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無為大堤安定街段破口情況檢查報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安徽省無為大堤安定街段破口情況檢查報告
中央監察部、中央水利部、安徽省水利廳、安徽省監委會、長江下游工程局、蕪湖專員公署、中國共產黨蕪湖地區紀律委員會
1954年11月15日

一、工作組的組成由中央監察部,中央水利部,安徽省水利廳、監委會,長江下游工程局。蕪湖地委、專署等部門派員組成,計十一人。由中央監察部張明科同志任組長。在省和專區的黨、政領導下,自十月二十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曆時二十七天,順利的結束了工作。

二、工作方式是採取自上而下的了解情況,自下而上的聽取反映,到實地決口處視察,及反覆詢問有關幹部及發生缺口前後在場的老農、民工等相結合的辦法,並為了使得到的材料更加深入一步和精確,於十一月二日在安定街防汛指揮長邾達民(縣委副書記)主持下召開了有關人員(十四名)(反映材料的主要人)的座談會,校正了我們材料中不健全之處,統一了所反映的材料。現將檢查的結果匯報於後:

甲、一般情況。

(一)堤防情況。無為大堤屬無為縣境,西自土橋為起點,東至裕溪河口止,堤線長二百一十六華里。七月三日土橋以上普濟圩國營農場圩堤因湖東縣之九合圩江堤潰破而遭潰破,為防止潰水沿沖地流入無為大堤背面,乃於無為縣之牛埠區境內築起一道十五華里長的新堤,因此江堤防線延長至二百三十一華里。大堤背面,即為圩區。

該堤關係到無為、和縣的絕大部分地區與巢縣、含山縣、廬江縣、肥西縣、舒城縣、肥東縣、合肥市的部分地區,農田四百餘萬畝,人口約二百一十萬人。

安定街堤段位於無為大堤的近上端,上接三壩埂,又與青山圩毗連,下接新兜堤,計長一四○○公尺,堤線成弧形,在該段中部立有洋燈杆(長江航行標誌),靠洋燈杆江堤外面,因迎溜頂沖,崩江嚴重,歷史上已作過多次退建。因崩江情況仍在發展,於五○年在該堤後面又築一條長約一一五○公尺退建堤,上接三壩埂,下接新兜堤,安定街老堤因居民太多,房屋毗連,五○年退建堤成,老堤即未加高。據長江下游局五一年測量記載,安定街堤頂高程為十四點五至十四點九公尺,五○年退建堤據長江下游局安徽防修處今年六月卅日實測結果為十五點零九到十五點三二公尺,退建堤高於安定街老堤二華尺。新、老堤的質量方面,老堤在洋燈杆以上,有青山圩為外護,幾年來未擋過水;洋燈杆以下歷年擋水,在一般水位下與別處老堤一樣堅固。五○年退建新堤,據當時參加興修的周群同志談,新堤堤線靠上端的內外都有塘口(即大塘),施工時該段硪工不足,堤身單薄,因有安定街老堤為外障,建成迄今未擋過江水(今年破口即在該段)。

(二)汛期的雨量水位。安徽長江流域地區,今年五至七月份雨量,都突破了有記載以來的歷史記錄,如蕪湖今年五至七月的降雨量為一二○二點五公厘,超過一九三一年同期雨量的一點六倍,無為五至七月的降雨量為一三三九點三公厘,而七月份即降雨五六一點三公厘。長江水位在六月十九日大通(安定街上游約四十華里)水位即超過警戒水位(警戒水位為一四點二公尺),六月廿九日,該地水位為一四點八四公尺,即超過最大洪水年份一九四九年最高水位一四點八二公尺的歷史記錄,八月一日漲達十六點四八公尺,為本年最高記錄,超過一九四九年最高水位一點六六公尺。由於汛期雨量大,面廣集中,加上汛期早、水位高而持續時間久,沿江地區造成嚴重澇災,僅無為一縣在七月廿七日大風,下九連圩潰破後,全縣僅剩靠安定街江堤之廿四圩、臨河、練塘三個圩堤未破,但圩內積水最淺處亦達一公尺。

