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重慶郡志
成化重慶郡志 成化 |
長壽縣
[編輯]建制沿革
[編輯]長壽在府東三百三十里,禹貢梁州之域,天之井鬼分野,周雍州之地,春秋巴地,戰國楚黔中地。古未有縣,秦置枳縣,其地屬焉,後周武成三年併入巴縣。《寰宇記》唐武德二年,析巴縣地始置樂溫縣,屬南陵州,九年改屬涪州,宋因之。甯宗嘉定間改為樂昌縣,仍隸涪州。元至元二十年複為樂溫縣,亦隸涪州,後改隸涪陵巡檢司,至正辛巳複為樂昌縣。元末明氏僭據改隸重慶。 國朝洪武初歸附,始改為長壽縣,屬涪州。洪武六年,改隸重慶府。因縣北有長壽山故名。
疆界
[編輯]東至涪州界四十五里,西至巴縣界一百十五里,南至南川縣界五十里,北至大竹縣界五十里。東到涪州治一百二十里,西到巴縣治三百三十里,南到南川縣治三百三十里,北到大竹縣治三百五十里,東南到武隆縣治二百九十里,西北到合州治四百五十里,東北到墊江縣治一百九十五里,西南到江津縣治四百五十里。
地名
[編輯]樂溫 樂昌(見沿革)
形勝
[編輯]岷江菩提拱挹前後,桃溪鳳山環帶左右,東連涪州,西接巴縣,南通南川,北抵墊江。
風俗
[編輯]俗尚詩書,人才漸出,男耕女織,不事浮華。
山川
[編輯]- 鳳山,在縣西一百里,昔人鐫梓潼像於山崖內,有閣覆之,石壁巍然,其形如鳳
- 牛心山,在縣西十里,其形如牛心狀
- 菩提山,在縣北十五里,上有菩提寺基
- 三峰山,在縣西十五里,其脈自西山來,三峰高聳
- 樂溫山,在縣南四十八里,其地溫燠,六月初,民樂稻穀早熟,故名
- 漏明寨山,在縣西北四十里,與瑞雲峰對峙,山皆石壁,中有孔通明,兩傍互見
- 羅圍城山,在縣北五十五里,其山四周壁立如城
- 長壽山,在縣東北七十五里,其山高聳厚重不遷,故名
- 金盤山,在縣西七十里,勢如盤狀,因名
- 銷劍山,在縣西七十里,俗傳昔人曾於此山銷鐵為劍,因名
- 龍寨山,在縣,岷江南岸五里
- 臥龍山,在縣西八十里,其山盤曲如龍臥之狀
- 冠山,在縣北八十里,其形如冠
- 巾子山,在縣北一百里上有石若巾狀
- 雲臺山,在縣北一百二十里,上有雲台觀基
- 瑞雲峰,在縣北四十里,上有瑞雲寺基
- 鰉魚嶺,在縣東十五里,有石若魚狀
- 白崖寨,在縣東四十里,山有水出峭壁懸崖,石皆白色
- 岷江水,自岷山來,經縣東流而下,注涪州
魚床(闕)
[編輯]戶口
[編輯]永樂十年,版籍戶三仟壹佰陸拾玖戶,口三萬肆千捌百陸拾玖口。 成化八年,版籍戶三千貳百貳拾三戶,口三萬柒千玖佰柒拾三口。
賦稅
[編輯]洪武二十四年,版籍田地塘池貳千陸百玖拾貳頃伍拾三畝九分二厘三毫,稅糧三萬玖百玖拾壹石貳鬥三升陸抄三圭。棉花壹千柒百玖拾捌斤貳兩貳錢捌分,折織大布肆拾玖匹,零花貳斤貳兩貳錢捌八。 永樂十年,版籍田地塘池貳千六佰玖拾捌頃肆拾肆畝玖分,稅糧三萬壹千貳百玖拾捌石陸鬥陸升伍合陸勺,棉花壹千捌百貳拾陸斤柒兩陸錢,折織大布肆佰伍拾六匹,零花貳斤柒兩陸錢。額辦各色課鈔壹萬柒百貳拾六貫玖佰陸拾文,歲辦魚鰾貳斤壹拾兩三錢柒分伍厘,魚油折收桐油壹佰貳拾伍斤壹拾三兩,翎毛壹千三拾根,生熟麂皮三佰三拾張。 成化八年,版籍官民田地塘池貳千六百玖拾玖頃柒拾壹畝,稅糧三萬壹拾捌石壹鬥玖升二合四勺捌抄,棉花壹千捌百貳拾陸斤壹拾壹兩陸錢,額辦各色課鈔壹萬柒百貳拾陸貫玖百陸拾文,翎毛壹仟三拾根。
鄉里
[編輯]本縣所轄二十四里 東鄉 光陽 巾子 業昌 隆安 西鄉 麻堆七鄉統 龍山 雲台 明月 沙溪 何市 葛蘭 杜周 菩提 太平 山市 廣福 磧溪 鼓樓 龍合 玉溪 龍市 相樂 祥符 安樂 納溪 杜市 陽嶽 峰門 陽關二十四里
郵傳
[編輯]鋪十有六 縣門 龍溪 九盤 杜市 分水 石橋 磧溪 葛蘭 長沖 沙溪 幸渡 沙鎮 牟市 楊白 雲台 海棠
寺觀
[編輯]- 定慧寺在縣東一里,宋紹興間建,洪武間重修,僧會司在焉。
- 千佛寺在縣岷江南岸五十里,洪武中僧普壽建。
- 東林寺在縣西北五十里,正統三年重修。
- 天臺寺在縣北四十里,正統六年重修。
- 菩提寺在縣北十五里,宣德初僧智德重修。
- 新豐寺在縣北四十里,正統九年重修。
- 西岩寺在縣西一里,宋紹興間建。景泰初,僧東明重修。
- 東觀即崇真觀,在縣東二里,元至正庚寅年建,正統九年重修。
- 北山觀在縣北三里
- 雲台觀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祠廟
[編輯]文昌祠在縣西一里,至正癸未,參政大夫重慶路涪州達魯花赤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拜都記》曰:「涪州屬縣曰樂溫,古設其官,今來複也。然山川明秀,人物阜靈,下臨大江,舟楫輻輳,富商大賈征利其間,實人民之要會,市易之淵藪也。」其西曰鳳山,山之巔巍然,石壁昔人鐫為神像於岩山內,下則有祠,昔毀於兵。原其所始,蓋自鹹淳己酉邑人韓申之所建也。後至元丁醜,邑士李氏雄謀於鄉,先生易岩曰:「其神主領斯文,陰相科舉,掌掛祿,嗣籍福,祐邦國。所在有祠,於此獨無,將何以展誠敬孚?」乃會群議,各舍錢谷,命工師,集大木,運瓦石,剪荊棘,不日而正殿鼎新,神像儼然,次立三門,廊廡皆備,下臨深溪,俯視居民於一方之雄觀,實祈福之聖地。而是役也,經始於至元丁醜冬,落成於至正癸未春。僕仰托神庥,忝由進士第來守,是邦鄉之英彥請為之記。夫愚嘗思廟祀之禮,古人所以報德酬功,自今觀之,如伏羲、神農、皇帝開物成務,周公、孔子之修道立教,功在萬世,其祀為最正。其顯於蜀川,吾七曲聖師焉。聖師以神道設教,扶天常,奠人紀,秉造化,大綱槖籥,品類於杳冥之中。河漢之文、雷霆之威、雨露之澤、日月之運,乾端坤倪、陰闔陽 ,功著跡顯。世治則開人心, 陶禮樂,育英才,美教化,翊聖主。世道苟有變,則胚胎碩果不食之妙,以為宇宙生育之機,轉危為安,易亂為治,拳拳勉人,為子之孝,為臣之忠,正夫婦兄弟朋友之倫,挽頹風,敦薄俗,使天下複歸於仁壽之域。此其所以九十餘化,出幽入明,運赫赫之靈而不可測也。國朝崇重征錫,是加制詔,有曰科舉之令,再頒考察之籍,先定則斯神之輔元開化必有其兆,豈虛言哉?樂溫乃聖師眷顧之地,故昔多聞人達,士譙君最其尤者,中朝士大夫糜不加敬。至劉元誠,謂不意穹壤之間而有茲人。其次則若北崖晏君,受學考亭,得聖人不傳之妙。又若東牎張君,經略最優,與東山王彥博齊名。耀科登仕者則又不一而足,抑其地氣之美、人物之厚、風俗之淳,而為聖師之所與焉,不然則運騰鳳山之相去不舍,何其真跡之兩見也?聖師有雲:「吾之於人心最純處皆吾真宅。」然則自今以往,千門萬戶之春,千江萬井之月,其樂邑士君子之地歟?昭代方隆,人才輩出,後生少年,其能精陰陟於仁義之田,種善果於詩書之圃,則能攀日中之桂,詠西山之毫,寧無作興者焉?僕之於此,又將拭目而觀 之也。城隍廟在縣東三十步 晏公廟在縣東一里,臨岷江之側。五顯廟在縣東三十步,洪武間建。普澤廟即土主廟,曹經略安撫使趙延之祠在縣東五里,元至順間建。崇德廟即川主廟,在縣西北一里,元至正初建,宋嘉定癸酉眉山史用之記曰:「蜀之神所謂有功於民,能禦大災,能捍大患者,莫水康昭惠若也。」原廟行祠雖小,聚落無不同遍,威靈可知。其於西蜀,地最僻左,而士民奉神之心,視左右蜀實有加焉。樂昌之翠阜叢樤,有廟翼然,宅於煙雲香靄之間,殿宇邃嚴,廊廡周備,肘牲薦盥,飲福受胙,各有其所。而為廟祝者亦能正辭如史,祭不謬舉,有求渴者每必敬之。去歲之春,入雞豚社祀事既畢,廟祝則雲:「本廟修造畢工且久,而歲月未書,實為闕典。」其言前後縣宰之施緡,邑里大家之助力,則舉事功九數年,可謂勤矣。宜其像設儼然,榮及從祀,陛級一新,下至修途雅稱,闔邑士民駿走執豆,以乞靈於神也,予時願為執筆而倥傯,未能偶因聘日,訪尋姻交,則其人前具片時,遂起始末以書焉。廟之修肇,自於淳熙九年之春,首落成於嘉定癸酉之季夏,為殿凡五所,為屋十有餘棟,役夫三千工,為費千有餘緡,捐清俸者曰前縣宰趙公煥,曰前縣宰史公霖,曰前任官樊公安國,其餘則無非邑之富家右族廟祝索端之所勸率者也。張飛廟在縣西臨岷江之側,宋紹興間左迪功郎宣 差樂溫縣令 權安剛中記曰:「漢自建安以來,皇綱紊馳,神鼎震覆,奸雄觀釁,實生豕心。本初孟德之徒,磨牙厲吻,血視生靈,期於吞噬,不留遺臭。翼德慷慨為國,志在援拯一時,豪英徇義蜂起,相興提挈,共成大事,諸葛關張實為之最,凜冽威風,萬夫之雄。荊州之役,群盜鼎來,公為後拒,畢力盡死以抗群醜,奮髯張目,橫戈一叱,蛇豕異類,裭魄逃遁,虞荊之日,複耀西南。緊公之功,迄今千歲,英靈之氣,森聲如在,在廟食百世,在禮固宜。」樂溫之山,下臨大江,公之神爽,實是寓焉,自古迄今,長載祀典,舟行上下,與茲士民奔走,奉事敢不虔,至九穀嘉生,連被原隰,舸楫往返,安流無恙,陰相之功,在國與民。 天朝累封進爵為王,唯是廟宇興建歲久,行廊爛頹,往來諮嗟,力莫能振。郡守李公向者趨朝,只謁祠下,再拜祈禱,厥應如響,至郡未幾,首議修繕,自捐金帛,眾趨成之,功費雖多,了不病民,徹去卑陋,增飾輪奐,開展地基,比舊加倍。是役也,議興於庚午之冬,落成於辛未之春,唯公既有以利其民矣。又有以奉其神,民和神安,福祿來宜行將,以是賀公剛中忝吏是邑,複董是役,知之為詳,敢俱以記。雄威廟在縣東七里 東嶽廟在縣東四里 蕭公廟在縣南岷江之側 秀才廟即水府祠,在縣西一里許,天順二年英佑侯甥李唯崇秀才現於此,鄉民毛天倫遂貿隙地建祠祀之。
公署
[編輯]縣治在正街西,即唐武德間所建樂溫縣舊址,幕廳,在治內側,戒石亭在廳事前,旌善申明二亭在縣治前鼓樓外。置官知縣、縣丞、主簿三員,首領官典吏一員,吏二十一名布政分司在縣東六十步。按察分司在縣東五十步 龍溪水驛在縣南五十步,驛丞一員、吏一名。陰陽學在縣東四十步,訓術一員。醫學在縣東一百步,訓科一員。僧會司在定慧寺,距縣東一里,僧會一員。養濟院在縣東二里 積濟倉二所,一在縣北二里,一在縣東北邑厲壇西。預備倉三 所,一在縣東北五里,一在縣東安樂里,一在縣北葛蘭里。
學校
[編輯]儒學在縣西北百步許,元至正年間建,國朝洪武八年知縣沙文達重修。前為大成殿,兩廡戟門、欞星門。神廚、神庫如制,後為明倫堂東西二齋。會饌堂,其射圃在欞星門側。置官教諭一員,訓導兩員,廩增生員四十名,吏一名。正統十一年教諭朱經撰《重修廟學記》曰:「聖賢之道,寓於六經,猶菽粟布帛之於人不可一日無也。然而培根浚源之地,莫切於學。校之教而追遠報本於先聖先賢者尤在於嚴。禮殿門廡之制,籩豆 簋之飾,此振古迄今有天下國家者未有不從,是為首務也。天啟皇明誕敷之教,遠宗堯舜之道,以興唐虞之治,所以大化興行於上,而承休弼羨於下者尤在於郡邑,得其人焉。觀之與古若文翁崇儒於蜀郡,衛颯興學於桂陽,殆非可以以一二計也。蓋天理人心,萬古一致,豈謂今人之不如古哉!長壽邑 居渝川下流,俗尚儒雅,蔚為重慶望邑。其學校禮殿門廊之制,創自洪武壬子,迄今七十五年,摧頹傾圮。正統己未冬,前大尹漢川尹晉判簿桂陽何恕撤舊殿而更新之,余皆阻於多務而未治觀者鹹興不足之歎。歲甲子夏,淮海何聰來令茲邑,謁廟之日慨然歎曰:『是邑學校未修,餘之責也!』是同縣丞通海王英、主簿何恕謀議,鑿石取材,日積月累。而棟樑榱桷之需,瓴甓柱礎之用既備,且整創始於正統乙丑前,立戟門四楹,東西兩廡各六棟,長廊周回,庭陛嚴正, 飛跂棘而朱彩髹漆,輝煥炳耀。與夫神廚 豆鼎爵祭祀之器,師生宅舍齋罔廩忔之所,莫不煥然一新。丙寅冬闕功告成,余時叨教,是庠誼不可以無記,乃述其顛末,命工鐫石以傳不朽,嗚呼!國之大政,治興教也,教之不率而後治之,是教先乎治也。其責系乎守令,唯茲長壽何幸!得賢令佐,道同志,合悉力,殫慮於庠序之修。若是豈非知聖賢之道,為治化之本,而學校之教為培根浚源之地乎?是不可以不書。」
樓閣
[編輯]文昌閣在縣西一里石岩,古鐫文昌神像於上,永樂六年建閣覆之。
壇墠
[編輯]社稷壇在縣西北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東一里 邑厲壇在縣北三里。俱洪武八年知縣沙文達建。
橋樑
[編輯]- 冉師橋在縣東六里
- 樊家橋在縣西一十五里
- 卷洞橋在縣西三十里
