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經堂文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十五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十四 抱經堂文集 卷第十五
清 盧文弨 撰 景閩縣李氏觀槿齋藏嘉慶丁巳刊本
卷第十六

抱經堂文集卷第十五

          東里 盧文弨 紹弓

 跋

   漢衞尉衡方碑跋癸卯

此碑近時所榻以校隷釋所有尙不及其半中有雲階

夷愍之貢經常伯之寮謂其以孝廉察舉而爲郞中也

夷謂伯夷愍謂閔子古閔愍通用如春秋諸侯之謚閔

者亦作愍也碑中兩寮字金薤琳瑯皆誤以爲賓豈傳

錄之不審耶碑雲感背人之凱風詩邶亦作鄁此倂省

去邑不虞不陽卽不吳不揚參國起按本之齊語下本

肇末上缺一字必竱字也寢闇苦𠙽下今缺一字而⿰氵𠔏

氏本則爲仍字其下所注缺字今本則頗似𡆬字形碑

雲詔選賢良招先逸民君務在失順其文舉⿰氵𠔏氏本

如此余諦視碑則⿰氵𠔏雲缺者頗似寮字其失字上半剝

泐實非失字乃英字也時詔書令選賢良務先逸民而

衡君欲舉其寮之賢者又欲順詔書之文故下雲巳從

政者退就勅巾蓋令其棄官而就舉也隷釋於含澤戴

仁下注云缺六字其實止缺二字此則都氏本不誤也

 翁覃溪得舊榻雲是失字非英余疑非舊榻也後人

 就其損處𡚶開耳

   漢蕩陰令張遷表頌碑跋

篆額兩行雲漢故榖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其首雲君

諱遷字公方陳畱巳吾人也下敘其先世則舉張仲張

良張釋之張騫四人云爰曁於君蓋其繵縺曁字分作

旣且二字得毋書者不諳文義致有斯誤繵縺卽蟬聯

也敘其行履雲治京氏易少爲郡吏徵拜郞中除穀城

長敘其政績雲蠶月之務不閉四門臈正之際休囚歸

賀八月筭民不煩於鄉隨就虛落隱恤高年路無拾遺

黃巾初起燒平城市斯縣獨全下卽以寛仁愷悌稱之

又雲流化八基遷蕩陰令吏民頡頏追送如雲周公東

征西人怨思於是刊石豎表云云葢穀城故吏所爲立

也此碑不見於歐趙⿰氵𠔏鄭所錄唯都氏金薤琳瑯中載

之但闕五字耳餘今所得又闕八字然都氏所云闕者

今皆可辨其一字都氏已知爲郞字它如開畿㝢開下

闕一字碑作上似衆字頭下似之字又頗近於窆字

而音義則不可曉揆其意則當爲闢豈聲之轉遂可借

用歟又燒平市平下闕一字今案是城字下截尙可辨

又道區別上闕一字今尚有其字之形流化基化下闕

一字今審是八字竝不闕八基卽八朞葢張君在穀城

凡八年而後遷也碑以禽狩爲禽獸以殯爲賓以張是

爲張氏相係爲相繼中謇爲忠謇珮瑋爲佩韋沛爲

蔽芾卽羈字蠶卽際字卽筭字其紀立

碑歲月在中平三年歲在攝提之二月葢丙寅歳也若

唐鄜州寶室寺鐘銘雲大唐貞觀三年攝提在歲云云

案是歲爲己丑次年乃庚寅而亦云攝提何也此尙有

碑陰紀岀錢姓名余皆有之都氏不載疑幷額皆未之

見也文後忽贅詩云舊國其命惟新二語不曉所謂漢

時風俗固不知有忌諱類如此

   漢博陵太守孔彪碑跋癸卯

此碑隷釋作孔彪金薤琳瑯作孔𩃄此字碑已模糊其

形彷彿是𩃄實卽彪之變體此碑在諸隷書中形獨小

其結構頗與唐世碑版相近其文雖多用經語不可謂

之善屬文也⿰氵𠔏氏雲彪後遷下邳相河東太守而碑額

猶書其前官者以碑陰考之乃博陵人不忘甘棠之惠

而爲此碑也於此可見漢時風俗之厚降而後世所謂

