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抱經堂文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二十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二十五 抱經堂文集 卷第二十六
清 盧文弨 撰 景閩縣李氏觀槿齋藏嘉慶丁巳刊本
卷第二十七

抱經堂文集卷第二十六

          東里 盧文弨 紹弓

 傳

   楊文定公家傳丙申

楊公名名時字賓實常州江陰人也少嚴重有局度不

爲事物倉猝搖動以諸生應鄕試主司以性理書發䇿

未之習也歸而求其書讀之朝夕尋繹由是得聖賢門

徑所從入篤志實踐卒爲完人康𤋮三十年成進士改

庶吉士座主李文貞公理學爲儒者宗門下士數百人

獨𭰹契公常以正學相期公毎從質問所得日益進散

館授檢討充明史纂修官

聖祖特召對充 日講官起居注旋

命提督順天等處學政先是居此任者率宮坊以上大

聖祖用文貞薦以公淸介有學術故特用公實異數也

公每接諸生必開誘以立志居敬致知力行之道不專

文詞見官屬一依儀制不肎少假借保定知府故違成

例不錄河閒左衞童子送試屢矣諭之不可劾罷之未

期年士習丕變

聖祖嘉之賜以

宸翰擢侍講會有以蜚語上

聞者謂公外釣公淸名實則與巡撫比巡撫信公言爲

黜陟故屬員競致賂遺於公是時直隷巡撫卽李文貞

也將代適有武生犯 蹕事

聖祖不深譴

命往江南防河公喜去家近卽迎親侍養總河張公鵬

翮知公實廉貧唯委以往來稽察之事公盡瘁不辭連

丁內外艱服除仍往河工効力五十二年 召還入直

南書房時令陳說經義修校

御纂周易折中性理精義諸書逾年

命充陜西鄕試正考宦公雖蒙 召然未自陳吏部補

官例不與開列此亦異數也甘肅寧夏地處邊士子試

卷別編聿丁號取中是科佳卷多而限於額特疏請加

中一名從之直 內廷三載未請補官如故五十六年

聖祖特用爲直隷巡道

諭日欲試爾民事也時直隷尙未設三司以巡道主𠛬

獄兼驛傳案叢事猥吏因緣爲姦公至釐革殆盡

聖祖聞其政聲謂大臣曰楊名時不特是淸官實好官

也五十八年遷貴州布政使明年冬擢授雲南巡撫値

西藏用兵大師取道雲南畱屯以待進止乃建屋百數

十閒以處之民用不擾凡饋餫皆計里給直師還倍加

優卹馬道死者兵當償爲奏免之滇民輸兵糧有遠運

之苦奏請兵少米多之處折銀徵解舊丁役久不均戸

絕田去有歸倂而無除減故或以一人而兼數丁名日

子孫丁民不勝其累多致逃亡又民納糧之外加派甚

多名曰公件銀歲不下三四十萬數反倍於正額公請

均丁於田而減公件歲入銀爲十一萬有奇勒石曉諭

民困大蘇滇地多產銀官收其課久之礦衰而課如故

司事者以缺額罷官究追多視爲畏途公以礦有王有

衰請以道員一人總理各厰使盈詘得以相補若武定

之獅子厰楚雄之廣運厰及臨安新開之華祝箐厰皆

費多利少請封閉在任凡七年利民之事次第舉行民

苗罔不悅服

世宗嗣位之初 賜以

聖祖遺物且

諭曰爾在官歴任有聲朕所稔悉復

御書淸操夙著四字以賜且止其入 覲雍正三年

兵部尙書復授雲貴總督四年進吏部尙書仍管雲南

巡撫事先是有

旨不許公摺子奏事旣而

諭公曰前因人有萋菲之言偶失於舒究耳今巳釋然

矣令摺奏如初大理府洱海滇中巨川其尾爲沙石壅

積民數被水患奏請疏洩幷立期五年一修費皆官岀

後人奉爲式焉坐奏豁鹽課疏內敘入

密諭削尙書職仍管雲南巡撫事六年有人奏公與臬

司江𦬊通同欺蔽

世宗命湖南布政使朱綱來代且遣𠛬部侍郞黃炳來

