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晩覺齋先生文集/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晩覺齋先生文集
卷之二
作者:李東汲
1926年
卷三

[編輯]

百弗庵崔先生請贈諡疏[編輯]

伏以崇儒重道。有國之先務。襃爵贈諡。昭代之優典。故自三代以來。未嘗不致謹於此。而至於我聖朝。則崇儒之典。迥絶千古。重道之意。超出百王。凡在儒臣之以道學名世者。莫不施以襃贈。加以節惠。賁一代之治敎。樹百世之風聲。以培養國家之元氣。猗歟盛矣。第伏念贈承旨臣崔興遠。以間世豪傑之資。値健陵休明之會。講道林下。屢蒙袞襃。蔚然爲聖世之耆德。卓乎爲士林之山斗。而生前調用之命。未及注擬。歿後貤贈之典。止於本階。山南人士。不能無抑鬱之情。臣請以其道學之純正。行義之純篤。爲殿下陳之。伏願殿下留神澄省焉。惟我嶺南一方。幸賴先正之倡道。素號我東之鄒魯。而名賢輩出。儒敎蔚興。挽近以來。聲響漸歇。而興遠於是出焉。自其蚤歲。遂廢擧業。超然自脫於塵臼俗習之外。而一切從事於聖賢之學。以小學爲基址。大學爲間架。末乃會通於中庸。而又嘗究河洛造化之妙。察人物稟受之原。以爲天旣賦此理於人。則吾心之中。卽天五中一圈。以主一身該萬物。而所謂敬者。又一心之主宰。而爲小大學成始成終之要也。大書敬字。揭之座右。常目而提省焉。則所以兼思學貫動靜合內外一顯微之道。蓋專在於是矣。以之操心則不睹不聞而常若有臨。莫顯莫見而恆使無愧。以之律身則視聽言動。一遵於禮。作止進退。各適其宜。及其養深而積厚。道明而德立。則昔之探索者。今乃昭晰。昔之矜持者。今乃純熟。莊正之中。圭角不露。渾厚之中。矩繩自在。日用雲爲。莫非天理之流行。而其著於外者。面背睟盎。玉潤而金精。氣像崇深。岳峙而淵渟。望之知其爲盛德君子也。至其施於事。則其事親也。怡愉洞屬。動輒承志。溫凊甘旨。躬自服勞。積年侍湯。未嘗頃刻倚枕。七耋居憂。不曾一毫違禮。且謹於奉先。嘗營立祭禰之田。而上及高曾。傍逮伯叔父母。正至朔望俗節外。特擧四仲祭九月禰。三七齊戒。極致其誠。繩行尺趍。罔不如禮。至令傍人肅然起敬。每歲重九。與諸族爲講睦之會。恩義周洽。禮敎興行。而因取洛閩格言。東賢遺訓。裒稡爲書。以明奉先合族之義。嘗建學舍。倡率一門後進及四方來學者。申申乎愛親敬長之實。進德居業之功。成就羣材。彬彬多文行之士。夙抱有爲之志。隱淪在下。蘊而不試。