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弘齋全書/卷三十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十二 弘齋全書
卷三十三
作者:李祘
1814年
卷三十四

敎四

[編輯]

歲首勸農敎戊申

[編輯]

農者。民之所以資生。唯其勤孜之方。若無待乎勸焉。而每歲元朝。必下勸農之敎。誠以性有勤怠。力有贍乏。乏且怠者。不有以勸之。將何望有秋乎。鳸鳴而耕。龍見而穫。樹藝耘耔。不失尺寸。順天時也。相原隰。治溝洫。且燔且糞。以疏以漑。盡地利也。犂種而借之。錢鎛而助之。通有無均事功。用人力也。三者勸焉而不豐穰者。未之聞也。予居九重。莫能躬審畎畝。則田畯之責。不在於旬宣之任。字牧之官乎。昨秋稍登。幸賴眷顧。而瘡痍甫起。篝簍未盈。上瑞之祝。政在今年。臘前三白。天意可占。勸而作之。亶係乎人。咨爾方伯居留守宰之臣。體予至意。須各勉勵。

因右相蔡濟恭事洞諭敎

[編輯]

右相事。不有一番洞諭。廷臣安得以知所去就乎。前後昭晰。固若無餘蘊。以兩段事之上不忍剖示。下不敢明說。爲一世難決之案。予於丙午九月十二日賓筵。始有洞諭之擧。然筵敎異於絲綸。廷臣之未盡諦悉。卽勢也。文字播告。其又可己乎。大抵言者之向右相斷斷者。卽三段事也。一曰鞫招也。二曰凶言也。三曰家人之說也。以言乎鞫招。則壽賢。萬軾之供。皆以爲渠輩自相唱和而已。右相初不與聞云云。蓋萬軾則以聲息相近。作藉賣之資。壽賢則又以所聞於萬軾者。譸張之。此非白地被誣。轉成䵝昧者乎。事實不過如斯。且況右相外。亦有若而人指擧。而論其心跡。無異同行異情。故皆命勿錄於鞫案。則鞫招一款。自歸落空也。以言乎凶言。則乙未年間。忽有無根之說。傳自國榮之口。疑之於素不相能之人。而終不的告。其孰聞而孰傳。言根歸於鬼錄。畢竟姦狀莫逃。予於是。痛斥而深辨之。又對右相。以此事有酬酢。苟使凶言。爲一分憑信之階。則事似屬於予躬。寧或爲一右相曲護而私庇。壞典章蔑倫綱乎。然自厥後凶言二字。流播一世。以訛傳訛。羣疑層激。予若無言。孰能以解釋。故於賓筵。不得不質言作證。謂王言不足信則已。不然則此一款。又歸落空也。以言乎家人之說。則最初聲討。出於故相李判府。而箚辭曰。以塗聽筵奏。謂以虛影。此不待多言而辨。而又況樂彬時竄絶塞。樂彬之家。只有婦女奴僕。所謂家人。非婦女則奴僕。此何等大事。而謀及婦女奴僕乎。此一款。又歸落空也。蓋此三案中。鞫招屬不忍言。凶言屬不敢道。羣下莫有以語到。至庚子春。國榮屛出。而家人之說。行於戚里搢紳之間。右相事始登於公車文字。因此藉口。因此下手。執虛爲實。認無爲有。擧朝波蕩。人心滋惑。置人於匪鬼匪人不生不滅之科。此不但爲右相一人難瞑之寃。將啓後世無窮之弊。攻之者。不識眞箇虛實。受之者。莫曉本事有無。古今天下。寧有是也。予雖否德。斷斷一心。在於振勵陶鎔四字。而自有右相事。朝象之乖捏。年復年來。日甚一日。苟欲有爲。烏可不思一變之方乎。有今番非常之擧。則洞諭顚末。不容已也。如是而不曉惑。更事惹鬧。誣逆亦逆。予言不再。

宣顯忠紀忠二祠額,旌忠烈雙成閭敎。

[編輯]

聞義州之地。有金文正林忠愍遺祠。是地是祠。豈獨鄕人士女之指點咨嗟。朝家亦爲之激感。書院賜額。雖屬禁典。想其奕奕英爽。尙有睠顧夷猶者。似此妥侑之所。合施另異之擧。況同享者。皆古之名賢也。兩祠分在州治與山城。邑人呼以南北祠雲。特令攸司。就南祠宣號曰顯忠。北祠曰紀忠。宣額日。遣承旨致祭。又閱忠愍手撰遺事日錄。其夫人之被執也。對敵仰天呼曰。吾家翁爲大明之忠臣。吾卽忠臣之妻也。當歸從良人於地下。同爲大明之鬼。遂自決。若夫若婦。可謂匹美竝休。表閭之只及貞敬。寔由未遑。令地方官。卽其閭。改旌之曰有明總兵朝鮮國贈崇政大夫議政府左贊成諡忠愍公林慶業。贈貞敬夫人全州李氏忠烈雙成之閭。

忠壯公金德齡舊里竪碑敎

[編輯]

昨撰李提督祠堂之記。今下林忠愍扁祠表閭之綸音。筵退未及歸院。金忠壯宣諡賜祭官復命。以家藏遺稿手蹟來呈。事若湊會。而有不偶然者。予取而讀其文見其筆。開卷便已颯颯有生意。如見伊人。一字一嗟。不覺掩卷良久。況在其後孫之心乎。一方志士之感乎。嘗聞我國介在鰈域。風氣所局。意象亦拙。而重以黨私二字。爲戕賢害正之斧鋸。物我先著。淵膝迥殊。予則曰以若風氣。有若黨私。雖使夔卨管葛之才復起。難容於世雲爾。不惟忠壯之被禍。由於異臭之小人。忠武。忠愍。皆莫不然。以至學問以鳴世亦然。文章以鳴世亦然。經綸事業之鳴世亦然。求其祟在小人之黨私。寧不痛恨。然不泯者公議。不沬者英爽。千世在前。百世在後。理有屈而必伸。寃無往而不雪。此或爲忠臣志士慰寓之一助耶。若令忠壯有知。英雄之淚。必不禁簌簌。忠壯公金德齡遺稿手蹟。令湖南伯摸刻。頒之道內。板本藏之忠壯院宇。林忠愍夫婦之忠烈成雙。而昨旣表其閭。況忠壯兄弟致孝爲效忠之本。而其夫人亦能匹美聯休。若兄若弟。若夫若婦。殺身殉國。卓卓凜凜。至於今塗人耳目。而迄無旌異之典。豈非欠事。令地方官。立石表其里曰贈兵曹判書忠壯公金德齡。贈貞敬夫人興陽李氏忠孝之里。仍以其兄忠臣贈持平金德弘。同載碑記。以示朝家曠感厚報之意。

趙德隣罪名蕩滌後飭諭政院敎

[編輯]