會鞫綱又以徇隱廢弛劾罷公職訊鞫日士民洶洶數

萬人集門外綱雖吹求百端亦終不敢加公以𠛬旣訊

無所得則以曾受鹽規銀五萬八千有奇擬罪絞其銀

限一年全輸官此蓋公於元年卽奏明取以給公用者

也讞上

世宗特從原宥公不敢遽歸畱滇七年唯以研經講學

爲事

今上初卽位述

先帝遺意召公乾隆元年二月公至京師授禮部尙書

兼掌國子監祭酒事又

命授 皇子讀兼入直南書房此皆治化根本所在公

生平志學於是得展五日一至太學升講堂就經傳中

提綱挈領示諸生以爲學之要謂學以希天也天德誠

而無妄一仁之流行也故必純於仁斯謂之誠其功則

在敬以直其內義以方其外蓋乾畫實誠之𧰼也坤畫

虛敬之𧰼也敬以涵義義以敬行人本天而親地故體

坤期有以合天其要必自闇然爲己以爲黙契天載無

聲無臭之基不易世不成名遯世不見是而無悶樂則

行憂則違此天德之藏於密而聖學之所以成始而成

終者也故易爻論語皆首發其義焉有聖學斯有王道

乾元始萬物利天下而相忘於不言故論聖德以無名

爲至論從政以不貪爲美公與諸生講論經義至多其

大指不出乎此又薦經術之士莊亭陽秦蕙田等七人

分主敎事更請 頒發經書俾士子得肄習監中舊所

有經史版刻漫漶者俱請修補所奏多見施行雍正末

年黔中苗亂殺掠內地民人連年用兵征之公深知其

弊上疏陳綏定苗疆方畧曰馭夷之道貴在羈縻服貳

之方務彰誠信從未有怨毒猜嫌而能長久寧帖者貴

州一區多與苗疆接壤生苗在南漢人在北而熟苗居

其中閒受顧直爲漢人傭相安巳久若生苗則本在深

山密箐之中有熟苗爲之限隔常聲內地兵威以相禁

戢故生苗亦絕不敢萌窺伺之端自開拓苗疆之議行

於是生苗界上咸屯官兵欲漸據其土地干戈日尋而

生苗始不得安其所官兵屯營之地多在高山水泉渇

乏百物不通民運糧至山下官兵接運上山尙有二三

十里之遙勞苦驚惶妻孥隔絕而官兵亦不得安其所

百姓改折色爲見糧又責令運送費用數倍終年不息

且毎被鈔刼而百姓益不得安其所至熟苗之苦更有

甚焉無事則SKchar輓運力役用兵則爲嚮導前驅軍民待

之如奴隷生苗疾之若寇讐官兵勝則坐苗乗閒鈔殺

以泄忿生苗勝而官兵又混行屠戮以冒功此熟苗之

所以愈不得安其所也竊念開拓苗疆本欲登斯民於

袵席而竟致官兵百姓生熟苗民人人有赴湯蹈火之

慘將何爲乎其速禍激變約有兩端苗疆本未寧謐而

地方官遽言人盡抒誠請加賞賜生苗得賞者二三不

得賞者七八失其本望惡能無叛加以熟苗勞重累深

全無賞賚愈增怨憤因而勾結生苗作亂以至不可禁

禦又從前開疆拓地止及古州淸江等處而台拱地方

猶在化外自有司迎合邀功輒雲台拱苗民願獻其地

以爲官兵安營立汛之所上官不察竟議駐兵而台拱

生苗遂將官兵圍困經兩次遣兵救援悉皆覆沒遂至

侵軼內地內地之兵太半奉調移駐苗界致使苗人得

以乗虛而入無處不被蹂躪閒有就撫熟苗又被武臣

慘戮賣其妻女以入私槖其脫逃者歸吿徙黨賊志益

堅人懷必死多手刃妻女然後抗拒官兵以致鋒不可

當敗衂屢吿百姓流離死徙不可勝計計今奏報者必

以苗民殄滅幾盡難民復業過半苗疆不日厎定爲辭

然以臣計之蓋有未可全信者從來用兵之䇿不過曰

剿日撫而巳今欲剿則山勢陡絕一線僅通一人據之

百人難上卽或乗其不備奪險而進而苗人本無屯積

相率滾箐而走官兵熟視其去莫可誰何此剿之所以

難也若欲撫之則苗民積怨巳深且謂如前見誘俱懷

疑懼加以有險可恃非萬不得巳焉肎輕就籠絡此撫

之所以難也爲今日計唯有下愷切之

詔布寛大之 恩棄苗疆而不取將重兵還駐內地修

垣築壘於要害處所俾民有可依兵有可守賊來則互

相應援協力禽捕賊去則分兵撲滅勿事窮追再明懸

