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附錄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四十一年 宣宗昭敬大王實錄
附錄

諡冊文

[編輯]

○諡冊文曰:

維萬曆三十六年歲次戊申六月丙辰朔初四日己未,孤子嗣王臣諱,謹再拜稽首上言。竊以等百世之王,德莫盛於我後,節壹惠爲謚,禮宜擧乎舊章。痛日月之不居,贊天地其無路。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皇考大王,聰明濬哲,剛健粹精,用其中於民,遵蕩平正直之義,獲乎上有道,篤君臣父子之倫。肆終始焉念玆,雖造次而必是。惟宗系惡名之誣枉,卽累朝聖情所痛傷,屢申瀝血而籲呼,果蒙宣勑而昭雪,敍彝倫於三代,膺寶典於二百年。於先祖而有光,孰至誠而不動?矧自古誓死之節,蓋未聞於列國之君。在厥初拒賊之時,豈不知夫壬辰之禍?由大義暴白於天下,致皇恩優渥於海東。功旣建於無前,運實啓於垂後。卓先立其大者,藹萬善之足焉。孝實根於性中,敬常存乎心上;友愛隆於手足,禮貌優於股肱。重道崇儒,益敦敎育之化;鍊兵設險,式顯懲毖之謨。矜細行而罔愆,歷四紀而無怠。方期父臨於億載,遽罹天崩於一朝。不勝歸美之情,敢伸追崇之典。謹遣臣議政府領議政李元翼,奉玉冊,上尊謚曰顯文毅武聖敬達孝,廟號曰宣宗。仰惟沖鑑,俯諒微衷,保我子孫,庶望不顯亦世,在帝左右益贊申命用休。嗚呼,哀哉!謹言。大提學柳根製進,修撰吳翊書寫。

哀冊文

[編輯]

○哀冊文:

維萬曆三十六年二月初一日戊午,宣宗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顯文毅武聖敬達孝大王薨於貞陵洞行宮之正寢。是年夏六月十一日丙寅,將遷於穆陵,禮也。龍輁纚紼,雕轀戒軔,靑壺警節,丹旆告引,指窆臺之夐邈,背黼筵之靚穆,兆氓雨淚於浩壤,萬靈風號於寥廓。惟我主上殿下,躬扶畫欑,孺慕血泣,驚脫屣之無跡,慘遺弓之莫及。念因山之定製,痛威顔之永隔,爰徵徽於秘牒,俾傳芳於鳳冊。其詞曰,三微固祉,五曜凝祥,橫庚葉吉,應運斯昌。出潛繼照,負扆當乾,化溢綿區,溥博淵泉。堯文舜哲,禹儉湯敬,純粹內葆,英華外炳。大本旣立,衆善兼括,玉振金聲,準平繩直。首闡儒敎,牖玆摘埴,野接翹綸,士豈懷璞?排去異端,統壹正軌,表章傳紀,昭示勸勵。廣廈細氈,討論咨訪,察納忠讜,湔雪幽枉。庶政咸親,成憲是倣,孝盡蒸嘗,誠竭包匭。敦禮興讓,礪廉祛侈。皐不收孥,賞則延世,重農扞災,詰戎備豫。提絜維綱,斟酌權經,民安惠鮮,神假明馨。日月貞觀,動植俱茂,四紀宵旰,一心祗懼。宗祊受誣,百年未改,至誠攸感,寶典始賚。彝倫廼敍,璿系得全,猘皮卉夷,惡稔射天。秉義斥絶,敷奏克虔,國雖阽危,候度罔愆。父母孔邇,濟師來援,兇鋒竟熸,西蹕回轅。倉卒機衡,訏謨素定,雷厲電掣,制煩以靜。呴噓噢咻,萎𦝲膏醒,太陽更中,周宣、漢光。身致匡復,慮猶苞桑,奧在搶攘,付元良。協贊貳極,迄於再造,邦命維新,薦膺鴻號。澤洋恩普,海隅丕冒。方拭目於重恢,謂河淸其庶幾。忽荊鼎之告鑄,悵騩馭之將飛。嗚呼,哀哉!惟有德焉必壽,徯無妄之勿藥。儼九門之朝闢,喜睿質之少康,纔綸音之下降,奄末命之導揚。夢齡誰驗,司造或忒。嗚呼,哀哉!玉幾乍憑,綴衣遽設。彤扉敞曉,仙仗寡色。披袞繡兮如昨,委劍舃兮疇御?乘紫氣兮遐擧,緬碧落兮何所?桂影涼兮瑤殿,白雲擁兮玄堂。嗚呼,哀哉!晻馳暉之嚮晏,愴頹序之易央。瞻象衛之前陳,眺蜃儀之終逝,哀瓊斝之夕薦,忍綃幕之晨啓。臨石馬之冥途,顧綺城之舊轍,平原萋兮逶迤,遙渚澹兮嗚咽。閟宮兮晝扃,旟旐兮空還,隧坎兮沈沈,厚夜兮曼曼。嗚呼,哀哉!物皆泳於聖涯,人自迷於帝力。巍巍冠古之行,蕩蕩難名之烈,後黃壤而長存,際蒼穹而無缺。嗚呼,哀哉!知事申欽製進,京畿監司沈悅書寫。

誌文

[編輯]

○誌文:

