㠶而有櫓又其次為剪網船

 二𨾏為一舎船雖狹小第一迅駃又其次為絲網船駕使不過三人

 而風㠶迅駃人亦堪用此二者各湖所共有也又其最小者為

 划船三四人盪漿如飛疾於剪網但不用風帆不利湖浪用之

 以探報諸舟所不及矣其遇賊也以漿超淖泥潑賊舟舟滑難

 立大為賊之所憚此船惟吳江長洲有之他縣皆無而吳江之

 二十九都者慣一行刼至為可惡凡此皆漁船之可用者也其

 他湖泖內港漁船尚有輒一人坐於船首輒魚者是趕網一輙一趕者是逐網

 口網在於船頭者是𦋐網秋冬𦋐魚夏月則歇而捕田雞者是江網立木於吳淞江鮎魚口水中兩兩相峙其人登

 架其船下泊是也溏網一𨾏帶頭一𨾏安坐溏岸上起綱者是六者皆遲鈍不適於用所

 適用者惟鸕鷀船一名水老鴉一櫓一漿或二漿岀於吳江長州二縣其駕使

 不過二三人其駃埒於剪網善用之大為軍旅之助或又曰週

 湖港口無慮百數焉得港港而備之曰不然湖口雖多通舟徃

 來者不過如吳江之韭溪葉港雪落洪⿰土冊 -- 𡊢関鮎魚口吳縣之莫

 舎漊胥口港無錫之獨山浦嶺吳塘門武進之馬蹟山宜興之

 荊溪東蠡河忻溪直瀆之𩔗可指而數也各練鄉兵守之而以

 廵哨船為之探報㠶𦊙𫟪江等船常居深水賊豈能入湖也哉

 然大小漁船未經刷集一旦用之欲望其出死力不能也湏平

 時籍之於官蠲其重役專委一亷仁有司點閘之則庻乎不敢

 規避耳

 三江 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周禮職方氏揚州藪曰具區

 川曰三江國語子胥曰三江環之民無所移范蠡曰與我爭三

 江五湖之利者非吳𫆀𢧐國䇿黃歇上秦王書曰越王禽之三

 江之浦吳越春秋曰范蠡乗舟出三江之口越絶書曰岀三江

 之口入五湖之中三江之名見於古者如此史記正義曰三江

 者蘇州東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

 曰淞江古笠澤江一江東南上七十里至白蜆湖名曰上江亦

 曰東江一江東北下三百餘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婁江於其

 分處號曰三江口顧夷吳地記雲淞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

 口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並淞江為三江按今淞

 江自吳江縣東長橋東行二百六十里入海自元立松江府於

 水之南而此江遂名吳淞禹跡之存於今者此一江而己婁江

 或曰自府城東經崑山太倉入海今名劉家河者是今府城東

 門名婁門亦其證也元海運 國𥘉下洋皆由此崇禎末漲塞

 東江大抵在府東南與松江府境自海塘障於南水北折為黃

 浦而東江不可考矣元潘應武以為太湖之水岀白蜆江急水

 港下澱山湖東自小漕大瀝諸港以入海者即古之東江金藻

 本其説以為可復而松江志曰上海縣黃浦支河曰閘港閘港

 之東曰新塲舊有海口論者指此為東江王圻曰東江疑在華

  亭海塩平湖界中後為捍海塘所截而歸有光則以禹貢之文

  本不相䝉二江並淞江之支流只有一江無三江也今以其形

  𫝑大畧為之圗並次歷代開治之蹟於左

 三江圖圗原闕

歷代水利

元和五年王仲舒治蘇隄松江為路即今石塘

吳越錢氏嘗置都水營田使以主水事募卒為都號曰撩淺

宋天禧間轉運使張綸於常熟崑山各開諸浦以導積水

天聖𥘉詔轉運使徐奭等自市涇以北赤門以南築石隄九十里

 起橋十有八或雲四十餘浚積潦自吳江東赴海

景祐中范仲淹守郡開浚五浦以䟽諸邑之水

 仲淹上宰臣書曰姑蘇四郊畧平窊而為湖者十之二三太湖

 尤大納數郡之水東入於海名曰淞江積雨之時湖溢而江壅

 支流並塞𫝑必橫潰今當為之䟽導不惟使東南入於淞江又

 使東北入於大江以至於海又必設閘於外以禦潮沙毎春僅

 理閘外工減數倍又松江一曲號曰盤龍父老傳雲岀水尤

 ⿰糹⿱丿㤙 -- 總數道而開之菑必大減

寳元元年轉運副使葉清臣䟽盤龍匯及滬瀆入海

慶曆中通判李禹卿隄太湖八十里為漕渠

至和二年崑山主簿丘與𫞐䓁作崑山塘為橋梁五十二名至和

 塘

嘉祐三年轉運使沈立開顧浦

四年招置蘇州開江兵士立吳江常熟崑山城下四指揮

六年轉運使李復圭知崑山韓正彥大脩至和塘又開松江之白

 鶴匯如盤龍之法

熈寕三年廣東安撫機宜郟亶上言蘇州水利五年除亶司農寺

 丞提舉兩浙興脩水利元豐元年正月有㫖罷奪

 亶書有六失六得其論地形髙下之宜曰蘇州五縣號為水田

 其實崑山之東接於海之岡壠東西僅百里南北僅二百里其

 地東髙而西下所謂東導於海而水反西流者是也常熟之北

 接於江之漲沙南北七八十里東西僅二百里其地皆北髙而

 南下所謂欲北導於江而水反南下者是也是二處皆謂之髙

 田而其崑山堈身之西抵於常州之境僅一百五十里常熟之

 南抵於湖秀之境僅二百里其地低下皆謂之水田髙田常欲

 水今水乃流而不蓄故嘗患旱水田常患水今西南既有太湖

 數州之水而東北又有崑山常熟二縣堈身之流故常患水也

 論古人蓄泄之跡曰今崑山之東地名太倉俗號堈身之東有

 一塘焉西徹淞江北通常熟謂之橫瀝又有小塘或二里或三

 里貫橫瀝而東西流者多謂之門(⿱艹石)所謂錢門張堈門沙堰門

 吳堈顧廟堈丁堈李堈門及斗門之𩔗是也夫南北其塘則謂

 之橫瀝東西其塘則謂之堈門堰門斗門者是古者堰水於堈

 身之東⿰氵⿱龷隹 -- 灌?溉髙田而又爲堈門者恐水之或壅則決之入橫歷

 所以分其流也故堈身之東其田尚有丘畆經界溝洫之跡在

 焉是皆古之良田因堈門壊不能蓄水而為旱田耳堈門之壊

 豈非五代之季民各從其行舟之便而廢之邪此治髙田之遺

 跡也若夫水田之遺跡即今崑山之南向所謂夏駕小虞等浦

 者皆決水於松江之道也其浦之舊跡闊者二十餘丈狹者十

 餘丈又有橫塘以貫其中而棊布之是古者既為縱浦以通於

 江又為橫塘以分其𫝑使水行於外田成於內有圩田之象焉

 故水雖大而不能為田之害必歸於江海而後已以是推之則

 一州之田可知矣故蘇州五門舊皆有堰今俗呼城下為堰下

 而齊門猶有舊堰之稱是則隄防既完則水無所瀦容設堰者

 恐其暴而流入於城也至和二年前知蘇州李侍郎開崑山塘

 而得古閘於夷亭之側是古者水不亂行之明驗也及夫隄防

 既壊水亂行於田間而有所瀦容故蘇州得以廢其堰而夷亭

 亦無所用其閘也為民者因利其浦之闊攘其旁以為田又利

 其行舟安舟之便決其堤以為涇今崑山諸浦之間有半里或

 一里二里而為小涇命之為某家涇某家浜者皆破古隄而為

 之也浦日以壊故水道湮而流遲涇日以多故田隄壊而不固

  日隳月壊遂蕩然而為陂湖矣此古人之跡也今秀州濵海之

  地皆有堰以蓄水而海塩一縣有堰近百餘所湖州皆築堤於

  水中以固田而西塘之岸至有髙一丈有餘者此其遺法也獨

  蘇州壊之耳論治田先後之宜曰今欲先取崑山之東常然之

  北凡所謂髙田者一切設堰瀦水以⿰氵⿱龷隹 -- 灌?溉之又浚其所謂經界

  溝洫使水周流於其間以浸⿰氵閠 -- 潤之立堈門以防其壅則髙田常

  無枯旱之患而水田亦減數百流注之𫝑然後取今之凡謂水

  田者除四湖外一切罷去其某家涇某家浜之𩔗循古今遺跡

  或五里七里而為一縱浦又七里或十里而為橫塘因塘浦之

  土以為堤岸使塘浦深而堤岸髙厚塘浦闊深則水通流而不

  能為田之害也堤岸髙厚則田自固而水可壅而必趨於江也

  然後擇江之曲者若所謂槎浦金竈子浦而決之使水必趨於

  海又䆒五堰之遺址而復之使水不入於城昔有七堰今復五堰者今只有五門

  故也案白居易詩有七堰八門六十坊之句是唐之世已有堰端拱二年轉運使喬惟岳方始廢之蓋隄防既壊水得瀦於

  民田之間水𫝑稍低故可廢其堰也是雖有大水不能為蘇州之患也如此則髙

  低皆利而無水旱之憂然後倣錢氏遺法𭣣圗回之利養撩淺

  之卒更休迭役以浚其髙田之溝洫與水田之塘浦則百世之

  利也

  又具蘇州季州及㳂江㳂海水田旱田見存塘浦港瀝堈門之數凡臣所能記者⿰糹⿱丿㤙 -- 總七項共二百六十五條 一具水田塘浦

  之跡凡四項其一百三十二條 一吳淞江南岸自北平浦北岸自徐公浦西至吳江口皆是水田約一百二十餘里南岸有

  大浦二十七條北岸有大浦二十八條是古者五里而為一縱浦之跡也其橫浦在淞江之南者臣不能記其名在淞江之北

 六七里間曰浪市橫塘又下北六七里而為至和塘是七里而為一橫塘之跡也淞江南大浦二十七條北平浦破江浦艾祈

 浦愧浦顧匯浦飬蠶浦大盈浦南觧浦梁乾浦石臼浦直浦分桑浦內薫浦趙屯浦石浦道褐浦千墩浦錐浦張潭浦陸直浦

 甫里浦浮髙浦塗頭浦順徳浦大姚浦破墩浦盞頭浦淞江北大浦二十八條徐公浦北觧浦瓦浦沈浦蔣浦三林浦周浦顧

 墓浦金城浦木𤓰浦蔡浦下駕浦浜浦洛舎浦楊梨浦新洋浦淘仁浦小虞浦大虞浦馬仁浦浪市浦尤涇浦下里浦戴𭏟浦

 上顧浦青丘浦奉里浦任浦淞江北橫塘二條浪市橫塘至和塘已上淞江塘浦五十七條並當淞江之上流皆是闊其塘浦

 髙其隄岸以固田也只因乆不修治遂至隳壊每遇大水上項塘浦之岸並沉在水底不能固田議者不知此塘浦元有大岸

 以固田乃謂古人浚此大浦只欲泄水此不知治田之本也臣今擘畫並當浚治其浦修成堤岸以禦水甾不湏逺治他處塘

 浦求決積水而田自成矣 一至和塘自崑山西至蘇州    其南北兩岸各有大浦十二條是      浦

 之跡也其橫浦南六七里而有       皆為風濤洗刷不見其跡臣前  至和塘徒有通徃來禦風濤之小功而

 無衞民田去水患之大利者謂至和塘南北縱浦橫塘皆廢故也謹具下項至和塘南大浦十二條小虞浦大虞浦尤涇浦新

  瀆浦平樂浦戴𭏟浦真義浦朱塘浦界浦鳯凰涇任浦蠡唐至和塘北大浦十二滌小虞浦大虞浦尤涇浦髙𭏟浦雍里浦諸

  昌涇界浦任浦上雉瀆下雉瀆蠡塘官瀆橫塘在南者曰浪市塘已具淞江項內更不再岀在北者皆廢已上至和塘両岸塘

  浦二十四條在塘北者今猶有其名而或無其跡在塘南者雖存其跡而並皆狹小㫁續不能固田其間南岸又有朱涇王村

  涇北岸又有司馬涇季涇周涇小蕭涇大蕭涇歸涇吳涇清涇譚涇禇涇楊涇之𩔗皆是民間自開𥝠浜即臣向所謂某家涇

  某家浜之𩔗是也今並乞廢罷只擇其浦之大者闊開其塘髙築其岸南修起浪市橫塘北則或五里十里為一橫塘以固田

  自近以及逺則良田漸多白水漸狹風濤漸小矣 一常熟塘自蘇州齊門北至常熟縣一百餘里東岸有涇二十一條西岸

  有涇十二條是亦七里十里而為一橫塘之跡也但目今並皆狹小非大叚塘浦蓋古人之橫塘隳壊而百姓侵占及擅開𥝠

  浜相雜於其間也謹具下項常熟塘東橫涇二十一條闕墓涇楊涇米涇樊涇蠡涇南湖涇湖涇朱涇永昌涇茅涇薛涇界涇

  吳塔涇尚涇川涇黃土涇圃涇廟涇卞荘涇新橋涇黃母涇常熟塘西橫涇十二條石師涇楊涇王婆涇髙姚涇⿱⺾⿰𩵋禾 -- 蘇宅涇蠡涇

  皮涇廟涇永昌涇野長涇譚涇墓門涇已上常熟塘両岸橫涇三十三條蓋記其畧耳今但乞廢其小者擇其大者深開其塘

  髙修其岸除西岸自擘畫為圩外其東岸合與至和塘北及常熟縣南新修縱浦交加棊布以為圩自近以及逺則良田漸多

  白水漸狹風濤漸小矣 一崑山之東至太倉堈身凡三十五里両岸各有塘浦七八條是五里而為一縱浦之跡也其橫塘

  在塘之南六七里而為朱瀝塘張湖塘郭石塘黃姑塘在塘之北為風濤洗刷與諸湖相連不見其跡謹具下項崑山塘南有

  塘浦七滌次里浦新洋江任里浦下駕浦下吳浦上吳浦太倉橫瀝崑山塘北有塘浦七條婁縣上塘婁縣下塘新洋江低里

  浦黃剪涇上吳塘下吳塘橫塘四條朱瀝塘張湖塘郭石塘黃姑塘已上塘瀝十八條除新洋江下駕浦曽經開浚餘並未嘗

  開浚今河底之土反高於田中毎遇天雨稍闕則更不通舟船天雨未盈尺而田盡渰𣳚今並乞開浚以固田 一具旱田塘

  浦之跡凡三項一百三十三條 一淞江南岸自小來浦北岸自北陳浦東至海口並是旱田約長一百餘里南有大浦一十

  八條北有大浦二十條是五里而為一縱浦之跡也其橫浦之在江南者臣不記其名在江北者七八里而為鷄鳴塘練祈塘

  是七里而為一橫塘之跡也謹具下項淞江南岸有大浦一十八條小來浦盤龍浦朱市浦松子浦野奴浦張整浦許浦魚浦

  上燠浦丁灣浦蘆子浦滬瀆浦釘鈞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薴浦爛泥浦淞江北岸有大浦二十條北陳浦顧浦桑浦大

 黃肚浦小黃肚浦章浦樊浦楊林浦上河浦下河浦𠎣天浦鎮浦新華浦槎浦秦公浦䨇浦大塲浦唐章浦貴州浦商量灣橫

 塘二條鷄鳴浦練祈浦己上塘浦四十條各是𤱶引江水以⿰氵⿱龷隹 -- 灌?溉髙田只因乆不浚治浦底既髙而江水又低故逐年嘗患旱

 也議者乃謂於此諸浦決泄蘇州崑山長洲及秀州之積水是未知古人設浦之意也今當令髙田之民治之以備旱甾則髙

 田𫉬其利也 一太倉堈身之東至茜涇約四五十里凡有南北大塘八條其橫塘南自練祈塘北至許浦共一百二十餘里

 有堈門及塘浜約五十餘條臣能記其二十五條旱田而橫塘多欲水之周流於其間⿰氵⿱龷隹 -- 灌?溉之意也今皆淺淤不能引水以⿰氵⿱龷隹 -- 灌?

