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審視瑤函/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審視瑤函
◀上一卷 卷二 下一卷▶
本作品由於校訂不足而錯誤百出。您可以參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嘗試改善它,再移除這個模板。

目病有三因

[編輯]

陳無擇曰:喜怒不節。憂思兼併。以致臟腑氣不平。郁而生涎。隨氣上厥。乘腦之虛。浸淫目系。蔭注於目。輕則昏澀,重則障翳。眵淚 肉。白膜遮睛。皆內因。如數冒風寒。不避暑濕。邪中於項。乘虛循系。以入於腦。侵於目而生目病者。皆外因。若嗜欲無節。飲食不時。頻食五辛。過啖炙爆。馳騁田獵。冒涉煙塵。勞動外情。皆喪明之本。此內外因也。

徐彥純曰:人之眼目。備臟腑五行。相資而神明。故能視。內障乃瞳神黑小。神光昏昧也。外障則有翳膜可見。內障有因於痰熱。氣鬱。血熱。 陽。 陰。虛脫榮衛所致。種種不同。外障有起於內 睛上。睛下睛中。視其翳色。從何經來。惟宜分治。目之為病。肝熱則昏暗。心熱則煩痛。風濕血少則澀癢。腎虛則不禁固。甚則陷突。緩則翳暗矣。

診視

[編輯]

《脈經》曰:左寸脈洪數。(心火上炎也)左關脈弦而洪。(乃肝火盛也)左尺脈微弱。(乃腎水不升。而火在上也。)右寸關脈俱弦洪。(乃肝木挾相火之勢。來侮所不勝之金。而戕己所勝之土也。)右尺脈洪數。(為相火邪火上炎。挾肝木之邪。而爍目也。按六脈浮緊有力者為寒。沉數有力者為熱。微細而弱者為虛。洪大而滑者為實。夫五臟常欲相順相生。如心見緩。肝見洪。肺見沉。脾見澀。腎見弦。此五臟相合相生之理。稟太和之氣。其疾何以生焉。是為疾者五臟必相剋相反。如心見沉細。肝見短澀。腎見遲緩。肺見洪大。脾見弦長。此五臟相刑相剋。遞相互變之機。其疾再無不作者。萬物生克。一定之理。豈止於病目而言哉。經謂五臟不和。則六腑不通。六腑不通。則九竅疲癃。九竅疲癃。則氣血壅滯。亦令人憎寒發熱。惡風自汗。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似瘧。但目紅示而頭不痛。項不強。身發寒不致戰慄。發熱不致悶亂為異。而為外障。或頭眩目昏。頭痛而目不紅。為內障。由人於六淫七情。飲食色慾過度。運動失宜。豈能一一中節。而無所乘亂。臟腑關竅。不得宜通。而痰內漬也。予特敘痰飲之脈皆弦微沉滑。或雲左右關脈大者。或伏而大者。皆痰也。眼皮及眼。或如灰煙黑者。亦痰也。然治法痰因火動。降火為先。火因氣逆。順氣為要。亢則害。承乃制者。寒極則生熱。熱極則生寒。木極而似金。火極而似水。土極而似木。金極而似火。水極而似土也。)左手寸口。心與小腸之脈所出。君火也。左手關部。肝與膽之脈所出。風木也。左手尺部。腎與膀胱之脈所出。寒水也。右手寸口。肺與大腸之脈所出。燥金也。右手關部。脾與胃之脈所出。濕土也。右手尺部。命門與三焦之脈所出。相火也。 六脈者。浮沉遲數滑澀也。浮者為陽。在表。為風為虛也。沉者為陰。在里。為濕為實也。沉遲者為陰。寒在髒也。浮數者為陽。熱在腑也。滑者血多氣盛也。澀者氣滯血枯也。

八要者。表里虛實寒熱邪正也。表者病不在里也。里者病不在表也。虛者五虛也。脈細。皮寒。氣少。泄利。飲食不入也。漿粥入胃。瀉止則生。實者五實也。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瞀悶也。大小便通利而得汗者生。寒者臟腑積寒也。熱者臟腑積熱也。邪者外邪相干也。正者臟腑自病也。

內經謂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從內走外者少陰病。太陽病宜溫之散之。陽明病宜下之寒之。少陽病宜和之。少陰病宜清之。

《保命集》云:眼之為病。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髒則為里。當養血安神。暴發者為表。易治。久病者為里。難療。按此論表里之不同明矣。用以治病。如鼓應桴也。《靈樞顛狂篇》云:目 外決於面者為銳 。在內近鼻者為內 。上為外 。下為內 。

凡看目疾者。男子多患左目。女子多患右目。此陰陽氣血不同故也。或有左右無常者。乃邪熱攻迫故也。如男先傷左目。而右目屢發。定不可保。女先傷右目。而左目屢發。亦不能救。必須觀人老少壯弱為主。少而壯者易治。老而弱者難治。易治者用藥溫和。難治者用藥滋補。隨症用藥。不可執一。目症雖有多端。然看者先將分數預定其初。不致有誤。如瞳神凸凹者不治。青綠白色者不治。純黑者不治。睛少光彩者不治。此老人血衰之症。若翳障如半月之狀。俱難治之。若睛圓不損。不論星多少。翳濃薄。悉皆治之。翳怕光滑。星怕在瞳神。總翳膜輕薄。星點細小。難退。翳障未盡。切不可用刀割。目得血而能視。刀割則傷血。亦不可用火灸。翳膜生自肝火。又以火攻之。是以火濟火。豈是良法。惟服藥於先。必兼點藥。則病漸退。根除而不復發也。

按目病有外感。有內傷。外感者風寒暑濕燥火。此標症也。患者致目暴發疼痛。白睛紅腫。眵淚赤爛。其勢雖急。易治。內傷者喜怒憂思悲恐驚。此七情也。患者致黑珠下陷。或起蟹睛。翳膜障朦。或白珠不紅。瞳神大小。視物昏花。內障不一。其勢雖緩。難治。又有不內不外。而飲食不節。饑飽勞役所致。當理脾胃為主。目症雖多。不外風熱虛實之候。治亦不離散清補瀉之法。然補不可過用參術。以助其火。惟用清和滋潤之類。瀉不可過用硝黃龍膽。以凝其血。惟用發散消滯之類。藥用當。則目自愈。今人治目。往往非大補則驟用大寒。多致受傷。治目毋投寒劑。固是要法。又當省其致病之源以治之。如貪酒者徐徐戒其酒。好色者緩緩戒其色。暴怒者巽言戒其暴怒。不聽。則難療也。然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凝則生翳生膜。目斯患矣。不可不慎。凡病目後。宜滋腎水。何也。目以肝為主。肝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若滋腎水。則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生生不已。其益無窮。若腎水虧耗。則水不能生木。木不能生火。火不能生土。土不能生金。金不能生水。肝血虧而火妄熾。其害可勝言哉。

目不專重診脈說

[編輯]

夫曰有是病即有是脈者。此亦大概言之。其微渺未必皆可恃乎脈也。如目病。必視其目為內障。為外障。內障有內障之症。外障有外障之症。必辨其為何症。所中所傷之淺深。果在何輪何廓。辨之明而後治之當。今閨閣處子。暨夫貴介之族。但舒手於帷幔之外。診其脈即欲治其病。且責其用藥當而效之速。不知即方脈之專重乎脈者。尤望聞問居其先。而切脈居於後。蓋切而知之。僅謂之巧耳。況症之重者。關乎性命。而惟恃巧以中之。何輕視乎性命耶。必精詳審辨。而後治之可也。重性命者。當必以是言為然也。矧目為五官之最要者哉。假令一瞽目。隱身於帷幔之中。舒其手於帷幔之外。其六脈未嘗不與有目者相同也。切脈者。從何脈辨知其為瞽耶。恐神於脈者。亦未易知。後學豈能臻此之妙。定其殘好。必猜度擬議之。而用藥亦猜度擬議之藥爾。欲其當而效之速。實難矣。較而論之。兩誤之中。病者之自誤為尤甚也。茲特摘出其弊。必於診脈之外。更加詳視。始不至有誤矣。

目症相同所治用藥不同並戒慎問答

[編輯]

復慧子曰:昔有客問先大人云:均一病也。其症不異。子何以治之不同。用藥各異。其效有速有遲。有愈有不愈者。有治之者。有辭而不治者。其故何也。大人聞而應之曰。夫古之善醫。先精造乎學業。次通達乎人事。見機而作。圓融變通。不拘一隅。不執一方。子謂予同病而異治。不知人事有種種不同者也。或男子婦人。嬰兒處女。鰥寡老弱。師尼婢外家。兼之胎前產後與夫情性之溫暴。飲食之多寡。二便之通塞。四時之寒暑溫涼。病症之虛實冷熱。歲月之遠近淺深。有能節戒不能節戒者。服藥曾傷元氣未傷元氣者。千態萬狀。不可勝計。治之安可同於一轍乎。況富貴貧賤之殊途。蓋富貴之人。其志樂。其性驕。或酒色之不戒。家務之勞心。暴怒之傷肝。以致五火俱動。且藥餌委諸童僕。火候或失宜。故取其效也不易。至於貧賤者。其志苦。其形勞。或因薪谷之憂。忿怒之傷。或藥餌力乏不繼。欲愈其疾也更難。予之症同而治異者。蓋為此也。今就先大人之論思之。誠不可拘一隅。不可執一方也。但他恙之戒人酒色勞怒猶易。獨目病之戒人則難。他病身體無力。四肢疲倦。而念難起。惟病目者。身體強健。而念易動。動則精出竅矣。夫天地以日為陽。雨為陰。人以火為陽。水為陰。人靜則生陰。動則生陽。陽生豈不為火乎。至於怒。又為七情之一。最易傷肝。肝傷則目必損。肝竅於目故也。恣酒助陽。動濕熱而爍陰。縱色又為傷腎之要。人身臟腑皆火。單有腎水一點以制之。豈可輕忽不慎。丹溪先生言。人心君火一動。相火即起。雖不交而精亦暗流矣。又有愚夫愚婦。病目不知自愛。俱言假此以泄其火。愚謂此非去火。實乃抱薪救火也。將見火未熄。而焰愈熾矣。病目者不知乎此。則輕症變重。重症變為不治之症者。靡不由乎此耳。業是科者。善為詞以深戒之可也。

