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山區普及小學教育的好形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山區普及小學教育的好形式

——記山東日照縣黃墩公社大辦山頭班的事跡
日照縣革委會教育組
1972年4月2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山東日照縣黃墩公社黨委,在落實毛主席關於「教育要革命」的偉大指示中,狠抓路線教育,調動了廣大群眾的辦學積極性。他們適應山區特點,採取多種形式,大辦山頭班,短短兩年,迅速普及了小學五年教育。

教育必須為貧下中農子女服務[編輯]

黃墩公社很早就由國家撥款興建了小學。但在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干擾、破壞下,教育事業發展緩慢。新的公社黨委建立後,對全社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陳家溝大隊的事實引起了黨委的注意。

陳家溝大隊有適齡兒童三百三十五人,其中只有二百零一人在校學習,入學率只占百分之六十。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發現這個大隊的入學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劉少奇一類騙子藉口什麼「正規化」,排斥多種形式辦學,壓抑貧下中農的辦學積極性;二是社員居住分散。這個大隊二十個生產隊,有七個散居在村周圍的深山溝里。有的學生上學要跑二、三里或四、五里。象陳家溝大隊這樣的情況,在公社不是個別的。

黃墩公社有大小一百二十多個山頭,橫貫着無數山梁,千溝萬壑,地無一里平。全社五十四個大隊,社員分住在幾百個地方。這裡的農民,幾乎全是苦大仇深的老貧農。公社黨委認為,能不能讓這些老貧農的子女上學讀書,是關係到教育為誰服務、學校向誰開門的問題,是關係到是否執行毛主席無產階級教育路線的問題。要在山區普及小學教育,必須因地制宜,用多種形式辦學。

因地制宜辦多種形式山頭班[編輯]

任家董旺莊大隊創辦山頭班使學齡兒童都入了學的事跡,使公社黨委受到深刻的啟示。這個大隊有三十四戶社員住在離村三、四里遠的南山山坳里。小孩子到村里小學讀書,要翻過一個很高的山口,爬兩道山梁。多少年來,下山讀書的只有三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大隊黨支部帶領廣大群眾,批判了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遵照毛主席關於「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規的小學、中學,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規的村學、讀報組和識字組」的教導,在南山上辦起了山頭班,派一名教師到那裡上課,使二十九名學齡兒童全部上了學。這些學生在山頭班讀完一、二年級後,年齡大些能跑路了,再到村里小學讀三、四、五年級。

任家董旺莊的山頭班辦到了貧下中農的家門口,落實了毛主席讓「農民子女就近上學方便」的指示,解決了居住分散和普及小學教育的矛盾,是山區普及教育的一種好形式。公社黨委認真總結和推廣了這個大隊的經驗。從此,山頭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東石山大隊吸取了任家董旺莊辦山頭班的經驗,根據自己隊的實際情況,在三個生產隊的中心點,設立了三個山頭巡迴教學班,選派優秀回鄉知識青年宋興民擔任教師,實行巡迴教學。大隊還在村「中心」建立了一處全日制小學,使全部適齡兒童都入了學。

山頭班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但是一小撮階級敵人惡毒地攻擊山頭班學生識字不會多,是瞎子點燈白費蠟。有些群眾一時受到「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不積極送子女入學,尤其不願送女孩子入學。公社黨委認為,這些問題不解決,儘管有了山頭班的好形式,仍然達不到普及教育的目的。他們在全社狠抓了思想和政治路線方面的教育,開展了對反革命修正主義「正規化」和「讀書無用論」的批判,狠狠地打擊了敵人;對於群眾中的一些錯誤思想,用公社裡發生的一些活生生的事實,提高群眾對普及小學教育的認識,鞏固了山頭班的辦學形式。

葛?大隊去年夏天買了一部拖拉機,大隊挑選了兩名青年當拖拉機手。這兩個青年,年齡相仿,政治覺悟都比較高,因為文化程度的差別,學習效果大不一樣。公社黨委拿這件事來教育全社群眾,使大家進一步認識到,送子女入學不是個人的私事、小事,而是關係到建設社會主義、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大事。

兩年來,在普及教育的過程中,黃墩公社辦起了二十一個山頭班,十三個山頭巡迴教學班,大大提高了學齡兒童入學率。

教師思想革命化是普及教育的關鍵[編輯]

山頭班大大加快了小學教育的普及,但教師的工作量也加大了:教學要跑幾里山路,大部分又是幾個年級的複式班。因此,部分教師流露出怕苦怕累的思想,有的甚至要求調離山區回平原工作。公社黨委認為,不解決這些思想問題,不僅山頭班不能發展提高,普及教育的成果也不能鞏固。

在東石山大隊巡迴教學的宋興民滿懷獻身黨的教育事業的壯志豪情,每天翻山越嶺串山澗,巡迴教學不怕難。他早晨到西山教學點上完課,上午再翻過三道山梁,跨過四條山溝到東山教學,下午又趕到北山教學點上課。每天往返十五、六里。兩年來,他從未耽誤一節課。冬天大雪封山,他一起床,首先掃雪清路,把學生領進學校。住在東山梁的學生凌福芳,年小坡陡過不了溝,宋興民便登門背她上學。貧下中農熱情讚揚說:「宋老師真是一片誠心為學生啊!」

公社黨委大力表彰了宋興民老師的模範事跡,把他樹為全社教師學習的榜樣之一,進一步推動了教師隊伍的思想革命化。

陳家官莊大隊在離村三里多的南山唐子頂上辦起了山頭班。教師焦見文早晨上山教課,直到天黑才回村。艱苦的工作磨練了他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他在日記本上寫道:「為把文化送上山,越苦心裡越覺甜。」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