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春秋屬辭 (四庫全書本)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春秋屬辭 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五
  春秋屬辭       春秋類
  提要
  等謹案春秋屬辭十五卷元趙汸撰汸於春秋用力至深至正丁酉既定集傳初稿又因禮記經解之語悟春秋之義在於比事屬辭因復推筆削之㫖定著此書其為例凡八一曰存䇿書之大體二曰假筆削以行權三曰變文以示義四曰辨名實之際五曰謹內外之辨六曰特筆以正名七曰因日月以明類八曰辭從主人其説以杜預釋例陳傅良後傳為本而亦多所補正汸東山集有與朱風林書曰謂春秋隨事筆削決無凡例前輩言此亦多至丹陽洪氏之説出則此段公案不容再舉矣其言曰春秋本無例學者因行事之跡以為例猶天本無度厯家即周天之數以為度此論甚當至黃先生則謂魯史有例聖經無例非無例也以義為例隱而不彰則又精矣今汸所纂述卻是比事屬辭法其間異同詳畧觸事貫通自成義例與先儒所纂所釋者殊不同然後知以例説經固不足以知聖人為一切之説以自欺而漫無統紀者亦不足以言春秋也是故但以屬辭名書又有與趙伯友書曰承筆削行狀作黃先生傳特奉納師説一部屬辭一部尊兄既熟行狀又觀師説則於六經復古之學艱苦之由已得大槩然後細勘屬辭一過乃知區區抱此二十餘年非得己不已強自附於傳註家以徼名當世之謂也其書參互錯綜若未易觀然其大處祗是屬辭比事法無一義出於杜撰云云其論義例頗確其自命亦甚高今觀其書刪除繁瑣區以八門較諸家為有緒而目多者失之糾紛目少者失之強配其病亦畧相等至日月一例不出公榖之窠臼尤嫌繳繞故仍為卓爾康所譏語見爾康春秋辨義蓋言之易而為之難也顧其書淹通貫串據傳求經多由考證得之終不似他家之臆説故附㑹穿鑿不能盡免而宏綱大旨則可取者為多前有宋濓序所論春秋五變均切中枵腹游談之病今併録之俾憑臆説經者知情狀不可揜焉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春秋屬辭原序
  春秋古史記也夏商周皆有焉至吾孔子則因魯國之史修之以為萬代不刋之經其名雖同其實則異也蓋在魯史則有史官一定之法在聖經則有孔子筆削之旨自魯史雲亡學者不復得見以驗聖經之所書往往混為一塗莫能致辯所幸左氏傳尚存魯史遺法公羊榖梁二家多舉書不書以見義聖經筆削粗若可尋然其所蔽者左氏則以史法為經文之書法公榖雖詳於經義而亦不知有史例之當言是以兩失焉爾左氏之學既盛行杜預氏為之註其於史例推之頗詳杜氏之後唯陳傅良氏因公榖所舉之書法以考正左傳筆削大義最為有徴斯固讀春秋者之所當宗而可憾者二氏各滯夫一偏未免如前之蔽有能㑹而同之區以別之則春秋之義昭若日星矣奈何習者多忽焉而勿之察其有致力於此而發千古不傳之秘者則趙君子常其人乎子常蚤受春秋於九江黃先生楚望先生之志以六經明晦為己任其學以積思自悟必得聖人之心為本嘗語於子常曰有魯史之春秋則自伯禽至於頃公是己有孔子之春秋則起隱公元年至於哀公十四年是已必先考史法然後聖人之筆削可得而求矣子常受其說以歸晝夜以思忽有所得稽之左傳杜註備見魯史舊法粲然可舉亟往質諸先生而先生歿已久矣子常益竭精畢慮幾廢寢食如是者二十年一旦豁然有所悟入且謂春秋之法在乎屬辭比事而已於是離析部居分別義例立為八體以布列之集杜陳二氏之所長而棄其所短有未及者辯而補之何者為史策舊文何者是聖人之筆削悉有所附麗凡闇昧難通歴數百年而弗決者亦皆迎刃而解矣遂勒成一十五卷而名之曰春秋屬辭雲嗚呼世之說春秋者至是亦可以定矣濓頗觀簡策所載說春秋者多至數十百家求其大槩凡五變焉其始變也三家競為専門各守師說故有墨守膏肓廢疾之論至其後也或覺其膠固已深