 於田謹具下項南北之塘八條太倉東橫瀝半徑塘青堈橫瀝五家堈橫瀝鴨頭塘支涇楊墓子涇茜涇東西之塘及堈門等

 二十五條方秦塘錢門塘劉塘張堈門薛市門黃姑塘吉涇塘沙堰門太倉塘包涇古塘吳堈門顧堈門廟堈門岳瀝李堈門

 丁堈門湖川門黃涇杜漕塘䨇鳯塘㪷門直塘支塘李墓塘已上堈身以東塘浜門瀝共三十三條南北者各長一百餘里接

 連大浦並當浚治以⿰氵⿱龷隹 -- 灌?溉髙田東西者橫貫三重堈身之田而西通諸湖若深浚之大者則置閘㪷門或置堰而下水亟遇大

 旱則可以車畎諸湖之水以灌田大水則可以通放湖水以⿰氵⿱龷隹 -- 灌?田而分減低田之水𫝑於平時則瀦聚春夏之雨澤使堈身之

 水常髙於低田不湏車𤱶而民田足用 一沿海之地自淞江下口南連秀州界約一百餘里有大浦二十條臣今能記其七

 條自淞江下口北繞崑山常熟之境接江隂界約三百餘里有港浦六十餘條臣能記其四十九條是五里為一縱浦之跡也

 其橫塘在崑山則為八尺涇花莆涇在常熟則為福山東橫塘福山西橫塘謹具下項淞江口下南連秀州界有大浦七條三

 林浦杜浦周浦大臼浦䘏瀝浦戚崇浦羅公浦淞江口下北繞蘇州崑山常熟縣界至江隂軍界有港浦四十九條北及浦下

 田浦堀浦上夾浦下練祈浦桃源浦練祈浦顧涇浦六岳浦採桃浦川沙浦下張浦新漕浦茜涇浦楊林浦七丫浦𣹜港浦北

 浦尹公浦甘草浦唐相浦陳涇浦錢涇浦湴湖浦吳泗浦鐺腳浦下六河浦黃浜浦沙營浦白茆浦金涇浦髙浦許浦塢溝浦

 千歩涇耿涇浦新涇浦崔浦水門浦鰻𩻌浦吳涇髙涇西陽浦新涇陳浦張涇湖涇奚浦黃泗浦橫塘四條八尺涇花浦涇福

 山東橫塘福山西橫塘已上沿海港浦共六十條各是古人東取海潮北取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江水⿰氵⿱龷隹 -- 灌?田各開入堈阜之地七里十里或十

