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晩求先生文集/卷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九 晩求先生文集
卷之十
作者:李種杞
1907年
卷十一

[編輯]

履有齋記

[編輯]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先積累基業。以遺子孫。百世之所不可忘也。報本之道。在於祭祀。而廟祭至高曾而止。百世可祭者墓是已。我先祖禮山公自京南徙居於大邱之河濱縣。而四世墓在於縣之基谷北麓。子孫散居大邱及星州。每歲十月。行祭於墓。墓下有齋。扁之曰履有。取祭義春秋履霜露而有怵愴之心之語也。嗚乎。方先祖之南徙也。只是喬木一枝耳。擇地而居。啓佑我後人。寔繁且譽。軆魄之藏。又世於此。是齋之所以興也。在易萃渙。皆言享廟。今廟祭旣訖。而軆魄之藏在於是。則是齋也實有廟之象焉。凡我二邦之人。渙散南北。各家其家。各事其事。而至於萃是齋而享是墓。則其節序之感。焄蒿之愴。同一心焉爾。至若行葦讌湛。花樹情深。孝悌之心。油然而生焉。則其所以承世蔭於鴻長。囿門風於惇睦者。豈不足以慰答我先祖陟降之靈乎。記曰尊祖故敬宗。又曰禮不忘其本。樂樂其所自生。願相與勖之。

德陽齋記

[編輯]

八溪之德峰。古有德陽書院。卽曺靜窩,鳳谷,靜谷三賢妥靈之所也。曺氏爲郡之著姓。而子孫居於院所。故於以釋奠而寓慕焉。於以讀書而牖後焉。桑梓之敬。花樹之樂。蓋兩得之矣。不幸値斯文之厄。院宇遂墟而生徒失所。講誦無地。是齋之所由興也。今其後孫鳳愚甫。志於道者也。以書來曰德者行道而有得之謂也。道是日用當行之理也。昔吾三先祖講道於斯。後晜述德於斯。而地名與之偶合焉。則居是齋者盍亦顧名而思義乎。孝弟忠信。道之本也。德之基也。吾祖之所行而得者也。庶幾謹守勿失而承先德。是齋之所以仍舊號而不替也。子其爲我記之。余讀之曰富哉言乎。記如是足矣。鳳愚甫又要余爲一言以敘其洞府之勝焉。則余固未嘗見。而槩聞齋在院址之後。山腰藏谷中。峯壑四繚。俯仰幽閴。允爲藏修之所。然是特境致之助爾。苟極意而言之。是以境不以德也。玆不贅雲。

西山齋記

[編輯]

夫堂齋之成毀有時。而人事之顯晦繫焉。善觀者不以齋視齋。而求之於人事之則。則夫追遠之誠。肯搆之義。皆在其中矣。盆城氏之有樂安堂金公諱世仲。師事金東泉先生。東泉遭張儉之厄。公以保藏有力焉。居靈山。與鄕賢明巖李公,林泉裵公。搆三樂菴於寶林山。爲麗澤相資之所。晩築書室於西山下。扁之曰樂安。蓋取東泉序文中上安父母之心。下樂子孫之學之語也。今距樂安公三百有餘歲矣。家世中微。齋亦廢而不理。頹垣敗址。過者爲之躕躇而衋心焉。後孫某某甫悼前烈之罔階。懼懿蹟之終泯。諏匠庀材。謀所以更新之。閱數月而功告訖。制止三間。蓋非爲觀美計。然於以講祖先之遺烈。於以爲子孫之肄業。其意媺矣。豈繫齋之華美與否也。昔齋之興也。樂安有聞於世。及其廢而子孫亦微。今旣修而復矣。又安知異日金氏之門。有燄燄者乎。昔蔡季通啖薺讀書於西山。子孫遂世其業。今其地名有偶合。重可尙已。公之晜孫性斗甫。跋涉數百里。屬余記其事。余辭不獲。遂略敘其顚末如右雲。

追遠堂記

[編輯]

苞山氏爲嶺下望族。以名節宦業文學聞於國。分戴尼而居者。南曰卛禮。北曰院堂。郭氏之先。在麗時有與古汾陽同諱。官校尉。是鼻祖也。歷檢校諱赫孫,同正諱冏,倉丞諱璉玉,開城尹諱允明,郡事諱廷府,府使諱𢜩。至牧使諱順宗。以魁材偉器。歷敭中外。在卛禮爲淸白吏之世矣。淸白吏則赫世閥閱。卽所謂聞於國者。牧使之後則家聲讓於彼。然尙有簪組望碩以世其家。卛禮之興也。追賢㫌淑。丹碧相望。而院堂氏獨闕焉。蓋亦力詘而事未遑也。門之僉父老曁子弟後生。咨嗟僾慕。蓋亦積有年所矣。至今上戊戌。追遠堂成。於是乎南北對峙。而世德有述。同源之發。豈但寂寥而已乎。堂據爽塏。基鞏而勢豁。尼山臨其上。洛水瀉其傍。前有笏浦。浦外大野經十里。邑居其中。井落如畫。琵瑟諸峯。遠遠呈奇獻秀。大卛山若增高。水若增姸。天造而地設焉。稱其爲苞山氏之堂也。其追遠之義。蓋以校尉公以下數世。爲兩家之同祖。而院堂氏序居其長。異日擧釋菜之禮。而倣程氏始祖之祭者。宜其於是堂也。記曰尊祖故敬宗。敬宗而敦睦之風生焉。則合兩宗而一之者。其在斯堂乎。其在斯堂乎。抑追遠之義。不亶在於蘋藻報祀之間而已也。凡日用事親從兄讀書講學。圖所以適追祖武者。皆是物爾。余見院堂氏。稍稍有傾否之象。苟能居是堂而從事於是者。安知異日不有名節宦業文學之迭興者乎。又安知異日不有聞於國者乎。諸君子其勉之哉。郭生基洙甫要余記其事。余辭不獲。遂略記堂之所以成與夫所以期於後者而復之。蓋欲述其家風而寓頌禱之意雲爾。

道泉齋記

[編輯]

惟道原於天備於人而行於天下古今。無一息間然。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故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又曰待其人而後行。噫斯道之弊久矣。在昔明宣之際。儒術興行。一時菁莪之士。相與識大識小。使文武之道。不墜於地。至今數百載。而卽其地而思其人。爲之尸祝而標揭之者。是亦道已。陜川之東。有里曰文林。周氏居也。周氏之門。號稱多賢。舊有道淵書院。腏享愼齋二樂堂兩先生。今上某甲命撤。噫兩賢雖沒。而道之名猶寓於院。今乃幷與而墟矣。後之人雖欲想像興起而無其所。豈不可慨矣乎。往在戊子。諸周氏相議。重建數架齋舍於浩然亭下仁智門畔。扁之曰道泉。蓋仍其舊號而變淵爲泉者。爲其有七賢井。見周氏之多賢也。道其道賢其賢而藏修於斯遊息於斯。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則周氏之興。其庶幾乎。若夫扶輿之運。風水之會。黃江經其前。犬遷當其案。乃山川之勝。而非道之至者。當別爲覽物者言之。

