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農業三結合基地的安排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我們對農業三結合基地的安排
西北農學院革命委員會
1969年8月1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我們西北農學院的廣大革命師生,在深入揭發批判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和教育制度的基礎上,在駐院工人、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領導下,在陝西關中農村試辦了「五·七」試驗班,着重探索建立教學、生產、科學研究三結合基地(下稱三結合基地)的問題。

把試驗班辦到農村去,並且在農村建立三結合基地,我們認為,這是農業大學的辦學方向問題,是認真落實毛主席指示的重要步驟。今後,農業院校的廣大革命師生都必須從樓房裡走到農村去,都必須在農村建立三結合基地,使革命師生在接受再教育過程中,同貧下中農結合起來,從事教學、生產和科學研究,參加三大革命實踐。

我們認為,三結合基地,應當建立在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突出無產階級政治,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大寨式的生產大隊。選擇時還應考慮到農業生產的地區代表性的問題。這樣,學生既能接受再教育,學到政治工作經驗,又能學到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因此,我們選定了八個生產大隊,作為「五·七」試驗班的三結合基地。這些基地有的在丘陵地帶,有的是旱原,有的靠渭河,基本上代表了關中地區不同的農業生產特點。

如何充分發揮這些基地的作用呢?我們認為:第一,每個基地都要組織三結合領導小組,有大隊革委會負責人、貧下中農、革命師生代表參加,由大隊負責人擔任組長,在毛澤東思想統帥下,統一認識,統一政策,統一計劃,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充分體現貧下中農管理農業大學的作用。第二,這些基地應該是學校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應根據基地生產情況,有計劃地安排教學、科學研究任務。第三,學校在三結合基地上選聘兼職教員,擔負一定的教學任務和科學研究任務。第四,學校輪換派出一定數量的專職教員固定在基地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與兼職教員和貧下中農一起,進行科學實驗,學習和總結先進經驗,開展技術推廣工作,擔負一定的教學任務。第五,讓學生機動靈活地在三結合基地上學習和從事三大革命運動的實踐,做到既是學生又是社員。第六,學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開三結合基地工作會議,總結和交流經驗。

我校原有的學校農場,作為師生從事校內教學、生產、科學研究的三結合基地。實行學校農場基地和社隊基地相結合,以社隊基地為主,農場基地為輔。教學任務主要是在社隊三結合基地上進行。但學校農場基地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有些科學研究任務難免會有物力損失,不適合在社隊基地上進行,而必須在學校基地上進行。 把農業大學辦到農村並在農村建立三結合基地,這就打破了資產階級的教育制度和修正主義的教學體系,真正體現了貧下中農管理農業大學,使學校領導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培養無產階級的農業技術人員。把農業大學辦到農村,有利於知識分子的改造,有利於農業科學技術的迅速普及和提高,有利於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能促使學校、科學研究和生產單位三結合,便於實行一元化的領導。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