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弘齋全書/卷五十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十五 弘齋全書
卷五十六
作者:李祘
1814年
卷五十七

雜著三

[編輯]

印頒恩重經偈語。仍倣其體。命諸臣和之。幷小序○丙辰

[編輯]

佛乘嘗所昧。而大報父母恩重偈。警切剴摯。導衆生以躋極樂。與吾儒報本篤倫之旨義。爲溪心之印月。豈比於除夕重午雲觀搨頒之禳辟符。自今兩名日。代貼此偈。以印本遍與之。

如是我聞佛諦。十恩爲人勸。遶須彌千匝。造經典萬卷。不如以八種梵音告大衆。各各爲爺孃。得生天上快樂齊發願。

送痘神文

[編輯]

龔台御夫神之來兮。敞軨軒兮迎春。受而康兮而色。協旭卉兮弧辰。穠李兮芳華。予所愛兮神愛。繽先標兮兩臉。雙單挾兮磊磊。腜根窠之圓光兮。挨次之齊兮澹以紅。圈啓蘂兮爥耀。總多吉兮𤫩瓏。旣亮黃兮印堂。洎年壽兮章潤。潮之上兮葡萄。神庸徯夫予願。點於星兮膿珠。日彌三以符期。寢允臧兮弄瓦。驩式延兮含飴。昔先後之純粹兮。聿徼惠於明神。孕餘慶兮累葉。氏流今兮於倫。怳嘉客兮於焉。爛爗煜兮宮槃。糝餌兮井渫。風潚如兮盤桓。冥有應兮蕢桴。造我神兮酬之。穀朝兮於差。遠於將兮祁祁。穆愉兮蜿蜒。訇廣樂兮何許。抗管絲兮悠揚。登歈舞兮容裔。桂醽兮椒漿。霓爲旌兮風輪。嚲金鋄兮玄虯。詔長離使淸塵紛。旣有此衆美兮。於以裝兮芳糗。帷如海兮夜盈。抱熀燋兮金漏。倡瀏瀏兮敶辭。攝予飮兮伻來。謇拜媵兮永綏。矯赫戲兮裵𧙪。南有江兮洋洋。北之山兮嶙嶙。翳穹林兮脩薄。賢四荒兮漭無垠。剡剡兮上下。神所之兮旖旎。壽而昌兮詒予。衍以曁夫萬孫與千子。

問明德抄啓文臣親試

[編輯]

明德。心耶性耶。心是大人赤子之心耶。性是本然氣質之性耶。若謂本然則何以爲生之謂性。若謂氣質則何故言天命之性耶。赤子大人之心純善。則心之惡者。當屬於何。心體本自虛靈。明固知覺。德亦釋之以心耶。下一德字。便不可單以心稱之。玉溪本心之喩。近世儒者如李文成輩。甚味之。此乃文成見得之卓乎。然本心之所以爲明德。明德之不獨爲心性。皆可一一歷擧而指陳歟。未發曰性。已發曰情。則明德固不可偏屬之性歟。心自有善有惡。則明德亦不可泛稱曰心歟。純善無惡者。性也。而程子何以言理有善惡歟。或曰。理字當作合字看。或曰。記錄之誤。何說爲得。欲聞的確之論。

示史記英選監印諸人二首○丁巳

[編輯]

子長之文。灝灝噩噩。如神禹之行水。淮陰之用兵。不可覊以常法。然氣格之抑揚頓挫。精采之起伏照應。如珠走盤。如規周旋。自有一部鋪敘。歐陽子述揚子雲之言曰。斷木爲棊。梡革爲鞠。莫不有法。而況於文乎。今以網羅數千載之書。獨選其二十餘篇。可謂太約。然亦取其法之至者。爲學者師則也。

予嘗謂荀揚之文。易之變也。屈宋之騷。詩之變也。子長之史。又以麟經之繫月編年。而變爲紀傳也。帝紀倣於典謨。書表倣於禹貢。周官列傳。會通於國語國策。網羅今古。馳騁幻化。摹畫之文。必如物物之各殊形色。鋪敘之文。必如人人之各異氣象。莊生以虛飾理。而子長取其虛以實。左氏以實論事。而子長取其實以虛。百有三十篇。去一不備。茅坤所謂讀貨殖傳。卽欲求富。讀任俠傳。卽欲輕生。讀李廣傳。卽欲立鬭。讀石建傳。卽欲俯躬者。眞善評也。若夫本紀之首黃帝。進項羽。世家之首泰伯。進陳涉。先儒謂之善學春秋。不爲過奬。讀者當以五十萬言。比類而參互。以觀其奇而不詭。直而無隱之法。如以誦習數十餘篇。稍窺作者䂓模。謂足以小成。則非予由博反約之意也。

示菊製入場諸生戊午

[編輯]

爾等。上捨生也。讀書多聞。豈比年淺四學生。而古往今來。拖白於御題之擧。爾等。曾或聞之否。況所揭者非難知者。多士之魯莽。卽予之恥。此所以還給草記。別諭爾等也。嘗聞蜀祠器也。言人君敬守祠器。以禮率臣工。則雖靜拱不言。廟堂之政。自無不修。於是乎其德之感敎之行。而著應於外者。鴻鵠鏘鏘。而民之詠歌歎美之。有曰。抱蜀不言。廟堂旣修。鴻鵠鏘鏘。維民歌之。此管子之言也。予每三復是言。適因菊製。聽鴈起想。信筆書下。蚤知爾等如彼固陋。則易知不難解之句語。何靳而不揭示乎。過信爾等。認謂必曉。致此不緊酬應於昨日勞心之餘。甚可歎也。律賦製進。尤致夜深。以科賦近體應試。爲掩瑕纇。行此苟且之擧。而事體極不成說。限三日。隨其題下製進。少贖今日之罪。少雪今日之恥。

示手圈校正諸學士五首

[編輯]