君臣佐使逆從反正說

[編輯]

君為主,臣為輔。佐為助,使為用。置方之規也。逆則攻,從則順。反則異,正則宜。治症之要也。必熱必寒。必散必收者。君之主也。不宜不明。不授不行者。臣之輔也。能受能令。能合能分者。佐之助也。或擊或發。或劫或開者。使之用也。破寒必熱。逐熱必寒。去燥必潤。除濕必泄者。逆則攻也。治驚須平。治損須溫。治留須收。治堅須潰者。從則順也。熱病用寒藥。而導寒攻熱者必熱。陽明病發熱。大便硬者。大承氣湯。酒制大黃熱服之類也。寒病用熱藥。而導熱去寒者必寒。少陰病下利。服附子乾薑不止者。白通湯加人尿豬膽之類也。塞病用通藥。而導通除塞者必塞。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之類也。通病用塞藥。而導塞止通者必通。太陽中風下利。心下痞硬者。十棗湯之類也。反則異也。治遠以大。治近以小。治主以緩。治客以急。正則宜也。《至真要論》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所以利而行之。調其氣而使平。故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氣之濃者。陽中之陽。氣濃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陽中之陰。氣薄則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味之濃者。陰中之陰。味濃則泄。酸苦咸氣寒是也。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物各從其類也。故置方治病如後。

淫熱反克之病

[編輯]

膏粱之變。滋味過也。氣血俱盛。稟受濃也。亢陽上炎。陰不濟也。邪入經絡。內無御也。因生而化。因化而熱。熱為火。火性炎上。足厥陰肝。為木。木生火。母妊子。子以淫勝。禍發反克。而肝開竅於目。故肝受克而目亦受病也。其病眵多。 緊澀。赤脈貫睛。臟腑秘結者為重。重者芍藥清肝散主之。通氣利中丸主之。眵多緊澀。赤脈貫睛。臟腑不秘結者為輕。輕者減大黃芒硝。芍藥清肝散主之。黃連天花粉丸主之。少盛。服通氣利中丸。目眶爛者。內服上藥。外以黃連爐甘石散收其爛處。兼以點眼春雪膏、龍腦黃連膏。 鼻碧雲散。攻其淫熱。此治淫熱反克之法也。非膏粱之變。非氣血俱盛。非亢陽上炎。非邪入經絡。毋用此也。用此則寒涼傷胃。胃氣不升降。反為所害。治疾者不可不明也。噫。審諸。

芍藥清肝散

[編輯]

(治眵多 。緊澀羞明。赤脈貫睛。臟腑秘結。)

白朮 石膏 真川芎 防風 桔梗 滑石(各三錢) 荊芥穗 前胡 芍藥 甘草 蘇薄荷(各二錢半) 柴胡 黃芩 知母 山梔仁 羌活(各二錢) 芒硝(三錢半) 大黃(四錢)

共末。每服三錢。水二鍾。煎至一鍾。食遠熱服。

上方為治淫熱反克而作也。風熱不制之病。熱甚大便結者。從權用之。蓋苦寒藥也。苦寒傷胃。故先以白朮之甘溫。甘草之甘平。生胃氣為君。次以川芎、防風、荊芥、桔梗、羌活之辛溫。升發清利為臣。又以芍藥、前胡、柴胡之微苦。薄荷、山梔、黃芩之微苦寒。且導且攻為佐。終以知母、滑石、石膏之苦寒。大黃、芒硝之大苦寒。祛逐淫熱為使。惟大便不結者。減大黃芒硝。此逆則攻之治法也。大熱服者。反治也。

通氣利中丸

[編輯]

(治證同上)

錦紋大黃(二兩半) 滑石(取末另入) 牽牛(取末) 黃芩(各兩半) 雲頭白朮(一兩) 白芷 羌活(各五錢)

除滑石牽牛。另研極細末外。余合為細末。入上藥和勻。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百丸。食後臨睡茶清送下。

上方以白朮苦甘溫。除胃中熱為君。白芷辛溫解利。羌活苦甘平微溫。通利諸節為臣。黃芩微苦寒。療熱滋化。滑石甘寒。滑利小便。以釐清濁為佐。大黃苦寒。通大便瀉諸實熱。牽牛辛苦寒。利大便除風毒為使。逆攻之法也。風熱不制之病。熱甚而大便結者。亦可兼用。然牽牛有毒。非神農藥。今與大黃並用。取性猛烈而快也。大抵不宜久用。久用傷元氣。蓋從權之藥也。量虛實加減。

黃連天花粉丸

[編輯]

(治同上)

黃連 菊花 蘇薄荷 川芎(各一兩) 黃柏(六兩) 連翹(二兩) 天花粉 黃芩 梔子(各四兩)

上為細末。滴水成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食後臨臥茶清下。

上方為淫熱反克。臟腑不秘結者作也。風熱不制之病。稍熱者亦可服。以黃連、天花粉之苦寒為君。菊花之苦甘平為臣。川芎之辛溫。薄荷之辛苦為佐。連翹、黃芩之苦微寒。黃柏、梔子之苦寒為使。合之則除熱清利。治目赤腫痛。

黃連爐甘石散

[編輯]

(治眼眶破爛。畏日羞明。余治同上。)

爐甘石(一斤) 黃連(四兩) 龍腦(量入)

先以爐甘石置巨火 通紅為度。另以黃連。用水一盆。瓷器盛貯。納黃連於水內。卻以通紅爐甘石淬七次。就以所貯瓷器置日中曬乾。然後同黃連研為細末。欲用時。以一二錢再研極細。旋量入龍腦。每用少許。井花水調如稠糊。臨睡以箸頭蘸敷破爛處。不破爛者。點眼內 銳 尤佳。不宜使入眼內。

上方以爐甘石收濕除爛為君。黃連苦寒為佐。龍腦除熱毒為使。凡目病俱可用。宜者固可。即不宜者亦無害也。奇經客邪之病。量加朴硝泡湯。滴眼瘀肉黃赤脂上。

龍腦黃連膏

[編輯]

(治目中赤脈。如溜熱炙人。)

川黃連(八兩) 片腦(二錢)

上以黃連去蘆。刮去黑皮。洗淨銼碎。以水三大碗。貯於瓷器內煎。隨入黃連於內煎。用文武火熬。減大半碗。濾去渣。以滓復煎。濾淨澄清。入薄瓷器盛放。重湯蒸燉成膏。約半盞許。再復濾淨。待數日。出火毒。臨時旋加片腦。以一錢為率。用時酌量加之。不拘時。以少許點眼大 內。又方。加熊膽、蚺蛇膽各少許。更妙。

上方。以黃連治目痛解諸毒為君。龍腦去熱毒為臣。乃君臣藥也。凡目痛者。俱宜用。

鼻碧雲散

[編輯]

(治腫脹紅赤。昏暗羞明。癮澀疼痛。風熱鼻塞。腦酸。外翳攀睛。眵淚稠粘。)

鵝不食草(二錢) 青黛 真川芎(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用如大豆許。先噙水滿口。 入鼻中。以淚出為度。不拘時。

上方以鵝不食草解毒為君。青黛去熱為佐。川芎大辛。除邪破留為使。升透之藥也。大抵如開鍋蓋法。常欲使邪毒不閉。令有出路。然力少而銳。 之隨效。宜常 以聚其力。凡目病。俱可用。

蕤仁春雪膏

[編輯]

(治肝經不足。內受風熱。上攻頭目。昏暗癢痛。癮澀難開。昏眩赤腫。怕日羞明,不能遠視。迎風有淚。多見黑花。)

蕤仁(去皮殼心壓去油四錢) 龍腦(五分研)

先將蕤仁研細。入龍腦和勻。用生好真川白蜜一錢二分。再研和勻。每用簪角蘸點內 銳 。

上方以龍腦除熱毒為君。生蜜解毒和百藥為臣。蕤仁去暴熱治目痛為使。此藥與黃連爐甘石散、龍腦黃連膏並用。

風熱不制之病

[編輯]

風動而生熱。譬猶烈火焰而必吹。此物類感召。而不能違間者也。因熱而召。是為外來。久熱不散。感而自生。是為內發。內外之邪。為病則一。淫熱之禍。條例如前。益以風邪。害豈纖止。風加頭痛。風加鼻塞。風加腫脹。風加涕淚。風加腦巔沉重。風加眉骨酸疼。有一於此。羌活勝風湯主之。風加癢。則以杏仁龍膽草泡散洗之。病者有此數證。或不服藥。或誤服藥。翳必隨之而生。翳如雲霧。翳如絲縷。翳如秤星。翳如秤星者或一點。或三四點。而至數十點。翳如螺蓋者。為病久不去。治不如法。至於極至。為服寒涼藥過多。脾胃受傷。生意不能上升。漸而至也。然必要明經絡。方能應手。凡翳自內而出。為手太陽足太陽受邪。治在小腸膀胱經。加蔓荊子、蒼朮。羌活勝風湯主之。自銳 客主人而入者。為足少陽手少陽手太陽受邪。治在膽與三焦小腸經。加龍膽草、 本。少加人參。羌活勝風湯主之。自目系而下者。為足厥陰手少陰受邪。治在肝經心經。加黃連。倍加柴胡。羌活勝風湯主之。自抵過而上者。為手太陽受邪。治在小腸經。加木通、五味子。羌活勝風湯主之。熱甚者兼用治淫熱之藥。鼻碧雲散。俱治以上之證。大抵如開鍋蓋法。 之隨效。然力少而銳。宜不時用之。以聚其力。雖然。始者易而久者難。漸復而復。漸復而又復可也。急於復者則不治。今世醫用磨翳藥者有之。用手法揭翳者有之。噫。翳猶瘡也。奚能即愈乎。庸醫用此。非徒無益。增害尤甚。愚者蒙害。欣然而不悟。可勝嘆哉。故置風熱不制之病治法。

