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
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 2023年9月26日於北京市 發布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
|
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
(2023年9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前言
[編輯]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
但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機——既有已知的,更有未知的;既有可預測的,更有不可預測的。人類文明存亡已是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相對於物質財富的積累,尤為緊迫的是,要本着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找到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精神指引。
10年前,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目的就是回答「人類向何處去」的世界之問、歷史之問、時代之問,為彷徨求索的世界點亮前行之路,為各國人民走向攜手同心共護家園、共享繁榮的美好未來貢獻中國方案。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把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着眼全人類的福祉,既有現實思考,又有未來前瞻;既描繪了美好願景,又提供了實踐路徑和行動方案;既關乎人類的前途,也攸關每一個體的命運。
10年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從習近平主席2013年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首次提出,到2015年在第七十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五位一體」總體框架①,再到2017年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提出建設「五個世界」的總目標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內涵不斷深化拓展。
10年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穩步推進。從雙邊到多邊,從區域到全球,這一理念取得全方位、開創性的豐碩成果,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落地生根,給世界帶來的是繁榮穩定的巨大紅利,創造的是扎紮實實的民生福祉。
10年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認識到,這一理念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反映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正義、進步的心聲,匯聚了各國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利己主義和保護主義,打破了個別國家唯我獨尊的霸權思維,反映出中國對人類發展方向的獨到見解,對於推動各國團結合作、共創人類美好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為全面介紹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和生動實踐,增進國際社會了解和理解,凝聚廣泛共識,更好與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政府特發布本白皮書。
一、人類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編輯]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是團結還是分裂,是開放還是封閉,是合作還是對抗?如何抉擇,關乎人類整體利益,也考驗着各國的智慧。
(一)相互依存是歷史大勢
[編輯]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人類從原始社會一路走來,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但無論生產力如何發展進步,都沒有改變一個最根本的現實: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各國有責任共同呵護地球的安全,守護人類的未來。如果為了爭權奪利而惡性競爭甚至兵戎相見,最終只會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自古以來,人類最樸素的願望就是和平與發展。經歷過戰爭和衝突的洗禮,尤其是遭受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後,世界各國人民珍視和平、擴大合作、共同發展的意識顯著提升,人類大家庭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人們對共同體的嚮往和追求更加殷切。
全球化在世界範圍內優化了資本、信息、技術、勞動、管理等生產要素的配置,把一個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連成了汪洋大海,各民族自給自足的原始封閉狀態被打破,市場成為了世界市場,歷史也隨之成為世界歷史。
在信息化日新月異的今天,互聯網、大數據、量子計算、人工智能迅猛發展。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繫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全球化不是選擇,而是現實,甚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地球村正變得越來越「小」,放眼寰宇,地球上最遙遠的距離也不超過24小時的直飛航程。世界也正變得越來越「平」,點一點手機屏幕,就可以瞬時鏈接到世界的另一端。一體化的世界就在那兒,誰拒絕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會拒絕他。
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無論近鄰還是遠交,無論大國還是小國,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只有人類整體命運得以關照,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人的美好希望才能實現。不管前途是晴是雨,攜手合作、互利共贏是唯一正確選擇。
(二)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性應對
[編輯]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新舊問題與複雜矛盾疊加碰撞、交織發酵。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成為常態。
和平赤字不斷加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人類社會維持了70多年的總體和平,但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仍在積聚。歐亞大陸戰火重燃,局勢持續緊張,熱點問題此起彼伏,軍備競賽陰霾不散,核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世界面臨重新陷入對抗甚至戰爭的風險。
發展赤字持續擴大。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肆虐,一些國家構築「小院高牆」、強推「脫鈎斷鏈」、鼓譟供應鏈「去風險」,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疫情吞噬全球發展成果,南北差距、發展斷層、技術鴻溝等問題更加突出。人類發展指數30年來首次下降,世界新增1億多貧困人口,近8億人生活在飢餓之中。
安全赤字日益凸顯。國際戰略競爭日趨激烈,大國之間信任缺失,冷戰思維捲土重來,意識形態對抗老調重彈,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恐怖主義、網絡攻擊、跨國犯罪、生物安全等非傳統安全挑戰上升。
治理赤字更加嚴峻。世界正面臨多重治理危機,能源危機、糧食危機、債務危機等不斷加劇;全球氣候治理緊迫性凸顯,綠色低碳轉型任重道遠;數字鴻溝日益擴大,人工智能治理缺位。新冠疫情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全球治理體系這台機器越來越滯後於時代,甚至在一些問題上運轉失靈,亟待改革完善。