則乃就公山下夫仁洞。結社修約。而其爲約也。先立先公田。以應公家之徵賦。此則張子畫井之義也。次立恤貧庫。以助貧民之資活。此則周官任恤之政也。又立春秋講會之堂。勉之以孝友睦婣之道。糾之以賞罰勸懲之法。此則朱子社倉之制而呂氏鄕約之規也。於是乎一洞之人。無不心悅誠服。敎行俗成。至有男女異路。頒白不負戴之美。是以領府事臣李秉模之按節本道也。爲文以識曰。擧達城之大。而惟夫仁一洞。親親長長。蔚爲諸坊之標準。又曰以其志而大其展布。則可以均田制祿。可以敦風範世。而顧乃斂此大惠。局於一方云云。噫此宋儒之有志未就者。而興遠乃能倣而行之。若是其裕如。則其於經綸之𧗱。亦足爲知鼎之臠。雖竆居草澤。而憂愛根性。前後國恤。必行素盡禮。凡有邦慶。輒喜形於色。自上嘗有減稅之令。則乃招洞民而諭之以報效之道。世孰知草野之中。自有先憂後樂之志哉。蓋其斂藏雖密而光輝自著。鞱晦益深而聲望自隆。道臣卿宰交口薦達。而幸遇先大王求賢之際。初除陵官掌樂主簿。繼有考功郞東宮翊贊之擢。皆山林極選也。筵敎若曰崔興遠不但有行誼。洞有先公恤貧之庫。使隣里不知有常賦。仍鄕約勸課雲。此人必欲見之。令該曹陞職上來。使四方之士。知予所尙者學行。則或有以知勸。又傳旨道臣印給四書。其後以大耋陞通政。敎曰崔興遠經學屢登薦目。今日政調用。向使興遠早得進用。或論思經幄之中。或儀表巖廊之間。則其所沃贊睿猷。賁飾鴻業者。必有可觀。而際遇已晩。老病且深。銓曹又未及調用。而興遠遽已歿世。則承宣之贈。只是奉承傳未除職之例而已。於乎惜哉。興遠之學問。如此其精深。行誼如此其篤實。措諸事業者。足以發明三代之遺制。使嶠南人士。覿德而感發。聞風而興起。皆有以知工夫之專在於身心。事業之必本於孝悌。則其所以扶竪道脈。裨益世道。爲如何哉。夫其八十年實踐之學。深得聖賢傳授之旨。經綸措置。亦成程張未就之志。則可謂道全德備之醇儒矣。臣等伏見大典通編贈爵謚條曰。儒賢表著者。不拘資格。是以嶠南諸先輩之學行表著者。處士而贈崇秩者有之。散蔭而蒙顯謚者亦有之。今興遠道學行誼之實。亦在乎表著之列。而今其承宣例贈。只是本階資格。輿情之抑鬱。烏可已也。惟我主上殿下。沖年御極。聖學天就。凡係尊儒重道崇德尙賢。所以扶正脈而養元氣者。必欲謹守我列聖心法。而其於未遑之典。次第追擧。今臣等以秉彜公共之情。懷積年山斗之仰。玆敢不避猥越。仰塵於四聰之下。伏願殿下追先朝知予所尙之敎。擧大典勿拘資格之例。贈承旨臣崔興遠特降超贈之命。兼施易名之典。於以激厲士風。扶植世敎。則邦國幸甚。斯文幸甚。