羌活勝風湯

[編輯]

(風勝者服。兼治眵多 。緊澀羞明。赤脈貫睛。頭痛鼻塞。腫巔涕淚。腦岩沉重。眉骨酸疼。外翳如雲霧絲縷秤星螺蓋。)

柴胡(七分) 黃芩 白朮(各六分) 荊芥穗 枳殼 川芎 白芷 川羌活 防風 獨活 前胡 蘇薄荷(各五分) 桔梗 甘草(各三分)

上銼劑。白水二鍾。煎至八分。去滓。食後熱服。

上方為風熱不制而作也。夫竅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證。故先以枳殼、白朮。調治胃氣為君。羌活。川芎。白芷、獨活、防風、前胡諸治風藥。皆主升發為臣。桔梗除寒熱。薄荷、荊芥清利上焦。甘草和百藥為佐。柴胡解熱。行少陽厥陰經。黃芩療上熱。主目中赤腫為使。又治傷寒愈後之病。熱服者。熱性炎上。令在上散。不令流下也。生翳者。隨翳所見經絡加藥。翳凡自內 而出者加蔓荊子。治太陽經加蒼朮。去小腸膀胱之濕。內 者。手太陽足太陽之屬也。自銳 而入。客主人斜下者。皆用龍膽草。為膽草味苦。與膽味合。少加人參。益三焦之氣。加 本。乃太陽經風藥。銳 客主人者。足少陽手少陽手太陽之屬也。凡自目系而下者。倍加柴胡行肝氣。加黃連瀉心火。目系者。足厥陰手少陰之屬也。自抵過而上者。加木通。導小腸中熱。五味子酸以收斂。抵過者。手太陽之屬也。

杏仁龍膽草泡散

[編輯]

(治風熱上攻。 赤癢。)

滑石(另研取末) 龍膽草 黃連 當歸尾 杏仁(去皮尖) 赤芍藥(各一錢)

以白沸湯泡頓蘸洗。冷熱任意。不拘時候。

上方以龍膽草、黃連苦寒去熱毒為君。當歸尾行血。杏仁潤燥為佐。滑石甘寒泄氣。赤芍藥苦酸除癢為使。惟風癢者可用。

七情五賊勞役饑飽之病

[編輯]

《陰陽應象大論》曰:天有四時。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寒暑燥濕風之發耶。發而皆宜時。則萬物俱生。發而皆不宜時。則萬物俱死。故曰生於四時。死於四時。又曰。人有五臟。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憂悲恐。喜怒憂悲恐之發耶。發而皆中節。則九竅俱生。發而皆不中節。則九竅俱死。故曰生於五臟。死於五臟。目竅之一也。光明視見。納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細。悉雲霄之高。盡泉沙之深。是皆光明之所及也。成因七情內傷。五賊外攘。饑飽不節。勞役異常。足陽明胃之脈。足太陰脾之脈。為戊己二土。生生之原也。七情五賊。總傷二脈。饑飽傷胃。勞役傷脾。戊己既病。則生生自然之體。不能為生生自然之用。故致其病。曰七情五賊勞役饑飽之病。其病紅赤睛珠痛。痛如針刺。應太陽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敢久視。久視則酸疼。生翳皆成陷下。所陷者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如點。或如縷。或如錐。或如鑿。證有若此者。柴胡復生湯主之。黃連羊肝丸主之。睛痛甚者。當歸養榮湯主之。助陽活血湯主之。加減地黃丸主之。決明益陰丸主之。加當歸黃連羊肝丸主之。龍腦黃連膏主之。以上數方。皆升發陽氣之藥。其中有用黃連黃芩之類者。去五賊也。鼻碧雲散亦可兼用。最忌大黃、芒硝、牽牛、石膏、梔子之劑。犯所忌。則病癒厲。

柴胡復生湯

[編輯]

(治紅腫羞明。淚多眵少。腦巔沉重。睛珠疼痛。應太陽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敢久視。久視則酸痛。翳陷下。所陷者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如縷如錐如鑿。)

柴胡(六分) 蒼朮 白茯苓 黃芩(各五分) 白芍 甘草(炙) 蘇薄荷 桔梗(各四分) 羌活 獨活 蔓荊子 本 川芎 白芷(各三分半) 五味子(二十粒)

上銼劑。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渣。食後熱服。

上方以 本、蔓荊子為君。升發陽氣也。川芎、白芍、羌活、獨活、白芷、柴胡為臣。和血補血療風。行厥陰經也。甘草、五味子為佐。為協諸藥。斂髒氣也。薄荷、桔梗、蒼朮、茯苓、黃芩為使。為清利除熱。去濕分上下。實脾胃二土。療目中赤腫也。此病起自七情五賊勞役饑飽。故使元氣下陷。不能上升。今主以升發。輔以和血補血。導入本經。助以相協收斂。用以清利除熱實脾胃。如此為治。理可推也。睛珠痛甚者。當歸養榮湯主之。

黃連羊肝丸

[編輯]

(治目中赤脈紅甚。眵多。肝經不足。風毒上攻。眼目昏暗。淚出。羞明怕日。癮澀難開。或癢或痛。又治遠年近日內外障眼。攀睛 肉。針刮不能治者。此藥治之。)

川黃連(去須為末) 白羯羊肝(一個)

先以黃連研為細末。將羊肝以竹刀刮下如糊。去筋膜。入擂盆中研細。入黃連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茶清湯送下。忌豬肉及冷水。

上方以黃連除熱毒明目為君。用羊肝者。肝與肝合。引入肝經為使。不用鐵器者。金克木。肝乃木也。一有金氣。肝則畏而不受。蓋專治肝經之藥。非與群隊者比也。肝受邪也。並皆治之。睛痛者加當歸。

當歸養榮湯

[編輯]

(治睛珠痛甚不可忍者。余治同上。)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各一錢) 川羌活 防風 白芷(各七分)

上銼劑。白水二鍾。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上方以七情五賊。勞役饑飽。重傷脾胃。脾胃多血多氣。脾胃受傷。則血亦病。血養睛。睛珠屬腎。今生氣已不升發。又復血虛不能養睛。故睛痛甚不可忍。以防風升發生氣。白芷解利。引入胃經為君。白芍藥止痛。益氣通血。承接上下為臣。熟地黃補腎水真陰為佐。當歸、川芎行血補血羌活除風。引入少陰經為使。血為邪勝。睛珠痛者。及亡血過多之病。俱宜服也。服此藥後。睛痛雖除。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減者。助陽活血湯主之。熱者兼服黃連羊肝丸。

助陽活血湯

[編輯]

(治眼睫無力。常欲垂閉。及眼發。致熱壅白睛。紅眵多淚。無疼痛而癮澀難開。此服寒藥太過。而真氣不能通九竅也。故眼昏花不明。)

炙甘草 黃 當歸 防風(各一錢) 蔓荊子 白芷(各五分) 柴胡 升麻(各七分)

上銼劑。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稍熱服。

上方以黃 治虛勞。甘草補元氣為君。當歸和血補血為臣。白芷、蔓荊子、防風。主療風昇陽氣為佐。升麻導入足陽明足太陰脾胃。柴胡引至足厥陰經肝經為使。心火乘金。水衰反制者。亦宜服也。有熱者兼服黃連羊肝丸。

決明益陰丸

[編輯]

(治畏日惡火。沙澀難開。眵淚俱多。久病不痊者。並皆治之。)

羌活 獨活 歸尾(酒制) 五味子 甘草 防風(各五錢) 黃芩(一兩五錢) 石決明 知母 黃連(酒制) 黃柏(酒制) 草決明(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清茶送。

上方以羌活、獨活升清陽為君。黃連去熱毒。當歸尾行血。五味收斂為臣。石決明明目磨障。草決明益腎療盲。防風散滯祛風。黃芩去目中赤腫為佐。甘草協和諸藥。黃柏助腎水。知母瀉相火為使。此蓋益水抑火之藥也。內急外弛之病。並皆治之。

加減地黃丸

[編輯]

(治男婦肝虛熱積。上攻頭目。翳膜遮睛。羞澀多淚。此藥多治肝腎兩虛。風邪所乘。並治暴赤熱眼。)

生地黃(酒洗) 熟地黃(各半斤) 枳殼(三兩) 牛膝 當歸身(各三兩) 川羌活 杏仁 (泡去皮尖) 防風(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任下。淡鹽湯亦可。

上方以地黃補腎水真陰為君。夫腎水不足者。相火必勝。用生熟地黃退相火也。牛膝逐敗血。當歸益新血為臣。麩炒枳殼和胃氣。謂胃能生血。是補其源。杏仁潤肺為佐。羌活、防風俱升發清利。大除風邪為使。為七情五賊饑飽勞役之病。睛痛者。與當歸養血湯兼服。傷寒愈後之病。及血少血虛血亡之病。俱宜服。

血為邪盛凝而不行之病

[編輯]

血陰物。類地之水泉。性本靜。行其勢也。行為陽。是陰中之陽。乃坎中有火之象。陰外陽內,故行也。純陰,故 不行也。不行則凝。凝則經絡不通。經曰:足陽明胃之脈,常多血多氣。又曰:足陽明胃之脈,常生氣生血。手太陽小腸之脈,斜絡於目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 。二經皆多血少氣。血病不行,血多易凝。《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五味淫則傷胃,胃傷血病,是為五味之邪。從本生也。又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遇寒則阻其化。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遇風則散其藏。一阻一散,血亦病焉。是為風寒之邪。從末生也。凡是邪勝。血病不行。不行漸滯。滯則易凝。凝則病始外見。以其斜絡目 耶。以其起於目內 耶。故病環目青 。如被物傷狀。重者白睛亦 。輕者或成斑點。然不痛不癢。無淚眵羞澀之證。是曰血為邪勝。凝而不行之病。此病初起之時。大抵與傷風證相似。一二日則顯此病也。川芎行經散主之。消凝大丸子主之。睛痛者。更以當歸養榮湯主之。如此則凝散滯行。邪消病除。血復如故。寧有不愈也耶?