光庵齋記

[編輯]

善人百世之紀也。自夫祠院之禁申。而崇德報功之無其所。是齋之不可以不設也。然有齋而已。無所事於其中。則外人觀之。漫不知其爲誰而設。是又記之所以不可不作也。光庵金公以光州巨族。服父祖之訓。從事學文。十三歲周覽經書。十六而通春秋禮記。旣又升上庠。而朝廷聞其賢。有寢郞之命。時値光廟晠際。使公而小屈其志。將無遠之不可到。而顧乃矢心考槃。高臥荒濆。蓋其幽貞之趣。炳幾之見。自有人不及知。而問學之功。益以崇深。故當時賢者翕然師尊之。佔畢金先生亦敬重之曰江陽主人。歸之以光庵之號。噫此足以百世公矣。舊有小齋在先墓下。而力詘不修。且數百年矣。晜孫某某甫。思所以更張之。歲己亥春。相地於公之墓下。制爲三楹四架。房堂序廡皆具而覆以瓦。榜之曰光庵齋。於是乎先賢命名之義。山天篤實之像。輝映方來。而軆魄之藏在是則霜露蘋藻之奉。又足以替祠院尸祝之慕。諸孫之用意亦媺矣。勳府郞章鉉。公之十五世也。責余以齋記。余懼不堪。然重違賢孫之請。遂僭卛而記之。公諱台鼎字應三。嶽降之辰。有三星入夢之異。故名字應之雲。

慕道齋記

[編輯]

易大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夫德善修於身。子孫昌於後。理之常也。而堪輿家獨以地爲禍福。蓋善無形而地易見。宜衆論之嘵嘵也。州之南二十里。有聖屹山。故判書我堂裵公諱晉孫之墓在焉。西有藥田。東有眞溪。道水經其前。鳳山在其南。蓋京山淸淑之氣萃於此。而我朝胎峯實在其西南。號稱江右名山焉。我堂公之後有大司諫諱䂓號花堂。當時稱關西夫子。享於三綱書院。左司諫諱閑,殿直諱允兼,忠肅公諱命純。皆葬於此。正廟丁酉。創立丙舍。扁以慕道。取地名也。憲廟丙午重輯。今上丁酉。移建於東數武許。仍舊而大之。甍桷翬然。霜露蘋藻之奉。族姓花樹之會。皆於是乎辦。其意亦摯矣。我堂公之子孫遍域內。達城,星州,金山,永同,古阜,高靈其著也。關西又有按廉使後裔而遠莫之詳焉。夫以公之雲仍之繁衍。簪舃之蟬赫。人或歸之於擇里擇兆。而本之則有不然者矣。公之登第。在聖朝龍興之初。與國經始。垂裕後昆。以致名賢輩出。官第相望。則其修己必正。御家必肅。事君必忠。接人必仁。如是而享有餘慶。固聖人之所必也。彼地靈之偶合。特其和氣致祥而然爾。又曷足道乎。公之裔孫萬祚相瑾甫。以門父兄之命而屬余爲齋記。余爲公桐鄕人。義不敢辭。遂復之曰詩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善固公家之世氊也。今日爲公之後者。勿替引之。相觀而善則其慶也當源源不窮矣。願僉君子之勉焉。

靑岡精舍記

[編輯]

南冥先生以持敬存誠之學。敎育一時之英才。時則有若日新堂先生李公諱天慶字祥甫。早獲依歸。服膺至訓。先生嘗有言手不知灑掃之節而口談天理。是學者之大弊。惟日新公可以聞此言。故觀其事母夫人。承顔順志。晨昏滫瀡之養。始終如一。及其丁憂遭難。雖在艱危顚沛中。奠饋等節。克誠克敬。致有雉牛之感。危坐看書。終日膝不改。淸嚴灑落。望之如玉壺貯冰。其誠敬之功深乎。早歲以母夫人命廢擧。晩而辭當路之辟。高臥雲林。其有得於壁立千仞之像乎。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易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或者以公著述之不多見爲恨。然文詞非所以論公也。公與崔守愚鄭寒岡金東岡諸先生。爲同門友。家學之傳則有淸湖堂,東萊伯,著作諸公焉。夫子謂子賤曰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殆公之謂乎。公嘗避地咸興。遺敎在人。故其地有淋流書院。後還靑峴故里。以日新扁其堂。蓋取湯盤銘之意。而大易日新盛德亦在其中矣。後人建祠其地。卽所謂靑谷書院者也。院毀而精舍成。諸李氏命余以記事之文。余旣慕日新公之學有所受。又感諸晜氏之能不墜先芬。於是乎記。

黃山齋記

[編輯]

堂齋之設。其類有不同。或自適起居之安而爲終老之計。魯公之菟裘是已。或祖先底法而子孫肯搆之。張氏之靈壁是已。自適之計。終其身而已。肯搆則要於久遠。而遹追之孝。裕後之圖。皆在其中。不亦可貴矣乎。靈川有古月潭先生鄭公。以南冥先生之妹壻。交遊於李龜巖,鄭寒岡。今有唱酬輓誄之作。極其惠好推重之意。其師友淵源之盛可知矣。公不求宦達。低徊於末啣。而所居嵩山之下。山水明媚。嘗搆一小亭於月磯之傍澤嶼之中。爲養閑棲息之所。詩曰世事琴三尺。生涯屋數椽。誰知眞境樂。秋月照寒淵。公沒而亭亦墟。今不知幾何年矣。後孫某某甫。悼前芬之永歇。愴遺跡之無徵。乃相地於舊亭上數武許。制爲五楹三架。門堂庖庫以次而具。視舊制頗侈焉。僉曰玆屋之成。不但追先起廢而已。顧吾先祖之緖業墜替久矣。今而後吾子孫之興居遊息於是者。早夜惕厲。入孝而出恭。夏絃而冬詩。庶幾無忝所生。若夫牽情於嬉遊。役心於景物。則非今日所以紹先裕後之意也。亭於我何有哉。旣語而遣其門子弟在寅,在萬等。請記於不佞。不佞亦嘗薄寓靈鄕。聞公之風者。旣賀新亭之復興。又嘉僉君子之言。尤有大於堂搆之外者。遂不辭而書之雲。

