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九

  臨濟第二十四世祖

  諱永慈。字海舟。原籍金陵余氏。生緣蜀之成都。齠年出家。嗣東明法。住金陵東山翼善寺。

  英宗壬戌正統七年。

  臨濟第二十四世東山翼善祖嗣宗統(二十一年)。

  癸亥八年。

  勅賜蘇州鄧尉山寺額聖恩禪寺。

  從僧道立奏請也。

  法師東白善啟寂。

  啟蘇之長洲人。甫能言。通佛典。出家屏跡龍山。見知於獨庵衍。南洲洽。應詔纂修大典。校大藏經。與瞿宗吉賦牡丹。一韻往復殆將百首。錢文通海銘其塔。

  甲子九年。

  曹洞第二十六世嵩山祖示寂。

  祖坐脫偈曰。吾年八十七。出夕復入夕。撒手威音前。金烏叫天碧。

  曹洞第二十七世祖

  諱可從。字無方。

  乙丑十年。

  曹洞第二十七世西京定國祖嗣宗統(二十九年)。

  頒行大藏安置天下名山。

  勅賜常州府武進縣祥符禪寺聖旨曰。朕體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經典。頒賜天下。用廣流傳。茲以一藏。安置直隸常州府武進縣祥符禪寺。永充供養。聽所在僧官僧徒。看誦讚揚。上為國家祝厘。下與生民祈福。務須敬奉守護。不許縱容閒雜之人。私借觀玩。輕慢褻瀆。致有損壞遺失。敢有違者。必究治之。諭。

  丙寅十一年。

  智瑄出家領悟。

  瑄姓范。初為梓人。因營建。創足。聞提誨而有省。遂出家力參。充火頭。偶因火焰燎眉。照鏡。忽然大悟。

  丁卯十二年。

  戊辰十三年。

  己巳十四年。

  景帝。

  景帝庚午景泰元年。

  禪師萬峰支下東明普慈寂。

  辛未二年。

  佛滅後二千四百年。

  壬申三年。

  癸酉四年。

  甲戌五年。

  祖付智瑄正法。

  瑄依祖座下久。得其道。付法有殺活由來總見成之記。

  乙亥六年。

  丙子七年。

  丁丑八年。

  禪師紹琦住蜀方山雲峰寺。

  琦字楚山。別號荊璧叟。唐安雷氏子。九歲投玄極通出世。究即心即佛語。詣西岷。孜孜不失。一夕身心虛凝。對境湛寂。參無際悟。聞淨板聲。礙膺氷釋。眾請主天成。百廢具興。眾四千指。嘗與雲溪瑛。素虛理光澤惠。大機用。互相激昂。至宗門極則處。稍覺胸次未穩。復加力行者四載。浮漚細識。始得滅盡。一段孤明。迥無瑕翳。再謁東普。征詰無礙。普鳴鐘集眾。以袈裟拂子付之。復歸東山。潛跡十載。弟子白琦曰。佛法下衰。禪林秋晚。真風委地。吾師傳佛心印。荷擔大柄。當馭法利生。豈可淹遲林壑。孤付託以安眠哉。琦幡然東下。抵武昌。過黃梅。登東西二山。禮諸祖遺像。蘄陽荊王飲道價。召求心要。至白門。歷西浙。由匡廬歸蜀。所至大闡玄猷。毳徒臻萃。韓都侯建方山雲峰寺。延琦開法。上堂。以拂子打一圓相曰。機前一着。覿面全提。復擊禪床曰。句外一言。和聲揭露。個裡不許停思顧慮。豈容開口分疏。只饒貶得眼來。劍去久矣。縱是佛祖到此。攢眉有分。若是英俊衲僧。向未舉以前。自當點首一笑。嗟觀近世以來。人心不古。禪學之者。不務真參實悟。惟是接響承虛。以覺識依通為悟明。穿鑿機緣為參究。破壞律儀為解脫。夤緣據位為出世。以致祖風凋弊。魔說熾然。塞佛法之坦途。瞽人天之正眼。使吾教外別傳之道。於斯而委地。若是本色道流。以十方法界為個圓覺期。莫論長期短期。百日千日。結制解制。但以舉起話頭為始。若一年不悟。參一年。十年不悟。參十年。二十年不悟。參二十年。盡平生不悟。決定不移此志。直須要個真實究竟處。方是放參之日也。