代人擬疏[編輯]

慈聖禮陟。山陵奄經。拚號崩隕。朝野同然。而聖上純孝。㷀疚之中。皇天陰騭。順經痘患。吾東方億萬年寶籙靈長。擧國臣民。莫不引領瞻望。悲喜之忱。俱極於中。臣以駑才蠡識。早竊科第。而十年病蟄。世念都灰。特蒙殊恩。始通仕籍。授之以六品之職。臣受恩感激。不敢違命。力疾登程。及期供職。曾未幾日。栢府顯秩。又及於千萬夢寐之外。臣誠惶誠恐。不知所以措躬也。伏念臣學識滅裂。素乏稽古之力。賦性愚魯。元無需世之才。雖付之驅策使令之役。猶且不可堪任。顧此風憲之任。所係甚重。受殿下耳目之寄。秉一國可否之柄。凡君德之闕遺。百僚之得失。生民之利害。風俗之汚隆。皆所當言。則與他閒司漫職。迥然不同。豈可苟備其數。以駭人觀聽。而壞國家擇人之官方哉。臣亦自知甚明。自量已審。將何以上而效獻替之忠。下而免屍素之譏哉。臣雖不病。決不當妄進而濫叨。況臣釋褐之初。偶嬰阿睹之症。全不視物。每以閉眼養精。作一調治之良方。一自行役之後。輾轉添越。惡症日加。奄奄有朝夕難保之慮。雖欲自強。其勢末由。玆敢冒死陳情。伏乞聖明察臣才分之難堪。憐臣賤疾之難強。亟命鐫削臣職名。因治臣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附他說。而今日不言則虛負我殿下拔擢之盛恩。玆敢敷肝瀝血。冒昧仰陳。伏惟殿下睿質天縱。聖學日新。而但以幼沖之年。遽承艱大之業。四百年宗社之所託。億萬姓命脈之所關。則書所謂無彊惟休。亦無疆惟恤者。今在我殿下一身。此誠敬德祈天迓續景命之時也。其可不兢兢業業。夙夜祇懼。思所以不負付託之重哉。漢儒董仲舒之言曰。人君正其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誠以天下萬事之本。在於人主之一心故也。心之邪正而善惡分焉。善惡之分而治亂係焉。則爲人君急先務者。莫先於心學也。是故古昔帝王。莫盛於堯舜禹。而以天下相傳之際。其授受之語。不在政敎號令之間。而必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丁寧告戒者。誠以典學成德。爲治之大本。而精一執中。爲學之大法也。以大法而立大本。則天下之政敎。皆自此而出。千聖相傳之訣。孰有加於此哉。夫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謂也。蓋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其動而爲情也。有理氣之分焉。聲色臭味之欲出於氣。所謂人心也。惻隱羞惡之發根於性。所謂道心也。雖上智不能無人心。雖下愚不能無道心。必也精而察之。然後可以約人心之熾而不雜矣。大學之格致。中庸之明善。其惟精之謂也。一而守之然後。可以持道心之正而不雜矣。大學之誠正。中庸之誠身。其惟一之謂也。察之旣精。守之旣一。則道心爲主。人心聽命。動靜語默之際。政事號令之間。無一念之或偏或倚。而無一事之或過或不及矣。此乃所以爲治之大本大法也。殿下之師傅訓導之已熟矣。殿下之儒臣陳戒之已詳矣。以此仰奏。便同陳談疊說。不足以有槩於虛受之淵衷。而孟子曰我非堯舜之道。不陳於君前。臣雖疎逖愚昧。區區願忠之心。必欲致吾君於堯舜之聖。則舍此堯舜之道。而更有何別般新奇之說。殿下如欲爲堯舜之治。則舍此堯舜單傳密付之旨。而其何以致中和育萬物。而陶一世於大中至正之域哉。伏願我殿下勿以人之卑微而忽之。勿以言之陳陋而斥之。特賜開納。益懋於學。此心未發之時。先之以戒謹。將發之際。繼之以省察。發一令。必曰此出於人心乎。出於道心乎。行一政。必曰此出於人心乎。出於道心乎。出於人心則克治之。出於道心則擴充之。日御經席。則講究乎天人性命之原。古今治亂之機。而加之體察之工。日應萬幾。則審處乎義利公私之分。事勢緩急之宜。而加之寅畏之功。知行互進。體用兼備。則靈臺洞徹。査滓凈盡。一念之發。一言之出。純是義理之正。而物之姸媸輕重。不能逃其形於鑑空衡平之下。而堯舜之治。可以馴致矣。又竊觀宋臣范祖禹之言曰。欲法堯舜。先法祖宗。此言誠親切有味也。惟我先大王以神聖之資。兼欽明之德。臨御二十有五年。念終始典於學。中正純粹。篤實輝光。好生之仁。合乎天德。博施之澤。洽乎民心。言其道學則可以承洙泗之統。言其文章則可以逼典謨之古。奬勸儒𧗱則奎章閣所以設也。培養人才則應製科所以刱也。發揮經傳。闡明斯道。則五經四書。皆有講義。尤惓惓於子朱子之書。百選之書。雅誦之詩。俱是斯文之寶典也。凡其闢邪說扶正學。尊賢崇儒之道。超出百王。迥絶千古。臣不敢一一枚擧。則三代休明之治。庶幾復見。而臣民無祿。弓釰莫攀。八域含生之類。莫不哀號叩心。如喪之痛。愈久而愈切。可見德化之入人深也。今我殿下蒞先王之位。繼先王之統。必以先王之道爲道。必以先王之心爲心。行一政必法先王。出一令必效先王。則先王之道。卽堯舜之道也。殿下近法先王。則堯舜之道。自在其中矣。豈不猗歟休哉。臣愚衷所激。言不知裁。不避煩猥。干瀆聖聽。臣尤不任震惕屛營之至。

[編輯]

與鄭士仰[編輯]