去思碑者大率在遷任將去之時樹於所經過之地使

其得見之耳安有去官之後其人已沒而猶爲此舉乎

彼其政無可稱祇由吏胥感其私惠強率閭里之錢而

爲之者比比是也白香山詩云古石蒼苔字安知是媿

詞噫其能免於媿者不亦罕乎

   漢倉頡廟碑跋癸卯

是碑已全損惟倉頡天生德於大聖四目靈光數字可

辨碑側有雲有一字疑是衙令朔方臨戎孫羨從事永壽二

年朔方太守上郡𠆩君察孝除郞中太原陽曲長延熹

四年九月乙酉詔書遷衙令五年正月到官奉見劉明

府立祠刊石表章大聖之遺靈以示來世又雲下行自

紀姓名此下書岀錢者姓名及錢數有不甚泐者有守

左尉萬年長沙瑗字君平萬年縣也長沙乃覆姓此稀

姓亦所僅見余觀上所記則是倉頡廟乃劉府君所立

碑中亦有劉府君三字而孫羨自敘其歴官之詳且雲

奉見劉明府立祠刊石則此文孫羨所爲也余寓太原

新脩府志尚未得見不知陽曲職官中曾載此孫羨姓

名否府志失載

   漢孔襃碑記癸卯

碑雲君諱襃字文禮孔子廿世之孫泰山都尉之元子

此碑首數字尚明了幷其餘可辨識者共七十有二字

而已襃乃宙之子融之兄也裴松之注魏志雲山陽張

儉爲中常侍侯覽所忿疾刊章捕儉儉與襃有舊亡投

襃遇襃岀時融年十六因畱舍藏之後事泄兄弟爭死

詔書令襃坐焉碑有雲元節所過元節卽儉之字也又

有雲後會事覺臨難引質各爭授命蓋卽敘此事而其

下文已脫爛趙氏金石錄⿰氵𠔏氏隷釋皆不載此碑無從

知其後事若何碑之立必在中平元年黨禁巳解之後

故得直書其事而無所諱避也前雲家業春秋以下似

敘其所學又有爵固辭語上下文義皆不接續惜哉

   魏魯郡太守張猛龍碑跋癸卯

此碑書甚古拙亦多別體猛龍字神字世人率未

識也氏族作氏挨巉巖作巖張老作張沮渠作沮

淭夙宵作霄風作蹈作耕作當南北朝多有

世俗創造之字如顔氏家訓之所譏者此類𣃔不可以

渉筆爾來士君子多知崇尚說文凡古書相傳之舊非

許愼氏之所有者一切改令復古此又似未免矯枉過

直

   北魏汲縣齊太公廟碑跋癸卯

先晉太康十年三月尚父裔孫范陽盧無忌來爲汲令

以縣嶓嵠之下舊有太公壇場荒而不治乃依舊脩造

鐫石立表在今縣治西南隅此表吾未之見後北魏孝

靜帝武定八年太公裔孫尚氏諸人以無忌置碑僻據

山阜遂率親黨更營碑祠於博望亭平顯之所在今縣

西北三十里請太守穆子容爲文記之子容幷爲書無

忌之表於前而乃以己作繫於後其結銜雲通直散騎

常侍聘梁使平東將軍中書侍郞恆州大中正脩左史

汲郡太守穆子容山行之文朱竹垞引李白詩朝歌屠

叟辭𣗥津八十西來釣渭濱而韓詩外傳稱文王舉太

公時公年七十二兩者不合無忌表曰康王六年齊太

公望卒按尙書顧命有齊侯呂伋文則伋巳嗣公爲侯

非卒於康王時也竹垞之言云爾余案無忌明據竹書

紀年之文非得之流傳也周公封魯太公封齊皆其子

之國而身畱京師故有三年報政之語周公在而有魯

公伯禽寧太公在而不可有齊侯伋乎竹垞譏之非是

特太公遇文王之年諸家所紀七十爲多但不知定當

文王何年計武王卽位元年至康王六年巳六十二年

公遇文王縱晚亦須在前數年卽以外傳所說計之公

之壽巳百三十有餘矣而無忌之表雲蓋夀百一十餘

歲然則公之遇文王疑不過在五十時公之女爲武王

後以此參證不應乃在耋齒孟子言太公聞文王善養

老來歸若五十內外不宐卽言老然人情毎預爲晚歲

之計者亦多矣豈必當年卽巳需養乎況太公非沾沾

僅爲一身計者其慕文王仁政之美亦必不專在一節

故愚以爲孟子所言正不可膠執以爲七十之確證乾

隆癸卯七月庚寅朔在陽曲書天氣如南方深秋時

 善養老之義孟子具有明釋正不必文王自養其稱