昔人有言曰。辭之繁𥳑以事。文之今古以時。繁而制𥳑。今而選古。蓋亦難矣。若所謂三禮。其辭則奧。其事則媺。其文則燁然。其時則邃焉。而尤不可硬解者。儀禮也。間經秦火。多有脫誤。如士昏大禮也。授綏大節也。若非長安石經。幾乎遺失。而註疏之家。遂不得傳焉。鄕射禮之鹿中翿獲。特牲饋食禮之擧觶者拜。亦皆見漏於監刻。則就此不全之古本。撮其不習之縟典。不其近於太玄之擬易乎。然而朱子以儀禮爲本經。戴禮爲傳。則竝與在魯之禮。爲後世不祧之法者。惟儀禮是已。故遂加批圈。以至周禮戴禮而命之曰三禮。手圈姬氏六典。冬官闕焉。漢興。懸千金購之不得。取考工記以補之。是記也。雖非元聖之製作。欲詳成周美規。比諸老聃毛萇之誦以傳之者。反復勝焉。蓋其篇法。分而爲七。大而丘井如畫。細而尺寸不遺。從又點綴生色於名物度數之間者。如禹貢,山海經。其疆界區分。上棟下宇之法。又如詩之緜,公劉諸章。論道作行審勢通資。書之立政近之也。故圈之。不嫌其多。大抵周禮儀禮。卽一科條書也。祭祀朝覲燕饗軍旅之事。冠昏饋食射飮登降之節。壇廟宮室輿衛器服之品。有不可律之以文字。而或闕於儀章。此所以批圈之與他書殊例而不相沿者。人或曰。范子不識殽烝之歎。似然矣。然九潦平而禹爲司空。八政敘而四曰司空。則虞庭命工之盛。周官掌土之重。亦不可以略之。故附之原圈之左。二禮之屬於服制者。揆之以讀樂章及冠衣不素之義。不施繩尺。恐不悖於義。開元禮之闕一條。許李諸子。雖不得辭其責。開元之闕者。公朝禮也。手圈之闕者。士禮也。知我者。其惟斯乎。禮是天理之節文。則禮書圈例。不容錙銖或差。如周禮冢宰之贈玉帛。司服之爲天王斬衰皆非。可諱之節。幷圈之。月令。呂不韋之所修也。王制。孝文博士之所錄也。考工旣選。於此乎刪。非竝觀之道。故略取二三策。儒行一篇。或謂秦漢間豪士之高節。而當夫子自衛反魯之初。見魯公而言儒士之行。使爲人君者。得以知崇儒之方。則此所以十六更端之全圈也。儀禮有士昏禮。戴禮有昏義。儀禮有士冠禮。戴禮有冠義。以至鄕飮射燕。莫不皆然。則義於禮。不過翼註也。此朱子所以經傳之作。而手圈所以多取儀禮。而儀禮諸篇。有標以記之者。記其事也。戴禮又從標記而出。故不得不從𥳑也。以昌黎之淵博。尙患儀禮難讀。況經生學士乎。疑於本經。則求之朱子之經傳通解。疑於經傳通解。則求之黃直卿之續通解。旁以及乎楊復之圖。下以逮夫敖繼公之集說。而猶有所罥礙不通者。蓋自煕寧以後。儀禮不立學官。而遂無師承敎授之益而然也。今予手圈。蓋欲倡而明之。以有裨於朝野揖讓之風也。雖然。六典。周官所以致隆洽。而王安石用之則拗。中庸。戴經所以爲樞紐。而胡廣用之則僞。凡百君子。曷不因經而究義。因義而反經。中者。不偏不倚之名。而有子莫之執中。敬是徹上徹下之工。而有許渤之持敬。若曰。讀三禮而不循乎三百三千之美。則豈予辛勤批圈之意哉。覽者。不可以不知此矣。戴禮之見於小學者。以其童習也。故不又列焉。亦可詳之。右三禮手圈

予讀太史公而選之。始知紀傳之體。倣於左氏之國語也。左氏以國而類。太史公以人而類。類以彙分。易之原也。故夫子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卽各從其類也。予於此。又知易理之無處不寓也。以其選之也。故如鄕貢之有數。而遺之甚惜者居多。遂爲手圈而仍及二漢書。其載之曾江之通史者。幷略之者。卽周茂叔不取牡丹之意也。若二漢書義例。自有取捨。西京則略於五鳳以後。東京則略於建安以後。蓋鄶以下。無譏之意也。參校諸人。不可不知此。若詩賦則敘事之中。添以韻語。蓋昉於虞書之勑天。而降及柱下。亦有編載者。故於史記。取渥窪神馬歌。於前漢書。取班氏幽通賦。於後漢書。取張衡思玄賦。而如屈子之騷。卽楚人之聲。而非大風黃鵠之調也。故不錄。賈生傷於怨。長卿失於誕。子雲病於險。故亦不取之。旣選幽通。故兩都不選。而三都阿房晉問等傑句秀作。皆本諸兩都。則人必謂之遺珠。然三史見採者。一人各一篇矣。班氏之賦。以幽通而入於前漢。又以兩都而入於後漢。不其近於太偏乎。且幽通思玄。如輪翼。不可廢一。此所以有尺裁於其間者。覽者宜悉。二京之史。雖曰司馬班范。而馬之禮樂律歷等書。非馬筆也。班之傳。始於彪。而成於固。若八表,天文志。則其妹曹叔妻之所補也。范之十志。又出於劉昭之手。則史記中褚少孫之續。不見鈔圈。無或近於絺綌之澣否耶。然而不鈔者。褚之續。具見於漢書。無容屋上架屋而然也。此意又不可不知。右兩京手圈

