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尚書大傳 (四部叢刊本)/卷第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三 尚書大傳 卷第四
漢 伏勝 撰 漢 鄭玄 注 清 陳壽祺 編 景上海涵芬樓藏陳氏原刊本
卷第五

尙書大傳卷四

大誥

書曰民儀有十夫困學紀聞卷二

周公先謀於同姓同姓從謀於朋友朋友從然後謀

於天下天下從然後加之蓍龜是以君子聖人謀義

不謀不義故謀必成卜義不卜不義故卜必吉以義

擊不義故戰必勝是以君子聖人謀則吉戰則勝

御覽四百五十人事部九十一○又六藝流別卷二十

金縢

 案曰葉夢得雲伏生大傳以天地四時爲七政以金縢作於周公歿後

武王殺紂毛詩邶鄘衞譜正義引此下有立武庚三字而繼公子祿父注

繼者以武庚爲商後也使管叔蔡叔監祿父注不及

霍叔者葢赦之也武王死成王幼周公盛養成王注

盛猶長也使召公奭爲傅周公身居位聽天下爲政

通鑑前編引爲作之管叔疑周公毛詩邶鄘衞譜豳風破斧正義左傳定四年正義並引此

傳管蔡流言是管叔下當有察叔二字御覽無之宜據詩疏增流言於國曰公將不

利於王奄君薄姑注元或疑焉薄姑齊地非奄君名

也謂祿父曰武王旣死矣今王尙幼矣毛詩左傳正義引此句作

成王周公見疑矣此世之將亂也毛詩左傳正義引此句作百世之時

請舉事注言周弱且不和欲伐之而復政也然後

祿父及三監叛也周公以成王之命殺祿父太平御覽六百

四十七刑法部十三又御覽封建部四四夷部一刑法部七毛詩邶鄘衞譜豳風破斧齊譜左傳定四年

諸正義通鑑前編成王二年釋史二十二遂踐奄踐之雲者謂殺其身執

其家瀦其官毛詩豳風破斧正義經典釋文成王政序下

 案曰曲阜孔氏廣林本以遂踐奄云云人成王政篇恐非

成王幼在襁褓毛詩斯干正義引書傳說成王之幼雲在襁褓褓小兒被也

 案曰在襁褓三字當在上傳成王幼之下

周公致政封魯老於周心不敢遠成王欲事文武之

廟公疾曰吾死必葬成周示天下臣於成王及死成

王葬之畢而雲示天下不敢臣故公封於魯身未嘗

居魯路史後紀十高辛紀下注○又詩地理考五引周公封於魯未嘗居魯也

 案曰荀子儒效篇周公歸周反籍於成王而天下不輟事周楊倞注周公所封畿內之國亦名周春

 秋周公黑肩葢其後也言周公自歸其國也此周公老於周之事

三年之後此句上當依路史所引增周公致政封魯六字周公老於豐心不

敢遠成王而欲事文武之廟然後周公疾曰吾死必

葬於成周示天下臣於成王成王曰周公生欲事宗

廟死欲聚骨於畢畢者文王之墓也故周公薨成王

不葬於成周而葬之於畢示天下不敢臣也所以明

有功尊有德故忠孝之道  咸在成王周公之間

故魯郊成王所以禮周公也通鑑前編成王十一年○又儀禮經傳通解續

卷五喪大記上注節引

周公疾曰吾死必葬於成周示天下臣於成王也周

公死案曰此下當依儒林傳注增成王欲葬之於成周八字天乃雷雨以風禾

盡偃大木斯抜國恐案曰當依漢書儒林傳注引作國人大恐王與大夫

開金縢之書執書以泣曰周公勤勞王家子幼人弗

及知乃不葬於成周而葬之於畢示天下不敢臣

梅福傳注

周公死成王欲葬之於成周天乃雷雨以風禾盡偃

大木斯拔國人大恐王乃葬周公於畢示不敢臣也

漢書儒林傳注○又後漢書張奐傳注雨作電

嘉禾案曰漢藝文志攷證雲大傳序又有嘉禾揜誥今本闕

成王之時有三苗貫桑葉而生同爲一穗其大盈車

長幾充箱民得而上諸成王尙書歸禾序正義

成王時有苗異莖而生同爲一穟人有上之者王召

周公而問之公曰三苗爲一穟抑天下共和爲一乎

果有越裳氏重譯而來太平御覽八百三十九百穀部三○又初學記二十七草

部又記纂淵海卷四引並無末九字記纂作異畞同穗初學記穟並作穗

拔而貢之尙書歸禾序正義

 案曰尙書正義引成王之時云云又引下傳雲拔而貢之其文不僃今盧本大傳有越裳氏上有拔

 而貢之文王之廟八字記纂淵海卷四引孫氏瑞應圖曰周時嘉禾三本同穗貫桑而生其穗盈箱

 生於唐叔之國以獻周公曰此嘉禾也太和氣之所生焉此文王之德乃獻文王之廟據此則大傳

 當有拔而貢之文王之廟之語而書疏僅存上四字餘無所徵因錄瑞應圖之文以僃攷記纂淵海

 又引大傳嘉禾莖長五尺三十五穗恐非大傳文不錄

交阯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