 二公爲二老亦頥文耳且老亦不專指年老家相稱

 老楚公子圍方娶而伯州犂稱爲寡君老豈必拘於

 七十方稱老哉甲寅正月二十六日重閱記

   唐光祿大夫張琮碑跋癸卯

書甚剝泐其文爲于志寧所撰以前有黎陽公於四字

尚隱約可辨也額篆書文正書不知爲誰某矣中惟櫱

下改木從兮驕旁易馬爲女頗覺新異張琮字文瑾武

威姑臧人除睦州刺史未到官而卒唐史無傳

   唐禮部尚書張碑跋癸卯

此碑篆額尚完題雲大唐故禮部尚書張府君之碑中

有詔葬故金紫光祿大夫張裔之語以唐書儒學傳

攷之卽張後嗣也其雲聊遵置薤之言俄喧伐枳之詠

余初㤀伐枳出何書孫詒榖語余出後漢書岑彭傳彭

𢆯孫熙爲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我有枳𣗥岑君伐之

碑卽用此事

   唐汾陰獻公薛收碑跋癸卯

額雲唐故太常卿上柱國汾陰獻公薛府君碑篆尙完

好碑文摧剝不完其可辨者亦多模糊唯對逸𥳑於嵩

岳多識比於廣微及飛魯連之箭草陳琳之書數句尙

連屬雲

   唐襃國公段志𢆯碑跋癸卯

右碑篆額正書書撰人姓名皆不見據寶刻叢編所云

則本無姓名也碑之下段今巳殘缺余但得其上段書

法秀勁可愛閒有數字作八分體關中金石記雲唐書

本傳雲臨淄人此作鄒平傳雲謚忠肅此作忠壯今余

碑不見有鄒平人三字當是在下段中下段亦有數字

可辯者榻工以其模糊太甚而竟棄之耳

   唐申文獻公高士廉碑跋癸卯

此碑殘缺難讀首行大唐故關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

射上柱國字尙可辨其雲大都督太宰假黃鉞淸河昭

武王者乃其祖嶽也舊唐書以爲太尉不言其謚又雲

父勱襲爵淸河王改封樂安舊書勱作勵當以碑爲正

雲於九嵕山之南趾墓而不墳今碑在醴泉縣之劉洞

村當卽其地也集古錄以爲貞觀二十一年立許敬宗

撰文趙模書丹案碑稱文皇帝又雲太宗廟庭考士廉

配享在高宗卽位之初然則此碑之立亦在其時不得

言貞觀明甚

   唐贈太常卿褚亮碑跋癸卯

此褚登善之父也與瀛洲學士之列致仕後年八十八

而終贈太常卿謚曰康碑殘闕許其中完整者二百四

五十字而巳八分書書者與撰文者姓名皆不見亦無

歲月亮䘚於貞觀時碑雲遂賢撫瞻霜露永懷罔極歲

月緜遠淒涼荒壟則碑之立當更在其後也額曰大唐

卿之碑篆書其秩字之左爲一下木右旁作耆而省

其中閒之匕此字不見說文太常卿古之秩宗余初以

意定爲秩字後見錢詹事說乃褚字褚字是也昭陵石

刻記疑是殷仲容書謂與馬周碑如出一手余諦視此

書之點多圓如粟粒而馬碑似此者甚少其匡郭亦不

全肖也銘有雲纂禖承業昭鈞㭊宇不得其解當問之

   武周夏日遊石淙詩石刻跋癸卯

武后以久視元年夏行幸嵩山賦石淙詩幷序太子及

羣臣和者共十有六人皆七言四韻薛曜正書刊於平

樂㵎之北崖十六人者皇太子顯相王旦梁王三思內

史狄仁傑奉宸令張易之麟臺監張昌宗鸞臺侍郎李

嶠鳳閣侍郎蘇味道夏官侍郞姚元崇給事中閻朝隱

鳳閣舍人崔融奉宸大夫薛曜守給事中徐彥伯右玉

鈐衞郞將楊敬述司封員外於季子通事舍人沈佺期

也朱竹垞於康熙己卯跋此謂漫漶者僅三字惟張易

之昌宗姓名爲人擊去然猶可辨識今年乾隆癸卯

得榻本漫漶巳多除二張姓名外其全損者計四十有

五字相去僅八十有五年便巳如此曜書如瘦藤其頓

折處如腫節在書家又別一體其字率依武后所造竹

垞謂此碑難榻兼睿宗及狄梁公之詩搜輯者均未之

及今余晚歲猶獲見此未必非幸