而不能行逺乃倣周官調人之義而和解之是再變也又其後也有惡其是非淆亂而不本諸經擇其可者存之其不可者舍之是三變也又其後也解者衆多實有溢於三家之外有志之士㑹粹成編而集傳集義之書愈盛焉是四變也又其後也患恆說不足聳人視聽爭以立異相雄破碎書法牽合條類譁然自以為髙甚者分配易象逐事而實之是五變也五變之紛擾不定者蓋無他焉由不知經文史法之殊此其說愈滋而其㫖愈晦也歟子常生於五變之後獨能別白二者直探聖人之心於千載之上自非出類之才絶倫之識不足以與於斯嗚呼世之說春秋者至是亦可以定矣如濂不敏竊嘗從事是經辛勤鑚摩不為不久卒眩衆說不得其門而入近獲締交於子常子常不我鄙夷俾題其書之首簡濂何足以知春秋間與一二友生啟而誦之見其義精例密咸有據依多發前賢之所未發譬猶張樂廣廈五音繁會若不可以遽定細而聽之則清濁之倫重輕之度皆有條而不紊子常可謂深有功於聖經者矣濓何足以知春秋輙忘僭踰而序其作者之意如此若夫孔子經世大㫖所以垂憲將來者已見子常之所自著茲不敢勦說而瀆告之也子常姓趙氏名汸子常字也歙休寧人隱居東山雖疾病不忘著書四方學子尊之稱為東山先生子常別有春秋師說三卷春秋左氏傳補註十卷春秋集傳十五卷與屬辭並行於世前史官金華宋濓謹序
  六經同出於聖人易詩書禮樂之旨近代說者皆得其宗春秋獨未定於一何也學者知不足以知聖人而又不由春秋之教也昔者聖人既作六經以成教於天下而春秋教有其法獨與五經不同所謂屬辭比事是也蓋詩書禮樂者帝王盛徳成功已然之跡易觀隂陽消息以見吉凶聖人皆述而傳之而已春秋斷截魯史有筆有削以寓其撥亂之權與述而不作者事異自弟子髙第者如游夏尚不能賛一辭苟非聖人為法以教人使考其異同之故以求之則筆削之意何由可見乎此屬辭比事所以為春秋之教不得與五經同也然而聖人之志則有未易知者或屬焉而不精比焉而不詳則義類弗倫而春秋之旨亂故曰屬辭比事而不亂者深於春秋者也有志是經者其可舍此而他求乎左氏去七十子之徒未逺而不得聞此故雖博覽遺文略見本末而於筆削之旨無所發明此所謂知不足以知聖人而又不由春秋之教者也公羊穀梁以不書發義啖趙二氏纂例以釋經猶有屬辭遺意而陳君舉得之為多庶㡬知有春秋之教者然皆泥於褒貶不能推見始終則聖人之志豈易知乎若夫程張邵朱四君子者可謂知足以知聖人矣而於屬辭比事有未暇數數焉者此五經微旨所以闇而復明春秋獨鬱而不發也自是以來說者雖衆而君子一切謂之虛辭夫文義雖雋而不合於經則謂之虛辭可也而亦何疑於衆說之紛紛乎善乎莊周氏之言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弗辯此製作之本意也微言既絶教義弗彰於是自議而為譏刺自譏刺而為褒貶自襃貶而為賞罰厭其深刻者又為實録之說以矯之而先王經世之志荒矣此君子所謂虛辭者也故曰春秋之義不明學者知不足以知聖人而又不由春秋之教也豈不然哉間嘗竊用其法以求之而得筆削之大凡有八蓋製作之原也春秋魯史也雖有筆有削而一國之紀綱本末未嘗不具蓋有有筆而無削者以為猶魯春秋也故其一曰存策書之大體聖人撥亂以經世而國書有定體非假筆削無以寄文故其二曰假筆削以行權然事有非常情有特異雖筆削有不足以盡其義者於是有變文有特筆而變文之別為類者曰辯名實曰謹中外故其三曰變文以示義其四曰辯名實之際其五曰謹中外之辯其六曰特筆以正名上下內外之殊分輕重淺深之弗齊雖六者不能自見則以日月之法區而別之然後六義皆成無微不顯故其七曰因日月以明類自非有所是正皆從史文然特筆亦不過數簡故其八曰辭從主人是皆所謂議而弗辯者也雖然使非是經有孔門遺教則亦何以得聖人之意於千載之上哉乃離經辯類析類為凡發其隱蔽辯而釋之為八篇曰春秋屬辭將使學者由春秋之教以求製作之原製作之原既得而後聖人經世之義可言矣安得屬辭比事而不亂者相與訂其說哉新安趙汸序








  春秋屬辭原序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屬辭目録