川芎行經散

[編輯]

(治目中青黯如物傷狀。重者白睛如血貫。)

桔梗(五錢) 茯苓(七錢) 羌活 蔓荊子 白芷 防風 荊芥 薄荷葉 獨活(各四錢) 柴胡 川芎 甘草(炙三錢) 當歸 枳殼(各六錢) 紅花(二錢)

共為末。每服三錢。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乘熱食後服。

上方以枳殼、甘草和胃氣為君。白芷、防風、荊芥、薄荷、獨活。療風邪升胃氣為臣。川芎、當歸、紅花行滯血。柴胡去結氣。茯苓分利除濕為佐。羌活、蔓荊子引入太陽經。桔梗利五臟為使。則胃脈調。小腸膀胱皆利。邪去凝行也。見熱者。以消凝大丸子主之。

消凝大丸子

[編輯]

(治證同上。或有眵淚沙澀。並治。)

川芎 當歸尾 桔梗 甘草(炙) 連翹 家菊花(各七錢) 防風 荊芥 羌活 蘇薄荷 本(各五錢) 滑石 石膏 山梔子 白朮 黃芩(各一兩)

先將滑石、石膏另研。余作細末和勻。煉蜜為劑。每劑一兩。分八丸。每服一丸。或二丸。茶湯嚼下。

上方消凝滯藥也。君以川芎、當歸。治血和血。臣以羌活、防風、荊芥、 本、薄荷、桔梗。療風散邪。引入手足太陽經。佐以白朮、甘草、滑石、石膏。調補胃虛。疏通滯氣。宣泄足陽明胃經之熱。使以黃芩、山梔、連翹、菊花。去熱除煩。淫邪反克。風熱不制者。俱宜服也。

氣為怒傷散而不聚之病

[編輯]

氣陽也。類天之雲霧。性本動。聚其體也。聚為陰。是陽中之陰。乃離中有水之象。陽外陰內,故聚也。純陽,故不聚也。不聚則散。散則經絡不收。經曰:足陽明胃之脈,常多氣多血。又曰:足陽明胃之脈,常生氣生血。七情內傷。脾胃先病。怒。七情之一也。胃病脾病。氣亦病焉。《陰陽應象大論》曰。足厥陰肝主木。在志為怒。怒甚傷肝。傷脾胃則氣不聚。傷肝則神水散。何則。神水亦氣聚也。其病無眵淚痛癢羞明緊澀之證。初但昏如霧露中行。漸空中有黑花。又漸睹物成二體。久則光不收。遂為廢疾。蓋其神水漸散。而又散。終而盡散故也。初漸之次。宜以千金磁朱丸主之。鎮墜藥也。石斛夜光丸主之。補益藥也。益陰腎氣丸主之。壯水藥也。有熱者滋陰地黃丸主之。此病最難治。餌服上藥。必要積以歲月。必要無饑飽勞役。必要驅七情五賊。必要德性純粹。庶幾易效。不然必廢。廢則終不復治。久病光不收者。亦不復治。一證因為暴怒。神水隨散。光遂無收。都無初漸之次。此一得永不復治之證也。又一證為物所擊。神水散如暴怒之證。亦不復治。俗名為青盲者是也。世病者多不為審。概曰目昏無傷。始不經意。目病已成。世醫亦不識。只曰熱之所致。竟以涼藥投治之。殊不知涼藥又傷胃。況不知涼為秋為金。肝為春為木。涼藥又傷肝。往往致廢然後已。病者猶不以藥為非。而委之曰命也。醫者猶不自悟其藥。而贅之曰病拙。吁。二者若此。罪將誰歸。予屢見也。故兼陳涼藥之誤。

千金磁朱丸

[編輯]

(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雲霧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漸睹物成二體。久則光不收。及內障神水淡綠色淡白色者。)

磁石(吸針者佳) 辰砂 神曲

先以磁石置巨火中 。醋淬七次。曬乾。另研極細二兩。辰砂另研極細一兩。生神曲末二兩。與前藥和勻。更以神曲末一兩。水和作餅。煮浮為度。搜入前藥。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飲湯下。

上方以磁石辛咸寒。鎮墜腎經為君。令神水不外移也。辰砂微甘寒。鎮墜心經為臣。肝其母。此子能令母實也。肝實則目明。神曲辛溫甘。化脾胃中宿食為佐。生用者發其生氣。熟用者斂其暴氣也。服藥後,俯視不見。仰視漸睹星月者。此其效也。亦治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久病屢發者服之。則永不更作。空心服之。午前更以石斛夜光丸主之。

滋陰地黃丸

[編輯]

(治少血神勞腎虛。眼目昏暗。神水淡綠色淡白色。內障者。眵多 者。並治。)

當歸身(酒制) 黃芩 熟地黃(各半兩) 枳殼(炒三錢半) 天門冬(去心焙) 柴胡 五味子 甘草(各三錢) 生地黃(酒制兩半) 黃連(一兩) 地骨皮 人參(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後茶湯送下。日進三服。

上方治主以緩。緩則治其本也。以黃連、黃芩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當歸身辛溫。生熟地黃苦甘寒。養血涼血為臣。五味子酸寒。體輕浮。收神水之散大。人參、甘草、地骨皮、天門冬、枳殼苦甘寒。瀉熱補氣為佐。柴胡引用為使也。亡血過多之病。有熱者,兼服當歸養榮湯。

石斛夜光丸

[編輯]

(治內障初起。視覺微昏。空中有黑花。神水變淡綠色。次則睹物成二。神水變淡白色。久則不睹。神水變純白色。及有眵淚 等證。)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人參 茯苓 熟地黃 生地黃(各一兩) 牛膝(酒浸) 杏仁(去皮尖) 枸杞子(各七錢半) 草決明(八錢) 川芎 犀角(銼細末) 白蒺藜 羚羊角(銼細末)枳殼(麩炒) 石斛 五味子(炒) 青葙子 甘草 防風 肉蓯蓉 川黃連(各五錢) 菊花 山藥 菟絲子(酒煮各七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

上方補益藥也。補上治下。利以緩。利以久。不利以速也。故君以天門冬、人參、菟絲子之通腎安神。強陰填精也。臣以五味子、麥冬、杏仁、茯苓、枸杞子、牛膝、生熟地黃。斂氣除濕。涼血補血也。佐以甘菊花、蒺藜、石斛、蓯蓉、川芎、甘草、枳殼、山藥、青葙子。療風治虛。益氣祛毒也。使以防風、黃連、草決明、羚羊角、犀角。散滯瀉熱。解結明目也。陰弱不能配陽之病,並宜服之。此從則順治之法也。

益陰腎氣丸

[編輯]

白茯苓(乳蒸八錢) 澤瀉(四錢) 當歸尾(酒制) 丹皮 五味子 山藥 山茱萸(去核酒制) 柴胡(各五錢) 熟地黃(酒蒸三兩) 生地(酒炒四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外水飛辰砂為衣。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上方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氣為怒傷。散而不聚也。氣病血亦病也。肝得血而能視。又目為心之竅。心主血。故以熟地黃補血衰。當歸尾行血。牡丹皮治積血為君。茯苓利中益真氣。澤瀉除濕瀉邪氣。生地黃補腎水真陰為臣。五味子補五臟。干山藥平氣和胃為佐。山茱萸強陰益精通九竅。柴胡引入厥陰經為使。蜜丸者。欲泥膈難下也。辰砂為衣者,為通於心也。

血氣不分混而遂結之病

[編輯]

輕清圓健者為天。故首象天。重濁方濃者為地。故足象地。飄騰往來者為雲。故氣象雲。過流循環者為水。故血象水。天降地升。雲騰水流。各宜其性。故萬物生而無窮。陽平陰秘。氣行血隨。各得其調。故百骸理而有餘。反此則天地不降升。雲水不騰流。各不宜其性矣。反此則陰陽不平秘。氣血不行隨。各不得其調矣。

故曰人身者小天地也。《難經》曰: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此血氣分而不混。行而不阻也。明矣。故如雲騰水流之不相雜也。大抵血氣如此。不欲相混。混則為阻。阻則成結。結則無所去還。故隱起於皮膚之中。遂為疣病。然各隨經絡而見。疣病自上眼睫而起者。乃手少陰心脈。足厥陰肝脈。血氣混結而成也。初起時但如豆許。血氣衰者。遂止不復長。亦有久止而復長者。盛者則漸長。長而不已。如杯如盞。如碗如斗。皆自豆許致也。凡治在初。大要令病者食飽不飢。先汲冷井水洗眼如冰。勿使氣血得行。然後以左手持銅柱。按眼睫上。右手翻眼皮令轉。轉則疣肉已突。按以左手大指。按之勿令得動移。復以右手持小眉刃尖。略破病處。更以兩手大指甲。捻之令出。則所出者如豆許小黃脂也。恐出而根不能斷。宜更以眉刀尖斷之。以井水再洗。洗後則無恙。要在手疾為巧。事畢。須投以防風散結湯。數服即愈。此病非手法決不能去。何則。為血氣初混時。藥自可及。病者則不知其為血氣混也。既結。則藥不能及矣。故必用手法去。去畢。必又以升發之藥散之。藥手皆至。庶幾可矣。

防風散結湯

[編輯]

(治目上下睫癮起肉疣。用手法除病後服之。)

防風 羌活 歸尾 白芍藥(各六分) 紅花 蘇木(各少許) 蒼朮 白茯苓 獨活 前胡 黃芩(各五分) 細甘草 防己(各四分)

上銼劑。水二鍾。煎至一鍾。熱服。滓再煎。

上方以防風、羌活。升發陽氣為君。白芍藥。當歸尾、紅花、蘇木。破凝行血為臣。茯苓瀉邪氣。蒼朮去上濕。前胡利五臟。獨活除風邪。黃芩療熱滋化為佐。甘草和諸藥。防己行十二經為使。病在上睫者。加黃連、柴胡。以其手少陰足厥陰受邪也。病在下睫者。加 本、蔓荊子。以其手太陽受邪也。