明天理。正人心。存天下之大防。扶天下之大綱。予亦略有所得於宋賢東儒之說者。豈或歇後於此等處。有昨日處分乎。憧憧一念。輒於義理邊著眼。至於趙黃事。有本來斟量。黃固無論。趙亦可恕。先朝下敎若曰。文字罪其人。非王者美政。登筵諸臣。亦莫不贊揚。無一人立異者。又若曰。乙巳疏辭中第九條引喩。出於朱子甲寅封事第十條正名實三字。尤不可以此爲罪。大抵以是非分名實。協贊諸臣之所不免也。委官以下。同然仰贊。白放之請。至發於按法之列。逢今年述故事。有何不可之端乎。觀此承宣疏語。不識事實委折之如何。直以兩人名姓之罕見聞。眼瞠口呿。擾擾攘攘。殆若生出別般反案事端而曲加疏釋者然。承宣事。誠太孤陋。苟有關於辛壬大義。則予之嚴防而嚴守。其可不若今日不解事之承宣輩乎。今人昩於典故爲痼疾。遇事輒如是顚倒。似此等人。難以常例。過加飭責。此上疏還給。使諸承宣。取考堂後所在乙巳,丁未,戊申,丙辰,戊午,己巳,丙午等年日記。以解滋惑之心。

文蔭武耆耇及淹滯人收用。乙未十二月以前作散人。別作一案甄敘敎。己酉

[編輯]

朝廷之用捨。人才之優劣。豈係於年紀多少班資久近。而耆耇也淹滯也。振拔於常規之外。未必不爲美事。況王言不可不信。纔命諸道。各以道內文蔭武年歲,登科,筮仕,作散。分四歧。區別條列登聞。若止一番看過而後已。八方朝士之引領彈冠者。其肯曰有實心乎。有實政乎。若文若武若蔭。一斥不復。棄之如遺。君不識臣名。臣不知君面者。果凡幾十輩矣。況彼名通臺籍者。卽予法從之官。而御極十餘年。亦多有不識名面者。每當臨政下點。輒不免停筆不樂者久之。予心如此。羣情可忖。朝官四品以上。年八十陞資。雖載法典。而精力於人。衰旺不齊。萬一遲待八十之限。而使在京者未及登筵。在鄕者無以起身。則將永阻一見。如欲及今致之朝廷。宜自從班始。而倫義至重。彝性同得。外此文蔭武諸人聞此敎。豈獨無戀結落莫之心乎。予志先蔽。僉議亦同。到今豈或徒規規於格例乎。曾經臺侍年七十。登科三十年以上人。特加一資。敦都及分司閒司佐貳備擬武臣登科五十年以上人。蔭官年七十。筮仕四十年以上人。亦幷加一資。相當職。亦卽調用。肅命日。當召見。使之待春和起送。其上來及下去時。沿路各邑。給馬及糧資。右所謂陞資者。多是不可以筋力責之者。此擧雖不違於優待耆耇。烏在其振淹疏滯之本意乎。文蔭武作散人。自乙未十二月以前抄出。別作一案入啓。註錄年條。每於甄復有窠。須必間數窠。收用望筒。亦令懸註。且思之。文臣則登科十年。例有陞六之規。而蔭武則不然。以是筮仕或落仕。恰爲三十年內外者。亦有之。幷令陞付司果。先卽調用。惟玆之擧。莫曰違例。亦莫曰濫觴。出於信王言。而推而行眞箇大恢蕩之政意。豈徒然乎哉。咨爾兩銓之臣。其各惕念。俾有對揚之實效。

士夫庶流通同排擬敎

[編輯]

旣經臺侍之人。何官不做。職名卽朝廷之職名。非爲士夫中庶階限而設者。則向來臺望通擬也。無論初通與屢擬。首望副望末望。皆同一地處。而未嘗與常時所擬之人。通融排擬。此䂓一出。有假掌令假持平之說。伊時銓官之拘於蹤跡之嫌。至有如許不誠之擧。予則曰以類備擬。反不如不爲。萬萬非仰體先朝恢蕩之聖意雲耳。昔姑無論。近日亦然。參下序陞窠以外。東銓之復職與作窠。西銓之內外敘用排比之䂓一如前。以是見政眼者。不問知爲假銜窠。渠輩之抑鬱。雖屬餘事之餘事。朝廷用人之道。決不當若是其苟且。以地處之不堪不合。力請勿擬勿授。猶之爲可。名以堂堂公物。而寧有擬而慳其通擬。授而擇於混授之理乎。此習不革。則日除十職百銜。在渠輩。假則一而已。嚴飭銓曹。俾除謬習。

關西淸南。依淸北例。咸鏡南關。依北關例。增設別付料軍官敎。

[編輯]

自昔西北武士。別設付料之式。蓋出於綏遠人奬才藝之宏圖遠猷。而限以江邊關北者。以其地之尤踔遠也。然兩道俱以邊服。隔絶京輦。則懷綏奬勸。宜無道內南北之殊。或限龍興。或限中山者。亦可見南關淸南之不可偏廢也。間因北關人之紛然。雖罷南關之付料。伊時先朝處分。深有眷眷於南關武士者。辭敎不啻諄懃。在予繼述之方。寧忽仰體。況聞南關之人。自付料革罷之後。拔身無階。蓄技無用。甘自暴棄。擧有虛老之嘆。至於西之淸南。素業弓馬。而抱才莫售。同歸枯黃。北是興王之地。西乃尙武之方。國家之視西北爲何如。而平常旣不能奬拔。緩急顧何以得力。淸南南關。一依淸北北關例。別設付料窠。豈非一視之道乎。然設置有先後。邊遠有內外。其抄上付料之數。比原付料。各取其半。合爲一廳。乘障之遷除。通計久勤。令兵曹。間一都政收用。以爲式。於其抄上也。或以身手才諝。或以膂力技藝。守令選送於兵使。兵使試閱。送於道臣。道臣又試閱。然後上送該曹。自該曹試才付料。親臨試射時。試記名下。懸錄薦主姓名。人材之多寡。雖隨地之大小。而若不逐邑定額。則僻邑小縣。似不無獨漏之慮。亦令兵判。往復兩道道帥臣。以邑大小。量定額數。幷載之節目。

李提督如松孫源擢授兵閫敎

[編輯]

是日是侑。意豈適然。介冑奠巵。笳鼓在庭。備盡崇報之儀。兼寓起感之衷。予意初欲躬臨而未果。豈可一番設祭。徒侈觀瞻而止乎。歲暮春秋。無地可讀。而睠彼神京。益不禁有美之思。目下實政。無過於培植其後嗣。一以慰尊周之思。一以表回甲之日。李提督孫源。擢授兵閫。古人猶愛壁間之蜘蛛。蛛與朱之音似。愛之乃爾。況提督之先系。本出我國。而公孫反本而東來。此旣異矣。年前又購譜冊於燕肆。給其家。仍使治主妥靈。亦豈曰偶爾乎哉。如康世爵之後。尙以派出中國。有主祀人永付軍銜之故事。況此家乎。此後此家主祀人之無職者。堂上以上隨品付。加設樞銜。堂下以下至白徒。付司果。此非予義起而創式。敢欲追述列朝盛意之一端。此意使其主祀人知之。