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曰道路悠遠山川

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譯而朝成王以歸周公公曰德

不加焉則君子不饗其質注質亦贄也政不施焉則

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𫉬此賜也其使請曰吾受命

吾國之黃耉曰久矣天之無烈風澍雨意者中國有

聖人乎有則盍往朝之周公乃歸之於王稱先王之

神致以薦於宗廟周德旣衰於是稍絕太平御覽七百八十五四

夷部六○又御覽天部九後漢書馬融傳注文𨕖王元長曲水詩序注事𩔖賦三

成王之時越裳重譯而來朝曰道路悠遠山川阻深

恐使之不通故重三譯而朝也注鄭元曰欲其轉相曉

文𨕖應吉甫華林園集詩注

 案曰御覽引但云重譯文𨕖應吉甫詩注引作重三譯王元長文注引作重九譯

周公辭不受曰正朔不施則君子不臣也通典七十四賓禮一

正朔所不加君子所不臣白虎通卷三王者不臣篇

周公謂越裳之譯曰德澤不加焉則君子不享其質

政令不施焉則君子不臣毛詩臣工正義

 案詩疏引此較御覽多澤字令字惟白虎通通典引政令作正朔當是𫝊本各異

久矣天之無烈風澍雨注暴雨也御覽十天部十

 案曰御覽天部一本引作天之無烈風東西南北來也下六字當是注文誤入傳

 案又曰劉勰文心雕龍雲尙書大傳別風淮雨帝王世紀作列風淫雨列淫義當而不奇別淮理違

 而新異乃謂大傳字作別淮攷御覽先引尙書說曰淮雨注淮暴雨之名也下又引尙書大傳曰久

 矣天之無烈風澍雨注暴雨也兩書兩注各不同則尙書說非伏氏大傳而大傳作澍不作淮明矣

 御覽四夷部六又引作注字此寫誤也藝文𩔖聚天部引作烈風迅雨亦非而烈字諸書不異鄭君

 亦無注則大傳作烈不作別又明矣恐彥和適見誤本大傳執以爲說未可據也尙書舜典正義毛

 詩蓼蕭序周頌譜正義並引作烈風淫雨則唐人因彥和之語改從帝王世紀並易澍爲淫耳毛詩

 周頌譜正義引越裳作越常裳常古通疑大傳舊本如此

康誥

周公將作禮樂優游之三年不能作君子恥其言而

不見從恥其行而不見隨將大作恐天下莫我知也

將小作恐不能揚父祖功業德澤然後營洛以觀天

下之心於是四方諸侯率其羣黨各攻位於其庭周

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猶至況導之以禮樂乎然後敢

作禮樂書曰作新大邑於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此

之謂也毛詩周頌譜正義○又禮記明堂位正義尙書康誥正義文𨕖聖主得賢臣頌注並節引

書曰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俊德困學紀聞卷二

天之命文王非啍啍然有聲音也文王在位而天下

大服施政而物皆聽命則行禁則止動搖而不逆天

之道故曰天乃大命文王文王受命一年斷虞芮之

質二年伐於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畎夷五年伐耆六

年伐崇七年而崩通鑑外紀卷二○又毛詩文王序正義引文王受命至末雲尙書周

傳又尙書戡黎正義又通鑑前編紂十七祀引文王受命至伐崇○又文𨕖褚淵碑文注毛詩緜皇矣二

雅譜正義左傳襄三十一年正義禮記文王世子正義並節引畎從皇矣正義作禮記正義邘作鬼方誤

注畎夷混夷也詩云混夷駾矣四年伐之南仲一行

並平二冦毛詩採薇序正義

 案曰毛詩皇矣正義雲混夷書傳作畎夷蓋畎混聲相近或作犬夷則畎字之省也二雅譜正義引

 作昆夷禮記文王世子正義引作鬼方並誤案又曰通鑑前編紂十有八祀西伯伐邘注引徐廣曰

 邘城在野王縣西北大傳作於然則大傳邘字作於也史記集解引徐廣說下雲音於是史記本作

 邗不作䢴諸家引並作䢴非

子夏曰昔者三王慤然欲錯刑遂罰注錯處也遂行

也平心而應之和然後行之然且曰吾意者以不平

慮之乎吾意者以不和平之乎如此者三然後行之

此之謂愼罰太平御覽六百三十五刑法部一

酒誥

天子有事諸侯皆侍尊卑之義注事謂祭祀儀禮特牲饋食

疏引書傳康誥雲○曲阜孔廣林雲儀禮疏康當爲酒之誤宗室有事族人皆侍

終日大宗已侍於賓奠然後燕私案曰儀禮特牲疏雲大宗已侍於賓

奠者或有作𦿉或有作餕皆誤以奠爲正也注謂卿大夫以下宗室大宗

子之家也禮志雲別子爲祖繼別爲大宗繼禰爲小