- 杜周橋在縣東八里
- 新橋在縣北四十里
- 小石橋在縣北五十里
- 大石橋在縣北六十里
- 興賢橋在縣西十步
- 葛蘭橋在縣北七十五里
- 楊清橋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 沙河橋在縣北八十里
- 如意橋在縣西一里
- 太平橋在縣北九十二里
- 永清橋在縣北十五里
- 海棠橋在縣北一百里
- 磧溪橋在縣西六十里
- 高橋在縣西六十里
- 沙溪橋在縣西九十里
井泉
[編輯]八角井在縣西北一里許,終歲湧泉不竭,可濟數百家之汲,井內以石甃成八角,因名。
古跡
[編輯]溫山縣在縣東北一百里,宋乾德二年為溫山縣,至和元年主簿呂潛重修,熙寧七年省溫山為鎮,元末兵燹基存。風月台在廢樂溫縣北,有石龕名風月台。文廟古基在縣西北一里,與今文廟地基相鄰三十餘步。沙溪鎮在縣北三十里。玉溪鎮在縣北百里,石碑鐫慶壽二字。吉祥寺在縣東北三里,有巨石方長五丈,高阜二丈,其上有碧榕樹,綠茵遮覆周圍十餘丈,石之西南昔人鐫布袋和尚於內,相傳為飛來石也。清淵洞在縣東十里許,歲旱祈禱則應,清澈淵深不可測度。桃源洞在縣東北八里,水自西山來,盤回五十餘里,經杜周、冉師橋來至洞,飛流兩百餘丈入桃花溪,經縣東注大江。金盤山龍洞在縣北七十餘里,山如盤狀,洞居其下,遇旱禱之嘗應。元至正六年,進士冉聰詆口,龍稟天地山川異氣以成型,大而河海,幽而岩穴,在在有之,以其長隱不見,雖知其靈而莫知其神而可感也。唯其至靈而神,故能變化莫測,噓而為雲,吐而為雨,旱而禱焉,盡誠以感,無有不應。昔益州摩呵池龍,化老人聽誦法華經,為僧降雨,此共有感而必應之驗也歟?歲在丙戌,春雨甚吝,四月既望,水澤方通,人間種遲,夏秋之交,複連不雨,田以久枯而易涸,苗就萎黃,立壇祈禱者旗標相望,並無感通,人心惶惶焉。集成宮道士蒲紹正偕武當雲遊,法師陶道明奮然以為己任,為眾所求,自七月初吉,領率清流,依科蕆事。越六日,移禱於西山之麓金盤山之泉洞,詞經呪,行符籙,疲精竭誠者通七畫宵至十二日,悟其有感應之,□□迎靈湫,促眾下山,忽見片雲聿興,北風吹至,少則六合陰晦,但聞空中聲如濤吼未止,途雨點漸。及至回壇,甘澍大作,連日乃止。一境之愁情頓釋,百穀之生意悖興。歲乃大有一雨之力,莫不歸功於是洞之龍君焉。求予記。予謂亢陽為菑歲,或不能免,弭旱而雨,老龍之能事,求有應而不應則在人焉。後之有禱於斯者宜慎思之,若天誠感必通,則龍之德澤流布必遠,寧有窮手,惜不能上徹天聽焉。錫侯封以顯吾鄉,山川英靈之光,雖然能實之著者名必從之,後亦必將有以遇焉。
名宦
[編輯]國朝 張思敬陝西人,洪武十九年任知縣,廉以守己,德以撫民。陳畝江西人,洪武三十年任典史,正直幹濟,不受私謁。凡有賦役,必親驗,其人以差之故,民皆悅之不已。李行簡陝西人,永樂初任縣丞,公勤果斷。後因營造率眾赴山斫木,多方撫恤,民樂於投。張景良江西人,永樂初任教官,攻詩詞作,人多成材。何聰海州人,宣德中任典史,存 心平恕,人甚德之,以艱去改山東長清縣九載,滿長清及長壽交章,薦之升長壽知縣,政績益彰。
人物
[編輯]晏君號北岩,受學考亭,得聖人不傳之妙。譙定字天發,紹聖間與程伊川諸賢注易於涪陵鐵櫃山,時人號為四賢。 賈長卿淹貫經史,文章鳴世。冉聰受學於長卿,以文學稱。張茂先受學於長卿,有儒行,教授鄉里,隱居不仕。 國朝 柳申元末時以通經舉左右諫臣,太祖高皇帝以休致授大名府同知,深得民心,三載考績上京詔升知府。謠雲:「一枝兩枝楊柳發,三朵五朵杏花開。兒童竹馬街前唱,還是舊官今日來。」平日著作,頗有遺稿。劉元菩提里人,洪武初任吏部主事,升員外,奉使經河南,見餓殍盈途,元遂發倉廩賑濟,活饑民數萬,然後上聞。詔諭文武群臣,嘉元忠義。 郭明郁永樂中舉人,任雲南省晉寧州訓導,升駙馬府學錄,國子監助教。學愽文富,屢典文衡。
科目
[編輯]進士
[編輯]國朝 張朝貴登洪武二十六年韓克忠榜進士,任翰林檢討。陳友文登洪武三十五年張信榜進士,任雲南陳貢知縣。黎民登永樂十四年陳循榜進士,任中書舍人。周天民登正統四年施盤榜進士,任刑部主事,升寶慶知府。王宣登正統十年商輅榜進士,任大理評,事升湖廣僉事。王寬登景泰五年孫賢榜進士,任監察禦史。周蕃天民子,成化五年張升榜進士,任行人,升監察禦史。郭綸登成化十一年謝遷榜進士,任望江知縣。彭經登成化十一年謝遷榜進士。
舉人
[編輯]國朝 張妙善曲靖軍民府教授 周麟戶部郎中升漳州知府,已上俱洪武中舉人。汪廷佐江陵訓導 楊應春吏部主事升郎中、雲南參政尋,升南京太僕寺卿。楊鐸監察禦史 高新永寧州同知 沈德廣雲南縣教諭 杜朝政藍田知縣 宋鑒監察禦史 楊慶通城知縣,平易率物,不事苛刻,比滿保留,複任通曆一十八載致仕。趙倫監察禦史 張珪營州前屯衛經歷 梅哲南鄭縣教諭 張原、徐旭、辛俊零陵主簿 高敏枝江知縣 聶實呈貢知縣 傅以明雲南永甯衛經歷 陳廣順德府通判 郭明郁雲南晉寧州訓導,升駙馬府學錄,國子監助教。王用文宣城主簿 袁璉、楊彥、袁慶兵馬司指揮 易謙靖州判官 以上俱永樂中舉人。鄧沂、徐忠、楊宏永平知縣 左坤楚雄府學訓導,以上俱宣德中舉人。王南宣之弟,任南京右軍都督府經歷,升貴州思南知府,正統中舉人。楊珪漢中府學訓導 徐璟常德府通判 熊克明、黃縉、黎複登解元 李嶽漢中府訓導 田盛以上俱景泰中舉人。高昶天順中舉人 陳常、程哲、沈時傑、王恩南之侄盧錦,以上俱成化中舉人。
應貢
[編輯]易仁富、何世原、真一春、張志善、李文廣、駱子義羅次知縣 程璣江夏訓導 許必符當陽訓導 楊子能藍田典史 以上俱洪武中貢。張昱沅江教諭 周異交趾縣丞 杜朝政藍田知縣 但友賢山西都司斷事,升大理評事。戴思文、羅川新城知縣 龍宣、傅以明永甯衛經歷 張原、徐忠、程文、朱福、夏敏、劉文諒、胡穆、張文貴以上俱永樂中貢。江升澄江府照磨 李亨長沙府學訓導 何倫武康縣丞 郭鼎平壩衛知事 彭驥漢陽訓導 楊琦安慶府經歷 李讓辰州府學訓導 姜祿、張佐三元縣丞 塗皋休寧縣丞 熊威通海知縣 淳謙貴州長官司吏目 真鏜湖廣理問 陳珪饒州守禦千戶所吏目 李春、李清、魏能、喻秉、羅以泰、郭彥成,以上俱正統中貢。楊泰、陶本琦隴西教諭 陳良、駱濟、王禮、劉文泰,以上俱景泰中貢。
薦舉
[編輯]熊昭洪武十一年以儒士任犍為縣學訓導 李晟洪武三十三年以吏員任禮部主事 周道遠洪武初以人材任刑部郎中 朱敏洪武中領能吏之薦擢左軍都督府左參軍 楊琦以賢良方正任安慶府經歷
功賞
[編輯]劉希哲永樂中奮身報效,從征雲南麗麓川、貴州有功,累功湖廣鎮遠衛指揮同知。胡仲倫由知印任雲南鹽課提舉司吏目,天順元年以 使虜,升通政司經歷司知事,隨會昌侯孫繼宗書辦。
恩封
[編輯]但福榮友賢父,敕封大理寺左評事。楊彥成應春父,永樂中敕贈吏部稽勳司主事。周紹敬天民父,景泰元年敕贈承德郎戶部陝西司主事。王宗麒宣之父,景泰三年敕封文林郞、大理寺右評事,又以子南貴,加封奉政大夫、右軍都督府經歷。楊子文慶之父,正統元年敕贈湖廣通城知縣。
旌異
[編輯]王孟慶、周天祥、李公斐天順中各輸栗詔授冠帶榮身
恩例
[編輯]郭明理年九十,天順中詔授冠帶。
孝行
[編輯]但仕俊、祖友賢任大理評事,休致,仕俊事之極孝,及終葬之,廬墓三年。有司以聞,分巡按察司副使彭韶立篤行坊以旌異之。
題詠
[編輯]樂昌十景 西崖瀑布涿郡李斆布政使 萬丈青山里,維開碧玉溝。寒光飛天練,清氣接二秋。不見源頭出,疑從天上流。奇哉真妙用,千古洗民憂。 北觀煙霞 山外又重山,風光異世寰。星霞多羽客,龍虎壯仙關。瑞靄千章錦,雲連九轉丹。苦封碑字漏,淨洗再來詣。 鳳山春色 群峰環似畫,景獨鳳山濃。漏日芙蓉錦,一川揚榔風。暖含香霧翠,晴帶曉雪紅。信是春如海,人家錦繡中。 龍寨秋容 疊障滄江上,蟠回勢若龍。凝寒秋氣蕭, 翠露華濃。輔運生賢俊,與雲成歲功。兩餘閒眺望,一柱 晴空。 吉祥飛石 當年飛巨石,千古兆開山。隱隱和煙濕,蒼蒼帶兩寒。嵐光連寶剎,雲氣接禪開。勝境西川最,碑文總練班。 桃源洞天 洞口桃千樹,東風幾度花。隔溪羊起石,經宿棗如瓜。犬吠雲深處,鶴鳴月欲斜。有人曾到此,日日飯胡麻。 山寺晚鐘 紺殿層空出,鯨音及曉來。幾驚塵夢破,一喚利途回。月向樓西掛,日從海底回。寥寥天地廓,萬戶一齊開。 江亭夜月 月到江亭上,江空景更幽。波光含素魄,亭影入清流。玉路中天崢,金風萬里秋。漁舟何處客,歟乃隔滄州。 石筍擎天 形勝孤高處,群峰四面環。筍攢霄漢上,柱立鬥牛間。水露伸仙掌,千雲疊髻鬟。當年叱不起,萬古護雲關。 銀鵝映日 山深絕點誒,天霄盡圖開。麗日當崖射,銀鵝表瑞來。交光爭潔白,對彩兩徘徊。鷗鷺休回首,無心混草萊。
記述
[編輯]八景圖詩序國子監助教邑人郭明鬱序曰:「長壽,古樂溫也。地隸重慶,境內外皆佳山水,而其最盛者大江南流,宛然玉凡。羅園北峙,儼乎屏風縈紆曲折,如走龍蛇。則磧溪、桃花溪之映帶為勝驤,羅列如排隊。使則龍寨山、走馬嶺、黃牛嶺之關鍵焉。孤嶂特立,崇隆突兀,如樓臺之高聳者,菩提山也。岡巒起疊,張拱端好如翼之飛伏者,鳳山也。隆然拔地而起,綿亙百數十里,如重城厚廓之環衛者,又東西山也。□五果三峰崢嶸,欝秀如芙蓉之發豔於青天白日,四時朝暮,草木榮悴,晦明晴雨變化不一,尤足登覽者乎。前輩嘗即其中所有品題為八景,曰:鳳山春色、龍寨秋容、定慧勝鐘、江亭夜月、吉祥飛石、桃源洞天、西崖瀑布、北觀煙霞,亦既登諸圖志矣。正統己未,予解官歸,自鄭披玩之餘,竊以為吾邑之景固不止此,姑舉其一二勝者,言之占石筍之擎天、銀鵝之向日,皆天然景象,可賞可說可詠可歌者,苟或遺焉。正猶昔人之志,瑯玡而不可收,鄅子之借稻,又甯免後人之歎乎!用是遂增入為十景,適古舒郡幕同邑揚奇良玉書來征予八景詩序,遂命善綸者模寫十圖,並詳疏其景於各圖之右,仍每賦一絕以紀其概,乃為之言曰:詩雲崧高維嶽,峻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則賢才之生本乎。山川之秀,理固然也。然嘗以吾蜀觀之,自有此天地已有此眉山閬水矣!必待老泉父子、堯叟昆季者出而後方顯名於海內,豈非地因人而益重乎?夫然則鐘吾長壽地靈而生者,必以古之聖賢自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俾德業,聞望起,人敬慕,而一出一處足為輕重。如孟軻氏所謂:名世者,斯不愧矣!茲雖非序景者所急,然勵世風誠不可少,因特及之良玉,慎勿以我為遷雲,是為序。」
南川縣
[編輯]建制沿革
[編輯]南川縣在府東三百一十里,禹貢梁州之域,天文井鬼分野,春秋戰國為巴地,秦屬巴郡,西漢屬巴郡之江州及枳縣地。漢武帝開西南夷,置牂牁郡,之南則牂牁郡之境,郡之北則巴郡之故疆,東漢、晉、宋、齊因之,後為夷所據。唐初置南州,武德二年更名僰州,四年複為南州,置隆陽縣,先天元年更名為南川,尋南平獠遣使納款,以其地隸渝州。太宗分渝州巴縣南界置南平州,改為霸州,二郡俱在渝州南境。宋平蜀,南川先歸化,升為懷化軍,隸渝州,其後收復疆土,建南平軍,領縣二:隆化、南川。元省南平軍隆化縣置南川縣。國朝因之隸重慶府。
疆界
[編輯]東至武隆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巴縣界一百一十里,南至播州界八十里,北至涪州界三百里。東到武隆縣治一百里,西到巴縣治三百一十里,南到播州夜郎遞運所治三百八十里,北到涪州治四百里,東南到真州治二百里,西北到長壽縣治二百二十里,東北到武隆縣治二百二十里,西南到綦江縣治一百一十里。
地名
[編輯]南平牂牁懷化渝南(見沿革)
形勝
[編輯]據涪之南,接播之北,巴江翼其右,武隆聯其左,雲山疊翠,溪水縈回。
風俗
[編輯]民多質實,禮尚節儉,盡力農桑,知懷信義。
山川
[編輯]- 熊井山在縣南三里,上有井水味鹹
- 水井山在縣東八十里,山頭有井
- 鏵容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山似鏵頭
- 羅圍城山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其山似城周圍,因名
- 來遊山在縣西七里,遠客皆憩息於此
- 紅寨山又名馮寨山,在縣東六十里,俗傳馮家於此作寨