編園幸定例敎

[編輯]

新園距京。恰近百里。每歲展省也。京外許多經費之原式近䂓。無非貽弊之端。貽弊如此。抑情至難。須有別般講究拔例刱定之擧。然後情可伸而弊可祛。爲今日廟堂有司之臣者。若知予心。寧不另思對揚之策。以求便好底道理乎。今年則凡係出自經費與民邑者。纔已別下傳敎。而自來春展省之行。船楫取辦於京江。橋梁勿用於惠廳。以至器用芻豆。幷毋以儲置米會減。陪扈百官軍兵。各有定數。官受盤纏。各有定界。軍得息肩。排比磨琢。十分稱好。爲京外按行之指南。則自此情文無缺。軍民永賴。予可以安意展省。是豈尋常政令。則宜示重其事之意。合行條件。彙成一副典則。名之曰園幸定例。大臣摠裁堂上。以備堂中差定。會於備局。編摩以進。

諭水原新邑民敎庚戌

[編輯]

今幸周覽本府新治。官廨雖成䂓模。民家未就頭緖。其中所謂若而造舍者。非窨非卡。則似蝸殼似蟹匡。以今所料度。屋閭之櫛比。街巷之繁庶。儼然爲畿輔大都會。固難期以時月。若不別講其興勸萃集之方。予豈可便心而弛思乎。還駕之日。駐轎召問父老。民之蚩蚩。不知所對。新治之勝於舊邑。惟在朝家措劃。咨爾廟堂之臣。十分商確。賓對時敷奏。大抵欲募入則宜先制產。欲制產則宜先悅其心樂其生。太上經界。其次懋遷。反覆思惟。無出於二者。園所局內外新屬土地地價過於撙節。民情不無抑鬱雲。此則地方官別般査出。優加拮据。而稍待完聚定居。又使力作之外。更售手販之益。則將有比屋改觀之效。進駐宿次。餘意憧憧。玆又呼燭申諭。地方官聚會父老。一一曉告。小民易爲力如右。則或可安頓大民受廛之願。非可指的而臼勒。依筵敎。亦卽傳知。以副予爲本府士民。惓惓懃懃之苦心至意。

査正咸陽郡穀簿敎

[編輯]

國非民何依。民非國何恃。一夫一婦之塡於溝壑。爲民父母。尙不忍立視其匍匐就死。況一邑五千戶之水火塗炭乎。每說穀多病民之弊。先擧嶺南。而嶺南咸陽爲最。銳意査正。必欲拯救。邑倅則拔例差遣。仍飭道伯摭實報聞者。蓋出大更張之微意。而觀此狀辭。一看瞠。再看呿。看之又看。惻然恤然。久而無語。不覺坐夜之將曉。毒急燃眉。怨深入髓。而咸民之不盡劉。尙有孑遺。誠屬理外。豈或牽於懷土之情。切於徯我之願。而少須臾耐。至於今耶。予不能盡父母之責。弊到極處。始乃摸索傳聞。仍得其詳。興言及此。惄焉如飢。大抵十萬包民食。包包塵土。粒粒糠粃。腐殼陳臭。牛馬之所不食。往古來今。自有倉廩。孰若是郡之穀者乎。重之斂散百瘼。蝟集蠆射。以益其墨倅猾胥吮啄之資。何辜咸民。胡寧忍斯。邑牒道啓。雖勒加區別。強立留作條發賣條逋欠條等項名色。又分之以優劣難易諸般層節。結之曰恭竢處分。問於廟堂。廟堂之見。亦無甚異同。而萬有一派析排比之際。致令愈困而愈虐。則是所謂徒有不忍之心。不能行不忍之政。其尙曰迓續咸民之命乎。如庫中塵土虛殼與反逋鬼錄幷付火。狀請中留作條發賣條。通融簸揚。減定三萬數。量宜分留。俟準狀請五萬數。然後始行半分之常式。耗勿留錄。弊源所自。雖難的據年條。丙午以後之說。旣登於道啓。朝家處分。只及守宰。而在道伯則曲恕之可乎。知而不發。甚非仁人之心。丙午以後勘簿道伯。道內大丘地。亟施投竄之典。守宰亦令攸司照法勘斷。此傳敎。繡衣䝴往。曉告民庶。與邑倅逐倉考視。付火者付火。簸分者簸分後復命。

勸飭西北武技。罷關西有廳收布敎。

[編輯]

西北尙武之地。朝家宜奬武技。不宜勸文藝。而日前應製諸作。篇篇可意。人人實才。且以昨年告歉之餘。能自力遠赴京試。爲西北人深喜。纔有兩魁收用之命。而若於武技。不思所以別般興動之方。是豈求馬於冀北。貢竹於荊南之意哉。大抵勁弩之遠射。芻馬之善騎。每稱西北。而向以百五十步鐵箭。求之關西。無一人應赴。卽此可知武技之拋置西邑如許。北路亦足反隅。然今瘡痍未蘇。肄課難責。關西則限以臘初。鐵箭自二百步至一百五十步能射者。北關則限以來春三月。騎芻每次四五中者抄聞。海西鐵箭抄聞。亦依關西例。因此又有釐正者。西土武士出身子支之付忠順等衛。原初創始。雖出慰撫之美法。到今流弊。徒歸徵斂之痼瘼。以今恥武趨儒之俗。無收布之苦。尙患赳赳之不如古。況侵困之政。自朝家先導之者乎。自今關西武出身子支有廳收布。依北關例。幷行革罷。

疏通敎

[編輯]

今年此政。宜有慶賴之典。大抵官人。豈爲徼福之資。而自有邦慶。益念恢蕩之政者。欲望朝著之間。混物我合疎密。使出身通籍者流。無不著帽之人。無不做宦之族。無不沾祿之家。欣然同浴於春風和氣之中。則煕皞之俗。不必專稱於上古。豈不美哉盛哉。人和則天地之和應。祈永之原。亶在於是。咨爾銓官。敢不勉旃。近來恢蕩之擧。多及於文與武。而蔭官則獨漏。如忠賢之裔。詩禮之門。聞有枯黃牖下之嘆。旣違收錄之意。亦非對揚之政。外此尋常注擬。無論文蔭武。各拘黨私。許久坐停於照擬者。亦必有其人。此等人須先疏揚。令兩銓長。悉心承佐。以副臨政申申之意。

幷復乙未榜十二人敎

[編輯]

