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此內容只供參考,並不能視作醫療意見。維基文庫可以收錄廣為人知之醫學著作。此等著作可能有錯,亦可能已過時。欲求醫藥之指導,請找合格之專業人員。 |
景岳全書 作者:張介賓 明 |
臣等僅案,《景岳全書》六十四卷,明張介賔撰。是書首爲《傳忠錄》三卷,統論陰陽六氣及前人得失。次《脈神章》三卷,錄診家要語,次爲傷寒典襍、證謨、婦人規、小兒則、痘疹詮、外科鈐,凡四十一卷。又《本草正》二卷,採藥味三百種,以人參、附子、熟地、大黃爲藥中四維,更推人參、地黃爲良相,大黃、附子爲良將。次《新方》二卷,《古方》九卷,皆分八陣,曰補,曰和,曰寒,曰熱,曰固,曰因,曰攻,曰散。又別輯《婦人小兒痘疹外科方》四卷終焉。其命名,皆沿明末纎佻之習,至以傷寒爲典,襍證爲謨。既僣經名,且不符字義,尤爲乖謬。其持論則金元以來,河間劉守真立諸病皆屬於火之論,丹溪朱震亨立陽有餘陰不足,及陰虛火動之論。後人掬守成方,不能審求虛實寒涼,攻伐動輙貽害,是以力救其偏,謂人之生氣以陽爲主,難得而易失者惟陽,既失而易復者亦惟陽。因專以溫補爲宗,頗足以糾鹵莽滅裂之弊於醫術,不爲無功。至於沿其說者,不察證候之標本,不究氣血之盛衰,概補概溫,謂之王道,不知誤施參桂,亦足𢦤人,則矯枉過直,其失與寒涼攻伐等矣。大抵病情萬變,不主一途,用藥者從病之宜,亦難掬一格。必欲先立一宗旨以統括諸治,未有不至於偏者。元許衡《魯齋集》 有論:梁寬《甫病証書》曰:近世諸醫有主易州張氏者,有主河間劉氏者。張氏用藥依準四時陰陽而增損之,正內經四氣調神之義,醫而不知此妄行也。劉氏用藥務在推陳致新,不使少有拂鬱,正造化新新不傷之意,醫而不知此無術也。然而主張氏者或未盡張氏之妙,則瞑眩之劑終不敢投,至失機後時而不救者多矣。主劉氏者或未悉劉氏之蘊,則刦效目前,陰損正氣,貽禍於後日者多矣。能用二家之長而無二家之弊,則治庶幾乎其言,至爲明切。夫扶陽抑陰,天之道也。然陰之極至於龍戰,陽之極亦至於亢龍,使六陰盛於坤而一陽不生於復,則造化息矣;使六陽盛於乾而一陰不生於姤,則造化亦息矣。《素問》曰:亢則害,承乃制。聖人立訓,其義至精。知陰陽不可偏重,攻補不可偏廢,庶乎不至除一弊而生一弊也。
乾隆四十三年七月恭校上
|
賈序
[編輯]人情莫不欲壽,恆諱疾而忌醫,孰知延壽之方,匪藥石不爲功;得病之由,多半服食不審,致庸醫之誤人,曰藥之不如其勿藥,是由因噎廢食也。原夫天地生物,以好生爲心,草木、金石、飛潛、溲渤之類,皆可已病,聽其人之自取。古之聖人,又以天地之心爲己心,著爲《素問》《難經》,定爲君臣佐使方旨,待其人善用之。用之善,出爲良醫,藥石方旨,惟吾所使,壽夭榮謝之數,自我操之,如執左券,皆稽古之力也。庸醫反是,執古方,泥古法,罔然不知病所自起,爲表、爲里、爲虛、爲實,一旦殺人,不知自反,反歸咎於食忌,洗其恥於方冊,此不善學人之過也。故曰:肱三折而成良醫,言有所試也;不三世不服其藥,言有所受之也。假試之知而不行,受之傳而不習,己先病矣,己之不暇,何暇於已人之病?是無怪乎忌醫者之紛紛也。