予嘗聞之。朱子似孟子。孟子氣英邁。朱子氣豪雄。孟子工夫直截。朱子工夫周徧。予以爲知言也。楊墨塞路。孟子辭而闢之。以當一治之運。而上下二千餘載。聖人不作。異端日滋。及至有宋。斯道大闡。而猶有聽瑩之歎。游酢。以禪解論語。呂居仁。以禪解大學。蘇軾。以禪解易。王安石,張九成。以禪解五經。喙喙羣鳴。近理而亂眞。何幸朱子出而衆說伏。明天理正人心。揭之爲日星。載之爲華嶽。垂而範之。爲天下萬世之章圖法程。前聖後聖。其揆一也。予自少誦習朱子。於今白紛。如粗有自得之者。但其篇帙極浩瀚。有如廣樂張於洞庭。未易究其俯仰綴兆之容也。彙輯編摩。遂以爲業。提領絜要。而爲紫陽會英。分門列目。而爲紫陽選統。鈔往復書疏而裁擇之。爲朱子書百選。合大全語類而梗槩之。爲朱子書節約。勤求遺書。而另編會選。廣集諸說。而命撰補註。行將幷收大全語類遺書及詩集傳,易本義,四書章句集註,或問,易學啓蒙,家禮,蓍卦考誤,韓文參同契考異,楚辭註,通書解,太極圖解,西銘解義等諸書。爲大一統文字。以爲博而至於約。約而至於大成之義。而先就大全。而爲手圈。因念濂溪周夫子。挺上知之姿。秉純剛之德。倡絶學於寥寥。立大本於元元。而二程先生與夫橫渠張子。竝時同學。河洛爲洙泗。乾淳如鄒魯。體天地之運。盡性命之原。卽黃文肅所謂周張二程之書。繼孔孟道統之傳者也。其格言至論。多載於近思錄語錄遺語粹言等書。故秖加圈於文集。旣告完。與朱子手圈而共編之。名爲五子手圈。自原稿而收入。則如論孟之用詩書。由手圈而推出。則如圖書之爲卦範。人之見之者。尙庶幾因此而尋其緖而㴑其源。則是圈之編。未必不爲先河後海之意也。魚在江水。肚裏肚外。皆江之水。而魚中有水。其本卽江水也。惟在羣飮者。各充其量已矣。周子離營道久矣。尙以濂溪稱焉者。返本也。凡我人士。盍於本而求之哉。旣求之。必又反求之於自己。期聖期賢。堅定地步。本旣立矣。時習日新。自有犂然於今。予手圈之本意。冀令覽者知此。右五子手圈

奏議必推西京。而劉向。偏於星歷。揚雄。近於縱衡。孔光婉谷永媺。徐嚴乘壽弘偃之徒。䮞而誕。汗漫而支離。於唐得一陸宣公。而可以爲法於公車。綢繆帳扆。出入戎馬。指劃利病之源。毫分得失之間。勤勤懇懇。明白剴直。雖麤將悍卒。莫不誦傳而流涕。況忠志之士乎。世以不用宣公。尤德宗。而予以爲不用而止。終不加之郵者。後世人主。有不及德宗者。切愛其奏狀。反復輪閱。約而節之。爲陸奏約選。仍批圈於全稿。而爲手圈。覽此者。不以宣公之不用爲戒而戒不言。言而戒不如宣公之志。則是予所以曠千載相感而費鉛槧之工者也。右陸稿手圈

唐宋八子者。文章之淵府也。流西京之愷悌。蕩南朝之脂韋。鉅細洪纖。各臻其妙。竊嘗譬之古人焉。昌黎如管子治國。先實其倉廩。次鍊其甲兵。旣庶旣彊。取之無禁。柳州臨川。如張湯按獄。吏虎而冠。刻核以爲治。綜明以爲名。廬陵。如羊叔子之在荊州。輕裘緩帶。登山臨水。其遺風餘烈。藹然被於江漢之間。蘇氏三父子。老如莊生說劒。光恠百出。長如韓信耀兵。左絳灌而右樊彭。發號出令。變化不窮。少如桓榮稽古。陳車馬印綬。以誇羣子弟。南豐。如卓茂行己。在淸濁之間。摠而論之。雖霸而不王。張湯以下。一切俯首於管夷吾審矣。就八家。旣選百篇。若其神彩精英。散寓於文字之中者。攬而收之。莫要於手圈。而世道汙隆。卜之文體。苟欲鼓委靡之氣。洗噍啁之音。捨八子。奚以哉。嘗一臠而知全鼎者。百選也。閱五圭而識大璋者。手圈也。世之學文章者。於此乎咀嚼其華實。而駸駸然至於瓊琚韶濩之美。則予所蘄也。右八家手圈

求諸圈跋語於四閣相及文衡五首○附賜連山判府別幅二

[編輯]

三禮,兩京五子,陸稿,八家手圈。卽予積費用者。每於繙閱之時。不欲令放過也。故旣批且圈。從吾所好。摠計之。批爲十之一二。圈爲一二半之半。蓋亦朱夫子見一山一水。而目不瞬之意也。諸篇之中。三禮最難節約。而儀禮之彌文縟節。周禮之設官分職。圈之者頗詳。戴氏禮則不然。其義其例。略有示於勘校諸人者。於此可以領會。記昔三十一年前。與卿。經而講以禮制心章。史而講小宗合大宗之事於尊賢閣也。卽予與卿初面之日。而脗然於言外一言。遂成千古罕得之遭逢。卿今老且病矣。迨其在也。豈可更無一言於是書之圈耶。此乃始也翕如。繹以成之。奧旨存焉。大抵三禮棣棣者。固不可選也。然博而約之。亦聖工也。聖吾不能也。而竊所欣慕焉。此意卿可認我而樂爲之說。右寄夢閤