- 牛心山在縣東北七里,山似牛心
- 鼇頭山在縣南一里,山形雄,勢似鼇
- 馬腦山在縣南九十里,山勢高昂如馬
- 白露山在縣南三里
- 青山在縣西南六十里
- 方鬥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山勢最高形如方鬥
- 金佛寺山去縣百一十里,其山最高險,人跡罕到
- 板鬥山在縣北九十里,形如板鬥
- 羅通山在縣北二十五里
- 雲山在縣南九十里,常出雲氣
- 雙寨山在縣西八十里,兩山峙立,古人作寨其上
- 九臺山在縣北九十里,山有九台
- 南山在縣南三十里
- 最高山在縣東南九十里,林箐深密,視眾山獨出
- 九盤山在縣東三十里,路旋九折
- 永隆山在縣西二十里,高聳深厚,因名
- 置燈山在縣南三十里,昔人逢節置燈於此
- 山在縣西北十里
- 鳳凰山在縣北七十里,其形似凰
- 九遞山在縣東六十里,絕壁如綠,人視其色之昏明以候晴雨,上有水瀦為洞,又有石龍,初非鐫刻,洞以龍因名
- 龍床灘在縣北五十里許,世傳龍床如拭,濟舟必吉,龍床髣髴,濟舟必沒,此語頗信
- 奉恩溪在縣西十里許,溪上流有色如水銀,形如白蛇者二,泝灘上下,人或以為寶劍之精
- 獅子峰與鳳凰山相距不數里,形如獅子
- 南江眾溪會合至三溪,可通舟楫,行三十里至綦市,自綦市至南江口會於大江
- 流金水在舊隆化縣南五里,水色如黃金,泥之沉下者與琉黃無異,相傳水之發源乃琉黃所出處
- 櫃崖山在縣東崖間有石,如櫃之狀
- 三潮水在縣北三里,石泉一穴,故老相傳先年每日泉水三溢,湧高二尺許,散漫而下,其流至今不竭
- 東溪即四十八渡水,在縣東三十里,兩岸多山,其流遲回委曲,陸行者渡此四十有八,須半日方過焉
- 僰溪在縣西北三里,從夜郎境流過縣西北
- 葛溪在縣治前老龍洞在縣東南八十里,溪洞深遂,旱禱則應
- 三泉洞在縣東六十里,洞石回曲,深遠數百步,約高丈餘,澗如之可容十數人,有石床可坐臥。左右二洞門相距七八十步,各高廣四五尺,路相通,會而有低昂,石內石泉三穴,自下湧上,出左洞門順流,而田賴灌溉,旱禱則應
城堡
[編輯]西、南、北三面皆築土城,歲久傾圮。成化中,知縣劉斐修葺,仍於東面創立排柵。
土產
[編輯]見府志。
戶口
[編輯]洪武二十四年,版籍戶壹千柒拾戶,口柒千伍百貳拾陸口。 永樂十年,版籍戶柒百陸拾二戶,口伍千肆百捌拾三口。 成化八年,版籍戶捌百柒拾貳戶,口陸千三百四口。
賦稅
[編輯]洪武二十四年,版籍田地伍百肆拾捌頃肆畝壹厘陸毫,稅糧伍千壹百貳拾玖石貳鬥伍合肆勺玖鈔捌撮,茶課芽葉茶玖百肆拾柒斤玖兩貳錢。 永樂十年,版籍田地肆百伍拾三頃貳拾畝肆分陸厘,稅糧肆千三百五石壹鬥肆升六合陸勺壹撮伍厘,茶課芽葉茶壹千捌百三拾伍斤壹拾五兩貳錢。 成化八年,版籍官民田地伍百壹拾頃三拾捌畝柒分,稅糧肆千柒百拾玖擔玖升伍合,茶課芽葉茶壹千捌百三拾柒斤壹拾肆兩陸錢。
鄉里
[編輯]本縣所轄六里 白土、梁堅、福祿、羅秀、富順、豐隆
郵傳
[編輯]鋪有七 縣前、船溪、磑崖、白土、福祿、沙樹、火
公署
[編輯]縣治前代兵燹不存,國朝洪武初知縣程宏道重建,成化十年,知縣劉斐重修。幕廳在治內,譙樓在治前,申明亭在縣治右,旌善亭在縣治左,置官知縣一員、首領官典史一員、吏十名。按察分司在縣東北二里 陰陽學在縣西,訓術一員。醫學在縣西,訓科一員。長濟倉在縣東 養濟院在縣東街
學校
[編輯]儒學在縣治西。國朝洪武初知縣程光道建,歲久傾頹,正統及今,知縣董端、劉斐相繼修葺。前為大成殿,東西廡戟門、欞星門,後為明倫堂,東西齋會饌堂。學之前為射圃,其側為文昌祠,置官教諭一員,訓導二員,廩增生員四十名,吏一名。宋延祐戊午權教諭耆儒韋宜孫撰舊學碑,記曰:「南平軍,今之南川,古之隆化也。全盛之時,僻處南方兵戈之所,未到四方文物之士。避難者眾,習俗漸染,家詩戶書,遂稱文物之邦。任於此者,皆名公巨卿、當世豪傑,三歲大比,舉不乏人。如趙南疇先生父子、韋叔正叔侄父子、張商望等輩皆自科目出,中間亦有著述流傳於世,皆學校涵養人才之所由致也。戊午兵火後,正殿隳廢,講堂傾圮,旦望諸儒,行香春秋,二丁報本,官儒陪班並無駐足之地,識者寒心。自聖朝混一以來,路府州縣,莫不以建學為第一事,累事是邑之政者因循苟且,一日必葺者難其人。中牟薛麟承事,顧瞻舊基,惻然動念,獎諸儒。令尹馬廷下車之初,不忍坐視,首以學校為重,上能體聖天子崇儒重道之美意,下合同僚主簿董旻禩率諸儒能繼承舊令尹之政,先聖十哲,革故鼎新,文風丕振,三年之間,戶口增,獄訟簡,盜賊化為君子,愁歎轉為謳歌。非賢令尹之政,感召何以臻此,耆老人等舉留於本路,乞轉聞於省台,宜孫等忝為學掾,目擊盛事,豈容緘墨,遂為之記。」致和元年進士楊先韓撰《修學記》曰:「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則學校之設,非專為儒流也。」《詩》雲:「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彛,好是懿德。」人之秉彛好德之心,則皆有君臣、父子、夫婦、朋友、長幼之倫,然非在上者建學立教,有以明之。使知人之所以為人異於禽獸者,在此則亦安能循理盡分,知有義、有親、有別、有信、有序之不可一日無者哉!是以成周盛時,人自童蒙,朝夕恆受教於家塾,比其少長遷之黨庠,迨其成才進之,鄉序、鄉大夫、鄉老為之師,三年大比,則考其德行、道藝,獻其書於王,王拜受之,登於天府,謂之造士,夫以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今之縣學,猶古之鄉序也,今之邑宰,猶古之鄉大夫也。則縣學乃毓秀興賢之地,所系豈小小哉?南川山水,縣孔廟古基背硯池泉,而筆架峰左列鐘鼓、右捧印臺,為一邑勝處。地靈人傑,斯文發祥,在承平時,擢巍科、登顯仕者舉不乏人。自戊午兵劫,極丙子丁醜之間,士民散亡,學校荒廢。至元戊寅,南北混一,始立縣事,凡百草創,未遑爼豆。延祐戊午,縣令馬君諱廷掃除瓦礫,更修禮廟,覆以茅茨,春秋旦望,聚集群儒,祝延聖壽,稍稍禮儀,歲久弊漏,無以妥聖靈,宣文化,嚚訴不興,先生樂道,人之善願。顧予記文刻之石以示來著,余常觀朱文公作修學記,凡七而作縣學者,居其五皆美邑,令興學化民,而邑之人才風俗實有賴。今楊公政教之善,眾口成碑,亦何待於余文?雖然載口碑以成文,人心天理,愈久愈著,此又碑之不可磨者,故喜而為之書。
寺觀
[編輯]徧福寺在縣東北二百步許 文昌觀在縣南一里
祠廟
[編輯]川主廟在縣東南 土主廟在縣西,俱洪武十四年知縣徐成建。城隍廟在縣東南,洪武四年知縣程光道建。蕭公廟在縣東南,天順八年邑人胡清建。
壇墠
[編輯]社稷壇在縣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 邑厲壇在縣北
橋樑
[編輯]西橋在縣西街 僰水橋在縣西三里 倒石橋在縣北三十里 縣門橋在縣門正街 南橋在縣街南 鎮江橋在縣西五十里 船溪橋在縣西一十里 觀音橋在縣西四十里 白土橋在縣西五十里 水東橋在縣西五十里
古跡
[編輯]南平軍在縣南九十里,宋建,今廢,有台。景元送南平以知軍序:「南平故漢巴渝地,至唐猶以獠名,我朝元豐中,聲教遠浹,始即其地置軍焉,百三四十年間,浸以道德,熏以詩書,斌斌焉,與東西川等矣。紹定四年冬,予友江君往為之守,將行請曰:『南平地雜民夷,有赤子龍蛇之異,擾而訓之政未易也,將何以教我?』予唯江君之先象州,以吏治名當世。江君氏世學踵儒科,嘗令靖之永平,即倅靖廉白清簡,人便安之,以其治靖者治南平,直易易耳。顧弗自足而求助於予,此樂正子好善之心,孟氏所謂優於天下者也,推以治平,何鄉不可?獨南平乎哉?然常竊歎古之為政者變戎而華,今之吏者驅民而狄。昔者箕子八條之化、孔子九夷之居,皆聖人事,吾不敢以律後世。若錫光任延漢守將耳,於交址能興其禮義之俗,於九真能迪以父子之性,是不曰變戎而華乎?今之饕雷吏羅布郡縣,小者為車為蚋,以殘人之膚,大者為猰貐為鑿齒以血人之頸,以刃其家,以封其孥,於是民始蒿熊,喪其樂生之志而甘自棄於盜賊之徒矣!是不曰驅民而狄乎?故為政者,以厚視其人,雖戎而華可也,以薄待其人,雖民而狄弗難矣!循其本而觀之為吏者,不自狄其身,然後能不狄,北民蓋續貨而忘義者,狄也。喜殺而 仁者,狄也。以中國之士大夫為天子之命吏而其所為無異於狄,亦何恠其民之狄哉?予方疾當世之吏穽吾民於狄,故因君之請而一吐之。儻以為然,則顧風示屬縣之為吏者,使皆懋於仁而聳於義,不亦可乎?江君曰然,遂書以贈。儒學舊基在縣東南二里,宋淳祐中知南平軍事韓伯異建,元延祐中重修,今廢,基存。四岩九堡自熊本平夷獠木鬥,得地五百里,四岩九堡建南平軍。塞樂園在縣西,郭東太守封,固以邊境寧靜,營治為遊宴之地,內有風月、賞心二亭及綠漪軒。飛雲樓在縣普澤寺,有四樓曰飛雲、萬卷、衍慶、凝香,又有亭台。在圃前有一橋,曰登瀛。朝爽堂在舊南平軍,倅廳又有四亭,曰晚靜、橫靜、壁枕、流溪,堂俯臨江,皐為觀覽之勝。雲山堂宋劉夷書詩:「山遠郡樓秋過雨,月臨池樹晚生煙。」 懷清台在縣境,秦時有寡婦清得丹穴而擅其利,用財自衛,始皇以為貞婦,故築此台。北閣、鹿箇堡、白錦堡去播州三百里,系納土官楊光榮子孫世襲守之。神像觀在縣東南,元末兵燹,觀廢基存。廢丹山縣在縣東南三十里,唐置。三溪縣城唐貞觀中置,屬南州城,甚高險。廢隆化縣唐置,後改賓化,屬涪州,宋屬南平軍。孝婦泉在縣南,俗傳為孝婦所感而出泉,極甘冷。秋泉在縣東李氏園側,李紹隆常倅此,已而居焉,自為泉記。
名宦
[編輯]張商英熙甯中知南川縣,章惇經制夔路,狎侮州縣,商英隨機折之,落落出其上,惇大喜,延焉上客。劉孝標知南州時,夷獠數為患,孝標請置郡縣以統治之,轉運使詛其議,朝廷繼得其詳,卒建軍壘,自是遠人安之。陳少游為令南川,有善政。 國朝 程光道洪武四年,知縣事,剛果有為,政績顯著。徐成洪武十二年任知縣,處事有方,吏民畏服。趙貞宣德六年任知縣,豈弟,存心勤勞撫字。
人物
[編輯]尹珎武帝時,從汝南許叔重,受五經還,教授其鄉,於是南域始知學。
科目
[編輯]舉人
[編輯]國朝 石觀洪武中舉人 冉仕清、李隆長安主簿 胡謙監察禦史 吳彧、吳誠桐廬主簿 晏欽、李恂、楊清攸縣縣丞 李海、餘良俱永樂中舉人 張琳永福教諭,俱宣德中舉人。張弘信辰州府訓導,天順中舉人。
應貢
[編輯]蘇志高任司務,升郎中,後升山東參政。施天與蘇州府推官,升通判,後升戶部主事。張升、程鵬、楊榮、周文、王志、劉文顯、楊敬灌陽知縣,俱永樂中貢。馮鎔洪熙中貢 楊明德石舊知縣 李文興嘉魚縣丞 劉順、陳謨、冉毅、李春、蔣益俱宣德中貢 蕭清靈台知縣 盧遜雲南吏目 楊仕敬河西知縣 毛祥、黃理倉副使 曾鐘廣陽衛經歷,俱正統中貢。袁彬鴻臚寺序班 胡政、方志廣、何清已上三人冠帶。李瀷廣通知縣 李貞寧鄉主簿,俱景泰中貢。晏魁馬龍州同知 周紀典寶副 周輝武昌府訓導,俱天順中貢。胡文衡冠帶 李讓、姜進、吳繼、王克恭、廖真、李誠、李道明冠帶 夏清、向善俱成化中貢
恩封
[編輯]曾友信鐘之父,天順中贈征仕郎,廣陽衛經歷。
孝行
[編輯]吳仕坤父斌,任山東濟寧州閘官,患病,仕坤奉湯藥,親嘗糞,竭資醫治不愈,而終寄葬於彼。廬墓三載服闋,家貧嫁女,得財歸葬,朝暮奉祀如事生。正統中,詔旌表孝行之門。
題詠
[編輯]渝南即景趙彥邁 蕞地曾無一掌平,由來作郡亦強名。峰連萬壑山橫翠,川合三江水繞城。 (闕) (記述:) ..泰定乙丑秋,楊君承直以關西名家嘗為蜀省譯史,出宰茲邑,首謁先聖,顧瞻廟貌,惻然於懷,乃召邑士治之對。以 儒戶力單,必賴賢宰,主維方可,宰亦以為己任,乃樂捐己金,吏亦割俸,諸儒等第出緡,置簿出入不容粟,私勸勉邑民子來助 役,入山采斫木章竹箇,各稱其材。瓦石釘檺,躬自計度。歲丙寅良月,首構正殿,至臘畢工,象設衣冠左右位次,皆合禮制。 章采一新,又念講堂旦望說書,所以發揚孔孟明倫之教,尤不可缺。經營區處,眾力協辦,不日落成。是役也,主簿梁秀、典 史樊世傑實贊助之,縣教諭楊丹書來請,曰:我等僻居山林,送迎縣官已十數,類以簿書催科為能,豈肯留意學校,興其文風 有如吾宰楊公之賢者乎?蓋其在官三年,一廉自守,流民四集..