面對全球性危機,各國不是乘坐在190多條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小船經不起風浪,只有巨艦才能頂住驚濤駭浪。任何一國即使再強大也無法包打天下,必須開展全球合作。各國應攜起手來,把「我」融入「我們」,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共渡難關、共創未來。
(三)新時代呼喚新理念
[編輯]我們所處的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面對的是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傳統國際關係理論越來越難以解釋今天的世界、無法破解人類面臨的困局,國強必霸、崇尚實力、零和博弈等思維越來越不符合時代前進的方向。人類社會亟需符合時代特徵、順應歷史潮流的新理念。
「國強必霸」並非繞不開的歷史定律。「國強必霸」本質是典型的霸權主義思維,反映的是歷史上大國霸權戰爭的災難性實踐。中國從不認同「國強必霸」,我們的歷史智慧是「國霸必衰」。中國發展振興靠的是自身努力,而非侵略擴張。中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本國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為世界人民提供發展機會,而不是要取代誰、打敗誰。
「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這一邏輯將自然界的叢林法則簡單移植到人類社會,信奉權力至上,從根本上破壞了國家主權平等原則和世界和平穩定。全球化時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決定了弱肉強食、贏者通吃是一條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贏才是越走越寬的人間正道。中國一向主張公平正義,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致力於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
「你輸我贏」的零和遊戲終將玩不轉。一些國家抱守零和思維,片面追求絕對安全和壟斷優勢,這既無助於本國的長遠發展,也對世界和平與繁榮構成嚴重威脅。任何國家都不應盼着別人輸,而要致力於同他國一道贏。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和世界發展統一起來,始終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
二、解答時代之問,描繪未來願景
[編輯]站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人類面臨兩種截然不同的取向:一種是重拾冷戰思維,挑動分裂對立,製造集團對抗;另一種是從人類共同福祉出發,致力團結合作,倡導開放共贏,踐行平等尊重。兩種取向、兩種選擇的博弈和較量,將深刻影響人類和地球的未來。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開放包容,堅持互利共贏,堅持公道正義,不是以一種制度代替另一種制度,不是以一種文明代替另一種文明,而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為國際關係確立新思路,為全球治理提供新智慧,為國際交往開創新格局,為美好世界描繪新願景。
(一)確立國際關係新思路
[編輯]現行國際秩序面臨多重挑戰,一些國家奉行實力至上的邏輯,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大行其道,發展鴻溝加劇,安全赤字加重,結盟對抗、封閉排他的做法與多極化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與冷戰結束後的國際關係走向格格不入。特別是隨着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現行國際秩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一面更加凸顯。「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成為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
面對時代之問,中國的回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和諧共生、合作共贏。這一理念源於對國家交往關係的合理性設計,源於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和共同期盼,也源於中國的大國責任和擔當。
在地球村里,全人類是一個命運與共的大家庭,國與國之間利益交匯、命運交織、休戚與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集團政治的「小圈子」規則,超越了實力至上的邏輯,超越了少數西方國家定義的「普世價值」,順應時代潮流,倡導全球協作,推動國際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二)彰顯全球治理新特徵
[編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世界各國同呼吸、共命運,具有開放包容、公平正義、和諧共處、多元互鑒、團結協作的鮮明特徵。
——開放包容。不以意識形態劃線,不針對特定的對象,不拉幫結派,不搞排他的「小圈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主張國際關係民主化,世界的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
——公平正義。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任何國家都沒有包攬國際事務、主宰他國命運、壟斷髮展優勢的權力。要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維護國際法治權威,確保國際法平等統一適用,不能搞雙重標準,不能「合則用、不合則棄」。
——和諧共處。各國在求同存異的前提下實現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地球不是國家角力的競技場,而是人類共存的大舞台。各國發展和而不同,是有差異、多樣性的協調和統一,世界發展的活力恰恰在於這種多樣性的共存。
——多元互鑒。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基本特徵,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我們應當相互尊重,攜手推動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熠熠生輝。
——團結協作。倡導「計利當計天下利」。關起門來搞建設,只能越搞越窮。從「本國優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狹小擁擠的,時時都是「激烈競爭」;從命運與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寬廣博大的,處處都有合作機遇。單打獨鬥已無法應對全球性的發展難題,各國通力合作才是唯一選擇。
(三)開創國際交往新格局
[編輯]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五位一體」總體框架,包括夥伴關係、安全格局、發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態體系等五個方面,開創了國際交往的新格局。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格局。聯合國憲章貫穿主權平等原則。世界各國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壓小、以強凌弱、以富欺貧。堅持多邊主義,不搞單邊主義;應奉行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取代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舊思維。應在國際和區域層面建設全球夥伴關係,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大國之間相處,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大國與小國相處,要平等相待,踐行正確義利觀,義利相兼,義重於利。
建立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安全相互關聯、彼此影響。沒有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別國的動盪中收穫穩定。「弱肉強食」是叢林法則,不是相處之道。窮兵黷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應摒棄一切形式的冷戰思維,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
建立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格局。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實現這一目標,就應秉承開放精神,推進互幫互助、互惠互利。世界長期發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而另一批國家卻長期貧窮落後的基礎之上。應把發展置於國際議程的突出位置,減少全球發展的不平等和不平衡,不讓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人掉隊。