  卷一
  存策書之大體第一
  
  存策書之大體第一之一
  一嗣君踰年即位書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不行即位禮不書即位告朔朝正書王正月
  二即位不在正月故不書正月
  三歲首必書王月無繫月之事不書王月四一時無事書首月
  五事之繫日者遇晦朔則書晦朔
  六喪以月斷者遇閏則書閏
  七凡天災物異無不書外災告則書慶祥唯年豐麟瑞則書
  卷二
  存策書之大體第一之二
  八卜郊不從牛災猶三望郊不時皆書九天災鼓用牲於社
  十大雩不時
  十一禘必因事而書義在用禘稱禘義不在用
  禘稱事
  十二嘗祀用夏時過則書
  十三飾廟踰製作主後時立已毀之宮皆書十四大室屋壞
  十五納賂鼎於大廟
  十六不告月
  十七考宮用舞初定羽數
  十八當祭大夫卒猶繹去樂
  十九內逆女夫人至無姑至稱夫人有姑稱婦二十覿夫人男女同贄
  二十一逆後魯主昬則書過我則書
  二十二魯主王女昬書歸同內女
  二十三世子生則書
  二十四大夫來逆妻公自主之則書內女來逆婦書
  二十五娣姪不與適俱行則書國亡反其宗祀所在則書
  二十六來媵踰制則書
  卷三
  存策書之大體第一之三
  二十七凡公薨書地弒則諱而不地未成君書卒不成喪不書葬
  二十八夫人薨不書地殺於外則諱之而書地不用夫人禮卒不稱夫人不成喪不書葬
  二十九公服母喪書卒
  三十妾母用夫人禮稱夫人書薨書葬三十一凡天王崩諸侯卒來赴往弔則書崩書卒不赴不弔不書會葬則書葬不會不書
  卷四
  存策書之大體第一之四
  三十二內女為諸侯夫人書卒書葬不弔不書卒不會不書葬許嫁書卒來歸以夫人禮成喪書卒
  三十三主王姬之昬為之服書卒
  三十四內大夫書卒不書葬君不與小斂不書日有加命兼書字卒於外書地不以卿禮終不書卒諱殺成喪書卒
  三十五天子大夫卒書同內大夫葬則舉諡稱公三十六公母弟卒書弟書字
  三十七外弒君從赴告
  三十八殺他國君
  三十九內殺大夫言刺
  四十外殺大夫稱國稱名討亂稱人不在位不稱大夫簒公子去屬衆殺稱人
  四十一夫人出書歸
  四十二公夫人出奔言孫
  四十三諸侯出奔
  四十四公子入國
  四十五外大夫以邑叛
  四十六以地來奔非卿亦書
  四十七出奔大夫入國賊其國稱復入四十八諸侯相執
  四十九盟主執諸侯
  五十中國執外裔之君
  五十一外裔會而執中國之君
  五十二外裔相執
  五十三大夫見執則書至非專使不稱行人從公還不書至
  五十四王臣見執自我而行則書還接我書至五十五外大夫見執非專使不稱行人非卿雖殺之不書
  五十六外放大夫
  五十七外裔滅中國而放其大夫
  卷五
  存策書之大體第一之五
  五十八公朝覲始行則書皆稱如既成禮則稱朝在道而還書其復
  五十九公外如非朝則直言其事
  六十夫人越竟始行則書皆言如以事往言其事
  六十一諸侯相如告則書
  六十二內大夫出聘始行則書皆言如六十三內大夫以其事出者言其事事不可書但言如非卿不書名氏
  六十四凡諸侯來朝皆成禮而後書故言來朝六十五諸侯以事來言其事事不可書但言來外
  裔言來
  六十六王使來聘皆稱使以事來者言其事在喪
  不稱使
  六十七外臣來聘皆稱使私相為好不稱使六十八外臣以事來者言其事事不可書但言來六十九外微者以事來但書人
  七十事無專使不言來公在外受之言歸我
  卷六
  存策書之大體第一之六
  七十一內特相盟內為志書及外為志書會七十二內參盟以上皆稱會伯者之盟稱會蒙及
  會言諸侯盟苟無主盟稱及
  七十三公如伯國受盟稱及
  七十四公與王臣外臣會盟稱會特相盟稱及七十五公會諸侯使大夫盟
