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行動方案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安徽省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行動方案
作者: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員會
2022年1月4日
關於印發《安徽省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行動方案》的通知

省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市人民政府,省有關單位:

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現將《安徽省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2021年12月26日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安徽省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編輯]

(一)指導思想。[編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充分發揮連接滬蘇浙、輻射中西部「兩個扇面」的功能,推動重大政策、重大事項、重大項目「三張清單」落地實施,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為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強有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編輯]

到2025年,全省域與滬蘇浙一體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一體化體制機制全面建立,重點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重點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中心區城市人均GDP基本達到長三角平均水平,全省人均GDP與滬蘇浙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左右。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8%左右,鐵路網密度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4.85公里/百平方公里,設區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國家下達目標,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0%,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完成國家下達的「十四五」能耗雙控目標。人均公共財政支出增速高於長三角平均水平,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8歲。

二、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編輯]

(三)打造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編輯]

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深入實施質量提升六大工程,紮實開展品牌建設四大行動,支持企業面向國內市場提供優質商品服務。對接服務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支持合肥爭創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皖美消費行動,共同舉辦全國消費促進月、「五五購物節」、長三角老字號博覽會等活動,協力打造一批長三角重點商圈,共建「滿意消費長三角」。加快破除商品服務跨省域流通的堵點和斷點,健全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社會信用體系、應急物流體系,實施數字生活新服務行動。(責任單位:省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四)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編輯]

統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進一步擴大製造業、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協同滬蘇浙高水平共建境外園區,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鼓勵中小企業積極對接海外倉龍頭企業,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在中歐班列節點城市共建長三角公共海外倉集散中心。服務策應上海「五個中心」升級版建設,進一步加強與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等重大平台的設施聯通和功能對接,加快構建一體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開放大通道大平台。(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科技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等)

三、增強區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編輯]

(五)着力推動皖北振興。[編輯]

充分發揮皖北空間、資源、市場等優勢,謀劃一批適合系統投資、區域投資、產業鏈投資等重大項目,促進項目同步、項目互動、項目協同。用足用好國家促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若干政策措施,打造「6+2+N」產業承接平台,實現皖北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三年倍增。紮實推進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新一輪南北合作共建。加快補齊城鄉基礎設施短板,實施「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建立健全皖北市縣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機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推進皖北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省加快皖北地區發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六)加快建設蘇皖合作示範區和「一地六縣」長三角產業集中合作區。[編輯]

全面總結評估蘇皖合作示範區實施成效,複製推廣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制度創新經驗,規劃建設「一地六縣」長三角產業集中合作區,打造長三角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樣板區、新興產業集中發展區、生態型產城融合先行區、一體化合作發展體制機制試驗區和文化旅遊休閒康養基地。(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等)

(七)規劃建設「3+N」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編輯]

堅持「省級統籌、市縣落實、科學布局、有序推進」,重點推進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等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加快培育一批新的新型功能區,推動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產業協作、公共服務、社會治理跨省域一體化發展,形成因地制宜、多元路徑、示範引領的「3+N」新型功能區發展布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公安廳、省財政廳、省民政廳等)

(八)培育壯大各類省際產業合作園區。[編輯]

複製推廣首批18個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制度創新經驗,鼓勵各地積極探索靈活多元的合作機制,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着力推動與滬蘇浙品牌園區、龍頭企業、產業基金、專業團隊全方位對接合作,全面提升園區基礎設施條件、配套服務功能和產業承載能力。支持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擴區升級。(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財政廳等)

(九)推動各市及城區與滬蘇浙城市城區合作共建。[編輯]

以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為導向,推動各市及城區與滬蘇浙城市城區開展全面合作,深度融入長三角城市群及上海、南京、杭州、蘇錫常、寧波、合肥等都市圈,在重點領域形成一批實質性合作成果。(責任單位:各市人民政府)

四、加快構建協同創新產業體系[編輯]

(十)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編輯]

加快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推進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建立國家實驗室聯建機制,加強與之江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等省級實驗室合作,構建「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省級實驗室」鏈條。擴容升級科技創新「攻尖」計劃,紮實推進「科大硅谷」「量子中心」和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完善「揭榜掛帥」「賽馬」「定向委託」等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施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合攻關計劃,共同承接國家重大戰略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動新冠疫苗和藥物研發等應急科技攻關。建設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平台和長三角技術市場一體化協同平台,進一步擴大長三角科技創新券使用範圍。(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等)

(十一)加強產業分工協作。[編輯]