年前傳敎。已有槪示。以本事藉賣於他事。固近於覬覦。外此何拘何靳。且今霈澤旁流。物無不遂。則常所如噎在喉之事。始可以一諭矣。乙未科榜事。削科復榜之最初區別。䵝昧莫甚。雖曰收議於大臣臺臣。而大臣臺臣。旣非躬親預知於考券之時。則所謂區別。卽一摸索。已復科之八人。帖息久矣。未復科之十二人。無論生者死者。齎切骨之恨。抱不瞑之寃。此猶屬於渠輩私情。觀於已稔聞之數人。足反三隅。如洪時溥,李心淵。試作之考券者無罪。罪獨及於擧子。餘安知無似此斑駁之事乎。然則所謂區別。反不如不區別。復榜者有甚立跡而復榜。削科者有甚執痕而削科。未復榜十二人。依八人例施行。一以正事面。一以正刑政。大抵義理也者。天下之公共物事。今時之有口者。後世之具眼者。無一攜貳之論。參差之見。然後方可謂公共。此所以削科一款。特命勿載於明義錄。撰次時者。未有擧措得宜。而義理不伸。今玆十二人之一體復榜。意蓋深長。廷臣豈必有橫議。須知處分之本意。在於公共。

徒流人家屬。依大明律許從敎。

[編輯]

今日見雜科入格生徒考講大文。至大明律流囚家屬條。凡犯流者。妻妾從之之文。不覺傾聽。仍令律官取來原書果有之。大抵明律條例尙嚴。而嚴處濟寬。有以仰製法之本旨。況我朝制置之仁厚。卽相傳之家法。以予追述之心。寧或不思所以修潤之方乎。近例徒流者。妻妾無從往之事。貧無以自力攜往者。不必勒令率去。若勒令則是反係全家之律。非所可論。而如情理切急。力能辦往者。依律文許從。未必不爲欽恤之一政。令法官知悉京外。何異外方。發配準此。

園幸時所御服色。依溫幸時例。陪從諸臣服色。可合省除者詢問敎。附註。丙辰訓將李柱國請禁將校軍服用緞紗。筵奏詢問批。○辛亥

[編輯]

觀此禮曹節目。出還宮。自上所御服色。皆以揷羽磨鍊。而多日往來。甚非便。溫幸時。亦以多日之故。服色有從便之例。用平戎服。或軍服。此後園幸服色。依溫幸例爲之事。原節目添書懸註。仍爲定式。雖以隨駕諸臣言之。頭揷虎鬚,孔雀羽。嶺羽傍羽。腰佩筒箇環刀。百里驅馳。少壯之人猶難。況年老之人乎。虎鬚之制。其來未久。溫幸時。因麥事登場。以識喜之意。命侍臣各揷一穗。其後以虎鬚代麥穗。無關於戎備。文宰之筒箇。溫幸時到果川。或因特敎。有權除之例。頭揷腰佩中。可合省除者。令廟堂商量。指一草記。以爲園幸時事事便好之地事。傳於大臣。大抵奢侈之弊。莫甚於互相效嚬。轉以爲時體而打成一片也。衣狐貉者。非不侈矣。間有敝縕袍之人則非奢也。薴衣綿袴。脗然一色。人人鮮新。則是謂侈也。營校軍服。旣欲從儉。則先從別軍職宣傳官等大緞甲紗單紗隨節改著之侈風。而嚴禁爲可。別軍職則新除。例有尙方賜給大緞軍服。次以此一件通四時服著。固無不可。至於宣傳官之倣效別軍職。空然隨節改著之弊。在所痛禁有緞件者雖夏著緞。有紗件者雖冬著紗。然後實爲端本之政。爲先以此嚴飭。期於一洗弊習之地。

子規樓尋址重建後。遣禮官告由莊陵敎。

[編輯]

異哉異哉。豈特以一樓之繕頹。各有時存焉雲爾乎哉。尋基也。火忽起。燒拓五箇蝸廬。風從以助勢。掃揚灰沙。舊礫現於土底。紋礎露於基上。甚至窮冬絶峽。大注三日雨。融盡層崖寒雪。木於是斫。石於是斲。輸致於至臘之間。正月而開基。二月而立柱。其事功之速就。可見神理之克葉人情。朝家則全然未聞這般事實。時適興想。而起感於六臣忠節。專送史臣。奉考金匱石室之藏。史臣反面之日。卽䂓樓立柱之吉辰。此可謂偶然泛然之事乎。侑祀之典。方欲別有批旨。於館閣莫記。而旣聞之後。樓役改建。豈宜令道伯捐廩經始。幷以公穀會減。樑文內閣原任提學左議政撰進。記文原任提學李判府事撰進。扁額弘文提學書之。樑文記文。道伯該倅。分書奉審。禮官之行。趁寒食祭享進去。建樓與侑祀事由兼告。

奴婢貢革弊詢問敎

[編輯]