賞格有能擒縛首惡投誠及所犯本輕而率衆歸順或

鄰近苗人奮勇殺賊驗明首功者皆給予土官世襲分

管其地熟苗則加以撫綏勿使爲生苗所刼掠爲官兵

所欺陵如此調劑生苗得所棲託熟苗又荷生全自當

俛首帖耳抒誠向化若因循粉飾臣恐兵端不能遽息

糜餉勞民終非柔遠寧邊之善䇿也疏上政府頗有異

上獨是公言時 內廷翰林余棟丁母憂給假六月公

奏請令其終喪以盡子道幷言翰林梁詩正服尚未除

亦應緩其行走又奏請增定順天及江南陜西三處解

額其造辟陳奏者尚末由悉聞也凡考試衡校之事

上皆以命公其敎習庶吉士也

命下於進士未𨕖入館之前公手定敎規排日至館訓

迪不倦七月充纂修三禮副總裁時巳嬰疾矣入謝

上覺公顏色顦顇

諭加意調攝出猶詣太學徧歷六堂敦勉多士疾寖劇

上遣醫視給葠藥少閒口授遺疏以治化方新

聖功惟健行不息

聖德必日進無疆爲言語不及私以乾隆二年九月丙

戌朔薨年七十有七

上聞軫悼賜白金千兩治喪 遣官祭奠加贈太子太

傅入祀賢良祠謚文定公孝友醇正其於聖學實能以

身體之不徒見於辭說之閒故自承學之士以及武夫

隷人苗童夷婦咸尊信悅服無異辭卽劾奏中猶稱公

爲科甲中之領袖又雲姁姁嫗嫗以取𡡾於民推問之

下猶稱引詩書無異常日卽此言亦可見公之爲人也

公於諸經皆有講義近

詔求遺書其家始錄以 進門人嘗輯公說經之言爲

易義隨記八卷詩義記講四卷先已版行其詩文雜著

尙未編輯公無子以弟之子應詢爲後二品蔭生例當

得部主事家居不謁𨕖孫敦裕敦厚皆縣學生敦裕謹

飭好學早卒

舊史氏日公躬行實踐人也不以文辭名然義理充溢

乎中凡所流露自成文章余嘗讀公序徐霞客遊記兩

篇而歎大儒之言無在不引而之正爲足以垂世而立

敎也誠爲聖功之本周子切指之公從而演繹之跡其

出入內外顯晦禍福無一非誠故能受

三聖非常之知遇積久而道彌光今距公之歿巳四十

年而所聞四方士大夫之口猶翕然同聲曰賢嗚呼此

豈有絲毫假藉耶宋司馬公入相未久而殂公登

朝亦未及㫷而殞乃其誠亦極相似然而公之學爲較

純矣

   候𨕖主事蒼毓楊府君家傳庚子

君諱應詢字蒼毓常州江陰人楊文定公之子也先世

詳君考傳中文定公以進士起家敭歷中外

誥授光祿大夫禮部尚書

贈太子太傅予謚入祀賢良鄕賢祠當世所推理學名

臣也公艱於得子康熙五十五年

聖祖仁皇帝垂問及之公奏雲臣弟廩貢生楊名世今

年可望舉子卽以爲臣後君果於是年生命名蓋以此

也本生考聖翼府君後任泰興縣儒學訓導君幼卽隨

文定公宦滇南迨公閒居行館躬自訓講性理諸書與

安溪李文貞公之所著述欲盡傳其學君一生行己處

事實本於庭訓居多雍正元年

覃恩授二品廕生時方七歲

皇上御極召公入 覲君奉母劉太夫人歸里公卒於

位君終身以不及視含斂爲恨乾隆四年服闋引

見以部主事用因太夫人年高乞終養太夫人年隮大

耊始卒君亦有小患訖未就𨕖然君雖未服官其隱造

福於鄕邦者事甚夥當歲在乙亥邑大饑明年春又大

疫令周君鳯岐倡議振濟以其事屬之君君悉意籌畫

凡平糶鬻粥施藥施槥皆井井有條所全活者甚衆督

學李公因培振興文敎以舊澄江書院狹隘於養士之

道未僃以君衆望所屬與相商㩁勸紳士有力者捐輸

且擇老成者董其事於是增房舍厚廩餼購經史學者

彬彬稱盛焉卽今曁陽書院是也漕米倉舊在城內有

圖改建以漁利者誑縣使移建南關外君聞之力爭謂

倉建城內官易稽察近接水次船便轉般民居環護啓

閉謹嚴四鄕輸納遠近適均官民相安歷百有餘載明

季曾移城南旋卽燬廢況地當潮汐之衝農船每遭撲

撞於公私皆不便當事韙其言得不徙令蔡君澍以棲

霞菴爲明典史閻公應元殉節地於其所立祠幷祀同

時守城殉難之典史陳公明遇後令劉君新翰又置有