實施「提質擴量增效」行動計劃,聯合開展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着力加強重點產業跨區域協作,攜手打造世界級新興產業集群。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大力推進數字賦能,深入實施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高水平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面向量子科技、生物製造、先進核能、類腦科學等加快布局一批未來產業。實施「鍛長補短」行動計劃,提供高品質產品服務,紮實推進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聯合打造高水平服務業集聚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衛生健康委等)

(十二)大力推進科創與產業融合發展。[編輯]

加快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安徽分中心,培育一批國家產業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辦好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打造「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的安徽科技大市場。高水平建設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合肥濱湖科學城,共建長三角「感存算」一體化超級中試中心等中試服務平台和一體化技術交易市場網絡,加強跨區域「雙創」合作,協同打造形成覆蓋長三角、輻射全國、鏈接全球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紮實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積極對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共建長三角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帶。(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等)

(十三)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編輯]

深入推進江淮英才計劃,加快「人才飛地」建設,大力引育國際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深入實施外國人才簽證制度和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優化外籍人才停居留、工作許可和出入境便利政策。支持滬蘇浙大院大所在我省設立研發平台,鼓勵滬蘇浙院士來皖設立院士工作站。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探索建立一體化人才評價標準,逐步實現與滬蘇浙人才職稱、資格互認。(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公安廳等)

五、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編輯]

(十四)建設高能級開放平台。[編輯]

依託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加大與滬蘇浙自貿試驗區片區結對共建力度。對接服務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加快建設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安徽分中心,共建長三角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落實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重點任務,加快建設合肥國際金融後台服務基地和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在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建設安徽城市展示中心和海外高端人才招引基地。打造聯接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的國際商協會聯盟、資本市場平台、貿易中心、高能級展會等市場化要素對接平台。(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委編辦、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貿促會、安徽證監局,合肥市人民政府)

(十五)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編輯]

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實施創優營商環境提升行動,落實「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協同滬蘇浙統一企業登記標準和流程,推進更多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實施海關高質量一體化改革,共同提升長三角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保稅貨物流轉效能,加快推動長三角區域空港口岸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全省對外開放空港口岸落地。積極推進長三角區域「單一窗口」互聯互通協作,提升中國(安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共建長三角海事政務「一網通辦」平台,實施國際航行船舶邊檢手續隨到隨辦。參與長三角區域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協作機制,共同加強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協同開展執法監管。(責任單位:省政府辦公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公安廳、省商務廳、省交通運輸廳、合肥海關等)

六、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編輯]

(十六)優化城市人居環境。[編輯]

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和功能修補,加快城鎮老舊小區、棚戶區與危房老舊廠房改造,加大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力度,提供高品質生活空間。系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全面提高城市道路、公路、綠地、小區雨洪蓄排能力。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加強歷史遺存和歷史文化保護,建設新時代人文城市。健全房地產長效機制,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着力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優化城市路網結構,完善升級交通管理設施,加強停車設施建設,改善慢行交通環境。(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文化和旅遊廳)

(十七)共同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編輯]

大力推進沿江高鐵武漢至合肥至上海段、合新高鐵,滁寧、揚馬城際鐵路,寧馬、寧天市域鐵路等重點項目建設,完善跨區域快速通道體系,構建服務城市群、都市圈的軌道交通通勤網絡,建設新合肥西站、蕪湖站、滁州站、安慶西、阜陽西、黃山北等綜合樞紐,加快形成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多層次、優銜接、高品質的軌道交通系統。(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各市人民政府)

(十八)共同建設水上長三角。[編輯]

積極參與構建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一體化治理體系,進一步加強港口資源整合,強化與沿江、沿淮上下游港口和沿海港口合作。推進蕪湖馬鞍山、安慶江海聯運樞紐,合肥江淮聯運中心,蚌埠、淮南淮河航運樞紐建設,推進集約化、專業化發展,提升江河海聯運中轉功能。加快長江、淮河幹流航道整治,建成引江濟淮航運工程,建設水陽江、新汴河、新安江等主要支流航道,實施礙航鐵路橋和船閘改擴建,基本形成「一縱兩橫五干二十線」內河航道主骨架,全面融入長三角地區高等級航道網。(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國資委、省港航集團、省引江濟淮集團,相關市人民政府)

(十九)持續完善長三角綜合交通體系。[編輯]

協同推進省際待貫通路段建設,高標準建設客貨運輸服務供給體系。積極構建「一樞十支」運輸機場體系,加快合肥區域航空樞紐和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建設,依託蕪宣機場打造蕪湖專業航空貨運樞紐,合力建設世界級機場群。大力發展智慧交通,開展車聯網和車路協同試點,協力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構建以合肥為中心,蕪湖、蚌埠、阜陽、安慶、黃山為支撐,其他各市為節點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強化樞紐一體化服務功能。加快蕪湖港口型、合肥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規劃建設中歐班列公鐵水聯運基地,形成「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長三角融合互通的現代物流體系。(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合肥、蕪湖等市人民政府)