   武周珍州榮德縣丞梁師亮墓誌跋癸卯

梁君名師亮字永徽先世自河汾遷於秦其雲安定烏

氏人乃其族望也唐人重族望作史者往往亦相沿襲

稱王曰太原稱許曰高陽不知以地著爲𣃔後之地理

書志人物者更無從考覈矣若梁君實安定人胡爲先

塋乃在終南山而梁君亦葬於其地乎其人由醫生起

家軍興以輸粟功授上柱國修乾陵補隱陵署丞謫授

綏州榮德縣丞秩滿言歸卒於益州蜀縣梁君官甚卑

生平無所表見其家殆饒於貲故能戶庭不出鞌甲匪

疲而遂獲轉輸之賞及其歿也猶能乞工文善書者以

貞諸石然書撰人皆不署名何也豈意有不㞕耶唐初

諸功臣將相豐碑鉅刻迄於今摩滅過半而此志勒於

武周時獨完然無恙何其幸也中多用武后新字以

代年蓋取萬萬千千之義此萬字省從上畫亦有中作

力字者唯石淙詩中則作兩萬字然亦省者多也又而

代天埊代地乙代日代月石淙詩又圀代國代聖

代授亦作代初石淙詩石淙詩代君𢘗代臣

𤯔代人○代星鄭樵六書略論變更中載武曌所改字

傳寫多譌今以所見者正之如此

   唐紀國先妃陸氏跋癸卯

妃河南洛陽人其諱與字碑皆空而不書父爽尚書庫

部兵部二曹郞中隋書亦有陸爽非其人也貞觀十七

年𠕋爲紀王妃麟德二年六月薨於澤州館舍靈轝還

京陪葬昭陵碑文今不全然其可讀者甚華贍稱妃有

七德雲書法秀麗爲明文待詔之所從岀凡華字皆缺

末筆豈卽妃之諱與

   唐於惟則建陀羅尼經幢跋癸卯

此建於唐宣宗大中二年正月者書法與小歐爲近其

模糊者巳太半矣後有記乃處士王鉉譔中有雲於公

稱惟則本河南人也家贍溫恭人稱英亮云云乃關中

金石記誤以爲惟則撰文則不應自譽如此葢由其文

剝泐難讀故失之不審耳又案文是幢本在長安縣城

之艮隅今乃在西安府學學中似此者猥多餘謂學乃

孔氏之宮明皇孝經開成石經之在其地宐也彼二氏

之言胡爲乎亦置於此當以道流諸刻歸之道觀佛敎

諸刻歸之僧寺庶乎各得其所

   唐濟度寺尼惠源和上神空誌銘跋癸卯

惠源俗名蕭氏唐司空宋國公瑀之孫也瑀好浮屠法

捨宅爲沙門比邱尼法願其女也而惠源又繼之其曰

神空者非塔也而又別於常人之墓故立爲是稱也誌

述其遺命雲於少陵原爲空遷吾神也又雲以某月日

從事於空遵理命也空讀如匿空旁岀之空此二字頗

新異誌銘楊休烈𢰅姪定書眞行相雜頗有渾樸氣象

開元二十五年九月二十有三日鐫中閒空四字蓋言

受戒於某寺尼也某寺下空二字尼下空二字不能審

知故闕而不書捨此則無一字闕者甚可貴也

   唐王居士塼塔銘跋癸卯

此銘一字不損蓋近時重摹者也居士姓王名公其人

篤信釋氏但未岀家耳其歿也遂從浮屠之法曰收骸

起塔蓋火化也其文則上官靈芝所製敬客正書中閒

早標先覺於先覺上空二字不解何意塼字從尃誤又

煩惱之惱作惚臆𢰅無理不可以誤後人

   唐義興周夫人墓誌跋癸卯

誌雲夫人義興人也漢眞將軍勃之苗𧜟晉輔國大將

軍處之孫皇明通之女姻不失媛當是援字之譌晉以匹刻作

秦適爲太原王府君靜信之妻蓋其父與夫皆非顯者

敘其夫亦舉遙遙華胄爲言後雲以茲吉晨赴杜城東

郊之禮也余初疑句有脫字及觀大歴閒光祿卿王訓

墓誌亦云遷厝萬秊縣滻川鄕滻川原之禮也則當時

自有此文法志不知何人作但有岳也匪才忝爲敘述

之語岳則其名也而不著姓銘亦甚率略此石舊在長

安農家畢中丞雲近爲山西汾陽某氏攜去今此搨本

模糊者僅三字不知是元刻抑翻本也

   唐顔魯公書東方曼倩畫贊跋癸卯

魯公守平原時謁東方先生祠下見夏侯孝若所爲畫

贊乃開元八年刺史韓思復所刻歎其字形纖靡將四