望庵記

[編輯]

安君商說見余。跽而言曰吾先子平日盡心於追遠。其大者望庵是也。自吾先祖聚友先生値己卯之禍。謝仕來咸安。六傳而至野亭公。以文行聞於時。而衣履之藏。乃在於所居晩霞山中。遂爲吾家世葬之地。曾大父樂窩公嘗有意置墳庵而未果。先子爲是之述。撥貧窶召工匠。爲五楹三架。制頗宏緻。兼置義莊。爲子孫宗族計。事訖而先君下世。先君又有言曰此事不可無記。惟某丈可以當之。小子不敢忘也。謹以請。淚簌簌數行下。余亦哽愴久之。竊記亡友緫丱遊渭陽。與吾竹馬好也。旣又源源相逐。而好客輕貲。意思不沾沾。有梁楚聲。吾嘗入其室。見其周旋偏幃。孝順備至。固已心敬之。今此一庵而有三善焉。追先一也。述前人志二也。爲子孫宗族計三也。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如亡友本旣立矣。衆善之集。固其所也。庵據爽塏。累世杉楸。一望可見。故扁以望庵。古人有望白雲之語。而後世名庵者。或取之。蓋望則思。思則怵惕之悽愴之。此祭法之所由起也。所謂晩霞山者。余未嘗一到。其巖谷之勝煙雲之態。不可得以記。而獨於亡友之德之本。信其可記而不可泯也。商說甫請吾文。是知美而言者也。是又能世其家者也。亡友名宅中。仁庸其字也。

而習齋記

[編輯]

余友孫上舍汝卿。闢書室於所居之東偏。爲子弟肄業之所。榜之曰而習。而屬余爲之記。余惟習固非一端矣。讀書窮理。所以習於知也。修身謹行。所以習於行也。故先儒於學而首章。兼知行而爲言。而若夫今世之所謂習者。或不在是矣。功令之學。詞章之業。擧俗滔滔。吾未知名齋之義。果出於何者。汝卿少時學文章。詩格甚高。旣又升上庠騁華譽。其於古人之所謂學者。宜若有不甚用力者。然汝卿家世儒䂓。雅謹有法度。晩有一子。誨之以義方。其爲是齋也。必不爲楊花燕子計。余未及登齋而寓目焉。然嘗觀朱夫子爲陳養正恕齋記曰其園屋位置與几案圖書花藥之列。無不合其宜得其所。飾不過侈而簡不至陋。起居便適而視聽無邪。眞若幽人逸士之居者。吾知汝卿之齋。其設施必若是而已。以是齋而揆是名則其所習之不專在於功令詞章。而必有取於古人之所謂學者可知已。然朱夫子於陳氏恕字之說。尙鄭重而不敢言。懼其蔽於有我之私而重得罪於聖人之門。況如種杞者又何足以知學習之說乎。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孟子曰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汝卿勉乎其所以敎哉。異日君之子孫之從事於學者。當有以自得之矣。

淨淘齋記

[編輯]

道州以山水名。三聖之南大鳳之麓。有洞焉曰金田。其磅礴逶迤。爲盤谷鹿洞麟谷鶴一龜伏而兩水出其間。𣿬爲澤以備旱乾。皆洞之所有。而幽邃爽朗。允爲雲門以西好風水。故東京誌載焉。固城李氏中世有三友公。始卜於此。以詩禮遺子孫。今至數百歲而冠帶益繁矣。古有書塾。不知經紀在何年。而丁未重修。今上庚午又移建于越溪相望之地。爲五楹四架。庖庫庭基以次而具。於是有四事焉。曰供墓享也。曰聚生徒也。曰養老也。曰燕賓也。追先而裕後。悌長而交友。人道之大。盡於是矣。李君祥演遣其門弟祥贊。以書來曰此有金華山。洞又以金名。故齋之號必取於是。然曰麗水曰金水。其名不雅。子盍更其號而且記其事乎。余請以淨淘易之。昔朱夫子答陳同甫書曰金中之金。乃天命之本然。淘擇不淨。猶有可憾。蓋吾儒事業。亦有王覇之分。純乎天理之正而不雜之以一毫私意者帝王。金中之金也。其或假眞售僞而一事一行之偶合於義者五覇。鐵中之金也。今居是齋。行四事而能不作繞指柔。不向鐵罏邊査礦做家計。直取百鍊精金。以成在我之光明寶藏。則可無愧於淨淘之意。而三友公之所以貽厥孫謨者。庶幾在此矣。是爲記。

景慕齋記

[編輯]

桐溪鄭先生得葛川林先生之學於家庭。見道之明。立節之高。度越千古矣。時則松川金公。遊其門而得其傳。居家盡孝愛之實。立朝效忠藎之節。至其出典縣邑而遺澤在民。敎授帶方而生徒雲興。蓋其天資粹美。觸類旁通。而問學淵源之正。又不可誣也。孔子曰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公之謂矣。公沒後鄕人議尸祝之擧。値邦禁而止。公之後孫。卽其所居陽巖之里。建世德祠。用三九上丁。行釋菜禮。祠之前又立齋。扁以景慕。蓋子孫之辭也。然公之學不但貽則於一家。而實爲後人之所矜式。況院之議轉而爲祠則是慕也。謂之慕賢可也。齋之後有山曰武夷。前有川曰陽湖。川之南。萃然而高者曰普海山。是爲加祚咽喉。而北折而通於修道之陽。幽邃爽朗。允合於哲人之藏修。俛仰瞻眺。可以想像公亨貞之趣。而象賢之奉。適在於是。則天造而地設者。殆不偶然矣。余與公之後孫鳳來氏友善。每吃吃道松川先生事不置。今其胤炳漢見屬以齋記。人事已昔。爲之愴然。於是役也。何敢辭。遂書以歸之。

道巖齋記

[編輯]

齋之名道巖以地也。孰居之。曺氏有也。曺氏居昌山。世有文學。其麗澤從遊之盛。花樹團欒之懿。群秀肄業之所。必於是乎取辦。而間又有志學向道之士。沉潛經籍。俯仰古今者。其必有百源之室屛山之堂然後。可以大肆力焉。則是齋之築。又烏可已乎。齋在火旺之北。岡隴陂陁。林巒窈廓。蓋曺氏環以居之。而入是齋便若煙火陡隔。眞勝區也。夫道者。原於天而命於人。其行則孝弟忠信。其位則君臣父子兄弟師友賓主。其事則動靜默語飮食裘葛。初非有神奇絶特之事。而人鮮克蹈之者。良由學不講而理不明故爾。此三代敎人必以家塾黨庠。散布於天下。而以敎育英才者也。道巖之齋。其亦古之黨庠。而地名有偶合焉。則藏修息遊於斯者。其必先從講學窮理上用功。而賓友之徵逐。族親之會集。村秀之養蒙。與夫人倫日用之常。包在一道字。由是而有德成道尊者焉。由是而有才良行備者焉。則秉世道者自當取而去矣。抑玆鄕實鄭文穆先生倡道之所也。其遺芬賸馥。數百載而未泯。則嗣而興者。安知無卻來空谷繼前塵者乎。吾以是俟之。