宗賓僚友助祭者燕私者何也祭已而與族人飮也

儀禮經傳通解卷五五宗傳第七引傳及注又儀禮特牲鄭注毛詩湛露正義尙書酒誥正義並引傳儀

禮特牲疏亦引傳及注

宗子燕族人於堂宗婦燕族人於房序之以昭穆

喪服不杖章疏

不醉而出是不親也注出猶去也醉而不出是媟宗

也出而不止是不忠也注忠厚親而甚敬忠而不倦

若是則兄弟之道僃僃者成也成者成於宗室也故

曰飮而醉者宗室之意也德將無醉族人之意也是

故祀禮有讓德施有復義之至也注復反也儀禮經傳通解卷五

五宗第七引傳注連上宗室有事至族人飮也爲一條

古者聖帝之治天下也五十以下非蒸社不敢遊飮

在六十以上遊飮也大戴禮四曾子立事篇盧注

王曰封惟曰若圭璧困學紀聞卷二漢藝文志攷證一

 案曰王伯厚以此傳八字爲尙書之逸文考今文與古文章句多寡異同非止一二酒誥篇有王曰

 封我聞惟曰在昔殷先哲王之語大傳所引疑或此處之異文未必爲逸句也

梓材

 案曰金履祥尙書表注案大傳今文當有周公曰而無封字又雲梓材伏生今文作周公敎伯禽之

 書通鑑前編成土七年載梓材雲按伏生今文當作周公曰而無封字又雲按梓材之書伏生大傳

 以爲周公命伯禽之書又雲梓材之事伏生誤以爲周公命伯禽之書大傳所說喬梓之事固非梓

 材之本意然以爲周公命伯禽之書則篇首當有周公曰之語無王曰封之語矣

伯禽與康叔見周公三見而三笞之康叔有駭色謂

伯禽曰有商子者賢人也與子見之乃見商子而問

焉商子曰南山之陽有木焉名喬二三子往觀之見

喬實高高然而上反以告商子商子曰喬者父道也

南山之陰有木焉名梓二三子復往觀焉見梓實晉

晉然而俯反以吿商子商子曰梓者子道也二三子

明日見周公入門而趨登堂而跪周公迎拂其首勞

而食之曰爾安見君子乎世說新語注卷七排調

伯禽與康叔朝於成王見乎周公三見而三笞之二

子有駭色乃問於商子曰吾二子見於周公三見而

三笞之何也商子曰南山之陽有木名橋南山之陰

有木名梓二子盍往觀焉於是二子如其言而往觀

之見橋木高而仰梓木晉而俯注晉肅貎此注惟見藝文類聚

反以吿商子商子曰橋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二子

明日復見入門而趨登堂而跪周公迎拂其首而勞

之曰汝安見君子乎二子以實吿公曰君子哉商子

文𨕖王文憲集序注○又左太沖招隱詩謝靈運經湖中瞻眺詩注引相與觀乎南山之陽又長笛

賦注引觀乎南山之陰又藝文𩔖聚八十九節引晉而俯句作晉然實而俯拂其首而勞之作拂其首勞

而食之它書引實而俯無晉然二字又錦繡萬花谷前集卷十六記纂淵海卷九十六藝流別繹史二十

一並節引六藝流別南山之陰作北山之陰非

 案曰太平御覽五百十八宗親十八引周書說苑建本篇皆與此文略同

伯禽封於魯周公曰於乎吾與女族倫吾文王之爲

子也武王之爲弟也今王之爲叔父也吾於天下豈

卑賤也豈乏士也所執質而見者十二委質而相見

者三十其未執質之士百我欲盡智得情者千人而

吾僅得三人焉案千一本作十以正吾身以定天下是以敬

其見者則隱者出矣謹諸乃以魯而驕人可哉尸祿

之士猶可驕也正身之士去貴而爲賤去富而爲貧

面目𩧋黑而不失其所是以文不滅而章不敗也愼

諸女乃以魯國而驕豈可哉通鑑前編成王元年○又外紀用此文

 案曰此篇盧氏本入洛誥蓋以爲王命周公後之傳也今以𩔖入梓材

注贄者所執以至也君子見於所尊敬必執贄以將

其厚意也十人公卿之中也三十人羣大夫之中也

百人羣士之中也荀子堯問篇楊倞注引鄭注云

 案曰荀子注引鄭注作十人則前編引傳作十二誤

是其好自用也以歛益之也荀子堯問篇注

 曲阜孔廣林曰楊倞注荀子堯問篇彼其好自用句雲大傳作是其好自用也云云而通鑑前編所

 載無之葢前編止取後文未經全載當以荀子文參攷

 附荀子堯問篇伯禽將歸於魯周公謂伯禽之傅

 曰女將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對曰其爲人寛好自

 用以愼此三者其美德已周公曰嗚乎以人惡爲

 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歸道彼其寛也出

 無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窶小也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知