 五里間作橫塘一條通⿰氵⿱龷隹 -- 灌?諸浦使水周流於髙阜之地以浸⿰氵閠 -- 潤髙田非專欲決積水也其間雖有大浦五七條自積水之處直

 可通海然各逺三五十里至一百餘里地髙四五尺至七八尺積水既𬒳低田堤岸隳壊一時漫流瀦聚於低下平闊之地雖

 開得上項大浦其積水終不肯逺從髙處而流入於海唯大水之年決之則暫或東流爾今不拘大浦小浦並皆淺淤自當開

 浚東引海潮北引江水以⿰氵⿱龷隹 -- 灌?田 已上水田旱田塘浦之跡共七項⿰糹⿱丿㤙 -- 總二百六十五條皆是古人因地之髙下而治田之法也

 其低田則濶其塘浦髙其隄岸以固田其髙田則深浚港浦畎引江海以⿰氵⿱龷隹 -- 灌?田後之人不知古人⿰氵⿱龷隹 -- 灌?田固田之意乃謂低田髙

 田之所以濶深其塘浦者皆欲決泄積水也更不計量其逺近相視其髙下一例擇其塘浦之尤大者十數條以決水其餘差

 小者更不浚治及興工役動費國家三五十萬貫石而大塘大浦終不能泄水其塘浦之差小者更不曽開浚也而議者猶謂

 此小塘小浦亦可泄水以致朝廷愈不見信而大小塘浦一例更不浚治積𡻕累年而水田之隄防盡壊使二三百里肥腴

 地槩為白水髙田之港浦皆塞而使數百里沃衍潮田盡為𮎰蕪不毛之地深可痛惜臣竊思之上項塘浦既非天生亦非地

 岀又非神化是皆人力所為也然自國朝統御已來百餘年間除十數條大者間或浚治外其餘塘浦官中則不曽浚治今當

 不問髙低不拘小大亦不問可以決水與不可以決水但係古人遺跡而非𥝠浜者一切併合公私之力更休迭役旋決修治

 係低田則髙作堤岸以防水係髙田則深浚港浦以⿰氵⿱龷隹 -- 灌?田其堈身西流之處又設斗門或堈門或堰閘以瀦水如此則髙低皆

  治而水旱憂

  亶既卒其子將仕𭅺僑又嗣緝其説曰浙西昔有營田司自唐

  至錢氏時其來源去委悉有隄防堰閘之制旁分其支脈之流

  不使溢聚以為腹內畎畆之患是以錢氏百年間𡻕多豊稔唯

  長興中一遭水耳暨納土之後至於今日其患方劇蓋由端拱

  中轉運使喬惟岳不䆒堤岸堰閘之制與夫溝洫畎澮之利姑

  務便於轉漕舟楫一切毀之𥘉則故道猶存尚可尋繹今則去

  古既乆莫知其利營田之局又謂閑司冗職既已罷廢則隄防

  之法流決之理無以考據水害無已至乾興天禧之間朝廷專

  遣使者興修水利逺來之人不識三吳地𫝑髙下與夫水原來

 歷及前人營田之利不過採愚農道路之言以目前之見為常

 乆之䇿指常熟崑山枕江之地為可導諸港而決之江開福山

 茜涇等十餘浦殊不知古人建立堤堰所以防太湖泛溢渰沒

 腹內良田今若就東北諸渚決水入江是導湖水經由腹內之

 田瀰漫盈溢然後入海所以浩渺之𫝑常逆行而瀦於蘇之長

 洲常熟崑山常之宜興武進湖之烏程歸安秀之華亭嘉禾而

 東北一路又以水𫝑之方岀於港浦復為潮𫝑抑囬所以皆聚

 於太湖四郡之境而不可治也又況太湖蓋積十縣之水一水

 自江南諸郡而下岀領阪重複間當其霖潦積貯谿澗奔湍迤

 邐而至長塘湖又⿰氵閠 -- 潤州之金壇延陵丹陽丹徒諸邑皆有山源

 併會於宜興以入太湖一水自杭睦宣歙山源與天目等山衆

  流而下杭之臨安餘杭及湖之安吉武康長興以入太湖昔禹

  治水凡以三江決此一湖之水今則二江已絶唯吳淞一江存

  焉䟽洩之道既隘於昔又為𫞐豪請占植以菰蒲蘆葦又於吳

  江之南築為石塘以障太湖東流之𫝑又於江之中流多置𦌘

  㫁以遏水𫝑是致吳江不能吞來源之瀚漫日淤月澱下流淺

  狹迨元符𥘉遽漲潮沙半為平地積雨滋乆十縣山源併溢陂

  淹浦港悉皆瀰漫四郡之民惴惴然有為魚之患也吳淞古江

  故道深廣可敵千浦向之積潦尚或壅滯議者但以開數十浦

  為䇿而不知臨江濵海地𫝑髙仰徒勞無益愚今者所䆒治水

  之利必先於江寕治永陽江與銀林江等五堰體𫝑故跡決於

  西江⿰氵閠 -- 潤州治丹陽練湖相視大崗尋䆒凾管水道決於北海常

 州治宜興滆湖沙子淹及江隂港浦入北海以望亭堰分屬蘇

 州以絶常州輕廢之患如此則西北之水不入太湖為害矣又

 於蘇州治諸邑限水之制闢吳江之南石塘多置橋梁以決太

 湖會於青龍華亭而入海仍開浚吳淞江其諸江湖風濤為害

 之處並築為石塘及於彭匯與諸湖瀼等處尋䆒昔有江港自

 南經北以漸築為堤岸所在陂淹築為水堰杭州遷長河堰以

 宣歙杭睦等山源決於浙江如此則東南之水不入太湖為害

 矣此所謂旁分其支脈之流不為腹內畎畆之患者此也今之

 言治水者有二一則以導青龍江開三十浦為説一則以使植

 利戶浚涇浜作圩垾為説是二者各得其一偏若止於導江開

 浦則必無近効若止於浚涇作垾則難以禦暴流要當合二者

  之説相為首尾乃盡其善但施行先後自有次第耳必不得己

  欲両者兼行以規近効亦有其説若欲決蘇州湖州之水莫若

  先開崑山縣之茜涇浦使水東入於大海開崑山之新安浦顧

  浦使水南入於淞江開常熟縣之許浦梅里浦使水北入於楊

  子江復浚常州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縣界之望亭堰俾蘇州管轄謹其開閉以

  遏常潤之水則蘇州等水患可漸息而民田可治矣若欲決常

  州潤州之水則莫若決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縣之五缷堰使水趨於楊子江則

  常州等水患可漸息而民田可治矣何以言之茜涇浦在蘇州

  之東南去海止二十里泄水甚徑然其地浸髙比之蘇州及崑

  山縣地形不啻丈餘而徃年開此浦者但為文具所開不過三

  四尺一二尺而已又止於以地靣為丈尺而不知以水面為丈

 尺不問髙下而勻其淺深欲水之東注不可得也水既不東注

 兼又浦口不置堰閘賺入潮沙無上流水𫝑可衝遂致浦塞愚

 故乞開茜涇等浦湏置堰閘所以外防潮之漲沙也常潤之地

 比蘇州為差髙而蘇之東𫝑接海岸其地亦髙蘇州介於兩髙

 之間故毎遇大水西則為常⿰氵閠 -- 潤之水所注東則為大海岸道所

 障其水瀦蓄無縁通泄若不令蘇州管轄望亭堰閘則無復有

 防遏之理故愚乞謹守望亭閘俾水無西衝之夏既望亭之西

 自有五缷堰可以決水徑入於北江若使常潤之水決下此堰

 則不唯少紓蘇州之水𫝑而常⿰氵閠 -- 潤之水亦自可以就近順流而

 入於江矣此堰決水其𫝑甚徑徃者官吏非不施行然決堰未

 多而民田已沒何也蓋止知決堰而不知預築堰下民田之堤

 岸以防水𫝑故也至於吳淞江北岸三十餘浦唯鹽䥫一塘可

 直㵼水北入楊子江餘皆連接乎江湖瀼合而為一非徒無益

 為害大矣乞措置一面開導河浦即便相度淞江諸浦除鹽鐡

 塘及大浦開導置閘外其餘小河一切並為大堰或設水竇以

 防江水即吳淞江水徑入東海而吳之河浦不為賊水所壅諸

 縣圩岸亦免風波所破某聞錢氏循漢唐法自吳江縣淞江而

 東至於海又沿海而北至於楊子江又沿江而西至於常州江

 隂界一河一浦皆有堰閘所以賊水不入乆無患害今之言治

 水者不知根源始謂欲去水患湏開吳淞江殊不知開吳淞江

 而不築両岸堤塘則所導上源之水輻湊而來適為兩州之患

 蓋江水溢入南北溝浦而不能徑趨於海故也儻効漢唐以來

 堤塘之法修築吳淞江岸則去水之患已十九矣震澤之太纔

 三萬六千餘頃而平江五縣積水㡬四萬頃然非若太湖之深

 廣瀰漫一區也分在五縣逺接民田亦有高下之異淺深之殊

 非皆積水不可治也但與田相通極目無際所以風濤一作囬

 環四合無非水者既非全積之水亦有可治之田瀦㵼之餘其

 淺淤者皆可修治永為良田況五縣積水中所謂湖瀼陂淹其

 間深者不過三四尺淺者一二尺而已今乞措置深者如練湖

 大作隄防以匱其水復於隄防四傍設為斗門水瀬即大水之

 年足以瀦蓄湖瀼之水使不與外水相通而水田之圩垾無衝

 激之患大旱之年可以決斗門水瀬以浸⿰氵⿱龷隹 -- 灌?民田而旱田之溝

 洫有𤱶畆之利其餘淺者本是民田皆可相視治為良田

元祐中宜興人單鍔著吳中水利書以為三州水患一由於五堰

 之廢由宜興而西溧陽縣之上有五堰古所以節宣歙金陵九

 陽江之衆水由分水銀林二堰直趨太平州蕪湖後之商人由

 宜歙販運𥱼木東入二浙以五堰為艱阻因相為之謀罔紿官

 中以廢去五堰五堰既廢則宣歙金陵九陽江之水或遇五六

 月山水暴漲則皆入於宜興之荊溪由荊溪而下太湖一由於

 百瀆之塞荊谿受宣歙蕪湖江東數郡之水行四十五里至震

 澤古人以谿流不足以勝數郡奔注之𫝑復於震澤之口開瀆

 百條各有地分之名而⿰糹⿱丿㤙 -- 總謂之百瀆又開橫塘瀆一條綿亘四

 十里以貫百瀆而通瀕湖諸鄉阡陌之水蓋橫塘直南北以經

 之百瀆直東西以緯之既分荊谿之流下震澤由震澤入太湖

 抵淞江由江入海是以昔年未嘗有水患而震澤亦不為吳中

 害今荊谿受數郡之水不少減而百瀆橫塘大半堙塞一由於

 淞江之長堤三州之水瀦為太湖由淞江以入海慶曆二年以

 淞江風濤漕運多敗官舟遂接續築淞江長堤界於江湖之間

 橫截江流五六十里震澤受吳中數郡之水乃遏以長堤雖時

 有橋梁而流𫝑不快又自淞江至海浦諸港復多沙泥漲塞茭

 蘆叢生隄傍亦沙漲為田是以三春霖雨則蘇湖常秀皆憂

 漫雖増吳江一邑之賦顧三州逋失者不貲今莫若治五堰使

 上之水不入於荊溪而由分水銀林二堰直歸太平之蕪湖下

 治吳江之岸為千橋使太湖之水東入於海中治百瀆之故道

 與夫蘇常湖三州之有故道旁穿於太湖者則三州之水可以

 無患

 別畫 一先開吳江縣江尾茭蘆地 一先遷吳江沙上居民及開白蜆江通青龍鎮又開青龍鎮安亭江通海 一先去吳

 江土為千橋 一先置常州運河㪷門一十四所用石碶並築堤管水入江 一次開夾薴干白鶴溪白魚灣塘口瀆大吳瀆

 令長塘湖滆湖相連走泄西水入運河下㪷門入江 一次開宜興百瀆見今只有四十九條東入太湖 一次開蘇州茜涇

 白茅七鴉福山梅里諸浦及茜涇 一次開江隂下港黃田春申季子竈子諸港 一次開宜興東西蠡河 一次根䆒諸臨

 江湖海諸縣凡泄水諸港瀆並皆䟽鑿

 按 國𥘉因五堰舊跡立為銀渚東壩禁商𥱼徃來既可以挽東𭐏以西之水北㑹於 南京以成朝宗之𫝑又使東𭐏以東

 之水返注蕪湖不下震澤而三吳成陸海之饒乃東南萬世之利也

崇寕元年置提舉淮浙澳牐司於蘇州

二年宗正丞徐確提舉常平自封家渡古江開淘至大通浦直徹

 海口七十四里

政和六年以戶曹趙霖提舉常平開脩平江諸浦

 霖上言三説一曰開治港浦二曰置閘啓閉三曰築圩褁田三

 者闕一不可又各有先後緩急之序其置閘篇曰治水莫急於

 開浦開浦莫急於置閘置閘莫利於近外若置閘而又近外則

 有五利焉江海之潮日両漲落潮上⿰氵⿱龷隹 -- 灌?浦則浦水倒流潮落浦

 深則浦水湍㵼逺地積水早潮退定方得徐流㡬至浦口則晚

 潮復上元未流入江海又與潮俱還積水與潮相度徃來何縁

 減退今開浦置閘潮上則閉潮退即啓外水無自以入裹水日

 得以出一利也外水不入則泥沙不淤於閘內使港浦常得通

 利免於堙塞二利也瀕海之地仰浦水以溉髙田毎苦鹹潮多

 作堰㫁若決之使通則害苗稼若築之使塞則障積水今置閘

  啓閉水有泄而無入閘內之地盡𫉬稼穡之利三利也置閘必

  近外去江海止可三五里使閘外之浦日有澄沙淤積假令𡻕

  事積治地里不逺易為工力四利也港浦既已深濶積水既已

  通流則泛海浮江貨船木栰或遇風作得以入口住泊五利也

  復有二説崑山諸浦通徹東海沙濃而潮鹹當先置閘而後開

  浦一也閘之側各開月河以堰為限遇閘閉小舟不阻徃來二

  也築圩篇曰天下水田之利莫盛於平江平江之田以低為勝

  自田圩既盡水通為一故昔日良田並沉水底古人築圩褁田

  非徒謂得所居耳必於開浦置閘之後凢積水之田盡令脩築

  圩岸使水無所容斯為治之成矣

  崑山常熟共三十六浦除常熟之許浦及白𦭘福山三浦見今深闊水𫝑通快不湏開治餘三十三浦崑山十有二掘浦下張

 浦七丫浦茜涇浦楊林浦六鶴浦顧逕浦川沙浦五嶽浦蔡浦琅港浦常熟二十有一黃泗浦奚浦西成浦東成浦水門溏崔

 浦耿涇浦魚磹浦鄔溝浦瓦浦塘浦髙浦金涇浦石撞浦陸河浦北浦甘草浦千歩涇司馬涇金涇錢涇黃鶯漕

紹興二十九年監察御史任古開平江水利從常熟東柵至雉

 浦入丁涇開福山塘自丁涇口至尚墅橋北注大江

隆興二年詔知平江沈度開崑山常熟十浦

淳熈二年詔知平江陳峴開許浦

十三年提舉常平羅㸃奏開澱山湖

 㸃上言浙西圍田湮塞水𫝑所在皆有獨澱山湖一處為害最

 大此湖東西三十六里南北一十八里旁通太湖匯蘇湖秀三

 州之水上承下洩不容少有壅遏華亭在湖之南崑山在湖之

 北水自西南趨東北所頼洩水去處其大者東有大盈趙屯大

 石三浦西有千墩陸虞道褐三浦中間南取澱山湖北取吳淞

 江凡三十六里並湖以北中為一澳係古來吐吞湖水之地今

 名山門溜東西約五六里南北約七八里正當湖流之衝非衆

 浦比貫山門溜之中又有斜路港上逹湖口當斜路之半又西

 過為小石浦上逹山門溜下入大石浦凡斜路港大小石浦分

 為三道殺洩湖水並從上而下通徹吳淞江江湖二水曉夕徃

 來䟽⿰氵⿱龷隹 -- 灌?不息以此浦港通利無有沙泥壅塞可以宣導水源今

 來頑民輒於山門溜之南東取大石浦西取道褐浦並縁澱山

 湖北築成大岸延跨數里遏截湖水不使北流盡將山門溜中

 圍占成田所謂斜路及大小石浦洩放湖水去處並皆築塞父

 老嘗言圍岸𥘉築時湖水平白漲起丈餘盡壅入西南華亭縣

 界大小石浦並斜路港口既𬒳圍㫁其浦腳一日二潮則泥沙