  七十六公與外裔盟稱及特會而後與盟稱及七十七內大夫特與諸侯盟稱及稱會與君同七十八內大夫盟諸侯參以上稱會伯者之盟稱會與君同出疆遂盟稱及非卿不稱名氏
  七十九內大夫特與外臣盟稱及稱會非卿不稱
  名氏
  八十內大夫與外臣盟參以上稱會伯者之會別盟後至者稱及以及旣會而盟稱及盟於師稱及
  八十一內大夫與戎盟稱會
  八十二自外來魯盟稱來盟自魯往他國盟言涖
  盟
  八十三公特會諸侯自參以上必言故苟從可知不言故伯主之會不言故避不主會言及以會
  八十四公特會外裔
  八十五公會諸侯殊會外裔言會以會不殊會言會以及
  八十六公會𣏌伯姬
  八十七公及夫人會齊侯
  八十八諸侯迎會公
  八十九公會外師
  九十公會外大夫
  九十一王臣會諸侯
  九十二內大夫會諸侯
  九十三內大夫會外大夫苟非天下之事則言故九十四內大夫特會外裔
  九十五內大夫會外大夫殊會外裔言會以會同受命直言會之
  九十六君大夫出會諸侯無成事亦書九十七公及諸侯相遇
  九十八公行無成事書次
  九十九公失國書次書如書至書居書唁書圍邑取邑
  卷七
  存策書之大體第一之七
  一百內師公將稱公大夫稱名氏微者不言將百一內勝外師言敗勝敗相當言戰大崩言敗績微者戰言及
  百二內圍國邑及外師圍國
  百三內入國邑公及諸侯入國
  百四公會伐會侵會圍㑹而及戰
  百五大夫會伐會侵會圍會而及戰
  百六微者會伐言及
  百七內救公㑹救公㑹臣及救臣會救百八公追
  百九師次會次
  百十內大夫會城
  百十一王師令必及魯而後書
  百十二外師加魯四境言某鄙直逼國都言伐我百十三外師來戰
  百十四內伐國取田邑言伐言取不用師但言取有來歸之者言入已滅之國言取不絶其祀不言滅
  百十五外取我田邑言取雖我歸之亦言取諱易田言假
  百十六外滅國必書不絶其祀言取迫之使服曰降移其民人社稷曰遷
  百十七凡土功無不書都邑備制曰城不備制曰築
  百十八浚川
  百十九墮毀
  百二十新作門觀新廏
  百二十一時田用夏時越禮則書
  百二十二火田
  百二十三觀魚
  百二十四大閱治兵異常
  百二十五軍製作舍
  百二十六加賦稅
  百二十七分器失得
  百二十八肆大眚
  百二十九書亂亡不由赴告
  百三十闕文
  百二十一日月差繆
  卷八
  假筆削以行權第二
  
  假筆削以行權第二之一
  一公如大國恆書至則不書至以見義二公會諸侯恆不書至則書至以見義三公會伯主恆不書至則書至以見義四公會盟主恆書至則不書至以見義五公會外大夫不書至會師則書至
  六公會呉楚不書至有中國之君則書至盟戎書至
  七公特將不書至則書至以見義
  八公會伐恆書至為會言故不書至
  九公會伯國侵伐恆書至則不書至以見義十公會外大夫伐國不書至君將稱人則書至
  十一夫人違禮而行不書至必歸寧得禮而後書至
  十二公行不書所在書在楚在乾侯
  十三公不視朔不書有為則書
  十四送王姬不書必主仇昬而後書
  十五諸侯女歸京師不書必魯主昬而後書十六內女適諸侯恆書歸茍來歸則不書歸十七內女歸寧不書必有故而後書
  十八國君來逆女不書卿為君逆則書十九繼故不書立必賊討而後書立
  二十簒位不書立必不能討而後書立二十一天王蒙塵復辟不書茍自取之則書其出必亂未弭賊未討而後悉書之
  二十二天王出入有以之者不書未成尊則書二十三未成君出入不書必有辯於名實而後書二十四執君歸不書必伯主釋有罪而後書二十五弒君以納君不書必所弒稱君而後書二十六內大夫出奔非其罪不書必有罪而後書二十七王卿士奔復之不書必不反而後書二十八王子奔非其罪不書以叛奔卒討之不書必佚賊而後書
  二十九公子奔非其罪不書必有故而後悉書之三十外大夫出奔不書必有關於一國之故而後書
  三十一內大夫來歸非其罪不書以伯主之盟復之則書