近看羣籍。劣有課程。每夜燭跋。爲晩來斂華反約之一助。如三禮,史記。前後漢書。周張二程全書。朱子大全。陸內相全稿。唐宋八家文鈔是耳。就其中會契於心者。旣批靑又圈以朱。批旣𥳑於原。圈又約於批。因書其圈。而各成一統。以命曰手圈。史漢。謂之兩京。周張諸賢。謂之五子。此其梗略也。其詳在義例。一閱可悉。我所寶者。人豈必寶之。人所嗜者。我豈必嗜之。而燕石羊棗。我則有取。遂藏之巾衍。而居然爲經史子集四部文字之津筏矣。嘗知卿少嫺史學。雖大耋之年。筆力猶壯。往往有子長風骨。兩京玄晏之託。非卿而誰。看文如看山。直來爲山。橫來爲嶺。突然而起者爲峯。而直來者。橫看則爲嶺。橫來者。直看則爲山。若峯則不然。吾於史記亦云。而前後漢書。則當求之山與嶺矣。卿意以爲如何。卿須發揮其蘊。以裨予工課之有程也。右寄樊庵相

張子曰。經籍須記得。雖舜禹吟而不言不如聾。朱子曰。約其程課而謹守之。顧予竊嘗有契乎斯。近觀羣書。手批其可誦者。就其批。選以圈之。圈成。書諸冊曰三禮手圈也。曰兩京手圈也。曰五子手圈也。曰陸稿手圈也。曰八家手圈也。旣各有原編矣。安事乎圈。韓文考異。當時尙謂之漫成。況此圈乎。雖然。吳壽昌親炙於考亭。而記函丈之跡曰。經史子集之餘。記錄雜說。擧輒成誦。古之聖賢所以用工。不專在於經史。亦有及於子集。而推以至夫百家衆說者。有可以仰認焉。若其載籍浩瀚。七書課誦之外。旣未可以輪讀。而言若出於吾口。又未可以精思。而意若出於吾心。則無寧博而約之。斂華而就實。使吾精力心眼。俱有所據依而持循。以入於聖人之道也。故慕寒泉之編近思。則用其鈔節要語之成䂓。倣崇文之總書目。則取其四部分編之美例。鄭重於存刪之際。留難於詳略之分。而裒然成一帙之書矣。卿如在京者。可以往復商訂。而緬焉江湖。鬱紆良多。玆宣批圈之義例。要卿跋辭於五子。以五子卿所誦讀者也。朱子於漳州射堂之圃。劃井爲九區。中區爲壇。後區爲庵。左窓爲泰。後窓爲復。謂諸生曰。上有九疇八卦之象。下有九丘八陣之法。予於此。蓋亦有竊取者。或曰。八家不必圈也。予以爲朱子不但喜讀韓柳。其在南康軍也。汎舟彭蠡。以桂棹蘭槳。擊空明溯流光。分韻賦詩。非取其人也。取其文也。欲備四部之目於集。而舍陸相之稿八家之文。而孰爲而孰先乎哉。況陸相。卽予朝暮遇者耶。每對其書。如接故人。其餘諸圈。俱在義例。閣吏問訊之行。兼寄此紙。右寄連山判府

卿其記有否。近二十年前。就朱子全書點批。委卿斤正。其後門目漸增。䂓模愈廣。又就大全語類。通同取捨。區以別之。類以聚之。今年始得成書。名之曰朱子書節約。待飜謄。從當送示耳。

朱子書。卽吾信如蓍龜。敬若神明之書也。尙恨無大一統之義例。近於機務之暇。始欲留意編緝。其槩略。在五子手圈條義例中。覽可領略耶。卷篇則必不下二百冊內外。而諸家箚疑。亦欲精選分錄。倣經書箋註則例。如卽諧意。其幸當如何耶。右別幅

右五圈義例。卽予手圈經史子集之發凡者也。朱子藏書記曰。六經究竟窮極。摠其書不過數十卷。不有於身。不免爲書肆。旨哉言乎。卷雖數十。若不爲身有。則曷若節而略之。以便其省閱。以資其貫洽乎。其中陸圈。文雖少而辭則悉。寬民力淸吏選。招兵買馬。經財理賦。許多大經綸。可以用之百世而無弊。布之四海而不窮。以玆予特愛而誦之。誦之不足。選之。選之不足。批而圈之。卿可書其尾。用宣我詡予之意。右寄左相

予所願學者。朱子也。朱子於知命之前。盡做語孟庸學諸傳註。而予則僅成經史子集之諸批圈矣。雖然。朱子嘗於先秦古書。歷代史記。古今儒生學士之作。靡不徧觀。稽其實用而翦其繁蕪。則今予批圈之作。蓋朱子之遺意也。於三禮。考次其節文。於兩京。會通其得失。於五子。溯洄其淵源。以至陸稿之切事情。八家之善辭命。亦有可以權輿而參衡者。則未必無助於來後也。八家虛其左。所以待卿也。幸有以爲我敘也。右示文衡

選定朱詩題齋壁己未

[編輯]

齋居小酉之齋。敬選紫陽詩。將付之剞劂氏。以詔來學。欲述孔夫子朱夫子刪經集傳之微意。而函丈咳唾之餘。尙多見逸於大全者。先正退陶故儒臣柳希春。以七夕詩聯珠詩。有所起疑。及文純公朴世采所爲補遺之編出。而號稱淹博。絲豪不漏。然釣臺之詞。見於金履祥之風雅。篔簹之詩。著於魏伯陽之參同。而未免滄海之捐。則片言隻字。如球璧彝鼎之寶者。淪落不傳。又何限也。旣編之選中。仍識齋壁。擬竢燕槎之購書。庸成魯軌之尊統。

示雅誦校正三文臣

[編輯]

對燈考閱。周而復始爲四次。而意同者辭疊者。可以當刪者。書刪字於籤而付之謄冊。合選爲三百六十六首。偶然與堯命羲和之日數相合矣。當以此爲䂓。而四次潛心以看。託意於仙術者。寓心於經傳者。認理於日用者。幷與有詩色者。恐無珠竽之遺濫矣。且鈔選之法。用孟子藐視大人之心。然後可以爲主司之考卷。大抵凡事雖似汗漫。皆有至理。此擧不惟欲述夫子手自編定之本意。兼又有用處。爲其一分有助於作人之世敎。

司勳攷義例

[編輯]

