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實錄/世宗肅皇帝實錄/卷0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正德十六年八月庚辰朔,禮部尚書毛澄等言:「 興獻王稱號臣等前已二次會議,皆據宋儒程頤濮議以為 皇上宜稱 興獻王為 皇叔父興獻太王夫, 興獻王於 皇上為本生父,必改稱叔父者,明大統之尊無二也。然加皇字於叔父之上,則凡為 皇上伯叔諸父皆莫能與之齊矣;加大字於王之上,則天下諸王皆莫得而並之矣。 興獻王稱號既定則 王妃稱號亦隨之,天下王妃亦無以同其尊矣。況 皇上養以天下,所以樂其心不違其志,豈一家一國之養可同日語哉!此實孔子所謂事之以禮者,其他推尊之說,稱親之議,似為非禮。推尊之非,莫詳於魏明帝之詔;稱親之非,莫詳於宋程頤之議。至當之禮,要不出於此矣。並錄魏明帝詔廷覽 上命丹會官詳議以聞

  ○禮科都給事中邢寰請上 武宗皇后及 憲廟皇妃徽號,下禮部會議言:「 武宗皇帝親挈神器授之, 皇上名雖兄弟,實猶父子, 皇后與之齊禮於 皇上有母道焉。崇異之典,宜俟 慈聖皇太后徽號既加,即當舉行考之。宋太宗稱太祖後宋氏為開寶皇后,其後哲宗後孟氏號元祐皇后。開寶、元祐皆年號也,孝宗稱高宗後為皇太后,光宗即位時,以孝宗尚在故,更稱高宗後為壽聖皇太后,而尊其母但稱壽成皇后。今日若依開寶等稱號用之,雖無不可,然揆之壽成故事,似為周詳。 憲廟皇妃實誕生 興獻王乃 皇上之所自出也, 皇上既入繼大統,則宜考 孝廟而母 壽慈皇太后矣 孝廟於 憲廟皇妃宜稱 皇太妃,則於皇上宜稱為 皇太太妃,蓋 孝廟子行也, 皇上孫行也,如此,則名正言順,彝倫既正,恩義亦篤矣。」入報聞 。

  ○戶部上言:「近奉明詔,裁革正德元年以來各匠役及傳升乞升官員。今太監邵恩等復請增置,開冒濫之端,宜勿許。」 上是其議,系正德以前者今再詳核以聞。

  ○以守備畢節署都指揮僉事邵鑒掌雲南都司軍政,湖廣武昌衛都指揮同知胡章、陝西都司都指揮同知雲冒、陝西行都司都指揮同知姚塘俱都司軍政僉書章雲南冒塘各本司

  ○辛巳,巡撫山西右僉都御史張禬上乞休。禬弟禴亦任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卒於官,踰年未得歸葬,故禬以是陳請。 上不允,而命該部議禴應得恤典,乃賜祭一壇。

  ○巡按山東監察御史楊百之言太監金義陳浩奉使朝鮮,沿途需索,遼東一處贓私已千,余他處可知。今朝廷於諸番國如占城、安南及滿剌加等處遇有遣使,皆用翰林官或給事中行人銜命以往,況朝鮮比之諸國尤為秉禮之邦,乃獨遣內臣奉使,其辱國損威甚矣。聞朝鮮國王久欲請封,畏使臣之婪索,濡遲至此。故其國中有一次受封,五年告乏之語,非所以尊中國服遠人也。乞今後遣使朝鮮皆於文職中擇進士出身者充之,不宜使內臣辱國命。入,命所司知之。

  ○監察御史何鰲等言 陛下初政釐革奸弊,自正德元年以後,在京在外官旗軍舍冒報邊功,傳乞升授者,查革殆盡矣。臣謂此輩雖乘時射利,然使總制紀功諸人公正不阿,則其計亦何所施夫?何邇來巡撫內交要利,不查真贗,一切為之奏報紀驗。如貴州香爐山之賊,本鼠竊耳,始則張其事,終則夸其功。若廖鑒本在南京,卻與竄名巡撫鄒文盛、巡按周文光為之奏報,朦朧升錄,文盛文光亦以軍功升蔭。各邊用兵之弊,大率類此。乞敕所司將正德以來各處升蔭,查非實功冒濫者,盡行裁革,兵部覆請從之。