綦江縣
[編輯]建制沿革
[編輯]綦江在府西南二百里,禹貢梁州之域,天文井鬼分野。地本古之綦市,漢唐以前不可考,宋置南平軍,即今之趕水,與綦市相去九十里。綦市屬南平軍,至元廢南平軍,以綦市為長官司,屬播州。元末明氏僭據,罷長官司改為綦江縣。國朝洪武初歸附,仍為綦江縣,隸重慶府。
疆界
[編輯]東至南川縣東鄉河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江津縣白渡驛界二十里;南至播州界牌鋪界二十里;北至巴縣分水嶺界四十里。東到南川縣治二百二十里;西到江津縣治二百里;南到播州宣慰司治六百里;北到巴縣治二百里;東南到播州吊絲山一百二十里;東北到長壽縣治三百里;西南到合江縣治四百里;西北到巴縣魚洞驛治二百三十里。
地名
[編輯]南平
形勝
[編輯]左挾瀛山,右依石筍,白渡、小江縈回,前後與貴播接境。
風俗
[編輯]民俗簡樸,勤於耕織,漸尚禮義,不好爭競。
山川
[編輯]石筍山在縣西二十里,其狀如筍。瀛山在縣東一十里,其狀類海中蓬瀛。牛岡山在縣北二十里,其狀高聳蜿蜒如牛。朽石埡山在縣南百五十里,以其山石碎虛崖峭壁故名。古傅山在縣西五十里,山麓有大崖坎,相傳昔有古、傅二姓居此。丁山箐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勢若丁字,林木蔥欝。龍磴山在縣西七十里,山勢蜿蜒如龍,又多石磴。綦江水源發播州界中山箐,北流至縣,環繞於左,複西入岷江,合流東注。沙溪灘在縣北三十里,灘多沙磧。瑪瑙灘在縣左,昔嘗出瑪瑙。珎珠灘在縣左,昔嘗出珠。白渡灘在縣西二十里,昔有白姓居其旁。 古跡灘、滑石灘、苦竹灘、移欄灘、塔坪灘、車灘、虎腦灘、五岔灘、金子灘、木頭灘、鎮坪灘
土產
[編輯]見府志。
戶口
[編輯]洪武二十四年,版籍戶捌百捌拾柒戶,口陸仟玖百捌拾肆口。 永樂十年,版籍戶陸百肆拾壹戶,口三千伍百陸拾捌口。 成化八年,版籍戶陸百壹拾伍戶,口三千捌百貳拾三口。
賦稅
[編輯]洪武二十四年,版籍田地塘三百肆拾柒頃柒拾柒畝三厘伍毫;稅糧三千伍百貳拾伍石肆鬥肆升柒合五勺三抄玖撮伍圭;棉花三百三拾肆斤肆兩伍錢貳分,折織大布捌拾三匹零花貳斤肆兩伍錢肆分;片麻貳百肆拾伍斤伍兩捌錢,折米貳拾陸石貳鬥伍升壹合三勺三抄柒撮伍圭;藍靛貳百貳拾陸斤壹拾貳兩,折米肆石捌鬥伍升壹合肆勺。 永樂十年,版籍田地塘貳百陸拾肆頃肆拾玖畝壹分伍厘伍毫;稅糧貳千陸百柒拾貳石貳鬥三升捌合伍勺貳抄四撮;棉花貳百肆拾肆斤壹拾三兩柒錢肆分,折織大布陸拾壹匹零花壹拾三兩柒錢肆分;片麻壹百捌拾壹斤三兩陸錢,折米壹拾玖石三鬥捌升捌合貳勺柒抄伍圭;藍靛壹百柒拾捌斤肆兩,折米三石捌鬥壹升三合捌勺伍抄;額辦各色課鈔壹千捌百肆貫貳百文;魚油折收桐油壹百壹拾三斤壹拾三兩陸錢;魚鰾貳斤伍兩玖錢伍分;翎毛壹千壹百三拾玖根;成化八年,版籍田地塘貳百玖拾伍頃捌拾陸畝貳分伍厘伍毫;稅糧貳千玖百三拾三石陸鬥柒升捌合陸勺陸抄貳撮伍圭;歲辦各色課鈔壹千柒百伍拾貫柒百陸拾文;魚油折收桐油壹百壹拾三斤壹拾三兩陸錢;魚鰾貳斤伍兩玖錢伍分;翎毛壹千壹百三拾玖根。
里鎮
[編輯]本縣所轄五里 東多、白渡、扶歡、永成、遵化,南川鎮在縣北四十里。
郵傳
[編輯]鋪十有二 縣門、至登、崖門、瀘頭、魚梁、古磊、石盤、銅鑼、棗園、太公、朽石、安穩
公署
[編輯]縣治即舊長官司基址 國朝洪武初重建,幕廳在治內,譙樓在治前,申明、旌善二亭在治南。置官知縣一員,首領官 典史一員,吏九名。布政分司,在縣西南六百步。按察分司在縣南三百步。陰陽學在縣北三百步,訓術一員。醫學在縣西一里,訓科一員。僧會司在勝果寺 東溪巡檢司在縣南六十里,巡檢一員、吏一名。東溪馬驛在縣西六十里 安穩馬驛在縣南一百二十里,二驛俱驛丞一員、吏一名。永濟倉在縣西六百步 預備倉在城隍廟左
學校
[編輯]儒學在縣西南,古未建學,至元、德祐中,以綦市為長官司,始立學,後廢。國朝洪武末,典史張均讓、教諭傅懋重建,造次未備。至景泰、成化間,四川參政吳昌衍、謝 ,僉事戴實以公務按臨,督率知縣徐榮等增修。前為大成殿,東西廡戟 門、檽星門,神廚後為明倫堂,東西齋會饌堂,其左為文昌祠、禦書閣,射圃則拓地於玄妙觀之左,其制始備。置官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廩增生員三十四名、附學生九名、吏一名。
寺觀
[編輯]勝果寺在縣西一里,僧會司在焉。大興寺、古跡寺、龍塘寺、白鶴寺、崇恩寺、白雲寺、歡山寺、觀音寺、石角寺、古佛寺、萬壽寺
祠廟
[編輯]城隍廟在縣南六百步 東嶽廟在縣南八十步,元末兵燹,國朝洪武中重修。二郎廟即秦李冰之神,在縣東半里。普澤廟乃巴縣、璧山土主之神,在縣南七十步。
壇墠
[編輯]社稷壇在縣西南二里,洪武九年建。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東南二里,洪武九年建。邑厲壇在縣北一里,洪武九年建。
橋樑
[編輯]孝感橋在縣南六十里,上有小市。世傳宋紹興甲戌,里婦從其姑,過溪,姑落水中,婦即隨救之,漂至灘下,恍若有人扶之而出,姑婦俱全活,因名孝感。魚梁橋在縣南三十里,成化九年知縣徐榮建。
古跡
[編輯]南平軍在縣南九十里,宋立元罷,遺址尚存。玄妙觀在儒學左,觀毀基存。真武觀在縣綦水之左,觀毀基存。
名宦
[編輯]國朝彭鑒江西建昌人,宣德初任知縣,撫字有方,民皆樂業,升監察禦史,人到於今思之。
科目
[編輯]進士
[編輯]國朝劉定昌成化十年舉人,登十一年謝遷榜進士。
舉人
[編輯]王升洪武中舉人 熊義河西知縣 袁恭大姚知縣 劉斌、楊亨長沙府推官。黃鉞、綦冕咸陽教諭,俱永樂中舉人。歐日良景泰中舉人。
應貢
[編輯]勝金州判官 章宗都司斷事,俱洪武中貢。金鑒光祿寺署丞 周禮密木州吏目 程通周府典簿,俱永樂中貢。綦禎海陽知縣 王昌順汝寧府推官 王道立甘州衛經歷 胡璉俱宣德中貢 李源、蒙政、王讓、牟迪、 翁貴、杜充武衛知事 張輅甘肅衛經歷 熊祥俱正統中貢 彭敏、陳剛、周秉政、李輝、王止善、李端、陳聰、盧敏俱景泰中貢 張洪、莫震、王執中、陳以祿、包友成、黃廷器俱天順中貢 封彥舉、萬里、劉仲莊、劉伏昌、杜祥、張緯俱成化中貢
旌異
[編輯]任釗、羅添秀俱附廓里人,天順三年,輸粟一百石於貴州倉,均旌異為義官。王哲思灘里人,輸粟五十石,旌為義民。
題詠
[編輯]南平八景 龍角溪聲 穹然怪石立溪邊,溪上潺湲斷複連。潛蜃欲勝掀穉角,蟄龍將奮噴流涎。泠泠明月清風夜,滾滾斜陽過雨天。幾度風雷相動盪,恍疑音響出重淵。 牛岡雪霽 城南前望列橫岡,積雪初消霽色光。黃犢整群遊夕逕,烏犍引對臥煦陽。商歌甯戚歡聲動,習戰田單銳氣揚。四海喜逢明盛世,桃林相望景蒼蒼。 瀛山擁翠 山列東南擁秀巒,望中蒼翠隔雲端。落花流水三春暖,古木高風九夏寒。日出千峰晴色媚,雨牧萬壑濕光團。會登絕頂閑周覽,碩挾颷車振羽翰。 月湖涵光 萬頃汪洋似鑒湖,湖光倒浸月輪孤。輝浮蟾厥朝開鏡,影映龍宮夜戲珠。四望雲天同上下,九霄風露逼空虛。澄明似接銀潢泒,千里嬋娟漾玉蜍。 石筍擎天 石峰如筍勢崔巍,上出青冥特壯哉。扳地驚看施壯志,擎天直欲展長材。煙雲歲久籠斑,雨露年深長綠苔。今古穹窿無剝落,全憑元氣作胚胎。 崖門穩步 路出崖門石鐙欹,層層穩步上雲梯。當年開鑿煩民力,今日經遊駐馬蹄。行客每憐春雨積,歸人恆恐夕陽低。往來亦有文章伯,肯把新詩石上題。 勝果梵剎 梵王宮殿接山城,千年猶存勝果名。蔥外松高秋鶴唳,岩前蘿□暮猿鳴。煙雲常逐名香嫋,鐘鼓時傳清吹聲。禪客定回無外事,皈依覺地祝昇平。 玄妙仙家 神仙第宅老煙霞,殿閣丹青歲月賒。騎鶴客傳青鳥信,吹簫人駕紫鸞車。千年花發蟠桃樹,九轉丹成伏火砂。自是洞天風景好,擬從羽士飯胡麻。
江津縣
[編輯]建制沿革
[編輯]江津在府西一百八十里,禹貢梁州之域,天文井鬼分野。漢置江州縣,屬巴郡,其縣即巴郡治所。南齊自郡內移置僰溪口,即今治。西魏改為江陽縣。後周閔帝元年於縣治置七門 郡。隋開皇十八年廢郡改為江津縣,仍屬巴郡。巴郡即渝州也,唐宋元皆因之,元末明氏僭據。國朝洪武初歸附,仍為江津縣,隸重慶府。其縣左右江水環繞,而江北有津,人於此渡,故名。
疆界
[編輯]東至綦江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永川縣界九十里,南至播州界三百里,北至巴縣界五十里。東到綦江縣治一百七十里,西到永川縣治一百二十里,南到播州宣慰司治七百里,北到巴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南到南川縣治四百里,西北到榮昌縣治二百二十里,西南到合江縣治一百三十里,東北到銅梁縣治三百八十里。
地名
[編輯]江州 江陽 幾水
形勝
[編輯]鼎山聳其前,幾江繞其後,界於瀘、渝之間,北接岷江,南連播境,實衝要之大邑也。
風俗
[編輯]人性淳樸,不事浮華,農勤畎畝,士業詩書。
山川
[編輯]鶴山在縣南五十里,常有鶴棲其上。馬驍山在縣北隔江一里,夕驍騎將軍馬邈葬此。綾錦山在縣西四十里,其山花木如錦。君井山在縣西北五十里,有井泉。常以水之盈縮清濁蔔牧宰之賢否。白君山在縣北四十里,或雲六里。昔有江津令白君住此學道成仙,有白君塚,因名。固城山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宋通直郎馮壽致仕居此,黃庭堅為作閑樂記。遊溪山在縣西一百里。唐趙延之常游於此。周陽山在縣西一百五十里,相傳嘗有周、陽二姓居此。聖威山在縣西五十里。有禱輒應。雲篆山在縣東七十里,山有雲氣飛揚如篆。珞璜山在縣東六十里,亦名峰窮峽。珞璜鎮《巴中記》雲:江州縣有東窮峽是也。歡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山頂平坦,人行力倦,於此憩息。石佛山在縣北隔江一里,上有石佛寺。銅鼓山在縣東南八十里,形如銅鼓。龜停山在縣東北六十里,以形似名。洛來山在縣西北一百里,溪水一泒,繞於山下。小中山在縣西北七十里,眾山圍峙,山之小者當其中。淩□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其山高聳,人登若淩霄。女仙山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漢東驛對岷江南岸,有二峰,對立秀拔,相傳山下有羅氏女遇仙乘雲而去,因名。華蓋山在縣西二十里,形如華蓋。樓臺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如樓臺狀。龍登山在縣東南一百里。昔宋太子隱晦時登此山,因名。馬腦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山形若逸馬之狀。石筍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其山若筍森立。雲鳳山在縣北四十里。山形如鳳,常有雲霧覆其上。鳳頂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形如飛鳳之頂。金紫山在縣南六十里 四望山在縣西一百七十里 鼎山在縣南。宋因置鼎山縣,後廢。岷江自岷山發源,過縣界,下渝州,會涪水,合流而東。幾水在縣北,環繞縣治,狀如幾字。確溪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源自合江縣界,流入岷。溪有石如確。樂城溪在縣西二十里,流入岷江。志雲:下有樂城灘。因名。僰溪在縣東南三十里,自南川縣界入於岷江。南齊移江州縣於僰口。俗呼於南溪,是也。遊溪在縣西六十里,南流入岷江。七門灘在縣西七十里,有大石橫江,凡七處,望之如門。