越人張景岳,豪傑士也。先世以軍功起家,食祿千戶。結髮讀書,不章句。初學萬人敵,得魚腹八陣不傳之秘,仗策遊俠,往來燕冀間,慨然有封野狼胥、勒燕然之想,榆林、碣石、鳳城、鴨江,足跡幾遍。投筆棄 ,絕塞失其天險;談兵說劍,壯士遜其顏色。所遇數奇,未嘗浼首求合也。由是落落難偶,浩然歸里,肆力於軒岐之學,以養其親。遇有危證,世醫拱手,得其一匕,矍然起矣。常出其平生之技,著爲醫學全書,凡六十有四卷。語其徒曰:醫之用藥,猶用兵也。治病如治寇攘,知寇所在,精兵攻之,兵不血刃矣。故所著書,仿佛八陣遺意。古方,經也;新方,權也,經權互用,天下無難事矣。書既成,限於資,未及流傳而歿,遺草屬諸外孫林君日蔚。蔚載與南遊,初見賞於方伯魯公,捐資付梓。板成北去,得其書者,視爲肘後之珍,世罕見之。予生平頗好稽古,猶專意於養生家言,是書誠養生之秘笈也。惜其流傳不廣,出俸翻刻,公諸宇內。善讀其書者,庶免庸醫誤人之咎,諱疾忌醫者,毋因噎而廢食也可。
時康熙五十年歲次辛卯孟春兩廣運使瀛海賈棠題於羊城官舍之退思堂
范序
[編輯]我皇上御極五十年,惠政頻施,仁風洋溢,民盡雍熙,物無夭札,固無藉於《靈樞》《素問》之書,而後臻斯世於壽域也。雖然,先文正公有言:不爲良相,當爲良醫。乃知有聖 君不可無良相,而良醫之權又與良相等,醫之一道,又豈可忽乎哉!自軒轅、岐伯而下,代有奇人,惟長沙張仲景爲最著。厥後,或劉或李或朱,並能以良醫名,然其得力處,不能不各循一己之見,猶儒者尊陸尊朱,異同之論,紛紛莫一。
越人張景岳,蓋醫而良者也。天分既高,師古復細,是能融會乎百家,而貫通乎諸子者,名其書曰「全」,其自負亦可知矣。他不具論,觀其《逆數》一篇,逆者得陽,順者得陰,降以升爲主,此開陰陽之秘,蓋醫而仙者也。世有以仙爲醫,而尚不得謂之良哉?而或者曰:醫,生道也;兵,殺機也。醫以陣名,毋乃不倫乎?不知元氣盛而外邪不能攻,亦由壁壘固而侵劫不能犯也。況兵之虛實成敗,其機在於俄頃;而醫之寒熱攻補,其差不容於毫髮,孰謂醫與兵之不相通哉?若將不得人,是以兵與敵也;醫不得人,是以人試藥也。此又景岳以陣名篇之微意也。
是書爲謙庵魯方伯任粵時所刻,紙貴五都,求者不易。轉運使賈君,明於順逆之道,精於升降之理,濟世情殷,重登梨棗。予於庚寅孟冬,奉天子命,帶星就道,未獲觀其告竣。閱兩月,賈君以札見示,《景岳全書》重刻已成,命予作序。余雖不敏,然以先文正公良醫良相之意廣之,安知昔日之張君足爲良醫,而異日之賈君不爲良相,以佐我皇上萬壽無疆之歷服耶?故爲數語以弁卷首。
閩浙制使瀋陽范時崇撰
查序
[編輯]天地之道,不過曰陰與陽,二氣之相宣,而萬物於以發育。人固一物耳,皆秉是氣以生,賦以成形,不能無所疵癘,而況物情之相感,物慾之相攻,此疾疚之所由興,往往至於夭札而莫之拯。有古聖人者起,爲斯民憂,調健順之所宜,酌剛柔之所濟,分疏暑寒燥濕之治理,而著之爲經,至今讀《靈樞》《素問》諸篇,未嘗不嘆聖人之衛民生者遠也。及覽漢史方技傳,若倉公、扁鵲之流,多傳其治疾之神奇,而其方不著。洎仲景、立齋、丹溪、東垣輩出,多採其精微,勒爲成書,以嬗後世。及諸家踵接,各祖所傳,同途異趨,且致牴牾,即有高識之士,覽之茫無津涯,欲求其會歸,卒未易得也。
越人張景岳者,少負經世才,晚專於醫,能決諸家之旨要,乃著集六十有四卷,以集斯道之大成。其甥林汝暉攜之至嶺外,爲魯謙庵方伯所賞識,始爲之梓行,凡言醫之家,莫不奉爲法守。後其板浸失,賈青南都運復刊之,尋挾以北歸,其行未廣。余族子禮南客粵,以其才鳴於時,而尚義強仁,有古烈士之概。慨是書之不廣暨也,毅然倡其同志諸君,醵金以授梓人,鋟板摹發。會余奉命典試,事竟,禮南從余遊,出其書視余,請爲弁首。余讀其集分八陣,數組諸科,科次以方,方征諸治,其義簡,其法該,其功用正而神,是爲百氏之正軌,而其究盈虛之理數,析順逆之經權,則又與大《易》相參,而陰陽之道備是矣。學人苟得其體用,隨宜而措施,則足以利濟群黎,可無夭札之患。且今聖天子方臻仁壽,保合太和,至澤之涵濡,使天下咸登壽域。更得是書而廣其術,行之四方,其於天地生物之心,聖人仁民之化,贊襄補益,厥用良多,而禮南諸君樂善之功,亦將與是集共傳不朽。