望雲亭記

[編輯]

亭榭之設。或出於富貴風流。或取於隱遯蕭散。要之皆自適己事而已。若夫人子終身之慕。最切於軆魄之藏。而爲亭於墓下者。甄氏之外罕見焉。蓋以墟墓之占。多在於山麓崎荒之地。而向所謂風流蕭散者。皆無取於斯焉爾。盧君柄運甫敎子以義方。裒然成雅士矣。踵門而謁余曰吾親一生用力於爲先。墳墓之散在各處者。旣皆石衛而崇之。蘋藻以奉之。崇奉之節。必先遠而後昵。故祖母墓儀之修。在最後。昨歲始搆亭其下而扁以望雲。取狄梁公語也。吾丈盍爲一言焉。余惟柄運有園林之勝。可以爲風流矣。無珪組之縻。可以爲蕭散矣。乃不出此二塗。而獨惓惓於慕先。可謂知所本矣。余聞亭在洛江之上鶴山之東。風帆沙鳥煙雲竹樹。又足以供幽玩而寓晩計。賓客往來。盃酒雅謔。又不失爲北海之標致。是則柄運孝親之思。終老之計。爲兩得之矣。柄運不自言而其子言之。是又能善繼志者。於是乎書。

龍岡齋記

[編輯]

昔在明宣之世。葛川瞻慕兩先生。以道德文學倡一方。雖以桐溪鄭先生之師表百世。亦嘗聞風而興起矣。其子孫承休襲䂓。菀然爲詩禮古家。龍岡林公諱東翊。卽葛川之玄孫也。服襲家學。旣又從遊於桐溪松川之門。事親孝與友信。克紹先美。安貧樂道。不幸數世沉沒。文獻無徵。然其文章著述。往往見於他家記乘者。尙可以影響焉。近又雲仍寔繁。門戶漸敷。積善餘慶。詎不信矣夫。其晜孫某某甫。相與謀曰吾祖也而無數間齋舍。是吾輩之責也。於是相址於所居之後麓。庀材命匠。不數月而齋成。制爲三架六楹。偭陰而嚮陽。負峙而控流。幽邃爽朗。允合於藏修而息遊焉。葛川先生匰奉又在其傍。想像當日道德之光嗣守之懿。怳然若山益高而水益長也。公嘗居娥林之龍山。有龍岡之號。故以之爲齋扁雲。夫綠野平泉。特富貴者事耳。數世之後。子孫輒復不守。蓋無德以本之。故其傳也亦不遠矣。龍岡公有躬修之實。而子孫乃能成之於數百載之後。根深而葉茂。源遠而流長。是齋之興。當與甄氏之思亭。張氏之靈壁。同其永久而不替矣。豈不韙哉。公之六世孫秀顯。與其三從侄苾煕。跋涉數百里。屬余以記之。余辭不獲則謹述齋之所以本於德者。與夫子孫之所以能世守者而歸之。以寓高山景行之思雲爾。

狎鷺亭重修記

[編輯]

狎鷺亭者。松潭先生蔡公所建也。公生於嘉靖己丑。以問學聞於鄕。時經乙巳之禍。羣賢竄戮。世道骫骳。公自乙卯上庠之後。無意進取。乃築狎鷺小有二亭於琴湖之上。巖石壞奇。鏡水明媚。下有觀魚臺。上有蒼松列立。因自號曰松潭。或稱灘隱。有詩曰平水平山無外事。生平只願故人過。自此之後。漁釣琴書以自娛。日與諸友生徒講學其中。同志有全溪東,徐樂齋,郭槐軒諸賢。相師友焉。公歿後値壬辰之燹。二亭及文蹟盡入於灰燼。其地又爲他人所占。纔起亭而雷破之。復歸於蔡氏。造物者殆有意於其間也。萬曆己酉。公之子琴灘公重建小有亭。琴灘之子護軍公又建狎鷺亭。歸巖李公敘其事。於是乎兩亭俱起。宛如平昔矣。癸丑二亭又厄於火。八代孫琴窩公又重葺狎鷺亭。睦參判萬中序之。蔡尙書弘履書其額。葢自始建至是爲二百年許矣。琴窩公有儒望。幹蠱於家門者甚多。與弟琴坡公共享江湖淸福垂三十年。縉紳章甫往來遊賞。有似乎嘉靖間風致矣。公歿而諸子皆不壽。巋然古亭。上雨旁風。幾至顚仆。歲壬戌琴窩之孫止隱公又營葺之。至今三十餘年。而亭已弊。公之子煕東約門親鳩物力。治其甍塗其壁。立門以鎖之。築牆以護之。旣成遣其子鳳基。請余記其事。余嘗觀人家之有亭榭者。其子孫不能守。數世之後已爲鞠草荒墟。吾未知平泉一樹一石。能保有幾世乎。故曰非營刱之難。而嗣守之難也。今蔡氏之亭經三百載。廢興相尋。而不出於一家者無他。德義以基於前。孝順以承於後耳。煕東甫世爲胄孫。其子又英明。吾意斯亭之復興於後也。

芙蓉池重修記

[編輯]

芙蓉堂在昌寧蓮花峯下。寒岡鄭先生所刱。而成先生之所受於寒岡者也。堂之下引溪爲池。植以蓮。堂之得名以是也。堂以是名。則有是堂不可無是池。故其廢而修也必幷擧。而堂之創在宣廟丙戌。其後百四十年而至英廟乙巳。堂廢而池亦湮。後六十年而正廟甲辰。始重修之。其後七十有三年至哲廟丙辰。大水淹其池。葢自此堂雖存而無所徵其名矣。後四十三年而至今上戊戌。後孫甲敎大準又修之。噫臺榭池沼之設。何處無之。而時移事往。廢而不理者皆是也。獨斯堂與斯池也。乃能旣廢旋復。歷數百歲而長存。其故何也。余觀其舊記。有曰堂之有形者。不免於成毀。而若斯道則充乎兩間。用之而不竭。後之人不但修葺其旣毀之堂。而亦當思所以繼祖而守其道。此固至論也。然未有不守其道而能致力於修廢者。彼綠野輞川之一敗塗地者。正坐無這箇基本。然則彼窈然而窓櫳靜。瀅然而荷蕖列者。特昔賢之影響光景。而後人之所以愛惜之藏修之者。初不在於堂與池也。吾觀堂池廢興之期。或遠或近。而一成一毀。相尋於無竆。則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其必有繼而修之者矣。葢道未嘗一日亡也。