  ○壬午升福建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高友璣為光祿寺卿。

  ○蔭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瓚次男廷柱為國子生,以三年秩滿也。

  ○升守備階文指揮使周尚文署都指揮僉事充甘肅游擊將軍,守備環慶指揮同知彭瑛署都指揮僉事充延綏游擊將軍

  ○癸未巡按江西監察御史唐龍言:「給事中劉茝在正德時,以劾奏逆瑾奸惡被杖幾死,落職為民。及瑾誅,茝起任金華知府,又以守正不能事上官被廢,可惜。」得旨,下吏部酌量起用。

  ○甲申夜山西安邑縣地震有聲

  ○乙酉選行人巴思明,李錫,鄧繼曾;知縣張潤身,劉冣,裴紹宗,鄭慶雲;進士陳洸,許相卿,沈漢,韓楷,觧一貫俱為給事中。思明、潤身、洸俱戶科,錫冣禮科,繼曾、紹宗、相卿兵科,漢楷刑科,一貫工科,慶雲南京禮科。

  ○朝鮮國王李懌以世子受封,遣陪臣禮曹參判尹殷輔等謝恩,獻方物、馬匹,給賞如例。

  ○禮部言是月初十日恭遇 萬壽聖節因 武宗皇帝山陵未畢,已奉旨免行慶賀禮。至期,百官各具青素服黑角帶於西角門行五拜三叩頭禮,但是日為 孝慈高皇后忌辰,仰惟 皇上孝心純篤,同日行禮,誠恐未安臣。等議擬先期一日行,從之。

   ○册封德世子榕为德王,赵世子厚煜为赵王,赵府临漳王见淔嫡长孙厚炣、代府宣宁王成钴庶长子聪氵□献、宁津王聪泠庶长子俊木□录、沈水、永年王幼塨嫡曾孙橚、清源王诠鏴嫡长子勋瀳、岷府安昌王彦滵嫡长子誉栉、楚府通山王荣濠嫡长子显楀、唐府文城王弥钳嫡长子宇温、周府鄢陵王同浽嫡长子安沅、淮府德兴王见氵□郡嫡长子梿、庆府真宁王台涍嫡长子鼒木□毕俱袭郡王。又封赵庄王棌庶三子厚炼为江宁王、岷王彦汰嫡五子誉榛为汉川王、周王睦嫡三子勤炫为京山王、徽王台庶二子厚火□赤为嘉定王、郑王檡原以东垣王进袭,其庶长子厚烔仍封东垣王,告 庙,传制,遣会宁候孙杲等为正使,翰林院编修张潮等为副使,持捧节册行礼。
   ○工科右给事中田赋劾奏寿宁候张鹤龄受献庄田,及庆阳伯夏臣占据僧寺之罪 上以二臣系戚晼,俱切责而祐之,惟逮治其党。仍命都察院榜禁中外。

  ○刑部奏天下重犯例該秋後處決,但今歲當差官審錄,若又即行奏決,恐孤恤典,請姑停刑一年,俟明秋舉之,報可。

  ○丁亥,釋奠先師孔子遣大學士蔣冕行禮。

  ○升湖廣布政使司右參政夏從壽為福建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四川布政使司右參政曹大有為江西按察司按察使。 是日辰時,金星見於巳位。