  睿皇復改八月改元天順。

  戊寅天順二年。

  詔嚴濫度僧徒。

  己卯三年。

  庚辰四年。

  辛巳五年 大明一統志成。

  禪師物外圓信謁廣善月幻。

  信字無念。金台高氏子。別號物外。九齡謁大覺悅出家。慨然曰。禮佛轉法。僧途恆務。未明生死。[稯-凶+(鬯-匕)][稯-凶+(鬯-匕)]何益。聞無際悟演教於京都隆恩寺。特往請業。示以無字。猛力提究。忽爾話頭成片。身心凝然。悟曰。暫時靜念。不得認着。更衣入終南山。立限十年。聞火院破薪聲有省。然自知未是徹處。更加逼拶。覺活潑潑地。脫灑無依。有偈曰。崑崙倒跨清風舞。澗底泥牛斗石虎。磕着蒼松眼上眉。蟭螟踏破虛空肚。回牛山。縛茅晏坐不臥。滌盪余習。乃詣繁昌八峰山廣善寺叩月幻。幻為臨濟下二十三世。問答契機。幻囅然一笑。撫之曰。善自保護。報佛恩德。乃付之衣法。復居山三十周寒暑。後開法伏牛山。

  壬午六年。

  臨濟第二十四世金陵東山翼善祖示寂。

  塔於寺側。

  臨濟第二十五世祖

  諱智瑄。字寶峰。住南京高峰寺。

  癸未七年。

  臨濟第二十五世金陵高峰祖嗣宗統(十六年)。

  甲申八年。

  憲年純皇帝。

  憲宗乙酉成化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戊子四年。

  己丑五年。

  庚寅六年。

  禪師弁山下碧岩空谷景隆寂。

  隆姑蘇洞庭黿山陳氏子。初見懶雲安於弁山。開示法要。後於虎邱禮石庵祝髮。會庵遷靈隱。隆相隨七載。因往天目禮高峰祖塔。憩錫歲余。忽有省。入造安求證。安為助喜。後住碧岩。僧問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隆曰。此問最親切。曰覿露堂堂時如何。隆曰。途路未為真。曰南人如問雪。我道是楊花。隆曰。喚鍾作瓮又爭得。晚年於西湖修吉山。卜地為生壙。築室以居。隆機辯峻逸。儒釋貫通。所着空谷集尚直尚理編。

  辛卯七年。

  壬辰八年。

  癸巳九年。

  禪師方山下金陵高座寺古溪覺澄寂。

  澄山後蔚蘿張氏子。年十歲為牧牛之童。十四從雲中天暉昹圓髻。閱藏五載。從默庵學禪。機頴迅徹。道聲鵲起。景泰三年。宗伯胡濴延住南陰香嚴寺。自惟大事未明。不一年而退。登太岡山。參月溪得其奧旨。往西蜀謁方山琦。久之大事了徹。付法後。辭琦南下。天順五年。住高座寺。寺即雨華台。東晉時西域僧開山。後梁天監年間。雲光法主講法華經。天雨寶華。故名其台。澄住後足不履城市者十載。是年八月初九日端坐而化。澄能文。曰吾將藉此以明佛知見。胡濴序其雨華集曰。將與蒲庵。全室。逃虛。媲美於後。

  禪師惠通住寶禪寺。

  曹洞第二十七世西京定國祖示寂。

  曹洞第二十八世祖

  諱文載。字月舟。初住少室。後隱煙霞。着洞上緒餘傳。

  甲午十年。

  曹洞第二十八世嵩少祖嗣宗統(四十四年)。

  祖示眾。引臥龍語云。道個正字。蚤已落偏。蓋本位都無言說。但有言說。即屬偏也。古人道偏正不曾離本地。無生那涉語因緣。又道不落今時句。妙在未聞前。不落今時。須虛一位。不得當頭道着。直須玄行。始解相應。半夜日頭出。日午打三更。皆是無語中有語。道個露地白牛。明妙法身。猶是文彩。須向文彩未生前。妙會始得。