紹述齋重修記

[編輯]

孔子曰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夫繼述之名。雖起於父子。而父之父爲祖。子之子爲孫。順是而推之。雖百世可知。故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釋之者曰其孝可謂源源不竆矣。公卿大夫是人爵也。父不能傳之子。子亦不必求其繼也。仁義忠信。是天爵也。人皆有之。故士大夫之居鄕而能世其家者。必由是道焉。都氏爲星山古家。葢以奉常公始居於此。其後有敎官公。奉常號橫溪。敎官號雲齋。葢以所居有橫渠雲谷地名焉爾。再傳而有贈兵曹參議公。參議公二子。乃刱紹述之齋。齋雖爲公設而其意則乃本公之所由述也。二子當壬辰之亂。其伯公欲與郭忠翼倡義。丁憂未果。而歎忠孝難兩全。其季公號巖谷學於寒岡先生。夫以橫雲二公世代雖邈。而是地是號。可知其有慕於張朱之學也。巖谷兄弟則又漸染於忠義道德之門。其後又有四友堂。忠也道也友也。皆淵源於學。而向所謂天爵之尊者。源源而不竆矣。今其胄孫元相甫。又重修是齋而大其制。請余爲之記。葢欲顧名思義。上以承祖先者如其所以紹。下以啓子孫者如我所以述。則紹述之名。其將亘百世而長存矣。吾聞參議公以下累世墓奠皆設於此。元相又能友於二弟。藹然惇睦之風。是又可記也。

慕寒齋記

[編輯]

惟我外先祖姜寒沙先生當廢朝上全恩疏。又伸救鄭文簡。謫淮陽七年。仁廟甲戌。以玉堂力爭元宗祔廟。晩而歸寒沙靜窩。敎四方學者。葢其始終大節。與文簡先生略符。而咺赫差讓焉爾。先生歿後二百二十有餘年而文集出。又幾年而年譜成。嗚乎其晩矣。今所謂慕寒齋者。乃在於泰巖山下鵝湖之洞。距先生林北舊閭爲五里。於是乎讀先生之書。講先生之道。望先生之居。而所以想像寓慕者。蔑不至矣。嘗聞人事之顯晦有時。以先生之德之行。沈晦於數百年之久者時也。今而次第以顯者亦時也。然而尙有未盡顯者。先生道德。合有貤爵贈諡之典。而尙未克擧。豈時未至耶。抑子孫無其人。廢其時而終莫之擧耶。昔我先祖郡事公與李公堂揆,金公廷翊。俱爲先生壻。先生後事。李家間有贊焉。而我與金則無聞焉。葢亦勢有不及焉爾。嗚乎。誰能按天官之故而獻太常之議也耶。是則不能無望於吾四家後孫雲。作是齋者先生後孫居鵝湖者。而請吾文者。姜君鳳魯也。

月巖亭記

[編輯]

孔子曰殷有三仁。夫三仁之或去或死或爲之奴。其行各異而同謂之仁者。以其皆出於至誠惻怛之心。故不咈乎愛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善之三仁亦若是已矣。曰籠巖去之,丹溪死之,耕隱托於盲。孟子曰前聖後聖。其揆一也。仁豈異乎是哉。謹按籠巖金先生。以高麗版圖。奉使中朝。還到鴨綠。而我朝革命適在其間。將欲死之乎則異於圃隱之臨亂辦命也。欲不死而歸國乎則又不忍喣濡覆育於改紀之世也。於是乎臨江寄衣。遯跡荊蠻。葢儻然不以一身之利害禍福爲計。而惟其心之所安爾。丹溪河先生受恩集賢。號稱七賢。故主遜位。衷情自激。葢其熊魚取捨。素定於胷中。而及其事敗力竭。繼之以死。則雖有覆巢湛族之禍。而不暇恤。亦惟毋失其本心而已。耕隱李先生當景泰之初。已能炳幾引退。則與六臣之輸忠致死者異矣。跡旣托盲自廢。雖家人父子莫得以知焉。則其心之自靖爲如何哉。朱子謂泰伯有夷齊扣馬之心。而又泯其跡。先生殆庶幾焉。夫以三先生處義旣殊。制行不同。而其心則一。一者何也。曰仁也。或曰丹溪之死。比之比干無間然矣。耕隱之託疾自廢。箕子之佯狂爲奴。其事頗類。而至若籠巖之去國。與微子之存宗祀。大有逕庭。安得而同之乎。曰是其跡之異而心則同也。彼以殷王元子。不忍見宗國之絶祀。故抱祭器而去之。此以王氏遺臣。不忍見故國之無主。故棄妻子而去之。其心果有異乎。斯道也無古今之殊。此善之三仁所以配殷而無慚色也。三仁院舊在善山之月巖山下。今上甲子命撤。今金李氏諸孫又卽其墟而亭之。命余記其事。余謂三先生之德之名。自當與天壤俱存。何事於亭乎。況殷仁舊墟。未聞有措置者。而夫子一言。足以垂之萬世矣乎。曰東國無聖人者出。旣不得於言矣。則斯亭之設。又安得而少之乎。余無以對。遂爲之記。

杏亭重修記

[編輯]

萬曆之末。國家多事。士之讀書講義。有志節不苟於世者。往往因事而見焉。如故杏亭先生李公諱重光。當丁巳廢母之議起。而不入會闈。丁卯翟人躙海西。公以官微不能負覊靮而徒費升斗爲恥。遂棄歸。丙子値南漢之變。運餉至鳥嶺。聞和議已成。遂封還郵印。慟哭而歸。其處義之明制行之高有如是。故所與聲應氣求者。有如李石溪,金瓢隱,洪杜谷諸先生。相與把酒論夷齊仲連之淸風高節。其首比山中唱和一篇。恰如杜門洞諸子言志。雖謂之左海一部春秋可也。卷而歸淸源故里。築一室。扁以杏亭。葢取夫子杏壇之名。而寓春秋之義也。數百年來。事湮跡沒。今諸晜氏慨先芬之已歇。愴美號之無傳。卽其舊址之傍而重刱之。制爲四楹三架。亭固依舊而古杏則已不可見矣。噫亭榭樹木。特外面影子爾。公之卓節高行。可以棟樑宇宙。則雖不亭可也。況乎樹木之榮悴不可常者耶。雖然卽其地思其人而述其事者。又慈孫之所宜盡心也。盍借曲阜之新榦而植於其前。以待干雲之長。且貯春王正月一冊於其中耶。請余記者。公之十世孫甲鍾也。