(三)防汛的組織領導。今年汛期來得早,雨量大,無為縣在五月十七日即成立防汛總隊部,進行排澇與防汛工作,安定街堤屬該縣湖隴區負責防守,由於水位日漲,縣防總於六月廿、廿二日分別在江堤之惠生、三官殿、泥汊、安定街等堤段成立指揮分所。

安定街指揮分所由縣委副書記邾達民同志任指揮,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幹同志與縣水利科科長許竹軒同志任副指揮,下設:秘書、組宣、民力調配、器材、工務等五股,防汛堤段上游起牛埠區古兒星,下游至鳳凰鎮(該鎮不在內),堤線長度約五十華里。為便於防守,該段又劃分為三個指揮點,上段指揮點設於新安橋,下段指揮點設於劉家渡,中間指揮點安定街工作由指揮分所兼管,指揮分所設於安定街下古家祠堂,下設六個區大隊,牛埠、姚溝兩個區大隊分屬上下段兩個指揮點。安定街指揮點轄襄安、蜀山、泉塘、湖隴四個區大隊,所屬民工,開始上堤一九○○人,後又增加到近四千人,小船五百條(包括打樁隊與船工在內)。

專區防汛指揮部為了加強防汛搶險的領導力量,於六月二十二日設立蕪湖專署防汛指揮部江北指揮所於裕溪口,由周駿副專員任指揮,統一領導長江北岸無為、和縣之江堤防汛工作,同時,省府派來負責幹部多人協助防汛,省人事廳唐副廳長,水利廳張副廳長均分住江堤幫助搶險工作,蕪湖地委副書記許移山同志於六月廿三日去安定街協助指揮所,加強防守。

(四)安定街指揮分所防汛情況。在六月十九日大通水位超過警戒水位時江堤即進行防浪工程,安定街指揮分所成立後主要工作是劃段防守,做好擋浪和挑預備土。進入七月初,因三壩埂外護之青山圩(江堤外之圩堤)危險,除搶救青山圩、爭取不破外,同時,在三壩埂內外坡進行挑土牛與下外障加固工程(這時由廢堤取土)。青山圩(七月二日破)破後,在三壩埂與五○年退建堤接頭處發現多處漏水(此段幾年來因有青山圩外護未擋過水),乃採用打樁、下土扇子(在堤外坡用碎土向水下拋以堵漏)。七月十二日東風很大,安定街堤段下游因風大浪涌而浸水,安定街中段發生塌坡,三壩埂漏水情況仍不能止。這時一面做子埂,一面繼續挑土牛加強內坡,唯取土已感很大困難,取土運距遠達六華里。而安定街下段新兜堤到古家祠堂堤段,在二十日左右水面距堤頂僅五、六華寸,內坡加固工程十分緊張。在這高水位的情況下,堤身滲漏,塌坡現象十分嚴重,如新安閘、新兜堤、古家祠堂、劉家渡、楊家廟、史家拐等處崩坡由十幾公尺到幾十公尺不等,干群日夜進行搶救。特別在七月廿七日下午四時颳起東北風,風力很大,全線擋浪工程大部摧毀,干群抱草捆以身擋浪,與狂風巨浪頑強戰鬥,直堅持至次日上午。從廿八日起江水復行回漲(在七月廿五日至廿七日江水曾平穩而稍降,在大通四天總計降九公分),直漲至破口後,據大通水位記載,由廿八日至八月一日八時共漲零點六六公尺,七月卅一日上漲竟達二公寸五。幾日來全體防汛干群忙於搶加子埂、恢復擋浪、搶救塌坡等緊張工作,指揮分所負責幹部邾、許正副指揮因上段新安橋發生險情,早往該地,而安定街指揮分所只有徐幹副指揮與許副政委在該段防守。

