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發展地方工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發展地方工業

——黑龍江省肇東縣的調查報告
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報道組 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記者
1970年5月4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黑龍江省肇東縣各級革命委員會,在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戰略方針指引下,在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激烈鬥爭中,堅持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放手發動群眾,大搞群眾運動,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就建成了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地方工業體系。

現在,這個縣有縣辦工廠四十八個,全縣二十五個公社都有自己的工業,百分之八十的生產大隊辦起了小工廠。產品有二百五十多種。一九六九年的工業產值,比一九六五年增長百分之八十多。

工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新高潮。全縣三百多萬畝耕地,文化大革命前只有一眼電機井。現在有一百多處抽水站,二千多眼電機井,小土井遍地開花,可灌溉一百萬畝耕地。三年來,架設高低壓輸電線路兩千四百多公里,使二十四個公社有了農用電力。全縣二百九十八個生產大隊,都實現了糧米加工機械化。一千八百零八個生產隊,隊隊通廣播。一九六九年,這個縣雖然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農業生產仍然獲得豐收。地方工業的發展,壯大了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鞏固了農村社會主義陣地。

把支援農業作為頭等重要任務[編輯]

肇東縣的地方工業,在大躍進的一九五八年有過很大發展。由於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及其代理人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干擾和破壞,到一九六二年,先後砍去了農具廠,逼黃了電機廠,關閉了化肥廠,一風吹掉了社辦工業。剩下的幾個工廠,也脫離了為農業服務的軌道。貧下中農氣憤地說:「工廠大門朝『錢』開,修造農具別進來!」

一九六七年三月,肇東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後,一開始抓工業,就把辦工廠執行什麼路線、為哪個階級掌權的問題,交給群眾討論,進行路線分析。他們組織全縣工業系統的幹部和工人,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堅決地把工業部門的工作轉移到以農業為基礎的軌道上來」的教導,以革命大批判開路,在全縣工業系統開展了「工廠大門朝誰開」的大辯論。各廠工人通過回憶本廠的歷史,揭發、批判反革命修正主義辦工業路線的滔天罪行,劃清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同修正主義路線的界限。經過反覆地進行路線分析,肇東縣地方工業的發展同農業靠得越來越緊,發展得越來越快。他們的主要經驗是:

第一,緊緊圍繞農業的需要,發展地方工業。三年來,這個縣新建的二十多個工廠,都是緊緊圍繞當地農業的需要上馬的。一九六七年,農業大搞農田水利建設,縣工業辦起了水泵廠、水泥管廠。一九六八年,農業大搞電力建設,實現水利工程配套,縣工業辦起了變壓器廠、水泥廠。一九六九年,為了適應農業大發展的需要,又辦起了磷肥廠、電線廠、變壓器油廠等。這些工廠,大部分都是當年建設,當年出產品,當年就為農業生產出力。這些工廠不論自身發展得多麼快,生產力多麼大,技術水平多麼高,始終堅持把支援農業的任務放在頭等重要的地位,堅持做社會主義大工業的助手,堅持修造結合、以修為主的方針,堅持為當地農業生產服務的原則。

第二,堅持一廠多能,面向農村,全心全意為農業服務。這個縣的許多工廠,都設有為農業服務的修理車間、修理部,修理農業機具,做到日來日修,夜來夜修,隨來隨修。各工廠還按照農事季節,隨時組織支農服務隊,深入生產隊,服務到田間。各工廠還堅持做到:時間緊,修造農具優先完成;材料缺,支農任務優先保證;任務重,支農產品優先安排。一些不生產農具的工廠,也努力往一廠多能,一機多用,一人多藝方向發展,為農業服務。今年年初,農具廠的工人深入農村,看見廣大貧下中農冒着嚴寒,破土打井。大地凍有兩米多深,幾個小伙子,手掄大鎬,身穿單衣,還是滿頭大汗,幾天才能破開一眼井的凍層。工人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們回廠後,就連夜開展試製凍層打井鑽的會戰。經過三天兩宿九次試驗,終於創造出一種新式鑽頭,從開鑽到出水一般只要三個多小時。他們說:「能為農業出把力,費盡心血也心甘!」

第三,建立支援農業聯繫點和推廣新產品試驗田。這個縣的許多工廠,都在農村建有自己的支農聯繫點和新產品試驗田。他們深入農村參加勞動,進行調查研究,實行工農結合,並根據農業生產的需要,試製和生產產品。過去,這裡?種穀子用的是舊式?耙,「馬鬃苗,一條條」,株數少,產量低。紅旗機械廠的工人們,便到新產品試驗田所在地的姜家公社,同貧下中農一起勞動,一起研究,一起試驗。經過多次改革,試製成功點種、施肥、澆水、覆土、鎮壓等幾道工序聯在一起的畜力牽引一條龍寬播?耙。使用這一農具?地,由過去五個人減少到一個人,為全省改革壟作播種工具,實行科學種田,創造了良好開端。