城堡
[編輯]舊有土牆築城,未就。歲久傾塌。成化壬辰,本府同知莫琚督築石城,土牆周數里,以環縣治。置門有九:迎恩、通市、嘉惠、臨江、德感、東埠、南安、西鎮、北固。
土產
[編輯]見府志。
戶口
[編輯]洪武二十四年,版籍戶伍千伍拾壹戶,口肆萬九千壹拾捌口。 永樂十年,版籍戶伍仟壹佰捌拾壹戶,口伍萬肆百肆拾柒口。 成化八年,版籍戶肆千捌百伍拾捌戶,口肆萬捌千捌百肆拾壹口。
賦稅
[編輯]洪武二十四年,版籍田地塘三千壹百三拾三頃柒拾陸畝貳分貳厘伍毫;稅糧三萬伍千伍百玖拾貳石伍鬥柒升六合柒勺肆抄柒撮伍圭;棉花柒百陸斤陸兩貳分,折支大布壹佰柒拾陸疋零花貳斤陸兩貳分。 永樂十年,版籍官民田地塘三千柒拾肆頃柒拾一畝捌厘伍毫;稅糧三萬伍千壹百伍拾肆石柒鬥貳升陸合三勺陸抄三撮伍圭;棉花柒百柒斤壹拾伍兩貳錢貳分折紙大布壹佰柒拾陸匹三斤壹拾兩貳錢貳分;額辦各色課鈔貳千伍百伍拾貫伍百壹拾文;歲辦生熟麂皮壹百陸拾張;翎毛肆千伍百根。 成化八年,版籍官民田地塘三千玖拾肆頃壹拾柒畝伍分伍毫;稅糧三萬伍千壹百陸拾陸石柒鬥玖升陸合陸勺三抄四撮;額辦各色課鈔貳千伍百伍拾伍貫伍百壹拾文;生熟麂皮壹百柒拾張;翎毛肆千伍百根。
鄉里
[編輯]本縣所轄三十七里 三峰、石橋、得感、興孝、游溪、石羊、登雲、靈感、同心、勝中、魯市、延受、清平、進德、五脈、思善、南峰、仁高、白沙、長池、石龍、高詹、羅江、合山、勝燈、筍溪、官山、頂山、高湖、杜市、金紫、落坊、南江、東隅、西隅、西關、江北
郵傳
[編輯]鋪二十有二 縣門、白崖、九龍、石橋、界牌、傍鹿、遊溪、崩土、石碇、龜腦、高埡、南江、九盤、鑒陵、李牛、高歇、杜市、傅渡、傅壩、高東、高湖、白渡
公署
[編輯]縣治創自後周,元末兵燹、國朝洪武初知縣田子真重建,歲久傾圮。宣德中知縣袁旭重修,幕廳在治側,戒石亭在廳事前,又其前為儀門、為鼓樓。治東十步許則建申明亭,治西四十步許則建旌善亭。置官知縣、縣丞、主簿三員,首領官典史一員、吏二十四名。布政分司在縣西一里 按察分司在縣南百步許 僰溪水驛在縣西一里 石羊水驛在縣西六十里 石門水驛在縣西一百二十里 漢東水驛在縣西一百八十里 白渡馬驛在縣南一百二十里。俱置官,驛丞一員,吏一名。青平巡檢司在縣西一百八十里,巡檢一員、吏一名。僧會司在廣壽寺,距縣東二里,僧會一員。道會司在文昌宮,距縣西一里,道會一員。陰陽學在縣東八十步,訓術一員。醫學在縣西六十步,訓科一員。養濟院在縣東二百步 永阜倉在縣東二百一十步 預備倉三所,一在縣西一里許;一在石門,去縣一百二十里;一在遊溪,去縣六十里。
學校
[編輯]儒學在縣治南二百步許,宋治平初建,元末兵燹。國朝洪武初知縣田子真增修,歲久弗稱。宣德中知縣袁旭繼而新之。其前大成殿,東西廡戟門、欞星門,神廚、神庫如制,西廡後建文昌祠,又其前鑿泮池,甃砌以石,如半月形,其後為禦書樓、明倫堂,列東西齋,齋之側為會饌堂。學之東為習射圃,學之西樹瑞竹亭。置官教諭一員、訓導二員、廩增生員四十名、吏一名。宋皇慶癸醜,明新石登記之曰:天地,人知其大也;日月,人知其明也;山嶽,人知其高也;河海,人知其深也;吾夫子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山嶽同其高,與河海同其深,而人不知何也。夫子之道,無形者也。天地、日月、山嶽、河海 有形者也。有形者易見,無形者難知也。自三王不作,五霸迭興,五帝三王之道不明,三綱五常之道幾乎熄矣。吾夫子有君師之德,無君師之位。木鐸四方,而言不用;轍環天下,而道不行。憫先聖先王之道無所傳,憂後聖後王之治無所法。取堯舜以來授受之正、古今治亂之源、國家盛衰之理,筆之六經以詔示後世。其言道德仁義,其位君臣父子,其文禮樂刑政,其法制度紀綱,其治教化風俗,天地間事事物物之理,莫不俱載。是以天子得之以治天下,諸侯得之以治其國,鄉大夫得之以治其家,士庶人得之以治其身。得其大者則大治,得其小者則小治,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吾夫子為往聖繼絕學,為來世開太平。其道盛德至,功崇業廣,蕩蕩巍巍而不可及也,赫赫明明而不可掩也,淵淵浩浩而不可窮也。彼邪說誣民之流,天地之土苴耳,日月之火爝耳,泰山之丘垤耳,河海之行潦耳,可有也,可無也。吾夫子之道不可不知也,設為庠序學校以教,是欲使人知也。一鄉建學則一鄉知,一邑建學則一邑知,一郡建學則一郡知,通天下建學則通天下知之矣。一鄉知則一鄉治,一邑知則一邑治,一郡知則一郡治,通天下知則通天下治矣。此縣之所以建學也。國朝列聖,指承崇重,其道所在,州縣皆令建學,遵寵褒嘉,錫以徽號。皇上臨禦以來,累詔勉勵,可謂知致治之本矣。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有人心者,宜於此焉,變矣。然而在上者知重,道矣。道其道者不自重,在上者俾見學矣。學其學者不能建,所在學校任事者少敗事者多焉,已謀者常有餘,為道謀者常不足,此所以今日建學,明日建學,悠悠至今,落落難成也。廟在縣治之西南隅,文明坊之地,始創於治平之乙巳,曆二百一十一年,而後廢於乙亥,亦坤文氣運之一厄也。自朝廷創制以來,分教者八人,所建者非一。石似翁一建於丙申而複毀,王善慶、石可順再建於乙巳而不就,前政張縣尹巳建廟門,有意作興而未遑也。前後二十五年之間,屢建而屢廢者,人事之不齊,無人焉以主之也。壬子冬,縣大夫安公文憲被天子命,出宰是邑,下車之初,不遑他務,以學校為己事,撤而新之。割己俸以率先,勉僚佐以從事。督視工役,恢拓制度,聳其棟樑,新其攘桷,勝任者存之,不勝任者易之,鱗布萬瓦,翬飛四薝。牆壁戶牗,塗以丹雘。正配神位,繪以朱金。 夕鑒臨,風雨不替。曾不逾時,氣象一新,儒風大報矣。教諭黃森曰:縣大夫安公親民官也,以學校為己任,為人之所不為,能人之所難能,吾儕小人慾效尺寸而不可得,願得一語記其事登曰:鄭板不毀,囂囂之論息;魯泮能修,而明明之頌作。有公論在記,則不讓敬敘其事,俾司書楊隱文書以刻諸石。紹定癸巳進士、儒學學諭兼講書王震午記之曰:五材為民之用,四民為國之用。故治國之法莫先於域四民,域士於學,域農於野,域工、域商則無定所而有定業焉。為民上者,知勸農則食足,知勸工則器備,知勸商則貨通,知勸士則化行。食貨之足,器械之利,易能也。而化為難,化之為難,何也?曰農工商賈不過精於物,而已士獨精於道。精於道者,治其三,故士居士民之先而近民之,守令莫不加禮。儒流究心,學校亦曰養人才,厚風俗,莫不取是於此也。自昔覘人之國,觀人之政,豈有他巧哉?入其疆,土地闢田野,則知其勸農矣。入其境,貨財充,器用備,則知其通商惠工矣。入其學,堂廡潔,文物盛,責知其敬教勸學矣。鄉校不毀,子產之政稱善學校不修,子矜之刺以典。良吏、俗吏豈不判?於是乎,餘自壬辰甫隸學職,周覽石刻,見疇昔之邑大夫有功於學校者,得十之六,遺十之四,若遂沒而不書,何以想遺愛勸方來。乃自裒學俸,立石於東廡。凡縣官之用心勸學,其事在人耳目者必提其要,榜曰邑大夫有功學校總計之碑,且虛其左,以俟來哲。夫廟廊之材,非一木之支;學宮之成,非一人之力。若令若佐當期會星火之時,處簿書紛蝟之際,乃能勸心,風化之所關,慨念縉紳之自出,皇皇汲汲,唯學為先斯人也。處心積慮蓋欲為不朽計,可不謂賢乎?此總碑記所由作也。常聞大有年以喜書,蓋為民喜,是碑之作,抑為吾儕喜雲。國朝宣德二年,蜀府紀善泰和梁混記之曰:永樂戊戌秋,臨川袁侯旭以乙未進士來令江津,甫下車,謁廟顧瞻,學宮隘陋,梁棟低壓,赤白漫漶,展禮唯艱,非所以尊崇。聖王以先風化為一邑表,勸乃慨然曰:前政因隘就簡,吾不能大而新之,過也。與丞姑蘇王應辰圖之,議以克合,迺拓舊基,增高加廣,僦工掄材,礱石陶甓。始於庚子六月,至八月而禮殿成,將有事於門廡,會侯當朝覲而舊令至事,遂中止。父老德侯政,役不怠,寡弱相舉,懇留於朝。侯以洪熙乙巳冬複來官,未遑他務,經營勸督知初,又有生簿隴西李岩、典史會稽嚴綠協心贊助焉。戟門、西廂及廡若干楹,以神廚、牲房舊在講堂後,供祀弗虔,改作於戟門。又以余材作齋房、湢浴之所於西廡側。凡百皆具,繼工於宣德丙午之十二月,落成於明年二月之壬寅。木石壯麗,丹碧輝煌,而人不以為侈;取材於公,用力於餘,而人不以為勞。蓋侯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成此於人所難為之,時而又賴同寅二三君子篤志以濟盛美,豈學校之興固自有時哉?繼而禮部儀制員外郎邑之揚旭以相基,會作之本末來征餘記。按郡志,江津以南齊永明間自巴郡移僰溪,即今治也,曆梁、陳、隋、唐,學校之制,無考。宋治平乙巳,知縣鄭諤重修。之元至元乙亥,毀於兵。又三十有八年為重新。皇慶癸醜,知縣安文憲仍舊基複之,俱載學記。國朝洪武初,亦嘗改創而規制弗稱,歲久輒壞,至侯而克成。偉觀非刻諸石,無以起後人之紹述,而永侯之績於不刊鳴乎?侯可謂知所當務矣,古之為治,政與教兼之,今之郡縣知為政以有立於時,猶不多見,況遑及於教乎?且有司簿書之不責者,謂之不急,非侯之好學師古,何以能若是哉?宜侯之卓,出今世士而追乎古之人也。江津之士來學於斯者,毋用力於虛文以示世取榮;當講求夫明體適用之學以治心。修身則孝友於家,信於鄉黨朋友;出則忠於君,使見諸功業,皆足以傳於後,播芳猷於弗朽,庶幾不負。聖朝養士,求賢之盛,心袁侯興學之美意也。是役也,教諭武昌方嵩、訓導巴陵劉世傑竭力承事,不容怠私,生徒王璽、周憲、李瑜、縣吏王永華皆賴有勞績。於法牽連,得書故並記之。
寺觀
[編輯]廣壽寺在縣東二里。洪武中建,僧會司在焉。大雲寺在縣西二十里。宋建元廢,洪武初,僧季榮重修。水陸寺在縣西一里。宋建元廢,洪武二十年,僧勝常重修。明福寺在縣東一百里。宋建,宣德初重修。石佛寺在縣北對 江二里。工部尚書、邑人江周詩雲:「招提天聲與天鄰,夕梵晨鐘遠近聞。出洞龍翻千障雨,上樓僧踏一梯雲。巉岩古記何年刻,深院名香盡日焚。安得投閒居此地,北林猿鶴想同群。」邑宰袁旭詩雲:「石逕盤盤草欲迷,肩興躋蹬曉來遲。百年廢事重新日,一代華簪勝會時。接竹已通雲際水,剜苔還識道旁碑。上人莫憚經營苦,自昔名山好主持。」勝燈寺在縣南一百里。宋慶元丙辰建,元廢,永樂間重修。朝天寺在縣南一百里 隆興寺在縣南八十里 妙音寺在縣西二百里 禪居寺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宋建元廢,永樂初,僧普音重修。觀音寺在縣南九十里。永樂二十年重修。真如寺在縣西一百里 寶慶寺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宣德五年重修。□因寺在縣北四十里 聖泉寺在縣北八里 正覺寺在縣西一百二十里 古佛寺在縣北三十里。宣德六年重修。永福觀在縣東一里 文昌宮在縣西一里。元廢,今為道 會司。宋延祐二年,敕文昌宮碑記曰:「上天眷命皇帝,聖者維明有禮樂,維幽有鬼神,廟顯微之一貫,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形功用於兩間,矧能陰 於大猷,必有對揚之懋典。蜀七曲山文昌宮梓潼帝君,光分張宿,交詠周時,相予泰運則以忠孝而左右斯民。炳我坤文,則以科名而選造多士。每禦救於菑患,輒感應於勸征。貢舉之命再頒,考察之籍先定,賁飾雖加於渙汗,徽稱未究於朕心。於戲予欲人才輩出爾。丕炳江漢之靈,予欲文治昭宣爾。濬發奎璧之府,庶臻加貺,以答寵光,可加封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主者施行。」