  三十二奔大夫公子復之不書必挾外援以歸而後書苟以叛出書
  三十三諸侯逃不書必逃中國而後書三十四外大夫逃不書齊桓之初則書之三十五王討篡立者不書雖殺卿士不書必殺無罪而後書
  三十六諸侯討亂殺公子不書雖殺世子母弟不書必殺之非其罪而後書
  三十七兩下相殺不書雖殺太子不書必譏不在相殺而後書譏不在相殺雖無君書雖盜殺書
  三十八諸侯反國殺大夫公子以簒入者不書必治以君臣之禮而後書
  三十九簒弒者以奔為義雖卒討之不書四十叛臣以出奔為義雖討以諸侯之師不書四十一外納不書宜納雖伐不書苟不宜納則書伐書戰甚則書伐書入必不克納而後書納唯外裔間中國悉書之
  四十二內邑叛不書鄆潰則書之
  卷九
  假筆削以行權第二之二
  四十三外特相盟㑹不書雖參以上不書必有關於天下之故而後書
  四十四外胥命相遇書與特相盟會同四十五平不書有關於天下之故則書四十六王臣會盟有所諱則不書
  四十七王臣會伐非有關於天下之故不書四十八大夫會城干位尋盟不書
  四十九大夫會而不能分災譏不在魯不書魯大夫
  五十中國外裔特相盟會不書雖參以上不書必有關於天下之故而後書疑於盟主雖公會之盟不書城下之盟雖內不書
  五十一諸侯勤王不書必無功而後書五十二外次不書必有關於天下之故而後書五十三凡戍不書必有關於天下之故而後書五十四內乞師不書乞諸外裔則書
  五十五外乞師不書必伯主而後書
  五十六公及小國戰不言我師敗績納所宜納與大國戰言我師敗績
  五十七外言戰言敗績義不繫於伐者但書及戰必義繫於伐而後兼言之苟略之言伐不言戰敗績
  五十八王師敗績於中國不書敗於戎則書之五十九外相敗不書唯晉特書之
  六十中國敗外裔不書唯晉特書之
  六十一外裔敗中國不書唯荊特書之六十二外裔交相敗獲不書必敗其從中國者若中國之從外裔者而後書必其君以敗卒而後書
  六十三公追戎不言其來與弗及
  六十四外伐國取邑不書雖取諸我不書春秋之初則書之
  六十五外取師不書侵伐必伐與取異事而後悉書之
  六十六外入郛不書唯齊特書之
  六十七外伐國不書圍邑有關於天下之故則書之
  六十八諸侯滅畿內國不書為外裔所滅則書六十九諸侯被兵出奔者不書必國滅而後書七十遷國不書避難而遷則書
  七十一諸侯連兵伯主有事舉重不悉書七十二凡救不悉書伯者救中國必足以示名義而後書諸侯相救以叛伯無伯書楚救必不能而後書狄救中國以無伯書
  七十三兵事言遂不悉書必有關於天下之故而後書
  七十四春秋之初外裔侵諸國不書自有伯而後書以之伐與國不書苟有召之者亦不書
  卷十
  變文以示義第三
  
  一文同禮失王不稱天
  二諱公與王卿士盟不書公同微者
  三諱公與外大夫盟不書公同微者以大夫盟公去其族
  四諱公為仇人役變公將稱師
  五諱公與仇人狩外稱人同微者
  六諱公與仇會伐外稱人同微者
  七妾母為昬主婦姜不稱氏
  八夫人不稱姜氏
  九凡執恆稱人必伯討而後稱君
  十國君反國不言自必自京師自楚而後言自苟殺其大夫公子而後歸則不言自京師苟能興滅繼絶則不言自楚
  十一奔君自外入邑伯國逆之則不名十二大夫奔非君出之不名
  十三公子反國非有罪不名
  十四大夫見殺非君臣不名茍殺當其罪則去族
  十五無君相殺稱國
  十六內師加小國言伐加大國言侵苟納所宜納雖大國言伐用楚師言伐諱公及小國戰但言及亟戰大國但言敗
  十七非寇不言敗亟戰不言及戰與伐異事更以伐者及之曲在外言來戰黨惡會戰不言地戰拒伯討不言地
  十八重取畿內邑言滅內滅國不言師
  卷十一
  辯名實之際第四
  
  一天下無王則桓公春秋闕不書王
  二中國無伯則晉靈公之盟會諸侯不序三征伐在諸侯則君將稱君大夫稱人用衆稱師苟略其恆辭則雖君將稱人稱師一役而再有事稱人稱師以喪行稱人