 隨潮而上湖水又不下流無縁蕩滌通利即今淤塞反髙於田

 遇水則無處洩㵼遇旱則無從取水請乞開浚

理宗朝置魏江江灣福山水軍數千人專脩江河湖塘

元大徳二年立浙西都水庸田使司尋罷復立都水監

八年以海道千夫長任仁發言命行省平章開吳淞江西自上海

 縣界吳淞舊江東抵嘉定石橋洪迤邐入海置木閘

 仁發著水利問答大畧謂宋蘇軾有言若要吳淞江不塞吳江

 一縣之民可盡徙於地處庻上源寛濶清水力盛沙泥自不能

 積何致有湮塞之患哉自歸附後將太湖東岸岀水去處或釘

 柵或作堰或為橋及有湖泖港汊又慮𥝠塩船徃來多行塞㫁

 所以清水日弱渾潮日盛沙泥日積而吳淞江日就淤塞正與

 蘇軾所見相合大抵治水之法有三浚河港必深濶築圍岸必

 髙厚置閘竇必多廣設遇水旱就三者而乗除之自然不能為

 害儻人力不盡而一切歸數於天寕有豊年耶 又曰開江身

 闊二十五丈置閘十座毎閘闊二丈五尺可以泄水二十五丈

 吳淞江係潮水徃來之地范文正公曰一日之潮有損有增三

 分其時損居二焉四時辰潮漲八時辰潮落所設之閘晝夜皆

 去水之時也所以江面雖二里之寛不如十閘之功也議者曰

 吳淞江自古無閘何不䟽通故道一任潮之徃來答曰新開江

 道水性未順兼以河淺約住泥沙不數月間必復淤塞前工俱

 廢故范文正公曰新導之河必設諸閘若欲再復吳淞江故道

 湏候流順河深衆水歸源當於此時諸閘都閉挑開一處堰壩

 任潮徃來借清水力東衝西決自復成江矣考工記曰善溝者

 水囓之此之謂也

 計吳淞江東南黃浦口起至大盈浦口止一萬五千一百丈大盈浦口起至永淮寺東止一千六百丈 永淮寺東起至趙屯

 浦口止一千五百丈趙屯浦口起至至陸家浜止二千三百五十丈 陸家浜起至千墩浦口新洋江止一千六百丈 通計

 長二萬二千一百五十丈

泰定元年復立都水營田使司命行省左丞朶兒只班知水利前

 都水少監任仁發開吳淞舊江於嘉定州之趙浦嘉興上海縣

 之潘家港烏泥涇各置石閘注八

至正元年命工部尚書禿魯行省平章政事只里瓦歹䓁撩漉吳

 淞江沙泥浚各閘舊河直道與漕渠張涇及風波南俞北俞塩

 鐡官紹盤龍浦匯六磊石浦等塘

 潘應武言澱山湖中有山寺宋時在水中心東有岀水港曰斜

 瀝口曰汊港口曰小曹港曰大瀝口曰小瀝口各闊十餘丈通

 潮水徃來潮退則引湖水下大曹大盈等浦入青龍蟠龍江而

 岀海古人謂水之尾閭門宋法禁人占湖為田為洩水路故也

 歸附後權𫝑占㨿為田今山寺在田中雖有港漊悉皆淺狹潮

 水湖水不相徃來攔住去水東南風水囬太湖則長興宜興歸

 安烏程徳清等處泛濫西北風水下澱山湖泖則崑山常熟吳

 江松江等處泛濫皆因下流不決積水徃來為害圍占日乆

 難復舊澱山湖北有道褐浦石浦千墩浦小瀝口四處取江頗

 近水𫝑順便今若先於此四處開浚決放水路以救百姓以保

 公𥝠實為居安慮危經理根本之計候水減退然後次第開浚

 諸處河港此即古人所謂下流既通上流可導也

 一澱山湖北一帶自廟兒頭港至趙屯浦一百餘里共有港浦一十三條今皆淤淺惟有道褐浦石浦最低下取江頗近水𫝑

 甚便𦒿老俱曰十年前潮水徃來近方湮塞此處宜及早脩浚 一沿塘三十六座橋道及葑門外至吳江七里橋多有上下

 橋道𭐏塞不通數內第四橋下水路來自湖州大錢港衝出塘東湖泊間入笠澤湖汾湖白蜆江下急水港直至澱山湖水𫝑

 洶湧歸附後𬒳人占㨿又造橋築堤水益淺狹冝委官相視仍復通放 一長橋南堍古來水到龍王廟後歸附後築塞五十

 餘丈見蓋房與軍戶居以致太湖岀口狹小易致泛濫冝委官徃視指定龍王廟基諭令軍戶移入營內仍舊造橋相接

 都水書吏吳執中言吳淞古江已𬒳潮沙堙漲𭛠重工多似非

 人力可及其澱山舊湖多為豪戶圍褁成田恐亦未易除毀即

 今太湖之水迂廽宛轉不流於江而北流入至和塘經太倉出

 劉家港入海並澱山湖之水東南自大曹港柘澤塘東西橫泖

 逹於上海新涇入海不若因其就下之性順其必趨之𫝑於上

 海太倉等處相視可開河港挑浚通流仍踏視吳淞古江應

  舊來岀水支港可以容易出海去處盡行䟽浚為工差便

 元末張士誠開白茆塘

 大明永樂二年 命戶部尚書夏原吉開崑山東南下界浦掣吳

  淞江之水北逹劉家河又挑嘉定縣四顧浦南引吳淞江水北

  貫吳塘亦由劉家河入海又浚常熟白茅塘導諸水入楊子江

 原吉奏曰吳淞江延袤二百五十餘里廣一百五十餘丈西接

  太湖東通大海前代屢䟽導之然當潮汐之衝沙泥淤積屢浚

  屢塞不能經乆自吳江之長橋至夏駕浦約一百二十餘里雖

  雲通流多有淺狹之處自夏駕浦抵上海縣南蹌浦口一百三

 十餘里潮沙壅障茭蘆樷生已成平陸欲即開浚工費浩大且

 灎沙游泥浮泛動盪難以施工臣等相視得嘉定之劉家港即

 古婁江徑通大海常熟之白茅港徑入大江皆係大川水流迅

 急宜浚吳淞江南北両岸安亭等浦港以引太湖諸水入劉家

 白茅二港使直注江海又松江大黃浦乃通吳淞江要道今下

 流壅遏難流傍有范家浜至南蹌浦口可徑逹海宜浚令深濶

 上接大黃浦以逹泖湖之水此即禹貢三江入海之跡俟既開

 通相度地𫝑各置石閘以時啓閉每至水涸之時修築圩岸以

 禦暴流如此則事功可成於民為便

 徐獻忠曰原吉北掣吳淞之水入於劉河是矣然徒浚其流而

 不開其源七十二水門之湮塞如故則吳淞之流不加迅疾夏

 駕與四顧二浦潮汐之入者不能敵住柰何而不塞也必湏大

 開吳江長橋有大洪者三五處以其石砌水門三併為一除其

 占塞決其壅滯與寳帶橋急流無異則吳淞入於夏駕四顧可

 也直逹於新城海口可也決無壅塞之患矣

正統五年 命廵撫工部侍𭅺周忱浚吳淞江及崑山縣顧浦

天順二年廵撫左副都御史崔㳟開吳淞江

餞溥記曰崔公奉 勑廵撫東南首詢水患以吳淞為尤甚乃

舉府判洪景徳等治之以為江之故道雖浚必合莫若從新地

鑿之力易為而功不壊起自大盈浦東至吳淞江廵司計二萬

二千丈又自新涇西南至浦匯入江計四千丈闊皆一十四丈

深皆二丈而低鄉之潦可洩東北則自曹家河平地鑿及新塲

 計三萬餘丈深闊皆與江同又新華涇塘六磊塘嬰竇湖烏泥

 涇入浦而髙鄉之旱亦免

成化八年置僉事於浙江專治蘇松等府水利正徳八年改設兵備副使兼水利

弘治七年 命工部侍𭅺徐貫開吳淞江並白茆等塘

 貫奏曰竊見嘉湖常鎮水之上流蘇松水之下流不浚無以開

 其源下流不浚無以導其歸於是督同委官人等將蘇州府吳

 江長橋一帶茭蘆之地䟽浚深闊導引太湖之水散入澱山陽

 城昆承等湖又開吳淞江並大石趙屯等浦洩澱山湖水由吳

 淞江以逹於海開白茅港並白魚洪鮎魚口等處洩崑承湖水

 以注於江又開七浦塩鐡等塘洩陽城湖水以逹於海下流䟽

 通不復壅塞開湖州之漊涇洩天目諸山之水自西南入於太

  湖開常州之百瀆洩荊溪之水自西北入於太湖又開各斗門

  以洩運河之水由江隂以入江

   金藻三江水利論曰治水


 之道有六曰探本源也順形𫝑也正綱領也循次序也均財力也勤省視也

 所以行之者有一曰任得人而己矣任得人而六事不舉者未之有也六事

 舉矣水不為利而為害者亦未之有也所謂任得人者臣愚以為治水救民

 莫木之事也況 國家財賦多仰給於東南伏聞堯舜治水必委之於神禹

 而輔之以伯益故能地平天成萬世永賴今之治水者緫之以一僉憲而已

 臣愚不知其才徳與禹益何如而其爵位實有未及既非考察之官又無司

 牧之柄是以殿最課績不在其掌握錢糓歛散不由其調度欲開河而上或

未許𣣔給餉而上或未從欲任府佐而上或委之催科欲任縣佐而上或委

之別幹上下矛盾互相掣肘臣愚以為雖有禹益之才之徳使堯舜任之不

專亦不能成其功也況未必有乎七郡水利臣以為必得SKchar任大臣一員如

夏忠靖公者而輔之以僉憲則可分治之以守令而先之以佐貳則可然此

皆必精選乃為有益圩岸溝洫分任排年而兼之里長浦瀆河港擇委老人

而兼之糧長不宜雜用無益之人以⿰扌⿳丆⺝⿱冖友-- 擾百姓也所謂勤省視者臣愚以為凡

百事務皆湏𭄿課治水大事不勤省視可乎諺有之曰種田不離田撐舡不

離舡言雖淺近至理存焉神禹治水十三年居外三過其門而不入今之治

水者乃欲不岀郊原而求其刑罰中水利通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是

故省視之時與民約集某日到某區某月到某處三月一周一年三徧非大

寒暑不休息非大風雨不更期如此省視可以知肥瘠可以驗荒熟可以計

髙下可以察勞逸可以𮗚勤惰可以辨矣愚可以審貧富可以識強弱可以

定征徭日復日𡻕復𡻕則徭役可均而貧弱者寛矣賢愚有別而驕惰者變

矣髙下悉知而荒瘠者闢矣至於官之臧臧吏之淑患民之善𢙣土之厚薄

糧之輕重皆在其心目中矣豈獨知夫水之淺深岸之大小河之廣狹而已

哉大約省視一年二年圩岸可成省視三年四年溝洫可深省視五年六年

浦港可通省視七年八年三江可入省視九年十年閘竇可完一圩溝岸任

在排年一啚溝岸任在里長此法之經也百夫河港任在老人千夫河港任

在糧長此法之緯也一縣水利任在縣佐一府水利任在府佐此則兼經緯

而縂之也提一縣之綱而時考其成功者令也提一府之綱而務求其成效

者守也提七郡之綱而以水利分數為殿最者大臣也叅賛乎上綱紀乎下

徃來乎中而為考求其功效者僉憲也若夫相與紏舉以懲其慢者侍御也

相與調劑以諧其事者都憲也如此敷治而水利不興菽粟不如水火者臣

愚未之信也所謂均財力者臣愚以為財不均則無食力不均則無功非惟

壊事旦又損民是故圩岸溝洫不湏起倩財力自均假如一圩有田若干有

戶若干有岸若干有溝若干隨其田旁而責其戶以自修之一尺一歩皆有

歸着明註於圩啚之下而以排年掌之圩大者分之無溝者開之官則累其

圗以成冊圩之南中立一髙牌書曰㡬保某圩排年某管下省視官到此展

其圗而驗其圩則一賞一罰無不得其當矣今之修圩者木令日為湏要起

倩強者不曽出弱者木得休其弊甚多不可附説蓋由不委排年而委耆民

故也又𦒿民每月朔望赴縣㸃名赴府逓數徃返二三百里已是五六七日

日費從何所出故不預先營辨求其用心力扵水利何可得也其𡚁尤多不

敢煩瀆蓋由不勤省視而專務文書故也徃年開河毎里起夫二十五名其

餘人戶又無津貼雖或有之不過弱者官府給糧只是數斗倉廩(「㐭」換為「面」)有限其能

再乎臣以為縂是民財何湏勞⿰扌⿳丆⺝⿱冖友-- 擾為今之計不待給糧且省厚歛毎排年一

甲朋岀人夫一名其餘九戶毎𡻕毎名貼餞三百六十文自上上以至下下

分為九等自二月以至十月亦有九月逐月對戶以票支領則貧富自均又

無侵尅人夫十名偹舟一𨾏可以宿食可以徃來七人上工三人更休百夫

十舟擇一老人掌之千夫百舟擇一糧長掌之自二月起運已畢水利方興

 所謂四之日舉趾是也至十月開倉辦糧水利適止所謂役車其休是也千

 夫開一河萬夫開十河各自立功以憑賞罰七府一年湏開百河大約十年

 湏開千河以財言之貼錢借力者毎一日一文費不多而強弱又均得錢岀

 力者毎一年五両用不⿰虗虧 -- 虧而公𥝠又省以力言之十戶之中朋一長夫人誰

 不服一年之內實用六月功何不成但能痛革管事者之貪虐則其開江之

 功可計日而待也所謂循次序者臣愚以為事有緩急功有難易知所先後

 水利通矣昔人以開江圍岸置閘為第一義又以河道田圍二事兼修不可

 偏廢此皆至當之論但惜無先後之序失緩急之宜故後人祖之者率多以

 開江為急先之務而圩岸溝洫漫不之省是以用力多而成功少積𡚁

 由論生勝國以來神禹之功不絶如綫職此故耳臣愚以為江固當開閘固

 固當置然圩岸溝洫又在開江置閘之先而圩岸又當先於溝洫也以時言

 之水浸則溝洫難為下手故圩岸為急水涸則圩岸不消載土故溝洫為先

 以地言之髙鄉雖水浸亦可兼舉低鄉湏水涸方可並行兇年則先其所易

後其所難樂𡻕則小以成小大以成大脩圩次序水浸則專築其𥚃土不狼

籍水涸則專築其外岸方堅固𥚃外栽茭可防風浪開溝次序略與開河同

開河次序湏待水涸先從兩旁去其髙土見水而止然後囊沙以為莭量力

以為劑水易乾而功易完晴可為而雨可止豈待臨時然後盤土於髙運土

於逺而剰土於 哉臣愚以為必如是然後財無空費人無徒勞時無虗度

河成而両旁為田雖有驟雨亦難衝塞矣開江次序亦與開河同但要先將

各處逓年包帶絶戶積荒田地與夫沙塗水蕩畫以疆理開以溝洫墾闢成

功召人耕種抵足原租餘充閘費待至開江之時遇有所損之處即便以此

對直償之寕過於厚臣愚以為必如是然後上不煩官下不煩民而害事而

橫議自息矣蓋圩岸不髙固有小水尚可支持一逄大澇則與無岸者同矣

溝洫不深利有小乾尚可接引一逄大旱則與無溝者同矣老農雲種田先

做岸種地先做溝此両句切中連年之病蓋髙鄉花荳不収為無溝故也低

鄉稲禾不𭣣為無岸故也是故髙鄉溝洫為急而圩岸次之低鄉圩岸為急

而溝洫次之若其池塘潭沼又是髙鄉所務大約有田十畒開池一畒有田

一頃開潭十畒平時可以養魚旱月可以救稲圩岸髙固可防五六分澇溝

洫深利可防五六分旱江湖通逹閘竇闔闢可防千百年裡澇然必圩岸溝

洫池潭浦瀆以次完俻開江置閘之功始可得而言也凡開浦港亦是各㨿

地方只在一縣之中不岀一府之外惟是三江閘竇湖塘海塘所関七郡利

害必湏合力共財而𥙷助之也開江雖在圩岸溝洫之後而源頭水口要害

去處則不可緩置閘雖在開浦開江之後而打石辦料募工給食則不可遲

此又次序中之節度也所謂正綱領者臣愚以為七郡之江有三江譬猶網

之有綱裘之有領也支河𣲖港綱之條目也湖潭⿰氵夘 -- 泖灢裘之𬓛䄂也有𬓛

而無領則挈之而不順矣有條目而無綱則舉之而不張矣是故開一瀆治