  ○戊子祭 太社 太稷

  ○升工科都給事中吳岩為四川布政使司右參政,原任江西道御史董相為江西按察司僉事

  ○巡按山東御史楊百之言:「山海關廣寧遼陽等處俱有鎮守太監店房擅自抽分□民困敝,亟宜禁革。」 上是其言,命所司嚴為之禁。

  ○己丑升山東按察司副使許贊為四川布政使司右參政

  ○魏國公徐鵬舉乞免奉祀 孝陵,專理南京前軍都督府事。 上令專主奉祀,而另推守備代之。

  ○夜晚刻金星犯軒轅右角星。

  ○庚寅升監察御史趙永亨為陝西按察司僉事。

  ○南京禮部尚書邵寶乞終養,許之。寶以戶部左侍郎侍養,八年為言官薦用,乃復以母老無托懇辭職。 上特從其請,仍命有司存問其母,寶俟親終日,具奏。

  ○戶部右侍郎秦金等以錦衣衛指揮使邵喜奏討莊田言:「今日為地方之害,莫甚於求討莊田。 祖宗時,凡山東河南北直隸空閒之處任民開墾,永不起科,皇親等家人強占軍民田地及妄報投獻者永戍邊衛。今邵喜貴聯戚里,不患不富,乃乘時罔利,違禁奏討,宜究治以示戎。有投獻者,依律問遣,仍請敕都察院申明舊例,以警將來。」 上然其議,第喜以國戚,故姑宥之。

  ○巡撫山西右僉都御史張禬言:「山西原額稅糧俱留本處,內以供給王府,外以起運三關軍餉。正統十四年,北虜寇邊,宣府道阻,戶部權宜借撥二十七萬三千六百石運赴接濟。後雖改正,尚留其半未歸。今本省水旱相仍,逋負日積,乞敕該部於宣府原額之半仍舊改正存留支用,又乞於河東鹽課正額二十四萬引之外撈采足二十萬引之數,以補給祿糧軍餉。」戶部議宣府密邇京師,連年告歉,恃此接濟,難以改回。惟河東鹽額之外撈有餘鹽可以支補。從之。

  ○是日辰時陝西固原州地震有聲如雷.   ○泰寧等衛都督孛來罕等差頭目塔卜歹等赴京賀 萬壽聖節,並貢馬一百匹,給賞如例。

○辛卯 上以 聖母將至,命禮部議奉迎禮儀。尚書毛澄等言:「宜豫遣文武大臣各一員於通州境外奉迎。至日, 母妃由崇文門入東安門, 上具黑翼善冠、黑犀帶、素袍於東華門迎候,文武百官各具青素服於會同館前東西序立,候 母妃輿過,退。次早, 上御西角門,百官致詞行慶賀禮。若至期在 山陵事畢之後, 上具翼善冠服,百官具錦繡服,照前迎候。次日, 上御奉天門,百官致詞慶賀。」議入,得旨:「奉迎遣文武大臣依擬入門禮儀,再議以聞。」

  ○壬辰大學士袁宗皋以疾乞歸籍調理 上優詔不許。

  ○癸巳, 上以 聖母將至命兵工二部各差屬官一員豫治沿途供應。

  ○升原任東昌府同知何瑭為山西按察司副使提調學政

  ○巡撫江西右副都御史升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乞致仕優詔不允促赴新任

  ○先任太子太保左都御史彭澤改兵部尚書辭乞休, 上以澤舊臣,揚歷中外,特簡本兵重任,不允。

  ○工部左侍郎趙璜等言:「劉瑾營造玄明宮,侵發居民田冢甚多。瑾既伏誅,遂當還主,乃為奸臣獻皇莊之說以蠱惑, 先帝及   陛下登極之初,有詔改正。未幾,內傳仍舊,臣等駭愕,謂 聖明在上,豈有是事,必太監王佇、賈友仍持皇莊之邪說以誤 陛下耳。夫一莊之利甚微,而皇言所系甚大。今開詔未數月而遽更,恐非示天下以信也。宜以其地畝歸戶部,房屋歸本部,改正折毀,其有原被侵占而願贖者聽。」得旨:「悉依擬行。」

