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0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巻十七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
卷十八
作者:李荇 李氏朝鮮
1530年9月
巻十九

全義縣[編輯]

東至淸州界十八里,南至燕岐縣界十八里,西至天安郡界十一里,北至木川縣界十二里。距京都二百四十三里。

建置沿革[編輯]

百濟仇知縣新羅金池池,一作「地」。爲大麓郡領縣。高麗改今名,屬淸州。本朝太祖四年置監務。太宗十三年例爲縣監,明年合燕岐全岐縣,十六年各復舊。

官員[編輯]

縣監、訓導[編輯]

各一人。

郡名[編輯]

仇知金池全岐

姓氏[編輯]

本縣李、兪、河、全。

形勝[編輯]

三峯圍野,二水繞城[編輯]

金休詩:三峯聳秀圍平野,二水奔流繞故城。

山川[編輯]

甑山[編輯]

在縣西北五里。鎭山。

栗峴[編輯]

在縣東十四里。

高山[編輯]

在縣東八里。

龍子山[編輯]

在縣東十六里。

雲住山[編輯]

在縣南七里。與甑山高山鼎峙。

金城山[編輯]

在縣南八里。有古石城。

高羅院川[編輯]

在縣東十三里。源出栗峴

生拙川[編輯]

在縣西南五里。源出公州芒峴,到縣南與古李城小溪合,經狐巖又大部川合。縣在二川之間。

大部川[編輯]

大部鄕。源出仇里甕古介,與高山小溪合,經狐巖生拙川

土産[編輯]

出縣東西房裡、磁器、紫草、茯苓、安息香。

樓亭[編輯]

風化樓[編輯]

在客舘東。

學校[編輯]

鄕校[編輯]

在縣東一里。

驛院[編輯]

高羅院[編輯]

在縣東十六里,一雲鯨院

松峴院[編輯]

在縣南八里。

佛宇[編輯]

元寂寺[編輯]

龍子山

高正菴[編輯]

高山

延壽菴[編輯]

在縣南。

雲岾寺[編輯]

在雲住山。

崔有悰詩:寺在煙霞裏,層巒第幾重?山深松落落,江闊水溶溶。講榻臨無地,禪窓倚半空。回頭塵世遠,老衲自從容。

祠廟[編輯]

社稷壇[編輯]

在縣西。

文廟[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編輯]

在縣東北一里。

厲壇[編輯]

在縣北。

古跡[編輯]

李城[編輯]

雲住山北峯。石築。世傳李棹故居。其中寬敞。周一千一百八十四尺。內有一井。今廢。

大部鄕[編輯]

在縣北六里。

高山山城[編輯]

石築。周五千一百三十二尺。內有三井。今廢。

金伊城[編輯]

雲住山。石築。周一千五百二十八尺。內有一井。今廢。

甑山山城[編輯]

在縣西北五里。石築。周九百三十二尺。內有一井。今廢。

加乙井處[編輯]

在縣北五里。

蒲谷驛[編輯]

舊基在縣東十八里。

人物[編輯]

高麗李棹[編輯]

太祖南征,至錦江水漲。護涉有功,賜名。官至太師三重大匡。

李混[編輯]

之七代孫。元宗朝登第,歷事忠宣,累官至僉議政丞致仕。號蒙菴。嘗謫官寧海府,取海中浮槎,制爲舞皷,至今傳樂府

李彥沖[編輯]

。登第,累官至政堂文學。

本朝李貞幹[編輯]

子華之曾孫[1]金氏年百二,貞幹時年八十,弄雀雛於前,爲老萊戲。世宗賜書褒奬。官至中樞院使卒。諡孝靖

李士寬[編輯]

貞幹之子。官至府尹。其子智長禮長諴長孝長恕長,登文科;義長,登武科。世所罕有,士林榮之。

李禮長[編輯]

世祖朝靖難、佐翼功臣。官至兵曹參議。

李諴長[編輯]

官至禮曹參判。

李孝長[編輯]

官至慶尙道觀察使。

李恕長[編輯]

世祖朝敵愾功臣。官至漢城府左尹。封全城君

李壽男[編輯]

諴長之子。登第。成宗朝佐理功臣。封全山君

李宜冾[編輯]

登第,官至中樞院副使。子愼孝刑曹參議;元孝,登第,僉知中樞。

新增李繼孟[編輯]

豪邁有氣槪。登第,官至左贊成。諡文平。

寓居[編輯]

本朝金益精[編輯]

安東人物下。

金益濂[編輯]

益精之弟。登第,累官至司憲持平。二人皆廬墓三年。

題詠[編輯]

縣古徵喬木[編輯]

金壽寧詩:云云,煙寒認廢城。

地分車峴自東西[編輯]

徐居正詩:云云,路入全城高復低。山勢周遭圍近郭,樹陰繚繞護長堤。

定山縣[編輯]

東至公州界二十一里,北至同州界十五里,南至扶餘縣界三十一里,西至靑陽縣界十七里。距京都三百四十九里。

建置沿革[編輯]

百濟悅己縣一雲豆陵尹城新羅景德王悅城,爲扶餘郡領縣。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屬公州,後置監務。本朝太宗十三年,例改爲縣監。

官員[編輯]

縣監、訓導[編輯]

各一人。

郡名[編輯]

悅己豆陵尹城悅城

姓氏[編輯]

本縣李、田、宋、林。

方、張竝村

山川[編輯]

大朴谷山[編輯]

在縣北七里。鎭山。

鷄鳳山[編輯]

一名白谷山。在縣東九里。

七甲山[編輯]

在縣西十六里。有古城基,號慈悲城。又見靑陽縣

光生山[編輯]

在縣南三里。

松峴[編輯]

在縣北十里。

狐古介峴[編輯]

在縣東三里。

獐項峴[編輯]

在縣西五里。

直峴[編輯]

在縣南十里。

大峴[編輯]

在縣西十里。

金剛川[編輯]

在縣西三十二里。源出靑陽縣於乙項川,入白馬江。又見扶餘縣

王之津[編輯]

在縣南二十六里。卽錦江下流。

土産[編輯]

薴、漆、鐵縣南五里水閑里有鐵冶、磁器、蜂蜜、茯苓、地黃、白花蛇。

學校[編輯]

鄕校[編輯]

在縣東一里。

驛院[編輯]

楡楊院[編輯]

在縣東五里。

彌勒院[編輯]

在縣西十二里。

長壽院[編輯]

在縣西二十七里。

修德院[編輯]

在縣北七里。

佛宇[編輯]

淨慧寺[編輯]