建立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格局。世界上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人類文明多樣性賦予這個世界奼紫嫣紅的色彩,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只有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在多樣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鑑、和諧共存,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並蓄,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
建立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格局。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
(四)共建美好世界新願景
[編輯]中國提出,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從「五位一體」總體框架到「五個世界」總目標,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實現了歷史視野的再拓展、思想內涵的再深化,為人類未來錨定了更明確的目標、描繪了更清晰的圖景。
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就是告別戰爭之劍,永鑄和平之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鐫刻着這樣一句話,「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人類歷史上由於執迷強國爭霸導致戰爭頻仍、生靈塗炭,教訓慘痛而深刻,要從思想上拔除這些誘發戰爭的引信。大國對小國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獨尊、強買強賣的霸道。任何國家都不能隨意製造動盪戰亂,不能破壞國際法治,不能打開潘多拉的盒子。要尊重彼此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
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就是告別絕對安全,實現安危與共。世上沒有絕對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國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別國的動盪之上,他國的威脅也可能成為本國的挑戰。鄰居出了問題,不能光想着紮好自家籬笆,而應該去幫一把。越是面臨全球性挑戰,越要合作應對,共同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生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安全威脅,單打獨鬥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選擇。國家之間有分歧是正常的,要通過對話協商妥善化解分歧。只要懷有真誠願望,秉持足夠善意,展現政治智慧,再大的衝突也能化解,再厚的堅冰都能打破。
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就是告別贏者通吃,共享發展成果。國際社會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部複雜精巧、有機一體的機器,拆掉一個零部件就會使整個機器運轉面臨嚴重困難。要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反對任何人搞技術封鎖、科技鴻溝、發展脫鈎。把全球經濟這塊蛋糕做大,更要將這塊蛋糕分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國人民,實現真正的合作共贏。
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就是告別文明優越,實現美美與共。這個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國共同成長和進步,一國的成功並不意味着另一國必然失敗。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只有能夠持續造福人民的發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各國各民族尊重彼此差異,和而不同。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就是告別竭澤而漁,永享綠水青山。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傷害自然最終將傷及人類。空氣、水、土壤、藍天等自然資源用之不覺、失之難續。工業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應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讓人人都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改革和完善國際治理體系提出了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推動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這一重要理念,匯聚了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盼穩定的最大公約數,畫出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發展程度國家之間的最大同心圓,超越了零和博弈、強權政治、冷戰對抗的各種陳舊思維,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目標,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
三、紮根深厚歷史文化土壤
[編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基於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源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實踐,繼承弘揚新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吸收借鑑人類社會優秀文明成果,彰顯了悠久的歷史傳承、鮮明的時代印記和豐富的人文內涵。
(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編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蘊藏着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蘊含着豐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基因。
中華文化以和合理念為精神內核,秉持「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價值取向,追求「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高遠理想,推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遵循「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交往原則,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
中華民族自古尊崇仁德博愛之心,倡導「德不孤,必有鄰」的精神追求,堅守「親仁善鄰、講信修睦」的處世之道,奉行「義利並舉、以義為先」的義利原則。
中華民族一向崇尚立己達人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相信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
中華民族始終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踐行「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生態觀,體現了對天地宇宙的敬畏和熱愛、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
(二)體現中國共產黨的世界情懷
