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奈溫的「國有化」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大騙局 瘋狂推行「國有化」使緬甸經濟危機日益嚴重,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奈溫的「國有化」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大騙局 瘋狂推行「國有化」使緬甸經濟危機日益嚴重,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中
《人民日報》編輯部
1967年8月24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本報訊 奈溫反動政府一直吹噓說,它實行的「國有化」,是要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走緬甸的社會主義道路」。

但是,事實完全揭穿了奈溫集團的「國有化」的鬼把戲。

奈溫集團的所謂「國有化」,實際是以奈溫集團為代表的地主官僚買辦資產階級政權實行巧取豪奪的一種手段。他們在「國有化」的幌子下,大肆兼併、掠奪,其猖狂的程度是十分驚人的。

一九六三年,奈溫集團先把銀行、大米貿易、石油和森林工業「收歸國有」,然後頒布盜匪式的「企業國有化」法令,吞併了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中小工商業,包括華僑的中小工商業。第二年,他們進一步下令把仰光以至全國的批發商、經紀商、百貨商店等「收歸國有」。

據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三日緬甸政府報紙《勞動人民日報》報道,奈溫反動政府已在全國接管了一萬多家商店。

奈溫反動政府還在一九六四年九月宣布由政府管制三十四種農產品,以低價強迫收購。去年一月,緬甸反動政府又宣布對四百二十六種工農漁業產品實行所謂統購統銷。

這樣,從緬甸的財政金融、對外貿易、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經濟命脈,直到整個城鄉商業渠道,都完全控制在以奈溫集團為代表的軍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手裡了。

在實行「國有化」的過程中,奈溫集團的主要成員大發橫財,成為大官僚買辦資本家,分別控制和壟斷了各種行業,並親自去帝國主義國家乞求援助和投資。他們抽調大批軍官擔任「收歸國有」的工商企業的廠長、經理等,形成了龐大的軍人官僚壟斷資本集團。

奈溫軍人集團早就依仗他們的軍事勢力,攫取大量的國家貸款,強行併吞私人企業,發展軍人壟斷資本。他們在一九五一年就公然以「國防軍服務社」的名義,大力發展軍人壟斷資本。這個壟斷公司最初的六十萬緬元的資本,就全部是政府的「貸款」,它的許多子公司則是從兼併國營和私營企業中建立起來的。到了一九五八——一九五九年,「國防軍服務社」擴展成了控制十六個企業包括銀行、海運、國內外貿易、工業、漁業、建築、服務性行業的大壟斷公司。

一九六二年,奈溫軍人集團成立的「緬甸經濟發展公司」(「國防軍服務社」是它的前身),已經是一個包括三十二個企業的軍人資本托辣斯了。奈溫集團上台後,又把這些企業同「收歸國有」的「國營企業」合併,擴大了軍人官僚壟斷資本。

奈溫反動政府雖然把帝國主義的銀行和企業收歸「國有」,但是,不僅規定三個月內退還資本,而且事實上繼續同西方各國壟斷資本進行勾結。近年來,奈溫反動政府更日益投靠美帝和蘇修,拿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出賣民族利益。

同時,奈溫反動政府根本沒有觸動地主階級的一根毫毛。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沒有足夠的土地或根本沒有土地,他們忍受的封建剝削有加無已,所謂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的改造」,實際上是加強地主、富農的反動統治,加深對農民的殘酷剝削。

奈溫反動政府瘋狂推行的這種「國有化」政策,只能加深緬甸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使人民生活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特別是近兩年來,緬甸工農業生產急驟下降,中小工業因原料不足紛紛停工減產,失業人數曾高達一百八十萬人;農村經濟也日趨破產,大米產量銳減三分之一,再加上「國有化」打亂了商業渠道,以致糧食、食油、布匹、醫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奇缺,物價高漲,黑市猖獗。本來是盛產大米的緬甸,現在大鬧饑荒。奈溫的「國有化」和「社會主義」的大騙局,已經被徹底戳穿了。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67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3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