予於初元。先將奴婢之弊。罷刷官。蠲雜費。爲仰承先朝德意之萬一也。卿於伊時。在有司之任。撰進節目。其詳。卿必不待申諭。而想記有之矣。天下之無告而切矜者。莫過於我國。所謂內寺奴婢。以是自昔聖祖。軫其寃苦之情。奴貢二匹而爲匹半。婢貢匹半而爲一匹。又於先朝。減良役之半。又減奴婢貢之半匹。至甲午。除婢貢。只存口錢。於是乎奴貢與良役均。而婢則無役矣。其後豈更有他弊。而刷官之弊。甚於猛虎。予又罷刷官。付之列邑。然而爲弊有甚而無歇。其弊及於黃口。又及於白骨。其名則老味連伊。其年則百歲二百歲。徵於族。徵於隣。徵於族隣之族隣。又或所謂頭目輩。傾破替當。甚至指徵無處者。自官定保備納。否則捐廩防役。百態千孔。亂如蝟毛。此蓋奴婢二字。有知覺蠢動者。所死避也。設有生產。其勢自不得不隱漏。若欲査櫛而搜括。則害及雞犬。村閭蕭然。從而頭目受賄賂。符同藏匿。一年二年。殆半是虛錄。事之無謂。孰甚於此。西北則猶有給復之䂓。如三南等諸道。尤有積苦之端。事屬民瘼。百事千事。皆有矯捄之一條路。而奴婢疾苦。官長視以不敢著手。朝廷看作不宜提說。世豈有如許事理乎。苟究其原。由於惡其名。人亦恥與比。嫁娶不以時。而人倫之道阻矣。快祛積鬱之弊。惟在於去其名。然奴婢二字。卽我箕聖以來千有百年流行之法。而名分之大界存焉。若去其名。則私賤擧將效而倣之。畢竟名分。將掃地矣。去名非可論。此所以難之也。若此則貢奴之弊。其可莫可議到耶。良役之黃白。猶可責出於閒丁。彼奴婢只有此數。從而額案不相敵。付之不容議到。而因而置之。萬萬無是義。抑有一二事可合商量者。或以爲目下實摠。卽甲午所定壬辰摠。而數十年之間。老故生產。極其紊亂。難以爲準。自昔改摠。其例不一而足。辛亥而有辛亥改摠。後有乙亥減貢之實摠。其間又有庚午摠名色。蓋辛亥之於庚午。厥摠屢改之。故乙亥事目中。請準庚午摠者。較各年高低之摠。就中摠酌定也。今雖限以六十年。只擧辛亥而言。若溯而遍考。則辛亥以前之改摠。不知爲幾十百遭。況刷官旣罷。則査頉無路。爲今之計。莫如令各道各邑。無擾無迫。不疾不徐。限歲前誠心搜訪。無或固必於得失多寡之間。老故則皆令許頉。生產則無致遺漏。而邑比摠難於迴旋。則使之道比摠。若其擧行之善不善。分遣繡衣而考之。更定爲辛亥實摠。則須有一分利益云云。或以爲民情之所以厭避者。皆出於一冒此名。甄拔不得者也。今若令諸道之在奴案者。如有業武之人。依京內奴今之士族中人。其先或在宣頭案者。下此族類。無不入於內奴案者。許贖。北關寺奴許通之䂓例。許令赴武擧。鄕將官首任外。皆令勿拘。雖非業武之人。如有自願從良者。使之準納年限之貢。仍許限己身從良。假令如年今三十一歲者。都納三十匹之類。則可以開甄拔之路。可以除厭避之患云云。或以爲奴貢木婢口錢之收捧上納。爲弊不些。若依北關奴貢州倉入上例。皆令以穀稱量入上。依詳定則奴貢木一匹。代米十斗。婢口錢三錢。代米一斗五升。而捧糴時一體出秩收捧。穀物則付之均廳。自均廳給代。而仍自均廳。稟議廟堂。以各其道穀多邑穀物。依詳定作錢取用。則可無上納之弊。亦無難辦之患云云。或以爲奴貢所納。雖在綿豐之時。木品退托。所費不些。況在綿歉乎。此後毋論綿之豐歉。一倂以純錢酌定。則可以紓力云云。或以爲奴貢一匹。卽良役一匹。其在均視之道。宜無加減之可論。而旣冒此名。又納此布。則老除年限。宜減分數。奴貢自十六歲。至五十五歲。以準四十匹之數。比良役減五年。則亦足以解寃云云。或以爲設令渠輩免賤爲良。良役一匹。勢不得免。而避奴趨良者。惡其名也。今若改其奴名。稱以補充隊。自十六歲。至六十歲。作爲別隊。付於吏作隊之下。奴作隊之上。每年所納木一匹。或錢二兩。不曰身貢。而曰以身布。與良軍竝齒。則名之所在。人不厭避云云。或以爲所謂頭目十名以上次知者。二十年無弊搜訪。無弊徵納者。特爲免貢。如其符同隱匿。憑藉作弊者。摘發重繩。亦可以勸懲云云。今此云云。各自成說。雖不可比論於大加更張。亦足謂之小變則小益。以予觀之。則擧皆不免於牽補彌縫。第一條改摠。非不好矣。或使搜括失宜。則是又出一刷官。其弊不問可知。又或付之寧失之意。而任渠所爲。則姦僞之滋甚。惠不下究矣。第二條甄拔一路。雖似有據。此亦富人之幸。而在貧者。似無關係矣。第三條十斗米之辦納。難於錢兩木匹。則保米軍之科外加納。猶未痛禁。又豈可添一貢米奴之弊乎。似不可遽議矣。第四條以米爲錢。特不過小小節目間事矣。第五條貢限之減五年。亦或慰悅。而其於厭其稱而避其役。固自如矣。第六條補充隊。卽公私賤免賤後。托屬之軍額也。依倣足可有說。而不得與良軍混同疤定。而名之曰補充隊。則以近日不守分之俗習。其快樂而爭赴。難可必矣。以卿閱歷諳鍊。必有別般意見之端。合對揚者。以諸條或說。細加硏究。幷須逐一指陳。以副予繼述之苦心。

廟社樂章校印分藏敎

[編輯]

凡事貿貿。莫重工歌之用於廟社大享樂章。無活印之本。以此謄紙用之。謄置各處享所。亦出於近例雲。傳謄之際。豈無錯誤乎。就龍飛御天歌,樂學軌範及先朝編次印本樂章冊子。分類校準。仍以活字印出。藏於享所事。分付樂院。兩重臣旣聽筵敎。還宮後卽爲擧行。

虎符傳令牌造給敎

[編輯]

壯勇營軍器與糧餉。不煩經費。旣有措置。則提調雖主管。其下當有出納典守之人。而文郞多疎務。武郞多年淺。依經理廳舊例。作爲蔭官窠。以軍餉色郞廳稱號。雖以將官言之。近俗未解軍制。有營門則必有千摠。認爲不易之典者誠固陋。以把摠直接營將。軍書。所謂五營五司之制是也。不獨此例爲然。觀於我國五衛之制。旅帥隊正之上。只有部將衛將。此又的信之左契。朝家本意。各營千摠。猶欲除之。以去冗官。況本營乎。須有一番提敎。可以曉惑。自今本營把摠。自嘉善至防禦使履歷。通融差出。而邊地履歷之有智略。或有地望者。特敎除拜。不拘此式。仍用防禦使履歷。直擬閫任。至於兵房差除。則龍大將,虎大將已例固無論。雖以扈衛大將言之。自下不敢擬望。亦倣此例。有闕則將官來告政院兵房承旨。承批後頒傳令事。言於廟堂。將臣之最初出者。卽龍將,虎將,捕將也。古則軍制。皆有虎符將牌傳令牌。惟捕將至今有之。兵房之職名。雖有所待。無佩標則甚不可。至於命召之制。入夜三更以後。召大臣之符契也。將臣之佩命召。而無符信。經綸之士。已多起疑之論。今宜有參用斟定之䂓。虎符一。傳令牌一造給。以爲式。

禁旅復舊制六番餘一番屬壯勇營敎

[編輯]

凡發號施令。先求矯弊不爲弊之方。次念師古勿創新之義。分明有效益者。亟當斷而行之。兵制有國所重。而比來各營。無不有弊。莫甚於龍虎營之禁旅。在初設時。豈或如許。挾當百之勇。負兼人之藝。在家佩勿禁牌。立番穿唐雲鞋。秩視正職。拜必廳上。雖漢之期門羽林。其榮寵無過於此。而去古漸遠。古規掃地。衣裝之藍縷。騎鬣之玄黃。年復年來。日甚一日。人之視渠。渠所自待。安得不蔑如而欿然乎。大抵兵者尙氣。激而勸之。然後可責實用。古人以倡勇敢三字。爲謀國之良策。旨哉。豈欺我哉。朝家於禁旅之多少弊瘼。憧憧不置。或面飭別將。或召閱各番。而徒言無益。徒令不從。面飭不如不飭。召閱不如不閱。然於春初。咸聚七百禁旅於上林。射而較。馳而試。未聞一巡五中。徒見十步九蹶。在其時也。非不欲大加釐正。而事貴謀始。不得不鄭重至今。今旣謀之熟矣。一曰。無用爲有用。作精兵也。一曰。七百改六百。復舊制也。壯營之設。蓋有待於後日。壁壘初開。士馬團鍊。移彼屬此。爲益甚鉅。而六百舊制。於龍虎營。亦未必無助。少則專。專則精。自然有𥳑而易制之妙。此所謂一擧兩得也。聞於今日。以祿射禁旅。會於郊館。宣示師古矯弊之本意。此其時。時不可越。自今禁軍番數。以內禁羽林兼司僕各二番。復舊定製。每三日。五十人輪番。餘一番。屬之壯營。