  ○甲午錄原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范鏞一子入監讀書,仍賜諡恭惠。鏞先巡撫雲南,以直道忤權貴,下落職,憤抑而卒。近言官恤遺直,已復職與祭,至是,所司復為申請,故有是命。

  ○乙未,戶部左侍郎秦金等言:「近傳奉內旨,各官置皇莊及差管各莊官校臣等聞命不勝驚疑。夫以 萬乘之尊下與匹夫分田,以宮壼之貴下與小民爭利,非盛世之事也。昔漢高皇令民得田故秦苑囿圉池,武帝罷養馬苑,昭帝罷中牟苑,均以賜民。下至元帝,亦以三輔公田及苑囿可省者振業貧民,後世以為羙談。趙宋之君,亦知以京城四面禁圍草地,今開封府告諭百姓,許其耕牧。是前代之主無不以畿內之民為重者。我 太祖高皇帝以應天等處為興王之地,夏稅秋糧,不時全免, 列聖相承此意有隆無替。何正德以來,奸猾無藉之徒乘時射利,沽恩冒賞,多將畿內逋逃民田投獻左右近幸之人,而左右近幸不念畿輔重地,獻謟取說,乃遂奏為皇莊,弊源一開,無有窮極。況管莊內官收租官校俱城狐社鼠,侵欺攘奪,為害萬端,利歸貪狡,怨歸朝廷,為政之累不淺。乞差科道部屬官各一員,分詣查勘自正德以後系額外侵占者,給還其主管莊人員,盡數取回。又寶源吉慶二店該納課程,弘治以前系順天府批驗茶引官攢收受,按季角□羊部進內府。後大監於經奏為皇店,科取擾害,人皆怨咨。乞將二店課額依弘治年例行,庶軍民樂業,上下俱利。」 上曰:「畿內根本重地 ,祖宗朝屢有優恤禁約。邇來奸猾妄將軍民田土設謀投獻,管莊人等因而乘機侵占,朕在藩邸,已知其弊,覽奏深用惻然,其即如所議行之。」

  ○翰林院編修孫承恩乞慎修省以弭天變,因進律賦一通,名曰:《修德應天賦》 上以其賦留覽

  ○南京吏科給事中孫懋等言:「邇者,大學士楊廷和以弟廷儀被劾之故,蔣冕石亦因言者,皆相繼乞休。三臣才德學行,俱一時重,望乞持降溫旨勉留,使得安位行志。至於大學士謝遷、尚書韓文,雖嘗奉旨起用,而未有員缺推補。今遷年逾七旬,文亦躋八袠,必待有缺而用,將無及己。臣聞宋致仕文彥博居洛,年八十有一,司馬光言其宿德元老,宜起以自輔,乃詔平章軍國重事班宰相上,六日一朝,兩月一赴經筵。今朝廷起用二臣,宜若可依彥博故事,不必拘員缺煩以職務,但優其禮遇列之上班,朝參經筵,日月一至。或大政大事時令參預,必有嘉謨嘉猷,禆益新政,」 上嘉納之。

  ○丙申,先任巡撫江西右副都御史王守仁乞便道歸省,許之。先是,朝廷以守仁剿平亂賊功,特旨召用來京,既而升南京兵部尚書。守仁言:「臣兩年以來四乞歸,皆以親老,時復權奸當事,讒嫉交興,冀得因事而退,父子苟全首須於牖下,雖以暫歸為請,實有終焉之念。今天啟   神聖,親賢任舊,白之為讒嫉者皆已誅斥略盡,陽德方亨,公道大顯。臣欣際斯時,固已改易退遁之心,豈宜復申前請?顧臣父既老且病,頃遭讒構之厄,洶洶朝夕,常恐父子不及相見。今幸脫洗殃咎,復睹天日,父子之情,固思一見顏面,故敢冒罪以請。」上嘉其孝誠,特令便道省親,事畢之任,且命有司以羊酒存問其父。