七甲山

鷄鳳寺[編輯]

鷄鳳山。山以寺得名。

藍浦寺、瑞蓮社[編輯]

俱在鷄鳳山

道林寺、妙峯寺[編輯]

俱在七甲山

祠廟[編輯]

社稷壇[編輯]

在縣西。

文廟[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編輯]

在山城中。

厲壇[編輯]

在縣北。

古跡[編輯]

白谷里[編輯]

白谷山下,父老相傳本縣古基。

鷄鳳山城[編輯]

石築。周一千二百尺。內有一井,又有軍倉。今廢。

新增烈女[編輯]

本朝玉杯[編輯]

正兵李允妻也。其夫爲虎所攬,玉杯執夫衣裾,奮梃大呼,虎卽棄去。今上十四年旌閭。

題詠[編輯]

千仞東峯有古城[編輯]

權克和詩:云云,凝眸不覺野情生。往來三載終無惠,深愧居民識姓名。

恩津縣[編輯]

東至連山縣界八里。南至全羅道礪山郡界十七里。西至石城縣界十三里,至林川郡界二十五里。北至尼山縣界二十一里。距京都四百十二里。

建置沿革[編輯]

德恩郡百濟德近郡新羅景德王德殷高麗初改德恩郡市津縣百濟加知柰縣一雲加乙乃,一雲薪浦新羅景德王市津,爲德殷郡領縣。高麗顯宗九年,德恩市津俱屬公州。本朝太祖六年,合兩縣爲德恩監務。世宗元年,改今名,爲縣監。

官員[編輯]

縣監、訓導[編輯]

各一人。

郡名[編輯]

德近德殷德恩加知柰加乙乃薪浦市津

姓氏[編輯]

德恩兪、裵、李、金、趙。

張、鄭竝續

市津裵、林、宋、梁、全。

朴、李竝續

彩雲林、裵、宋、梁、良。

山川[編輯]

乾止山[編輯]

在縣北二里。古市津在其西。

摩耶山[編輯]

在縣南二十四里。鎭山。

皇華山[編輯]

市津。距今縣治西十里。山有大石平廣,俯瞰津水,號皇華臺。世傳百濟義慈王遊宴其上。

江景山[編輯]

在縣西二十六里。

般若山[編輯]

在縣北七里。

佛明山[編輯]

在縣東三十三里。山自靑山縣兜率山迤邐而西,至本縣分爲三:東佛明、南摩耶、北般若

彩雲山[編輯]

彩雲鄕。去縣二十五里。

甑山浦[編輯]

在縣西二十一里。源出全羅道礪山郡,入江景浦

江景浦[編輯]

江景山下海浦也。詳林川郡

市津浦[編輯]

市津縣。商舶所集,連檣接桅,人物雜沓互市,故名。尹淮云:「古有利樓津,疑卽此。」

私津[編輯]

在縣北十二里。卽連山縣布川草浦之合流處。

栗嶺川[編輯]

源出全羅道高山縣[2],入市津浦

土産[編輯]

白玉石出縣南仇佐谷、鐵出縣南鵲旨熊田吐串等地、竹箭彩雲山銀口魚、地黃、安息香、白花蛇、白魚、葦魚、秀魚、鯽魚、蟹。

新增早熟。俗稱早紅

城郭[編輯]

皇華山城[編輯]

石築。周一千六百五十尺,高六尺。中有井二,有軍倉。

烽燧[編輯]

江景山烽燧[編輯]

南應全羅道龍安縣廣頭院山,北應皇華山

皇華山烽燧[編輯]

南應江景山,北應尼山縣城山

亭榭[編輯]

引風亭[編輯]

在客舘北。

學校[編輯]

鄕校[編輯]

在縣東二里。

院宇[編輯]

娚項院[編輯]

在縣南五里。

橋梁[編輯]

潮巖橋[編輯]

甑山浦。舊有石橋,居人信術者言,盡投其石於水,今用木爲橋。下有巖,潮退則見,名曰潮巖

新增市津橋[編輯]

市津浦

佛宇[編輯]

灌燭寺[編輯]

般若山。有石彌勒,高五十四尺。世傳高麗光宗朝,盤若山麓有大石湧出,僧慧明琢成佛像。

李穡詩:馬邑之東百餘里,市津縣中灌[3]寺。有大石像彌勒尊,我出我出涌從地。巍然雪色臨大野,農夫刈稻[4]檀施。時時流汗[5]君臣,不獨口傳藏國史。

雙溪寺[編輯]

佛明山

金地寺、普門寺,念佛寺,淨土寺[編輯]

俱在摩耶山

祠廟[編輯]

社稷壇[編輯]

在縣西。

文廟[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編輯]

德恩古邑。

厲壇[編輯]

在縣北。

塚墓[編輯]

甄萱墓[編輯]

在縣南十二里風界村。俗稱王墓

古跡[編輯]

古德恩[編輯]

在今治東南十二里。

彩雲鄕[編輯]

在縣西二十五里。

古市津[編輯]

皇華山西南。

大井[編輯]

摩耶山古城下二里。俗雲古國御井也。其地西有衰虎山,東有衰龍串

摩耶山古城[編輯]

石築。周五千七百十尺。內有二井。今廢。

新增孝子[編輯]

本朝姜應貞[編輯]

中樞府之子也。年十七,父母遘疾,常侍藥,終夜不寐,取糞嘗之,焚香禱天,請以身代。及父母沒,廬墓盡禮,不食鹽菜。成宗初年旌閭。

烈女[編輯]

高麗李氏[編輯]

文成己妻。其夫死於亂,妻圖其形,奠朝夕終身。事聞旌閭。

閔氏[編輯]

金繼佃妻。繼佃早死,雖當雨雪,必親祭墓乃食。事聞旌閭。

題詠[編輯]

新名獨揭恩[編輯]

權克和詩:舊號兼稱德,云云。

當戶靑山皆拱北[編輯]

徐居正詩:云云,捲簾紅日已生東。

懷德縣[編輯]

東至沃川郡界二十二里,南至全羅道珍山郡}}界三十里,西至公州界九里,北至文義縣界二十九里。距京都三百二十里。

建置沿革[編輯]

百濟雨述郡一雲朽淺新羅比豐郡高麗初改今名,顯宗公州明宗二年置監務。本朝太宗十三年,例改爲縣監。

官員[編輯]

縣監、訓導[編輯]

各一人。

郡名[編輯]

雨述朽淺比豐

姓氏[編輯]

本縣李、任、黃、方、郭。

裵、金竝驛

山川[編輯]