熱積必潰之病

[編輯]

積者重疊不解之貌。熱為陽。陽平為常。陽淫為邪。邪行則病易見。易見則易治。此則前篇淫熱之病也。若邪深則不行。不行則伏。因伏而又伏。故日漸月聚。勢不得不為積也。積已久。久積必潰。潰則難治。難治者。非不治也。為邪積久。久則必潰。潰猶敗也。其病隱澀不自在。稍覺 。視物微昏。內 開竅如針。目痛按之則沁沁膿出。有兩目俱病者。有一目獨病者。目屬肝。內 屬膀胱。此蓋二經積邪之所致也。故曰熱積必潰之病。又曰漏睛眼者是也。竹葉瀉經湯主之。大便不硬者。減大黃為用。蜜劑解毒丸主之。不然。藥誤病久。終為枯害矣。

竹葉瀉經湯

[編輯]

(治眼目癮澀。稍覺 。視物微昏。內 開竅如針。目痛。按之膿浸出。)

柴胡 梔子仁(炒) 川羌活 升麻 甘草(炙) 川黃連(各五分) 白茯苓 澤瀉 赤芍 草決明 車前子(各四分) 黃芩 大黃(各六分) 青竹葉(十片)

上銼劑。水二鍾。煎至一鍾。食後溫服。

上方逆攻者也。先以行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之藥為君。柴胡、羌活是也。二經生意。皆總於脾胃。以調足太陰足陽明之藥為臣。升麻、甘草是也。肝經多血。以通順血脈。除肝邪之藥。膀胱經多濕。以利小便。除膀胱濕之藥為佐。赤芍藥、草決明、澤瀉、茯苓、車前子是也。總破其積熱者。必攻必開。必利必除之藥為使。梔子、黃芩、黃連、大黃、竹葉是也。

蜜劑解毒丸

[編輯]

(治證同上)

山梔仁(炒末十兩) 杏仁(泡去皮尖取霜二兩) 錦紋大黃(末五兩) 川石蜜(一斤煉熟)

上末和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百丸。茶湯送下。

上方以杏仁甘潤治燥為君。為燥為熱之原也。山梔子微苦寒治煩為臣。為煩為熱所致也。石蜜甘平溫。安五臟為佐。為其解毒除邪也。大黃苦寒。性走不守。瀉諸實熱為使。為攻其積。不令其重疊不解也。

陽衰不能抗陰之病

[編輯]

或問曰:人有晝視通明、夜視罔見。雖有火光月色、終為不能睹物者。何也?答曰:此陽衰不能抗陰之病,諺所謂雀盲者也。問曰:何以知之?答曰:黃帝生氣通天論曰:自古氣之通天者,為生之本。天地之間,六合九州之內,其氣無不共貫。人身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又曰:陰陽之氣,在人平旦陽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陽氣虛,氣門乃閉。又曰: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虛。九竅不通,故知也。問曰:氣何以辨其陽耶?答曰:凡人之氣,應之四時者,春夏為陽也;應之一日者,平旦至昏為陽也;應之五臟六腑者,六腑為陽也。問曰:陽何為而不能抗陰也?答曰:人之有生,以脾胃中州為主。靈蘭秘典曰:脾胃者倉廩之官,在五行為土。土生萬物,故為陽氣之原。其性好生惡殺,遇春夏乃生長,遇秋冬則斂藏。或有憂思恐怒,勞役饑飽之類,過而不節,皆能傷動脾胃。脾胃受傷,則陽氣下陷,陽氣下陷,則五臟六腑之中陽氣皆衰。陽氣既衰,則五臟六腑之中陰氣獨盛;陰氣既盛,故陽不能抗也。問曰:何故夜視罔見?答曰:目為肝,肝為足厥陰也。神水為腎,腎為足少陰也。肝為木,腎為水,水生木,蓋亦相生而成也。況怒傷肝,恐傷腎。肝腎受傷,亦不能生也。晝為陽,天之陽也。晝為陽,人亦應之也。雖受憂思恐怒勞役饑飽之傷,而陽氣下陷。遇天之陽盛陰衰之時,我之陽氣雖衰,不得不應之而升也。故猶能晝視通明。夜為陰,天之陰也。夜為陰,人亦應之也。既受憂思恐怒勞役饑飽之傷,而陽氣下陷,遇天陰盛陽衰之時,我之陽氣既衰,不得不應之而伏也。故夜視罔所見也。問曰:何以為治?答曰:鎮陰昇陽之藥,決明夜靈散主之。問曰:病見富貴者乎?貧賤者乎?答曰:憂思恐怒勞役饑飽,貧賤者固多,富貴者亦不能無之也。

決明夜靈散

[編輯]

(治目至夜則昏。雖有燈月。亦不能睹。)

夜明砂(另研二錢) 石決明(醋 二錢) 羯羊肝(一兩生用食豬者用家生豬肝勿用外來並母豬傷目)

二藥末和勻。以竹刀切肝作二片。以上藥鋪於一片肝上。以一片合之。用麻皮纏定。勿令藥得泄出。淘米泔水一大碗。連肝藥貯砂罐內。不犯鐵器。煮至小半碗。臨臥。連肝藥汁並服。

上方以石決明鎮腎陰益精為君。夜明砂昇陽主夜明為臣。米泔水主脾胃為佐。肝與肝合。引入肝經為使。

陰弱不能配陽之病

[編輯]

五臟無偏勝,虛陽無補法。六腑有調候,弱陰有強理。心肝脾肺腎,各有所滋生。一髒或有餘,四髒俱不足。此五臟無偏勝也。或浮或為散,是曰陽無根。益之欲令實,翻致不能禁。此虛陽無補法也。膀胱大小腸,三焦膽包絡。俾之各有主,平秘永不危。此六腑有調候也。衰弱不能濟,遂使陽無御。反而欲匹之,要以方術盛。此弱陰有強理也。《解精微論》曰:心者五臟之專精,目者其竅也。又為肝之竅。腎生骨,骨之精為神水。故肝木不平,內挾心火,為勢妄行,火炎不制,神水受傷,上為內障。此五臟病也。勞役過多。心不行事。相火代之。《五臟生成論》曰。諸脈皆屬於目。相火者。心包絡也。主百脈。上榮於目。火盛則百脈沸騰。上為內障。此虛陽病也。膀胱小腸三焦膽脈。俱循於目。其精氣亦皆上注而為目之精。精之窠為眼。四腑一衰。則精氣盡敗。邪火乘之。上為內障。些六腑病也。神水黑珠。皆法於陰。白眼赤脈。皆法於陽。陰齊陽侔。故能為視。陰微不立。陽盛即淫。《陰陽應象大論》曰:壯火食氣。壯火散氣。上為內障。此弱陰病也。其病初起時。視覺微昏。常見空中有黑花。神水淡綠色。次則視歧。睹一成二。神水淡白色。可為沖和養胃湯主之。益氣聰明湯主之。千金磁朱丸主之。石斛夜光丸主之。有熱者瀉熱黃連湯主之。久則不睹。神水純白色。永為廢疾也。然廢疾亦有治法。先令病者以冷水洗眼如冰。氣血不得流行為度。用左手大指次指。按定眼珠。不令轉動。次用右手持鼠尾針。去黑睛如米許。針之令入。白睛翳濃。欲入甚難。必要手准力完。重針則破。然後斜回針首。以針刀刮之。障落則明。有落而復起者。起則重刮。刮之有至再三者。皆為洗不甚冷。氣血不凝故也。障落之後。以綿裹黑豆數粒。令如杏核樣。使病目重閉。覆眼皮上。用軟帛纏之。睛珠不得動移為度。如是五七日,才許開視。視勿勞也。亦須服上藥。庶幾無失。此法治者五六,不治者亦四五。五臟之病、虛陽之病、六腑之病、弱陰之病,四者皆為陰弱不能配陽之故。噫!學人慎之。

沖和養胃湯

[編輯]

(治成內證。兼治內障初起。視覺微昏。空中有黑花。神水變淡綠色。次則視物成二。神水變淡白色。久則不睹。神水變純白色。)

白茯苓(四分) 柴胡(七分) 人參 甘草(炙) 當歸身(酒制) 白朮(土炒) 升麻 葛根(各一錢) 白芍藥(六分) 羌活(一錢二分) 黃 (蜜制錢半) 防風(各五分) 五味子(三分)

上銼劑。水三鍾。煎至二鍾。生薑一片。入黃芩黃連二錢。再煎至一鍾。去滓。稍熱食後服。

上方因肝木不平。內挾心火。故以柴胡平肝。人參開心。黃連瀉心火為君。酒制當歸榮百脈。五味斂百脈之沸。心包絡主血。白芍藥順血脈散惡血為臣。白茯苓瀉膀胱之濕。羌活清利小腸之濕。甘草補三焦。防風升膽之降為佐。陰陽皆總於脾胃。黃 補脾胃。白朮健脾胃。升麻、葛根行脾胃之經。黃芩退壯火。干生薑入壯火。為導為使。此方逆攻從順。反異正宜俱備。

東垣瀉熱黃連湯

[編輯]

(治眼暴發。赤腫疼痛。)

黃連(酒制) 黃芩(酒制) 草龍膽 生地黃(各錢半) 升麻 柴胡(各五分)

上銼劑。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午時食前熱服。午後服之。則陽逆不行。臨睡休服。為反助陰也。

上方治主治客之劑也。治主者。升麻主脾胃。柴胡行肝經為君。生地黃涼血為臣。為陽明太陰厥陰多血故也。治客者。黃連、黃芩皆療濕熱為佐。龍膽草專除眼中諸疾為使。為諸濕熱。俱從外來。為客也。

益氣聰明湯

[編輯]

(治證同上。並治耳聾耳鳴。)

蔓荊子(錢半) 黃 人參(各五分) 黃柏(酒炒) 白芍藥(各一錢) 甘草(炙四分) 升麻 葛根(各三分)