一浦不過條目之大者耳如其網之無綱何脩一湖理一⿰氵夘 -- 泖不過𬓛䄂之廣

者耳如其裘之無領何昔者東江既塞而澱湖之水無所泄故人以為千墩

浦等處可泄澱湖之水殊不知此處雖通但能利此一方之水道耳而澱湖

之水乃屬東江終不可逆入於淞江可逆則神禹逆之矣何必又有東江此

則脩條目而忘其綱脩𬓛袖而忘其領者也淞江既湮而太湖之水無所泄

故人以為劉家河可泄太湖之水蓋不知此河雖通但能復此婁江之故道

耳而太湖所分淞江之水終不可合入於婁江可合則神禹合之矣何必又

有松江此則舉其一而遺其二要於小成而不務髙逺者也或又以為浦者

導諸處之水皆自趨江以入海殊不知山水下於太湖湖水分於三江江水

入於大海𥘉無與於浦也然而浦不可無者如古井田之有澮也水漫則泄

溝水以入江水涸則引江水以入溝此乃古人之水利非若後人反藉其導

湖水以趨江也此皆綱領之不正者也若其溝洫既深浦瀆既通然後㝷東

江之日跡以正東南之綱領而澱湖所受急水港以來之水與夫陳湖所接

白蜆江之水皆得以逹於東南以入海則黃浦之𫝑可分而千墩浦等水不

橫衝於淞江而淞江可通矣又開松江之首尾以正東西之綱領則黃浦之

𫝑又可分而蹌口既通吳江石竇増多而松江可以不塞矣又開婁江之崑

山塘以至吳縣胥塘另接太湖之口添置石竇則新洋江之潮𫝑可分而不

使橫衝淞江而東北之綱領又正矣所謂順形𫝑者臣愚以為太湖在七郡

之中四面皆髙𫝑如盤盂有六百里之面環受七十二溪之澗水天目諸山

峙其西楊子大江亘其北而東與南皆大海也故禹通三江順其形𫝑不得

不然耳彼浦瀆河港千流萬𣲖皆承其源分其委以⿰氵⿱龷隹 -- 灌?溉田疇者也急於醫

治而未得某方者以為湖口湮塞請去石塘蓋不知湖口閉之則乆瀦固不

可開之則乆泄尤不可但在多置石竇以時闔闢可也蓋乆泄則虗旱必無

所滋乆瀦則盈澇必有所害大抵後人治水畏水之意常多愛水之意常少

是故泄水之法過於詳瀦水之法過於畧臣愚以為江河流水也湖⿰氵夘 -- 泖止水

也止水以瀦為體而可泄者是其用也流水以泄為體而可瀦者亦其用也

互為體用與時消息在乎人與問耳又有以為黃浦即是東江而黃浦通淞

江通矣為此説者蓋不知江浦之子母縱橫水𫝑之大小順逆也臣愚以為

淞江乃東西之水其𫝑大而橫譬則母也黃浦乃南北之水其𫝑小而縱譬

則子也太湖之定位在西大海之定位在東必藉東西之江以泄之則為順

而駛若藉南北之浦以泄之則為逆而緩蓋淞江之塞西由吳江石門之少

中由千墩等浦與新洋江之橫衝東由黃浦竊𫞐之盛而蹌口所以不通也

況黃浦不獨北為淞江之害而南又為東江之害蓋其中叚南北𫝑者乃是

黃浦其至北而反引淞江迤𨓦東北逹於范家浜以入海者又名上海浦也

臣愚以為江有入海之名浦無上海之理而今皆反之者此即江變為浦之

明驗也其至南而折於西以接潢潦涇者又名華涇塘也臣以為此即東江

之東叚也但欠南與華涇塘接續而東入於海耳大⿰氵夘 -- 泖西北有爛路港陳湖

西去有白蜆江此即東江之西叚也但東南與朱涇斜塘橋䓁處欠通順耳

三江既通則太湖東之形𫝑順矣然後尋海塩縣入海之閘河以泄嘉興秀


水塘以來湖杭之水而謂之南滌者則太湖南之形𫝑順矣修溧陽之五堰

以節九陽江之水修冝興之百瀆以䟽荊溪所受之水則太湖西之形𫝑順

矣浚蘇常以北之河道與天鎮江江隂之運河承接西北之水引而東北入

於楊子江梢而謂之北條者則太湖北之形𫝑順矣四面髙鄉皆置石閘以

時闔闢不使其反而趨內則髙低之形𫝑又順矣所謂探本源者臣愚以為

天下萬事有利有害莫不皆有本源也臣見弘治四年滛雨彌月遂成臣浸

田禾腐爛糧稅無徵加以五年雨𫝑益張湖泖相連風濤贔屭室廬𪷤蕩流

離困苦莫此為甚上厪聖主之憂屢下寛恤之詔両年稅糧或減或蠲不啻

億萬延至六年乖氣流行疫癘交作七郡生靈暴骨川原亦不啻億萬雖曰

天時氣運之常亦由人事不修之故今欲救其已然之災不若救未然之災

救二年之災又不若救千百年之災也救一二年之災倉廩(「㐭」換為「面」)府庫是也救千

百年之災江湖通逹是也江湖通逹然後田野豊登田野豊登然後倉廩盈

溢倉廩盈溢然後府庫充足盜賊可息詞訟可簡教化可興禮樂可作和氣

薫蒸嘉祥呈露上下各安其分神人各正其所尚何災患之足憂哉荀卿曰

田野者財之本也倉廩者財之末也事業者貨之源也府庫者貨之流也然

則江湖者又本源之本源也

九年工部主事姚文灝築沙湖堤

 府城東二十里曰沙湖凢太倉崑山嘉定崇明之人所必經者

 其廣袤各數十里橫絶道上客舟以風濤之阻集於岸下多為

 盜刼至是於道之南截湖為堤

十年浚七丫浦

十三年府通判陳暐浚湖川塘

 祝𠃔明記曰太倉州北數里有塘曰湖川延袤九萬七千一百

 尺有竒西分源於太湖歷婁江而下由巴城湖新塘以來匯東

 連小塘子貫石婆港以逹劉家河海潮西突巴城東注清濁互

 嚙又劉家潮之緯州而西出者由塩鐡塘到湖川而定東北自

 七丫港而花蒲而楊林塘潮之來亦及湖川而尼渾沙迎合淀

 壅澱洿可立而待州民兩奏浚之未㡬復淤

 自徐昌橋至於金雞口八萬五千一百尺入崑山西叚又六千尺廣百尺底廣四十四尺深九尺

正徳十六年命工部尚書李𠑽嗣𤼵軍民夫六十餘萬起常熟東倉至雙廟濬白茆港故

 道一萬三千八百二十餘丈起雙至海口改鑿新河三千五百五十餘丈又濬尚湖昆

 承陽城等湖支河一十九道呉淞江下流六千三百三十餘丈並吳江長橋大石趙屯大盈道褐等四

 浦常州府烏涇等瀆六十三桃花等港市河等河各四湖州府大錢小梅等河及漢港七十二

嘉靖二十三年廵按御史呂光洵開蘇嵩諸水

 光洵奏水利五事一曰廣䟽濬以備瀦洩二曰修圩岸以固橫流三曰復板閘以防

 淤澱四曰量緩急以處工費五曰專委任以責成功何謂廣䟽濬以備瀦洩蓋三

 吳之地古稱澤國其西南翕受太湖陽城諸水形𫝑尤卑而東北際海岡隴之地視

 西南特髙大抵髙者其田常苦旱卑者其田常苦澇昔人治之

 髙下曲盡其制既於下流之地䟽為塘浦導諸湖之水由北以

 入於江由東以入於海而又𤱶引江潮流行於岡隴之外是以

 瀦洩有法而水旱皆不為患近年以來縱浦橫塘多湮塞不治

 惟二江頗通一曰黃浦二曰劉家河然太湖諸水源多而𫝑盛

 二江不足以洩之而岡隴支河又多壅絶無以資⿰氵⿱龷隹 -- 灌?溉於是上

 下俱病而歲常告災臣㨿各府所報河浦湮塞之處在下流者

 以百計而其大者六七所在上流者亦以百計而其大者十餘

 所治之之法當自要害者始宜先治澱山等處一帶茭蘆之地

 導引太湖之水散入陽城昆承三泖䓁湖又開吳淞江並大石

 趙屯等浦洩澱山之水以逹於海濬白泖港並鮎魚口等處洩

 昆承之水以注於江開七浦塩鐡等塘洩陽城之水以逹於江

 又導田間之水悉入於小浦小浦之水悉入於大浦使流者皆

 有所歸而瀦皆有所洩則下流之地治而澇無所憂矣乃濬臧

 村等港以溉金壇濬澡港等河以溉武進濬艾祁通波以溉青

 浦濬顧浦吳塘以溉嘉定濬大瓦等浦以溉崑山之東濬許浦

 等塘以溉常熟之北凡岡隴支河湮塞不治者皆濬之深廣使

 復其舊則上流之地亦治而旱無所憂矣此三吳水利之大經

 也 何謂修圩岸以固橫流蓋四府最居東南下流而蘇松又

 居常鎮下流其水易瀦而難洩雖導河濬浦引注於江海而毎

 遇秋霖泛漲風濤相薄則河浦之水逆行田間衝齧為患宋轉

 運使王純臣常令蘇湖作田塍禦水民甚便之而司農丞郟亶

 亦云治河以治田為本其説多可採行臣嘗詢問故老以為二

 三十年以前民間足食無事𡻕時得因其餘力營治圩岸而田

 益完美近年空乏勤苦救死不贍不暇修繕故田圩漸壊而𡻕

 多水災是吳下之田以圩岸為存亡也失今不治則坍𣳚日甚

 而農桒日蹙矣宜令民間如徃年故事毎𡻕農𨻶各岀其力以

 治圩岸圩岸髙則田自固雖有霖澇不能為害且足以制諸湖

 之水不得漫行而咸歸於河浦則河浦之水自髙於江江之水

 自高於海不待決洩自然湍流而岡隴之地亦因江水稍髙又

 得𤱶引以資⿰氵⿱龷隹 -- 灌?溉蓋不但利於低田而已 何謂復板閘以防

 於澱河浦之水皆自平原流入江海水漫而潮急沙隨浪湧其

 𫝑易淤不數年即沮洳成陸𡻕修之則不勝其費昔人𫞐其便

 宜去江海十餘里或七八里夾流而為閘平時隨潮啓閉以禦

 淤沙𡻕旱則閉而不啓以蓄其流𡻕澇則啓而不閉以宣其溢

 志稱置閘有三利蓋謂此也而宋臣郟僑亦云錢氏循漢唐遺

 事自松江而東至於海又遵海而北至於楊子江又沿江而西

 至於江隂界一河一浦大者皆有閘小者皆有堰臣按郡志蓋

 與僑之言頗合然多湮廢唯常熟縣福山閘尚存正徳間廵按

 御史謝琛議復吳塘等閘而不果即今金壇縣議復荘家閘江

 隂縣議復桃花閘嘉定縣議於橫瀝練塘等處各置閘如舊臣

 訪諸故老皆以為便以是推之凡河浦入海之地皆宜置閘然

 後可以乆而不壅葢不獨數處為然也 何謂量緩急以處工

 費夫經畧得宜則事易集施為有漸則民不煩徃𡻕凡有興作

 皆併役於一時是以功未成而財食告匱為今之計宜令所在

 有司勘某水利害大某水利害小某水最急某水差緩其最

 大而急者則今𡻕修之次者明年修之次者又明年修之則興

 作有序民不知勞而其工費之資亦可以先時而集矣但方今

 嵗時荒歉公𥝠俱絀既不可加歛於民而 內帑又不敢望乞

 將見查節年未完錢糧係糧觧大戶侵欺者督令有司設法清

 追自嘉靖二十四年以後者照舊起觧二十三年以前者量支

 數十餘萬両存留在官畧倣宋臣范仲淹以官糧募饑民修水

 利之法行令有司查審應賑人數籍其老病無力者為一等壯

 徤有力者為一等無力者日給米一升聽其自便有力者日給

 米三升就令開濬通將前項官銀及賑濟錢糧一體通融給散

 各另造冊查考則官不徒費民不徒勞所謂一舉而両利者也

 以後年分每於冬月募民興作至次年二月而罷其費用皆取

 於侵欺不足則継之以𧷢贖大約三四年而止通計所費不過

 三四萬而水利大治矣夫計利害者必𫞐輕重四府所入𡻕不

 下數百萬而今年一遇災傷放免者即三四十萬他日荒亡逋

 負不能追徴者又不知㡬十萬以此較彼孰得孰失不待再計

 而決也 何謂專委任以責成功夫論事非難而建事爲難建

 事非難而成事爲難臣嘗仰稽 先朝大臣奉 命經理吳中

 者凡數十餘人其有功於水者殆不過數人惟正統間廵撫侍

 𭅺周忱功効最著吳民至今思之夫忱之才固有過人者葢亦

  先朝委任特專而歷年又乆故忱得以盡行其志近來江南

 數𬒳水患常遣大臣䟽治多欲以𡻕月成功故雖賢者亦不暇

 爲 國逺慮此臣所謂成事之難也臣願申明 先朝委任周

 忱事例特勅撫臣務爲長乆之計凡一應錢糧夫𭛠與夫䟽治

 經畧之宜工成緩急之序聽其以便宜從事而責成功焉其府

 州縣有司官員凡遇陞遷行取給由者皆必考其水利有効方

 許離任其遷延玩愒及處置乖方費財而僨事仍聴臣等隨事

 紏治以懲不恪如是則事有定規人有定志而成功可期矣此

 五者治水之要也然臣猶有三慮焉臣聞群志難集浮言易興

 是以事每阻於旁撓功多毀於垂成臣竊見上流咽㗋之地淤

 澱豐衍多為民間所據一旦欲取而䟽之是必㳺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其説以為

 興作不便此臣之所慮者一也工𭛠之廢岀於侵欺而善侵者

 𩔗多豪猾慿藉根連堅不可破臣嘗廉治二十餘人而有司皆

 畏其口語莫敢窮竟今欲悉其𩔗而清之亦必㳺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其説以為

 興作不便此臣之所慮者二也郡縣有司咸受約束而責以成

 功其志在生民者固皆欣然樂於從事矣而其因循𮗚望隨俗

 俯仰以規速化者亦必㳺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其説以為興作不便此臣之所慮

 者三也臣愚以屏此三者而後五事之功可成也

 隆慶三年 命廵撫都御史海瑞開白茆港劉家河黃浦港諸海

  口及湖浦涇漊並浙直交界湮塞處所

  時江南大飢䟽留蘇松常三府漕糧二十萬石募民興工開吳

  淞江自王渡起至宋家橋口七十里並以餘剰工銀開白茆港

 萬曆三年又開黃浦白茆吳江諸湮塞口及修浙江海寕海塩䓁

  縣衝壊海塘其海塩石塘南環澉浦北接金山上海等界尤

  要害越三年工成

 弘光元年 命工部主事朱子覲開吳淞江以 國難不果

  歸有光曰吳地庳下為民利害尤劇治之者皆莫得其源委禹

  之故跡其廢乆矣太湖之廣三萬六千頃入海之道獨有一路

  所謂吳淞江者顧江自湖口距海不逺有潮泥填淤反𡈽之患

  湖田膏腴徃徃為民所圍占而與水爭尺寸之利所以淞江日

 隘議者不循其本沿流逐末取目前之小快別浚浦港以求一

 時之利而淞江之𫝑日失所以沿至今日僅與支流無辨或至

 指大於股海口遂至湮塞此豈非治水之過與蓋自宋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刺

 史始興王濬以淞江滬瀆壅噎不利從武康紵谿為渠浛直逹

 於海穿鑿之端自此始夫以江之湮塞宜從其湮塞而治之不

 此之務而別求他道所以治之愈力而失之愈逺也嗟夫後世

 之論徒區區於三十六浦間或有及於淞江亦不過浚蟠龍白

 鶴匯未見能曠然修禹之跡者宜興單鍔著書為蘇子瞻所稱

 然欲修五堰開夾薴干瀆絶西來之水不入太湖殊不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藪澤天所以瀦東南之水也今以人力遏之夫水為民之害亦