鷄足山[編輯]

在縣東三里。鎭山。世傳天旱山鳴則必雨。

食藏山[編輯]

在縣南二十三里。

迭峴[編輯]

在縣東十二里。

童子菴峴[編輯]

在縣東八里。

利遠津[編輯]

在縣北二十九里。俗號荊角津。源出全羅道茂朱縣德裕山,至公州錦江,到舒川郡入海。

甲川[編輯]

在縣西五里。源出全羅道珍山郡新峴,至縣西三里爲船巖川,下流與荊角津合。

土産[編輯]

紫草、訥魚、地黃、茯苓、石鐵出縣北稷洞、安息香。

烽燧[編輯]

鷄足山烽燧[編輯]

東應沃川郡環山,北應文義縣所伊山

樓亭[編輯]

雙淸堂[編輯]

在縣東六里。縣人宋愉別業。

朴彭年記:天地間風月最淸,人心之妙,亦與之無異焉。拘於形氣,累於物慾,於是焉能全其體者鮮矣。蓋煙雲四合,天地陰翳,而淸風掃之,明月當空,上下洞徹,無纖毫點綴。其氣象固未易形容,惟人之能全其心而無累者,足以當之而自樂之。故黃魯直嘗以此擬諸舂陵,而邵康節亦有《淸夜》之吟,嘆知味者之少也。

蓋今世亦有知其此樂者乎?市津宋公愉本簪履之舊,而不喜功名,退居村野,今卅有餘年矣。其縣曰忠淸懷德,里曰白達。構祠堂於居第之東,以奉先世,置田數頃,以供祭祀之需。乃於祠東,別立堂凡七間,堗其中以宜冬而右闢之者三,豁其軒以宜夏而左闢之者三。庖廚湢浴藏祭器各有所,丹碧繚垣,華而不侈。每時祀與忌日,公必衣深衣,入其堂以齋,克敬克誠,凡所致享,皆遵禮經。且値佳節,必置酒邀客,或詩或歌,以洽鄕黨之歡。晩好禪學,淡漠其心,不以事物攖之,蓋其性高明而外乎聲利者也。中樞朴公堧扁其堂曰雙淸而詩之。

予聞而斂衽曰;「有是乎雙淸之說也!伯夷,聖之淸者也。公其聞伯夷之風而興起者乎?蓋風而耳得之,月而目遇之。人皆知二物之淸,而不知於吾一心有不羨乎彼者存焉。然則安知其知之者之不與不知者比也?今觀公奉先之敬、娛賓之興,其自樂之趣可知已。然濠上觀魚之樂,莊子不知魚之樂,惠子亦不知,予何敢窺其涯涘哉?」

公之令胤主簿繼祀,以予在末[6],俾記之。

學校[編輯]

鄕校[編輯]

在縣北一里。

驛院[編輯]

貞民驛[編輯]

在縣西十里。

彌勒院[編輯]

[7]屈坡院。在縣東二十四里。南有樓。

河崙序:余嘗歸寧於鄕,道過懷德縣之東境。山川縈紆,草木薈蔚,中有路俠且險,路傍有院宇巋然出林表。予望而喜之,下馬登樓,納涼移時,覽觀溪山之勝,欲留詩,未暇而去,院名已忘之矣。今者前公州牧使黃君自厚以吾牧隱先生所著《彌勒院南樓記》來,請余題其後。余聞其形勢,則余所嘗登觀者也。院之經營始末與夫黃氏父子兄弟慈愛友恭樂施於人,則先生之記盡之矣。今其孫又能體祖父之意,不唯脩治不懈,而又作室於東西,以別男女之所次,且求詩搢紳間,欲益顯其祖父之德之美,其志亦可尙已。

成石璘詩:知誰[8]起弊奐如新?懷德黃君[9]吉人。素薀慈祥思濟衆,常存惻隱樂爲仁。子孫勤儉家風勉,院宇高低地勢因。聞說南樓最蕭灑,何當徙倚爽精神?

鄭以吾詩:逆旅樓高勝槪新,黃公締構自先人。施無望報垂陰騭,行得如歸飽至。千載姓名將不墜,一家慈孝豈非?監司更始鍾餘慶,晩歲佳兒嶽降神。

德昌院[編輯]

在縣西二里。

寵述院[編輯]

在縣北十一里。

荊止院[編輯]

在縣北二十七里。

餘兒院[編輯]

在縣南二十一里。

佛宇[編輯]

法泉寺[編輯]

鷄足山南。

鳳住寺[編輯]

鷄足山東北。

禪郞寺、高山寺、鳳棲寺[編輯]

俱在食藏山

祠廟[編輯]

社稷壇[編輯]

在縣西。

文廟[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編輯]

在縣北五里。

厲壇[編輯]

在縣北。

古跡[編輯]

西峯部曲[編輯]

在縣東二十一里。

興仁部曲[編輯]

在縣東十八里。

針伊所[編輯]

在縣北十八里。

鷄足山城[編輯]

石築。周一千九百六十九尺,高十六尺。內有一井。今廢。

題詠[編輯]

俗厚見民風[編輯]

南智詩:庭空知訟簡,云云。

樹老石頑知縣古[編輯]

李承召詩:峻嶺踰來大野寬,一村桑柘俯溪灣。云云,庭空人靜訝官寒。靑陰滿地松千尺,碧色侵階竹數竿。獨憑雕欄無箇事,時看鬪雀墮簷端。

鎭岑縣[編輯]

東至公州界十一里,北至同州界十里,南至全羅道珍山郡界二十二里,西至連山縣界十六里。距京都三百九十七里。

建置沿革[編輯]

百濟眞峴縣眞,一作「貞」新羅鎭嶺,爲黃山郡領縣。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屬公州,後置監務。本朝太宗十三年,例改爲縣監。

官員[編輯]

縣監、訓導[編輯]

各一人。

郡名[編輯]

眞峴鎭嶺杞城貞峴

姓氏[編輯]

本縣金、李、沈、田、任、劉。

山川[編輯]

産長山[編輯]

在縣西五里。鎭山。峯腰有一巖,諺傳鷄龍生此巖,故爲名。

所足山[編輯]

在縣南五里。

押岾山[編輯]

在縣南二十二里。一名安平。山之南乃全羅道珍山郡境。

鷄龍山[編輯]

在縣西十五里。

三岐山[編輯]

在縣南二里。

龍頭川[編輯]

在縣北三里。

甑山川[編輯]

在縣南十五里。源出全羅道珍山郡大芚山,入車灘

車灘[編輯]