共為一劑。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臨睡熱服。五更再煎服。

上方以黃 人參之甘溫治虛勞為君。甘草之甘平。承接和協。升麻之苦平微寒。行手陽明足陽明足太陰之經為臣。葛根之甘平。蔓荊子之辛溫。皆能升發為佐。芍藥之酸微寒。補中焦。順血脈。黃柏之苦寒。治腎水膀胱之不足為使。酒制又炒者。因熱用也。或有熱。可漸加黃柏。春夏加之。盛暑倍加之。脾胃虛者去之。熱倍此者。瀉熱黃連湯主之。

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

[編輯]

天有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也。人有七情,喜怒悲思憂恐驚也。七情內召,六邪外從。從而不休。隨召見病。此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原也。世病目赤為熱。人所共知者也。然不審其赤分數等。各治不同。有白睛純赤如火。熱氣炙人者。乃淫熱反克之病也。治如淫熱反克之病。有白睛赤而腫脹。外睫虛浮者。乃風熱不制之病也。治如風熱不制之病。有白睛淡赤。而細脈深紅。縱橫錯貫者。乃七情五賊饑飽勞役之病。治如七情五賊饑飽勞役之病。有白睛不腫不脹。忽如血貫者。乃血為邪勝。凝而不行之病也。治如血為邪勝。凝而不行之病。有白睛微變青色。黑睛稍帶白色。白黑之間。赤環如帶。謂之抱輸紅者。此邪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也。此病或因目病已久。抑鬱不舒。或因目病誤服寒涼藥過多。或因目病時。內多房勞。皆能內傷元氣。元氣一虛。心火亢盛。故火能克金。金乃手太陰肺。白睛屬肺。水乃足少陰腎。黑睛屬腎。水本克火。水衰則不能克。反受火制。故視物不明。昏如霧露中。或睛珠高低不平。其色如死。甚不光澤。赤帶抱輪而紅也。口乾舌苦。眵多羞澀。稍有熱者。還陰救苦湯主之。黃連羊肝丸主之。川芎決明散主之。無口乾舌苦。眵多羞澀者。助陽活血湯主之。神驗錦鳩丸主之。萬應蟬花散主之。有熱無熱。俱服千金磁朱丸。鎮墜心火。滋益腎水。榮養元氣。自然獲愈也。噫。天之六邪。未必能害人也。惟人以七情召之而致也。七情弗召。六邪安從?反此者。欲其無病。奚可得哉?

還陰救苦湯

[編輯]

(治目久病。白睛微變青色。黑睛稍帶白色。黑白之間。赤環如帶。謂之抱輪紅。視物不明。昏如霧露中。睛珠高低不平。其色如死。甚不光澤。口乾舌苦。眵多羞澀。上焦應有熱邪。)

升麻 蒼朮 甘草梢(炙) 桔梗 柴胡 防風 川羌活(各五分) 細辛(二分) 本(四分) 川芎(一錢) 當歸尾(七分) 黃連 黃芩 黃柏 生地黃 知母 連翹(各六分) 紅花(一分) 龍膽草(三分)

上銼劑。白水二鍾。煎至八分。去滓熱服。

上方以升麻、蒼朮、甘草溫培元氣為君。為損者溫之也。以柴胡、防風、羌活、細辛、 本諸昇陽化滯為臣。為結者散之也。以川芎、桔梗、紅花、當歸尾行血脈為佐。為留者行之也。以黃連、黃芩、黃柏、知母、連翹、生地黃、龍膽草諸去除熱邪藥為使。為客者除之也。奇經客邪之病。強陽摶陰之病。服此亦俱驗。

菊花決明散

[編輯]

(治證同上)

石決明(東流水煮一伏時另研極細入藥) 石膏(另研極細入藥) 木賊草 川羌活 甘草(炙) 防風 甘菊花 蔓荊子 川芎 黃芩 草決明(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二鍾。煎至八分。連末食遠服。

上方以明目除翳為君者。草決明、石決明、木賊草也。以散風昇陽為臣者。防風、羌活、蔓荊子、甘菊花也。以和氣順血為佐者。甘草、川芎也。以療除邪熱為使者。黃芩、石膏也。內急外弛之病。亦宜其治。

神驗錦鳩丸

[編輯]

(治證同上。兼口乾舌苦。眵多羞澀。上焦邪熱。)

錦斑鳩(一隻。跌死,去皮、毛、頭、嘴、爪,文武火連骨炙干) 茯苓(四兩) 羯羊肝(一具。竹刀薄批,炙令焦忌,用鐵刀去筋膜) 肉桂(二兩) 蔓荊子(二升淘淨絹袋盛甑蒸一伏時曬乾) 牡蠣(洗 粉) 甘菊花 (各五錢) 瞿麥 蕤仁(去皮尖) 草決明 川羌活(各三兩) 細辛 防風 白蒺藜(炒去尖) 川黃連(各五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劑。杵五百下。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五十丸。空心溫湯下。

上方以甘菊、草決明主明目為君。以蕤仁、牡蠣、黃連、蒺藜除濕熱為臣。以防風、羌活、細辛之升上。瞿麥、茯苓之分下為佐。以斑鳩補腎。羊肝補肝。肉桂導群藥入熱邪為使。此方制之大者也。腎肝位遠湯藥散不厭頻多之意也。

萬應蟬花散

[編輯]

(治大人小兒。遠年近日。一切風眼氣眼。攻注昏眼。瞼生風粟。或痛或癢。漸生翳膜。或久患頭風牽搐。兩目漸漸細小。眼眶赤爛。並宜治之。若常服此。祛風退翳明目。)

石決明(東流水煮一伏時,研極細,一兩五錢) 蟬蛻(去土五錢) 當歸身 甘草(炙) 川芎 防風 白茯苓 羌活(各一兩) 蒼朮(泔制四兩) 蛇蛻(炙三錢) 赤芍藥(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遠臨臥時濃米泔調下。熱清茶亦可。

上方制之復者也。奇之不去。則偶之。是為重方也。今用蟬脫。又用蛇脫者。取其重脫之義。以除翳為君也。川芎、防風、羌活。皆能清利頭目為臣也。炙草、蒼朮。通主脾胃。又脾胃多氣多血。故用赤芍藥補氣。當歸身補血為佐也。石決明鎮墜腎水。益精還陰。白茯苓分陰陽上下為使也。亦治奇經客邪之病耳。

內急外弛之病

[編輯]

陰陽以和為本。過與不及。病皆生焉。急者緊縮不解也。弛者寬縱不收也。緊縮屬陽。寬縱屬陰。不解不收。皆為病也。手太陰肺。為辛為金也。主一身皮毛。而目之上下睫之外者。亦其屬也。手少陰心為丁。手太陽小腸為丙。丙丁為火。故為表里。故分上下。而目之上下睫之內者。亦其屬也。足厥陰肝為乙。乙為木。其脈循上睫之內。火其子也。故與心合。心肝小腸。三經受邪。則陽火內盛。故上下睫之內。緊縮而不解也。肺金為火克。則受克者必衰。衰則陰氣外行。故目之上下睫之外者。寬縱而不收也。上下睫既內急外弛。故睫毛皆倒而刺里。睛既受刺。則深赤生翳。此翳者。睛受損也。故目所病者皆具。如羞明沙澀。畏風怕日。沁爛或痛或癢。生眵流淚等證俱見。有用藥夾。施於上睫之外者。欲弛者急。急者弛。欲睫毛無倒刺之患者。非其治也。此徒能解厄於目前。而終復其病也。何則。為不審過與不及也。為不能除其病原也。治法。當攀出內瞼向外。速以三棱針。刺撥出血。以左手大指甲迎其針鋒。後以黃 防風飲子主之。無比蔓荊子湯主之。決明益陰丸主之。菊花決明散主之。 鼻碧雲散亦宜兼用。如是。則緊縮自弛。寬縱漸急。或過不及。皆復為和。夾治之法。慎勿施也。徒為苦耳。智者宜審此。

黃 防風飲子

[編輯]

(治眼棱緊急。以致倒睫拳毛。損睛生翳。及上下瞼 赤爛。羞澀難開。眵淚稠粘。)

蔓荊子 黃芩(各錢半) 黃 (蜜制) 防風(各八分) 北細辛(二分) 甘草(炙五分) 葛根(一錢)

上銼劑。白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大熱服。

上方以蔓荊子、細辛為君。除手太陽手少陰之邪。肝為二經之母。子平母安。此實則瀉其子也。以甘草、葛根為臣。治足太陰足陽明之弱。肺為二經之子。母薄子單。此虛則補其母也。黃 實皮毛。防風散滯氣。用之以為佐。黃芩療濕熱。去目中赤腫。為之使也。

無比蔓荊子湯

[編輯]

(治證同上)

黃 (一錢二分) 川黃連(七分) 人參 甘草(各一錢) 柴胡(七分) 蔓荊子 當歸 葛根 防風(各五分) 細辛葉(三分)

上銼劑。白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溫服。

上方為肺氣虛。黃 、人參實之為君。心受邪耶。黃連除之。肝受邪耶。柴胡除之。小腸受邪耶。蔓荊子除之。為臣。當歸和血。葛根解肌。為佐。防風療風散滯。生甘草大瀉熱火。細辛通利九竅。用葉者。取其升上之意。為使也。

奇經客邪之病

[編輯]

人之有五臟。猶天地之有五嶽也。六腑者。猶天地之有四瀆也。奇經者。猶四瀆之外。別有江河也。奇經客邪。非十二經之治也。十二經之外。別有治奇經之法也。《繆刺論曰》: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始。啟玄子王冰注曰:以其脈起於足。上行至頭。而屬目內 。故病令人目痛。從內 始也。《針經》曰:陰蹺脈入鼽。屬目內 。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故陽蹺受邪者。內 即赤。生脈如縷。縷根生瘀肉。瘀肉生黃赤脂。脂橫侵黑睛。漸蝕神水。此陽蹺為病之次第也。或兼銳 而病者。以其合於太陽故也。銳 者。手太陽小腸之脈也。銳 之病。必輕於內 者。蓋枝蔓所傅者少。而正受之者必多也。俗呼為攀睛。即其病也。還陰救苦湯主之。撥雲退翳丸主之。梔子勝奇散主之。萬應蟬花散主之。磨障靈光膏主之。消翳復明膏主之。朴硝黃連爐甘石泡散主之。病多藥不能及者。宜治以手法。先用冷水洗。如針內障眼法。以左手按定。勿令得動移。略施小眉刀尖。剔去脂肉。復以冷水洗淨。仍作前藥餌之。此治奇經客邪之法也。故並置其經絡病始。