觀堂禮席。累承淸眄。而每緣怱撓。不得穩討。戀德之忱。無日不憧憧。祖考墓銘。前蒙惠諾。而夏秋來病不能進拜。莫非不孝誠薄之致也。玆送姪兒。拜獻家狀。伏乞特惠一言。以彰先祖幽德如何。王子俊求墓銘書曰。蜀賈之請篤矣。而不能掛名於子雲之經。女奴致其主夫人之請。非有勢力之可以動人。言語精神之可以義起也。而退之不屑爲之銘。故君子謂子雲嚴退之公。嚴者不泛許人。公者不諛許人。執事勿以子雲之嚴而用退之之公。幸得屑爲之。則感祝之心。當何如哉。朱門書類。似涉妄僭。然此不過自便考閱而已。玆敢冒恥仰呈。以爲就正之資耳。

與鄭士仰[編輯]

前月族姪應萬自軒下歸。備審執事動靜。道體康謐。欣慰滿萬。東汲杜門屍居。無所用心。惟以書籍自娛。而掩卷輒忘。延平所謂只是說也者已。伏聞先銘草本已成。亟欲拜受。而荏苒至此者。欲待花明日暖之辰。遊從於名山水間。以瀉胷中沾滯之病故也。恕諒如何。

與鄭士仰別紙[編輯]

前春講會時。講知止章。見敎諸生曰慮字訓處事精詳者。誠意正心亦皆有之。誠意則以惡惡臭好好色。爲處事精詳。歸後反覆思究。不無疑惑。夫安而後能慮者。從容閒暇。事至物來。斟酌得宜。無毫髮之爽矣。慮而後能得者。隨事燭理。竆深極微。而得止其所謂至善也。然則定靜安。乃知止後功效次第。近而日用事物。遠而治國天下百千萬事。無不精而且詳。而皆有以上於至善。則乃明德新民之謂也。卽下文物格以下事也。是故慮字着於得字之上。而以處事精詳四字訓之。至若誠意者。眞實無僞之謂也。聞惡臭則不暇於精詳而自惡之。見好色則不暇於精詳而自好之。所謂惡惡臭好好色者。明其眞實無僞之意也。此豈可以精詳言之耶。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章。上言古字者。證前聖之所已行。勉後賢之所宜法也。自天子達於庶人壹是雲者。卽自上達下。無不皆然之謂也。所謂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之意也。如是觀之。不悖於義否。

傳首章註明命者。卽天之所以與我。而我之所以爲德者也。夫我之得於天而曰明德。天之與於我而曰明命。合天人而一之。以其與受而異其名也。我旣得於天而明其明德者。乃所謂顧諟天之明命也。顧諟者。常目在之。如參前倚衡之意。此乃明其德之工夫。而其極功至於峻大。故曰克明峻德。此三者。皆因三代聖王之事而言之。卽所謂古之明明德者也。結之曰皆自明也。自字自我之自也。其所以明之者。皆我之自明。爲仁由己。由人乎哉之意也。克明德。自明之始也。克明峻德。自明之終也。

此自誣其本心之天也。故曰毋自欺曰必愼其獨。蓋獨者。人之所不見而已所獨知之地也。善惡之所由分在於是。君子小人之所由分亦在於是。而誠於中者自形於外。前章之自慊。善之實於中而形於外者也。後章之見肺肝。不善之實於中而形於外者也。好善惡惡之心。每失於幽獨得肆之中。自陷於欺心欺天之域。故必反省默察。自致兢業克復之功也。是故始言君子之實工而以勉之。中言小人之情狀而以戒之。終言誠意之功效而以勸之。聖人之於此章。分別君子小人甚嚴者。蓋其誠意善惡關。過此則方是君子。不得過此則自是小人。傳末務財用之小人。卽閒居爲不善之小人也。中庸論修道之事。而亦以愼獨爲先。君子存誠立心之道。莫切於此。然中庸無必字。而大學有必字。中庸傳道之書。故只釋愼之之由。大學用功之地。故加必字以致其丁寧之意耶。

大學工夫。不出知行二字。而至善爲準的。欲爲大學之道。而不知則不可爲。故知爲行之先。而知之而不行則與不知同。如大軍遊騎之出太遠而無所止泊。是故必知其當止之處而止之。卽至善之所在也。止至善者。大學之極功。行到盡處也。