在縣南九里。其源有二:一出公州鷄龍山,一出安平山。合於縣南五里,又北流入於懷德縣甲川

土産[編輯]

蜂蜜、茯苓、安息香、白玉出三岐山

新增綠礬出縣南十六里蔚於洞

學校[編輯]

鄕校[編輯]

在縣南二里。

院宇[編輯]

吾山院[編輯]

在縣東九里。

支石院[編輯]

在縣西十五里。

佛宇[編輯]

正覺寺[編輯]

押岾山

晦見寺、懸壽菴[編輯]

俱在鷄龍山

祠廟[編輯]

社稷壇[編輯]

在縣西五里。

文廟[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編輯]

在縣南五里。

厲壇[編輯]

在縣北。

題詠[編輯]

獨有山川如舊識[編輯]

金自知詩:杞城千古邈天隅,民戶蕭條野半蕪。云云,迷津且莫問田夫。

野闊樹如薺[編輯]

李承召詩:云云,山空溪響雷。

連山縣[編輯]

東至鎭岑縣界二十二里,至全羅道珍山郡界三十五里。南至同道高山縣界十九里,至恩津縣界二十六里。西至尼山縣界十七里。北至公州界三十二里。距京都三百九十八里。

建置沿革[編輯]

百濟黃等也山郡新羅黃山郡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屬公州,後置監務。本朝太宗十三年,例改縣監。

官員[編輯]

縣監、訓導[編輯]

各一人。

郡名[編輯]

黃等也山黃山

姓氏[編輯]

本縣宋、徐、黃、孫、高、任。

廣炤任。

形勝[編輯]

山川雄麗[編輯]

鄭以吾《鄕校記》。

地少平曠[編輯]

李詹《義倉記》。

山川[編輯]

鷄龍山[編輯]

在縣北二十七里。我太祖初卽位,欲移都於山南,車駕親巡卜吉,略定基址,肇興工役,乃以漕運路遠而罷之。至今號其地爲新都,溝渠礎砌猶在。

黃山[編輯]

一雲天護。在縣東五里。

新羅金庾信將兵,與蘇定方百濟百濟將軍階伯禦羅兵於黃山之野,設三營,四戰皆勝,兵寡力屈而死。

甄萱高麗太祖,討其子神劍,神劍兵敗而降。憂滿發疽,數日卒於黃山佛舍。

兜率山[編輯]

在縣東十五里。有古城基。

馬皐坪[編輯]

在縣西十九里。北距尼山,南距恩津

布川[編輯]

在縣西二十六里。源出恩津縣東,入同縣私津

草浦[編輯]

在縣西二十里。源出鷄龍山,入私津

居士里川[編輯]

在縣南十里。源出全羅道高山縣龍溪川,入私津[10]

潛淵[編輯]

在縣北十五里。詳見公州

土産[編輯]

薴、銀口魚、自然銅、蜂蜜、蟹、地黃。

新增綠礬出縣東二十里大也洞

城郭[編輯]

北山城[編輯]

在縣北三里。石築。周一千七百四十尺,高十二尺。內有一井、軍倉。地險阻。

學校[編輯]

鄕校[編輯]

在縣北一里。

鄭以吾記:連山明府朴侯治郡之明年,謂其郡人曰:「學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視學之興廢。所謂國有學、術有序、黨有庠、家有塾者,此三代盛時之制也。方今聖明在上,斯文嚮用,內而成均,外而州郡,莫不有學。是郡也,前朝太祖及我太上王皆欲定都之地也。觀山川之雄麗,可以知人才之有作,獨無學校可乎?」因訊其故址,則郡北有山,節然出雲雨上,其地隆然而亢爽。卽其故址,謀所以新之,郡人喜幸,而奔走聽命,猶恐或後。取材於山,輸瓦於廢寺,某年某月,連山之學成。闢其後,以爲夫子之殿;敞其中,以爲堂筵之所。奠菜登降,此前日之蒼煙白露而荊棘也;討論揖讓,此前日之頹垣斷塹而荒墟也。於是屬臧獲幾戶而復之,以專諸生之任使;聚經書而藏之,以便諸生之習讀。治郡務,決民訟,有日力,則輒至於學,引子弟講明不倦,可謂知所本矣。

友人前扶餘監務權君可均人也。屬筆於余,請記其事。嗚呼!余豈知言者哉?然吾聞之,天下之人才不爲少,其性質之美者,亦何限也?但不知務學,所以不能有成。況寒鄕後進雖有志於學,爲守令者,非有以磨礪而成就之,鮮有不沒而無聞者矣。是以爲政之要,必本於學,而敎學之法,必本於人。苟磨礪變化而使趨於善,其勉於人者勤,其入於人者深,功至於積,則禮讓興行,風俗淳美,人才之出,亦有以馴致矣。夫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孟子曰:「人皆可以爲。」蓋觀於己而知之也。第不知後侯而至者,能有以繼侯之志否也。

侯名,嘗折節好學,敏於立事。君子謂是擧也得爲政之本焉,烏有得其本而遺其末者哉?宜乎書以示方來,且識歲月也。

驛院[編輯]

平川驛[編輯]

在縣西十里。

鄭樞《平川驛値雪》詩:行行度平陸,滕六散天花。擁馬疎還密,迎人整復斜。蒼茫雲際寺,蕩漾水邊家。遠惜離群雁,衝寒宿晩沙。

般若院[編輯]

在縣西二里。

草浦院[編輯]

草浦南岸。

布川院[編輯]

布川東岸。一名沙梯

佛宇[編輯]

開泰寺[編輯]

天護山。有高麗太祖眞殿。

高麗太祖十九年,征百濟大克獲,河內三十餘郡及渤海國人皆歸順。乃命有司創開泰寺,親制願文手書。略曰:生遇百罹,未堪多艱。兵纏土郡,災擾辰韓。人莫聊生,室無完堵。云云。證天有誓,剗平巨孼,拯塗炭之生民,恣農桑於鄕里。上憑佛力,次仗玄威,二紀之水擊火攻,身蒙矢石;千里之南征東討,親枕干戈。丙申秋九月,於崇善城邊,與百濟兵交[11]。一呼而兇狂瓦解,再鼓而逆黨氷消,凱唱浮天,歡聲動地。云云。萑蒲寇竊,溪洞微兇,改悔自新,尋懷歸順。某也志在於搦奸除惡、濟弱扶傾,不犯秋毫,不傷寸草。云云。答佛聖之維持,酬山靈之贊助,特命司局刱造蓮宮。乃以天護爲山號,以開泰爲寺名。云云。所願佛威庇護,天力扶持。云云。