  ○己亥升南京禮部右侍郎楊廉為本部尚書。

  ○禮部類奏災異。 上覽之曰:「上天仁愛,災異頻仍,朕心驚惕,內外百官宜同加修省。今後若有重大災異,即時以聞,不必類奏。」

  ○巡按直隸監察御史馬錄言:「江南之民甚苦為糧長,一問僉役,逋逃無地。臣問其故,謂糧米正耗有數,而內府侵漁無窮。如白糧一事,每納一石,常主三四倍。內官監酒醋局供用庫等衙門,切立名色,分外諫求,且不獨白糧一事為然,如軍器胖澳顏料等項,凡系內府交納常供之外,亦多朘取。宜嚴加禁治,以培養國家元氣。」入下該部議,侍郎秦金等言:「 祖宗立法俱有定規,邇以增添內臣數多,橫科倍取,重困小民,誠為可憫。伏願 陛下從言官懇切之欽定收受事例,著為畫一成規,命本部轉行申禁,不許額外多取,背違德意。仍乞令科道官帶管監收,不時覺察。」得旨:「嗣後每石止加耗一斗,不許額外加收,重困小民。」

  ○庚子,升左給事中熊浹、余瓚為都給事中,浹刑科,瓚工科。右給事中田賦、張漢卿為左給事中,賦禮科,漢卿兵科。給事中張翀為兵科右給事中。

  ○升兵部職方司郎中於湛為陝西布政司右參議。

  ○刑部覆戶部主事張淳甫言:「州縣有司用刑酷虐,不惜民命,宜行撫按官嚴禁,仍令寬潔牢獄,時其食飲,事無大小,即與斷理,不得淹滯拘禁。」 上曰:「有司酷刑殘民,甚失朝廷欽恤之意,其嚴禁之。」

  ○辛丑應天府府尹趙文奎乞致仕,許之。

  ○南京吏部尚書廖紀自陳乞休, 上以紀才識老成不允。

  ○巡按雲南監察御史陳察言:「雲南金齒騰衝地系極邊,既有總兵官巡撫都御史統攝,又有指揮使司兵備副使分治,鎮守太監不必兼管。」因劾奏太監劉玉及分守都督僉事沐崧黨惡害民,請俱行裁革,該部議覆從之。

