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尼克松的教師爺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尼克松的教師爺
范迪
1970年1月13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美帝國主義侵越戰爭的慘重失敗,使尼克松忽然變得「謙遜」起來了。這個美帝國主義的頭目,把一個默默無聞的英國佬湯普遜,請到華盛頓,待為上賓,徵詢他關於侵略越南的意見。

湯普遜是五十年代英帝國主義鎮壓馬來亞人民武裝鬥爭的一名劊子手。從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五年,他充任英國駐南越傀儡政權的「顧問團」團長。在這五年中,湯普遜親眼看到了肯尼迪對南越的「特種戰爭」是怎樣破產的,約翰遜推行的「逐步升級」又怎樣使美國侵略者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一步步地陷入滅頂的困境。湯普遜卸任回到英國以後,心神鬱郁地寫了一本書,題目叫做《在越南沒有出路》。

在倫敦的書攤上,湯普遜的這本書銷路冷落,連美國報紙也說它是「不大受人注意」的。可是,正熱衷於侵越戰爭「越南化」的尼克松,讀了以後,對這個馬來亞人民的手下敗將,卻肅然起敬。去年十月間,尼克松把湯普遜請到美國,親自召見。儘管美國在南越有一個龐大的「大使館」和各級軍事機構,尼克松對自己手下的這批文官武將卻信不過,認為有必要請湯普遜出馬,讓他前往南越,「就那裡的局勢提出一個第一手的、誠實的和完全獨立的報告」。

湯普遜受寵若驚。他趕緊飛往西貢,在那裡進行了五個星期的「調查」。去年十二月三日,他向白宮送上一份字斟句酌的報告。在馬來亞進行過「心理戰」的湯普遜,當然摸透了尼克松的心理。福至心靈,他在報告中寫道:美帝國主義對越南的侵略,

「勝利之勢已成」;不過,「最需要的是信心」。聽到了這幾句話,尼克松喜出望外。他在去年十二月十六日的電視講話中,把這一類話全都引用上了,並且故弄玄虛,宣揚湯普遜在報告中還向他提出了「若干建設性的建議」,而這些建議是「決不能透露的」。

湯普遜有什麼「高明」的戰略戰術?從美國報紙介紹的他那本並不暢銷的著作中,可以窺見一斑。據《星期日明星晚報》透露,湯普遜主張在南越推行一種「長期進行努力的少花錢的戰略」。簡而言之,就是:建立一個所謂「強有力的南越政府」,即傀儡政府;在軍事上,主要依靠所謂「民族主義的部隊」,即土著偽軍;「首先保障象西貢、順化和峴港這些關鍵地區的實際安全,並逐漸擴大它們的安全圈,直到它們連在一起為止」;把越南南方的解放軍同當地人民隔絕,使他們「喪失士氣,力量削弱」;最後,「為了使這種戰略產生效力,美國必須無限期地保留它在越南的駐軍」,不過「可以減少」,「可以按時撤出」。這就是湯普遜自以為可以用來對付人民戰爭的「十八般武藝」。他進獻給尼克松的「錦囊妙計」,也無非是這麼幾條。

其實,湯普遜的那一套,是美帝國主義早已在南越採用過而宣告徹底破產了的東西。這就是肯尼迪在南越「試驗」了多年的「特種戰爭」,以及約翰遜政府時期被稱為「智囊」人物提出過的形形色色的建議,例如什麼「墨跡戰略」等等。湯普遜把這些破爛拼拼湊湊,當作新發明,而竟然博得了尼克松的讚賞。他說,湯普遜的報告內容,同他從美國在南越的軍政頭目「那裡得到的報告是一致的」。

既然如此,尼克松為什麼要把湯普遜捧到了天上呢?大概是因為湯普遜當年在馬來亞充當英國殖民軍的小頭目時,殺人不眨眼,手段狠毒,因而贏得了一個所謂「反游擊戰專家」的頭銜。但是,湯普遜在馬來亞鎮壓人民武裝鬥爭的所謂「經驗」,比如他所推行過的什麼「老虎行動」、「生薑攻勢」等等,只不過是英國殖民者走向墳墓的一塊塊墓碑。今天,堅持了二十多年革命戰爭的馬來亞民族解放軍,正在勝利地展開攻勢。不久以前,倫敦《每日電訊報》發表過一篇文章:《「馬來西亞」對游擊隊的恐懼》。這個題目,就把英帝國主義和馬來亞反動派那種膽戰心驚的精神暴露無遺了。「反游擊戰專家」的湯普遜在馬來亞被打得喪魂落魄,英國殖民軍也灰溜溜地從這個地區滾回英倫三島。在這種情況下,尼克松甘願「屈尊就教」,把湯普遜當作教師爺,這是一種脫出常規的表現。它反映美帝國主義焦頭爛額、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