佛菴寺、上菴寺、萬雲寺[編輯]

俱在鷄龍山

孤雲寺[編輯]

天護山

祠廟[編輯]

社稷壇[編輯]

在縣西。

文廟[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編輯]

在縣北。

厲壇[編輯]

在縣北。

古跡[編輯]

廣炤部曲[編輯]

在縣北十三里。今稱豆磨村

古義倉[編輯]

在縣西城內里

烈女[編輯]

本朝許氏[編輯]

大司憲許應之女。適士人金問,年十七,夫亡。父母哀之,欲嫁約已定。許氏知之,負孩兒,奔往舅家終身。事聞旌閭。

題詠[編輯]

田多自古稱多稼[編輯]

李穡詩:連州連山擁平野,云云。春風綠浪漲瀰漫,秋日黃雲屯䆉稏。桑陰漠漠夏[12]涼,蠶箔層層滿堂舍。夫勤婦苦營生理,促織又吟明月夜。小兒牽牛將出欄,大兒牧馬能縱靶。里中父老迭相邀,醉飽何曾更辭謝?自知風俗尙淳厖,不恨容儀無醞籍。桃花流水安在哉?直與朱陳相上下。白頭牧隱思一遊,擊壤謳歌美風化。

荒陂積雪留人跡[編輯]

鄭樞詩:烏帽穿林光隱見,殘鞍隨路響高低。云云,淺水明霞亂馬蹄。

尼山縣[編輯]

東至連山縣界十一里,南至同縣界十六里,西至石城縣界二十五里,北至公州界十里。距京都三百七十七里。

建置沿革[編輯]

百濟熱也山縣新羅改今名,爲熊州領縣。高麗顯宗九年,仍屬公州,後置監務。本朝太宗十四年,合石城,號尼城縣。十六年復析置縣監。

官員[編輯]

縣監、訓導[編輯]

各一人。

郡名[編輯]

熱也山、尼城、魯山。

姓氏[編輯]

本縣兪、柳、方、文、河。

豬井趙。

山川[編輯]

魯山[編輯]

在縣北五里。鎭山。一名城山

接枝山[編輯]

在縣北三里。

高海浪[編輯]

在縣南三里。大阜鬥起,路出其上。

長者池[編輯]

在縣南十五里。長七百六十尺。灌漑甚廣。

大川[編輯]

在縣東五里。源出鷄龍山,入恩津縣私津

石橋川[編輯]

在縣北六里。源出縣北金堀伊,入石城縣水湯浦

竝井[編輯]

在縣南八里。兩井夾出,因以爲號。

土産[編輯]

出縣南泉洞、薴、蟹、鯽魚。

城郭[編輯]

魯山城[編輯]

石築。周一千九百五十尺,高八尺。內有四井。

烽燧[編輯]

城山烽燧[編輯]

南應恩津縣皇華山,北應公州月城山

學校[編輯]

鄕校[編輯]

在縣北二里。

院宇[編輯]

吾德院[編輯]

在縣南十里。

弓井院[編輯]

在縣北九里。

佛宇[編輯]

塔寺。在城山

祠廟[編輯]

社稷壇[編輯]

在縣西。

文廟[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編輯]

城山

厲壇[編輯]

在縣北。

古跡[編輯]

豬井所[編輯]

在縣南十四里。今稱馬本村

登水所[編輯]

在縣南十三里。今稱得尹村

名宦[編輯]

本朝芮承錫、慶延[編輯]

扶餘縣[編輯]

東至公州界二十四里,至石城縣界十五里。南至林川郡界二十里。西至靑陽縣界三十七里,至鴻山縣界十九里。北至定山縣界二十一里。距京都三百九十六里。

建置沿革[編輯]

百濟所夫里郡一雲[13]百濟聖王熊川來都之,號南扶餘義慈王時,新羅金庾信蘇定方攻滅之,師旣去,新羅盡得其地。文武王十二年置摠管,景德王改今名爲郡。高麗顯宗九年屬公州明宗二年置監務。本朝太宗十三年,例改縣監。

官員[編輯]

縣監、訓導[編輯]

各一人。

郡名[編輯]

所夫里、南扶餘、半月、泗泚泚,或作「沘」、餘州見遺事

姓氏[編輯]

本縣沈、李、徐、全、邢、曺、高、表。

形勝[編輯]

炭峴白江[編輯]

成忠義慈王書。詳人物下。

山川[編輯]

扶蘇山[編輯]

在縣北三里。鎭山。東岑有坡陀處,號迎月臺。西岑曰送月臺

炭峴[編輯]

在縣東十四里。公州境。

浮山[編輯]

古省津北岸。

望月山[編輯]

在縣東十五里。又見石城縣

鷲靈山[編輯]

在縣西二十里。

烏山[編輯]

在縣南七里。

羅所峴[編輯]

在縣西三十里。

白馬江[編輯]

在縣西五里。良丹浦金剛川公州錦江合流爲此江,入林川郡界爲古多津

古省津[編輯]

泗泚河。在扶蘇山下。

百濟義慈王時,有魚死浮水上,長三丈。食者死。又水色變,爲赤如血。

大王浦[編輯]

在縣南七里。源出烏山西,入白馬江

百濟武王每率群臣,遊泗泚河北浦,宴飮以樂,醉必皷琴自歌,令從者起舞。時人因此,稱爲大王浦

光之浦[編輯]

在縣東北七里。

良丹浦[編輯]

在縣西七里。源出羅所峴

金剛川[編輯]

在縣北二十三里。

石灘[編輯]

在縣東十二里。白馬江上流。

高麗正言李存吾上書論辛旽,貶長沙監務。後居於此,構亭灘上,優遊嘯詠,以終其身。嘗有詩曰:「百濟古國長江曲,石灘風月閑幾年?野火燒原平如掌,時有觳觫耕菑田。我來構亭探勝景,萬景媚嫵爭來前。雲煙明滅蛟蛇窟,山翠空濛浮遠天。白沙岸斷浦潊入,傑石邐迤橫江邊。扁舟南轉裊窕,石欄桂柱臨澄淵。石佛應見義慈代,惟有野鶴來參禪。憶昔將航海至,雄兵十萬鼓淵淵。都門一戰謾傾國,君王拱手被拘攣。神物慘淡亦不守,石上遺蹤猶蜿蜒。落花巖下波浩蕩,白雲千載空悠然。」