(二十)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編輯]

加快「數字江淮」建設,推進城市、交通、能源、水利、鐵路、醫療、教育等傳統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數字化水平。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實施一批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重大工程,謀劃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長三角樞紐節點。協同建設長三角工業互聯網示範區,共同爭創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數據資源局等)

(二十一)統籌推進跨區域能源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編輯]

加快蕪湖長江LNG內河接收(轉運)站、江蘇濱海LNG接收站配套蘇皖管線等重大項目建設。穩定能源保供,積極爭取「外電入皖」,規劃建設長三角皖北可再生能源生產基地和皖南綠色儲能基地,研究建立華東電網抽水蓄能共建共享機制,加強區域電力安全互濟互助。謀劃實施「通江達海」工程,大力推動長江安徽段堤防提級達標,加快推進淮河幹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引江濟淮二期工程,協同建設長三角一體化防洪體系。(責任單位:省能源局、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

七、共同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編輯]

(二十二)加強生態環境共同保護。[編輯]

全面實施着力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意見、努力對標對表打造長三角「白菜心」意見。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推深做實河湖長制、田長制、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監督長制。聯合實施長江「十年禁漁」,恢復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規劃建設皖西大別山、皖南—浙西南生態屏障,加快建設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生態廊道。大力推進環巢湖生態示範區建設,加快實施環巢湖十大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高水平建設駱崗中央公園。加強黃山、大別山地區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開展黃山、大別山地區松材線蟲病防治。(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林業局、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公安廳、省市場監督局等,合肥、馬鞍山、黃山等市人民政府)

(二十三)推進環境協同治理。[編輯]

堅決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深入實施「三大一強」攻堅行動,高標準完成長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大力發展綠色航運,加快內河老舊船舶更新改造。先行先試垃圾焚燒發電市場化運作模式。推進長三角區域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聯防聯治,科學布局集中處置設施,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跨界轉移、傾倒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快構建垃圾分類長效機制,鼓勵各地創建「無廢城市」。聯合開展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共同實施細顆粒物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在環巢湖地區率先複製推廣環太湖地區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和新一輪太湖治理工程建設經驗。合力建設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全面提升區域聯合監測、應急聯動和協同處置能力。全面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

(二十四)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施機制。[編輯]

深入推進新一輪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改革,高水平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實施滁河、沱湖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完善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大力發展生態優勢特色產業,加快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在皖南和皖西大別山區布局建設長三角(安徽)生態綠色康養基地。(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政府辦公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民政廳等)

(二十五)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編輯]

實施碳達峰行動,統籌制定並推進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鼓勵有條件地區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示範。加強長三角綠色低碳重大科技聯合攻關,共同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責任單位: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嚴格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責任單位:省節能減排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八、共享高品質公共服務[編輯]

(二十六)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編輯]

在推進全省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的基礎上,加強與滬蘇浙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的對接,研究建立有條件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財政支出跨區域結算機制。協同建設長三角地區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搭建長三角區域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共享平台,探索成立區域公共創業服務聯盟。協同推進長三角地區婚姻登記「跨省通辦」、社會保險異地辦理和門診費用雙向結算,加快建設國家康復中心長三角(合肥)創新研究院,協同打造健康長三角。(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醫保局、省民政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遊廳等)

(二十七)共享優質教育醫療文化體育資源。[編輯]

推進長三角教育協同發展,依託校長及教師培訓聯動平台加強基礎教育合作交流,積極引入滬蘇浙優質職教資源和「雙一流」建設高校,推動在皖設立分支機構。在兒科、腫瘤、心血管、創傷、神經、呼吸、中醫等領域,加強與滬蘇浙高水平醫院合作,積極申報共建一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試點項目,大力推進區域醫聯體、專科聯盟等建設。共同實施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有計劃逐步實現藥品目錄、診療項目、醫療服務設施目錄的統一,探索推進長三角區域藥品、醫用耗材聯合採購,建立健全嚴密有力的長三角異地費用聯審互查機制。完善全省居民服務「一卡通」管理平台,推進實現長三角地區居民服務「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遊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實現「同城待遇」。聯合申辦體育賽事,協同發展體育產業,共同舉辦長三角系列體育交流活動。(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省醫保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體育局等)

(二十八)共建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編輯]

