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居士傳/傳5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傳四十九 居士傳
傳五十
傳五十一 

居士傳五十[編輯]

  馬邦良徐成民傳

馬邦良者[編輯]

  富陽人。萬曆中登進士第。知丹徒縣。仁慈正直。一方推為神君。既去。立祠祀之。後官甘肅。行太僕。以憂歸居慈山僧舍。日禮阿彌陀佛求生西方。過蘇州將謁座主王荊石。至一寺禮佛稱佛名。悲淚不止。時舉人黃鍾與一友謁之。就坐問曰。公信佛念佛一何真實若此。邦良曰。人身難得。正法難逢。佛可不信耶。念佛可不真實耶。佛法利益人天。非宿植善根多生疑謗。一失人身受苦無量。每一思之痛徹心骨。兩人曰。公言人身難得。舉目便是。三人並諸左右非人耶。時方仲夏。邦良以扇一揮。群蠅四飛。詰曰。蠅多與。人多與。兩人憮然久之。邦良曰。始吾為諸生時。奉上帝旨。掌第五殿閻羅事。每夜坐殿上。簿書山積。亡者三屍自陳身口意業。據律定案。千百人中不失人身者才一二耳。且陽世極刑不過一死。陰司受罪痛極則死。死已復生。如是作。如是受。絕無適輕適重於其間。惟信佛念佛往生極樂者不入冥塗。然則佛可不信耶。念佛可不真實耶。因言殿西有二楹。供養雲棲.紫栢二大師。而雲棲香火為尤盛。其後領鄉薦。判事漸稀。至釋褐而謝事。二人聞已毛髮竦豎。傳其事以告鄉里焉(淨土晨鐘.活閻君紀略)。

徐成民[編輯]

  名坤。小名佛舍。江南太倉人。父驥生。縣學生。成民為人長者長齋奉佛。年十八。當崇禎六年六月十二日。夜夢被帝召至忉利天。敕示夙世因緣。命攝第五殿閻羅王事百日。自此每夜坐堂中。作呼叱聲。若官府決獄狀。驥生起而瞷之。見一王者南面坐。鬼判獄卒猙獰旁列。則大驚諦視之。而王者乃成民也。遲明詢其故。成民以實告。即令移居寺中。諸昆弟及遠近好事者多攜筆札伏壁後記其判語。得九十餘條。決斷精嚴。見者身毛為豎。成民嘗自言。冥中罪囚合四天下。動以萬計。除付所司分治外。其親鞫者猶夕以千計。獄有十八。刑分萬條。塞耳呼號。舉目愁慘。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時來救拔。然非宿有善根者。雖面與開示惛然不知。惟七月之望為佛歡喜日。普天下盡演瑜伽施食法。大士親領眾囚赴食。法力所屇諸罪末減。過此則與人世遠隔矣。是歲七月望夕。成民謂獄官曰。好勸眾囚各稱阿彌陀佛。能稱阿彌陀佛一聲者。合獄都出罪。其不能者。但令持佛字。復詔四門各樹一牌。庭中樹三十六幡。各各大書阿彌陀佛以示眾囚。復詔眾囚前各書佛字於胸。而命之曰念之念之。慎莫忘佛。佛在爾心。今告爾等。或有惡鬼銅狗犯爾。刀劍刺爾。自火逼爾。爾但稱佛名。一切銷滅。蓮花現前。我若誑爾。與爾同罪。成民自受事後。偶言生死事輙驗。自以徐氏先世有負罪縶獄者。率諸宗黨禮梁皇懺。周而復始得末減乃已。頃之至九月十四日成民上表謝事。於是修持益力。日誦准提咒回向淨土以終其身其。判語二集。里人揚時泰.崑山戴[褒-保+公]序之。名曰活閻羅斷案。刻行於世(活閻羅斷案)。

  知歸子曰。予讀文昌化書言。張孝仲日應世務。夜治幽冥。以為異。及觀馬邦良.徐成民事。乃知其事世多有之。觀二人所言。善惡報應理有固然。無足怪者。詩云。視爾夢夢。我心慘慘。又雲。胡不相畏。不畏於天。嗚呼。可不念哉。

  汪大紳雲。為甚要念佛。要腔子裡光明故也。腔子裡香淨故也。一分光明得念佛一分力。一分香淨得念佛一分力。到得滿腔子光明。滿腔子香淨。這便是極樂世界。如今人要長要短。弄得腔子裡又黑又臭。若到得滿腔子黑臭。這便是地獄。佛也救他不得。

 傳四十九 ↑返回頂部 傳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