大司成久任敎

[編輯]

文體之矯正。在主司者陞黜。而其專且要。而久可責效者。莫過於國子長。文學政事。固非一致。則牽於些少格式。全忽器使之義。是豈太學敎胄之美意。似此謬規。在所釐正。今筵詢問大臣及曾經銓堂者。諸說別無異同。大抵考試之藻鑑。豈勝於古之名碩。而試官今人。諸生亦今人。以今人考今文。若得其人而久其任。則必有培養成就之效。自今大司成。勿拘三銓階梯。必取文學之士而久任之。雖除遷仍帶。依內閣之直閣。講書院之諭善例。此例本由於祭酒。今所倣用。亦合時措之宜。以此意分付銓曹。

湖西別薦宋煥德收用敎

[編輯]

求千里良驥者。死馬之骨。猶不惜千金。大抵豪傑之士。固不待文王而興。中人以下。無非勸以後起。奬以後聳。士生斯世。童習白紛者。豈特志在溫飽。而恥於自沽。嫌其自媒。韞經術文章做不得。在山裏咬菜根。只恁麽空老底誠幾輩。予則曰莫不在於朝廷作成之誠與不誠。今次諸道薦進之人。未必皆是大儒傑士。而其所讀者經傳之文。所知者程朱之說。其視膠汩於佔畢。耽溺於功令者流。不但遠莫甚。又況比之於邪逕雜學。其爲陽之於陰。中原之於夷狄。果如何哉。然則朝廷之眷眷於收用。豈可曰迂也哉。湖南別薦。旣命當日收用。況本道。是士夫之鄕也。此薦又儒先之裔也。參奉擬差。與湖南別薦人。卽令上來。

歲首勸農敎壬子

[編輯]

月正元朝。維日上辛。祇詣社壇。行祈穀大享。上辛在元朝。親將享禮。卽初行之擧也。大有之祝。屢豐之願。何歲不然。而是歲是日。是祝是願。尤有倍於常年。大抵穡事之有秋。專係農政之勸課。咨爾諸道方伯居留之臣。若以元朝祈穀之予心爲心。則雖欲一毫泛忽得乎。跬步念念於玆。食息念念於玆。念玆在玆。以副予申諭之至意。

內閣官制通變敎

[編輯]

我國用人。專取名宦。而名宦之中。亦有層級。先占第一層級者。自餘當圈當通之職。更無所事焉。一經守大提學。則兩館在其中。一經藝文應敎。則副學以下文職。亦在其中。下此之銓任旣通者。經筵長臺之望。無不通融。吏郞卽六品。而例付舍人。分館前翰林參圈者。書以西飛。宮銜之參下說通若出六。順陞文學司書。而兩司之通勿論焉。大抵內閣制置之本意何如。而節目之間。尙多未遑。待敎曾經者。更圈於直閣。已甚不可。況於直閣待敎之圈。以銓郞,弘錄,說通,翰注中人取捨之者。尤有倒錯之嫌。自今已經待敎者。更勿圈點於直閣。而參下之弘文博士以下。至宮銜槐館及參上諸窠。當隨窠直擬。己經直閣者。舍銓三司。亦當隨窠直擬。以此定式施行。故大提學梁誠之建白也。本閣請置大提學。光廟可之。設閣以後。至今未果者。事面極爲苟且。內閣大提學一窠。亦遵故事設置。而若遇差出之命。則以曾經文衡及被圈人擬差。而若自本閣提學大拜。則自當陞付大提學矣。宋時資政殿。只有學士。旋因學士之陞相職。別設太學士窠。此亦師古之一端。令內閣知悉。

文兼特除人奬拔敎

[編輯]

文兼之職。淸要與瀛翰等焉。在昔成廟朝。以受敎揭於本廳。若曰。鵝黃竹葉。龍頭鳳尾。卽刻進呈。又若曰。弘文錄翰林薦者爲文兼。自是厥後。如或乏人。則依吏曹假郞例。寧以未通淸文臣差擬。無或以兩司擬望。大抵其選之不輕有如許。年來或因特敎。或因添書。以兩司中差除者。卽視同瀛圈。將欲奬拔之意。而及其圈點也。或不擧論。苟其人地不可堪。則公議不必勒屈。而格外除拜之人。無非優可爲館臣者。然則拔之之由。未可知。令弘文館書之掌攷。

大臣卿宰待命處口敎

[編輯]