[編輯]堅持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之一。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堅實基礎、探索了歷史規律、開闢了廣闊道路。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發展自己、兼濟天下、造福世界,不僅要讓中國人民都過得好,也幫助其他國家人民過上好日子,努力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共二十大報告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明確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把中國的前途命運和人類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起來。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創和拓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也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無論是人口規模巨大、共同富裕,還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或者是走和平發展道路,都為發展中國家貢獻了具體可借鑑的歷史經驗,為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提供了更為健康、更可持續的選擇。
(三)弘揚新中國外交優良傳統
[編輯]70多年來,中國外交在國際風雲激盪中成長奮進,積澱了優良傳統,砥礪了堅韌風骨,鑄就了獨特精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和發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理念、戰略思想和優良傳統,並在波瀾壯闊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中不斷守正創新。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個世界」等政策方針和思想,在國際舞台上站穩了腳跟、贏得了尊重、擴大了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重大論斷,倡導促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推動建設和諧世界,中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要進展。
進入新時代,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中國創造性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國際關係、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建「一帶一路」、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新理念,倡導全球治理觀、正確義利觀、安全觀、發展觀、合作觀、生態觀等重要理念,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四)兼收並蓄人類優秀文明成果
[編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把人類歷史長河中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弘揚起來,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價值共識,汲取世界多元文明相融相通優秀成果,反映了全人類的普遍願望和共同心聲。
世界各國文明中都蘊含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智慧。古希臘哲學家以城邦為藍本對人類共同體進行了早期探索,認為需要通過一致行動追求共同利益,主張人類必須互相保持和諧生活。印度古老典籍記載着「天下一家」的箴言。非洲傳統價值理念烏班圖精神,倡導「我們在故我在」,強調人們彼此依存、密不可分。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映了和平發展、團結共生、合作共贏等不同文明之間的互通之處。俄羅斯有諺語「風雨同舟就能無懼風雨」;瑞士有作家提出「不應為戰爭和毀滅效勞,而應為和平與諒解服務」;德國有諺語「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一個團隊的努力是乘法」;非洲有諺語「一根原木蓋不起一幢房屋」;阿拉伯有諺語「獨行快,眾行遠」;墨西哥詩人有名句「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國」;印度尼西亞有諺語「甘蔗同穴生,香茅成叢長」;蒙古國有諺語「鄰里心靈相通,命運與共」等等。這些都體現了深厚的世界文化淵源和豐富的思想底蘊。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原則為遵循。近代以來,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平等和主權原則,到日內瓦公約確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從聯合國憲章明確的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到萬隆會議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些國際關係演變積累的公認原則,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
四、既有目標方向,也有實現路徑
[編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勢出發處理當代國際關係的中國智慧,是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是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的中國主張。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國際社會應當攜手努力,把宏偉藍圖變成路線圖,一步一個腳印把美好願景變為現實。
(一)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
[編輯]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契合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的時代潮流。歷史上的經濟全球化,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經濟全球化也積存了不少問題和弊端,出現「回頭浪」。目前的經濟全球化模式,難以反映廣大發展中國家呼聲、體現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和「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零和博弈,造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個別國家把內部治理問題歸咎於經濟全球化,歸咎於其他國家,動輒採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破壞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消費鏈,導致現有國際貿易秩序紊亂甚至衝突。
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各國應該堅持開放的政策取向,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反對「築牆設壘」,反對單邊制裁、極限施壓,推動各國經濟聯動融通,共同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各國應該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促進全球經濟進一步開放、交流、融合,推動形成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讓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成果。
開放應是雙向奔赴,不能是單行道,不能一邊要求別的國家開放,一邊關閉自己的大門。一些國家總想對中國實行「脫鈎斷鏈」,構築「小院高牆」,最終只會反噬自身。一些人炒作要「降依賴」「去風險」,這樣的做法實質是製造新的風險。防風險和合作不是對立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如果以「去風險」「降依賴」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就是在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
當前正在發生的以人工智能為標誌的科技革命,將對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和人類社會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深刻影響。要探索建立相關規則和標準,既有利於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又堅守人類安全底線,還要平衡照顧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利益,確保技術創新在法治軌道和公認的國際準則基礎上運行,由人類主導、為人類服務、符合人類價值觀。