癸巳科廣東典試正主考翰林院編修查嗣 撰
魯序
[編輯]人身一小天地也。天地之氣,不越陰陽,陰陽和,而後覆載得其清寧,淵岳得其峙,以至草木鳥獸咸若。《易》有之:山澤通氣,水火不相射,是謂陰陽和之之謂也,所以《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向余亦謂醫與《易》准,故能神明闔辟之原。人之一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備矣,非氣不生,非血不行,氣血者,陰陽之屬也。而醫則陰中求陽,陽中求陰,循環無已,從逆得順,從消得長,從虛得盈,分先後之天,審燥濕之宜,察剛柔之用。二氣之幫助,則表里虛實,無不洞然於中,斯酌古可以劑今,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善《易》者,未有不善醫者也。
夫榮衛調而後經絡順,陰陽錯而後疾病生,軒岐具挽回造化之神功,而《靈樞》《素問》一書,猶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後之人雖窮幽極渺,尚恐理解未明,用違其術。唯仲景張氏、立齋薛氏、丹溪朱氏、東垣李氏諸君,朗悟通神,能窺其奧,皆有著述,爲醫家指南,以名於越人、淳於之後。而《醫宗》《醫錄》《醫統》《拔萃》《寶鏡》諸篇,亦足以羽翼《內經》者,猶之《六經》而外,諸子百家不可廢也。但浩博泛濫,童年習之,皓首而不得其源。倘能採掇精華,不支不漏,燦若雲漢,明若列星,俾人披其集而漱滌五臟,練精易形,有所宗旨,斯亦窺《易》簡之奧,而具參贊之功者矣。
吾郡張會卿先生,名介賔,自號通一子,於書無所不窺,壯年好談兵擊劍,思有所用於世,筮《易》得天山之遁,遂決意石隱,避世壺中。精軒岐之道,而於生死疑難之際,審呼吸於毫芒,辨浮沉於影響,君臣佐使,無不析其源流,問切望聞,無不窮其奧。彙成《景岳全書》一集,列爲八陣,中爲九宮,前分門,後方劑,去陳言之糟粕,闡前哲之心思,合者參之,疑者剖之,略者補之,誠度世之津梁,衛生之丹訣也。是書膾炙海內已久,余以不得一見爲悵,適林汝暉侄倩攜之來粵,如獲拱璧。因謂兒輩曰:茲編宏濟之仁,不在良相下,豈一身一家之所敢私哉。特付剞劂,以公諸世,庶不沒作者之苦心,而同於長桑禁方之授也夫。
會稽魯超序
全書紀略
[編輯]先外祖張景岳公,名介賔,字會卿。先世居四川綿竹縣,明初以軍功世授紹興衛指揮,卜室郡城會稽之東。生穎異,讀書不屑章句,韜鈐軒岐之學,尤所淹貫。壯歲遊燕冀間,從戎幕府,出榆關,履碣石,經鳳城,渡鴨綠,居數年無所就,親益老,家益貧,翻然而歸。功名壯志,消磨殆盡,盡棄所學而肆力於軒岐,探隱研神,醫日進,名日彰,時人比之仲景、東垣雲。苦志編輯《內經》,窮年縷析,彙成《類經》若干卷問世,世奉爲金匱玉函者久矣。《全書》者,博採前人之精義,考驗心得之玄微,以自成一家之書。首《傳忠錄》,統論陰陽六氣,先賢可否,凡三卷。次《脈神章》,擇諸家珍要精髓,以測病情,凡二卷。著傷寒爲典,雜證爲謨,婦人爲規,小兒爲則,痘疹爲詮,外科爲鈐,凡四十卷。