  乙未十一年。

  丙申十二年。

  丁酉十三年。

  禪師本瑞來參。

  瑞南昌鍾陵江氏子。隨父商頴州。偶厭世相。遂信步至荊門。禮無說能剃染為沙門。令看萬法歸一話。乃徧參耆宿。與全首座者同行。至襄陽道中。偶聞老嫗喚豬聲。全說偈曰。阿娘牆內喚哪哪。途路師僧會也麼。拶破這些關棙子。阿娘依舊是婆婆。疑滋甚。一日病中聞僧舉大慧臨滅因緣。頓明全首座偈意。入蜀見楚山雪峰。多所發藥。益臻玄奧。末後至金陵見祖。祖問曰。什麼處來。曰北京。祖曰。莫有別處去麼。曰隨方瀟灑。祖曰。曾到四川否。曰曾到。祖曰見法鑒否。曰曾見。祖曰。見楚山否。曰曾見。祖曰。法鑒會下多少眾。曰三十。祖曰。楚山會下多少眾。曰三十。祖曰。且不一般。曰本無差別。豈分彼此。祖曰。四川境界與此間如何。曰江山雖異。風月一同。祖豎拳曰。還有這個麼。曰無。祖曰。因甚卻無。曰非某境界。祖曰。如何是你境界。曰諸佛不能識。誰敢強安名。祖曰。汝豈不是着空。曰終不向鬼窟里作活計。祖曰。西天九十六種。汝當第一。瑞拂袖而出。遂留止一冬。機語甚契。

  戊戌十四年。

  祖付本瑞正法。

  祖以袈裟拂子付本瑞。偈曰。濟山棒喝如輕觸。殺活從茲手眼親。聖解凡情俱坐斷。曇華猶放一枝新。

  臨濟第二十五世南京高峰祖示寂。

  臨濟第二十六世祖

  諱本瑞。字天奇。別號煢絕。嗣金陵高峰祖。

  己亥十五年。

  臨濟第二十六世金陵祖嗣宗統(三十年)。

  祖示眾曰。汝等除去心中謟曲。截斷人我貪嗔。直教一念不生。萬緣頓息。然後向此乾乾淨淨處。提個話頭。字字明白。念念相續。看他是個甚麼道理。務要討個分曉。日久歲深。不煉昏沉。昏沉自退。不除散亂。散亂自絕。純一無雜。心念不生。忽然會得如夢而醒。覆看從前。俱是虛幻。當體本來見成。萬象森羅。全機獨露。天上人間。悉無別法。蕩蕩然無拘無束。坦坦地自由自在。於這大明國里。也不枉為人。向此法門。也不枉為僧。卻來隨緣度日。豈不暢哉。

  禪師東明支下天目活埋庵月江覺淨寂。

  淨姑蘇雙楊沈氏子。嗣東明旵祖。匿影天目活埋庵。日惟一饘。歲惟一衲。醎酢不沾。枕簟不御者六年。愛苕溪清幽。遂駐錫水心院。歷二十稔。道行精峻。世莫得而遠近之。唯以法施。未嘗少倦。正月十九日寂。四眾皇皇。如失慈父。

  庚子十六年。

  辛丑十七年。

  壬寅十八年。

  癸卯十九年。

  甲辰二十年。

  乙巳二十一年。

  丙午二十二年。

  丁未二十三年。

  孝宗敬皇帝。

  孝宗戊申宏治元年。

  己酉二年。

  禪師如[氶/巳]集禪宗正脈。

  卺嘉禾人。嗣空谷隆。輯佛祖機語曰禪宗正脈。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壬子五年。

  癸丑六年。

  甲寅七年。

  乙卯八年(十二月天鼓鳴)。

  丙辰九年。

  丁巳十年(五月各省天鳴地震)。

  戊午十一年。

  己未十二年。

  庚申十三年。

  辛酉十四年。

  禪師天界下樵陽君峰大闡惠通寂。

  通政和邵氏子。年二十造甌寧斗峰。禮寶積玉溪得度。出關參天界中。久之付袈裟拂子。常侍黃高扣法有省。八月延至寶禪寺。復捐貲建寺。奏上賜額曰正法禪寺。延通主法。戊戌冬。南還故山。住邵武君峰。是年寂。

  壬戌十五年。

  癸亥十六年。

  甲子十七年。

  乙丑十八年。

  武宗毅皇帝。

  武宗丙寅正德元年。

  祖付明聰正法。

  聰邵武光澤縣人。姓奚。母吳氏。將誕前一夕。有病僧告宿。吳辭之。夜半遂生聰。而病僧是夜道亡。里人咸謂此僧再來。十七從隱庵得度。二十受具。精毗尼。兼修止觀。深究唯識等論。一日游百丈山。逢一老宿問聰曰。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見前。不得成佛道。此理如何。聰依文對。老宿詬罵而去。聰疑情頓發。一日聞馬嘶豁然大悟。乃曰。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往謁金陵祖。久之付正法印。