(二)走和平發展道路
[編輯]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發展繁榮,必須把握和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反之必然會被歷史拋棄。當今世界的潮流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老路不僅走不通,而且一定會碰得頭破血流,和平發展道路才是人間正道。
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強調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干涉別國內政,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在政策上是這樣規定的、制度上是這樣設計的,在實踐中更是一直這樣做的。
世界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氣一樣,就像萬物生長需要陽光一樣。和平發展道路對中國有利、對世界有利,我們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堅持這條道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也希望其他國家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各國只有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只有大家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國與國才能和平相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有希望。
(三)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編輯]新型國際關係之所以新,在於走出了一條國與國交往的新道路,開闢了不同文明、不同制度國家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世界歷史新篇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了條件。
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應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原則。相互尊重,就是堅持以誠待人,平等相待,反對強權政治和霸凌主義。公平正義,就是各國應摒棄單純的物質主義取向和競爭至上法則,確保不同的國家都能獲得平等的發展權利和機會。合作共贏,就是各國應摒棄一味謀求自身更大利益的理念,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各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時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基礎在於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夥伴關係。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促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推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格局。堅持親誠惠容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秉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
大國是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關鍵因素。大國之大,不在於體量大、塊頭大、拳頭大,而在於胸襟大、格局大、擔當大。大國要以人類前途命運為要,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擔負更大責任,而不是依仗實力對地區和國際事務謀求壟斷。大國要加強協調和合作,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堅持換位思考和相互理解,對小國要平等相待。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才能避免跌入「修昔底德陷阱」,找到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正確相處之道,實現不同文明、不同社會制度國家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四)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
[編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小圈子的多邊主義」是集團政治,「本國優先的多邊主義」是單邊思維,「有選擇的多邊主義」是雙重標準。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中國反對一切形式的單邊主義,反對搞針對特定國家的陣營化和排他性「小圈子」,反對打着所謂「規則」旗號破壞國際秩序、製造「新冷戰」和意識形態對抗的行徑。
中國始終堅定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當今世界發生的各種對抗和不公,不是因為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過時了,而恰恰是由於這些宗旨和原則未能得到有效履行。中國堅持世界只有一個體系,就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只有一個秩序,就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只有一套規則,就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中國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就是全球事務要由大家一起商量,治理體系要由大家一起建設,治理成果要由大家一起分享,讓各國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
(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編輯]中國提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超越所謂「普世價值」的狹隘歷史局限,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
和平發展是共同事業。貧瘠的土地上長不成和平的大樹,連天的烽火中結不出發展的碩果。要解決好各種全球性挑戰,根本出路在於謀求和平、實現發展。公平正義是共同理想。任何國家都不能在世界上我行我素,搞霸權霸道霸凌。民主自由是共同追求。不存在定於一尊的民主,更不存在高人一等的民主。民主不是可口可樂,一國生產原漿,全世界一個味道;民主不是裝飾品,而是要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試圖壟斷民主「專利」、強行劃定民主「標準」,炮製「民主對抗威權」的偽命題,挑動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之爭,是假借民主之名的偽民主。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不是要把哪一家的價值觀奉為一尊,而是倡導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充分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
人類社會越發展,越要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各國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摒棄傲慢與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既讓本國文明生機盎然,也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應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努力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積極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相互借鑑,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應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不斷吸納時代精華,用創新為文明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五、中國既是倡導者也是行動派