乙、安定街老堤與五○年退建新堤破口情況。

在七月十二日江水水面已接近安定街老堤低處堤頂不遠時,即開始加高子埂,到七月廿七日颳大風以前,安定街老堤上之子埂已加高達二華尺五到三華尺五寸。七月廿七日下午四時左右,江面忽起東南大風,安定街指揮點之防浪工程遭大風摧毀。彼時,守堤干群手持浪樁壓蘆草並用人身抵門板擋浪,當時取土不及乃拆民房土牆、挖堤頂寬處內坡土裝麻袋搶加子埂,直到次日早晨風勢才逐漸減弱。廿八日用留在該處防汛用的一隻拖船,到青崗山拖土並進行整理與恢復擋浪工程,並組織六十多民工砍堤內外之樹頭,解決擋浪材料。廿九日下午四時左右又起東風,洋燈以下至新兜堤一帶遭風浪衝擊,新兜堤在下午八時左右子埂漫水,當時除原段民工搶堵外,又從安定街洋燈以上調出民工百餘人(當時東風,該段避風無浪)幫助突擊,未致決口,子埂均系臨時搶築,漏水很嚴重。卅日新兜堤有五處塌坡,該處民工與打樁隊集中搶救,其他民工做加固工作。同時因水位繼續上漲,而守堤民工連續戰鬥已感精疲力竭,又無後備力量,在卅一日早飯後,許副政委打電話給縣委請調一萬民工速來支援並隨帶船隻。是日江水漲勢最猛,漲有七華寸多(汛期最大一次),三壩埂到李家花園全線披水,到處子埂漏水,安定街老堤漏水更甚,情況萬分危急。留襄安區聞思鄉民工一百多人在該處由團地委陳邢同志負責機動防守,從李家花園調湖隴、泉塘兩區加做五○年退建子埂,該兩區民工約五百多人(泉塘民工中午到達,湖隴民工下午三時到達)加做退建北端子埂,傍晚青崗鄉李指導員又帶來三百民工在退建堤南端搶加子埂,因取土困難,乃挖土牛土和搬運船上麻袋土(計五條船)。

安定街終因水勢過大,於卅一日晚八時左右先從洋燈以下子埂倒一個缺口,十時左右洋燈以上子埂又被沖開一個缺口,這時,聞思鄉民工一百多人即困於兩缺口之間,後又相繼缺口三次。由於新老堤之間盆地經過兩次放水與子埂漏水關係容量減少,所以在老堤決口後約一小時左右,五○年退建堤即漫水,而且漫水速度甚快。許副政委在退建堤開始漫水時,往下段檢查加高子埂情況,再折回上段檢查時漫水處已深齊膝蓋。這時民工因見水勢過大而哄散。卅一日向縣所要民工雖陸續來有一千多人,已因到時過晚,沒有發揮作用。另外,當地民傳「倒了三壩,淹遍天下」,因該處較內河圩堤要高一丈多,所以在漫水時民工慌亂,難以鞏固,加之堤埂兩面臨水,取土困難,五○年退建堤因而漫破。

丙、對安定街老堤與五○年退建新堤破堤的認識。

(一)安定街老堤在這樣高水位與大風不時襲擊的情況下勢難確保。我們的看法:

1、從地形上看,該段處於迎溜頂沖,堤線成弧形突出於江心,尤以青山圩破後三面受水,除西北風外,其他任何風向,均直接威脅堤身。

2、在七月廿七日下午大風,搶做擋浪工程,因材料趕運不及,有用蘆柴、土磚、浪草、麻包土等搶築子埂,事後整修費時,接着水位上漲甚速,由七月廿八日至八月一日上午八時,四天共漲零點六六公尺(大通記載),最大一天(卅一日),上漲零點二五公尺(合七華寸五)。子埂又勢必加高,強度不夠而漏水情況嚴重。

3、卅一日由三壩埂到李家花園全線披水(水與子埂相干的意思),形勢十分危急,這一線任何一處出險,從危害程度來看,均屬一樣(均屬廿四圩內),勢必全保,而民工因連續緊張戰鬥已疲乏不堪。