  丁卯二年。

  少室祖奉詔說法伊鄭諸王往來問道。

  戊辰三年。

  臨濟第二十六世金陵祖示寂。

  祖得法弟子三百四十有奇。未及百年。湮沒殆盡。獨無聞聰祖傳持正脈至今。

  雲外香曰。天奇老人。徹底為人。老婆心切。當時法運。庶幾稍振。自茲以降。景逼桑榆。雖有魯陽之戈。烏能挽其萬一者哉。

  臨濟第二十七世祖

  諱明聰。字無聞。別號絕學。嗣金陵瑞祖。住隨州關子嶺龍泉寺。

  己巳四年。

  臨濟第二十七世隨州龍泉祖嗣宗統(三十五年)。

  庚午五年。

  辛未六年。

  壬申七年。

  禪師古音淨琴住瑞岩。

  琴閩之建溪興賢蔡氏子。晚號玉芝老人。幼敏逸。每日嘆雲。世間所求皆是苦。不如蚤覓出身途。年二十五出家。歷參樵陽大闡。將樂性空。泉南靜晃。虎林印宗。皆當世宏道之士也。最後往巫山叩壽堂松。遂蒙印可。回閩隱雙峰三十年。四方懷道之士踵至。是年應瑞岩請。後於斗峰重創大剎。宏化一方。所着有醍醐集三卷。

  德寶生於金台吳氏(是為笑岩祖)。

  癸酉八年。

  甲戌九年。

  乙亥十年。

  曹洞第二十八世嵩少祖示寂。

  俍享挺曰。當宏正嘉隆時。九鼎單絲。祖道不絕如線。緒餘一冊。(嵩少祖着有洞上緒餘山堂淳載列人天眼目)播在叢林。沿襲舊聞。未為無補。然烏焉成馬。已經三寫之訛。曾參殺人。徒聞市上之口。今日拈來。好與他禪板蒲團。一齊焚卻。

  曹洞第二十九世祖

  諱宗書。號小山。初住少林。遷宗鏡。

  丙子十一年。

  曹洞第二十九世宗鏡祖嗣宗統(三十年)。

  丁丑十二年。

  戊寅十三年。

  己卯十四年。

  庚辰十五年。

  辛巳十六年。

  世宗肅皇帝。

  世宗壬午嘉靖元年。

  勅開萬壽戒壇詔選宗師為十座首 發明(如來滅後。戒乃大師。自唐麟德年間。詔律師道宣開戒於終南山後。歷代聖君。每見舉揚。以宏遺範。今世宗登極之初。即有勅開戒壇。選師傳授之詔。可謂不負靈山付囑者矣。故特書)。

  詔開戒壇。選宗師為十座首。宗林等應詔。演說毗尼。多所利益。上時奉玄。林上書規勸。請宏護大法。上不以為忤。林字大章。餘姚宋氏子。棲隱於杭之安隱淨慈間。薄游都下。屏跡香山。乃膺詔選。

  癸未二年。

  笑岩寶出家。

  寶年十二。偶至禪林。聽演華嚴大疏。至十地品。世尊作轉輪王。布施國城妻子身命等。廓然如釋桎梏。嘆曰。千古猶今。同一夢幻。於是決志披緇。禮本境廣慧寺大寂能為師。名德寶。號笑岩。

  禪師果斌住南京天界。

  斌字半峰。與顧華玉談禪和詩。題王十岳山寮避暑詩云。小隱空山絕四鄰。野雲孤鶴自相親。誰知一徑深如許。猶有敲門看竹人。

  甲申三年(正月五星聚於營室南畿諸郡大飢)。

  乙酉四年。

  丙戌五年。

  禪師無相圓應中丞毛埕請住天池華山禪寺重修大殿。

  華山寺為晉時古剎。峰前天池。一泓湛碧。高僧注經於此。池中三見青蓮。有缽盂翠屏諸勝。中峰本祖建石殿。安置藏經。歲久荒圮。埕字貞甫。讀書殿側。見石柱流光之瑞。遂發心重修。延無相圓主席說法。有手記及詩文述其事。