  ○壬午左春坊左諭德顧鼎臣,翰林院侍讀徐縉先為言官論劾,相繼乞休,俱不許。

  ○遣駙馬都尉崔元大學士蔣冕奉迎 聖母。禮官複議入門之儀,欲由正陽左門進大明承天端門午門之東王門入宮, 上不允,命再會多官議之。

  ○癸卯禮部進 武宗毅皇帝梓宮發引,祔享儀注。初,欽天監擇九月初二日發引,禮部已具儀奏,允後,監工太監卲思言:「日期太逼,工程未得亟完。」於是更擇日具儀如左。一發引九月十八日辰時入金井,本月二十二日卯時 神主入城,二十四日辰時祔享 太廟,二十六日辰時一九月十二日太常寺奏齋戒,文武百官宿於本衙門。是日,敕大臣一人護喪及在途諸祭祀事,敕把總內官及入皇堂內官內使匠作諸人行事。禁屠宰,至葬畢止。禁音樂,至卒哭止。各衙門預定送葬官以請,一十六日,十七日百官衰服晨詣思善門外哭臨。自是至奉迎 神主還京日俱免朝。一十六日遣官以葬期告 天地 宗廟 社稷 ,上衰服告, 几筵內官陳酒撰如常儀,內導引官導 上詣拜位,奏四拜禮奠帛獻酒讀祝,再四拜,舉哀,興哀,止,焚帛祝禮畢。一十七日遣官祭告各門及諸神廟,一十七日晚 上具衰服告辭 几筵畢次 慈壽皇太后祭次 憲廟皇妃祭次 皇后祭六尚及宮人隨祭次 皇妃共祭次,淳安大長公主等及親王妃祭次,內官內使祭禮俱同前。一十八日 梓宮啟行。先一日,司禮監禮部錦衣衛官督執事者設 大昇轝於午門內,炤依圖式列葬儀於午門外至大明門外。至日,內侍陳酒饌拜位如常儀,內導引官引 上衰服詣拜位,行啟奠禮如前儀。畢,內導引官導 上於 几筵殿內稍東西向立,執事者升徹幃幕等物拂拭 梓宮訖,待執事者退,內侍撤啟奠,內執事官進龍輴於 几筵殿下,設真亭神帛輿諡冊寶輿於丹陛上,內侍陳酒饌拜位如常儀,內導引官導   上詣殿上 梓宮前,稍東西向立。內侍奏請 靈駕進發,內侍先捧諡冊寶由殿中門出,置於輿內,次奉神帛由中門出,安奉輿內。神帛箱置於後,次真亭安置訖,內侍捧銘旌由中門出,執事官升捧起 梓宮,內執事持翣分左右障護 梓宮,降殿內,侍官奉登龍輴訖,以彩色幃幕障飾 梓宮。遂啟行,執翣者仍列左右,擎傘扇侍衛如儀。儀仗居前,儀仗用存日所御者,諡冊寶輿神帛輿真亭銘旌以次先行,內導引官導 上由殿左門出,及宮眷皆哭後隨宮眷哭於幃中。 梓宮至午門,內侍官奉升 大昇轝訖宮眷立於 梓宮之右,內執事官陳牲醴如常儀設。 上拜位,進帛進爵讀祝官各隨地之所宜立導,引官導 上詣拜位,行遣奠禮,如前儀。畢,內侍官奏請靈駕進發,司禮監官率儀衛諡冊寶輿等前行, 上哭盡哀,內侍官奏請 上還宮,宮眷俱還。 梓宮由午門中出,葬儀以次前行。太常寺先設香燭於 太廟中,執事官先設褥位於香案前, 梓宮至端門外少駐導引官導欽遣官淺淡色服,詣神帛輿前跪,禮官跪於欽遣官之左,奏請 武宗毅皇帝朝 祖。禮官興,欽遣官俯伏,興,詣輿捧神帛由廟街左門入,跪置神帛於褥位,興。欽遣官立於神帛後贊跪,欽遣官跪,禮官跪於欽遣官之左,奏 武宗毅皇帝謁辭。禮官興,欽遣官俯伏,興,行五拜三叩頭禮畢,欽遣官跪捧神帛,興,仍由廟街左門出至輿所,以神帛安奉訖。禮官奏請 靈駕進發,欽遣官仍衰服隨行, 梓宮由承天門大明門中門出,文武百官俱衰服送至德勝門土城外,不系執事及分送官祭畢,還。沿路市卷軍民人等遇 梓宮至,皆跪俯伏舉哀,候過,興。 梓宮在途並至 陵朝夕奠哭臨俱護喪官行禮 大昇轝行沿途每程俱宿頓於蓆殿內。梓宮至順天府前皇親命婦及文武官命婦祭;至土城外,公侯伯及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員耆老人等祭;至清河,國師禪師僧道官祭;至沙河,皇親及駙馬都尉等祭。 梓宮至 陵,執事官先陳龍輴於 獻門外,候 大昇轝至,執事官奉 梓宮升龍輴由中門入,護喪官由左門入,詣 獻殿上安奉訖,行安 神禮。執事陳酒饌,內侍官引護喪官詣拜位,贊四拜,跪,奠帛獻酒讀祝俯伏,興,再四拜。舉哀,哀止。焚帛,祝禮,畢。是日,遣官祭告 后土並 天壽山及 長陵 獻陵 景陵 裕陵 茂陵 泰陵。二十二日,俟掩 玄宮行遷奠禮,執事官陳酒饌,內侍引護喪官詣拜位行禮如前儀。退,內使復引護喪官詣 梓宮前跪,內侍奏請 靈駕赴玄宮,護喪官俯伏,興,執事官升奉遷 梓宮進 皇堂安奉訖,內侍官奉諡冊寶置於前,陳列冥器等物,仍於 獻殿上設 靈座,俟奉安 神主 ,遂行贈禮。內執事官陳酒饌於 皇堂門外,奉玉幣案置香案前,內侍引護喪官詣拜位,贊四拜,跪奠酒贊請進贈。