4、取土困難。由於水位高,堤外無土可取,新老堤之間盆地與廿四圩內均積水很深,圩內水下取土船運要到二華里外,到青崗船運往返有十華里以上,小船因風浪關係亦不能活動,而大船很少,老堤上之民房土牆、房基墩土搶救時已用光。

5、安定街系崩江堤段,群眾節節後遷均居堤上,這對堤身加高有很大影響,據測量結果,該段堤身較兩頭老埂均低,今年子埂有加高達四尺以上。

(二)對五○年退建新堤,在七月卅一日十一時出險的當時,搶救是有困難的。我們的看法如下:

1、漫水太快,老堤決口後約一小時左右新堤即漫水。許移山同志在退建堤上段發覺漫水,急往下段檢查加子埂情況,折回時堤頂漫水已齊膝蓋。青崗鄉李指導員天黑趕帶來三百民工,只從船上搬五、六十包土(從青崗山裝運來之預備土),即因水勢過急,難以搶堵而散。

2、取土同樣困難,船運非大船不成(因風浪,小船不能行),民工搬運,從青崗山抬土泥水齊踝,往返近十華里,實感杯水車薪。

3、卅一日指揮分所向縣請調一萬民工並攜帶船隻,但民工天黑才陸續來一千多人,先到民工亦因初進入防汛陣地,情況不熟悉,特別是漫水時,外江與內圩水面懸差近二丈,堤頂水深達尺許的情況下,不管外來與本地民工,顧思本身與家庭安全問題,思想波動很大,民工確難以鞏固,在堤頭漫水時,民工有啼聲。

總的來看,安定街指揮分所領導上,在四十多天的防汛過程中,一直是緊張地與洪水進行戰鬥,守堤干群確實盡了最大努力,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負責幹部在狂風暴雨下,不分白天黑夜與民工一起搶救,更鼓舞了民工的積極性,哪裡吃緊,指揮人員即到哪裡,直堅持到新堤漫水無法搶救為止。

破堤主要原因是今年汛情特殊,近一百年所未遇,加以該段又存在以上困難,以致老堤缺口潰破,新堤不久即漫潰。至於新堤為何不早加子埂問題,據了解,在防汛開始,江堤做擋浪工作,退建堤的險段(即這次潰處)即進行打外障,內坡挑土牛等加固工程,並準備加高。七月二日青山圩破後,五○年退建上端三壩埂與安定街老江堤上端失去外護,漏水嚴重,緊接着下段又相繼發生漏水塌坡。破口前幾天形勢更趨緊張,全線突擊,干群無喘息機會。更重要的問題是取土困難,開始加固工程還能在內圩近處埂頭取土,以後埂頭土已取到二華里遠,圩內因雨積水日深,堤外更無土可取,形成一線長堤兩面均水,行動必須船隻,而當時處境正是江河並漲,防守與搶救災民到處需用船隻,確實不易迅速解決,守堤民工帶來之小船,因風浪關係不能發揮其作用,這是當時沒有能夠及時加高的主要原因。但加高子埂,起碼可以減低漫水因素,這點不能不是防守工作上的缺陷。汛期一開始,加固的同時加高,取土條件比較後來有利。但當時的加固工作,確是重要,這段加高,尚未顯得突出(七月廿日左右江水面低於退建堤頂)。待以後江水愈漲愈快,雖有民工而無船隻,不能解決大量用土問題。正如許移山同志自己檢查所說「工作被動,造成被動的根源不能不歸之於對水情估計不足,缺乏遠見。」

檢查組

中央監察部張明科

蔡樓生

中央水利部劉維雨

魏哲光

安徽省水利廳張建民

陳 希

安徽省監委會陳萬春

李官祥

長江下游局李 治

蕪湖專署楊治平

蕪湖地區紀委燕長修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我們同意以中央監察部張明科同志為首組成的檢查組關於無為大堤安定街段破口情況的檢查報告。

中共蕪湖地委(印)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同意檢查組的檢查報告。

安徽省人民政府(印)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廿一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