採藥味三百種,人參、附子、熟地、大黃爲藥中四維,更推參、地爲良相,黃、附爲良將,凡二卷。創藥方,分八陣,曰補,曰和,曰寒,曰熱,曰固,曰因,曰攻,曰散,名新方八陣,凡四十卷。集古方,分八陣,名古方八陣,凡八卷。別輯婦人、小兒、痘疹、外科方,總皆出入古方八陣以神其用,凡四卷,共六十四卷,名《景岳全書》。是書也,繼往開來,功豈小補哉!以兵法部署方略者,古人用藥如用兵也。或雲公生平善韜鈐,不得遂其幼學壯行之志,而寓意於醫,以發洩其五花八門之奇。余曰:「此蓋有天焉,特老其才,救世而接醫統之精傳,造物之意,夫豈其微歟?」是編成於晚年,力不能梓,授先君,先君復授日蔚。余何人斯,而能繼先人之遺志哉!歲庚辰,攜走粵東,告方伯魯公。公曰:「此濟世慈航也!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捐俸付剞劂,閱數月工竣。不肖得籍慰先人,以慰先外祖於九原,先外祖可不朽矣。
外孫林日蔚跋
目錄
[編輯]- 卷之一 入集 傳忠錄 上
- 卷之二 入集 傳忠錄 中
- 卷之三 道集 傳忠錄 下
- 卷之四 道集 脈神章 上
- 卷之五 道集 脈神章 中
- 卷之六 道集 脈神章 下
- 卷之七 須集 傷寒典 上
- 卷之八 須集 傷寒典 下
- 卷之九 從集 雜證謨 目錄
- 卷之十 從集 雜證謨
- 卷之十一 從集 雜證謨
- 卷之十二 從集 雜證謨
- 卷之十三 性集 雜證謨
- 卷之十四 性集 雜證謨
- 卷之十五 性集 雜證謨
- 卷之十六 理集 雜證謨
- 卷之十七 理集 雜證謨
- 卷之十八 理集 雜證謨
- 卷之十九 明集 雜證謨
- 卷之二十 明集 雜證謨
- 卷之二十一 明集 雜證謨
- 卷之二十二 心集 雜證謨
- 卷之二十三 心集 雜證謨
- 卷之二十四 心集 雜證謨
- 卷之二十五 心集 雜證謨
- 卷之二十六 必集 雜證謨
- 卷之二十七 必集 雜證謨
- 卷之二十八 必集 雜證謨
- 卷之二十九 必集 雜證謨
- 卷之三十 貫集 雜證謨
- 卷之三十一 貫集 雜證謨
- 卷之三十二 貫集 雜證謨
- 卷之三十三 貫集 雜證謨
- 卷之三十四 天集 雜證謨
- 卷之三十五 天集 雜證謨
- 卷之三十六 天集 雜證謨
- 卷之三十七 天集 雜證謨
- 卷之三十八 人集 婦人規 上
- 卷之三十九 人集 婦人規 下
- 卷之四十 謨集 小兒則 上
- 卷之四十一 謨集 小兒則 下
- 卷四十二 謨集 痘疹詮
- 卷之四十三 烈集 痘疹詮
- 卷之四十四 烈集 痘疹詮
- 卷之四十五 烈集 痘疹詮
- 卷之四十六 聖集 外科鈐 上
- 卷之四十七 賢集 外科鈐 下
- 卷之四十八 大集 本草正 上
- 卷之四十九 大集 本草正 下
- 卷之五十 德集 新方八陣
- 卷之五十一 德集 新方八陣
- 卷之五十二 圖集 古方八陣 目錄
- 卷之五十三 圖集 古方八陣
- 卷之五十四 書集 古方八陣
- 卷之五十五 宇集 古方八陣
- 卷之五十六 宇集 古方八陣
- 卷之五十七 宇集 古方八陣
- 卷之五十八 宙集 古方八陣
- 卷之五十九 宙集 古方八陣
- 卷之六十 宙集 古方八陣
- 卷之六十一 長集 婦人規古方
- 卷之六十二 長集 小兒則古方
- 卷之六十三 長集 痘疹詮古方
- 卷之六十四 長集 外科鈐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