撥雲退翳丸

[編輯]

(治陽蹺受邪。內 即生赤脈縷。縷根生瘀肉。瘀肉生黃赤脂。脂橫侵黑睛。漸蝕神水。銳 亦然。俗名攀睛。)

白蒺藜 川當歸 川芎(各兩半) 川椒(七錢) 甘菊花 地骨皮 荊芥(各八錢) 木賊(去節) 密蒙花 蔓荊子(各一兩) 蛇蛻(炙) 甘草(各三錢) 天花粉(六錢) 楮桃仁 蟬蛻(去頭足) 黃連 蘇薄荷(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成劑。每一兩。作八丸。每服一丸。食後臨睡細嚼。清茶下。

上方為奇經客邪而作也。《八十一難經》曰:陽蹺脈者。起於踝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風池者。腦戶也。故以川芎治風入腦。以菊花治四肢游風。一療其上。一平其下。為君。蔓荊子。除手太陰之邪。蟬蛻、蛇蛻、木賊草、密蒙花、除翳。為臣。薄荷葉、荊芥穗、白蒺藜、療諸風者清其上也。楮桃仁、地骨皮、諸通小便者。利其下也。為佐。黃連除胃中熱。天花粉除腸中熱。甘草和協百藥。川椒皮利五臟明目。諸氣所病處。血亦病。故復以當歸和血。為使也。

梔子勝奇散

[編輯]

(治一切赤脈縷睛。風熱痛癢。 肉攀睛。眵多淚澀。羞明怕日難開。)

白蒺藜(炒) 蟬蛻 穀精草 甘草 木賊草 黃芩 草決明 菊花 山梔子 川芎 荊芥穗 羌活 密蒙花 防風 蔓荊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遠臨睡。熱茶清調下。

上方以蟬蛻之咸寒。草決明之咸苦寒為君。為味薄者通。通者通其經絡也。川芎、荊芥穗之辛溫。白蒺藜、穀精草之苦辛溫。菊花之苦甘平。防風之甘辛。為臣。為氣辛者發熱。發熱者升其陽也。羌活之苦甘溫。密蒙花之甘微寒。甘草之甘平。蔓荊子之辛微寒。為佐。為氣薄者發泄。發泄者。清利其諸關節也。以木賊之甘微苦。山梔子、黃芩之微苦寒。為使。為味濃者泄。泄者攻其壅滯之有餘也。

磨障靈光膏

[編輯]

(治證同上)

爐甘石(另以黃連一兩銼置水內燒爐甘石通紅淬七次六兩) 黃丹(水飛三兩) 砂(另研) 白丁香(取末) 海螵蛸(取末) 輕粉(各一兩) 川黃連(銼如豆大一兩童便浸一宿曬為末) 麝香(另研) 乳香(各五錢) 當歸身(二錢研末) 龍腦(少許)

先用好白沙蜜一十兩。或銀器。或砂鍋內。熬五七沸。以淨紙搭去蠟面。除黃丹外。下余藥。用柳枝攪勻。次下黃丹再攪。慢火徐徐攪至紫色。卻將麝香、乳香、輕粉、 砂和勻。入上藥內。以不粘手為度。急丸如皂角子大。以紙裹之。每用一丸。新汲水化開。旋入龍腦少許。時時點翳上。

上方以黃連去邪熱。主明目為君。以黃丹除毒除熱。爐甘石療濕收散為臣。以當歸和血脈。麝香、乳香諸香通氣。輕粉殺瘡為佐。以 砂之能消。海螵蛸之磨障翳。白丁香之消 肉。龍腦之散赤脈。去外障為使也。

消翳復明膏

[編輯]

(治證同上)

海螵蛸(取末三錢) 黃丹(水飛四兩) 訶子(八個去複選末) 白沙蜜(一斤) 青鹽(另研一兩)

先將蜜熬數沸。淨紙搭去蠟面。卻下黃丹。用棍攪勻。旋下余藥。將至紫色取出。

龍膽草(二兩) 黃連(十兩) 杏仁(七十五個去皮尖) 木賊草(一兩) 蕤仁(去殼皮五錢)

通將藥入瓷器內。水一斗浸之。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入鍋內。文武火熬至小半升。濾去滓。重湯頓成膏子。卻入前藥熬之。攪至紫色。入龍腦一錢。每用少許。點上。藥干。淨水化開用。

上方以黃連為君。為療邪熱也。蕤仁、杏仁、龍膽草為臣。為除赤痛。潤燥解熱毒也。黃丹、青鹽、龍腦、白沙蜜為佐。為收濕爛。益腎氣。療赤腫。和百藥也。訶子、海螵蛸、木賊草為使。為澀則不移。消障磨翳也。

為物所傷之病

[編輯]

養之固者。則八風無以窺其隙。本之密者。則五臟何以受其邪。故生之者天也。召之者人也。雖生弗召。莫能害也。為害不已。召之甚也。《生氣通天論》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清淨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莫之能害。《陰陽應象大論》曰: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夫肉腠固。皮毛密。所以為害者。安從來也。今為物之所傷。則皮毛肉腠之間。為隙必甚。所傷之際。豈無七情內移。而為衛氣衰憊之原。二者俱召。風安不從。故傷於目之上下左右者。則目之上下左右俱病。當總作除風益損湯主之。傷於眉骨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手少陰有隙也。加黃連。除風益損湯主之。傷於 者。病自抵過而上。傷於耳中者。病自銳 而入。以其手太陽有隙也。加柴胡。除風益損湯主之。傷於額交巔耳上角及腦者。病自內 而出。以其足太陽有隙也。加蒼朮。除風益損湯主之。傷於耳後耳角耳前者。病自客主人之穴斜下。傷於額者。病自銳而入。以其手少陽有隙也。加枳殼。除風益損湯主之。傷於頭角耳前後。及目銳 後者。病自銳 而入。以其足少陽有隙也。加龍膽草。除風益損湯主之。傷於額角及巔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足厥陰有隙也。加五味子。除風益損湯主之。諸有熱者。更當加黃芩。兼服加減地黃丸。傷甚者。須從權倍加大黃。瀉其敗血。《六節藏象論》曰:肝受血而能視,此蓋滋血養血復血之藥也。此治其本也。又有物暴震,神水遂散,更不復治。故並識之於此。

除風益損湯

[編輯]

(治目為物傷者)

當歸 白芍 熟地 川芎(各一錢) 本 前胡 防風(各七分)

上銼劑。白水二鍾。煎至八分。去滓。大熱服。

上方以熟地黃補腎為君。黑睛為腎之子。此虛則補其母也。以當歸補血。為目為血所養。今傷則血病。白芍藥補血又補氣。為血病氣亦病也。為臣。川芎治血虛頭痛。 本通血。去頭風。為佐。前胡、防風。通療風邪。俾不凝留為使。兼治亡血過多之病。傷於眉骨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手少陰有隙也。加黃連療之。傷於 者。病自抵過而上。傷於耳者。病自銳 而入。以其手太陽有隙也。加柴胡療之。傷於額交巔。耳上角及腦者。病自內 而出。以其足太陽有隙也。加蒼朮療之。傷於耳後耳角耳前者。病自客主人斜下。傷於頰者。病自銳 而入。以其足少陽有隙也。加龍膽草療之。傷於額角及巔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足厥陰有隙也。加五味子。眵淚多。羞澀赤腫者。加黃芩療之。凡傷甚者。從權倍加大黃。瀉其敗血。

傷寒愈後之病

[編輯]

傷寒病癒後。或有目復大病者。以其清陽之氣不升。而余邪上走空竅也。其病癮澀赤脹。生翳羞明。頭腦 骨痛。宜作群隊升發之劑餌之。數服斯愈。《傷寒論》曰: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其傷於四時之氣者,皆能為病。又《生氣通天論》曰:四時之氣,更傷五臟。五臟六腑一病,則濁陰之氣不得下,清陽之氣不得上。今傷寒時病雖愈,濁陰清陽之氣,猶未來復。濁陰清陽之氣未復,故余邪尚熾不休。故其走上而為目之害也。是以一日而愈者,余邪在太陽;二日而愈者,余邪在陽明;三日而愈者,余邪在少陽;四日而愈者,余邪在太陰;五日而愈者,余邪在少陰;六日而愈者,余邪在厥陰;七日而復。是皆清陽不能出上竅,而復受其所害也。當為助清陽上出則治。人參補胃湯主之,羌活勝風湯主之,加減地黃丸主之。 鼻碧雲散亦宜用也。忌大黃芒硝苦寒通利之劑,用之必不治。

人參補胃湯

[編輯]

(治傷寒愈後。余邪不散。上走空竅。其病癮澀赤脹。生翳障。羞明。頭腦骨皆痛。)

羌活 獨活(各六分) 白芍藥 生地黃 澤瀉(各三分) 人參 白茯苓 炙甘草 白朮 黃 熟地黃(酒洗) 當歸身(各四分) 柴胡 防風(各五分)

上銼劑。白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熱服。

上方分利陰陽。升降上下之藥也。羌活、獨活為君者,導陽之升也。茯苓、澤瀉為臣者,導陰之降也。人參、白朮大補脾胃。內盛則邪自不容。黃 、防風大實皮毛。外密則邪自不入。為之佐也。當歸、熟地黃俱生血。謂目得血而能視。生地黃補腎水。謂神水屬腎。白芍藥理氣。柴胡行經。甘草和百藥。為使。