大學工夫。有本末終始。而其本始之當先。末終之當後。則其工夫次第。如行程準式。循循漸進。而止於當止之處。故下面起逆推順數工夫功效者。卽知所先後之謂也。則近道矣之近字。乃不遠之謂。只知其先後之義。而未及行其先後之事。故曰近於道耶。但更思之。知者非專屬知也。似兼包行字之義而言。而特道理至大。未可遽稱其與道爲一。故乃稱近道耶。

四七理氣之說。其是非得失。已有先輩之明辨。後生末學。不敢更爲論辨。而嘗見栗谷言。爲學者於理上無加一毫修爲之力。但檢束其氣。以復其初。則本然之善。無所掩蔽云云。申克齋打破其說。至以謂若果如此。則孟子書只當敎人養氣。不當言集義。而凡聖賢所謂存理養性之類。皆可廢乎云云。此似出於攻斥主氣之說。而愚意則不然。理之爲物。極善無惡。不待於矯揉。但恐掩於氣耳。抑又思之。當其未發之際。渾然在中。寂然不動。無聲臭無形跡。則當此之時。戒愼恐懼乎不睹不聞。存而不舍。順而不害而已。及其已發之後氣。始用事。七情俱動。人心不能聽命於道心。則存理養性之力。不能制悍馬銛鋒之患矣。是故古者聖賢千言萬語。皆於動處加工。遏人慾存天理。以復其本然之善。舜禹之精一。顔子之四勿克復。莫非用工於已發之後。栗谷所謂檢束其氣者。或動處加工之意耶。

與李參判尙度[編輯]

伏惟淸和。政候萬福。每因東來士友。聞執事日用動靜之節。牧民理劇之道。向實地上做去。簿牒之暇。抄選朱書。編成冊子。未知其䂓模凡例果何如也。東汲於是書。亦有昌歜之嗜。妄不自揆。有所編類者。不過私便於考閱而已。朱夫子勸何叔京類集程書。稱其直截。古人已有類聚之例。故分門彙類。名之以朱門書類。以其語類之對也。其詳在序文中。玆謄送而文短辭拙。不足掛於高明之覽也。夫出身事君。得位行道者。乃士君子事業。亦執事家箕裘世業。則以執事學問抱負。早晩一蹴可到。而方今分君憂有民社。足以展布其所蘊。救荒恤竆之策。興利除害之道。一如朱夫子南康浙東之時。則將使東京一域。鼓舞於春風和氣之中矣。仰祝仰祝。

答金子野[編輯]

前惠未復。居然歲籥忽改。伏惟靜候增祉。顧蔑識膚見。實無一分見得。而妄自編類大賢之書。固難免僭越之罪。而執事特推樂成之意。垂惠弁文。盥手奉讀。如得拱璧。第其推借過重。難以承當耳。俯示名篇之意。極其直截穩當。而且不無可疑。東汲所以名以書類者。以其語類之對也。若改之以朱子書問目彙編。則但歸重於門人之問目。而有欠於朱夫子答問之意。其尊卑輕重。似涉倒錯。未知盛意更以爲如何。

與族姪希元萬運[編輯]

頃者一宵。穩承至論。可謂虛往實歸。而歸後鄙吝旋萌。烏頭力盡矣。瞻仰之懷。益切憧憧。就啓蒙玉齋胡氏曰河圖象之列於四方者。各當其所居之位。此體之常也。其處乎西南者。不協於所生之卦。爲用之變矣。洛書象之列於四方者。悉協夫所生之卦。此體之常也。其居於西南者。不當其所處之位。其用之變也云云。此言西南之數。以卦位各當而變也。又曰聖人之則河圖也。因橫圖卦畫之成。以發圓圖卦氣之運。艮坤離震。固無異於橫圖。而少陽居南爲乾兌。老陽居西爲巽坎。此四卦異於橫圖何哉。二象之居乎東北者。陰之老少而主靜守常。故水木各一其象。不能有兼。二象之居乎西南者。陽之老少而主動通變。故金火互通其象。實能有兼云云。此言西南之數。以陽之主動而變也。又曰乾居南方火位。而說卦曰乾爲金。坎居西方金位。而說卦曰坎爲赤云云。此言西南之數以金火互象而變也。又曰四九居西爲金。其於卦也。本爲乾兌。而亦得爲巽坎矣。二七居南爲火。其於卦也。本爲巽坎。而亦得爲乾兌矣云云。此言西南之卦。以金火位數而變也。其以卦位言。以動靜言。以火金言者。其說固然。而但以卦而謂之本爲亦爲者。未能十分通曉。愚意以爲先天八卦之位。自是不易之定理。而水火金木。因其理而著其象。其曰乾爲金坎爲赤者。亦爲火金之可易其方。乾坎之各兼兩象而已。豈可遂謂乾本西而坎本南乎。才識淺短。莫知其所以然。幸明白指敎如何。