推動長三角地區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協同,加強跨區域間勞動爭議協同處理,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大力推進信用長三角建設,發揮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樞紐作用,加快對接滬蘇浙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以生態環境、旅遊、食品藥品、產品質量等重點領域為突破口,探索統一的信用信息歸集目錄、失信行為認定標準、聯合獎懲措施清單等。積極推廣「長三角徵信鏈」,推動涉企信用信息跨地域互聯互通。(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省生態環境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等)

(二十九)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編輯]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有序推進縣改區、縣改市。推進建設「城市大腦」,拓展在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治理、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應用,探索以數據資源為基礎的城市治理模式和服務模式創新。加快智慧城管建設,推進城市治理「一網統管」,開展長三角一體化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協作,系統提高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加強特大城市重大風險防控,推廣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打造城市安全發展「安徽樣板」。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積極承接長三角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鼓勵和引導皖籍人才回鄉創業興業。(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公安廳、省數據資源局、省發展改革委等)

九、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編輯]

(三十)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編輯]

建立和完善區域一體化標準體系,推動重點標準目錄、具體標準制定、標準實施監管三協同,在農產品冷鏈物流、生態環保、基本公共服務等領域實施區域標準一體化試點。共建長三角統一開放的人力資源市場,積極引進滬蘇浙優質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在我省設立分支機構,加強區域內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合作交流。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引導銀行機構依法合規健全聯合授信機制,加強省股權託管交易中心與滬蘇浙區域性股權市場對接,積極推動企業在上交所科創板首發上市,穩步推進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試點,共建長三角統一開放的資本市場。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依託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共建長三角產權共同交易市場,推進水權、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及知識產權、數據資產等各類產權公開交易。(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數據資源局等)

(三十一)完善多層次多領域合作機制。[編輯]

健全長三角地區「三級運作、統分結合」工作機制,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重點領域合作。深化三省一市立法、執法、司法等方面合作,完善政協聯動民主監督機制。進一步發揮好長三角企業家聯盟、開發區聯盟、產業鏈聯盟等作用,鼓勵行業協會、商會、智庫、產學研聯盟等機構開展多領域跨區域合作。協同建立市場化推進機制,加強社會化專業機構建設,推動跨區域產業轉移、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和園區合作。共同探索建立跨區域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財稅分享機制和有利於一體化發展的地方政府考核激勵機制。(責任單位: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省政協辦公廳,省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市人民政府)

十、高水平建設安全長三角[編輯]

(三十二)加強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編輯]

健全長三角公共衛生等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體系,進一步完善常態化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下的市縣長負責制,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加強能源安全儲備體系建設,保障長三角區域內煤炭、電力和民生油氣可靠供應。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民政環保等應急物資儲備和保障體系,強化食品藥品等關係人民群眾健康的產品和服務監管。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推進「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加強區域內安全生產信息共享、險情通報、會商研判和協調聯動,加快建設省應急航空救援基地,促進重特大災害事故跨區域救援協同。共同增強長三角產業體系抗衝擊能力,維護區域金融安全,建立一體化氣象保障行動體制和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責任單位:省應急廳、省衛生健康委、省生態環境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糧食和儲備局、省能源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氣象局等)

(三十三)有效防範社會領域各類風險。[編輯]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建設試點。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常態化機制化開展掃黑除惡鬥爭,聯合防範和打擊暴力恐怖、黑惡勢力、新型網絡犯罪和跨國犯罪,保持社會和諧穩定。(責任單位: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廳、省司法廳、省民政廳、省衛生健康委等)

十一、保障措施[編輯]

(三十四)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編輯]

堅決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全過程。注重在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的過程中發現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建立健全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相適應的幹部交流機制。加強企業黨組織規範化建設,積極服務企業決策、開拓市場、革新技術、提高效益。推進各領域黨組織互聯互動,通過組織共建、活動互聯、資源共享,形成黨建引領全區域統籌、多方面聯動、各領域融合的工作局面。

(三十五)強化推進落實機制。[編輯]

在省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領導下,省長三角辦根據國家年度工作安排、本方案和實際需要,制定印發年度工作要點,明確重點任務、職責分工和完成時限,定期調度督查,推動任務逐項落實。各地各部門要強化責任擔當,對牽頭的重大政策、重大事項、重大項目制定細化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清單化、閉環式推進,確保完成各項任務。省直有關單位要切實加強工作指導,在規劃方案編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安排、重大體制創新及資金、土地、能耗、環境容量等要素安排方面予以積極支持。

(三十六)營造濃厚輿論氛圍。[編輯]

充分發揮省內外各類媒體作用,在重要時間節點、重大活動期間組織開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系列宣傳活動,共同講好「長三角故事」,推動形成社會各界廣泛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強大合力。


附件:「十四五」時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安徽重點工作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