第四,全面規劃,加強領導。縣革命委員會在規劃農業生產的同時規劃工業生產,在部署農業生產的同時部署工業生產,把全縣地方工業組成一個完整的支援農業體系。三年來,工業投資百分之八十七以上,用於發展為農業服務的地方工業。現在,全縣已經形成由縣、社、隊三級工業組成的支農線:以拖拉機大修為主,各公社中修、小修相互配合的農機修配支農線;以農具、水泵、水泥為主的水利排灌支農線;以電機、變壓器、電線為主的農用動力支農線;以磷肥、化工為主的化肥農藥支農線和農村運輸支農線。目前,這個縣的縣辦工業,正在以躍進的步伐,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為農業生產的新高潮不斷做出新貢獻。

堅持自力更生,大搞群眾運動[編輯]

毛主席教導說:「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麼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在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指引下,肇東縣工業戰線到處充滿着朝氣蓬勃的革命精神,顯示出自力更生、大搞群眾運動的威力。 肇東工業戰線從各級領導到革命群眾,有一個共同的革命志氣:「發展社會主義工業,要做動手派,決不做伸手派。」這個縣生產大型變壓器,是在一九六八年八月由縣農電管理站的電工搞起來的。當時一無廠房,二無設備,三無技術,四無材料。工人們說:「我們有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有一顆忠於毛主席的紅心,有勤勞的雙手,一定能夠戰勝『四無』。」當時有人聽說他們要造一千八百千伏安大型變壓器,當頭潑了一瓢冷水:「製造大變壓器,得有真空氧化、壓力浸漆設備,得有大型剪床、橋式吊車和自動繞線機,……」工人們回答說:「我們就是用手摳,也要把變壓器摳出來,讓那些崇洋的人看看工人階級的志氣!」他們在借用的鍋爐房裡,開起「諸葛亮」會。大家出主意,大家動手干。變壓器上要用上萬件絕緣材料,他們沒有沖床、剪床、壓力機,就用鑿子、剪子、錘子,一件件造出來。變壓器外殼上焊接散熱管的六百二十四個眼,全是工人們用鑽頭、小鋸、手銼一個眼一個眼摳出來的。他們自己創造了十八台土設備,闖過了洋專家所謂的「五大難關」,苦幹巧幹兩個月,終於製成第一台大型變壓器,闖出一條先出產品後建廠的新路。三年來,肇東縣新建的二十多家地方工業工廠,同變壓器廠一樣,都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充分發揮革命群眾的創造性,以革命加拚命的精神搞出來的。

一九六八年,農田基本建設急需水泥,架設線路需要水泥電柱。他們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縣裡一斤水泥不出的狀況。縣裡集中了有限的自籌資金,動員十幾個廠搞協作,支援水泥廠上馬。參加建廠的同志,用只爭朝夕的革命精神,在滴水成冰的冬季破土動工。廠房的四框剛立起來,屋裡的水泥機座已經完成;廠房沒上蓋,設備已經安裝完畢。沒有配料盤,就用鐵鍬攪拌;沒有提升設備,就用轆轤代替;沒有黃土烘乾設備,就搭起火炕烘;沒有粉碎機,就掄起大錘砸。工人們頂着風雪,冒着嚴寒,爬到十多米高的高空架設立窯煙囪。砸石灰石,又累又嗆,有人迷糊了就跑出車間,迎風站一站,回去接着干。就這樣,經過八個月艱苦奮戰,一座年產上萬噸的水泥廠正式投入生產了。

堅持土法小型,反對貪大求洋,是這個縣自力更生辦地方工業的一個特點。一九六七年春天,縣裡決定建設一座磷肥廠。開始,籌建小組的一些同志貪大求洋的思想比較嚴重,計劃投資一百多萬元。但十個月過去了,成效不大。在縣革委會負責同志的幫助下,他們深刻認識到,專門盯住洋設備,忘掉土辦法,這不符合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認識提高了,思想解放了,行動自由了。他們想:生產磷肥,不就是磷礦粉拌硫酸嗎?一天晚上,他們弄來點磷礦粉,連夜進行土法試驗。兩個洗臉盆,一根木棍,成了這個廠土法生產磷肥的起點。經有關部門化驗,洗臉盆拌出來的化肥,完全合乎國家標準。工人們說:「貪大求洋十個月,一斤化肥沒出;土法上馬,洗臉盆鬧革命,一夜成功。」接着,他們用篩子代替球磨機,用火炕代替烘乾設備,用鐵鍬等代替攪拌機,頭頂藍天,腳踏雪地,幹得熱火朝天。三個多月,生產出五百多噸磷肥。

以後,一些土法上馬、艱苦創業辦起來的工廠,又滋長了貪大求洋,伸手向上要的錯誤思想。他們有了定型產品,在上級掛了號,就神氣起來:要資金,要設備,要蓋大廠房。縣革委會抓住這個問題,在全縣工業系統再次開展了兩條路線鬥爭的教育。縣革委會的負責同志到工廠和工人、幹部一起舉辦學習班,學習毛主席關於「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鬥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的教導。同時,幫助他們回憶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廠史,帶着他們到先進工廠學習。通過學習,使一些有錯誤思想的同志認識到:伸手向上要,就會丟掉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追求洋廠房,就會失去艱苦創業的好傳統。千變萬變,艱苦奮鬥的作風不能變。原來打算伸手向上要的不要了,準備蓋大廠房的不蓋了,進一步按照勤儉建國、勤儉辦一切事業的原則發展企業。