巖捿亭記

[編輯]

非有過乎人者。不可以巖巖地之過者也。山則高矣而就其崱屴者謂巖。石則危矣而就其磅礴者謂巖。人之捿於是者。必其獨立不懼。遯世無憫。塵土不生於五內。富貴眞如浮雲。然後爲稱其居爾。築巖之賢尙矣不論。太史公有巖處奇士之語。老杜有學士巖居之句。要之皆過乎人者也。昔朱夫子雲谷言志而曰自信久未能。巖捿冀微效。退溪先生嘗取之以名陶山之軒而揭博約淵冰之旨。時則遇遯於雲窓。買舟於東湖。二子之心。葢已確乎不可拔矣。廊廟經綸。斂然於蓬茨之下。而學不講德不修。是吾憂也。葢自信之方。在於博約兩至。而淵冰戰兢。又所以爲冀效之地。巖捿之義。豈偶然而已哉。丹城有金掌令聖夫氏。早歲擢明經。不俯仰於時。固竆讀書七十年。余以所見。葢巖巖乎過人者矣。一日忽以書來曰近方縛數椽於集賢大巖山中。潛深伏隩。與世不相聞。以其地巖也。故名以巖捿。望吾子之爲一言焉。噫余野人也。何足以語巖捿乎。然公之以巖名者。非取其崱屴而磅礴也。吾心中自有一副大巖。壁立千仞。則雖野處亦可謂巖。況人與地稱者乎。雖然公非無意於世者。則不當以奇士自命也。自少不仕則又非學士焚魚者比也。乃所願則學朱退也。聞公齋居之日。學徒坌集。其必講到於天人性命之原。硏竆於經世濟時之具矣。夫聖賢之道。樂則行之。憂則違之。傅巖深鎖之煙。一轉而爲商郊之霖雨。是又未可知。然公已老矣。抑公之所以自命者。其志乃在此而不在彼也。彙茅漸鴻。付之四隣耒耟。而明窓棐幾。俯讀仰思。常若昵侍於雲陶宴息之地。親承於信道臨履之旨。則異日吾人眞正事業。當自此巖中做得來矣。又何必進爲而撫世哉。

親睦堂記

[編輯]

書曰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旣睦。此言帝堯齊家之事也。自已而上至於高祖。下至於玄孫。旁推而至於三從。是之謂九族。而父兄子孫宗族皆擧之矣。然以親者事也。旣睦者其效也。未有無其事而有其效者。則不患其不睦。而患吾所以親之之道有未至耳。帝堯之德。如天然不可及已。若常流之人。亦莫不各有自勉之道。斯干之詩曰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張公藝書忍字百餘。此其爲親睦之道也。呂氏自金陵而來居於達城東之釜洞裡累世矣。今其見在者。皆五世之親。而戶不過十許矣。有堂曰親睦。余觀世之名堂者。或取於遊從。或取於肄業。是堂葢兼有之而獨以親睦名之者何歟。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此遊從之所以本於親睦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此肄業之所以本於親睦也。其或冬春務閑。客散堂空。弦誦乍歇。則山肴野䔩。樂韋園之花樹。肆筵設席。宴行葦之父兄。孝悌之心。油然而生。兄弟如一人。袒免如一家。賓客之至。不論我親爾疎。子弟之學。不計我有爾無。陶然畛域之無分。藹乎情意之交灌。則於親之之道。其庶幾乎。嗚乎世降矣。人率多如蠻如髳。而呂氏此堂獨保一團沖和之氣。藍田古俗。將復見於今日矣。豈不偉哉。呂氏子光鎬從余遊。其大人公又遣其從叔臨大。請記於余。余固樂聞而爲之說。

浮來亭記

[編輯]

靈川之汭。有區焉曰桃源。靠山帶水。宜桑麻五穀。窈廓爽朗。隱遯君子之所捿息也。源之後踰一嶺而洛江過之。有亭曰浮來。臨於江上。四望遼豁。所謂更覓桃源路者也。鶴巖先生朴公以岡門先達。當龍蛇之亂。有功不居。退而居桃源以自晦。旣又築亭於此。終老徜徉焉。想其鳩筇鶴氅。往來自適。寥濩而歸舊第。暢敘而登斯亭。是先生之表裏交養法也。南望火旺山城。郭忘憂之義烈可掬。而當日往來勤王。寔公與倡義諸君子之所同也。其忠憤慷慨。尙有髣髴於林樾之間者否。東望戴尼。我文敬先師道德光輝。與此山同其𡺚崒。而寒老泗陽。又在其北。則誾侃諸公之同舟奉袂者。今幾星霜矣。此皆公平日所身歷者。而寄晩計於淸涼。納遐情於方寸。其所以存苞桑之戒而篤芝蕙之薰者。無非吾進德修業之地。而彼風帆沙鳥之爲景物役者。特末爾。豈不韙哉。先生沒且三百年。而亭尙存。諸朴氏以舊無記文。猥以屬不佞。余辭不獲則敬爲按覆其遺集而記其可據者。且復之曰今天下陸沈矣。亭上之觀。猶夫昔也。爲先生之後而登先生之亭者。必思所以服膺於忠孝之傳。講明乎師友之道者矣。不知諸朴氏倘首肯否。

枕流亭記

[編輯]