頑不滅死。忍過昨日。則此時豈或開口容喙於生世事。而一日生在地上。君臨卿等。則其可忍爲無倫忘讎之人哉。其孝親尊先之心。衆凡所同得。則萬古天下。豈有一毫歇後於天常人紀所當然之事。而當爲不爲。銜恤茹寃。三十年如一日乎。卿等亦須思之。予雖不肖無狀。自夫御極以後。於某年義理。不敢一番明言洞諭。而其誅之也因他事。其討之也托他條。敢怒而不敢言。欲言而不敢詳者。予果眞箇匿讎而忘怨。義理之可明而不明。懲討之可施而不施乎。爲今日東土臣庶。以鍮匙抣飯者。孰不知此箇事理之由於迫不得已。隱忍之本心而爲之悲苦傷痛乎。此無他。先大王許多丁寧之諭。嚴截之敎。幷姑不敢提說。最是甲申二月二十日。召大小諸臣於眞殿門外。有御筆手書口奏萬言文字。頒示之擧。而其槩略。卽某年事之或有以某有何罪某犯何事。提起於將來者。則無論其事之如此如彼。此以予謂如此如此也。以不忍言不忍聞不忍提不忍見不忍道之句語結之。又敎之若曰。當以聖躬當之。諄諄申申。至以語到此事者。斷以耇輝鏡夢之律。其下又有不忍承聞之敎。而又若曰。如是然後。可以明汝未暴之先志。而予之慟惜之心。可以有辭。世臣又可次次知汝本心及先志。又知予之此意。而汝亦爲孝於祖之孫。孝於父之子。又召大臣以下於齋殿。下宗統綸音。其時事實。皆入於丙申年上疏後洗草中。惟綸音及口奏眞殿之文字。尙在史庫及政院日記。口奏文字。雖不敢奉出而見之。至於政院日記。一按可知矣。予於伊時因下詢。質言於前席。則若於先朝賓天之後。謂可以惟意所欲爲。一反甲申之對。則是豈事死如事生之意乎。且況聖敎中慟惜二字。卽追悔之聖意。予奉而銘肺。將爲死且瞑目之端。然不可抑者至慟也。不可遏者至情也。大倫所在。血讎在彼。於是乎參前倚衡。求權於經。千思萬量。焦腸煎肝。先之以乙未誅討。以身替當。而必欲及於先朝在宥之時。而次又翌春丙申。以陳情之疏。泣籲於代聽庶政之後。獲蒙天地罔極之恩。特命以不忍見之文字。幷付之洗草。及其洗草之日。聖敎若曰。此擧勝於思子之臺。望子之宮。予有歸見地下之顔。仍命行百官之賀。而書下錫號之綸音及御製諭書御筆銀印。而予初則抵死不敢承當。尋有還收錫號之命及諭書中嘉奬句語刪去之敎。故予不得已祇受。又其後御殿受宴。命予往行展省之禮。今雖欲百番編書。萬番洞諭。豈有過於先大王甲申追悔之敎及丙申洗草之命乎。此其先朝本意之大略也。先朝聖恩。自先朝聖恩。予之至慟。自予之至慟。自丙申丁酉以後。屢起之逆獄。無不本之於某年義理。雖知我者知之。不知我者不知之。予之所執。政在於外而形跡之不露。內而義理之自伸。外而甘受忘讎之譏。內而默運致討之方。上而不負聖恩。下而不泚吾顙。而要之歸趣。不越乎次第酬雪而後已。向筵嶺儒所奏中。誅討之不以其罪。取譬於里克。里克之時。獻公若有遺戒里克之事。孔子豈有貶議。此則嶺儒跡疎。初雖未悟。聞此敎。不待多言。必當立解矣。但近日廷臣之北面於予。而跡不疎外。識其裏面者。於此若有一毫謂予有未盡分處。殆若乙亥以前之誅討者。非亂賊乎逆臣乎。乙亥以前。則先大王以事屬聖躬。過加靳持。而在今時則予果忽於不反兵之義。拋卻不共戴之讎。故致此近日爻象乎。此所以九日齋居。如不欲生。而不欲對卿等臣隣者也。蓋以三十年銜茹之本心。豈欲忍言於絲綸。忍見於章奏。而星霜寖遠。事實漸晦。以不忍提而後生不知莫重之義。以不敢道而世人不識莫嚴之事。而左相以素所秉執之人。抗陳一箚。不得不措語賜答。伊後卽欲禁其紛然。只於諸臣章奏。或不賜批。或令還持去者。此非前後之矛盾。一則象魏懸法。一則生道示人也。其後嶺儒之來也。召見賜批。亦出於急於曉諭。又以嶺儒入侍時筵話。卽令頒示中外。尤可見予意之所在。則領會者。見必痛泣。迷昩者。聞當戰慄而已。凡今血氣之倫。頂天立地者。寧或有他意於其間哉。此而或反於是。萬一有見批旨與絲綸。而不知寃酷之意。聞面諭與筵本。而未見痛泣之容。敢於不忍言不敢道之撐天蟠地罔極之事。謂予忘先而背本。則此果何許心腸。外此皆屬於不覩不聞。姑不索言。而前乎千古。後乎千古。豈有若不忍言不敢道之某年大義理。則予之本來所執之上段縷縷云云者。果若有未盡分處。則雖至屍諫。無所不可。又或所謂未及懲討之類。各自有委折。而細細斟酌料定者。予於此其可無端恬然乎。設有未知予意者。但當紬繹本意所在。期於自歸無疑而已。爲今日臣子。忍於此事。爲因此逞私之端。爲藉此挾雜之計。以匿讎忘怨。隱然歸之於上。而乃敢托以懲討。不稱量無倫脊。不當入而入。當入而不入之類。茶飯說去於公私話頭。則惟今朝鮮世界。所謂君長者。果何如人也。俄筵先以二字下敎於卿等。非激也。予雖不學。不爲任情之說焉。徹天窮地之至慟。猶不敢任己私而任予意。況對臣隣。豈爲此蔑理悖常之言乎。人而無人倫。不得爲人。國而無人倫。不得爲國。況君人而御國者。若於孝親尊先之事。有一毫未盡分之歎。而爲廷紳之所抵掌容喙。則國非其國。卿等豈待筵敎而知之乎。有人倫。然後爲人爲國。卿等之半日免冠。只曰俟命。果何益於大義。而何益於予乎。其所闡揮之方。卿等思之。

罷右議政朴宗岳職。仍諭前右相金鍾秀敎。

[編輯]

惟今予一念。夙夜所耿耿勉勉者。卽惟曰保世臣靖世道。重之以近日。日聞不敢聞之說。日見不敢見之言。不惟不敢。無非不忍。閱月酬應之餘。九日齋居。病隨以侵尋。氣不能枝梧。然自再昨以後。義理大定。愚夫皆知。竊幸其朝象得以寧息。心神庶亦抖擻。昨晩見右相疏。一見駭。再見愕。見之又見。且愕且駭之不足。久而不覺無吪。往古來今。曷嘗有以大臣論大臣。如彼其危險者哉。予之用前右相者。豈私於前右相。用此右相。亦有深意存焉。而右相此擧。何爲而作也。不可但以一時駁擊言。集千古小人之目。歷論其平生。歸之於尹九宗輩之根柢。甚至年前宣禧宮改號時違牌一事。直接於不敢言之義理。此何說也。其時委折。曾所稔悉。故相李性源之筵斥論罪也。亦有所多少下敎。義烈二字之改稱當否。以前右相之自來言議。寧有他說於其間。則何異責僧啗肉。不須爲之多辨。至於星九事。尤萬萬不近理。假使前右相眞有親密之跡。則聞不下馬於陵寢。其可不以責以誨。期於不更犯乎。前右相且甚慧於見事。設欲成人之名。而助其臂力。當以必可成名之事敎之。豈可以分明仰體。而自家之曾所不敢道不忍提於一堂密勿之際者。其可勸令叫攘。甘與之攜持。胥溺於萬仞之坑乎。外此諸條。幷置之。奴顔婢膝於洪國榮雲者。亦豈畏國榮而然。兼私憤而討君讎。挺身當頭者。滿朝簪紳。只有其家。則非畏國榮。急於濟事也。乃兄山林之上章請留。亦由於後犯之未彰。前右相卽國邊人。何可謂之逋逃藪。前右相可以爲鷹鸇也。豈或擬於鳥雀叢乎。言旣無餘。驅之罔測。至擬以遠竄之律者。前右相何負於右相。而有此齷齪之擧乎。大抵右相是誰之家。是誰之姪。而枚卜之日。其所眷眷而申申。策勵勉勸者。果何如也。則以右相有此擧。右相負予乎。予負右相乎。言之者固無難。聽之者其可堪乎。然雖有十右相百右相。何損於前右相乎。予於前右相。自胄筵遇巷。至於位躋巖廊。旣拯之又拯之。右相其於前右相何。予於右相。雖不索言。憂慮則多端。而乃今爲此。此而其更顧藉乎。莫曰彼亦大臣。此亦大臣。禮不可偏施。此則有大不然者。此等處若不明賜處分。世臣可保。世道可靖乎。右議政朴宗岳。爲先施以不敘之典。予豈忘卿。予豈捨卿。市虎之至。雖百人咻之。當一例無傾信之理。況卿前此幾殊而蘇者凡幾遭。予旣費盡心力於當日。決不爲僚相言所輕重而一有偏倚。卿須恃予如龍門之砥柱。史官以此傳諭前右相。