十年漸不可識魯公於是更作大字以貞諸石余得此

本體勢嚴正風力凜然天寶十三載至今巳九百八十

餘年而字皆完好魯公謂字大可久其信然邪乃廣川

董彥遠在宋宣和日巳謂其石今已刓剝後世復爲摹

榻以傳乃書院待詔人所書耳卽如是亦已歴五六百

年而石何以不壞豈此又爲近代所摹勒邪雖然優孟

似叔敖虎賁似中郞要必尚有相近者近且令人起敬

況其眞乎此本尚是三十年前所榻上有陵縣之印是

時國書猶未改篆體也其一二破損處乃爲人釘壁之

所致非本然也

   唐內侍李輔光墓誌跋癸卯

右碑崔元略譔巨雅書巨姓也後漢時有漢陽巨覽爲

梁商掾吏著名碑雲門吏晉州司法參軍巨雅以元略

長兄嘗賓於北府以元略又從事中都俱飽內侍之德

將命錄實見託爲誌是元略自言因巨雅之託而作也

關中金石記乃雲巨雅元略之弟巨雅曾爲晉州司法

元略又官於中都故𢰅書此志以記功德大誤碑文自

明亦不待辨碑中用仕君子士仕古通用至宮掖作官

掖筆之誤也局字戸下著勾訊字言旁作丸皆破體碑

元和十年四月立今剝落者僅十六七字餘尚完然何

其幸也

   唐淸淨智慧觀身經銘碑跋癸卯

此唐美原縣永仙觀主田名德所𢰅幷集晉王右軍行

書文甚剝泐其標題尢不易辨識關中金石記名之曰

永仙觀主田尊師碑蕭森文名德集書非也蕭森所𢰅

乃永仙觀記亦集右軍書同在一碑森稱尊師集王羲

之書勒淸淨智慧觀身經銘碑刻石實邁古今云云今

以其言諦視碑之首行智慧觀身四字隱隱可辨其下

雲三皇內景弟子永仙觀主兼檢校奉先等縣威儀田

名德集晉右軍王羲之書蓋名德卽尊師之名也美原

今爲鎭屬富平縣又有一碑篆額曰大唐檢校兩縣威

儀兼永仙觀主田尊師德行之碑惟光行書上一碑大

歴六年十月立此碑先後相去殆亦不遠可知

   唐太常丞贈諫議大夫溫佶神道碑跋癸卯

此碑字可辨者無幾其文牛僧孺所𢰅其署銜雲淮南

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營田觀察處置等使金紫

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揚

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奇章郡開國公至姓名則巳

磨泐矣書者裴潾銜及姓名尚全額未之見其銜名亦

皆不可辨溫佶者溫造之父也舊唐書造傳載父輔國

太常丞新唐書附造傳於溫大雅傳下載佶事爲詳雲

佶字輔國以字行碑載依顔平原李臨淮而文多爛脫

新書具詳之碑敘興元之亂李絳被害宰相泣於上前

及遣造往誅叛䘚文亦多𣃔續又雲唐制位三品者父

祖得以刻石記神道僧孺於尚書云云下闕敘中稱佶

爲諫議公銘中則稱先生後年月闕以舊書造傳及僧

孺傳考之造爲檢校戶部尚書東都畱守判東都尚書

省事在大和五年七月僧孺之出爲揚州長史在六年

十二月今文中稱造爲尚書則碑之立當在大和七年

冬以前以其年十一月造入爲御史大夫其轉禮部尚

書以九年五月逾月而造遂卒矣故知當在七年無疑

   唐西平郡王李晟神道碑跋癸卯

此近時所榻然字蹟尚不甚模糊唯其閒有爲妄男子

增益者如具以狀聞聞字上本空一格今本作具以狀

以聞旣無此文理而次以字全乏端重之容與前後以

字無一相同者又唐文宗年號大和本是大小之大今

本於大字內增一點作太與碑中所有太字相較其點

略小亦後人妄加也魏明帝與北魏孝文帝年號是太

和而文宗則是大和他碑版咸可據舊本新唐書亦然

今人皆一例作太和矣安知不反執此碑以爲左證乎

   宋穆庭秀穆伯初二墓表跋癸卯