功臣之稱。昉於虞廷。龍飛而雲興。虎嘯而風生。聖主作而賢臣出。周之十亂佐武王。肇開八百之洪業。故周公制周官。特立司勳氏之職。一曰勳。二曰功。三曰庸。四曰勞。五曰力。六曰多。銘之以旂常。盟之以帶礪。德光前史。澤流後世。可謂壯哉。我朝策勳者凡二十有二。而分三等。錫以勳號。惟佐命,佐理,靖國三勳。有四等。以其人多也。統以言之。宗英則益安大君,義安大君,月山大君,桂陽君,永順君。儀賓則尹師路,尹巖,鄭顯祖,權恭。相臣則河崙,朴訔,尹斗壽,柳成龍,鄭澈,李恆福,李元翼,李時白。將臣則李之蘭,馬天牧,李澄石,李叔琦,魚有沼,李舜臣,權慄,李億祺,李純信,張晩,李守一,鄭忠信。文章則權近,徐居正,崔恆,李石亨,金守溫,黃廷彧,李後白,李山海,李好閔,奇大升,張文忠公。忠節則車雲革,尹暹,沈岱,金時敏,南以興,李希建。此麟閣之尤較著彰明者也。我列聖朝壽考作人之化。禮義維俗之治。遠邁於文武之盛際。於此可以仰認焉。顧我後嗣王。紹述闡揚之方。不其在斯歟。是爲司勳攷義例。

國初壬申。策開國勳或稱純忠佐命。或稱奮義佐命。三十九人。三等。定宗朝戊寅。策定社勳十七人。二等。太宗朝辛巳。策佐命勳三十八人。四等。端宗朝癸酉。策靖難勳三十六人。三等。世祖朝乙亥。策佐翼勳四十一人。三等。丁亥策敵愾勳四十一人。三等。睿宗朝己丑。策翊戴勳三十七人。三等。成宗朝辛卯。策佐理勳七十五人。四等。中宗朝丙寅。策靖國勳一百七人。四等。丁卯。策定難勳一人。宣祖朝庚寅。策光國勳十九人。三等。辛卯。策平難勳二十二人。三等。甲辰。策宣武勳十八人。三等。又策淸難勳五人。三等。己酉。策扈聖勳八十六人。三等。仁祖朝癸亥。策靖社勳五十人。三等。甲子。策振武勳三十二人。三等。丁卯。策昭武勳六人。三等。戊辰。策寧社勳十一人。三等。甲申丙戌。合策寧國勳五人。三等。肅宗朝庚申。策保社勳五人。三等。英宗朝戊申。策揚武勳十五人。三等。此乃二十二勳臣也。曾有錄勳。而更又錄勳。或至三勳。與世襲封君之家亦多。子孫之錄勳者幷詳載。

五經百篇印行義例

[編輯]

易一卷,書一卷,詩一卷,春秋一卷,禮記一卷。命內閣廣蒐諸本。精加校準。經始於甲寅。是正於乙卯。至戊午刊印頒行。○諭內閣曰。治經必貴專門。故王何之易。夏侯之書。毛韓之詩。大小戴之禮記。鄒夾張董之春秋。各耑一經。童習白紛。其難也如是。而後來學者。精力旣不逮於古人。其務博貪多。則必欲萃古人之所長而兼治之。於是乎漁獵是資。而探索無暇。記誦爲先。而體認居後。四子五經。周流誦遍。而反求身心。無一半分實際見得。經學之魯莽。職此之由。予以述而不作之旨。兼寓由博反約之義。就五經中常所紬繹而諷誦者。𥳑其篇帙。大其字樣。爲便晩來輪誦。仍作常課。易取五卦二傳。書取虞書五篇。夏書一篇。商書三篇。周書三篇。詩取國風二十一篇。小雅十九篇。大雅十七篇。頌十篇。春秋選十篇。禮記取樂記,大學,中庸三篇。總九十九篇。予嘗以爲朱子之文。其義理之淵深。辭法之粹正。可以直接四子之統。而繼往開來之功。尤在於庸學章句。遂分附章句序於大學中庸之下。以示接統曾思。蓋竊有倣於孟子集註。特附明道墓表之微意也。

題大學類義

[編輯]

朱夫子章句大學。而與中庸語孟。竝列爲四書。自玆以降。家誦而戶習。宋明諸子。著作相望。宋有十六家。明有三十有二家。若熊禾大學口義廣義。陳普大學指要。謝升賢,陳膚仲大學解。黃必昌大學講稿。熊慶胄大學緖言。蔡模大學衍論。熊以寧大學釋義。方禾吳季子大學講義。葉味道大學儒行編。吳中立大學大旨。蘇烈大學格物致知傳。趙建郁大學說林。希元大學經傳正本。鄭守道大學講章。曾景修大學講說等書。號稱專門。溢宇充棟。而頭出頭沒。汗漫冗長。茫然無津筏焉已矣。此豈非朱子所謂人將十數日。飯一齊喫者歟。及見眞文忠之衍義。丘文莊之衍義補。全體大用之具備。經史子集之咸萃。垂柯範於千古。替龜鑑於百王。而誠正之中。補以審幾微三字。治平之末。補以成功化一段。此文莊之靑藍冰水。足以有光於斯文。而不待尼父之家奴。爲聖人所詡。予亦可以知矣。然而乾坤立而後衣裳制。圖書出而後卦範作。文忠之創意。尤卓然如此。予於此二書者。積費神精。膏晷則屢換而不輟。朱墨則旣塗而又抹。百回看讀。愈久愈佳。如得良朋焉。如逢故人然。於今三十年如一日耳。遂就大學原編。各於傳下。系之二書。而章句則以朱子曰爲例者。蓋嘗竊取乎易文言繫辭。特書子曰之義。大學之別一行。所以尊經傳也。衍補之低一字。所以寓書法也。謹按之。改以名姓。所以謹規模也。諸篇之略加鈔刪。所以取精英也。千條萬緖。會於一統。千歧萬路。歸於一轍。天人性命之原。治亂失得之故。禮樂刑政之屬。載籍則自典謨而傍及百家。歷代則始軒羲而下逮兩宋。以至皇朝。寶訓高揭中天。爲人君者讀此書。可以基太平之化。爲人臣者讀此書。可以做參贊之功。因命名曰大學類義。蓋以類而爲編也。熊禾以下諸書。亦欲會稡成帙。以爲表章之資。而近於佃獵。姑書此。以見吾志雲。