忠臣諸沫贈職賜諡。其姪弘祿贈職敎。

[編輯]

四昨祇拜於皇壇。爲神皇忌辰也。其日召見忠臣遺裔。儒以試製。武以試射。而永惟再造之皇恩。推及我國之忠臣。欲書篆首。表章忠武公李舜臣之功烈。又以文正公宋時烈倡明大義。許其子孫陪參於望拜之班。已爲成式。況忠武之受皇朝都督之誥印者乎。忠武後裔。依文正家例。使之參班。丁卯斥和人孫猶參班。則忠愍公林慶業後裔之不參班其可乎。亦令參班。又有曠想之感。一欲提敎者久矣。烈如忠武。功如忠武。又以武侯之後。至今襲姓諸氏。而其名曰沫者。故星州牧使是也。與忠翼公郭再祐。後先受命。再祐則崇報備至。而諸沫之保障於固城。赴義於晉陽之偉勳膚公。觀於故監司金誠一之甄剡。而朝廷之越格晉秩。可以知之。其後裹革於星州之大捷。誠不多讓於忠武公露梁一辦。然其後承零替。無以自達於朝廷。斷爛遺事。略見於故相南九萬文集而已。贈官也。易名也。旌閭也。竪碑也。尙未有一事之擧以施之。欠典闕文。莫過於是。故忠臣牧使諸沫。特贈正卿。因令弘文館。錫以美諡。宣諡日。遣官致祭其墓地。嘗聞墓在鎭海漆原之間。令道臣詳訪故跡以聞。忠壯公金德齡兄弟生長之村。旣命以牲繫代烏頭。獨於諸沫與其姪宣武功臣弘祿。其可不一視乎。就其成仁之地。立旌表之石。大書特書之曰贈兵曹判書諡號諸沫。宣武功臣贈兵曹參判諸弘祿叔姪雙忠之址。仍令文任記其陰。俾作不朽之資。

領中樞府事李福源隱卒敎

[編輯]

恬約如領府者。豈易得哉。與金文貞周旋鼎席。許以坐鎭。而今聞領府又逝。尤用愴惜。況己卯設院也。徐文淸爲師。此大臣爲翊善。承命久任於勸講之職。丙申設閣也。首除提學。其資益潤色之力。多有藉焉。十許載中書西樓。己則精白。人不雌黃。階庭又有乘軒衣緋者。而每勖其不墜家聲。今焉已矣。成服日。遣承旨弔祭。及遣閣官。賻祭恤孤。依例擧行。祿俸限制畢。文衡之易名。猶且卽施。況此大臣乎。賜諡之典。以葬前爲之事。分付弘文館太常。

大比科先呈時限議定敎

[編輯]

大臣之盛陳諸條科弊固的確。而早呈如自如。則諸弊皆屬附庸。今欲禁其早呈。先從速作之謬習矯正。爲最似易行。大抵文體關世道。治音舒而緩。亂聲噍而殺。近來功令之作。舒乎否。緩乎否。噍乎否。殺乎否。前之數炊頃先呈。今爲一吸之隙。何暇致力於點洗潤色乎。有國有紀綱。寧或一委其放倒。莫可禁。自今秋大比。量定先呈之時限。使多士。曉然知不易之制。則所謂實才之易爲用者。亦可若意占解。視於不禁早呈。以晩取爲務。自有得失之著甚者如是也。而士猶不信令。挾券坌堵於題底圍外。以待時限之至。則令之不行。自多士犯之。豈無區別於陞黜之際。監試初終場時限。大臣文任之臣。議定畫一之式。預先頒示。俾知爲世道矯文體之本意。

皇朝副摠兵鄧子龍追配康津誕報廟敎

[編輯]

近閱李忠武遺事。追想露梁之戰。不覺拊髀長嘆。天朝副摠兵鄧公子龍。以七十老將。提二百勇士。縱恣於滄海上。唾手而矢滅狡夷。其氣豪膽麤。可謂大丈夫哉。況欲居首功。踴上忠武之舟。直前奮突。所俘獲無計。偶觸火器。中流延爇。賊乃傅之。而猶力戰。忠武馳救之。與之同死。其詳在徐希震東征記。予嘗愍之。取考明史本傳。有廟食朝鮮之語。而未始有廟食焉。康津之都督祠堂。又未之配。其爲欠事闕文。孰大於是。平壤武烈祠。以追配駱參將尙志事。道伯建請。朝廷旣許之。同時同事之人。酬功報德之典。豈或一爲一否。使天將之英爽。無所寄泊乎哉。天朝副摠兵鄧公子龍。陞配於陳都督祠。而始聞祠在南海。擬於箕城駱公追配時同擧矣。更聞都督與忠武配食於康津誕報廟之傍。然則鄧公別祀。當於是祠陞配日。遣官致祭。忠武旣同享。一體致祭。鄧摠兵與忠武公。同時捐軀於露梁。而忠武專享於南海忠烈祠雲。忠武遺事。近命內閣撰成印。藏一本於本祠。

太廟臘享。値溫陵忌辰。命攝敎。

[編輯]

臘日卽溫陵忌辰也。臘享異於時享。日期不可進退。太廟第五室以上。固有所重。而竊伏恭惟永寧殿仁宗室。明宗室。於昭洋洋之靈。得不怵惕於鐘鼓牲牢之享乎。凡廟享春孟秋孟外。禴烝曁臘。惟於親享也。幷享於永寧殿。今臘之享。若攝祀則自可仰體兩室陟降在上之孝思。且況兩室之於本陵。至近而至切。何如也。以孝陵人倫之至。其事本陵誠慕之篤。伏想無間於禧陵。而亦必不忒於復位前後矣。至若太廟第七室以下享事。攷諸禮節。明有可據。況逮事不逮事。經訓昭揭。神道所在。卽人情所存。則行於太室。十分至當。又若只行親享於太廟。有不敢爲者二端。一曰。旣親享而獨闕幷享於永寧殿之不敢也。二曰。廚院封素膳而廟中受胙之又不敢。然福酒脩牲。皆受自第一室樽俎。則胙肉亦不敢不受。於是乎攝祀。而情禮之缺然小。祖宗之心爲心大。豈或以誓戒之旣行。有所赼趄乎。初七日。太廟臘享。遣大臣攝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