二穆父子也庭秀名賓其子伯初名端皆不仕本河南

人徙居章印相繼在熙寧年閒卒葬女郞山之陽至政

和三年庭秀之曾孫涘乃請洛陽王壽卿爲文兼爲之

篆以表之字大如杯嚴整有法殆鼎臣之流亞也文亦

𥳑淨可觀壽卿字魯翁黃魯直稱其書法非章友直

所能管攝抑其人品亦高嘗被召至京師使篆字說辭

以與王氏之學異後以命李孝揚而壽卿終身布衣則

其篤信古學不隨俗尚爲可見矣

   宋龍泉山普濟禪院碑銘跋癸卯

碑在汧陽知隴州閻仲卿𢰅文沙門善儁行書自署廣

慈禪院文學沙門習王右軍書關中金石記雲古有集

書無稱習書者習書應是依仿爲之筆畫雖近卻甚拙

𨹟如閻字作門內陷右軍時必無此體余案碑中譌字

尚多如虔字似𢇮門右似岡迎字從邙猒字左胃右友

奢字從𡗜範字從凢至冠絕作貫絕容可通用樊籠作

煩籠殆不可通矣閻字內左作阝右作下日似陷字

而亦非也

   元重立開化珤巖閤記跋癸卯

石晉時劉知遠爲北平王河東節度重修蒙山開化寺

珤巖閤判官蘇禹珪爲文記之支使蘇曉書丹篆額今

碑乃元至正八年重立者後署御史郭方亨謄書字甚

醜惡且多譌別文雲謬塵郄桂獲廁庾蓮今作庚蓮元

本當不如此蒙山在今太原縣西記雲開化寺爲北齊

天保末所建唐高宗及晉王李克用皆重修文於前代

帝王亦皆提行其用意頗近厚也

   元少中大夫梁天翔碑跋癸卯

右題元故少中大夫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使梁公神

道碑銘李源道𢰅文趙孟頫眞書元明善篆額少中名

天翔字飛卿汾州平遙縣人世爲武弁獨以文階起年

十八卽爲本縣尹以民事詢邑老皆曰可而後行禱雨

有應民爲之勒石以頌後爲禮部侍郞遣賑高麗餞還

授少中大夫成都路總管未幾改授廉訪使命下疾革

卒於都城年五十五至元癸巳年也夫以縣人爲縣尹

而年又最少元之用人可爲奇矣乃能克自振勵詢於

老成如子賤之治單父豈得以其少少之歟碑在今平

遙縣城中其後裔所居之內厭椎拓之煩也爲複壁以

隱之必不獲已而始啓焉余今所得者乃昔所搨之餘

   近刻隨姚恭公墓誌跋癸卯

此志眞本不可得而見矣都氏金薤琳瑯所載其缺文

皆注缺若干字亦有不能定其缺幾字者此似見其眞

本矣然細案之亦是據翦裁黏貼之本非元榻也蓋其

所不缺者亦多有不聯屬處其所注缺一字二字者就

其文義必不僅止於是乃有妄人者卽就其數而補之

讀之多不可通都氏本有大象字周靜帝年號也則不

能續因幷去此二字其末謚曰恭公以下脫文必多今

本補乃爲之銘銘曰六字揆之文氣必不應爾且幷不

知銘之有韻也於逝川下補何旣二字與徽猷永遠句

不相葉其謬妄一至是但觀前署名兩行實都本所無

一雲內史侍郎虞世基𢰅文一雲太常博士歐陽詢書

丹又別有廩軍二字乃補篇中所誤遺者蓋篇中有莫

不家實食句食上脫廩字又將之泉又竭句將下脫軍

字都本則作食廩與將軍文竝不缺而近人刻金薤琳

瑯者乃以廩軍置內史侍郎之首更大誤矣又近本銘

後又別出祀掩二字蓋因篇中方陪祀岳遽掩佳城二

句祀誤作紀又掩字脫故補正之耳觀此則近本亦非

竟全然無據者但不知闕疑而妄作以欺世爲可恨耳

唐太宗祭比干文近亦翻刻然其位置一仍其舊所缺

幾何字可得而指數也使仿刻者盡如此又何譏乎然

此書法實秀整不可謂不微有得於率更者余是以亦

不棄焉

           弟子陽湖李兆洛紳琦校









抱經堂文集卷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