強陽摶實陰之病

[編輯]

強者盛而有力也。實者堅而內充也。故有力者強而欲摶。內充者實而自收。是以陰陽無兩強。亦無兩實。惟強與實。以偏則病。內摶於身。上見於虛竅也。足少陰腎為水。腎之精上為神水。手厥陰心包絡為相火。火強摶水。水實而自收。其病神水緊小。漸小而又小。積漸之至瞳仁竟如菜子許。又有神水外圍。相類蟲蝕者。然皆能睹而不昏。但微覺 羞澀耳。是皆陽氣強盛而摶陰。陰氣堅實而有御。雖受所摶。終止於邊鄙皮膚也。內無所傷動。治法當抑陽緩陰則愈。以其強耶。故可抑。以其實耶。惟可緩。而不宜助。助之則反勝。抑陽酒連散主之。大抵強者則不易入。故以酒為之導引。欲其氣味投合。入則可展其長。此反治也。還陰救苦湯主之。療相火藥也。亦宜用 鼻碧雲散。然此病世亦罕見。醫者要當識之。

抑陽酒連散

[編輯]

(治神水緊小。漸如菜子大許。神水外圍相類蟲蝕者。然皆能睹物不昏。微有 澀之症。)

獨活 生地黃(各四錢) 黃柏 漢防己 知母(各三錢) 蔓荊子 前胡 川羌活 白芷 生甘草(各四錢) 防風(各四錢) 山梔(炒) 黃芩(酒制) 寒水石 黃連(酒制各五錢)

共為末。每服三錢。白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大熱服。

上方抑陽緩陰之藥也。以生地黃補腎水真陰為君。獨活、黃柏、知母俱益腎水為臣。蔓荊子、羌活、防風、白芷。群隊昇陽之藥為佐者。謂既抑之令其分。而更不相犯也。生甘草、黃芩、梔子、寒水石、防己、黃連。寒而不走之藥為使者。惟欲抑之。不欲祛除也。凡用酒制者。為之引導耳。

亡血過多之病

[編輯]

《六節髒象論》曰:肝受血而能視。《宣明五氣篇》曰:久視傷血。《氣厥論》曰: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傳為衄蔑瞑目。《繆刺論》曰: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由此推之。目之為血所養。明矣。手少陰心生血。血榮於目。足厥陰肝。開竅於目。肝亦多血。故血亡目病。男子衄血便血。婦人產後崩漏。亡之過多者。皆能病焉。其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視。羞明癮澀。眼睫無力。眉骨太陽。因為酸痛。當作芎歸補血湯主之。當歸養榮湯主之。除風益損湯主之。滋陰地黃丸主之。諸有熱者加黃芩。婦人產漏者加阿膠。脾胃不佳。噁心不進食者。加生薑。復其血。使有所養則愈。然要忌咸物。《宣明五氣篇》曰: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是忌。

芎歸補血湯

[編輯]

(治男子衄血便血。婦人產後崩漏。亡血過多。致睛珠疼痛。不能視物。羞明酸澀。眼睫無力。眉骨太陽。俱各酸疼。)

生地黃 天門冬(各四分) 川芎 牛膝 白芍藥 炙甘草 白朮 防風(各五分) 熟地黃 當歸身(各六分)

上銼劑。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渣溫服。噁心不進食者。加生薑煎服。

上方專補血。故以當歸、熟地黃為君。川芎、牛膝、白芍藥為臣。以其祛風續絕。定痛而通補血也。甘草。白朮。大和胃氣。用以為佐。防風升發。生地黃補腎。天門冬治血熱。血亡必生風燥。故以為使。

疹餘毒之病

[編輯]

東垣李明之曰:諸 疹皆從寒水逆流而作也。子之初生也,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呼吸者陽也,而動作生焉。飢食母血,渴飲母血。飲食者陰也,而形質生焉。陰具陽足。十月而降,口中惡血,因啼即下,卻歸男子生精之所。女子結胎之處,命宗所謂玄牝玄關者也。此血僻伏而不時發,或因乳食內傷,或因濕熱下溜。營氣不從。逆於肉理。所僻伏者,乃為所發。初則膀胱壬水挾脊逆流,而克小腸丙火,故頸項以上先見也。次則腎經癸水,又克心火,故胸腹以上次見也。終則二火熾盛,反制寒水,故胸腹以下後見也。至此則五臟六腑皆病也。七日齊,七日盛,七日謝,三七二十一日而愈者。七日為火數故也。愈後或有疽病瘡者,是皆餘毒尚在。今其病目者亦然。與風熱不制之病,稍同而異。總以羚羊角散主之,便不硬者減硝黃。未滿二十一日而病作者,消毒化 湯主之。此藥功非獨能於目,蓋專於 者之藥也。不問初起已着,服之便令消化,稀者則不復出。方隨四時加減。

羚羊角散

[編輯]

(治小兒 痘後。餘毒不解。上攻眼目。生翳羞明。眵淚俱多。紅赤腫閉。)

草決明 芒硝 升麻 防風 車前子 黃芩 黃 大黃 羚羊角(將角細銼俱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煎至半鍾。去滓溫服。

上方以羚羊角主明目為君。升麻補足太陰以實內。逐其毒也。黃 補手太陰以實外。御其邪也。為臣。防風升清陽。車前子瀉濁陰。為佐。草決明療赤痛淚出。黃芩、大黃、芒硝用以攻其固熱。為使。然大黃、芒硝乃大苦寒之藥。智者當量其虛實。以為加減。未滿二十一日而疾作者。消毒化 湯主之。

消毒化 湯

[編輯]

(治小兒 疹未滿二十一日而目疾作者。余證同上。)

柴胡 本 生地黃 連翹 細辛 黃柏(酒制) 川黃連 當歸 甘草(各四分) 花粉 吳茱萸 白朮 蘇木 陳皮 干葛根(各二分) 麻黃 防風 升麻 川羌活(各五分) 黃芩(酒制) 蒼朮(泔水制) 川芎(各三分)

上銼劑。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溫服。

上方功非獨能於目。蓋專於 而置也。今以治 之劑治目者。以其毒尚熾盛。又傍害於目也。夫 疹之發。初在膀胱。壬水克小腸丙火。羌活。 本。乃治足太陽之藥。次則腎經癸水。又克心火。細辛主少陰之藥。故為君。終則二火熾盛。反制寒水。故為臣。麻黃、防風、川芎。升發陽氣。祛諸風邪。葛根、柴胡。解利邪毒。升麻散諸鬱結。白朮、蒼朮。除濕和胃。生甘草大退諸熱為佐。氣不得上下。吳茱萸、陳皮通之。血不得流行。紅花、蘇木順之。當歸愈惡瘡。連翹除客熱。故為使。此方君臣佐使。逆從反正。用藥治法俱備。通造化。明藥性者。能知也。如未見 疹之前。小兒耳尖冷。呵欠。睡中驚。噴嚏。眼澀。知其必出 者。急以此藥投之。甚者則稀。稀者立已。已後無復出之患。

深疳為害之病

[編輯]

衛氣少而寒氣乘之也。元氣微而飲食傷之也。外乘內傷。釀而成之也。父母以其純陽耶。故深冬不為裳。父母以其惡風耶。故盛夏不解衣。父母以其數飢耶。故乳後強食之。父母以其或渴耶。故乳後更飲之。有為父母愚憨者。又不審其寒暑飲食。故寒而不為暖。暑而不能涼。飲而不至渴。食而不及飢。而小兒幽玄銜默。抱疾而不能自言。故外乘內傷。因循積漸。釀而成疳也。渴而易飢。能食而瘦。腹脹不利。作HT HT 聲。日遠不治。遂生目病。其病生翳。睫閉不能開。眵淚如糊。久而膿流。竟枯兩目。何則。為陽氣下走也。為陰氣反上也。治法當如《陰陽應象大論》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行四肢。濁陰歸六腑。各還其原。不反其常。是其治也。當作昇陽降陰之劑。茯苓瀉濕湯主之。升麻龍膽草飲子主之。此藥非獨於目。並治以上數證。然勿緩。緩則危也。為父母者。其慎諸。

茯苓瀉濕湯

[編輯]

(治小兒易飢而渴。瘦瘠腹脹不利。作HT HT 聲。目病生翳。睫閉不開。眵淚如糊。久而流膿。俗為疳毒眼。)

柴胡(四分) 白朮 甘草(炙) 蔓荊子 人參 枳殼(麩炒) 茯苓 薄荷葉(各二分) 前胡 蒼朮 獨活(各三分) 防風 真川芎 羌活(各三分半) 澤瀉(一分半)

上銼劑。水一鍾半。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上方為小兒寒暑飲食不調。而釀成此證。夫寒暑飲食不節。皆能傷動脾胃。脾胃者。陰陽之會元也。故清陽下而不升。濁陰上而不降。今以白朮、人參。先補脾胃為君。柴胡、甘草、枳殼。輔上藥補脾胃為臣。蒼朮燥濕。茯苓、澤瀉。導濁陰下降為佐。然後以羌活、獨活、防風、蔓荊子、前胡、川芎、薄荷諸主風藥以勝濕。引清陽上升為使。此正治神效之法也。

升麻龍膽草飲子

[編輯]

(又名消翳散。治小兒疳眼。流膿生翳。濕熱為病。療眼中諸疾之症。)

羌活 黃芩(炒) 龍膽草 青蛤粉(各五分) 蛇蛻 甘草(炙) 穀精草 川鬱金(各三分) 麻黃(一分半) 升麻(二分)

上銼劑。作細末亦可。每服二錢。熱茶清濃調下。

上方君以升麻。行足陽明胃。足太陰脾也。臣以羌活、麻黃。風以勝濕也。佐以甘草。承和上下。穀精草明目退翳。蛇蛻主小兒驚疳等疾。使以青蛤粉。治疳止利。川鬱金補血破血。龍膽草療眼中諸疾。黃芩除上熱。目內赤腫。火炒者。為龍膽草。性已苦寒。恐不炒則又過於寒也。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