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整整三年了!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整整三年了!
作者:胡適
1934年9月23日
本作品收錄於《獨立評論

  前幾天,政府訓令各直轄機關,頒行中央執行委員會規定的「九一八」第三周年的紀念辦法。那個紀念辦法包括全國停止娛樂,各機關集會紀念,此外還要

  全體黨務公務人員,各學校,各商店,各住戶,於是日上午十一點鐘停止工作五分鐘,起立默念,誓雪國恥,並對抗日死亡將士及殉難同胞致沉痛之哀悼。

  明天是「九一八」的三周年了,我們不知道全國國民中有多少人能夠實行這五分鐘的紀念。這樣簡單的紀念是最莊嚴,同時又是最不容易實行的。我現在說一件我生平最受感動的一個紀念日的故事。

  1926年11月11日,我到英國康橋大學去講演。那天是歐洲大戰的「停戰紀念」(Armistice day),學校並不停課。向來的紀念方式是上午十一點鐘,一切工作全停止一分鐘。在最熱鬧的街上,鐘敲十一點時,教堂敲鐘,一切汽車行人全停住,男人都脫下帽子,一切人都低下頭來,靜默一分鐘。這是每年在參戰各國處處看得見的莊嚴的紀念。

  我在那一天看見了一件平常不容易看見的更莊嚴的停戰紀念禮。我到了康橋,住在克賴斯特學院裡,院長薛勃萊先生(Sir Aithur Shipley)把他的書房讓給我預備我的講稿,他說:「我不來驚擾你。不幸這天花板上的油漆正在修理,有個匠人要上去油漆,他不會打擾你的工作。」我謝了他,他走出去了;我打開我的手提包,就在那個歷史悠久的書房裡修改我的稿子。那個工人在梯子上做他的工作。房子裡一點聲響都沒有。到了十一點鐘,我聽得外面鐘樓上打鐘,抬起頭來,只見那個老工人提了一桶油漆,正走上梯子去。他聽見了鐘聲,一隻手扶住梯子,一隻手提着漆桶,停在梯子中間,低下頭來默禱。過了一分鐘,鐘樓上二次打鐘,他才抬起頭來,握着油漆桶上去,繼續他的工作。

  我看見那個穿着油污罩衣的老工人停住在梯子半中間低頭默禱,我的鼻子一酸,眼睛裡掉下兩滴眼淚來。那個老工人也許是在紀念他的戰死的兒子,也許是在哀悼他的戰死的弟兄。但是他那「不欺暗室」的獨自低頭默禱,是那個歐洲同一天同一時間的悲哀的象徵,是一個教育普及的文明民族哀悼死者的最莊嚴的象徵。五十萬陸軍的大檢閱,歐洲最偉大的政治家的紀念演說,都比不上那個梯子半中間的那個白髮工人的低頭一剎那間的虔敬的莊嚴!

  我每次在中國報紙上讀到各種紀念日的儀式和演說,總想到薛勃萊院長書房裡那個老工人。今天,在「九一八」的三周紀念的前夕,我更想到他。我想到我們國內的一切紀念典禮的虛偽,一切紀念演說的空虛爛熟;我想到每年許多紀念假期的無意義與浪費;我更想到全國真能誠懇紀念國家的恥辱與危難的人數之少的可怕!

  我用十分誠意敬告全國的同胞:這種淺薄空虛無意義的紀念是絲毫無用處的。我們在這一個絕大慘痛的紀念日,只有一個態度是正當的:那就是深刻的反省。

  我們應該反省:為什麼我們這樣不中用?為什麼我們事事不如人?為什麼我們倒霉到這樣地步?

  我們應該反省:鴉片之戰到如今九十四年了;安南之戰到如今整整五十年了;中日之戰到如今整整四十年了;日俄之戰到如今整整三十年了。我們受的恥辱不算不大,刺激不算不深了。這幾十年的長久時間,究竟我們糟蹋在什麼上面去了?

  我們應該反省:「九一八」之事到如今三個整年了,這一千多日之中,究竟我們可曾作什麼懺悔的努力?可曾做什麼補救的努力?可曾作什麼有實效的改革?

  我們應該反省:從今天起,我們應該從什麼方向去準備我們自己,訓練我們自己?我們應該怎樣加速我們個人和國家民族的進步,才可以挽救眼前的危亡,才可以洗刷過去的恥辱?

  古人說的最明白:「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反省的第一義是自恥事事不如人。反省的第二義是自恥我們既不如人又還不知恥,白白把八九十年的光陰費在白晝做夢裡。反省的第三義是要認清我們必須補救的缺陷,認清我們必須趕做的工作,努力做去,拼命做去。

  我們必須徹底的覺悟:一個民族的興盛,一個國家的強力,都不是偶然的,都是長期努力的必然結果。我們必須下種,方有收穫;必須努力,才有長進。

  我們今日必須徹底的覺悟:「九一八」的國難,還不算最大的國難;東北四省的淪亡,還不夠滿足我們的敵人的大欲,還不夠購買暫時的苟安!我們如果不能努力趕做我們必須做的工作,更大的「九一八」就要來到;全國淪亡的危機就在不遠的將來!(你若不信,請看本期小招先生的《強暴下的罪惡》!)

  但是我們也不必自餒。工作是不負人的,努力是不會白費的。努力一分,就有一分的效果;努力十分,就有十分的效果。只有努力做工是我們唯一可靠的生路。

  從今以後,我們如果真要紀念「九一八」的國難,我們也應該學那個康橋工人,在一聲不響的本分工作中間,想起了國家過去的奇恥和當前的危機,可以低下頭來,靜默一分鐘,然後抬起頭來,繼續我們的工作;——用更大的興奮,繼續我們的工作。

  廿三,九,一七夜

  (原載1934年9月23日《獨立評論》第119號)

1996年1月1日,這部作品在原著作國家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之前在美國從未出版,其作者1962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6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