祠廟
[編輯]龍君祠在縣北隔江二里,即天水池。城隍廟在縣西二百五十步 二郎廟在縣東一百五十步 靈應廟即五顯靈君官廟,在縣東二百五十步。普澤廟在縣東二里 晏公廟在縣東三里 晉王廟在縣西一百七十里 謝公廟在縣西遊溪鎮。相傳神,江西金鳳州人因有顯億,曾封為九江得道真人。前代有廟奉祀,凡有水旱疾疫,禱之有應。會龍廟 在縣西一百里
壇墠
[編輯]社稷壇在縣西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西南一里 邑厲壇在縣北一里
橋樑
[編輯]太平橋在縣西一百步 馬鬃橋在縣南十五里 德明橋在縣西七十里 大中橋在縣西,舊名楠木橋。大通橋在縣西六十步 高湖橋在縣東一百三十里 孔磑橋在縣西南二百三十里 續昌橋在縣南三百五十里 筍溪橋在縣南二百六十里
塚墓
[編輯]杜莘老墓在縣境。莘老,宋殿中侍御史,丞相虞允文過其墓,題曰:剛直禦史。義塚在縣治南二里石子山,宋淳祐六年縣令楊升之創。
古跡
[編輯]七門郡在縣西。魏置隋廢。大佛崖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古鐫大石觀音於上。香草樓在縣西三十里。按李膺《益州記》江州西南有仙池,昔有仙人於此池側置樓,植香草於樓下。忽一夕火從天降,紫氣飄然而去。金注子在縣北五里。昔有遊僧憩此,忽有鳴禽銜僧衣袖,牽而上,見一金注子隱石縫中,乃折石畔苦檀枝挑出,金注至今蹤跡儼然。金釵影在縣西周洋溪百五十里,石磧中有淺水一泓,周圍五六尺金釵一隻,隱隱可見。荔枝園在縣廳西北旁,有荔枝一 樹。相傳自唐以來,已有此樹,每熟,士大夫會聚於園食之,今廢。宋時有舞女詠詩三絕:「一錢不值程衛尉,萬事稱好司馬 公。白髮無衣懷桔日,六年惆悵荔枝紅。今年荔子熟南風,莫愁留滯太史公。五月臨江鴨頭綠,六月連山荔枝紅。舞女荔枝熟雖晚,臨江照影白頭公。天與戲羅裝寶髻,更摟猩血染殷紅。」挑燈石即蓮花石,在縣北江水中,不常見,見則人以占豐年。乾道辛卯正月十九日,天水趙宜之陪王屋李希仲、泰原王直夫同寺首座珍況來遊,飲不至醉。翌日晚,再陪希仲、王 屋李孝友書此以紀歲月,雲:喜見挑燈石,還同伊闕州。諺雲傳父老,問出顯公侯。自有神龍護,旋為水府妝。題名書歲月, 蓮石鎮清流。此石之生,其名挑燈,凡或出水,百穀用登,士必榮達,喜莫不增。諺雲:實證振古已曾,惜哉窄狹難伍來朋。天水池在縣北隔江二里。有石池春月,邑人游賞於上,於池摸石祈嗣,得石者生男,得瓦者生女。範鎮村在縣西樓臺山之麓,嘗寓此,後人慕之,因以名存。五子沱相傳昔有五子讀書於此,聯名登第。有讀書台、石屋,故址猶存。巨蟹泉在縣北石佛寺山下。相傳天旱祈雨於此泉,取水得黑蟹,有應;黃蟹,無雨。仙池在縣北岷江南岸梁。李膺《益州記》縣西 南有仙池,謂此。
名宦
[編輯]國朝 田子真明州人,洪武初任知縣,為政寬平,勸農興學,興廢補墮。皇甫複初河南府人,洪武十二年知縣事,為政有方,勸儉節用。石泰陝西人,洪武間知縣事,居官廉潔,潔己奉公。袁旭江西樂安人,永樂間知縣事,律身勤慎,政務興舉,撫民有方,詞訟簡息。
人物
[編輯]謁渙為汝南太守,有公直之稱。然溫為度遼將軍、桂陽太守,長於治民。 張弦舉進士,召對直言。累仕至湖光總領。精神蒲腹,長於 寄。杜莘老本眉州人,徙渝,居江津,登紹興十年第。石公恕以武功大夫知威州,有能名。嘗作文刻碑戒子孫不得分異,昔有禦制碑刻於學。國朝 石溫洪武中以舉人任鳳翔府同知,尋升交趾布政司左參議,才能著聞。江英洪武中以舉人任綏甯教諭,累官至浙江布政司左參議,有學識。
科目
[編輯]進士
[編輯]國朝 施慶登宣德二年馬愉榜進士,任監察禦史。江淵登宣德五年林震榜進士,仕至工部尚書。楊禮和登正統十年商輅榜進士,任主事,升鶴慶軍民知府。楊學景泰元年舉人,登明年柯潛榜進士。仕給事中,升雲南左參議。江孟綸景泰四年舉人,登成化二年羅倫榜進士。任監察禦史,升湖廣僉事。方顯天順六年舉人,登成化八年吳寬榜進士,任南豐知縣。楊鈺成化七年舉人,登十一年謝遷榜進士,任衡陽知縣。
舉人
[編輯]國朝 李友仁璚山主簿 石溫鳳翔府同知,升交趾布政司左參議。舒文交趾鎮蠻府知府 江英湖廣綏寧教諭,升寶雞縣丞、滄州知州,複升左參議。李瓚膚施教諭 熊誠監察禦史。已上俱洪武中舉人。楊誠、周禋寶應知縣仇智、陳亨台州府推官 施興雲、李時黃梅訓導 龔儉洎陽訓導 李華、蕭沖、李鑒蒲圻訓導,升長沙教諭,薦翰林院典籍,左春坊司諫,後升常德府同知。李瑜鄧川州學正 李全、周瓊、王珙應山訓導,已上俱永樂中舉人。周惠營州後屯衛經歷 蘇廉祿監察禦史 楊敬公安教諭 黃志弘肅府紀善 方友道鄧川州學正,升秦府教授,已上俱正統中貢 鄭永珪九江府同知 楊道瑞金知縣 黃志浩國子監學錄 陳謙靈寶教諭。已上俱景泰中舉人。楊子奎武昌知縣 李文瀾永明教諭 傅宗、劉玉、楊源翰已上俱天順中舉人 楊子升德安府學訓導 龔珵、袁一本、李學、楊銓已上俱成化中舉人
應貢
[編輯]趙儁監察禦史 胡受監察禦史 張璧監察禦史 王真瑞州府道判 王斌樂州判官 古隆太和知縣 田玨巴縣訓導 徐朝宗蘄州衛知事 苟子榮零陵主簿 暖添濟山西布政司經歷,司都事。傅文中懷柔主簿 劉致中湖廣都司經歷,已上俱洪武中貢。龔友賢洪洞知縣 尹聰貴州烏羅府經歷 楊旭刑部主事,升員外郎。蔡純、徐友賢含山縣丞 盧立忠廣濟縣丞,已上俱永樂中貢。劉澶安慶府推官 王璽故城知縣 吳政通安知州,已上俱 宣德中貢。鄭恂漵浦縣丞 陳珪鳳翔府同知 餘珍丹徒教諭 李友文高郵知州 萬立朝新城知縣 龍禧仙遊知縣 熊剛仙居知縣 丁齊安仁知縣 李燾柳州府知事 雷訇羅田主簿 劉志剛靖州州判,已上俱正統中貢。郭凱雲南知縣 陳昂通州同知 石敏中松滋知縣 宋簡雲南知縣。文亨,冠帶,以上俱景泰中貢。李瓊黃梅縣丞 王應亨長沙縣丞 王政酃縣教諭 魯守靜沔陽縣訓導 黃斐清鎮源訓導 趙歡、胡剛、陳秉傑、明經、鄒祐漢陰教諭。已上俱天順中貢。李松穀城訓導 袁珠、李直、李廷傑咸陽訓導 王懋已上俱成化中貢
薦舉
[編輯]國朝 羅唯一以春秋經教授鄉里。洪武五年,舉任本縣教諭,凡其執教而成材者多由科貢出仕。蘇伯瑜洪武初以經學愽通,舉任本縣儒學訓導。楊彥洪武中以經明舉仕本縣訓導 江深正統末以明經舉任本府儒學訓導,轉國子監學正,升甯府長史。
恩封
[編輯]楊彥彰旭之父。洪熙元年敕封奉直大夫、禮部儀制司員外郎。 施伯福慶之父。正統二年敕封文林郎、湖廣道監察禦史。 江英淵之父。景泰元年誥封□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楊鵬禮和父。景泰六年誥贈戶部雲南清吏司員外郎。 蘇銘廉祿父。景泰五年敕封文林郎、雲南道監察禦史。 楊旦學之父。景泰六年敕封征仕郎、戶科給事中。
旌異
[編輯]江孟嚞淵之子。成化中入粟一百石於貴州倉,受旌異,冠帶榮身。
孝行
[編輯]唐政落坊里人。父友仁早喪,時政尚幼,家甚窘,賴母陳氏樵採撫養。及長成,養母盡孝。其母一日遭疾,幾危。政惶惶然號泣,忘寢食,弗櫛發解帶。逾年後,母疾果愈,年逾八十而卒。天順丁醜葬於馬騣山下,政負土廬墓,有烏鵲群集巢宿悲鳴,若助其哀。鄉人以為孝感,所致有司以其事疏於朝。
題詠
[編輯]幾江八景邑人江淵 鼎山疊翠 幾江形勝甲川東,山勢崔嵬類鼎鐘。嵐淨天空青嶂聳,雨餘煙斂翠巒重。鉤簾對酒情偏逸,拄笏吟詩興頗濃。何日辭榮歸故里,巢雲直臥最高峰。 華蓋晴嵐 華峰春曉雨晴時,嵐氣凝雲欲起遲。冉冉暫隨林靄聚,飄飄還籍穀風吹。從龍出岫甯無意,捧日當天會有期。未擬為霖蘇萬匯,山間草木已蕃滋。 龍門春浪 蜀江春漲湧波瀾,氾濫龍門兩岸寬。羊角風生灘正險,峨眉雪化水偏寒。魚龍潑剌飛騰遠,舟楫沿流欲渡難。誰觧跳過三級去,便乘雷雨拜金鑾。 鶴峰霽雪 積素凝華望不窮,參差埋卻玉英蓉。高立一夜成瓊島,老樹千年化玉龍。銀海忽擎紅日上,丹崖疑被白雲封。梅花開放知多少,雅稱詩翁策短筇。 古寺曉鐘 誰扣蒲牢向夜分,通衢煙火動塵氛。催殘銀漢千家月,遏散瑤空幾片雲。估客夢回思遠道,老僧禪定悟聲聞。緬懷騎馬趨長樂,三十餘年頗數勒。 石羊晚渡 落日蒼茫占渡頭,幾人相聚立沙洲。蕭條行李無來伴,浩蕩煙波少濟舟。隔夜晚炊明夜火,誰家寒杵動清秋。此時名利心雖壯,風雨何堪作暮愁。 挑燈漁火 瀟瀟暮雨暗江天,燈影微茫識釣船。幾縷斷煙迷岸畔,數星殘火聚沙邊。新沽甕底雙投酒,旋煮竿頭縮頭鯿。卻歎市朝名利客,五更鞭馬過街前。 馬驍春色 隔江山勢聲亭亭,婉轉渾如列書屏。膏雨染餘嵐氣碧,軟風吹散曉痕青。何須扼險誇大塹,自賀生賢表地靈。最愛山中有禪侶,攜琴時複到林坰。
永川縣
[編輯]建置沿革
[編輯]永川在府西二百一十里。禹貢梁州之域,天文井鬼分野。春秋戰國為巴蜀之境,秦漢仍屬巴蜀二郡。唐分瀘州瀘川縣地,省渝州璧山縣北地置永川縣,屬昌州。五代、宋皆因之,元末併入大足縣,後為明氏僭據。國朝洪武初歸附,仍為永川縣,隸重慶府。
疆界
[編輯]東至巴縣界五十里,西至榮昌縣界七十里,南至江津縣界三十里,北至銅梁縣界四十里。東到巴縣治二百一十里,南到江津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到榮昌縣治一百里,北到銅梁縣治二百五十里,東南到江津縣治一百里,西北到大足縣治一百里,東北到巴縣治五十里,西南到瀘州治二百里。
地名
[編輯]永川
形勝
[編輯]環邑皆山,郊外平衍,東聯巴邑,西接榮昌,南抵江津,北控銅梁。
風俗
[編輯]人性篤實,詞訟簡少,農勤耕稼,俗尚詩書。
山川
[編輯]鐵山在縣東二十里,其山石色如鐵。同心山在縣東三十里,與石筍、二郎三山勢脈相連。砂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其山皆砂土,因名。瀘龍山在縣南十里,其山之脈發源瀘州。石筍山在縣南四十里,山有二尖峰,形若筍狀。八角山在縣西南十里,其山峰頂稍平,上地肥沃,有田可以耕稼,有樹可以樵薪。龍洞山在城西北二十里,即古英山洞也,上有石洞,下有靈湫,遇旱祈雨輒應。東高山即登高山也,在縣東南一里許,山勢向東,峰巒高聳。桂子山即桂山,在縣北,抵銅梁縣界。其山分脈向西,延袤六七里傍出。小山今縣治居上,相傳此山多產桂橘,四時清秀,好事者立石鐫桂山,鐘秀四季。石鬆坪在縣西南六十里。世傳是山有松,化為石樹,被雷所毀,今石上有松紋狀,詩雲萬年鬆化石,即此類 也。牛驛山在縣西四十里,山下古有牛尾驛,因名。峰腦山在縣西四十里,其山上圓高聳。牛口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其上有埡,形如牛口。翔鳳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山勢左右相翼,形如飛鳳。松子溉在縣南百里,其水發源縣之龍洞山下,經流松子而注岷江。竹溪在縣南四十里,傍有小溪,細竹繁茂,叢生夾岸。
城堡