 為民之利就使太湖乾枯於民豈為利哉禹治四海之水而獨

 以河為務此所謂執其利𫝑者故余以為治吳之水宜專力於

 淞江淞江既治則太湖之水東下而餘水不勞餘力矣單鍔以

 吳江堤橫截江流而岸東江尾茭蘆叢生泥沙漲塞欲開茭蘆

 之地遷沙村之民運去漲土鑿堤岸千橋走水而於下流開白

 蜆安亭江使湖水繇華亭青龍入海雖知松江之要而不識禹

 貢之三江其所建白猶未卓然所以欲截西水壅太湖之上流

 也蘇軾有言欲松江不塞必盡徙吳江一縣之民此論殆非鍔

 之所及今不鐫去堤岸而直為千橋亦守常之論耳崇寕二年

 宗正丞徐確提舉常平考禹貢三江之説以為太湖東注淞江

 正在下流請自封家渡古江開淘至大通浦直徹海口當時唯

 確欲復古道然確為三江之説今亦不可得而考元泰定二年

 都水監任仁發開江自黃浦口至新洋江江面財闊十五丈仁

 𤼵稱古者江狹處猶廣二里然二里即江之湮已乆矣自宋元

 嘉中滬瀆已壅噎至此何啻千年郟氏雲吳淞古道可敵千浦

 又江旁縱浦郟氏自言小時猶見其濶二十五丈則江之廣可

 知故古江蟠屈如龍形葢江自太湖來源不逺面𫝑既廣若徑

 直則又易泄而湖水不能蓄聚所以迂廽其途使如今江之淺

 狹何用蟠屈如此余家安亭在淞江上求所謂安亭江者了不

 可見而江南有大盈浦北有顧浦土人亦有三江口之稱江口

 有渡問之百𡻕老人云徃時南北渡一日徃來僅一二廽可知

 古江之廣也本朝都御史崔㳟鑿新道自大盈浦東至吳淞江

 廵簡司又自新江西南蒲匯塘入江自曹家河直鑿平地至新

 塲江面廣十四丈夫以郟氏所見之浦尚有二十五丈而都水

 所開江面才及當時之浦至本朝之開江廼十四丈則興工造

 事以今方古日就卑微安能復見禹當時之江哉漢賈譲論治

  河欲北徙冀州之民當水衝者決黎陽遮害亭放河北入海當

  敗壊城郭田廬塜墓以萬數以為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

  墮㫁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若惜區區漲沙茭蘆

  之地雖𡻕𡻕開浦而支本不正水終橫行今自嘉靖以來𡻕多

  旱而少水愚民以為不復見白水之患余嘗聞正徳四年秋雨

  七日夜吳中遂成巨浸設使如漢建始間霖雨三十日將如之

  何天災流行國家代有一遇水潦吾民必有魚鱉之憂矣或曰

  今獨開一江則其餘溪港當盡廢耶曰禹決九川距四海浚畎

  澮距川江流既正則隨其所在可鉤引以溉田畆且江流浩大

  其𫝑不能不漫溢如今之小江尚有勦娘江分四五里而合者

  則夫竒分而旁出古婁江東江之跡或當自見且如劉家港元

  時海運千艘所聚至今為入海大道而上海之黃浦𫝑猶洶湧

 豈能廢之但本支尊大則支庻莫不得所矣 又奉熊分司書

 曰聞永樂𥘉夏忠靖公治水於吳朝廷賜以水利書夏公之書

 岀於中秘求之不可得見獨於故家野老搜訪得書數種嘗見

 漢世國家有一事必令公卿大臣與愽士議𭅺雜議始元中諸

 儒相論難塩鐡及宣帝時桓寛推衍之至數萬言而盛稱中山

 劉子九江祝生之徒欲以究成治亂定一家之法某所取水利

 論僅止一二然以為世所傳書皆無逾於此者郟大夫考古治

 田之跡蓋浚畎澮距川瀦防溝遂列澮之制數千百年其遺法

 猶可尋見如此昔吳中嘗苦水獨近年少雨多旱故人不復知

 其為害而隄防一切廢壊不修今年雨水吳中之田淹沒㡬盡

 不限城郭鄉村之民皆有為魚之患若如郟氏所謂塘浦闊深

 而堤岸髙厚水猶有大於此者亦何足慮哉當元豐變法⿰扌⿳丆⺝⿱冖友-- 擾

 天下而郟氏父子荊舒所用之人世因以廢其書至其規畫之

 精自謂范文正公所不能逮非虗言也單君鍔本毘陵人故多

 論荊溪運河古跡地𫝑蓄泄之法其一溝一港皆躬自相視非

 苟然者獨不明禹貢三江未識淞江之體𫝑欲截西水入楊子

 江上流工緒支離未得要領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藪澤曰具區其川三江葢澤

 不患其瀦而川患其不流也今不專力於淞江而欲涸其源是

 猶惡腹之脹不求其通利徒閉其口而奪之食豈理也哉近世

 華亭金生綱領之論寔為卓越然尋東江古道於嫡庻之辨終

 猶未明誠以一江泄太湖之水力全則𫝑壯故水駛而常流力

 分則𫝑弱故水緩而易淤此禹時之江所以能使震澤底定而

 後世之江所以屢開而屢塞也淞江源本洪大故別岀而為婁

 江東江今江既細微則東江之跡滅沒不見無足怪者故當復

 淞江之形𫝑而不必求東江之古道也周生勝國時以書干行

 省及都水營田使司皆不能行其後偽吳得其書開浚諸水境

 內豐熟迄張氏之世畧見功効至論淞江不必開其乖謬之甚

 有不足辨者尋周生之論要亦可謂之詭時逹變得其下䇿者

 矣某獨謂大開淞江復禹之跡以為少異於前説然方今時𫝑

 財力誠未可以及於此自執事秉節海上邇者風汛稍息開䟽

 瓦浦五十餘年湮沒之河一旦通流連月水𫝑泛濫凡瓦浦之

 南相近二十餘里水皆向北而流百姓皆臨流嘆誦明公之功

 徳葢下流多壅水欲尋道而岀其𫝑如此不得其道則瀰漫橫

 暴而不制以此見淞江不可不開也淞江開則自嘉定上海三

 百里內之水皆東南向而流矣頃二十年以來淞江日就枯涸

 惟獨山之東常熟之北江海髙仰之田𡻕苦旱災腹內之民宴

  然不知遂謂江之通塞無関利害今則既見之矣吳中乆乏雨

  水今雨水𥘉至若以運數言之恐二三年不止則仍歳不退之

  水何以處之當此之時朝廷亦不得不開江也天下之事因循

  則無一事可為𡚒然為之亦未必難明公於瓦浦實親試之矣

  且以倭宼未作之前當時建議水利動以工費無所於岀為觧

  然今十數年遣將募兵築城列戍屯百萬之師於海上事窮𫝑

  迫有不得不然者若使倭宼不作當時有肯捐此數百萬以興

  水利者乎若使三吳之民盡為魚鱉三吳之田盡化為湖則事

  窮𫝑迫朝廷亦不得不開江矣弘治四五年大水至六年百姓

  饑疫死者不可勝數正徳四年亦如此今年之水不減於正徳

  四年尚未及秋民已嗷嗷矣救荒之䇿決不可緩欲望早為措

  置米榖設法賑濟或用前人之法召募饑民浚導淞江姑且畧

 循近世之跡開去兩岸茭蘆自崑山慢水江迤東至嘉定上海

 使江水復繇蹌口入海放今年停瀦之流備來年薦至之水亦

 救時之䇿也

 案水利之説不一而⿰糹⿱丿㤙 -- 總其要不過三四端而已其曰復溧陽之

 五堰杭州之長河堰常州之望亭堰務使水不入於太湖者此

 殺其上流之説也其曰開吳淞江劉家河白茆七丫諸浦使水

 或南或北並入於海此決其下流之説也於江河之旁倣古人

 之跡各分為塘浦是又於下流而貫通之也築圩岸以圍田作

 堰以遏水使之畢歸於塘浦而東去之水自然滿盈迅疾所以

 為內之𫝑也置閘以限海水之至使沙不入而水易出所以為

 外之坊也是數者盡之矣而歸氏之論尤為卓越故著之篇終

 以俟有王者作𫞐乎時而行之以為東南萬世之利焉


大明弘治八年令浙江按察司管屯田官帶管浙西七府水利仍設

  主事或郎中一員專管三年更代

 正徳九年設𭅺中一員專管蘇松等府水利

 十二年遣都御史一員專管蘇松等七府水利

 十六年遣工部尚書一員廵撫應天等府地方興修蘇松等七府

  水利浙江管水利僉事聴其節制尋設𭅺中二員於白茆港吳

  淞江分理開濬

 嘉靖三年罷蘇松等府管水利𭅺中仍行浙江管水利僉事帶管

 六年令廵撫官督同水利僉事用心整理蘇松水利毋得虗應

  事

 十三年令各處按察司屯田官兼管水利

  四十五年題准東南水利不必專設御史令兩浙廵塩御史兼管

  隆慶六年特降 勑書以東南水利專責成廵撫

  萬曆三年令廵江御史督理江南水利


  運河南自杭州來入吳江縣界由石塘北流經府城又北繞白

  公堤岀望亭入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界逹京口隋大業六年敕開江南河自京

  口至餘杭郡八百餘裡面闊十餘丈擬通龍舟廵㑹稽宋史浙

  西運河自臨安北郭務至鎮江江口牐六百四十一里

兵防鄭若曽曰或問蘇之險要有㡬曰倭㓂之犯郡城也水港浩

 繁塍路交錯所當控扼者不過十四處而已請詳言之賊若自

 海口而入則嘉定之吳淞江黃窯港太倉之劉家河七丫口四

 者其險要也若自大江而入則常熟之福山港許浦三丈浦三

 者其險要也此皆本府險要之在外境者也能守此七處不容

賊舟輕入則一州六縣皆晏然無虞況府治乎但海濵不止於

嘉太兩邑在南則嘉興之海塩平湖在東南則柗江之華亭上

海皆是也江口亦不止於常熟在西北則常州之江隂武進鎮

 江之丹陽丹徒皆是也鎮江路逺且置勿論嘉柗常三郡江海

 口㟁賊一內犯則長驅至蘇蘇之所恃以禦之者不在於交界

 設險乎此之謂腹內險要也若不能守而縱賊過界則海口江

 口所設之險均為無用與不設同故設險外境制敵上游䇿之

 上也而腹內險要亦不可視為輕緩在南方則吳江之平望所

 以禦海塩平湖之衝長洲之周荘所以禦華亭南路之衝在東

 南則長洲之陳湖所以禦華亭中路之衝崑山之磧礇安亭所

 以禦華亭上海之衝為途不同同於備海宼之深入也在北方

 則長洲之蠡口所以禦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間道之衝長洲之望亭所以禦江

 隂南來之衝吳縣之太湖洞庭兩山所以禦江隂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武進宼

 舟逸入之衝為途不同同於傋江宼之深入也⿰糹⿱丿㤙 -- 總而計之外境

 之險要有七腹內之險要亦有七皆蘇郡之安危所係也

財賦丘濬大學衍義𥙷曰臣按韓愈謂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𮗚之浙

 東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蘇柗常嘉湖五郡又居兩浙十九也考洪武中天下

 夏稅秋糧以石計者⿰糹⿱丿㤙 -- 總二千九百四十三萬餘而浙江布政司

 二百七十五萬二千餘蘇州府二百八十萬九千餘松江府一

 百二十萬九千餘常州府五十五萬二千餘是此一藩三府之

 地其民租比天下為重其糧額比大下為多今 國家都燕𡻕

 漕江南米四百餘萬石以實京師而此五郡者㡬居江西湖廣

 南直𨽻之半自宣徳正綂以來毎擇任有心計重臣廵撫其地

 以司其𡻕入蓋以此地 朝廷國計所資故也竊以蘇州一府

 計之以凖其餘蘇州一府七縣其墾田九萬六千五百六頃而

 居天下八百四十九萬六千餘頃田數之中而出二百八十萬

 九千石稅糧於天下二千九百四十餘萬石𡻕額之內其科徴

 之重民力之竭可知也已諺有之曰蘇松熟天下足伏願

明主一視同仁念此五郡財賦所出國計所頼凡百科率悉從寛

 省又必擇任廵撫大臣假以便宜之權任其從宜經制而不拘

 以文法必使上無⿰虗虧 -- 虧於國計下不殫於民力一方得安則四方

 咸頼之

 楊芳曰元𫆀律楚材定天下田稅上田畆三升中田二升五合

 下田二升水田五升我 朝天下田租畆三升三合五勺蘇松

 後因籍沒依𥝠租額起稅有四五斗七八斗至一石者蘇在元

 糧三十六萬偽吳百萬今二百七十餘萬矣臣按今日糧額之

重莫甚於蘇州矣然 國𥘉民田大率以五升起科則固未嘗

 有増於𫆀律楚材所定之額也惟抄𣳚之田最重有至一石以

 上者而蘇在 國𥘉克平偽吳之後抄𣳚獨多故⿰糹⿱丿㤙 -- 總計之有二

 百八十萬之額安有

聖祖而為加賦之事乎迨後

宣廟深憫斯民之困下 詔毎田一畆納糧自一斗至四斗者各

 減十分之二自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各減十分之三永為

 定製然一石而減其三猶是七斗而民困未蘇至嘉靖中廵撫

 歐陽鐸始行牽耗之法均其稅於民田而各縣之田皆不及四

 斗人以為便此因一時裒益之𫞐然使當日五升起科之田莫

 非三斗以上小民自有之田與抄𣳚者同其科而乆逺之後遂

 忘

聖祖取民中正之大制後之人不考其本相傳之妄至謂

太祖忿東吳乆抗 王師而重其賦者庻吉士張溥文集耗之法

太祖止科抄𣳚之田原未㮣加三吳之賦至於蠲免之 㤙在洪

 武中蘇州止䝉一次自縁入版圗之日淺耳豈有以一士誠之

 故而並罪其民乎

聖明在上念一方之困已二百八十年而又念今日所謂抄𣳚之

 田並已子孫數十傳忘所自來以為已有而冊籍亦多不存儻

 得一切舉而平之俾得比於民田之賦即不敢望復五升之額

 而則為三壤不過一二倍之而止其他各郡以次推行使三吳

 之田曠然一反古𥘉之舊而

聖祖中正之制亦大白於天下 朝廷𫉬減賦之名而𡻕入之數

 無損於宋元之盛豈非一方之幸哉

吳縣

疆域附府城西

廵司木瀆廵簡司 東山廵簡司 甪頭廵簡司 舊有橫金廵簡司革

山水陽山一名秦餘杭山一名萬安在府城西北三十里逶迤二

 十餘里其大峯一十五而箭缺為絶頂戰國䇿雲越王以散卒

 三千禽夫差於干隧今萬安山有遂山是也其下有射瀆 橫

 山在府城西南二十里隋𥘉嘗遷郡於此

 太湖中山有七十二而洞庭東西二山為大又其大者曰馬跡

 山今屬武進縣 東山一名莫𨤲山去胥口西南四十里周廽

 四十里 國𥘉原屬甪頭廵司因去西山遼絶復置東山廵司

 以轄之居民稠宻商賈為業重利而輕生一遇宼警合山之人

 齊𡚒而出自相抗禦嘉靖中設兵哨營寨有八在北曰嘶馬哨

 曰梁山哨在南曰渡船營在東曰北湖口在西曰長圻寨在東

 北曰𤇺折哨在西北曰毛園哨在西南曰葑山營各綂之以𦒿

 民團長 西山古名洞庭山一名包山一名林屋山去胥口西

 八十里周廽一百三十里甪頭廵司在焉廬聚物産大畧與東

 山同盜素難犯嘉靖甲寅倭㓂登刼一䑸為團長徐木等所截