毛主席教導說:「什麼工作都要搞群眾運動,沒有群眾運動是不行的。」肇東縣各級革命委員會堅決執行毛主席的指示。他們發動群眾集資,解決辦工業資金不足的問題。他們發動群眾利廢利舊,解決材料缺乏的問題,僅搜集廢鋼鐵鍛造揂鋼和電爐煉鋼,每年就有五百多噸。為了解決設備問題,他們發動群眾大搞技術革新,自己武裝自己。三年來,他們自製車床、沖床、鑽床、壓力機等各種設備七百六十九台件。紅旗機械廠的生產機械化程度達到百分之八十,其中百分之八十的設備是自製的。

打破常規,闖前人沒走過的路[編輯]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說:「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肇東縣工業戰線的革命工人、革命幹部,都有這種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雄心壯志。他們豪邁地說:「革命就是要破格,要打破常規,革命就是要敢想、敢幹、敢闖、敢超,不能跟在別人後面爬行,要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敢於攀登前人沒有攀登過的高峰。」這個縣的衛東廣播器材廠,是一九六八年在一個孵小雞的畜牧場的基礎上辦起來的。當時,論設備只有兩台舊皮帶床子,論人員連一個真正懂得電子技術的人都沒有,論廠房只有一片東倒西歪的小土房。這個廠的革命工人、革命幹部,懷着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無限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為了更好地宣傳毛澤東思想,決心製造廣播機。有人冷諷熱嘲地說:「雞窩裡還能飛出鳳凰?這不合乎常規!」工人們回答說:「同帝、修、反爭時間還講什麼常規?革命就是常規!」他們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後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儘量採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的教導,更加堅定信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於藐視資產階級的所謂「常規」。沒有設備自己造,沒有技術在干中學,沒有材料就用兄弟工廠的邊角廢料。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自己製造了四十八台設備,試製和生產了五百瓦有線廣播機、全晶體管有線廣播機、電子管和晶體管結合裝成的一千瓦有線廣播機等五種九個規格的廣播、通訊設備,大踏步跨入電子工業的行列。工人們說:「毛澤東思想來武裝,雞窩裡飛出金鳳凰。」

肇東縣的革命工人,從不迷信資產階級專家達到的技術成果。他們說:「資產階級技術『權威』,總是把自己的成果說成是登峰造極,其實沒有那麼一回事!」紅旗機械廠生產的膠車鋼板,開始是一錘一錘砸出來的。他們不斷革新技術,改造設備,自己創造了大型壓力機,使沖眼、壓邊各道工序逐步實現機械化。唯獨在成裝工序,用鉚釘鉚合,生產效率很低。老工人趙福昌從十六歲就進工廠修理膠車,幾十年來,日本的、德國的、蘇聯的膠車鋼板都摸索過,都不外是焊接的、鉚合的。他想,現在我們自己生產鋼板啦,能不能不焊、不鉚,找出個新門路?有保守思想的人說:「沒聽說過製造鋼板不用鉚釘!」趙福昌遵照毛主席關於外國有的,我們要有,外國沒有的,我們也要有的教導,下定決心,闖難關,走新路,為偉大領袖毛主席爭光,為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爭光。他和同志們日夜琢磨,經過十幾次試驗,多次改革胎型,根據按扣的原理,創造成功鋼板壓窩新工藝,使成裝鋼板甩掉了鉚釘。這項新工藝,使鋼板成裝的人工效率由八付提高到二百五十付,成裝工序成本由一元零四分降低到兩分錢。現在這項新工藝已在全國推廣。

在工人階級的大膽革新、大膽創造下,初級的東西在變成高級的東西。白手起家的變壓器廠的工人們,在製造出一千八百千伏安大型變壓器後,為了加速我國農村的電氣化建設,決心要革電線的命,提出要製造用一根電線送電的變壓器。他們說得到做得到。經過二十個晝夜、二十九次試驗,終於把一根線的變壓器試製成功。這種變壓器,使高壓輸電線路由三根線減為一根線。過去的一條線路,現在可以架設三條線路,為加速農村的電氣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肇東縣工人階級,解放思想,放開手腳,在土辦法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過去一向被認為地方工業沒法逾越的技術難關,一個又一個被突破,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一項又一項被創造出來。正象幾名老工人說的那樣:「我們不會畫圖,但我們就要用這個笨辦法,畫出自己的機械化,畫出工廠遠大的未來!」肇東縣工人階級正在用革命加拚命,苦幹加巧幹的精神,在地方工業這張白紙上書寫最新最美的文字,繪出最新最美的畫圖。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