 如士不與士爭知彼爭者均者之氣也女又美之

 彼其愼也是其所以淺也聞之曰無越踰不見士

 見士問曰無乃不察乎不聞卽物少至少至則淺

 彼淺者賤人之道也女又美之吾語女我文王之

 爲子武王之爲弟成王之爲叔父吾於天下不賤

 矣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還贄而相見者三

 十人貎執之士百有餘人慾言而請畢事者千有

 餘人於是吾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

 所以得三士者亾於十人與三十人中乃在百人

 與千人之中故上士吾薄爲之貎下士吾厚爲之

 貌人人皆以我爲越踰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後

 見物見物然後知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魯國

 驕人幾矣夫仰祿之士猶可驕也正身之士不可

 驕也彼正身之士舍貴而爲賤舍富而爲貧舍佚

 而爲勞顏色黎黑而不失其所以是以天下之紀

 不息文章不廢也

召誥

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六曰乙未曲阜孔廣

林曰六日上當有脫文王朝步自周則至於豐惟太保先周公

相宅注太保召公先周公視洛邑也太平御覽二百六職官部四

洛誥

書曰乃女其悉自學功悉盡也學效也傳曰當其效

功也於卜洛邑營成周改正朔立宗廟序祭祀易犧

牲制禮樂一統天下合和四海二句又見文選求自試表注而致

諸侯皆莫不依紳端冕以奉祭祀者注紳大帶也其

下莫不自悉以奉其上者莫不自悉以奉其祭祀者

此之謂也盡其天下諸侯之志而效天下諸侯之功

也廟者貌也以其貌言之也二句又見藝文𩔖聚三十八禮部上宮室

中度衣服中制犧牲中辟注辟法也殺者中死割者

中理搙弁者爲文注搙弁或爲振非當言拚帚爨竃

者有容椓杙者有數注杙者繋牲者也太廟之中繽

乎其猶模繡也注言文章之可觀也模所㭬文章之

範天下諸侯之悉來進受命於周而退見文武之屍

者千七百七十三諸侯注八州州二百一十國畿內

九十三國此周所因於殷九州諸侯之數天下諸侯以下又見

周禮大司徒疏禮記王制正義並引作浴誥傳又見通鑑地理通釋一詩考𥙷遺皆莫不磬

折玉音金聲玉色注玉音金聲言宏殺之調也二句又見

文𨕖西都賦詠懷詩箜篌引七啟四子講德論等注然後周公與升歌而弦

武注與諸侯升歌文王武王之德又以琴瑟播之諸

侯在廟中者伋然淵其志和其情注伋讀曰播播然

變動貌案曰注播當爲憣字之誤愀然若復見文武之身然後曰

嗟子乎此葢吾先君文武之風也夫注子成王也

王侍郞伯申經義述聞雲嗟子猶嗟咨注釋子爲成王非其義也及執俎抗鼎執刀

執匕者負廧而歌憤於其情發於中而樂節文注卑

賤者尙然而況尊貴者乎故周人追祖文王而宗武

王也是故周書自大誓就召誥而盛於洛誥也故其

書曰揚文武之德烈奉對天命和恆萬邦四方民是

以見之也孔子曰吾於洛誥見周公之德光明於上

下勤施四方㫄作穆穆至於海表莫敢不來服莫敢

不來享以勤文王之鮮光以揚武王之大訓而天下

大治故曰聖之與聖也猶規之相周矩之相襲也注

聖言太祖儀禮經傳通解續二十九祭義全引𫝊注○末三句又見文𨕖皇太子釋奠詩注

祭者察也至也言人事至於神也唐王涇大唐郊祀錄卷一注

祭之爲言察也察者至也至者人事至也人事至然

後祭祭者薦也薦之爲言在也在也者在其道也注

禮志曰齋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

所樂思其所耆齋三日乃見其所爲齋者祭之日入

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旋出戸肅然必有聞乎其

容聲出戸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是之謂