鄭道傳詩:石面立削鐵,灘流奔長虹。灘頭橫漁艇,灘上[14]茅宮。高人抱淸疾,歸來臥其中。朝遊欣浩蕩,夕眺驚明滅。天炎挹孤爽,潦盡流皓月。春水碧於藍,何如飄朔雪?宴坐玩奇變,逝者無停時。獨有雙白鷗,飛來長在玆。嗟我不如鳥,未去空相思。

鄭夢周詩:春風苦憶李長沙,徙倚南樓日欲斜。宣室承恩應未遠,石灘明月不須誇。

李稷詩:李氏新羅大姓昆,先生節義又殊調。擊奸秀實竟違時,避世嚴陵便垂釣。事去高名竝日星,灘空兩岸唯蓬藋。承家忠孝有鷄城,餘慶無窮前可料。

安魯生《石灘亭記》:余旣冠北學,所居與先生不數里。時先生總角,不事遊戲,好讀書。一見我,便欣欣若舊識然,予亦知其將爲英物,相與友善。

明年春,同中司馬試。先生語我曰:「石灘者,吾先子別業也。在公山錦江之西、扶餘半月之東,其源出自鷄龍,經公山之南,折而西,乃與錦江合,洄洑而南入於海。昔吾先子以諫官退而居之,構亭其上,日登覽,對靑山,臨長流,暢敍幽情地也。予小子亦以不才得拜諫大夫,言事不中,遂歸於此,欲繼先子之志,若將終身。遭遇聖明,擧臣於石灘之中,置之廊廟之上,序於勳列,錫爵鷄林,繪形凌煙,爵祿之榮,光於祖宗,敢不愧於中心乎?一石灘耳,以先子之賢,志猶未就而遂廢。以吾愚拙,特起於其間,以至於此,予竊怪焉。子爲我記其事。」

予曰:「嘗聞廷議曰:『某東國之諫臣也。當委質前朝之日,玄陵惑於逆,國事日非,如有斥言者,輒中傷之,雖號義士,皆畏禍而莫敢言。某以正言慨然倡義,奮不顧身,上書劾之。諫辭切直,果見乖忤,貶於長沙。未幾,宥還於石灘,逍遙徜徉。及其終也,因憤而疾,欻起大呼曰:『滅乎?』 侍者曰:『尙熾。』 還臥曰:『滅,吾乃亡耳。』 自始疾至易簀,如是者數矣。』然則忠誠義氣[15]至死不變,是發乎天性,非假而行之者也。旣而誅,玄陵悔悟,卽贈諫議大夫。又御筆特書曰 『諫臣某之子某爲掌服直長』者,玄陵雖不卽從諫,誅除首惡,悔悟於後,榮其死而寵其孤,亦賢君也歟!

人有言曰:『璞玉之美,則雖不見之者,皆知溫潤之美也。有言聖賢之尊,則雖昏愚,亦知有道德之貴也。』是以伯夷叔齊,一西山之餓夫也,人到於今稱之。公之先子,雖歿於石灘,當時見而知之者與今聞而知之者,咸服其義,稱道不已者,以其有伯夷之風也。且屈伸往來,理之自然。不往何來?不屈何伸?況父子,一氣之分也,豈可以父子之屈伸二之而觀哉?是知先子之屈於前日,將以致伸於今日也,先生何怪焉?先生之忠義,內可承家業,上不負君命,永爲王佐之才,流風餘慶必與石灘竝流而不息矣。予於先生,烏可苟悅?」

旣書其事,仍有所冀,於是乎書。

土産[編輯]

薴、葦魚、鱸魚、石首魚、秀魚、白魚、茯苓、鯽魚。

學校[編輯]

鄕校[編輯]

在縣西一里。

驛院[編輯]

恩山驛[編輯]

在縣西十五里。

龍田驛[編輯]

在縣東八里。

古省院[編輯]

古省津岸。

福泉院[編輯]

在縣北三十里。

金剛院[編輯]

金剛川岸。

橋梁[編輯]

良丹津橋[編輯]

金剛川橋[編輯]

佛宇[編輯]

崇角寺、道泉寺[編輯]

俱在鷲靈山

驚龍寺、普覺寺、望月寺[編輯]

俱在望月山

虎巖寺[編輯]

虎巖山天政臺下。有一巖,其上有虎跡,故名。

高蘭寺[編輯]

扶蘇山

望心寺[編輯]

鷲靈山

祠廟[編輯]

社稷壇[編輯]

在縣西。

文廟[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編輯]

扶蘇山頂。

厲壇[編輯]

在縣北。

古跡[編輯]

半月城[編輯]

石築。周一萬三千六尺。卽古百濟都城也。抱扶蘇山而築,兩頭抵白馬江,形如半月,故名。今縣治在其內。

甑山城[編輯]

在縣西十四里。石築。周一千二百六十九尺,高十尺。內有一井。今廢。

靑山城[編輯]

在縣東一里。石築。周一千八百尺,高五尺,內有三泉,有軍倉。

天政臺[編輯]

縣北十里許。江北絶巘有巖如臺,下臨江水。諺雲百濟時欲拜宰相,則書當選者名,函封置巖上,須臾取看,名上有印跡者爲相,故名。或稱政事巖

釣龍臺[編輯]

虎巖順流而南,至於扶蘇山下,有一怪石跨於江渚。石上有龍攫之跡,諺傳蘇定方百濟,臨江欲渡,忽風雨大作,以白馬爲餌,而釣得一龍,須臾開霽,遂渡師伐之。故江曰白馬,巖曰釣龍臺

落花巖[編輯]

在縣北一里。釣龍臺西有巨巖,諺傳義慈王兵所敗,宮女奔逬,登是巖,自墮於江,故名。

自溫臺[編輯]

在縣西五里。自落花巖順流而西,有怪巖跨於水渚,可坐十餘人。諺傳百濟王遊於此巖,則巖自溫,故名。

義鹽倉古基[編輯]

在縣東十里。舊收沿海各邑鹽,和糴。

石田部曲[編輯]

在縣西十里。今稱乃卜只村

楓枝所[編輯]

在縣南十里。

新增蘇定方碑[編輯]

在縣西二里。唐高宗定方新羅金庾信百濟,滅之,立石紀功。

人物[編輯]

百濟成忠[編輯]

義慈王與宮人淫荒耽樂,飮酒不止,佐平成忠極諫,王怒囚之獄中。忠將瘦死,上書曰:「忠臣死不忘君,願一言而死。臣觀時察變,必有兵革之事。凡用兵,審擇其地,處上流而迎敵,然後可以保全。若異國兵來,陸路不使過炭峴一雲沈峴。水軍不使入白江一雲伎伐浦,據其險隘以禦之,然後可也。」王不省。及兵過炭峴白江,乘勝薄城,王知不免,嘆曰:「悔不用成忠之言,以至於此。」