 自黃麻門從漫山而下向空湖常州境去一䑸為𦒿民周瓉等

 所逐至獨山轉𢧐三四十合徃無錫境去蓋山民重於保家而

 輕於用命又其在湖諸船素狎風濤設旱寨有六北曰大勝南

 曰石公東曰元山西曰甪山東南曰龜山西南曰廟山各領之

 以團長隊長 蘇州岀湖有二口曰胥口曰鮎魚口 胥口在

 府城西四十里周益公游山錄雲太湖東邉兩山對峙南曰胥

 山北曰香山中一水曰胥口蓋太湖支流之東出者也凢至東

 西二山並由此道 鮎魚口在府城南  里 石湖在府城

 西南一十二里西南通太湖東北一水入橫塘曰越來溪 𣽃

臺湖在府城南一十八里東接運河

郊聚木瀆鎮在縣西南三十里西岀胥口 橫金鎮在縣西南三

 十里 光福鎮在縣西五十里鄧尉山下

古蹟姑蘇䑓在縣西南三十里橫山西北麓

長洲縣

疆域附府城東

廵司吳塔廵簡司 陳墓廵簡司 舊有塘浦廵簡司革

山水虎丘山在府城西北七里吳王闔廬𦵏此上有劒池 陽城

 湖在府城東北二十里界長洲崑山二縣之間周廽  里匯

 諸水東北入於海 至和塘在府城東自婁門至崑山七十里

 宋至和二年崑山主簿丘與𫞐築中為橋梁五十二其南為沙

 湖北為陽城湖而至和塘隔絶其中 沙湖在府城東二十里

 橫絶崑山道上風濤為患弘治九年工部主事姚文灝於塘之

 南截湖為堤廣三丈袤三百六十丈 陳湖在縣東南  里

 自葑門瓦屑涇東行歷王墓大姚而注澱山謝澤圎⿰氵夘 -- 泖入華亭

 界 蠡湖

郊聚滸墅鎮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南北運道之要衝戶部分司在

 焉 甫里鎮在縣東南四十里甪直浦上東接崑山界 陳墓

 鎮在縣東南五十五里東倿崑山界南近澱山湖 陸墓鎮在

 縣北二十里 尹山市在縣東南二十里南接吳江界

 臣按吳縣所轄皆山防守止一太湖而已長洲分界在府南東

 北三面並皆水道旁接三縣又當海口東來之衝故嘉靖中設

 營防守之制尤詳合具載於左 陸涇壩在婁門東六里嘉靖

 中兵部任環破倭於此長洲之東四十里至陸市舖而交崑山

 縣界舊之設險者凡三重焉官瀆橋營所以捍衛婁門為第一

 重也陸涇橋築土𭐏建木城敵樓設團營於陽城湖濵所以為

 唯亭官瀆二營之䇿應乃第二重也最東近陸市舖設小唯亭

 營所以禦敵之來若外戶然乃第三重也其北陽城村團營相

 城團營皆為湖防而設荻匾團營乃為彭渰而設皆所以羽翼

 陸涇官瀆者也 葑門東六里為黃石橋營又六里為金雞渰

 又六里為斜塘營又六里為唐浦廵司乃吳淞江轉折而南處

 也𡈽𭐏在焉自此而東為甪直浦與崑山交界 葑門之東南

 三里有瓦硝涇在蔑渡橋北從北涇入歷黃天蕩六里至瀆墅

 湖又三里至鑊底潭又東八里至陳湖又東南至澱山湖又東

 南至泖塔湖並曠野難於設備惟鑊底潭有村落可以控三泖

 之路 葑門直南而行歷蔑渡橋營尹山鎮而浮橋鎻於水口

 者夾浦也乃吳淞江之上流也東通澱湖三泖西對夾涇港連

 太湖南抵吳江諸江北接長洲尹山諸湖賊舟若至夾浦則南

 犯吳江北犯長洲𫝑不可遏矣夾浦設團營官兵而其東吳淞

 江章練塘又各設兵所以為外障也 齊門外直北五里為陸

 墓又五里為周涇舖又二里為蠡口廵司從此而北至永倉敵

 樓與常熟接壌所謂常熟官塘是也通計團營之設者七無量

 營石家浜營夾塘東西而立乃齊門外第一層險也陸墓營南

 橋鎮營亦東西夾塘而設乃第二層也陸墓之北為蠡口營蠡

 口之西北為冶長營冶長之東北為永倉營其形若鼎足者乃

 第三層也塘之東為彭𣹐為陽城湖施澤湖直通常熟崑山二

 縣塘之西為長蕩為曹湖為黃埭蕩直通無錫縣若蠡口者郡

 城之北門也又有錢萬里橋團營則緣郡城西北空野其水與

 長蕩相連而設露城鎮團營則縁郡城東北空野其水與陽城

 湖相通而設一則為婁齊門之羽翼一則為閶門之羽翼也

 吳塔在縣北五十五里常熟界舊設廵司今移蠡口 閶門外要

 衝莫若滸墅徃年倭宼五十三人自南京至吳縣之橫涇為官

 兵所截正繇乎此其南為楓橋商賈駢集乃入蘇之正道也又

 有虎丘山塘涇貨物亦阜乃入蘇之間道也今設滸墅鎮營其

 北又設望亭團營

吳江縣

疆域在府東南四十五里

城周五里二十七歩

驛平望驛 舊有柗陵驛革

廵司震澤廵簡司 汾湖廵簡司 平望廵簡司同里廵簡司

 簡村廵簡司 舊有長橋瀾溪因瀆三廵簡司俱革

形勝柗江太湖水國之勝宋范成大集

山水太湖在縣西二里入湖有三路西北曰栁胥西南曰簡村其

 一則西郊

 徐師曽志曰太湖中一十八港樞紐湖心朝夕吞吐利害最大

 其西之田日蝕於湖者謂之⿰土冊 -- 𡊢湖其東之沙日漲為田者謂之

 新漲𡻕有新增其數難定各以萬計東南二湖俱成原隰則壌為科亦以

 萬計城南高壌俱成民居今之議水利者毎於斯而歎息焉

 又曰⿰土冊 -- 𡊢湖新漲本同一體然⿰土冊 -- 𡊢湖岀於天數新漲則猶有人𦔳

 焉近年以來⿰土冊 -- 𡊢者少而漲者多蓋由蘆葦日蕃則沙泥易積非

⿰土冊 -- 𡊢湖之專俟乎風濤也又其地充斥難於丈量故易𨼆而難

 明其為水利之害非一日矣

 柗江一名吳淞江禹貢三江之一也枕縣東門自長橋下東流

 至尹山北流至甫里東北流至澱山北合趙屯浦又東合大盈

 浦又東合顧㑹浦又東合松子浦至宋家橋與黃浦合流入海

 其口名曰滬瀆 鶯脰湖在縣南四十里源自天目東流至荻

 塘㑹爛溪水併出平望匯於此 汾湖在縣東南六十里與嘉

 興分界東岀三泖 龎山湖在縣東北  里太湖水自長橋

 東北入此合吳淞江東注 白蜆江在縣東南  里或雲即

 古之東江 荻塘自平望鎮西行至烏程縣南潯鎮凡七十里

関梁長橋在縣東門外宋慶曆八年縣尉王廷堅建以木為之東

 西千餘尺橋中有垂虹亭元泰定二年判官張𩔰祖甃以石下

 開六十二洞至元十二年増開八十五洞

 志曰橋之西北有渚曰葉家匯又名蕩上沿城二里漲為民居

 太湖柗江吞吐之交自來言水利者徃徃以橋為礙但其來已

 乆居民千計又難輕議惟宜節制毋令日填月築以塞江口可

 矣

 宋時有減水則石二各長七尺有竒樹於垂虹亭之北其左一

 石橫為七道道為一則以下一則為平水之衡水在一則則髙

 低田俱無恙過二則極低田渰過三則稍低田渰過四則下中

 田渰過五則上中田渰過六則稍髙田渰過七則極髙田俱渰

 如某年水至某則為災即於本則刻之曰某年水至此毎年各

 鄉報到災傷官司雖未及逺臨踏勘而某等之田𬒳災已豫知

 於日報水則之中矣其右一石分為上下二橫毎橫六直每直

當一月其上橫六直刻正月至六月下橫六直刻七月至十二

月月三旬故每月下又為三直直當一旬三季二十九旬凡二

十九直其司之者毎旬以水之漲落到某則報於官其有過則

為災者刻之法如前

沈𡹘曰二碑石刻甚明正徳五年猶及見之其橫第六道中刻

大宋淳熈三年水到此第七道中刻大元至元二十四年水到

此正徳五年大水城中街路皆㫁不通人徃稽其碑水到六則

與宋淳熈中同則元之水猶過也今石尚存而宋元字跡與橫

刻之道盡鑿無存矣

郊聚平望鎮在縣南五十里為嘉興湖州二府必由之路其南三十里曰

王江涇秀水界其西為荻塘入烏程宋置寨偽吳張士誠嘗築城於此嘉靖三十

三年為倭所焚三十四年復犯平望知縣楊芷守盛墩在平望之北

 幕府調宣慰彭藎臣兵二千至大敗之於平望

 徐師曽曰平望邑之屏蔽也雄據南北𢧐守咸宣使城尚存則

 乙卯之變豈至此極乎小民恡於用財有司沮於浮議此識者

 之所深憂

 爛溪在縣西南一十八里北連鶯脰湖為蘇嘉湖三府之界諸

 水之所會也烏鎮為湖州望鎮而爛溪之南實抵鎮之北柵故

 甲寅之亂㓂屨經此舊設廵司 國𥘉移置𫿞墓村萬曆𥘉革

  震澤鎮在縣西南九十里北濵太湖東通鶯脰西接南潯南

 連諸𣻌凡嘉興以北湖州以東諸水悉會於此 夾浦在縣北

 一十里乃吳淞江之上源太湖之委流也賊若自吳淞江而來

 南犯吳江北犯長洲此為分蹤要衝或宼入太湖欲出東海而

 繇鮎魚口𤓰涇港以來亦自夾浦橋岀乃徃來必經之道也況

  為運河関隘賊若據此則本縣與郡城聲援不相接矣此為縣

  北第一要害 鮎魚口在太湖之北距縣治十八里南受太湖

  北流匯為塘又北過五龍橋入吳縣界為盤門運河為古塘

  口入長洲縣界為𣽃䑓湖與運河合賊若自郡城走吳江必自

  五龍橋出塘或從太湖或從古塘而鮎魚口乃必繇之道也

   簡村在縣西南一十里北至鮎魚口南至震澤鎮舊設廵司

  於此 國𥘉移置充浦村 同里鎮在縣東一十里四面皆湖

  民居稠宻縣東之籓籬也賊若自松江而來繇三泖澱山而至

  或自崑山而來繇新洋江甪直而至則同里並當其衝 汾湖

  東通三泖西接勝墩賊自柗江而來此亦一大道也

  臣按吳江一縣界浙直之間當運道之衝天下有變必爭之地

  而淞江一帶限乎其中宋人所謂重江之險者也考之於史越

 伐吳吳禦之笠澤南齊王敬則反吳郡太守張瓌拒之於柗江

 侯瑱追侯景及於柗江並在今吳江之境其時未立縣治故以

 水名其地也宋建炎二年髙宗幸杭命張俊以八千人守吳江

 四年以巨師古守吳江五年金人自南來師古兵潰當日有焚

 橋之議者亦以江流迅急阻水易守也迨元至元十三年伯顔

 引兵南下而置鎮守長橋水軍萬戶府者亦慮宋人之扼水而

 㫁其後也自泰定中立石橋截江而爲陸路京口一𮪍可逹錢

 塘而柗江之險失矣然運道之外四郊泱莾皆爲水區非舟不

 通而又西南抵苕霅西北至宜興東岀吳淞江口則此一邑者

 固水中之衢地也水窟深阻盜賊固之故 國𥘉廵司之設每

 邑僅二三而吳江遂至於八及海㓂之作吳江以腹內之邑而

 出入獨多盛墩一捷倭氣遂沮則此邑之伏戎亦不易防也哉

嘗熟縣

疆域在府北一百五里

城周九里三十歩

廵司許浦港廵簡司 白茆港廵簡司 黃泗浦廵簡司 舊有

 福山港廵簡司革

形勝濵江控海吳之○北門

山水虞山在縣治西北越絶書雲古巫咸所居其上有仲雍墓

 福山在縣北三十六里下臨大江與通州狼山相對宋置水軍

 寨今為福山鎮嘉靖中為倭㓂岀入之道乃築堡設把⿰糹⿱丿㤙 -- 總水兵

 於此

    曰嘗熟為蘇之北門而福山又嘗熟之北門也舊有廵

 司而嘉靖中又設把⿰糹⿱丿㤙 -- 總指揮統水兵在江廵哨府縣官統陸兵

 在鎮屯守可謂宻矣然宼犯本港湏自三爿髙家縣後以至三

 沙然後西至本港則三沙之防守尤所當重必湏奏分蘇州一

 所官軍嘗川住劄如吳淞江事例方為長䇿又脩復五代錢氏

 建閘之制外可以限海舶之來而內可以節水兵農兩利之道

 莫善於此

 尚湖在縣西南四里 華蕩在縣西南  里 崑承湖在縣

 東南五里 白茆港在縣東北八十里自縣城東南受尚湖昆

 承湖諸水東北入於海 國𥘉置廵簡司天順五年置寨毎春

 夏蘇州衞分委指揮一員千戶二員百戶四員領軍士四百餘

 人至此操練備倭萬曆三十四年知縣耿橘水利書曰白茆港

 自本縣東南門起至於海長八十里而遙凢太湖之水自長洲

 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而下者若蠡湖若嘗熟塘若陽城傀壘巴城等湖皆會於

 本縣之華蕩崑承湖尚湖由白茆入海故白茆通則長洲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

 東注之水咸有所洩太湖底定而嘗熟為樂國白茆不通則嘗

 熟為巨浸而長洲無錫諸水皆無所洩而太湖不定 國朝開

 浚之役凢五舉若夏司農公原吉徐司空公貫李司空公充嗣

 海都御史公瑞林侍御公應訓咸後先相継主其事者而經費

 有䌓簡之異享利有乆暫之殊何耶自今考之有調夫㫄郡貳

 萬餘人者有大發近郡徒卒工費視前加倍者皆載在志書而

 海公林公之役猶有卷可查海公之役計費四萬有竒不三年

 而旋淤説者謂稽查無法委任欠當之故是非卑縣之所敢知

 林公之役費不過貳萬伍千而迄今廿餘年吳地無苦大旱大

 澇者咸頌徳林公不衰焉奈何數年來此港淤沙漸起日甚一

 日識者謂有海變桑田之𫝑今查自海口至於墩頭三里間一

 帶隂沙或東或西恆無定𫝑其水深不過一二尺此為塞漲之

 根自墩頭而西抵於雉浦七十餘里之間雖淤䟽相間然大半

 淺狹矣淺者水不過一二尺狹者僅容一舠吁可畏哉卷查萬

 曆七年林公之役實濬者不過中間四十五里之長自海口至

 橫塘二十一里自歸家橋至東南門一十五里當時俱未之淤

 未之濬也夫橫塘以東歸家橋以西當時既係深闊則其中間

 四十五里之內定未必如今日之淺狹矧今日之淺狹者且有

 七十里之遙也一旦告塞無論邉港髙區失其灌溉之利而縣

 南東南西南一帶低區東洩之道既絶西來之水日瀦不必於

 大澇之年而滔天之𫝑已在目中萬一商羊為災有不敢逆料

 逆言者當其時其𫝑常熟必為長洲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之壑華蕩崑承湖尚

 湖不安其位長洲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必為太湖之壑蠡湖常熟塘陽城傀㒦

 巴城等湖俱不安其位太湖必將汎溢而靡定也吁可畏哉本

 縣查㸔水利白𦭘港不敢不列於急濬之條以告於當事者

    曰港口西距縣治九十里東臨大海洪武𥘉本港原設

 廵簡司天順𥘉因江面水濶倭舶乘風而上輙抵城下𣸸設官

 兵立教塲操演為防春之計成化中置營寨官𠫊鼓摟軍房七

 十餘間嘉靖中因倭㓂復撥衛所官兵及游兵把摠廣福蒼沙

 等船水陸防守且建朱家堡於近地較之 國𥘉聲𫝑十倍然

 宼所從入之路必自東北洋乗輕舸道三爿髙家縣後以至三

 沙視風汛之順逆以犯福山白茆而犯本港之路則登舟沙其

 𦂳要門戶也(⿱艹石)遏之於登舟之東北賊不能登犯本港矣此又

 拒㓂於上游之䇿也

 許浦在縣東北七十里西接梅李塘北入大江宋設水軍寨二