至禮志曰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饗思終身不忘是

之謂在其道太平御覽五百二十四禮儀部三引尙書大傳周傳全又儀禮經傳通解續祭

義全引傳注○又藝文𩔖聚禮部上

夏后氏迎於廟庭殷人迎於堂周人迎於戶公羊傳隱二年

古者處師八家而爲鄰三鄰而爲朋三朋而爲里五

里而爲邑十邑而爲都十都而爲師州十有二師焉

注州凡四十三萬二千家此蓋虞夏之數也太平御覽百五

十七州郡部三又禮記雜記正義節引傳注云洛誥傳○又藝文𩔖聚八州郡部初學記州郡部廣韻長

安志卷二節引○又玉海二十地理戸口引此注云洛誥

家不盈三口者不朋由命士以上不朋注或雲黃帝

玉海二十地理戸口

八家爲鄰三鄰爲閭三閭爲里五里爲邑華嚴經第六十七音

義卷下末有此虞夏之制也六字蓋音義之文○案曰此朋字作閭疑誤

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

衞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隋書李德

林傳又通鑑外紀卷三○又尙書康誥正義毛詩邶鄘衞譜豳風譜王城譜周頌譜淸廟序等正義周禮

序官疏禮記明堂位正義通鑑前編成王五年通志詩地理考並分引

二年克殷注誅管蔡及祿父等也毛詩邶鄘衞譜正義

多士

古者百里之國三十里之遂二十里之郊九里之城

三里之宮七十里之國二十里之遂九里之郊三里

之城一里之宮五十里之國九里之遂三里之郊一

里之城以城爲宮遂郊之門執禁以譏異服譏異言

注𢆯或疑焉周禮匠人營國方九里謂天子城也今

大國九里則與天子同春秋傳曰中五之一小九之

一以此推說小國大都之城方百步中都之城六十

步小都之城三十二步三分之一非也然則大國七

里之城次國五里之城小國三里之城焉爲近可也

或者天子實十二里之城諸侯大國九里次國七里

小國五里儀禮經傳通解王制之己集傳集注三十三全引傳注傳末十三字或誤入注非又

禮書二十四引傳至以城爲宮止引注至末中有脫文又禮記王制正義節引雲伏生多士傳文○又毛

詩文王有聲正義周禮典命疏左傳隱元年正義並節引傳注周禮疏引作無逸傳誤又見通典五十三

天子之堂廣九雉三分其廣以二爲內五分內以一

爲高東房西房北堂各三雉以上又見禮記明堂位正義引作多士傳

侯七雉三分其廣以二爲內五分內以一爲高東房

西房北堂各二雉伯子男五雉三分其廣以二爲內

五分內以一爲高東房西房北堂各一雉士三雉三

分其廣以二爲內五分內以一爲高有室無房堂

至此又見儀禮釋宮注注廣榮間相去也雉長三丈內堂東西

序之內也高穹高也今士禮有房此雲無房堂也其

桷天子斲其材而礱之加密石焉二句又見毛詩閟宮正義禮記本脫

其材而礱加密石焉八字今補大夫達稜士首本庶人到加注礱礪

之也密石砥之也稜菱也天子賁庸注賁大也墻謂

之庸大牆正直之牆天子賁庸至此𫝊注又見初學記二十四居處部太平御覽百

八十七居處部十五節引注末句並作大牆正直也諸侯疏杼註疏猶衰也杼

亦牆也言衰殺其上下不得正直大夫有石材注柱

下礩也御覽百八十八居處部十六引注柱上多石材二字應補庶人有石承注

當柱下而已不外出爲飾也御覽居處部十六引注當上多石承二字應補

自首天子之堂至末傳注禮書四十三全引又朱子文集亦引多士傳

 案曰漢書⿱日黽 -- 鼂錯傳家有一堂二內張晏注二內二

 房也論衡別通篇富人之宅以一丈之地爲內貧

 人之宅亦以一丈爲內此與大傳說內之義甚明

 王伯申侍郞經義述聞曰詩唐風山有樞篇子有

 廷內大雅抑篇灑掃廷內廷謂中廷內謂堂與室

 也周官寺人王之正內五人夏小正傳曰燕操泥

 而就家八人內此皆兼堂室而言之者也尙書大

 傳天子堂廣九雉三分其廣以二爲內二分其內

 以一爲高漢書⿱日黽 -- 鼂䥘𫝊家有一堂二內史記封禪

 書有芝生殿房內中續外戚世家女亾匿內中牀

 下論衡以一丈之地爲內吉驗篇曰光武帝生於

 濟陽宮後殿第二內中此皆專指室而言之者也