階伯[編輯]

階伯百濟爲達率。蘇定方新羅兵來伐,階伯爲將軍,至黃山之野,設三營。遇新羅兵將戰,誓衆曰:「昔句踐以五千人破七十萬衆,今日宜各奮勵決勝,以報國恩。」遂鏖戰,無不以一當千,兵乃卻。如是進退,至四合,力屈而死。

興首[編輯]

義慈王時爲佐平,以罪流古馬彌知縣。及兵至德物島,王遣人問戰守之宜,興曰:「白江炭峴,一夫單槍,萬人莫當。宜簡勇士往守之,使兵不得入白江兵不得過炭峴。大王重閉固守,待其糧盡卒疲,然後奮擊之,破之必矣。」大臣等曰:「興首久在縲紲之中怨王,其言不可用也。」王然之,遂至於滅。

福信[編輯]

武王之從子。義慈旣降,福信與浮屠周留城,迎王子扶餘豐,立爲王,引兵圍劉仁願於都城。及劉仁軌新羅合擊之解圍,福信退保任存城,自稱霜岑將軍,後爲所殺。

黑齒常之[編輯]

西部人,長七尺餘,驍毅有謀略。義慈時,爲達率兼風達郡將。蘇定方義慈,因縱兵大掠,常之與十餘人遯去,嘯聚逋亡,依任存城山自固,不旬日,歸者三萬。定方攻之弗克。遂復二百餘城,與別部將沙咤相如福信。龍朔中,高宗遣使招諭,乃詣劉仁軌降。

遲受信[編輯]

劉仁軌白江,遇兵之救扶餘豐者,四戰皆克。脫身而走,王子扶餘忠勝忠志等與人竝降,獨遲受信任存城。地險城固,糧儲又多,攻之三旬不下。及城陷,委妻子,奔高句麗

寓居[編輯]

高麗李存吾[編輯]

詳石灘下。

孝子[編輯]

高麗徐恭[編輯]

父得狂疾,割手指,和藥以進,疾愈。旌門。

新增烈女[編輯]

本朝李氏[編輯]

甲士朴元亨妻也。夫得惡疾,斷指和藥以進,病癒。今上十四年旌閭。

題詠[編輯]

大王浦月空秋夜[編輯]

閔思平詩:云云,政事巖花幾艶陽?今日兩三家索寞,當時十萬戶懽康。

釣龍臺下江自波[編輯]

李穀詩:靑丘孕秀應黃河,溫王生自東明家。扶蘇山下徙立國,奇祥異跡何其多?衣冠濟濟文物盛,潛圖伺隙倂新羅。在後孱孫不嗣德,雕墻峻宇紛奢華。一[16]金城如解瓦,千尺翠巖名落花。野人耕種公侯園,殘碑側畔埋銅駝。我來訪故輒拭淚,古事盡入漁樵歌。千年佳氣掃地盡,云云。

歌樓舞殿隨煙飛[編輯]

李承召詩:海東表裏雄山河,三方割據開邦家。不念輔車相依勢,干戈日日攻戰多。金湯一朝俱失險,壁上立幟皆。云云,珠翠不復爭紛華。可憐魚腹埋香魂,化作春風江上花。當時不用成忠計,想必飮恨摩銅駝。興亡萬古孤城在,大平今得聞絃歌。白江江上月如練,漁舟點點隨煙波。

新增興亡已空餘銅駝[編輯]

崔淑生詩:扶蘇山下大江河,形勝盡屬農夫家。當時甲觀連雲處,年年耕出珠璣多。龍爭虎鬪呑不得,至今雲物猶森羅。驪山宮楊太眞臨春閣張麗華。尤物終成亡國媒,香魂飛作狂風花。一片巖石亦殷鑑,云云。晩放孤舟載古愁,聽盡隔江女歌。迎月臺前一輪月,夜來依舊舒金波。

石城縣[編輯]

東至尼山縣界十六里,南至恩津縣界二十四里,西至林川郡界十二里,北至扶餘縣界十七里。距京都三百九十二里。

建置沿革[編輯]

百濟珍惡山縣新羅石山,爲扶餘郡領縣。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屬公州明宗二年置監務,後罷之。恭愍王二十年,以扶餘監務來兼。恭讓王二年,復置監務。本朝太宗十四年,合尼山尼城。十五年,以古多津爲往來要衝,復析爲縣監。

官員[編輯]

縣監、訓導[編輯]

各一人。

郡名[編輯]

珍惡山石山

姓氏[編輯]

本縣李、盧、鄭、白、石。

朴、李幷續

山川[編輯]

望月山[編輯]

在縣北十三里。

波鎭山[編輯]

在縣西四里。

佛巖山[編輯]

在縣南八里。

白也峴[編輯]

在縣西六里。

太祖峯[編輯]

在縣北九里。

鳳凰巖[編輯]

在縣東五里。

藏軍洞[編輯]

在縣北九里。與太祖峯相對,中有大路。洞門曲俠,行人見之,疑若無洞。冞入其內極廣闊,可藏萬餘兵。世傳蘇定方百濟時,藏兵於此,故因以爲號。

觀音浦[編輯]

在縣南門外。源出縣北正覺洞,入豬浦

倉浦[編輯]

在縣西十里。熊津下流。

水湯浦[編輯]

在縣東七里。尼山縣石橋川之水與甑山川合流爲此浦。

豬浦[編輯]

在縣南二里。水湯浦觀音浦合流爲此浦,入古多津

甑山川[編輯]

在縣東六里。其源有二:一出扶餘縣元息洞,一出縣北禾洞。入水湯浦

古多津[編輯]

在縣西十二里,詳林川

蓮池[編輯]

在客舘前。

土産[編輯]

薴、鐵産縣南三山里、葦魚、石首魚、白魚、蟹、秀魚、鯽魚、地黃、安息香。

新增宮室[編輯]

客舘[編輯]

崔淑生詩:雨後軒窓生晩寒,客懷孤寂獨憑闌。穿林戲鵲飛相逐,壓砌叢篁濕未乾。世事紛紛元有數,春愁黯黯自無端。明朝依舊東風路,好箇靑山眼界寬。

○黃昏飛雨更漫天,滴滴簷聲客枕邊。燈火靑熒時欲晦,羈愁濃淡自相連。東風芳草迷千里,白髮他鄕送一年。萬死歸來逢聖主,此身那得老雲煙?