與李穉春[編輯]

謂有漆溪之行。必不我棄。聞御者自烏山直還。此心悵望。尙有耿結。典禮疏擧。係是吾嶺大義也。聞以疏首之望。屬此無似。豈不竭蹶同事。而家兄方帶陞廡疏首之任。皆是一道之事。兄弟相繼疏首。古無是例。再次呈單。遞免乃已。道中諸友不念此間情狀。其所誚責。必無所不至矣。若聞疏行還歸。當躬晉面謝計耳。

與李穉春[編輯]

海島佩玦之行。決非七耋翁所可堪任。況其蜒風瘴霧。水土異宜。區區向慮。無時暫弛。卽因便風。伏聞穩稅遠駕。興居無損。始知敬義之工。充養有素。外來之患。不能動其所守也。東汲所居僻遠。聞奇最後。未得握別於過境之時。逖仰行塵。只切悲恨而已。天鑑孔昭。恩霈必降。未前十分保重。以副遠祝。

與李穉春[編輯]

各在衰暮。不能命駕往復。寒暖亦有意未就。時因便風。叩詢動靜以自慰而已。三陽回泰。伏惟節宣神休。東汲志業枯落。徒有竆廬之悲。惟以丌上黃卷爲師友。方其繙閱之際。不無一半分窺斑之效。而神精耗竭。掩卷因忘。少無補綴之功。其將如是而終焉已耶。大山集中答金霽山別紙。以爲戒愼恐懼。兼動靜。對愼獨則屬靜。竊嘗以章句觀之。曰常存敬畏不敢忽。則其非兼覩聞而言之者乎。先生之訓。甚爲正當。而九思堂以戒愼專屬靜。實不能無疑也。大抵戒懼之地頭。兼人己之覩聞與不覩聞也。愼獨者。人不覩聞而己所覩聞之時也。戒愼者。無時不謹也。愼獨者。謹上加謹也。如此看如此說。豈不十分明白乎。然愚意更以爲單言謹獨則亦兼動靜。夫我之所不覩聞。亦豈不在於獨底境界乎。蓋此謹獨一段。承上文戒懼而言。故謂專指夫用處。然若單言此謹獨一節。則其未接物之前。直內養中之工。固不害於以獨言。其已接物之後。雖事與跡。人所可見。而其用意之實與不實。人亦莫得以窺矣。然則謹獨雲者。無所不用工。而亦可謂兼動靜而言之也。此則非先聖立言之本意。而僭率爲說。敢效無隱之義。因以爲求敎之地。幸詳細示破如何。

答鄭季相東弼[編輯]

迺者東遊。見好山水好人物。可謂得盡壯觀。而第緣怱怱未得穩承高竗之論。歸後一念。未嘗不懸懸。意外忽承情訊。若握手娓娓也。謹審亢炎。道味淸穩。思索篤實。向風欣慰。不任區區。世衰道微。人皆逐末。所以爲士者。不過時文掇拾之工。至於斯學。不知爲何等物事。或有留意於此者。則衆嘲羣笑。便同棄物。環顧四方。滔滔皆是。而兄與景至。超然自立於頹波之外。如東汲之愚陋。不敢曰自異於俗士。惟其聲氣之求則在於霞溪蓮社之間。而地遠人遐。如流歲月。又從而不我與矣。書末掩卷太息之敎。先獲我心。書尺相勉。正合於切偲之道也。若荷高明隨得隨示。則汲亦將策其愚鈍。趍走於下風耳。