  四征伐在大夫則大夫將書大夫微者稱人用衆稱師苟畧其恆稱則雖大夫將稱人稱師
  五征伐君大夫將稱人不足以盡意則但稱國
  六外盟會恆稱君大夫微者稱人內微者但稱會苟奪其恆稱則外君大夫俱稱人內稱會同微者一役再有事稱人
  卷十二
  謹內外之辯第五
  
  一荊始伐中國以號舉
  二中國有伯楚君大夫將同稱人唯會得稱君
  三中國無伯則楚君將稱君略之而後稱人疑於討賊稱師
  四楚君將稱君而後大夫將稱大夫畧之則稱人
  五楚君大夫主盟會悉從其恆稱唯公及大夫盟則人之
  六荊始來聘稱人
  七楚臣來盟於師稱名氏不言使來獻捷言使不稱君必中國無伯而後來聘稱君使
  八楚君會而執中國諸侯不別言執之者九楚君殺中國之君書名其自相殺不名十諱外裔執王臣言伐獲國君言以歸中國外裔不言戰
  十一呉征伐恆舉號唯為中國討罪得稱君十二中國會而會呉恆舉號雖吾君大夫特會之舉號必以諸侯之禮接而後稱君
  十三越舉號從其恆稱
  十四徐見敗伐國皆以號舉國滅則書君奔而名之
  卷十三
  特筆以正名第六
  
  一諱會天王以王狩書
  二嗣王在喪稱王配名卒稱子
  三嗣君出奔復歸稱世子
  四所納應立雖未在位稱子
  五以庶孽易適嗣未踰年見弒稱殺其君之子
  六妾母繼室卒稱君氏
  七王人救列國兼稱字
  八諸侯滅吾同宗之國稱名
  九宋昭公之大夫特書官
  十諸侯會圍邑繫國戍邑繫國圍其父所居邑雖外大夫主兵不繫國
  十一諸侯敵王命敗績稱人
  十二師及齊師戰書公圍成
  十三城成周晉人執宋大夫以歸書執於京師十四鄭伯之弟段出奔書鄭伯克段
  十五紀侯出奔書去國
  十六鄭髙克出奔師潰書鄭棄其師
  十七楚君殺弒君者別稱人
  十八戰稱楚人敗稱楚師書入郢
  卷十四
  因日月以明類第七
  
  一著例
  二疑例
  三變例
  四例要
  五災祥類
  六郊廟類
  七㛰姻類
  八喪紀類
  九禍福類
  十朝聘類
  十一盟會類
  十二戰爭類
  十三師田類
  十四賦稅類
  十五興作類
  十六眚盜類
  卷十五
  辭從主人第八
  
  一編年類
  二災異類
  三郊廟類
  四名號類
  五㛰姻類
  六喪紀類
  七禍福類
  八朝聘類
  九盟會類
  十戰爭類
  十一師田類
  十二興作類
  十三賦稅類
  十四內辭類
  十五從赴告類
  十六變例類
  十七無費辭類
  十八辭費以其故類
  右春秋屬辭目録凡八篇篇各有序序所以釋其名篇之義也始汸聞諸師曰春秋本魯史成書故必先考史法而後聖人之法可求嘗退而考諸左氏傳以盡夫為其學者之説則魯史遺法大畧可見而惜其不知經既又考之公羊榖梁二傳以及陳氏後傳諸書又知筆削之法端緒可求而惜其不知史因悟三傳而後諸家紛紜之失不越此二端蓋八篇之名由是而立而述作之體見矣至正戊子嵗初集諸説之有合於經者作春秋傳閲十載未克成竊思倫類區別為義至精參互錯綜易相矛盾茍不屬辭比事以通之豈無遺憾此八篇之書所為作也其前六篇篇目即是義例其終二篇義例自見篇中第一篇有筆無削與第二篇有筆有削者相對第三篇至第六篇皆變文與第八篇從史文者相對而與前二篇相為經緯其第七篇則又一經之權衡也大抵史法相承而一定故雖詳密而可盡經則隨事而取衷故法若簡妙而難窮其間義例雖多皆以經傳反覆相證而得其可見者如此學者茍能於此盡心焉則其不可見者當自得於言意之表矣顧恐其間可見者猶或不能無遺爾先儒著書雖老尚冀有進故或終身未嘗示人如汸者衰瘵日深昬塞多忘夫復何言姑出以授共學之士為集傳先容若夫因其所可見者以足其所未備達之於其不可見者以盡聖人之志則有望於君子云歙諸生趙汸子常私識於東山精舍




  春秋屬辭目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