 案又曰禮記禮器鄭注宮室之飾士首本大夫達

 稜諸侯斲而礱之天子加密石焉正義引禮緯合

 文嘉雲大夫達稜謂斲爲四稜以達兩端士首本

 者士斲去木之首本令細與尾頭相應尙書大傳

 所言天子斲其材而礱之云云本之國語晉語又

 與禮緯合也然鄭君注大傳以菱訓棱與孔異義

 案大傳庶人到加到古倒字加當爲茄爾雅荷芙

 蕖其莖茄其本蔤文𨕖西京賦曰蔕倒茄於藻井

 披紅葩之狎獵魯靈光殿賦曰圓淵方井反植荷

 蕖景福殿賦曰茄蔤倒植吐被芙蕖魏都賦曰綺

 井列疏以懸蒂華蓮垂葩而倒披李善引薛綜西

 京賦舊注曰以其莖倒植於藻井其華下向倒披

 又引風俗通曰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象也淮


 南子本經訓木巧之飾菱杼紾抱高誘注菱杼采


 實紾戾也抱轉也皆壯采相銜貌也案抱當爲軳

 廣雅軫軳轉戾也淮南子又曰橑檐榱題雕𤥨刻

 鏤喬枝菱阿夫容芰荷五采爭勝流漫陸離高誘


 注阿曲屋夫容蕅華也芰菱角交萏也荷夫蕖也

 據此達菱倒茄爲一𩔖皆宮室之飾殿作天井以


 象東井菱茄水中之物所以示厭火天子宮殿施


 於藻井大夫以下惟施於桷而已庶人無垂葩之

 飾也書傳注義自可通○又案漢書揚雄傳反離

 騷注師古曰茄亦荷字見張揖古今字詁

  毋逸案曰困學紀聞卷二雲高宗亮陰大傳作梁闇

書曰高宗梁闇三年不言何謂梁闇也傳曰高宗居

倚廬三年不言百官總已以聽於冡宰而莫之違此

之謂梁闇子張曰何謂也孔子曰古者君薨王世子

聽於冡宰三年不敢服先王之服履先王之位而聽

焉以民臣之義則不可一日無君矣不可一日無君

猶不可一日無天也以孝子之隱乎則孝子三年弗

居矣注隱痛也字或爲殷故曰義者彼也隱者此也

遠彼而近此則孝子之道僃矣儀禮經傳通解續十五喪禮義引傳又卷

五喪大記上引注

 案曰晉書二十禮志杜預等議喪服雲至周公旦乃稱殷之高宗諒闇三年不言其傳曰諒信也闇

 黙也預所引書字作諒闇則古文尙書也所引傳解諒闇與大傳異則古文家說也論語作諒陰集

 解引孔安國注與預正同今僞孔書傳乃與之合豈僞孔襲用古文家說與禮記作諒闇鄭注以爲

 凶廬從大傳義

高宗有親喪居廬三年然未嘗言國事而天下無背

叛之心者何也及其爲太子之時盡以知天下人民

之所好惡是以雖不言國事也知天下無背叛之心

太平御覽百四十六皇親部十二

揜誥案曰困學紀聞雲大傳之序有揜誥曲阜孔廣林曰案百篇無揜誥疑揜卽奄也成王旣

 踐奄作成王政揜誥其卽成王政與壽祺案孔君此說甚善然竟以毛詩破斧正義所引大傳

  遂踐奄云云入此篇恐非今不從而以遂踐奄以下之文入金縢傳殺公子祿父下較合

周傳

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學小學注禮志曰小學在公官

之左大學在郊使王太子王子羣後之子以至公卿

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三年始入小學見小節焉踐

小義焉年二十入大學見大節焉踐大義焉故入小

學知父子之道長幼之序入大學知君臣之義上下

之位小師取小學之賢者登之大學大師取大學之

賢者登之天子天子以爲左右注天子當爲太子禮

志曰周公居攝踐祚而治亢世子法於伯禽使之與

成王居欲使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所以善

成王也太平御覽百四十八皇親部十二○又禮書四十八四十九御覽六百十三學部七大戴

禮保傳注禮記王制正義節引尙書周傳各小異

 案曰禮記王制正義引尙書周傳雲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十五入小學二十入大學是周傳

 有此文也大戴禮保𫝊注引白虎通曰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此太子之禮尙書大傳曰公卿之