太白之山南走數百里。其間名山水而郡者。如奉化豐基等地可數也。然山高而豪。水淺而洩。葢巨靈初判。其勢然耳。至永嘉而豪者麗洩者渟。所謂豐山浦者。正當山水襟帶之會。沃野十里。宜桑麻五穀。洛江過其南。每水至則有風帆沙鳥之勝。吾宗人李氏居其地殆數十世矣。在昔洪武中。典農正諱雄。見麗運將訖。避地來居於此。至子襄貞公諱樺。以本朝判書。歸臥林泉。屢徵不起。乃搆亭於鷹智峯下。扁其東曰埜巢。西曰枕流亭。有詩曰髩白憂時晩。稻黃樂歲豐。江湖無一事。愧作枕泉翁。又鑿池其下。名曰笥池。漁釣以卒歲。今其荒墟野草。猶稱李判書遺址。公之子孫閱四百歲而益繁。悼前芬之已遠。慨舊棲之難尋。迺改築於所居之東麓。制爲三楹四架。夾室中堂。曲檻通窓。可以嘯傲覜詠。移舊扁於新亭。題詩壁上。宛然是襄貞公之當日光景也。噫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竆。是固人事之感。而自大化而言則四百年直朝暮耳。使公而有知。其將曰予有後不棄基矣。余薄遊宣福間。訪諸宗氏於豐之里。因問世德頗詳。儒賢閱閥。恰爲永嘉之望族。至今有古家模範。襄貞信有後矣。抑又有所贈焉。吾李自東巖公以降。枝分派列。聞於國中者。亶由忠孝以爲基。問學以相承。以無隳先業故耳。誠願諸宗氏從事於斯二者。父以詔子。兄勉其弟。循林泉退臥之義。則可以讀書譚道矣。誦江湖枕泉之句。則可以𤱶畒忠君矣。詩曰毋念爾祖。聿修厥德。斯乃肯搆之大者。彼風楹月榭之增修繼刱。特次第事耳。諸宗氏其亦以爲然乎。

櫂淵亭記

[編輯]

夫人平居得一衣一食。必先以獻諸父母。是所謂養口體者也。養莫大於養志。事莫大於事死。故曰孝者善繼人之志。園林亭榭。固人情之所願有而不能皆得。然死則斯已矣。未聞有子孫能追而成之者。吁可見繼人之志之難也。安承宣禧遠築一亭於凝川之汎櫂淵上。命之曰是吾先子寢郞公之亭。葢治命也。旣成撮其始末以示余而俾記之。余惟寢郞公抱宏材偉器。不得施於時。俛而修林下業五十年。田園以裕之。詩禮以昌之。魏公之追先。北海之坐客。謝東山之滿庭芝蘭。金節孝之一家蟬爀。有願必諧。無志不遂。而獨遺債於斯亭。想其年華鼎晏。世慮雲空。思塵累之永謝。攬眞境而將歸。於斯時也。高懷雅想。無日不往來於九曲煙霞之間。而一副櫂淵亭已森羅於眼前矣。思以暇日披鶴氅戴華陽。焚香默坐。耳如聞櫂歌之聲。手若拓玩樂之窓。庶幾爲晩歲究竟法。而無柰大化乘之。齎志未就。則龍門執手之託。又烏可已乎。承宣早歲拔身。以立揚爲孝。方寢郞公之在世也。入而有三牲之供。出而謹唯諾之節。凡所以養體養志者。靡不用摯。而今又殫心肯搆。不自有而歸之先。視夫綠野平泉之看作自家境界。所得不旣多乎。登斯亭者。不以亭視亭而以孝視亭則彼巖林水石之勝。臺榭房櫳之盛。乃斯亭之第二義。言之亦可。不言亦可。而獨承宣之善繼志。爲可述焉爾。寢郞公墓在於進舟山。距櫂淵踔邇。化而有知。方將與上界仙官。乘風駕鶴。往來眺賞。以酬平日之志。且曰余有後不棄基。是又可書也已。

桂山亭記

[編輯]

有可以安吾起居而寓吾志意。皆名之爲亭。亭者屋之別名爾。意之所向各異。而亭之取義不一。如綠野平泉。直富貴者事爾。彼其樓觀樹石之勝。人不可皆有。而有志者亦或不屑焉。至若宋之龍川。以詞宗自負。而楊花燕子之句。與曲肱飮水。意想差別。而晦庵夫子卻以大風吹倒。爲天公之會事。豈欲破壞人家計耶。葢朋友箴警之義固然也。吾友密城安德粹。置一茅於桂田之陽。名之曰桂山亭。爲子弟肄業所。以書來求爲之記。夫德粹凝川之一布韋耳。冠峨帶博。言語有度。諸子皆從事問學。聲華藉甚。其爲是亭也。必不出於向所稱數家者規模。而墻高於肩。室大如斗。於可以文史三冬。於可以談論千古。則土墻甕牖。不讓於華榱廣廈。藜羹布被。反勝於脂膏重裘。居是亭者須體此意。而德粹以綸巾野服。往來其間。課經聽講之餘。支頤宴坐。寄晩計於桑楡。納遐情於方寸。則彼桐灘在其北。苕霅在其南。龍湖漁火。終南夕烽。仙巖之霽月。武陵之桃水。皆足以供吾仁智之樂而爲亭之有。則吾知德粹之意。又不專在於爲子弟計而已。老矣不得從子於亭上。以償煙霞宿債。而只以努力崇明。爲故人祝。

畏神齋記

[編輯]

國朝以文學造士。詩禮爲門戶。縫掖爲閥閱。凡有淵源可考。德行可述者。雖無達官膴宦。而不失爲江鄕之士族。故其間或有傑然稱大家者。士君子乃反不數焉。若故進士尹公。孝友根於天。問學優於己。早歲從遊於芙蓉成先生之門。葢吾南道學。自退陶而寒岡而及於成公。則其淵源之正可見矣。旣又與李秀峯,成溪西,金默庵,孫月軒諸君子。交資互磨以成。其德闇然。昌山之一布韋而垂統可繼。故至今十餘世。而承儒守文。粥粥有古家模範。間或占科筮仕而不趨時俯仰。以故名不顯而行益全。芝根醴源。詎無所本而然乎。公嘗築室伊溪之傍。扁曰畏神齋。葢取暗室神目之義也。莊子曰爲不善乎顯明之中。人得以誅之。爲不善乎幽暗之中。鬼得以誅之。君子無人。非無鬼責。蔡西山與子書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畏神公愼獨之工。至於如是。眞可爲後世法也。齋舊而毀且數百年矣。今日子孫重創之。匪直爲堂搆之重。而尤取於命名之義之有在也。公之子孫登是堂者。誠能顧名思義。聿修厥德。則錦褧之章。將有光於彝鼎。而向所謂傑然而稱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五之齋記

[編輯]