學校[編輯]

鄕校[編輯]

在縣北一里。

院宇[編輯]

水湯院[編輯]

在縣東十三里。

臨江院[編輯]

在縣西十二里。

橋梁[編輯]

觀音浦石橋[編輯]

水湯川石橋[編輯]

在縣東十三里。

豬浦川石橋[編輯]

在縣南五里。

佛宇[編輯]

正覺寺、郡覺寺、兜率菴[編輯]

俱在望月山

祠廟[編輯]

社稷壇[編輯]

在縣西。

文廟[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編輯]

在縣北七里。

厲壇[編輯]

在縣北。

孝子[編輯]

本朝田漢老[編輯]

年九歲,父得泄痢,漢老嘗糞。及歿,不食鹽菜,三年廬墳。十三歲,母歿,亦如之。事聞,特拜司勇。

題詠[編輯]

桑柘煙深作一村[編輯]

李孟常詩:男耕女織送朝昏,云云。

燕岐縣[編輯]

東至淸州界十五里,至文義縣界十五里。南至公州界十三里。西至同州界十三里。北至全義縣界二十六里。距京都二百八十七里。

建置沿革[編輯]

百濟豆仍只縣新羅改今名,爲燕山郡領縣。高麗顯宗淸州明宗置監務,後以木州監務來兼。本朝太宗六年,析置監務。十四年,幷於全義,改稱全岐。十六年復析爲縣監。

官員[編輯]

縣監、訓導[編輯]

各一人。

郡名[編輯]

豆仍只全岐

姓氏[編輯]

本縣全、耿、萇、河、魏。

金、康竝續

開京

風俗[編輯]

民勤稼穡[編輯]

無告訐之風[編輯]

山川[編輯]

城山[編輯]

在縣東一里。鎭山。

元帥山[編輯]

在縣南五里。

高麗忠烈王十七年,哈丹侵軼。王請兵於世祖遣平章薛闍干,領兵來助。王以韓希愈金忻等將三軍偕兵,與兵戰於縣北淸州之界正左山下,大捷追至公州熊津,伏屍三十餘里,斬獲不可勝計。俗至今呼駐軍之地,爲元帥山

尹頎詩:停驂西望燕岐山,浮雲靄色何蒼蒼?路人咨嗟行復止,雲是前年大戰場。賊騎來時知幾萬?滿空旌纛雲飛揚。初從江東掠四境,一經[17]作丘墟荒。誇雄恃力屯此地,氣勢赫赫誰敢當?幕中美人絶世色,車中金帛兼四方。縱情耽樂日不足,烹萬牛兮復千羊。黃金甁,白玉斝,醉舞高歌遊興長。天兵一擧俱潰散,何異巨轍摧螗蜋?笑哉區區不量力,計窮一朝就滅亡。吾君德業配兩儀,坐令四海富農桑。閭閻煕煕共樂業,商旅不復行齎糧。愚儒何幸逢聖代?更睹中天日月光。行歌聖德祝君壽,願君萬歲壽而昌。

龍帥山[編輯]

在縣南三里。

正左山[編輯]

在縣北十五里。

五峯山[編輯]

在縣北十三里。

屯智山[編輯]

在縣南五里。

東津[編輯]

在縣東五里。其源有三:一出鎭川縣頭陀山,一出淸州赤峴,一出全義縣南。流入於公州錦江

土産[編輯]

磁器、陶器、蟹。

樓亭[編輯]

燕喜樓[編輯]

在客舘東。

申槪詩:十載重登百尺樓,世情人事水奔流。獨憐 元帥靑山色,萬古興亡只麽留。

○含盃轉覺此心寬,把鏡還羞久客顔。不用更登樓上望,北來何限有雲山?

學校[編輯]

鄕校[編輯]

在縣西一里。

驛院[編輯]

金沙驛[編輯]

在縣南五里。

松峴院[編輯]

在縣北二十一里。

新院[編輯]

在縣東十四里。

東津院[編輯]

在縣東五里。

佛宇[編輯]

安禪寺、興泉寺[編輯]

俱在五峯山

祠廟[編輯]

社稷壇[編輯]

在縣西。

文廟[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編輯]

在縣東一里。

厲壇[編輯]

在縣北。

古跡[編輯]

土興部曲[編輯]

在縣北十三里。

鷰川所[編輯]

在縣南十里。

城山城[編輯]

石築。周二千六百七十一尺。今廢。

名宦[編輯]

本朝許晩石[編輯]

爲政勤儉。縣北十五里,防川大堤,灌注千餘頃,堤在淸州之境。其始築也,晩石親督之,人千百爲群,發不遜語,折晩石所據胡床。晩石彎弓逐之,人不敢近。堤成,民賴其利,至今稱頌。

新增人物[編輯]

本朝金俊孫[編輯]

登第。參靖國功,封燕城君,官至知中樞府事。

題詠[編輯]

水入錦江明[編輯]

徐居正詩:行多險,燕岐路自平。山連鷄岫翠,云云。有客頻來往,何時了送迎?淒涼孤舘夜,惱殺遠遊情。

附錄[編輯]

  1. 《東國輿地勝覽》「混第子華之曾孫」原作「彥沖子華六代孫」。
  2. 《東國輿地勝覽》「溪」原作「鷄」。
  3. 《牧隱藁ㆍ僧有辦來……作短歌以記之》「燭」原作「足」。
  4. 《牧隱藁ㆍ僧有辦來……作短歌以記之》「克」原作「充」。
  5. 《牧隱藁ㆍ僧有辦來……作短歌以記之》「驚」原作「警」。
  6. 《東文選ㆍ雙淸堂記》「屬」原作「不鄙辭拙」。
  7. 此處應漏「一」字。
  8. 《獨谷集ㆍ次懷德屈坡院南樓詩韻》「知誰」原作「誰知」。
  9. 《獨谷集ㆍ次懷德屈坡院南樓詩韻》「號」原作「是」。
  10. 《東國輿地勝覽》「私津」原作「鷄山」。
  11. 《補閑集》「陳」原作「陣」。
  12. 《牧隱藁ㆍ連州歌》「陰」原作「風」。
  13. 《東國輿地勝覽》「泚」原作「沘」。
  14. 《東文選ㆍ石灘爲李正言存吾作》「起」原作「寄」。
  15. 《石灘集ㆍ石灘亭記》「義氣」原作「節義」。
  16. 《東文選ㆍ夫餘懷古》「日」原作「旦」。
  17. 《東國輿地勝覽》「變」原作「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