  丁亥六年(五月京師雨錢)。

  戊子七年。

  己丑八年。

  庚寅九年。

  禪師如遷圓佐謁宗鏡祖於立雪庭。

  遷鳳翔岐山李氏子。首參悅庵喜。指示向上一路。尋入青峰山。弔影單棲。有所開悟。同天然佐來少室謁書祖。入室陶鎔機契。俱蒙印可。

  辛卯十年。

  禪師如進通玄同謁宗鏡祖。

  進字隱庵。廣平永年陳氏子。玄字古風。鄴下王氏子。同謁書祖於少室。一見期以龍象。久之俱付衣法。

  壬辰十一年。

  禪師德寶至龍泉參祖。

  寶徧參名宿。一日渡溪失足墮水。衣履俱濕。更衣呂家店。默坐。忽聞婦人責子有省。遂造關嶺謁龍泉祖。呈所得。明旦入室。祖曰。上座昨日許多絡索。向甚處去也。寶擬對。祖笑曰。鷂子過新羅。寶復問曰。十聖三賢。已全聖智。為甚不明斯旨。祖曰。如何是斯旨。下語皆不契。因臨泉洗菜。忽一莖菜墮水。逐水圜轉。捉之弗得。遂豁然喜躍。來歸。祖舉玄沙未徹語勘之。寶曰賊入空房。祖曰。不得草草。寶便喝。拂袖而出。旋辭祖入楚。

  癸巳十二年。

  禪師常忠謁書祖於嵩山。

  忠字蘊空。生緣建昌。為儒時。嘗講姚江良知之學。出世後。聞中州小山祖道風。即往參謁。祖問來為何事。忠云為生死求出離法。祖曰。生死在何處。要你出離。忠無語。祖曰。且去務下着。一日忠又問如何得見性成佛。祖曰你吃飯也未。忠雲已吃了。祖曰舌在你口裡。還見麼。忠雲畢竟如何得成佛。祖曰。佛是乾屎橛。汝咬得破麼。忠擬再問。祖搖手曰不是不是。忠益心疑之。乃辭祖遍參諸方。

  甲午十三年。

  乙未十四年。

  丙申十五年。

  書祖自少室遷宗鏡。

  祖謝少林事。往住北京宗鏡。時蘊知忠徧訪諸方名宿有省。乃徹見祖作用。復返嵩山。隨侍住宗鏡。服勤三載。祖付以偈。

  丁酉十六年。

  祖付德寶法印。

  寶入楚參大覺圓。覺齒高。儀貌豐碩。辭音如鍾。住山數十年不與人事。禪門巨匠也。寶侍覺數月。朝夕扣擊。舉拈放風轉。方便莫測。一日室中舉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便悟。覺曰。既不涉有無。良久亦是閒名。正當恁麼時。外道悟個甚麼。寶擬對。覺以手掩其口曰。止止。猶掛齒在。寶曰。可謂東土衲僧。不若西天外道。遂作偈曰。一自當年畫模則。幾番紅了幾番黑。如今謝主老還鄉。那管平生得未得。覺為助喜。未幾回關嶺。祖付以法印諭出世。

  戊戌十七年。

  己亥十八年。

  庚子十九年。

  辛丑二十年。

  禪師常潤參宗鏡祖付法。

  潤字幻休。別號大千。南昌進賢王氏子。初謁萬松林於徑山。復參大方蓮。後參宗鏡祖。力行二年。愈益精進。祖舉洞山我今不是渠詰之曰。既不是渠。畢竟是何人。潤領悟。以偈答曰。若要識此人。有個真消息。無相滿虛空。有形沒蹤跡。曾為佛祖師。嘗作乾坤則。龜毛拂子清風生。兔角杖頭明月出。祖曰。子無剿說。更須自入悟門。潤曰。尚不借緣。從何門入。祖曰。既不借緣。何為至此。潤曰。因不借緣。所以至此。祖曰。就不借緣一語。於意云何。潤曰。彩鳳翻飛身自在。鐵牛奔吼意常閒。祖曰。善哉明日辭行。祖付偈曰。定作人天主。當思少室秋。潤曰。常潤是甚麼人。安敢當此。祖囑曰。吾道不振久矣豈宜袖手耶。潤唯唯。

  壬寅二十一年。

  癸卯二十二年。

  臨濟第二十七世龍泉祖示寂。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