題律英

[編輯]

詩者。言之英也。律者。詩之英也。唐取四十九人。宋取十三人。明取六人。而俱所謂傑然馳聲者。若彼袁宏道何爲而取之哉。蓋亦三百篇之鄭衛也。詩敎莫善於懲創。故桑間濮上。夫子不刪。乃夏禹氏九鼎列象之餘意。而使天下之民。不逢不若也。本朝則自朴誾至金昌翕。取凡十有一人。而崔岦。始爲陳黃。擧世靡然從之。及李達,崔慶昌,白光勳。刻摹唐韻。號稱三唐。而東國之近體始備。朴祥出於湖南。鍊字琢句。不下於范石湖楊誠齋諸子。要之詩家之雋也。

題易林補遺後

[編輯]

近世占法。捨蓍蔡而擲錢之。其來亦已遠矣。朱夫子以錢之無文爲陽。而康節以有文爲陽。有宋以後。皆宗康節。且康節觀梅而設卜。其法亦至今傳之。大抵擲錢也。觀梅也。俱從世應。然擲錢自下而達上。觀梅自上而達下。問科者以文爲用。以官爲憑。問宦者以官爲用。以才爲憑。問舍者以世爲內。以應爲外。問財者以才爲主。以德爲騐。親上親下。各從其類而斷之。世爲我。應爲人。六親爲經。六神爲緯。伏神爲援。太歲爲體。月建爲提綱。日辰爲主宰。卦有衝合。爻亦如之。曰生曰扶曰拱曰聚。如時雨之滋苗。曰喜曰貴曰馬曰德。如甘露之潤花。何謂衝也。辰戌丑未子午卯酉寅申巳亥是也。何謂合也。子丑寅亥辰酉午未卯戌巳申是也。辰化巳午。謂之回生。午化亥子。謂之回克。申以見申。謂之比和。子以見寅。謂之洩氣。神能生親。謂之成事。吉能持世。謂之得時。天何言哉。占之則應。非蓍非蔡。知往藏來。蓋亦有至理存焉。遂書此。以諗後人。

題曆事明原後

[編輯]

天之高也。日月星辰之遠也。寒燠雨暘氣數之不齊也。章蔀紀元餘分之所積也。圖書。爲理數之原。卦畫。爲陰陽之本。天以一而圓。地以二而方。人以三而角。自黃帝始立星官。高陽有二正。堯舜有羲和。禹有昆吾。湯有巫咸。周有史佚。魯有梓愼。晉以卜偃而馳名。鄭以裨竈而流聞。子韋在宋。甘德在齊。及至漢唐之際。信都,洛閎起而其制愈密。一行,淳風出而其法寖備。於是乎歲差之法。又從以興矣。歲差定然後曆法明。曆法明然後人時授。人時授然後稼穡登。宋之大明曆。以四十五年。差一度。梁之虞𠠎曆。以一百八十六年。差一度。大同曆。以一百八十三年。差一度。唐之開元曆。以八十四年。差一度。宋之紀元曆。以七十八年。差一度。而虞喜何承天之論。紛然若聚訟。雖使甘石步星,容成握籌。未易剖決也。審矣。蓋月令之中星。不以堯典爲準而然也。人謀日巧。學在四夷。淸蒙氣差之說。忽出於崑崙以西之地。而徐文定,梅文鼎。揭之爲不祧之令典。擧四海萬國。遂入於氈裘湩酪之中。中州之亂。於斯極矣。朱夫子曰。曆。所以理數之書。象。所以觀天之器。分周天之度爲十二次。旨哉言乎。千歲之坐致者。不其然乎。予亦曰。西漢之太初。東漢之四分。隋之皇極。唐之大衍。五代之欽天。爲曆家之祖宗雲耳。

題俎豆錄

[編輯]

書院之設。蓋久矣。權輿於廩宗。濫觴於學校。至朱夫子。表章白鹿。而諸葛武侯,陶靖節,劉西㵎父子,濂溪,二程先生,尹,謝,楊,葉諸公。俱有妥食之所矣。大江以北則無聞焉。顧我朝敦尙文敎。雖窮鄕僻陬。猶能知絃誦之樂。海外如耽羅。塞上如鍾城。其服則卉皮也。其音則侏離也。其俗則荒要也。尙建屋以祀先賢。於是乎有以知我列聖朝呴濡栽植。深仁厚澤。浹洽三百年之久。洋溢六千里之遠。而忠於國。孝於家。劬躬澡行。修己治人。生而聞於世。沒而祭於社。彬彬鬱郁。磊落相望。雖求之前史。蓋亦未之聞也。八道四都。壇廟。旣宣額者二百六十有六。未宣額者三百八十有三。而歷代君臣廟。不在此中。以院系邑。以邑系道。詳載其姓氏官銜。仍又首之以文廟之從祀。太室之配享。裒成一帙。今之覽此者。尙有以歆然而感。惕然而思。勉追前脩。俾罔專美於古昔。則是書之有補於風敎。豈曰細之云乎哉。

題梵宇攷

[編輯]

治一鄕。必有治一鄕之具。治一國。必有治一國之具。治天下。必有治天下之具。簿書者。古有之矣。而禮樂爲之先。訟獄者。古有之矣。而敎化爲之實。兵食者。古有之矣。而風俗爲之本。佛敎。自中國至海東。於今千七百餘年。顧我朝以崇儒重道。爲出治之具。三百郡縣。皆有夫子之廟。春絃夏誦。達於遐邇。異學黃老之術。遂不傳焉。惟緇髡之徒。徒守舊剎而已矣。然而邃山深谷。穹林鉅藪之中。虎豹之所窟宅。姦宄之所巢穴。而簿書之不及也。訟獄之不有也。兵食之不資也。鎭之以比丘大衆。保之以永世浩劫者。蓋緇髡與有力焉。此梵宇攷之所以作。而亦有倣於鐘山書院之有佛書而爲朱子揭看之餘意也。