與尹淸道守翼[編輯]

阻戀之餘。從遊於百里之地。自幸百年舊誼。續於吾輩矣。一自解紱之後。依舊落落。悵別之懷。尤倍平昔。歲色倏換。伏惟靜攝起居。益膺洪休。執事居在畿城。不能遂東岡之志。伯仲兩胤。亦付筮仕。第觀執事所處。易致驕泰。而平居接物。一以謙遜爲度。心常欽服。竊以爲尹氏之福且未艾也。仰賀仰賀。東汲杜門屍居。無所用心。惟以丌上書籍。爲消遣之資。而神精耗竭。日漸昏聵。少無補綴之效。其將如是也已。

與崔錫章鴻晉[編輯]

秋序向闌。仰惟旅中起居萬重。來詩敎以評示。吾何敢贊一辭於其間哉。然盛敎旣如是。故圈點無所顧藉。此亦爲評論之一例耶。東汲畧干溫理之工。掩卷忘失。隨手消散。不足補桑楡末景。其將如是而終焉而已。奈何奈何。

答李善述[編輯]

便中承惠復。謹審節宣沖裕。仰慰不淺。東汲歲暮懷緖。益難自抑。惟是盆梅初發。梔葉相對而靑靑。以是爲寄懷處耳。二詩涔寂中偶有所得。不欲自外於執事。忘陋仰呈矣。猥蒙瓊報。三復敬玩。如奉拱璧。但拈出鄙吟中欲字惡字。明其人心之非欲惡。批誨明白。警益多矣。敢不佩服。但於鄙意有所不然者焉。朱子曰人心發於形氣。道心發於性命。又曰合道理底是天理。循情慾底是人慾。愚雖蒙陋。豈不知此人心之非直指欲惡。而朱夫子答趙恭父書曰。道心雖微。然非人慾之亂則亦不至甚難見。惟其人心日熾。是以道心愈微也。又答何叔京書曰。存者道心也。亡者人心也。心一也。非是實有此二心各爲一物。不相交涉也。但以存亡而異其名耳。不存便亡。不亡便存。中間無空隙處。雖舜禹之間。亦以精一爲戒也。又答蔡季通書曰。但謂之人心則固未以爲悉皆邪惡。但謂之危則固未以爲便致凶咎。旣不主於理而主於形。則其流爲邪惡。以致凶咎。亦不難矣。此其所以爲危。凡物剖判之初。且當論其善不善。惟精惟一。所以審其善不善也。大抵人心之發於形氣者。初非邪惡之所可名言。而若不精而察其幾。一而守其正。則其流將至於慾惡也。然則人心危安之際。其幾之分善惡者。如趙致道誠幾圖之善惡幾也。過此則便入於慾惡耳。故舜之戒禹也。亟加精察一守之工。而不至於陷溺者也。愚見如此。故其曰發以形私入欲情者。乃其流入之入也。其曰幾在危安分善惡者。乃其幾善惡之幾也。其曰覺因操舍有昏明者。存者道心。亡者人心之謂也。末句乃以敬之一字。爲存養精一之工。則今其詩辭雖陋。其意則一遵朱子之所訓。高明偶未細察於人言之意也。凡事有渾淪言之者。有剔發言之者。高明之見。卽朱子渾淪之論也。鄙詩亦朱子剔發之論也。兩見雖殊。不害其各有攸當耶。所云踐形之義。朱子答吳晦叔書曰。踐形如踐言之踐。程子謂充人之名是也。蓋人之形色。莫非天性。視則有明。聽則有聦。動則有節。是則所謂天性者。初不外乎物色之間也。但常人失其性。故視有不明。聽有不聦。動有不中。是則雖有是形。無以踐之。惟聖人盡性。故視明聽聦。而動無不中。是以旣有是形。而又可以踐其形也。此於人心道心之義。不相照應。似不爲引證之着題語也。雖然顧此愚陋。元無一分見得之實。而徒鑽紙上語。安得無識者之所譏乎。更當玩繹盛敎。有所覺悟。則服膺而勿失之矣。執事亦細加思量。如或可意。指示迷塗之一步。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