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附録
進《宋史》表
[編輯]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領經筵事、提調宣政院太醫院廣惠司事臣阿魯圖等言:竊惟周公念先業之艱難,七月之詩是作;孔子論前王之文獻,二代之禮可言。故觀趙氏隆替之由,足見皇元混一之績。欽惟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初由宗邸親總大軍,龍旂出指於離方,羽葆歸登於乾御。櫛風沐雨,詎辭跋履之勞;略地攻城,咸遵稟授之算。揚舲而平江、漢,卷甲而克襄、樊,龔行弔伐之師,昭受寵綏之寄。及夫收圖書於勝國,輯黼冔於神京,拔宋臣而列政塗,載宋史而歸祕府。然後告成郊廟,錫慶臣民,推大賚以惟均,示一統之無外。樞庭偃武,既編戡定之勳;翰苑摛文,尋奉纂修之旨。事機有待,歲月易遷,累朝每切於繼承,多務未遑於製作。
臣阿魯圖等誠惶誠懼頓首頓首,欽惟皇帝陛下恢弘至道,紹述丕謨。往行前言,樂討論於古訓;祖功宗德,思揚厲於耿光。惟我朝大啟基圖,彼吳會後歸版籍,視金源其未遠,紬石室以具存,及茲累洽之時,成此彌文之典。命臣阿魯圖、左丞相臣別兒怯不花領史事,前右丞相臣脫脫為都總裁,平章政事臣帖睦爾達世、御史大夫臣惟一、翰林學士承旨臣起巖臣玄、治書侍御史臣好文、禮部尚書臣沂、崇文太監臣宗瑞為總裁官,平章政事臣納麟臣伯顏、前中書右丞臣達世貼睦邇、左丞臣守簡、參議臣岳柱臣拜住臣陳思謙、郎中臣斡欒臣孔思立等協恭董治,史官工部侍郎臣斡玉倫徒、秘書卿臣泰不華、太常僉院臣杜秉彝、翰林直學士臣宋褧、國子司業臣王思誠臣汪澤民、集賢待制臣干文傅、翰林待制臣張瑾臣貢師道、宣文閣鑒書博士臣麥文貴、監察御史臣余闕、太常博士臣李齊、翰林修撰臣劉聞、太醫院都事臣賈魯、國子助教臣馮福可、太廟署令臣陳祖仁、西臺御史臣趙中、翰林應奉臣王儀臣余貞、祕書著作佐郎臣譚慥、翰林編修臣張翥、國子助教臣吳當、經筵檢討臣危素編劘分局,彙粹為書。起自東都,迄於南渡,紀載餘三百載,始終纔一再期。
考夫建隆、淳化之經營,景德、[1]咸平之潤色,慶曆、皇祐以忠厚美風化,元豐、熙寧以聰明紊憲章,馴致紹聖紛紜,崇寧荒亂,治忽昭陳於方冊,操存實本於宮庭。若乃建炎、紹興之圖回,乾道、淳熙之保乂,正直用則人存政舉,邪佞進則臣辱主憂。光、寧之朝,僅守宗社;理、度之世,日蹙封疆,顧乃拘信使以渝盟,納叛臣而侵境,由姦權之擅命,啟事釁以召兵。厥後瀛國歸朝,吉王航海,齊亡而訪王蠋,乃存秉節之臣;楚滅而諭魯公,堪矜守禮之國。
載惟真元之會合,屬當泰道之熙明,眾言殽亂於當時,大誼昭宣於今日。矧先儒性命之說,資聖代表章之功,先理致而後文辭,崇道德而黜功利,書法以之而矜式,彝倫賴是而匡扶。雖微董狐直筆之可稱,庶逃司馬寡識而輕信。至若論其有弊,亦惟斷以至公。大概聲容盛而武備衰,[2]論建多而成效少。且辭之煩簡以事,而文之今古以時,舊史之傳述既多,雜記之蒐羅又廣。於是參是非而去取,權豐約以損增,事嚴敢計於疾徐,日積亦虞於玩愒。
臣阿魯圖等忝司當揆,實預提綱,周詢在局之言,靡不究心乃職。第述作之才有限,而報效之志無窮,儻垂清燕之觀,[3]尚助緝熙之益。曰若帝堯,曰若帝舜,惟聖心稽古之功;監於有夏,監於有殷,乃臣子告君之道。謹撰述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世家二百五十五卷,裝潢四百九十二帙,隨表塵獻以聞。下情無任慚懼戰汗屏營之至。臣阿魯圖等誠惶誠懼頓首頓首謹言。
至正五年十月二十一日,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領經筵事、提調宣政院太醫院廣惠司事臣阿魯圖等上表。
修史官員
[編輯]領三史:
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領經筵事、提調宣政院太醫院廣惠司事臣阿魯圖
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左丞相、領經筵事、提調寧徽寺事臣別兒怯不花
都總裁:
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前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領經筵事、都總裁臣脫脫
總裁:
銀青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知經筵事臣帖睦爾達世
銀青榮祿大夫、御史大夫、知經筵事臣賀惟一
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臣張起巖
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臣歐陽玄
嘉議大夫、治書侍御史臣李好文
中大夫、禮部尚書臣王沂
正議大夫、崇文太監、檢校書籍事臣楊宗瑞
史官:
嘉議大夫、工部侍郎臣斡玉倫徒
太中大夫、秘書卿臣泰不華
通議大夫、僉太常禮儀院事臣杜秉彜
翰林直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經筵事臣宋褧
朝請大夫、國子司業臣王思誠