題公車文叢

[編輯]

公車文叢者。卽予嗣服以後章奏之隨徹而隨書者也。言雖不中。不罪。顧人君之盛節。而間有一二罪者。蓋亦不得已也。然而較看於祖宗盛際。有以見進言者之直婉勁順。判然二歧。則不但士大夫風氣志節之漸次銷磨。亦予寡昧反躬警惕之端。遂題此以自省。又以待夫朝陽之鳴鳳雲。

題全史銓評

[編輯]

數十年前讀史記。漢以下一閱之。遂取二十三代全史。若贊若論而謄之。輯爲一通文字。可謂裒然多哉。太史公始立傳體。遂爲史家指南。而論其得失。附之篇末。名之曰贊。如左氏君子曰之例者。亦自太史公始也。自太史公。一代輒有一史。史之雲者。幾乎充棟。而若欲知其人臧否。則惟贊與論爲然也。然以一人之智。評一代之人。袞鉞未必盡公。矛盾未必盡合。則從古多少英雄豪傑。得無泥珠之混乎。孟子不信漂杵。信武王也。予於此書。亦不敢盡信。信孟子也。與宮僚言如此。追書其卷首如右。

題手編杜陸千選卷首

[編輯]

夫詩本之二南。參之列國。正之於雅。和之於頌。爲勸懲黜陟之方。而必使其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養之。所以敎之也。敎之。所以化之也。閎博敦厚。長士氣廉恥節禮。淑人心。非仁勿居。非義勿踐。孝悌爲纓弁。忠信爲履綦。則莫不由於人主之本原也。故宮庭屋漏之邃。起居語默之微。思與元元同其福。而百年以來。士大夫翺翔館閣。以文章翰墨相娛。沿襲華靡。大樸日散。無復三古之音久矣。予聞善觀世者。不觀乎吏治。而觀乎人文。大抵壽原於樂。樂生於心。心樂則神怡。神怡則性定。性定則氣和。在天而爲慶雲景星。在地而爲紫草靈泉。在人而爲玉珮金章。在物而爲威鳳瑞麟。由是而合千萬世之理道。由是而演千萬世之語言。此所以敬選朱夫子詩。題其篇曰雅誦也。詩云周王壽考。遐不作人。予竊有所取義焉。夫子又嘗曰。光明正大。疏暢洞達。磊磊落落。無纖芥之可疑者。於唐得工部杜先生。夫子。亞聖也。於人物臧否。一言重於九鼎。而其稱道杜工部。乃如此者。豈非讀其詩而知其人也歟。如陸務觀。與夫子同時。而夫子尙許之以和平粹美。有中原昇平氣象。則當今之時。等古之世。敎其民而化其俗。捨杜陸。奚以哉。蟋蟀緜蠻。蟲鳥之吟也。蒼葭白露。時物之變也。固無係於修己治人之工。而聖人表之以爲經者。以其節族音響之間。興動振作之效。自有不能已者。若以月露風花。命杜陸而少之。是誠不知詩者。於乎跋履山川之間。從容憲度之中。忠君愛國之誠。油然湧發於秋興諸作。而不待夫子之筆。能帝蜀而寇魏。則杜子也。酹隆州之劒而歎石帆之鏡。慨六飛之南渡。恨二轅之北狩。起聞江聲。澒洞傑然。有鐵衣東征之想。則陸子也。予時讀春秋左氏傳。起感於山榛隰苓之什。歷選三百篇以後。能得三百篇之大旨者。惟杜陸其庶幾乎。懋昭六宮之政。琮璜琚瑀之訓。自家而國。聲施及遠。予固以三百篇爲歸。而取則於雅誦。潤色於杜陸。則惟在人自得之之如何。孟子不云乎。自得之則居之安資之深。予於此亦云。遂選杜陸近體千首。名之曰杜陸千選。卽無論才與不才。讀此選者。雖不中。不遠矣。兼欲觀有勸有懲。而措之於黜陟之政。此可與知者道也。

或問感興詩句

[編輯]

或有問感興詩中。人心妙不測出入乘氣機之句曰。那欲聞心善心善惡之說者耶。與孔子性相近之訓。孟子答滕文公,告子之問。明道生之謂性。伊川性卽理。表裏看得。玩味體認。則自可有領略處。識性。始當語心與氣機。大抵理之在心。卽所謂性。而心中所有之理。乃性也。五行各一其性。而天下萬物。亦莫不屬於五行。五行則專其一。萬物亦然。惟人最靈最貴。五行之理與性。咸具而兼有。是以其妙不窮。其機在心。栗谷所謂心氣也。氣機動而爲情。氣發理乘。何謂也雲者。似不難究解。萬一公然馳心於如此如彼之紛然。而強其所不知。回頭轉腦。努目容喙。高者溺於虛寂。下者淪於卑淺。徒送光陰。徒疲精力。自以謂己見之一斑窺得。然而不能拔去私意根株。反歸於差毫繆千。而頑然兀然。爲庸人之毣毣而已。必須置心於大公至正之域。積以歲月。浸漬灌洽。溫其舊知。期有新得。然後當與知覺之勝於己者討論。豈可以依俙摸索之說。說往說來。日事汗漫乎。吾則自來所執於此等處。寧近於呑吐膠漆。土苴墻面。不欲爲出奴入主之論於諸家之異同者。槩叩其實。皆宗於聖賢之語言也。吾紫陽朱夫子胷次何等光明之長者。氣岸何等灑落之大人。而善乎其對人知覺之問。若曰讀書。但嚴立課程。寬著意思。久之自當有味。不可求欲速之功也。心一而已。所謂覺者。亦心也。今以覺用心紛拏迫切。恐其爲病。不但揠苗而已。若以名義言之。則仁自是愛之體。覺自是知之用。界分脈絡。自不相關。但仁統四德。故仁則無不覺耳。然謝子之言。以覺言仁而亦曰心有知覺。不言知覺此心。侯子非之曰。謂不仁者無所知覺則可。便以心有知覺爲仁則不可。夫以夫子一念開來學之血誠。其所辨說於人者。從容整暇。若是其渾然。吾則只誦說吾夫子之說而答之。固陋甚矣。也堪一呵。或者退。漫錄如右。覽者莫以飣餖說話看之。自有皮裏春秋。可與知道者道。