執事官捧玉幣,跪進於護喪官之右。護喪官受玉幣,獻畢,以授內執事捧入 皇堂安置訖,贊俯伏,興四拜,舉哀,興,哀止,贈禮畢。內侍出,遂掩 玄宮,行享禮。執事官陳牲醴於 玄門前,內侍引護喪官詣拜位,行禮如前儀。百官俱於陵下傳贊行禮同。遂題 神主內侍設香案於 玄宮門外,陳酒饌如常儀,設題 主案於香案前,西向,設護喪官拜位於前,北向,內侍盥手,出主於案上,題主官盥手,西向。題 主畢,內侍奉安於 神座,藏神帛於箱中,置座後。內侍奏請 武宗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宏文思孝 毅皇帝神靈上 神主,行禮如前儀,畢,內侍啟匱,覆主,奏請 神主降輿,升座,奉升靈輿王獻殿上。內侍奉請 神主降輿,升座,奉即座訖,行安 神禮如前儀,百官亦陪拜,掩 玄宮,畢,遣官祭謝后土並 天壽山 。神主將回京之日,遣官以葬畢告 長陵 獻陵 景陵 裕陵 茂陵 泰陵,遂虞祭。執事官陳設酒饌於 神主前,內侍引護喪官就拜位,贊四拜,行初獻禮,奠帛,獻酒,讀祝,亞獻,終獻,再四拜,舉哀,哀止。焚帛,祝禮畢,內侍官捧神帛箱埋於殿前屏處,潔地,焚喪儀於野,遂請 神主降座,升輿還京。 靈輿進行儀仗,侍衛如儀。護喪官後隨在途,仍朝夕奠。是日葬畢,初虞二十三日,再虞三虞四虞五虞俱在途,二十四日六虞七虞在城外。是日, 神主還京。安 神後,八虞九虞在途,護喪官行禮還京, 上親行禮。 神主還,先於城外置幄次,錦衣衛備儀衛,教坊司備鼓吹,設而不作。文武百官衰服出城,奉迎 神主,至幄次,百官行五拜三叩頭禮, 神主進行,百官後從 至午門外,儀衛等退, 上衰服奉迎於午門內。   神主至, 上舉哀步行前導至思善門外, 慈壽皇太后、 憲廟皇妃、 皇后皇妃公主王妃宮眷等迎於宮門內,舉哀以次。後隨 神主至几筵殿內, 慈壽皇太后以下序立於殿西,稍北東向, 上立於殿東,稍南西向。內侍官奏請 武宗毅皇帝神主降輿,升座,上奉 神主安奉於靈座訖,行安 神禮。內執事官陳牲醴如儀,內導引官導 上詣拜位,奏四拜,興,跪獻酒,讀祝,再四拜。舉哀,哀止。焚祝畢。 慈壽皇太后以下八拜,位舉哀,行謁見四拜禮。百官於思善門外行禮,傳唱如儀。翌日, 上素翼善冠,素服,腰絰,御西角門。百官烏紗帽,淺淡色服,黑角帶,行奉慰禮。二十六日,卒哭。自是罷朝夕奠,同日以祔享告 几筵,行禮如常儀。二十八日 神主祔 太廟,前期三日齋戒。前一日,遣官以祔享告 太廟。至日,太常寺官設牲醴於 太廟,如時享之儀,樂設而不作,設 武宗毅皇帝御座於 太廟。錦衣衛設儀衛於午門外。是日早,執事官設酒饌於 几筵,設武宗毅皇帝衣冠於 几筵前,進 神主輦於殿前,設衣冠輿於丹陛上,設 上拜位於 几筵殿上正中。 上衰服詣拜位,奏四拜。舉哀,哀止,立於拜位之東西向。內侍官詣 靈座前,奏請 神主降座升輦,詣 太廟祔享。 上捧 神主由殿中門出,安奉於輦內。執事官捧衣冠置於輿後,隨內侍擎傘扇如儀。至思善門外, 上於右順門具祭服,升輅,隨後至午門外,儀衛如儀。至 太廟南門外,俱分列左右, 上降輅,太常寺官導 上詣輦前,跪,太常寺官奏請 神主降輦,詣 太廟祔享。 上俯伏,興,搢圭詣輦,捧 神主由左門入內,侍官捧衣冠隨入,贊禮讚樂舞生就位,奏事官各司其事,贊迎 神主至丹陛上,贊禮讚 武宗毅皇帝謁 廟,內侍官捧衣冠立於 御座之下,引贊,奏詣 神位前,至 一廟, 上捧 神主置褥位,立 神主後,出圭行四拜禮,以次詣 八廟,行禮俱同。謁 廟畢, 上搢圭捧 神主北向立,太常寺官唱賜坐,內侍官捧衣冠安於座內, 上捧 神主安於衣冠前,出圭,立於傍,導引官導 上詣拜位,行祭禮如時享之儀。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各祭服隨行,禮畢,導引官導 上詣 神主前,太常寺官奏請 神主還几筵, 上搢圭捧 神主由廟左門出,太常寺官捧各廟衣冠及 武宗毅皇帝衣冠以次安置於 太廟, 神主出至 太廟門外,安奉於輦內,儀衛俱如來儀。 上出圭,升輅後,隨至午門外,儀衛止。 上至思喜門外,降輅,易衰服,後隨 神主輦至几筵殿前,內侍官奉請 神主降輦,升座, 上捧 神主升座訖,內侍設酒饌如儀,內導引官導 上詣拜位,行安 神禮,四拜,獻酒,讀祝,舉哀,焚祝文畢, 上釋服還宮。明日,上黑翼善冠,淺淡包衣,黑犀用帶,御奉天門,百官烏紗帽,淺淡色服,黑角帶,行奉慰禮。