[編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10年來,中國用篤定的信念和紮實的行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
(一)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編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沿着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從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發展,奏響「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的交響樂,搭建了各方廣泛參與、匯聚國際共識、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實踐平台。
政策溝通不斷深化,截至2023年7月,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合作文件。中國分別於2017年、2019年成功舉辦首屆和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今年將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凝聚起攜手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最大合力。設施聯通不斷加強,「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以新亞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為引領,以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為依託的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布局不斷完善。貿易暢通不斷提升,世界銀行發布的《「一帶一路」經濟學》報告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實施將使參與國間的貿易往來增加4.1%。到2030年,「一帶一路」倡議每年將為全球產生1.6萬億美元收益。資金融通不斷擴大,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相繼成立,已為數百個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民心相通不斷促進,一條條「幸福路」、一座座「連心橋」、一片片「發展帶」在共建國家不斷湧現,菌草、水井、雜交水稻等「小而美、見效快、惠民生」項目紮實推進,不斷增進共建國家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中巴經濟走廊啟動10年來為巴基斯坦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中老鐵路實現了老撾人民「變陸鎖國為陸聯國」的夙願,雅萬高鐵成為東南亞國家首條實現350公里時速的鐵路,蒙內鐵路拉動了當地經濟增長超過2個百分點,馬拉維600眼水井成為潤澤當地15萬民眾的「幸福井」,中歐班列「鋼鐵駝隊」助力中國與歐洲雙向奔赴,「魯班工坊」幫助塔吉克斯坦等國家年輕人掌握了職業技能,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領域合作蓬勃發展。
這一倡議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不針對誰也不排除誰;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中國同世界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的「百花園」,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是各方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加入進來,共同參與、共同合作、共同受益。
國際社會高度評價這一倡議,認為「一帶一路」不是簡單的一條路或一條經濟帶,而是讓全人類共同進步的倡議,為各國共同發展開闢了新道路。「一帶一路」倡議助推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促進跨大洲協力合作進入新時代。
(二)落實「三大全球倡議」
[編輯]人們普遍認識到,和平穩定、物質豐富、精神富有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追求。發展是安全和文明的物質基礎,安全是發展和文明的根本前提,文明是發展和安全的精神支撐。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從發展、安全、文明三個維度指明人類社會前進方向,彼此呼應、相得益彰,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依託,是解答事關人類和平與發展重大問題的中國方案。
——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發出了聚焦發展、重振合作的時代強音,為破解發展難題、推進全球發展事業貢獻中國力量。全球發展倡議,最根本的目標是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最核心的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最重要的理念是倡導共建團結、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發展夥伴關係,最關鍵的舉措在于堅持行動導向,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共建全球發展共同體。
中國主持召開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提出落實倡議的32項重要舉措,包括創設「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總額為40億美元;啟動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第三期南南合作信託基金,並將加大對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投入。兩年來,全球發展倡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響應,落實機制不斷健全,務實合作逐步落地,共同應對糧食安全、減貧、能源安全等突出問題。全球發展促進中心順利運轉,全球發展倡議項目庫不斷擴大,200多個合作項目開花結果。同時,中方發布《全球發展報告》,推動建立全球發展知識網絡,為破解發展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支持全球發展倡議,70多個國家參與在聯合國成立的「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
中國堅持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發展。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着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14億多中國人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意味着幾乎再造一個相當於現有發達國家規模總和的市場,為各國各方共享中國大市場提供更多機遇。中國開創性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辦好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重大展會。推動各國各方共享中國制度型開放機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實施外商投資法及相關配套法規、新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等,持續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高質量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
中國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南方」的一員,中國力所能及地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幫助受援國提高發展能力。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同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兒童基金會、難民署、世界衛生組織、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等近20個國際組織開展合作,在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尼日利亞等近60個國家實施了130多個項目,聚焦「小而美、惠民生」,涵蓋減貧、糧食安全、抗疫、氣候變化等領域,受益人數超過3000萬人。積極推動並全面落實二十國集團緩債倡議,在二十國集團緩債倡議中貢獻最大,同19個非洲國家簽署緩債協議或達成緩債共識,幫助非洲減緩債務壓力。