 太子大夫元士之適子年十三始入小學見小節而履小義年二十入大學見大節而踐大義此世

 子入學之期也又曰十五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謂諸子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學其早成者十八入大

 學盧辨此注分引書傳而疏通之最爲明晰其書傳後一條十五入小學云云禮記王制正義亦引

 以爲書傳略說文則與周傳兩篇分見審矣大戴注引公卿之太子云雲御覽學部七儀禮經傳通

 解學制所引並同而王制正義與御覽皇親部兩引又各異今從御覽皇親部而他書異同附識於

 

使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三年始入小

學見小節焉踐小義焉年二十入大學見大節焉踐

大義焉故入小學知父子之道長幼之序入大學知

君臣之義上下之位故爲君則君爲臣則臣爲父則

父爲子則子儀禮經傳通解卷九學制第十六引多末十六字

 多方

古者十稅一多於十稅一謂之大桀小桀少於十稅

一謂之大貊小貊王者十一而稅而頌聲作矣故書

曰越維有胥賦小大多政困學紀聞卷二○又文𨕖報孫會宗書注引王者什

一而

 臩命

  案曰漢藝文志攷證一大傳冏命爲臩命

 鮮誓

  案曰史記魯世家作𦙝誓索隱雲大傳作鮮誓困學紀聞卷二雲費誓說文作史記作𦙝大

  傳作

擭捕獸機檻經典釋文禮記中庸音義

甫刑案曰漢藝文志攷證一大傳以呂刑爲甫刑

有虞氏上刑赭衣不純中刑雜屨下刑墨𢄐以居州

里而民恥之案曰路史後紀十一陶唐紀注引唐傳又雲甫刑傳以三刑爲有虞氏者非

案曰荀子正論篇曰世俗之爲說者曰治古無肉

 刑而有象刑墨黥楊倞注或曰墨黥當爲墨𢄐但以墨巾𫎇其頂而已慅嬰

 注當爲澡纓謂澡濯其布爲纓禮記曰緦冠澡纓澡或讀爲草愼子作草纓也共艾畢

未詳或衍字耳艾蒼白色畢與韠同紱也所以蔽前君以朱大夫素士爵韋令罪人服之故以蒼白

 色爲韠也菲對屨注對當爲䋽䋽枲也愼子作䋽對或作蒯殺赭衣而不純

 注純音準殺所介反治古如是是不然路史後紀十二注引

愼子曰有虞氏之誅也以畫跪當黥以草纓當劓

 以履䋽當刖以艾畢當宮布衣無領以當大辟謂

 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羅氏曰畫跪一作𢄐巾

 履䋽一作菲履艾畢韠也草纓荀作慅黥墨刑也

 與甫刑傳之說不同布衣無領卽赭衣不純路史

 後紀陶唐紀謂而民恥之唐傳作而反於禮甫刑

 傳以三刑爲有虞氏者非又引愼子與甫刑傳之

 說不同是甫刑傳有有虞氏三刑之文甚明且末

 句唐傳作而反於禮則甫刑傳作而民恥之又明

 矣今據補入甫刑傳

子張曰堯舜之王一人不刑而天下治何則敎誠而

𢜤深也以上又見路史後紀十一陶唐紀子張作子貢曰下有傳雲二字今一夫而

被此五刑子龍子曰未可謂能爲書注二人俱罪甫

侯之說刑也被此五刑喻犯數罪也孔子曰不然也

五刑有此敎注敎然耳犯數罪猶以上一罪刑之

御覽六百三十五刑法部一○又御覽八十皇王部五引首二句

 案曰荀子議兵篇古者帝堯之治天下也葢殺一

 人刑二人而天下治此傳雲一人不刑而天下治

 卽虞夏傳所謂唐虞象刑而民不犯之意也

古者中刑用鑽鑿御覽七百六十四器物部九

夏刑三千條唐律疏義卷一玉海律令引長孫無忌唐律疏

夏后氏不殺不刑死罪罰二千𩜹史記平準書索隱

禹之君民也罰弗及強而天下治一𩜹六兩注所出

金鐵也死罪出三百七十五斤用財少爾路史後紀十三夏後

氏紀引甫刑傳

 案曰𩜹他本作鐉非惟震澤王氏史記本不誤

 案又曰鄭注三百七十五斤適合千𩜹六千兩之