祭田無賴子利其入欲毀祠仍爲菴凶勢甚熾君激於

義與邑生員趙曦明幷力訟官幾爲所陷而終得直

念祠中尚有佛像及今勿撤則二公若寄旣非所以明

虔且後患亦未可杜因井聞於官俾僧移去兼增祀訓

導馮公厚敦額爲三公祠皆同時殉節者也凡歷三政

而後大僃於是祠之門庭堂寢換然翼然招道士守之

毎春秋二祭必躬造祠中敬謹將事其勇於爲義始終

不懈如此文定公研窮經籍凡有所得輒筆之然未有

成書君廣爲捜緝成易詩四書劄記講義程功錄等上

之錄入四庫中其家庭庸行可無述也乾隆四十四年

十二月六日卒年六十有四娶劉安人卽太夫人姪也

子二長敦裕邑庠生先卒次敦厚邑庠生女四長適太

學生武進謝宸璐次適府學生無錫華廷模其二皆夭

敦裕無子敦厚子玉衡爲之後實承重雲

舊史氏曰曁陽書院之新建也余承學使鶴峯李公之

聘來主講席見君之所規畫咸中法程君數過余厚余

甚至後余續昏於君從兄之季女亦君所爲慫恿成之

者也君容貌溫溫至其析義利辨是非則偘偘鑿鑿不

少依違一邑之正人皆倚以爲重不愧文定公後人乃

冢嗣亦沈靖嗜學而先早折君之病亦以是悲夫古

人嘗慨居其位不得行其道者多矣君雖不仕其所爲

實與古之循吏無異余之傳君亦庶幾無溢辭焉

   黃河同知蔣君家傳丁丑

君蔣姓諱祈年字東郊奉天鑲藍旗人家世自有傳父

諱國正鳳陽府知府有治績舉四子君第三鳳陽公卒

官放散官錢不能償公弱冠獨身任其事畱鳳陽五歲

事竟乃得歸君素習吏事以貲當爲縣令乃請往河工

自効歴三年以勤幹聞總河故大學士嵇公深器之初

署山東管泉通判旋實授泇河通判又遷沂郯海贛同

知防修禹王臺竹絡埧諸險工地處辟左少車馬運竹

石不時至前任率以是敗去君訪知有小車裝私鹽夜

來者且百數不可制制則岀死力以拒鹽又往往苦乏

君輒以便宐召其豪聽其輸鹽而藉其車以運又夫役

有受顧而役不中程者君亦不急繩之於是利得錢來

受役者益衆事遂集逾年換黃河同知河岀曹單閒易

潰決君積精誠以爲民請命水之溢而出者疏成引河

憲皇帝特命致祭河神荅靈貺焉明年水大至民兇懼

君禱神願以身殉立危隄上隄震動有聲水盛怒如有

神物助持君踴身入河見者無不驚泣會救者衆乃免

水亦頓卻衆爲立碑碑在今曹縣之望魯樓卽當日之

投身處也君行視隄厈之庳薄者與當水衝者亟令修

築工訖而嵇公巳去後代者與君卻坐擅用官錢罷君

於是時年三十有六貧不能償以故一斥終不復起而

君亦絕不介意先是望魯館舍後有隙地切臨陂塘西

接平蕪東環邨落煙波雲樹參差掩映君樂之增築小

室其上見者皆以爲若舟之行水也因顏曰壺天一葉

而自寓其號曰虛舟至是以官錢未償不能歸三年畱

之吟諷歗傲不知身世之阨塞也君在鳳陽所交皆知

名士年雖少已學爲詩罷官後乃壹意竟學嘗讀漢書

至王尊傳與已事相𩔖感而賦之君之誠心爲民發於

自然固非規規襲蹈古人之成跡於斯見之君後又僑

居滄景閒卒於獻縣年五十在日官錢終未償所司以

產絶吿乃免有六子皆貧其名錦者爲諸生從予遊紀

君事於倫常之閒亦多有可稱者

論曰昔傅炎父子治縣竝著奇績人稱其有治譜君之

父爲慶都爲永安爲鳳陽所在著稱以此知君之稟承

也有自然鳳陽治民而君則治河其事不盡同而君乃

能使曹單之民久而戴君方解組時經單父城父老擁

車爭問起居君亦自喜以爲昔日車騎旌旄之迎不若

也越二十年君之子過望魯老人述君事猶重大息曰

公所爲利於民不利於身然則職任雖殊其誠乎爲民

者未嘗少異不然何以得此於民哉

        弟子仁和韓文潮駕虹校錄

抱經堂文集卷第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