中國堅定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國已經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同2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1個自貿協定。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升金融標準和國際化水平,更好實現中國和其他國家利益融合。
——中國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目的是同國際社會一道,弘揚聯合國憲章精神,倡導以團結精神適應深刻調整的國際格局,以共贏思維應對各種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風險挑戰,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2023年2月,中國正式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進一步闡釋了倡議核心理念與原則,明確了倡議重點合作方向,並就倡議合作平台和機制提出建議設想,展現了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擔當、對守護全球安全的堅定決心。全球安全倡議是國際公共產品,服務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利益,維護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安寧。
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堅持通過談判協商方式處理同有關國家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以談判協商方式同14個陸上鄰國中的12個國家和平解決陸地邊界問題,並完成中越北部灣海域劃界。忠實履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職責和使命,是聯合國第二大會費國、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第一大維和行動出兵國。30多年來,中國已派出維和人員5萬餘人次,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成為聯合國維和的關鍵力量。中方累計派出45批100餘艘次艦艇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為7000餘艘中外船隻護航。
面對此起彼伏的熱點問題,中國始終致力於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推動朝鮮半島、巴勒斯坦、伊朗核、敘利亞、阿富汗等國際地區問題解決。在烏克蘭問題上,中方積極勸和促談,先後提出「四個應該」「四個共同」「三點思考」的主張,發布《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派出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同有關各方廣泛接觸和交流。在中國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實現歷史性和解,為地區國家通過對話協商化解矛盾分歧、實現睦鄰友好樹立了典範,有力引領了中東地區「和解潮」。
中國積極致力於同各方開展反恐、生物安全、糧食安全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在二十國集團框架下提出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倡議,推動通過《金磚國家糧食安全合作戰略》。正式啟用中國-太平洋島國防災減災合作中心,是中國在倡議框架下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的又一有力行動。
——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議向全世界發出增進文明交流對話、在包容互鑒中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真摯呼籲,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精神動力。
中國召開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廣泛開展雙多邊政黨交流合作活動,推進形式多樣的民間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持續深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合作,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達43個。
中國舉辦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遊年、中國希臘文化和旅遊年、中國西班牙文化和旅遊年等30餘個大型文化和旅遊年(節),推動金磚國家文化部長會議等16個多邊交流合作機制和25個雙邊合作機制不斷發展,持續舉辦「阿拉伯藝術節」、「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等主場文化活動,「歡樂春節」連續舉辦二十餘年,2017年在130餘個國家舉辦約2000場活動,在全球舉辦「茶和天下」·雅集等品牌活動。推動「一帶一路」文化和旅遊交流,實施「文化絲路」計劃,建立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圖書館、美術館聯盟。同各國建立了約3000對友好城市(省州)關係。開展「你好!中國」入境遊推廣工作。
國際社會積極評價「三大全球倡議」,認為這體現了中國的全球視野和與日俱增的國際影響力,為當前人類面臨的難題提供了綜合性解決方案。全球發展倡議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高度契合,尤其呼應了廣大發展中國家追求發展的心聲;全球安全倡議秉持共同安全理念,重視綜合施策,堅持合作之道,尋求可持續安全,為應對國際安全挑戰貢獻智慧;全球文明倡議倡導所有國家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有助於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
(三)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共同行動
[編輯]中國提出一系列構建地區和雙邊層面命運共同體倡議,與有關各方共同努力,凝聚共識,拓展合作,為地區和平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
中非命運共同體是最早提出的區域命運共同體,堅持真誠友好、平等相待,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發展為民、務實高效,開放包容、兼收並蓄,成為中國與地區國家構建命運共同體的典範。中阿、中拉、中國-太平洋島國等命運共同體建設蹄疾步穩,成為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攜手共進的生動寫照。
周邊命運共同體不斷落地生根,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持續推進,中國-東盟合作在東亞區域合作中最富成果、最具活力、最有實質內容,雙方政治互信不斷提高,高層往來頻密,建立了近50個領域和機構的對話合作機制。瀾滄江-湄公河國家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成果豐碩,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成功召開首屆中國-中亞峰會、成立中國-中亞元首會晤機制,為地區和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在雙邊層面,中國正在同越來越多的友好夥伴構建不同形式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同老撾、柬埔寨、緬甸、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蒙古國、古巴、南非等國家就構建雙邊命運共同體發表行動計劃、聯合聲明或達成重要共識,同中亞五國雙邊層面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全覆蓋,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實踐成果噴涌而出,實實在在地推動了當地發展建設,促進了民生福祉。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生機勃勃、開放包容的體系。不同地理區域、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經濟體量、發展階段的國家,只要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理念,就可以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加強合作、謀求共贏。中國將同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國家攜手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推動各國發展事業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應有貢獻。