[編輯]縣舊無城。成化八年,本府同知莫琚督知縣劉鳳經畫築城,周圍四百丈,高一丈五尺,木柵五百丈。為門有六,曰仁惠、曰義正、曰阜民、曰嘉會、曰文明、曰武德,門之上為巡警樓。成化九年,翰林修撰仁和鄭環撰《新創永川城垣記》曰:永川,故渝州璧山縣地。唐始分置縣,隸昌州。國朝改隸重慶府。其地界瀘渝之間,前臨侯溪,後枕桂山。勢最險峻,故未有城也。比歲寇發,數為患,編氓靡寧。令議興築城者屢矣,皆不果。成化壬辰,右副都禦史夏公承制來蜀,悉心拊循政,先保障首下,興作之議,俾郡同知莫君專董其事,而知縣劉君亦經營之。二君咸自任為己責,不敢後議。遠邇略基址,揣摩薄揆日,度事量地賦,工垣陴屏蔽。次第就緒,不愆於素。其城自東而北,而西隅倚阜而垣,為尺四千有奇,其崇三尋,有一尺累石為之,厚如其崇,顛殺址三之一。西南距東南隅並溪,樹木為柵,為尺餘五千,其崇二尋。其為門六,而屋宇其上為飛觀以謹侯望者,亦六屋於堞間,洎柵端以嚴徼者凡九。其材取之山,其役征之民,其費募自大家及公帑之羨。其始是秋八月朔,訖明年癸巳春二月晦,積日二百有六。既成,行人邑人楊君榮奉使過邑,謂義民程伯良、龔用明曰:目睹盛世,宜有紀也。於是伯良等礱石教諭袁勗昂具顛末伻來京師,因楊君請余記於戲。先王重門之制,有取諸豫,而君子於萃則戒不虞。蓋居安慮危,思患預防,儆備之心,不容須臾緩也。故嘗有患而無備能不及,是時汲汲焉,圖所以守衛之具,陰潛而潛弭之也哉?夫患而圖之也,必有具具之成也,必以政而政之,行則存乎人焉。是故朔方之城以南仲而獫狁於夷。河陰之城以立言而奸盜屏息。有是人斯有是政,有是政斯有其具而無患。都憲公心南仲之心,司扞其民,郡縣大夫舉立言之政,亟圖其成。役之而民忘其勞斂之,而民不以為費,作興缺典指顧而完於是邑。民枹鼓不驚,莫夜勿恤而敕寧矣。一勞而永佚,暫費而利無窮,為民惠詎,有既乎春秋之法,興作常事,不書而凡,土功雖時,與義亦書,重民力也。是役也,創始宜書不逾制。不違時,宜書費巨而勞大,宜書故詳記之,俾□之城隅用告,夫後之人鑒創作之艱,工費之不訾,嗣而葺之,庶斯役之不墜也。夏公名天臺人,起家進士,拜監察禦史,累遷江西左布政使,擢今官。長才偉識,蔚為名卿。莫君,名琚,錢唐人,達治體,有廉能聲。,劉君,名鳳,吉水人,以清慎勤自持,尤切切於愛民,而茲土是保其視。昔之令之屢議興築而卒不果者有徑庭矣。門制凡六:東曰仁惠,西曰義正,南曰阜民,小南曰嘉會,西南近儒學曰文明,東南近演藝曰武德,又皆本之莫君而創命之,然則莫君其誠,良有司也歟。
土產
[編輯]見府志。
戶口
[編輯]洪武二十四年,版籍戶三千伍拾戶,口三萬三千伍百玖拾口。 永樂十年,版籍戶三千陸拾陸戶,口三萬捌千玖百貳拾玖口。 成化八年,版籍戶貳千捌百陸拾三戶,口三萬陸千捌百陸拾三口。
賦稅
[編輯]洪武二十四年,版籍田地塘三仟玖拾壹頃陸拾貳畝肆分;稅糧米三萬伍仟陸百陸拾肆石玖鬥陸合貳勺玖鈔;棉花柒百柒拾斤壹拾三兩貳錢,折織大布陸百玖拾貳匹零花壹拾貳斤壹拾三兩貳錢。 永樂十年,版籍田地塘三千壹佰壹頃伍拾三畝壹分貳厘伍毫;稅糧三萬伍千陸百陸拾伍石三鬥肆升柒合壹勺貳抄;棉花貳千柒百柒拾捌斤貳兩貳錢,折織大布陸百玖拾肆匹零花貳斤貳兩貳錢;額辦各色課鈔伍千柒百柒拾壹貫伍百捌拾文;歲辦生熟麂皮玖拾肆張;翎毛肆千伍百根。 成化八年,版籍官民田地塘三千壹佰伍頃捌畝陸分貳厘五毫;稅糧三萬伍千陸百柒石玖鬥伍升柒合八勺壹抄伍撮;棉花貳千柒百柒拾捌斤貳兩貳錢,折織大布陸百玖拾肆匹零花貳 斤貳兩貳錢;歲辦各色課鈔三千玖百貳拾壹貫柒百貳拾文;生熟麂皮玖拾張;翎毛肆千伍百根。
鄉里
[編輯]本縣所轄二鄉二十五里 來蘇 樂喜二鄉統。在廓、東皐、桂山、梁洞、白石、樂善、青峰、鐵山、來蘇、龍洞、英山、高仙、雙石、砂山、安平、同心、星辰、陳市、太平、新屯、獨石、松子、石鬆、進德、安賢
郵傳
[編輯]鋪十有五 縣門、石佛、鐵山、新橋、土朱、雙石、牛驛、單石、石盤、白石、望石、來蘇、星辰、石鬆、石洞
公署
[編輯]縣治創於唐,宋因之,元廢。國朝洪武初於舊基重建。幕廳在治內側,戒石亭在廳事前,申明、旌善亭在治西南六百步,鼓樓在治前。置官知縣、縣丞、主簿三員,首領官典史一員、吏廿一名。布政分司在縣南一里 按察分司在縣東二百步 府公館在縣東城隍廟之左 東皐驛在縣東一里。驛丞一員、吏一名。陰陽學在縣東二百步,訓術一員。醫學在縣東一百九十步,訓科一員。稅課局在縣東百步,宣德間裁革。僧會司在縣南中街普濟寺,僧會一員。道會司在縣南一里紫微觀,道會一員。豐盈倉、預備倉在縣南一百步 養濟院在縣西南八百步
學校
[編輯]儒學在縣治西。創自宋嘉祐初,元末兵燹。國朝洪武初,知縣陳斌、王佐即舊址相繼重建。前為大成殿,東西廡戟門、檽星門,神廚、神庫如制,後為明倫堂,列東西齋,又其後為文昌祠,會饌有堂,習射有圃,其前則樹雁塔,其南則辟泮池,置益備矣。置官教諭一員、訓導二員、廩增生員四十名、吏一名。宋嘉祐五年,瀘州尉蒲宗孟撰《孔子廟碑記》曰:嘉祐五年二月,昌州永川縣孔子廟成。其縣尉廖琮走僕,夫以書來請文宗孟發書考事,求其廟之所作。之因且閱其始終,而琮之言曰:永川自有縣無孔子廟,春秋薦獻、釋奠、釋萊之禮無以展敬。賴朝廷教化濡染,頻年以來,又得賢郡守,敷明主上,崇儒尊道之意以諷喻其俗。邑之學者赧然,以不孔廟子為羞,遂相與率財,創起孔子之宮。前刺史王侯教而倡之,及今刺史裴侯而廟始成。所以朝夕左右其事者乃幕中魚康伯,而躬領廟役者實縣令宋泰焉。宗孟曰:盛矣乎!禮儀之行也,永川蓋昌之下邑,最為遐荒僻陋之處,今乃亦能與大府通邑爭強而取勝,遵道而重儒,孜孜以事聖人為急,使神安其樓,禮盛於庭。非宋之德與孔子之道尊明侈大,遐照遠浸,則安能有是乎?嘗聞世之言:聖人者必曰堯舜而已矣,孔子而已矣。今天下無郡縣不徧廟孔子,無廟不徧祀孔子。世世封用王爵,服用王禮,王者跪起拜伏,於內外臣一如其徒。而堯與舜囚不能屈,人主致是禮,使郡縣歲歲具是儀。豈孔子之賢誠過於堯舜者遠矣乎?後世禮義不衰,人異禽獸,中國異夷狄,以能尊聖人也。叛禮義,賊聖人,骨朽必誅。商、斯、秦儀、楊朱、墨翟、頃到、田駢、鄒衍、惠施之徒,所以至今戮絕,不得其死。道異大中,法異五常也。學者既知所以尊事聖人矣,其能知夫出異術卻異教,使不吾聖人之汨乎?闐汙疏清,斬蔓揭華,蚤暮遊其門,其必有以思乎?堂之深,登其堂其必有以思乎?室之奧,日率歲磨然。後見永川諸生左右揖讓,取聖人之道,如探囊中之物,為易也。不然不學為羞,與不廟而羞其實等矣。宗孟樂聞朝廷教化與孔孟之道浸漬覆露之遠,又喜夫刺史、縣令與永川諸生能知所以尊事聖人,於是作為歌詞以聲其美醜,以勵其學,永其志雲。詞曰:廟宇耽耽兮,豆籩孔時;師生躬事兮,樂且有儀;永川之化兮,自今其基;問誰之然兮,二守倡之;諸生翕從兮,如塤應箎;不可忘兮,唯書與詩;願勤其終兮,學以自持;毋為廟羞兮,以永斯碑。嘉定間邑人李濤撰《重修學記》曰:歲在戊辰,濤被縣檄,更新學宮,亟欲搜訪建學者名氏,乃得嘉祐間江陽尉蒲宗孟。石刻內載邑令宋太始作夫子廟時固未有學也,蓋名賢碑碣唯蒲記僅存,以故其他皆莫能考。庚辰冬,錦官侯望之以行台剡辟屬,宰是邦,才視籙首,謁先聖先師,建兩序齋室,嚴督語諸生曰:向曾大夫宗丞令永川,曰縣未有學,實宗丞創之。聞著但唯唯,初未以為信,後數曰複出永興道憲使李降所志宗丞墓銘下教諸生,其辭有曰:元豐中為小溪尉,移令永川。邑人未知學,公為辟黌館,命他郡文學之士為之師,諸生 誦至此,翻然感歎,相與言曰:吾鄙弟子知游於斯,息於斯,豈知興學所自耶?於是即學宮,合力建祠,庸示不忘。濤,邑人也,既深喜諸生不背本,且勉之曰:背文翁起學宮,高朕創禮殿。厥後蜀人以石龕,其曆千百年,配吾夫子春秋祭享。前宋太立廟似與高朕同,猶托蒲公一記以傳不朽。若夫使吾黨有肄習之所者,宗丞也。使不薄俗而家詩戶書者,宗丞也。自元豐迄嘉定,百餘載間,文物轉盛而薦第舉不乏人者,亦宗丞往歲辟黌館有以兆之也。回視文翁化蜀,異世一轍,當時豈無去思?如蜀人所以待文翁者,今不幸遺遠矣。祠其可已乎?濤舊常於東西序,後祀下增築兩軒,一則繪時貴壽像,其一向虛塵。顧宗丞幸惠吾黨者必此尤,宜表而出之。因屬諸生別置宗丞祠於虛軒與 時貴像對峙。旦刊志銘於祠之右,俾來者過斯軒,三複斯文,皆知有所依據,則宗丞之祠愈銘而愈知,守護與此學,相為無窮可也,猗與休哉梁候朅來踐世職,昕夕徜徉於宗丞棠蔭之下,又能繼宗丞之志,撫字之餘,一以學宮為念,矧諸台閣,好音高播。吾黨之士孰不願肖形以壽侯,遠大 石以紀僕德政,尚需奏翥。至乃庖廚有所器用,有庫且又造祭脈,嚴祀事,曠世墮典,井井條陳。於戲!牆仞崢嶸,冕旒穆清,後背朔陰,前向離明,文筆不容不煥也。龍旋虎轉,桂嶺光現,下瞰碧溪,前臨翠獻,英靈所從而發也。果見工役甫竟,士風鼎興,鼓篋鱣堂,蜚英扮社,異才間出,累舉聯翩如何?如梁如張等輩,迭冠鶚章,若章若景,奏名聯題,雁塔僉謂嗣此校驗,將見有加無已,非歸之鼎新學宮不可也,雖然系誰之力歟?大抵事有本末,效有遲速,經曰:君子務本。吾夫子以為學之首篇,則自學之外皆末也。世未有舍六經而治人,未有舍六經而學。夏侯勝曰:士苟明六經,拾芥青紫。愚則曰:苟務其本,遲速必效。吾夫子載道於經,為萬事綱常之宗主,為士者可忘本哉?論至於是,則李君獨力更創之功大,而根本之論,百世不磨矣。雖然文翁建學碑記,其得子產鄉校傳述其美,彼以其勢以其位則成崇也。易不以其勢不以其位,功以齊而力信之。宜大書特書,且圖其像於諸時貴之右,以示不忘。嘉定間,通直郎通判永康軍李延智撰《鼎新學宮記》曰:學校,化民成俗之本,王政所由興也。三代盛時,校庠序之設以之立制垂憲,未嘗一日無教。逮及叔世鄭國不修子僑之刺作,而後賢之頌興,則鄉校繫於一國者如此。聖道顯晦雖不在是,而王政善否,實由是而分焉。自兩漢以降,而李唐之時用科目取士,學實興世,變相為盛衰。育才官人之法,視古大不侔。今郡邑得興學,自仁宗二十三年詔延於徽宗宣和之末舍法罷休。高宗駐碑南渡之後,賢最還朝之日,祠宗丞以先之,特為學校設耳。宗丞,諱成,字子中,既冠而登科,積官至宗正寺丞。才五十而謝仕,其剛正節義,閱志即得之,茲不贅述。嘉定間邑人羅文撰《創學繪像記》曰:一掌運力,可湮江河;萬牛回首,推起大廈。天下唯非常之才,能辟非常之事,唯博物之士能成創物之功。自得於天而參以人,不在乎勢而在乎智,此李公更創學宮之大致也。按韓文,天下通祀,獨唯夫子。天子以下,北面拜跪,以故夫子廟在,在必南向。吾鄉學宮,舊制獨不然。夫子殿基位不正南,有乖乎北面薦祭之禮。毀內十哲,迫近聖容,壁外先賢昔里而之,有乖乎日配日從之義。門屋痺陋,廊廡迫促,講堂湫隘,局落不明,風摧雨破,柱折瓦解,填漏支傾,百補千敗,噫辯方正,位用禮所,先設庠化邑,漢史所重,而猥瑣若此,風教何賴?當是時,間有議,及更創則四顧浩瀚,以謂不特一 一廡,人皆難之。陽春白雪,附和者寡,大章之作,有待一夔而已。李君慶源,其先以學起家,久欲改蔔會。邑令燕公德裕從學職之請,以此諉之,君慨然曰:家塾黨庠,其教一也,奚敢辭?於是退而規畫瓦金谷,用度欲不及,眾亦不盡仰給於官,秋毫以上,皆自經營。方轉殿之日,撫掌一呼,眾夫雲集,匠石不勞,風斤不運,力扶一正,神動天隨。朝北面南,而方位遂正。烏獲之力,賁育之勇,無以過也。遂乃撤開四壁,以廣殿庭,先哲退座,而配饗之禮嚴別,創從祀先賢峨冠而從聖之容肅。前敞地基而建文昌樓,後鑿通渠則創明道堂,左墾關,環構堂廡,廊腰薝牙, 飛鳳關。辟雍公,養造士,率循故常,比年以來,所謂學校,類皆為禮存羊,不過以吾夫子與社稷為天下通祀。