 以都統制領之 國𥘉改為廵簡司

    曰許浦要害與白茆同宋詳於本港而略於白茆我

 朝則反其制何也許浦在宋時為大道故苗劉之變韓世忠提

 兵勤王李寳奏膠西之捷皆繇此入今其壌半嚙於江存者亦

 漲而為田矣近年倭宼屢從此㟁陸行至梅李蓋避白茆福山

 兵船之阻而乗我之無備也本港司兵不足以當之宼遂橫行

 擄掠或直擣城下今宜設兵船於此防禦而團結鄉兵為扼險

 之計水陸兩利矣

 福山塘自縣北門行三十六里入大江福山渡在焉元末張士

 誠由此入㨿全吳 奚浦在縣西北七十里 三丈浦在縣西

 北八十里迤而二里為黃泗浦並北通大江嘉靖乙卯三丈浦

 嘗為賊巢𠫵政任環殱賊於此者再乃遁去 州塘自縣南門

 八十里至府城齊門本名元和塘一名雲和塘唐元和四年

 守李素築

郊聚梅李鎮在縣東北三十六里又東北為許浦東南為白茆西

 北為福山道里適中之地吳越錢氏遣二將梅世忠李開山戍

 此以防江故名嘉靖中賊首劉鑑自許浦入宼嘗巢於此 吳

 塔在縣南三十里與長洲分界在尚湖華蕩之東南蠡口之東

 北其南為入蘇大道而華蕩蠡口皆通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徃年賊自無錫而

 來北入三丈浦賊巢嘗繇此道而掠洞庭兩山之賊過齊門去

 者亦此道也設廵司屬長洲縣 唐市在縣東南三十里南接

 崑山斜堰

 耿橘平洋䇿曰昔龔遂治渤海悉罷逐捕盜賊吏諸持鉏鈎田

 器者皆為良民吏母得問持兵者乃為賊於是羣盜觧散復為

 良民不殺一人不費一餉而大盜悉平然則治今日江海之盜

 者亦宜畧倣此意而行之耳吳中風俗農事之𫉬利倍而勞最

 愚懦之民為之工之𫉬利二而勞多雕巧之民為之商賈之𫉬

 利三而勞輕心計之民為之販塩之𫉬利五而無勞豪猾之民

 為之吁𥝠塩之行官塩之滯𫝑不得不設為重禁𣸸兵廵捉名

 之曰賊然其實皆良民也夫塩之為物乃人家常用如水火之

 不可缺也故禁之愈𫿞而價愈涌價愈涌而𥝠販愈多大利在

 前走死地如騖無足怪者而自有諸廵役以來兵舡周遊列械

 張旗而販者之船亦各具旗械以應之矣應者人日益衆𫝑日

 益張而廵者止有此數奚啻止有此數而已始婪常例以縱之

 販継且躬為販而假之廵終且尋一二愚懦買塩自食者而誣

 之販甚且以已塩計趂商民船中而誣之販彼販者視諸兵役

 之徃來廵視直蠅翼過前耳始具械以應諸廵已而廵無足應

 械有可恃徃徃於空濶之處波濤之中刼擄人財矣𫝑大黨多

 橫行江海如無人矣至於今日名爲販而實爲盜矣故愚以爲

 不大弛塩禁而欲靖江海之盜必不得之數也惟塩禁弛則販

 塩者無不諱之名得與諸商賈等與諸商賈等自無用多招亡

 命厚設兵械亦不必豪猾之民始爲之吾乃視其船有旗械者

 即爲賊無旗械者即爲商賈商賈通塩價平彼豪猾者將驅之

 販而亦不爲已此令一申而諸盜可保十九爲良民也即有一

 二怙終不悛者其𫝑孤其擒勦易易耳苐塩法之設乃

祖宗之制臣子不得議弛若論其實

祖宗之所以設行塩法者不過得塩之利以濟 國計耳若查各

 州縣舊例如毎年應𫉬囚塩若干應賣官塩若干定爲規則其

 囚塩令有司均𣲖各販名下如典稅之法四季易銀𩔗觧其官

 塩引到日仍𤼵各販易銀交付商人於 國計何損不然爭錙

 銖之利䧟赤子於不赦之條而以誅殺從事即能勝之於元氣

 必有所損萬一不勝其所損可勝道哉夫天下有禁之而反以

 熾弛之而反安於無事者此計是也此化盜為良之最上䇿也

崑山縣

疆域在府東七十里

城周一十二里二百七十八歩

驛 舊有寕海驛革

廵司石浦廵簡司 巴城廵簡司

山水馬鞍山在縣治西北 吳淞江在縣南九里西接長洲東入

 嘉定縣界 新洋江在縣東南六里南納吳淞江北入太倉塘

 以逹於海 澱山湖在縣東南六十里北岸屬崑山南屬青浦

 其源自吳淞江分流由急水港鍾為湖曰薛澱一自長洲白蜆

 港分流入此周廽㡬二百里北由趙屯浦東由大盈浦入於吳

 淞江南由爛路港入三泖

 按志載澱山湖北中為一澳曰山門溜溜之中又有斜路港與

 磧澳鄰及大石浦小石浦通洩湖流後潮淤圍田湖去西北已

 逺今趙屯大盈去湖益逺反由何家港及南北漕港受湖水以

 洩於江水患多矣

 巴城湖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小虞浦在縣西南三里潮汐南

 北兩來故古於𫿞村灣置閘今尚有閘頭之名 下界浦在縣

 東南二十里永樂𥘉夏忠靖公開鑿倍廣於昔因易名夏駕

 千墩浦在縣南四十里永樂𥘉夏忠靖公開鑿 至和塘即婁

  江故道又名崑山塘古連湖瀼無陸途甚為民患宋至道中議

  欲脩治不果皇祐中𤼵運使復申前議命王安石相視又不果

  至和二年主簿丘與𫞐始陳五利知縣錢公紀復言之於是興

  役塘成名曰至和嘉祐六年轉運使李復圭知崑山韓正彥大

  脩治之益加完厚民得立塍堨以免水患 七丫浦在縣北三

  十里西通陽城傀儡二湖西南通巴城湖東北入於海昔人以

  一浦不能泄三湖於縣西北三十二里長洲常熟二縣接界地

  名斜堰建大閘以遏陽城傀儡二湖北由黃涇下白茆入海今

  廢

 郊聚眞義鎮在縣西二十里巴城廵司在焉其西三里與長洲交

  謂之界浦西北二三里為陽城湖東北五里為傀儡蕩又北數

  里為巴城湖水澤環屬舟楫通利塩盜岀沒眞義實當三面之

 衝賊若繇府治而來必經此道蓋西境之咽喉也 石浦鎮在

 縣東南四十里南接青浦縣界

 歸有光與邑令論三區賦役水利書曰竊承明侯以本縣十一

 十二十三保之田𡈽荒萊居民逃竄𡻕逋日積十數年來官於

 茲𡈽者未嘗不深以為憂而不能為吾民終𡻕之計明侯下詢

 蒭蕘竊惟三區雖𨽻本縣而連亘嘉定迤東沿海之地號為岡

 身田𡈽髙仰物産瘠薄不宜五榖多種木棉𡈽人專事紡績周

 文襄公廵撫之時為通融之法令此三區岀官布若干疋每疋

 准米一石小民得以其布上納稅糧官無科⿰扌⿳丆⺝⿱冖友-- 擾民𫉬休息至弘

 治之末號稱殷富正徳間始有以一人之言而變易百年之法

 者遂以官布分俵一縣夫以三區之布散之一縣未見其利而

 三區坐受其害此民之所以困也夫髙阜之地逺不如低窪之

  鄉低鄉之民雖遇大水有魚鱉菱芡之利長流採捕可以度日

  髙鄉之民一遇亢旱彌望黃茅白葦而已低鄉水退次年以膏

  沃倍𭣣瘠土之民艱難百倍也前廵撫歐陽公與太守王公行

  牽耗之法但於二保三保低湮水鄉特議輕減而於十一十二

  十三保髙阜旱區卻更增賦前日五升之田與槩縣七八等保

  膏腴水田均攤三斗三升五合此蓋一時失於精細而遂貽無

  窮之害小民終𡻕勤苦𥝠家之𭣣或有不能及三斗者田安得

  不荒逋安得不積此民之所以困也吳淞江為三州太湖出水

  之大道水之經流也江之南北岸二百五十里間支流數百引

  以⿰氵⿱龷隹 -- 灌?溉自頃水利不修經河既湮支流亦塞然自長橋以東東

  流之水猶駛迨夏駕口至安亭過嘉定青浦之境中間不絶如

  綫是以兩縣之田與安亭連界者無不荒以三區言之吳淞既

  塞故瓦浦徐公浦皆塞瓦浦塞則十一十二保之田不𭣣重以

  五六年之旱溝澮生塵嗷嗷待盡而已此民之所以困也生愚

  妄為執事者計之其曰復官布之舊乞查本縣先年案卷 --卷(⿵龹⿱一龴)官布

  之徴於三區在於某年其散於一縣在於某年祖宗之成法文

  㐮之舊稅一旦可得而輕變獨不可以復乎今之賦役冊凡縣

  之官布皆為白銀矣獨不思上供之目為白銀乎猶為官布乎

  如猶以為官布則如之何其不可復也古之善為政者必任其

  𡈽之所宜以為貢文襄之意葢如此即今常州府有布四萬疋

  彼無從得布也必市之安亭轉展折閲公𥝠交敝有布之地不

  徴其布而必責其銀無布之地不徴其銀而必責其布責常州

  以代輸三區之銀則常州得其便責三區以代輸嘗州之布則

  三區得其便是在一轉移之間也其二曰復稅額之舊牽耗之

 法係蘇州一郡之事前王公已定耗法均攤之田三斗三升五

 合歉薄之田二斗二升既而會計本縣薄田太多而三十六萬

 之外乃增餘積米數千王公下有司再審歉薄之田均攤數千

 之米此王公之意欲利歸於下也有司失於奉行如三區者終

 在覆盆之下而所存餘積之米遂不知所歸欲乞查岀前項餘

 積作爲正糧而減三區之額復如其舊此則無事紛便而又有

 以䆒王公欲行而未遂之意矣夫加賦至三斗而民逋日積實

 未嘗得三斗也復舊至五升而民以樂輸是實得五升也其於

 名實較然矣既減新額又於逃戶荒田開豁存糧照依開墾荒

 田事例召募耕種數年之間又必有甦息之漸也其三曰修水

 利之法吳淞江爲三吳水道之咽喉此而不治爲吾民之害未

 有已也先時言水利者不知本原苟狥目前修一港一浦以塞

 責而已必欲自原而委非開吳淞江不可開吳淞江則崑山嘉

 定青浦之田皆可墾議者不䆒其本因見柗江種蘆葦之利反

 從而規取其稅自甪直浦索路港諸地悉為豪民之所占向也

 𥝠占而已今取其稅是教之塞江之道也上流既壅下流安得

 而不閼乎生愚為三區之田而欲開吳淞江似近於迂然恐吳

 淞江不開數年之後不獨三區而三州之民皆病也若夫開瓦

 浦溉十一十二保之田開徐公浦溉十三保之田此足支持目

 前下䇿也生愚聞之古之君子為生民之計必不肯拘攣於世

 俗之末議而決以敢為之志況此三區本縣蕞爾之地在明侯

 之宇下得斗升之水可以活矣伏願行此三䇿庻㡬垂死而再

 甦之其有徳於吾民甚大又今旱魃為災明侯昔日車馬所通

 瀕河人跡所至之處禾稼僅有存者至於腹裏無復青草近經

 秋潦徃徃千畆之田枯苗數莖隨水蕩𣻌而已救荒之䇿免租

 之議此如拯溺救焚尤不可緩者又今三區無復富戶所充糧

 役不及中人之産賠貱之累尤忍言乞念顛連無告之民照

 弘治間例及太守南岷王公新行事例免其南北運庫子馬役

 觧戶之𩔗此亦可以少紓目前之急也惟明侯留意焉

嘉定縣

疆域在府東一百四十里

城周一千六百九十四丈一尺八寸

所吳淞守禦千戶所在縣東南四十里城周五里一十四歩洪武

 十九年滎陽侯鄭遇春等築屬太倉衞

 守禦寳山千戶所在縣東南八十里嘉靖三十六年自太倉衞

 移此名恊守吳淞中千戶所萬曆五年改名寳山

    曰嘉定東濵大海南㨿吳淞江北枕劉家河誠三面受

 敵之地倭舶之來也大海𣺌茫難於𭣣泊以寳山為表識故蘇

 之宼患惟嘉定受之 嘉定沿海地方共七十里呉淞江口乃

 適中之處也繇江口延袤而南則自老鸛嘴以至寳山南匯金

 山岀江口迤𨓦而北則自綵淘以至黃窯劉家河繇江口而深

 入則南迤五十里即為黃浦直至上海繇黃窯而登㟁則嘉定

 太倉崑山蘇常連數百里是吳淞江者南為上海門戶西為蘇

 常籓籬乃東南第一險要備吳淞江即所以備上海備上海即

 所以備蘇常也舊制原設吳淞江千戶所守禦於江之西岸嘉

 靖十九年海水決齧所城僅存西南一隅乃復建新城避水患

 周圍四里當大江之傍 或曰均之海濵也險要莫如劉家河

 而以此為第一何也曰海中諸夷狡猾莫如日本入㓂亦莫如

 日本山東浙直與㓂為隣然山東之海水𫝑湍悍山胍聯絡非

 熟其徑者不可行且勾引接濟之人未嘗有也故倭患獨浙江

 之海山嶼為多而通番者獨衆故宼舶自外海而來以洋山為

 入犯之的必至此而後分䑸若直之崇明則諸沙錯落延袤三

 百餘里暗塗相貫有若為華夷之限者惟三爿髙家一路可以

 通舟而不可重載惟此一路寛深可行無有壅礙寳山之外沿海有楊家路

 者是而竹箔一沙橫亙其外𨼆然為之外䕶焉 國𥘉海運特

 築寳山以為凖的葢為此也故竹箔之南吳淞之要道也竹箔

 之東劉家河之門戶也若設重兵於此防守賊豈惟不能侵犯

 內地雖二江之口亦得息肩矣

廵司顧逕廵簡司 江灣廵簡司 舊有吳塘廵簡司革

山水寳山在縣東南八十里永樂十年平江伯陳瑄督海運築為

 表識賜名寳山 御製碑文 吳淞江在縣東南四十里入海

 其口爲千戶所城

    曰吳淞江各支河之水俱由江東老SKchar嘴寳山李家堰

 一帶岀海此嘉定上海分界也近來吳淞所海灘漲成平地潮

 𫝑衝突李家口比舊迅疾泥沙滾入裏河一潮便有一𥿄之厚

 吳淞之易於堙塞職此故耳議者欲於宋家江口築閘以遏潮

 沙亦爲良䇿

 白鶴江古稱白鶴滙自此至蟠龍環曲爲滙不知其㡬宋胡恪雲古有

 五滙四十二灣五滙者安亭匯白鶴匯顧浦匯盤龍匯河沙匯以其江水與潮會合之地故名曰匯古雲九里爲一灣一灣低

 一尺今嘉定之吳淞江白鶴江青龍江口亦謂之三江口江面闊九里地𫝑低于震澤三丈水行迂滯溢而

 爲災宋嘉祐間自其北開爲直江徑瀉震澤之水東注於海自

 此吳中得免水患今江葢故滙遺跡雖以江名僅同溝澮而已

 其南為西霞浦俱東入大盈與青龍江斜對 青龍江圖經雲

 昔孫𫞐造青龍𢧐艦於此故名在唐宋時其上為巨鎮今鎮為

 丘𭏟江亦淺隘如白鶴然其上流西接大盈東接顧會下流合

 浦家江浦家之西為趙浦按趙浦在青龍江北越吳淞江入嘉

 定界此開江取直分屬於南之驗也 綵淘港在嘉定縣東南

 與吳淞所相近亦江灣大塲諸水入海之口 練祁塘嘉定之

 水南北莫大於橫瀝東西莫大於練祁練祁之水橫貫縣市東

 西長七十里自西関出合顧浦以南入吳淞北折則由塩鐡塘

 岀劉家河縣治東有水道與海潮接今𬒳豪家閉塞江水海潮

 皆不通矣 橫瀝自上海吳淞江北岸孫基港口歷柵橋江橋

 南翔嘉定北至公塘口岀劉家河俱名橫瀝郟亶所謂南徹柗

 江北通嘗熟者即此今淤 婁塘在嘉定北十二里自裘涇岀

 為顧浦自顧浦而東為婁塘橫瀝塘中貫之北岀劉家河俗呼

 公塘口是也今淤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7-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5.djvu/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