(四)為各領域國際合作注入強勁動力
[編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直指當今世界面臨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在衛生健康、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領域提出豐富主張,轉化為具體行動,為解決世界性難題作出了中國的獨特貢獻。
面對肆虐的新冠疫情,中國提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中國站在國際抗疫合作「第一方陣」,開展全球緊急人道主義救援,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和支持。秉持疫苗公共產品「第一屬性」,最早承諾將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最早支持疫苗研發知識產權豁免,最早同發展中國家開展疫苗合作生產。擔當疫苗公平分配「第一梯隊」,以自己的堅定承諾和實際行動為人類健康事業貢獻中國力量。
面對混亂失序的網絡空間治理,中國提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聯合國網絡安全進程,支持聯合國在網絡空間全球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成立世界互聯網大會國際組織,為全球互聯網共享共治搭建平台。發起《全球數據安全倡議》,分別同阿拉伯國家聯盟、中亞五國發表《中阿數據安全合作倡議》及《「中國+中亞五國」數據安全合作倡議》,推動全球數字治理規則制定。推動完善深海、極地、外空等新疆域的治理規則,確保各國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在制定新疆域治理新規則時,充分反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訴求。
面對核安全全球治理的根本性問題,中國提出打造核安全命運共同體,堅定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秉持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為應對不斷上升的核衝突風險,中國推動五核國領導人共同發表聯合聲明,重申「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積極倡導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是唯一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核國家。
面對日益複雜的海上問題,中國提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始終致力於通過對話協商和平解決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同東盟國家簽署和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持續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提出共建藍色經濟夥伴關係,加強海上互聯互通建設。堅持走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合作之路,同海上鄰國積極探討資源共同開發。
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挑戰,中國先後提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等重要理念。中國積極推動經濟發展轉型,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網絡,貢獻了本世紀以來全球25%的新增綠化面積,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超過6%的經濟增長,成為全球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最多的國家。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倡導國際社會全面有效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盡己所能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與39個發展中國家簽署46份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約2300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主席國,全力推動會議成功舉行,率先出資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推動達成「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無論是應對眼下的危機,還是共創美好的未來,各國都需要同舟共濟、團結合作。面對深刻而宏闊的百年大變局,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籲各國秉持命運與共理念,充分溝通協商,共擔治理責任,形成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廣泛共識和一致行動,為人類邁向光明未來注入信心和動力。
結束語
[編輯]凡益之道,與時偕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和實踐,已經在國際上凝聚起團結合作的廣泛共識,匯聚起應對挑戰的強大合力。展望未來,這一理念必將煥發出愈發鮮明的真理力量、更為彰顯的引領作用和超越時空的思想偉力,為人類社會開闢共同發展、長治久安、持續繁榮的美好願景。人類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光明的前途不會自動到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一個美好願景,也是一個歷史過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實現。
實現這個美好願景,信心和決心是首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同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需要鍥而不捨、馳而不息相向而行。不能因現實複雜而放棄夢想,也不能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
實現這個美好願景,格局與胸懷是基礎。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面對共同挑戰,任何人、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人類只有和衷共濟、和合共生這一條出路。各國只有加強協調和合作,把本國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國人民利益統一起來,才能共同朝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前行。
實現這個美好願景,擔當與行動是關鍵。大道至簡,實幹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賴於各國共同行動。各國應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積極做行動派、不做觀望者,加強對話、凝聚共識、促進和平、推動發展、完善治理,開展全球行動、全球應對、全球合作。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前方的路縱然曲折,但也充滿希望。只要世界各國團結起來,共行天下大道,向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確方向,一起來規劃,一起來實踐,一點一滴堅持努力,日積月累不懈奮鬥,就一定能夠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①「五位一體」總體框架: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②建設「五個世界」的總目標: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