凡守令告至終、更春秋舍奠朔望肅楫之所而已,奚暇問其他日。郡文學例當外道館閣之職,為養資望,改京秩之計。雖都府名藩,月書季考,率皆文興,則黨庠遂序,其氣象可想矣。昌之永川,環邑皆山,厥壤沃野,雖崇崗峻嶺,皆可耕鑒。禾麻菽麥,秔稻之饒,他郡仰以足食。風俗朴茂,知孝弟力田,乖於機巧趨利,無遊手逐末,囊槖其開。桂子一山,鐘英毓翠。人物薦弟相望,士類猶病其功業不大震耀於世,歸咎學宮議新之。會郡太守司門王公 莊官之初,留神學校,且重葺三華樓,以幸惠吾屬,故上作下應。邑令燕公德裕亦銳情改作,以遂士子之請。縣尉簧公震、酒正劉公敭義舉甯州學宮,南向之驗以贊其謀。攝簿正趙公潭經營之廉;邑事李公鳴複作成之。因拓故基,俾益高曠,由禮考義,植表正位,素玉廣殿,取離南向高甃。巨棟垂阿,步簷屹如也。前為三門,中架重屋,階序宏大,嚴如也。增講堂之挾撫,分肆業之齋廬,旁建兩廳,左右兩序,翼如也。庫帑庖廚,莫不有所縻錢,萬綿糧伍拾斤有奇。予姪澥首,斥伍百緡、穀百斤以興役,且始終董其事。學職馮仲寅繼亦師其徒,捐俸以作用度。郭艮成又辟所居,之地以益其基,於是一邑之士始翕然影從。工役因頓以濟,經始於戊辰十月,落成於己巳十月。工既訖事,宮庭嚴肅,耽耽隆隆,百里善類,駢集僉謂,蓄月以來,未嘗觀此巨麗也。澥以書來,丐聞其事,於石延智,唯先大父自終南宦遊入蜀,先君客是邑,因家焉,智生於斯,長於斯,流落不能保桑梓,恭承科詔,移送外銓。籍古戎戶籍,竊弟太常不與鄉人題名,念之弗能無恝然。今諸君增飾儒宮,悉革舊制,乃碑記名於其間,顧不諱歟?遂不敢辭,以記其事。嘗考之周官,古者建國,辨方正位,審曲面,執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經者,所以立本;緯者,所以成人。東西為經,南北為緯,猶織正機而經南北。故君子將營宮室,無不謹其所向。公劉作邑,必相其陰陽以奠民之攸居;衛公成楚丘,必定之方中以取正。是以化行而俗美,豈偶然哉?矧今三門與文明諸峰相植而爭長雄焉,殆所謂景山與京,其吉可知矣。《詩》曰:誕後稷之稼,有相之道。蓋天人之理,山川之勝,有待而後發。人傑地靈,得時而後興。吾黨之士,至今既得藏修遊息之所,宜父詔其子,兄誘其弟,修其孝弟忠信,明於禮樂刑政,使異時舉而措諸事業者,無非經邦用世之學。涵養器識,進修不倦,俾出應時需者,無非公卿輔相之望,以無負賢守令而下興崇易置之意,則洙泗之風,尚可複見於今日。若日既得而患失,始勤而終怠,譬如為山未成,一簣而止;掘井九仞,而不及泉,使名教之地迄為虛器,以貽孔門羞,非延智之所敢知也。
寺觀
[編輯]普濟寺在縣西南一里,洪武十年建,僧會司在焉。普照寺在縣東四百步,宋寶慶初建。聖水寺在縣高仙里,洪武七年建。觀音寺在縣東郊外一里,永樂四年建。大佛寺在縣西南十里,天統間建。紫微觀在縣南一里,洪武十年設道會司於此。
祠廟
[編輯]東嶽行祠在縣東五里,洪武二十六年建。關羽行祠在縣西南三百步,洪武二十八年建。二郎行祠在縣南一里,永樂四年建。城隍廟在縣東一百九十步,洪武二十六年建。土主廟在縣南二十里,正統七年建。
壇墠
[編輯]社稷壇在縣西郊外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郊外一里 邑厲壇在縣北郊外一里,三壇俱洪武八年知縣陳斌建。
橋樑
[編輯]普濟橋在縣西南一里 迎仙橋在縣南五百步 新橋在縣東三十里 迎恩橋在縣東五里 永濟橋在縣西一里 惠民橋在縣南二里 殷家橋在縣西一里 安平橋在縣東三十里 石橋在縣西二十里
古跡
[編輯]鐵山鎮在縣東三十里,鎮廢基存。咸昌鎮在縣東南三十里,古有鄉校、文廟基址。來蘇鎮在縣西南四十里,鎮廢基存。牛驛鎮在縣西三十里,鎮廢基存。爛柯石在縣南二里瀘龍山之陽,上有三清觀,下一巨石生成石洞,可容數人,內有石床,傍有丹 門,額石上題雲:栽植松竹,擁郁爛柯,遊者暇息,幹道乙酉李元一記。故名。蓮池在縣東三十里,世傳池素無蓮,蓮之開否以為士子科目之兆,上有古文昌祠,碑存。佛岩即羅漢洞,在縣東南古鹹昌鎮地,有一石岩,三洞 相並,中則貫通,內有石佛羅漢。離此百餘步,古有一石觀音龕,名為無主庵。
名宦
[編輯]彭運達寶慶間知縣事國朝 顧愽揚州人,洪武間知縣事,為政公勤,撫民興學。姚仕祥湖廣醴陵人,洪武間任典史,精通案牘,禁革吏弊。王能鳳陽人,永樂初任知縣。守己清廉,不受 謁,均平賦役,民心悅服。李寧河西縣人,正統中任縣丞。公平勤謹,民甚德之,升昌平知縣。
科目
[編輯]進士
[編輯]王郁、馬觀國俱乾道中登第 王震王椒昂之子 李延智俱淳熙中登第 張震龍、景子寅俱嘉定中登第 張震、雷震庾俱寶慶中登第 梁夢應、于震、杜夢得俱嘉熙中登第 張善祥、何先覺、梁南郊俱淳祐中登第 李子龍延智之孫,寶祐中登第。 國朝 楊榮天順六年舉人,登成化二年羅倫榜進士,任行人,選禦史,理刑。趙烱天順六年舉人,登成化八年吳寬榜進士,任劉陽知縣。
舉人
[編輯]國朝 張銑西鄉教諭 熊添恕房縣教諭 黃中澄江府教授 陳思賢、鄔仲安工部主事。游泰刑部主事。已上俱洪武中舉人。鄒中高益訓導 沈潮援舉司副提舉 周諒、古初黔陽主簿 韓鏇、趙銓長沙知縣 王英曲靖府推官 李智、朱志華羅田教諭 宋昭東陽教諭 周廉趙州知州 吳瑜海鹽教諭 李惟高蘄水縣丞 周環枝江訓導。已上俱永樂中舉人。汪琚辰溪訓導 周雄奉節教諭,已上俱宣德中舉人。杜宏兵馬司指揮,正統中舉人。汪馮永淳教諭 程尚元善化知縣,俱景泰中舉人 程逵涇州學正 古其然、吳□、宋學通、劉謹、羅勳已上俱 成化中舉人
應貢
[編輯]陳清寧州知州 張子才定州州判 塗試中工部主事 陳思賢、許仲賢、喻祿、彭世賢、高郁、許試昌兩當知縣,俱洪武中貢。劉安新興州吏目 鎮宗道鎮蠻府通判 黃必貴陽穀縣丞 伍任瓊、龍 、劉琛、張 、楊斌廣南府照磨 汪澄、蔡茂、吳進、熊愽、陳俊交趾丘溫知縣 淩興、馮信、張仁、張鑒已上俱永樂中貢 羅信、王思仁、王湛、許泰永州府經歷 傅從源、方紳貴州按察司經歷 饒益陝西寧夏中衛經歷,已上俱宣德中貢。張興道、周鳳、陳思堯、張志淳、周顯泰和知縣 趙讓、向文昺、胡玨新泰主簿 周庠蘇州府經歷 楊永先武昌左衛經歷 張時中麗江府檢教,已上俱正統中貢。馮琥、劉玉、楊思和、石屺、黃唯純、雷鳴已上俱景泰中貢 周光元公安訓導 晏孜富平訓導,升鄭府教授。龔儉、石廉、趙 、羅浩、譚淵山陰訓導 趙儉術陽訓導 鄔善忠義右衛經歷 吳子義遠安典史,已上俱天順中貢。饒相鳳翔府訓導 鄭永通、艾時學泰和訓導 成憲德州訓導 易觀德、胡鳳已上俱成化中貢
薦舉
[編輯]瞿璘洪武二十二年以儒士舉任夷陵州訓導 熊俊洪武二十四年,以儒士舉任昆陽縣訓導。宋景芳以人才舉任工部主事
旌異
[編輯]羅尚輝景泰元年輸粟一千石 鄧誠、程伯良、嚴威、龔用明、宋威天順二年,各輸穀一千五十石。劉曰獻天順二年,輸穀五百二十五石,俱蒙賜敕,獎諭旌表為義民。
貞節
[編輯]馬氏在廓里,程鵬翔妻。湯氏安平里,黃受孫妻。柳氏新屯裡,陳谷英妻。三氏遭夫早逝,遺子俱尚幼,傭織取給,保節無玷,洪武中俱蒙詔旌表其門。
題詠
[編輯]永川八景 桂山風月 為說川東第一山,仙花茂處桂班班。天香暗逐秋風散,樹影明偷夜月閑。浩氣日隨仙駕出,幽光時照彩鸞還。何須獨訝蟾宮好,只此清高獨可攀。 竹溪煙雨 溪邊綠竹猗猗濕,竹外新流滾滾來。隱徑從教多戶鎖,漁舟空棹一蓑回。拂雲鳳尾青如滴,避雨沙鷗白自偎。安得明霞生薄暮,陰霾盡掃放晴開。 佛岩仙蹤 慳得維摩懶住山,古崖諸佛總無顏。大千境寂蓮盂覆,不二門封石徑閑。尚有 碑眠草際,那仍玉犬吠雲間。我今欲學參禪術,安取招提共往還。 石鬆神跡 神松曾借怒霆功,化作高崗不朽容。印石青針磨歲月,眠雲赤甲自春冬。日中無複擎天蓋,夜下翻成伏地龍。那得婆娑仍庇雨,使人千載見元封。 普濟晨鐘 譙樓方歇三通鼓,第一禪林鐘複鳴。瀏亮涔陽高尺角,春容□皂百斤聲。音殘院落星初沒,響徹人間天欲明。縹□萬回□利客,孫霜多少白頭□。 紫微暮鼓 殿外晴川淡落霞,馮夷便把鼓來敲。抑揚自是雷門耦,遠邇均稱駱越嘉。仙駕喚回雲繞岫,鄉心槌碎客思家。沉沉聲盡黃昏候,月映東□樹影斜。 八角攢青 八角巍巍倚八方,一般青翠簇窮蒼。同遊仙侶三更月,類立兒孫五夜霜。彼此有楓巢白鶴,高低無石化青羊。登臨卻笑餘山醜,疑是斯文到尚方。 三河會碧 西南北澗碧迢迢,若間根源出處高。會注車河吞夜月,同趨巫峽壯春濤。聲緣驟雨翻盆急,色與長天接翠饒。那慳投竿寒瀨客,羊裘不肯換金貂。
記述
[編輯]《雁塔題名記》嘉定丙子書雲曰:知涪州軍兼管勸農事楊素衣記曰:昌州之士,樸願而有文。迄元初,予嘗旋是邦知之,已素且聞永川雖蕞爾邑,衣冠文物,不鹹壯縣。後二十三年,予弟簡適紆墨綬,視事未幾。會有張震龍者策名南官,邑之絳掖梁久中等集於縣庠,謂簡曰:往時吾邦,科貢累不乏人,未意兵燹之後,折秋桂之一枝、破春濤之三級者寥寥無繼。於今幾□紀矣。久中等實恥之,雖相與勵志懷勇,期復舊物而大書。姓字缺然,無有幸吾友能闡所學以成今名,與吾輩之意相符。今將舉告成之杯,補題名之曠。典僉欲褐其事之始末以雪前日之恥。君盍為我圖之,簡以屬予。予謂:士尚志,志之所尚,事無不舉,泰華雖高,愚公可移。久中之志,一人而立德,若是異時,久中等率其宗族子弟及其鄉 明友,臥薪嚐膽於雞 螢案之餘,飲水食藥於朝韭暮鹽之苦,孝弟忠信培其本,禮樂詩書擴其華。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以知斯文之盛不愈倍於今日乎?久中等知恥,其邦前日得士之少,必能風厲後進使知。恥其學之不立,自今肄業於庠,一息苟怠,膽望塔顏,面有騂色,憤氣沖鬥,自期益深,椽筆連翩,不減於慈恩之舊;庶幾斯塔,所期尤為高明光正。豈 張生一夔而已,因書以遺簡,俾石以應久中等之志。永樂元年,教諭徐玉成撰《續刻雁塔記》曰:皇明誕受天命,統一四海,大興文教,以養賢勵俗為務。首建學立師置弟子員,府州縣有差給膳以養其身,蠲役以複其家,其作興之意超越前代矣!然士子蒙涵育之恩,培養之為經明行修,由科甲而進為時名卿。為德為民者屢常接武而風俗丕變焉。《易》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詩》曰:思皇多士,生此王國。此之謂也。永川縣學有兩雁塔,其一乃 宋朝科舉進士題名於上,邑令王君等因謁廟,覽畢而曰:「本朝累科試中舉人,曷不繼刻於上?以勵方來。」乃擇日行釋菜禮,俾予引其端而顯其名於後。餘謂雁塔之置。書志士垂悠久,昭示當代得人之盛,激勵後人之進也。噫凡士子,游聖人之門,誦詩讀書,仰目是塔,豈不思均?是人也,必奮志苦學,欲與之齊,則光前啟後,顯親揚名,為閭里邦家之榮,乃斯文之大幸也。豈徒使諸子專美於前哉!宋學敕諭,朕親禦路朝,首興教化,士風所系,尤務作新,比年以來,習尚澆漓,文氣卑薾,純厚典實,視昔歉焉。豈涵養之未充,抑薰陶之或闕。諮爾訓迪之職,毋拘內外之殊,各究乃心,陴知所向,矯偏適正,崇雅黜浮,使人皆君子之歸,如古者賢才之盛,副予至意,唯爾之休。寶慶間,主管勸農彭運達跋:竊謂轉移風俗,在士大夫。而握風俗之樞,在君上。成周盛時,棫樸以作人,菁義以長才,采芑以新士。故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濟濟靄靄。詩書所稱,不曰吉士,則曰常人。泰和至治,職此故歟,七至秦賤(闕)
註釋
[編輯]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