 數今文經雲大辟疑赦其罰千率史記索隱引大

 傳死罪罰二千𩜹二字當衍

決關梁踰城郭而略盜者其刑髕男女不以義交者

其刑宮觸易君命革輿服制度奸軌盜攘傷人者注

攘竊也其刑劓非事而事之注令原作今誤今改所不當爲

以上注見御覽刑法部十四出入不以道義而誦不詳之辭者

其刑墨降叛冦賊刼略奪攘矯䖍者其刑死周禮司刑注〇

又太平御覽百四十八刑法部十四引至其刑墨止詳作祥㚥軌盜攘作奸凶攘傷○案曰其刑髕諸書

引作臏惟華嚴經第七十三音義卷下引傳首三句作髕音義雲字從骨今依改○又尙書呂刑正義毛

詩召旻正義北堂書鈔並節引

孔子曰古之刑者省之今之刑者䌓之其敎古者有

禮然後有刑是以刑省也今也反是無禮而齊之以

刑是以䌓也書曰伯夷降典禮折民以刑謂有禮然

後有刑也又曰茲殷罰有倫今也反是諸侯不同聽

注聽議獄也每君異法聽無有倫是故知法難也

六百三十五刑法部一○又孔子集語卷下引至是以䌓也止

 案曰孔叢用此文諸侯不同聽聽作德其義長疑

 注聽議獄也四字當在傳文聽無有倫之下

子曰吳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其刑重而不勝由無

禮也中國之敎內外有別男女不同椸架不同巾櫛

其刑重而勝由有禮也語曰夏后氏不殺不刑罰有

罪而民不輕犯孔子集語卷下

子曰今之聽民者求所以殺之古之聽民者求所以

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之之道乃刑殺君與臣會焉

集語卷下

 案曰孔叢用此文漢書刑法志引孔子曰今之聽

 獄者四句不言大傳

子曰古之聽民者察貧窮哀孤獨矜寡宥老幼不肖

無吿有過必赦小過勿增大罪勿纍注延罪無辜曰

注見御覽刑法部一又刑法部十八老弱不受刑有過不受罰是故

老而受刑謂之悖弱而受刑謂之暴不赦有過謂之

賊率過以小謂之枳孔子集語卷下又御覽六百三十五刑法部一引有過至謂之

賊○案曰孔叢用此文故與其殺不辜寕失有罪與其增以有

罪寕失過以有赦御覽六百五十二刑法部十八

聽訟之術大略有三治必寬寬之術歸於察察之術

歸於義注祭猶審也是故聽而不寬是亂也寬而不

察是慢也古之聽訟者言不越辭辭不越情是故聽

民之術怒必思兼思意小罪勿兼注怒責也責囚之

罪必思意兼謂思其辭思其義思義罪小可求以出

之罪也御覽六百三十九刑法部五○案曰孔叢用此文辭不越情下有情不越義一句

子曰聽訟者雖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復生𣃔

者不可復續也孔子集語卷下○案曰孔叢用此文

書曰哀矜哲獄困學紀聞卷二

獄貨非可寶也然後寶之者未能行其法者也貪人

之寶受人之財未有不受命以矯其上者也親下以

矯其上者未有能成其功者也御覽六百四十一刑法部七

子夏曰昔者三王慤然欲錯刑遂罰注錯處也遂行

也平心而應之和然後行之然且曰吾意者以不平

慮之乎吾意者以不和平之乎如此者三然後行之

此之謂愼罰御覽六百三十五刑法部一

孔子如衞人謂曰公甫不能聽訟注公甫魯大夫子

曰非公甫之不能聽獄也注答而反之公甫之聽獄

也有罪者懼無罪者恥民近禮矣御覽六百三十九刑法部五非字作

不知從孔子集語卷下引改集語無公甫之聽獄也六字

君子之於人也有其語也無不聽者皇於聽獄乎注

皇猶況也必盡其辭矣聽獄者或從其情或從其辭


 案曰孔叢用此文

大夫有汙豬之宮殺君之地雖有美菜有義之士弗

藝文𩔖聚八十二草部下御覽九百七十六菜部一



尙書大傳卷四      受業嘉應吳蘭修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