  ○升陝西按察司副使呂和為四川按察司按察使。

  ○朝鮮國王李懌遣陪臣議政府右議政李惟清等奉表赴京,賀即位,並進方物馬匹。

  ○甲辰,蜀王讓栩奏請赴京朝賀,賜書止之。

  ○命總理糧儲巡撫應天兼修水利工部尚書李充嗣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仍舊任賜之敕,復添設工部郎中二員協理水利。

  ○乙巳,升翰林院編修嚴嵩為南京翰林院侍讀,署掌院事。

  ○以 登極詔諭朝鮮安南二國,命翰林院修撰唐皋、編修孫承恩充正使,兵科給事中史道禮科給事中李錫充副使以往。

  ○丙午,蔭大學士毛紀次男集為國子生,以從一品三年秩滿也。

  ○升原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張仕隆為陝西按察司副使。

  ○總理糧儲工部尚書李充嗣言:「蘇州、松江、常州、嘉興、湖州五府正德間以內府新添小火者五千三十一名,歲用食糧各府增派共二萬四千一百四十八石,余觧進供用庫及節年所派南京酒醋局等衙門復不下數千。通計加耗共一十三萬七千餘石,歲比不登,小民重困,乞敕該部查免。」戶部題覆,從之。

  ○戊申奉祧 仁祖淳皇帝神主。

  ○升原任陝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孟春為應天府府尹。

  ○升浙江湖州府知府劉天和為山西按察司副使提調學校。

  ○改鴻臚寺右寺丞周璧為太常寺丞。璧以興府典儀副隨駕至京,恩升鴻臚,而難於宣奏,乞量改以自效,故有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