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是發展科學技術的主力軍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工人是發展科學技術的主力軍
北京第一通用機械廠 群工
1971年2月3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長期以來,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大肆推行「洋奴哲學」、「爬行主義」、「專家路線」等一套反革命修正主義科技路線,反對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反對工人搞技術革新和科研運動。目前,隨着革命大批判的深入開展,廣大群眾兩條路線鬥爭覺悟不斷提高,象過去那樣公開推行「專家路線」是不可能了,但是,「劉毒」尚未肅清。有人認為「搞科技工人幹不了」。有人認為「群眾搞的『土』里『土』氣,搞不出啥名堂」。有人還認為「大家動手搞技術革新,就會影響生產」。這些看法,都是劉少奇「科技神秘」論的餘毒的反映。有這些思想的人,他們還是迷信「專家」、洋書本、洋設備,不相信群眾,反對群眾搞技術革新和科學研究活動。對這些思想必須進行批判。

工人是科學技術的主人[編輯]

認為「搞科技工人幹不了」,這是對事實的歪曲。劉少奇一夥從來把工人視為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只會勞動的「大老粗」,搞科研根本不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我們廠在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科技路線的影響下,科學技術大權被資產階級反動技術「權威」所把持,他們就是利用所謂「科技神秘」論對工人實行資產階級專政,不讓工人過問科學技術。為了束縛工人搞科技的手腳,他們還炮製了上萬字的「規章制度」,規定工人搞技術革新用料不得超過十公斤,經費不得超過五十元。因此,我們廠的技術革新和科研活動冷冷清清,成果寥寥無幾。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着的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認為「搞科技工人幹不了」的思想,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工人戰鬥在生產第一線,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是搞技術革新和科學研究的重要條件。生產技術上哪些是先進的,哪些是落後的,哪些是薄弱環節,怎樣去改進,等等,比起那些脫離實際的知識分子來,工人最內行,最有發言權。

例如,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我們廠的一個資產階級技術「權威」想搞一台油壓力機,用了四年半時間「閉門造車」,最後也沒有造出來;他們想搞一台拉床,花了八千多元,用了兩年半時間,結果一事無成。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廠革委會的領導下,幾個沒啥文化的老鉚工,土法上馬,很快就製造出了一台三百噸摩擦壓力機,大大減輕了鉚工的笨重體力勞動。那台拉床,工人們把「權威」們沒搞成、扔進了廢鐵堆的廢床身,重新加工裝配,只用了二十四天就製造出來了。

這些事實說明,還是工人比資產階級「權威」高明。工人是發展科學技術的主力軍。「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我們廠的大量事實,又一次證明了這個千真萬確的偉大真理。

走自己發展科技的道路[編輯]

「群眾搞的『土』里『土』氣,搞不出什麼名堂」嗎?不對。這也是劉少奇「洋奴哲學」餘毒的反映。一些資產階級技術「權威」,貪大求洋,盲目崇洋,照抄洋書本,死啃洋教條,根本看不起工人群眾的創造。在無產階級看來,從生產實際出發,遵照毛主席「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集中群眾的智慧,吸收國內外技術、設備的優點,土法上馬,土洋結合,這才是我們自己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道路。工人搞出的革新項目,有些看去雖然「土」里「土」氣的,卻有大名堂,能解決大問題。

例如,我廠革命工人「以土代洋」,用了十八天半時間,僅花了一千元,用廢料製成了一台雙面銑床。就是這台被資產階級技術「權威」看做是「土」里「土」氣的雙面銑床,其加工效率卻比外國進口的每台價值三十萬元的龍門銑、萬能銑高出一倍以上。工人們高興地說:「土設備就是好,效率高,花錢少。」

我廠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工人和革命技術人員,不僅「以土代洋」製造了上百台土設備,還積累了許多土法上馬、土洋並舉搞技術革新的經驗。群眾創造出的許多「土」設備,具有很多「洋」設備沒有的優點:與生產需要緊密結合,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效率高,等等。這完全符合毛主席制定的「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的要求。

技術革新促進生產躍進[編輯]

認為群眾搞技術革新運動「會影響生產」,也是與實際情況不符合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工人得不到參加技術革新和科研活動的機會,很多科學技術問題,也就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例如我廠空壓機斷軸、拉缸等「老大難」問題,就長期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幾年來我們廠沒有什麼科技成果,生產發展也很緩慢。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工人占領了科技陣地,以工人為主體的「三結合」革新小組遍及全廠,形成了一個人人搞技術革新,班班有創造,月月有成果的大搞技術革新的新局面。近三年來,我們廠自製了土設備和通用設備二百六十多台,超過原有設備一點六倍。空壓機斷軸、拉缸的「老大難」問題也很快解決了,還試製成功了八種新產品,其中有兩項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誰能說群眾性的科技活動會影響生產呢?

搞科技活動要占用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從這點看,它與生產是有矛盾的。但從全面來看,從長遠來看,科技活動搞出了成果,就會為生產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完成生產任務和開展科技活動是互相推動、互相依賴的。例如,我們廠有個「窮棒子排」,沒搞技術革新運動前,每月生產二十台空壓機零件,還要靠加班加點。後來,他們大搞技術革新,幹了三個月,就製造了專用設備十五台,形成流水作業,使產量猛增了三、四倍。

從全廠來說,三年來我們大搞群眾性技術革新和科研活動,大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全廠連續三年都提前一百多天完成了全年生產計劃。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什麼工作都要搞群眾運動,沒有群眾運動是不行的」。在科技工作中,是發動群眾,大搞群眾運動,還是只依靠少數人冷冷清清地搞,這是兩條路線的鬥爭。我們要更努力活學活用毛主席哲學思想,大破「科學神秘」論,使我們的技術革新和科研活動,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勝利前進。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