集賢待制、朝請大夫臣干文傅
朝列大夫、國子司業臣汪澤民
翰林待制、奉議大夫、兼國史院編修官臣張瑾
宣文閣鑒書博士、奉訓大夫臣麥文貴
翰林待制、奉訓大夫、兼國史院編修官臣貢師道
奉訓大夫、太常博士臣李齊
承德郎、監察御史臣余闕
翰林修撰、儒林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臣劉聞
承務郎、太醫院都事臣賈魯
承直郎、國子助教臣馮福可
儒林郎、陝西諸道行御史臺監察御史臣趙中
承德郎、太廟署令臣陳祖仁
應奉翰林文字、文林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臣王儀
應奉翰林文字、文林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臣余貞
登仕郎、祕書監著作佐郎臣譚慥
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臣張翥
國子助教臣吳當
經筵檢討臣危素
提調官:
光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臣納麟
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知經筵事臣伯顏
翰林學士承旨、光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知經筵事、前中書右丞臣達世貼睦邇
資德大夫、中書左丞臣董守簡
資德大夫、參議中書省事臣岳柱
朝請大夫、參議中書省事臣拜住
奉議大夫、參議中書省事臣陳思謙
通議大夫、兵部尚書臣李獻
通議大夫、工部尚書臣路希賢
太中大夫、吏部尚書臣何執禮
朝列大夫、戶部尚書臣賽因不花
嘉議大夫、中書左司郎中臣斡欒
亞中大夫、中書左司郎中臣孔思立
承德郎、刑部侍郎臣全普俺撒里
朝列大夫、中書右司員外郎臣不顏不花
左司員外郎臣實禮門
奉議大夫、中書左司員外郎臣白濬
奉直大夫、禮部郎中臣逯魯曾
奉訓大夫、中書右司都事臣野仙
朝請大夫、中書右司都事臣鄭衍
奉政大夫、中書左司都事臣畢璉
中議大夫、中書左司都事臣陳仲端
奉直大夫、中書左司都事臣許從宣
皇帝聖旨裏。中書省據遼、金、宋三史總裁官呈:「照得近奉都堂鈞旨,委自提調繕寫宋史刻板正本,今已畢功。理合比依遼、金二史,從都省聞奏定奪,指定行省去處,刊刻印造,傳之方來。竊照元修史官翰林編修張翥、國子助教吳當二人,深知宋書事理。如蒙差委齎書前往所指去處,監臨刊刻,至於鋟梓之際,倘或工匠筆畫差訛,就便正是,似為便宜。具呈照詳。」得此,都省除已差史官翰林應奉張翥馳驛齎宋史淨稿前去,委自本省文資正官、首領官、儒學提舉各一員,不妨本職提調,與差去官精選高手人匠,就用齎去淨稿依式鏤板,不致差訛;所用工物,本省貢士莊錢內應付,如果不敷,不以是何錢內放支,年終照算;仍禁約合屬,毋得因而一概動擾違錯;工畢,用上色高紙印造一百部,裝潢完備,差官赴都解納外,合行移咨,請照驗依上施行,先具依准咨來。須至咨者。右咨浙江等處行中書省。
至正六年 月 日。
行省提調官:
光祿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臣達世貼睦邇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臣忽都不花
資善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丞臣韓渙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臣撒馬篤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臣楊惟恭
朝列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臣島剌沙
奉直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臣崔敬
奉訓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員外郎臣赫德
奉政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員外郎臣鄭璠
承德郎、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都事臣徐槃
承務郎、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都事臣馬黑麻
承務郎、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都事臣李琰
掾史臣趙謙、許恆敬、宣使臣堵簡
杭州路提調官:
中議大夫、杭州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知渠堰事臣趙璉
儒司提調官:
承務郎、江浙等處儒學副提舉臣李祁
監督儒官:
溫州路永嘉書院山長臣錢惟演
嘉興路儒學正臣應才
杭州路仁和縣儒學教諭臣劉元
杭州路儒學訓導臣黃常臣姚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