分命諸臣書朱夫子詩。漫書卷端。庚申

[編輯]

予嘗編定朱子詩。釐爲雅誦六編。進講於經筵胄筵。頒之京外校宮。敎曰欲做聲明之治。莫先於詩敎。欲求詩敎之本。宜自朱子詩始。雅誦之所以編也。然夫子之詩。棣棣不可選也。予自春邸。尊閣諷誦。每欲會通全部。以倣三百篇之體。近且眼力。難御細字。命在廷諸臣。分掌各編。大字書進。以句不以行。俾便於考閱。選其詩者。述夫子陶詩之編也。分其掌者。慕夫子小學之書也。大其字者。同夫子喜看之意也。況諸臣。皆禮遇𥳑拔。朝夕密邇之人。雖編帙有多寡。筆法有工拙。而點畫行墨之間。可見其人之性情氣象。此卷。又與萬川明月主人翁自序。命諸臣書之義均。後之覽者。亦可以觀其書而知其人。因其人而想其世。淸燕有暇。時加披繙。欣然若風雲喜起之會。在諸臣甚榮且幸。而予之樂。與士大夫。隨處與共之一副規模垂老不改。亦必有識得者歟。乃命大臣閣臣講製文臣,耆社,文苑,銓部,玉署長卿宰下大夫以上藝書者一百二十有四人。分書詞賦操五七言古近體千二百二十一首以進。合十二冊。於其卷首。漫錄命書之所由。時予臨御之二十有四年庚申夏。書。

答周公書編輯諸臣問目

[編輯]

臣瀅修曰。朱子初名大小學曰小學之書。大學之書。此書亦名周公之書。似合尊閣之義。

開卷第一義。卽篇名也。小學之書雲者。雖見於朱夫子往復柬牘,小學集成綱領篇及題辭卷。亦以小學之書書之。然未必是定著之篇號。至於大學。卽禮記篇名。而與中庸曲禮檀弓等名相似。今若以大學序文中大學之書一句。謂是大學之篇名。則中庸何不曰中庸之書也。自古至今。費楮剟毫。充棟汗牛之籍。未嘗有似此篇號。以周公書爲名可耳。

臣瀅修曰。嘉禾蒲姑等逸書及如汲冢周書等傳疑者。別錄爲外編。恐合備載之體。

聖人文字體裁謹嚴。是書取捨。當以程朱定論爲準的。外此傳疑之書。決不可載錄。況外篇雲者。始見於老莊諸書。豈可援用於元聖之書乎。汲冢周書及逸書二篇。竝勿錄入。以從𥳑嚴。

臣瀅修曰。陸德明謂爾雅釋詁。爲周公所作。其說本於魏張揖所謂周公制禮。以道天下。著爾雅一篇。以釋其義者也。今取釋詁一篇。載之外編恐宜。

陸氏之以釋詁。爲周公所作。雖本於張揖廣雅表。而張前如郭景純輩。但稱其興於中古。隆於漢氏而已。漢藝文志。亦不著撰人名氏。此後儒所以不能無疑於張說者也。宜勿載錄。

吾意則易書詩三經。夫子之所嘗編定者也。於易取周公爻辭。系之以夫子象傳文言傳。於書詩諸篇。一遵朱夫子已定之論。取之。於周官。亦遵朱子定論中周禮規模。皆從周公做。直是非聖人做不得之訓。亦取之。如冬官之考工記。低一字。屬之附庸。爲穩。

臣象奎曰。文王卦辭。旣不入載。則彖傳大象。亦不當入載。只以六爻之小象。載錄於逐爻之下。恐合𥳑易之義。小象之低一字。雖似未安。而此書旣以周公文爲主。則恐不得不低一字書之。

夫子小象之低一字書之。義例較然。無容議爲矣。蓋彖象二傳之分附逐卦逐爻之下。始自費直本。遂失古經眞面。呂東萊因晁氏書。更定古易。朱子亟稱其近古。所著本義。亦用其本。明永樂中。纂修周易大全。合本義程傳而一之。復從費直鄭玄之本。故上下經十翼之古本篇目。尠有知之者。予嘗恨之。然此書旣爲周公之專書。與周易全經。體裁不同。則不得不以小象之文。分附於各爻之下。還用費鄭之例矣。然吾意直去象曰二字。則猶爲近古。今以潛龍勿用陽在下也八字。低一字。書之於初九爻之次行甚當。又思之。古易則不言初九等爻名。初九爻則畫一。九二以下倣此。今亦用此例爲可耶。

旣錄小象之文矣。文言傳中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以下。亦分錄於各爻之下。而潛龍勿用何謂也下。直接龍德而隱者之句爲可耶。

臣象奎曰。金縢之爲周公書。古今之所共傳誦。且周公言行之大節。金縢爲最。當錄於大誥諸篇之上。

金縢之爲周公書。非曰不然。而吾所以難之者。爲其全篇之不皆出於周公也。僉議旣如是。第姑錄之。

臣象奎曰。詩經義例。或雲六義。書於各章之下。篇旨。書於各篇之末。爲當。恭俟睿裁。

六義旣分屬於各章。則篇旨亦當依集傳。書之於首章六義之下。惟加圈而別之爲可。

易之小象。旣不書象曰二字。則只於詩經。書以朱子曰者。得無嫌於參商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