地之氣。自北而南。故人物之盛。必先北而後南。檀箕故都。文獻無徵。然想其淳狵之化。眞信之敎。久行於西北矣。羅麗以來。王轍始南。我朝五百年閒。重煕累洽。南化漸開。北聲稍隔。然竆經禔行之士。亦往往而出。古人云南人學問。如顯處視月。北人學問。如隙中窺日。隙之與顯。雖有通局之分。而其精明之見則反勝於南耳。利原李金二君跋涉二千里。訪余於茶山之陽。年甚竗氣甚雅。南土中罕見者也。與之談。亹亹不捨。小選起而曰生等居利之許城裡。二姓如一室者於今十餘世矣。先父老營置里塾。以文學迪後人。塾之廢而更新者屢矣。𨓏在戊戌冬間。又移建於里中。而稍廣其制爲五楹。左右有廙。扁以五之。取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五之之義也。左夾曰觀善。取相觀而善之義也。門曰進學。取學者必由是而進之義也。童冠之肄業者凡十數。而願得長者一言以揭示而張皇之。則庶幾爲多士歆動之助矣。敢以請。余辭不獲。乃諗之曰夫學之道。不出於知行。而學問思辨者知也。篤行者行也。以序則知爲先。以義則行爲重。故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願諸生從事於灑掃應對之節。服膺於孝悌忠信之訓。敬義夾持。明誠兩進。則所謂觀善而進學者在是。而庶幾不負先父老啓迪之至意。而向所謂隙中之日者。將篤實輝光。而普照於天下矣。二君對曰謹奉敎。李君名英寅字仲敬。金君名秉燮字用和。其先實嶺人也。

六若堂重修記

[編輯]

哲人之莊。廢而復興天也。古之以堂榭名世者。當其得意經營。竆華擅勝。自謂流傳於永久。而數世之後。索然荒墟。而人亦不甚嗟惜之。何者。無德義以爲之本爾。故南坡先生張公。師事旅軒之門。如蔡氏父子之幷學於考亭。而旅爺之所奬許期待者。殆不下於書傳之付仲默也。惟公亦嘗左右師門。事一之義。可質神明。而及其退居南山。築六若堂。爲晩年捿息之所。其義則以爲處蝸室若大廈。衣弊袍若錦繡。咬菜根若膏粱。耕邱墳若土田。役子弟若使令。課訓詁若政事。葢公負陽剛之氣。躳孝友之行。而與世蹭蹬。官不過一寢郞。居不過半畒宮。然其囂囂自樂之意。葢不以弊帚易三公也。孟子曰飽乎仁義。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邵子曰墻高於肩。室大如斗。氣吐胷中。充塞宇宙。六若之義。其亦以是也夫。公歿而子孫流離。堂遂廢而墟矣。行路嗟惜。至五世而重修之。爲廟以享公。而後又墟矣。今至百許歲而後孫又重修之。何是堂之頻廢而頻興也。其廢也力有所詘。而其興也理有所本故也。井不忍廢。亭不忍荒者。顔樂亭豈專美於前哉。南村宋公嘗稱公曰胷裏有靑天白日。筆下注長江大河。夫如是。堂安得不興乎。吾知斯堂之雖廢而必復興於後日也。若夫江山之勝景物之猗。舊記已盡之。只道其廢興之有由。以寓高山景行之思雲爾。

鶴和亭記

[編輯]

平山申雲瑞築亭於熊州之長福山中。名之曰鶴和。遣其子二百里。求余文以記之。余惟熊州大海之澨也。雖足跡不到。而槩想其天水軒豁。煙雲浩淼。瓌奇俊偉之士不遇於時者。往往托跡長往。以燕歌薊築。老其身而未聞有設置亭舍庤經貯史。以從事於吾儒家冷淡活計者也。昔我外先祖直長公。與我祖縣監府君。捨簪而南。雖流落遐陬。累世坎壈。而靈芝醴泉。其必有發見者矣。雲瑞直長公之裔也。余以居遠。未及一接芝宇。而聞其氣貌魁梧。胷中浩然。間嘗薄遊江陽。人士推重。晩又留心於問學。今爲其州敎授雲。宜乎築亭於此。以貽燕於子孫。菁莪於一方也。豈不偉哉。夫鶴者幽陰之鳥也。詩曰鶴鳴於九臯。聲聞於天。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雲瑞不顯於時。幽陰也。敎於州。聲聞也。二子有文譽。子和也。名亭之義。旣與之符合矣。而又有大焉者。孔子曰善則千里之外應之。雲瑞苟力行之。安知不有當世之薦紳先生聞子之風而高之。爲之歌詠其事。如韓文公之於董生乎。然則是鶴也其聲當益亮。而其和當益遠矣。吾且和焉而俟之。

蓮岡齋記

[編輯]

墳之有菴。所以寓孝思備展掃也。非爲讀書講學而設也。然晦菴夫子於寒泉精舍。亦嘗與生徒講授。自是世之篤行君子者。亦往往取法焉。蓋夙興夜寐。無忝所生。卽人子事親之道。而父母之所願於子者。亦不出於修身講道而已。況本原旣立則其於事親追遠之義。當無所不用其極者乎。近故處士小心盧公。少時遊學漢中。一日忽喟爾曰離親曠省。非人子之道。卽歸家孝養備至。及遭憂築室於墓下。扁以蓮岡。晩歲日處其中。授生徒立學䂓。諄諄不倦者。必以孝悌爲本。日省掃阡壠。手種杉檜。以寓終身之慕。至若置田以贍學。置庫以助窮者。皆孝之推也。而旁堂泉石皆有命名。以爲省心進學之地者。無非所以成就得孝之一字也。公汲而齋亦圮。二子又肯搆之。立約設講。一遵先䂓旣。而敎行於家而諸孫趾美。皆循循有孝謹之風。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豈不信矣乎。請余記者。公之孫紀容及德容也。坐語間。見有古家模範。信其爲小心公之孫也。公諱愚淵字景顔。生於金州之慕禎里。晩移於新泉。新泉實公所命名。而蓮岡在其上雲。

龍溪齋記

[編輯]

物之長於飛走者曰龍鳳。龍取其變。鳳取其瑞者。固已然。世之堪輿家。或擬之於山。月朝家或擬之於人。蓋取類而名之耳。州南三十里。有飛鳳山。蜿蟺磅礴。爲東南巨鎭。下有村曰龍溪。幽閴繚廓。翕然成一壑。處士金公搆堂而塾之。以詩書敎子孫。彬彬多文學之士。人客之往來信宿者。仰而觀山。俯而聽溪。退而與齋之諸秀才。上下揚扢。目擊心艶。作爲詩章。吃吃稱丹穴之毛深淵之産。蓋又於山水而取類焉耳。余謂山水之於龍鳳固類矣。然其形勢一定而不變。人則變化其氣質。惡乎變。學是也。願居是齋者。蓬麻並長。玉石相攻。詞章而進於義理。塵面而至於刮目。翩翩其邁。蜿蜿其征。出可爲瑞世之鳴。處不失淵蠖之潛。則將見眞龍眞鳳。在吾渺然七尺之軀。而彼蒼然而峙。汩然而流者。特肖像而已。詩人之取此而擬於彼者。不亦淺之爲知人乎。旣以相賀。且將有望於後日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