有明朝鮮國宣宗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顯文毅武聖敬達孝大王穆陵誌。謹稽,我宣宗大王姓李,諱,中宗恭僖大王之孫,德興大院君岹之第三子也。母鄭氏,贈領議政世虎之女。嘉靖壬子十一月十一日,生王於漢城之仁達坊。王生而質美,戲嬉不凡。幼時,明宗恭憲大王召與二兄,偕脫御冠,令以次着,及王,跪而辭曰:「君上所御,臣子何敢掛頭?」仍問,君與父孰重?對曰:「君親雖不同,忠孝無二致。」恭憲王大奇之。及長,封河城君。嘉靖乙丑,恭憲王不豫,世子暊旣卒,儲貳未定。首相李浚慶請選於諸姪中,恭憲王命王入侍。隆慶元年丁卯,恭憲王上賓,首相奉遺敎迎王,王持母服,居第涕泣固讓,迫而後乃行。時翰林院檢討許國、兵科給事中魏時亮奉穆宗皇帝登極詔入境,聞國君新喪無嗣,甚憂之。及頒詔之日,見王儀表端莊,禮度閑雅,相與旋目賞歎曰:「東方眞主出矣。」至是,王年十六,遣陪臣,告訃於朝,且請承襲。

翌年春,皇帝遣太監姚臣、李慶,齎詔封爲朝鮮國王,欽賜誥命、冕服、彩幣。王嗣服之初,銳意圖治,專精學問,日御講筵,討論經史,夜分不寢。時,名儒李滉解官歸鄕,屢召未至。王致誠盡禮,敦諭起之,擢爲貳公。滉疏陳治道六條,又撰《聖學十圖》、《西銘考證》,手寫程頤《四勿箴》以進,王虛心嘉納,命皆繕寫爲屛,置諸左右,朝夕觀省。及滉亡,傷悼不已乃曰:「滉之隻字片言,皆可傳後。其令有司,裒集刊行。」我國自高麗鄭夢周,始倡絶學,至本朝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李彥迪,相繼而起,講明斯道,發輝經傳。王以此人等,大有功於斯道,特命賜祭,贈官與謚,錄其子孫。且以《近思錄》、《心經》、《何氏小學》皆有關治道,本朝所撰《三綱行實》,可扶植倫紀,竝命刊印。且敎該曹曰:「近來師儒之選,專尙文詞。至於黌舍游學之士,皆以習文,決科爲業。士習如此,他日成就,將何所觀?擇有學行堪爲師表者,擢授方面,使之巡行列邑,勸課敎誨。」又敎以薦進遺逸爲新政第一務,遂馹召徵士曺植、成運等,不次超敍。嘗於筵中,論賢邪進退之機曰:「奸黨立,而汴京墟;僞學籍成,而南宋亡。雖悔於終,亦無及矣。」臺官追論先朝奸臣南袞戕害士林之罪,請削官爵,或以事在旣往爲言,王曰:「罪南袞者,所以追慕趙光祖之道學,且以定一時之趨向也,」遂罪之。論者又曰:「今者朝無權奸,國無邊警,此正爲治之日。」王曰:「此說不然。孟子當戰國之時,勸諸侯以行王道。國家雖戰爭多事,豈有不能爲治之時哉?」

隆慶三年己巳秋,納潘城府院君朴應順之女爲妃。

萬曆元年癸酉,太學生上闢佛疏,王以手札答曰:「爾等居首善之地,宜益動心忍性,切磋琢磨,爲他日眞儒,立於朝端,上以輔寡君;下以澤斯民,使治隆俗美,則吾道之衰,異端之盛,不足慮也。何必如太武誅沙門、毀佛寺之爲哉?」時,王有疾,久而乃瘳,禮曹累請陳賀,王曰:「人之疾,殆未必不由於失攝。頃者不意得病,危而復蘇,貽憂大臣,警動群下,方且祗懼悔罪之不暇,豈可偃然受賀乎?」萬曆三年乙亥,恭憲王妃沈氏薨,禮官據《五禮儀》,卒哭後當用玄冠、烏角帶,持平閔純以爲:「三年通喪,無貴賤一也。宜從朱子之議,用白帽、布裹角帶。」廷議不一,王乃斷然行之,一遵禮制。萬曆五年丁丑,榮靖王妃朴氏薨,禮曹以爲:「當從叔姪之服,服齊衰期年。」相臣朴淳等以爲:「王於榮靖王妃,有祖孫之義,以繼體之重,當服三年。」王從其議,遂定爲三年喪。先是,奸臣李芑、尹元衡等,於乙巳年間,謀殺尹任、柳灌等,至於錄勳,群情久愈冤憤。及是,幷命復官削勳,中外咸快之。萬曆十四年丙戌,聖節陪臣在會同館失火,王驚駭不已,嚴鞫使臣以下,旋遣陪臣,奉表陳謝,皇帝以王忠愼可嘉,降勑優異,錫賚稠沓。翌年日本差使臣來款時,平秀吉簒君自立。王曰:「日本廢放其主,乃簒弒之國,不可接待,當以大義卻之。」命廷臣會議,皆以爲:「化外之國,不可責以禮義。」王雖黽勉許之,而其守義之嚴如此。萬曆十六年戊子,謝恩使兪泓回自京師,宗系惡名,幷皆消雪。先是,太祖康獻大王被我國叛賊尹彝、李初誣告,以康獻王稱逆臣李仁任之後。《皇明祖訓》、《大明會典》皆傳襲訛謬。自太宗恭定大王以至先王,累世陳奏,未蒙準改。及王嗣服,慨然發嘆曰:「國系受誣二百餘年,何可一日晏然食息於覆載間乎?宜極擇使價,血誠奏籲。」臨行,戒使臣曰:「不得準請,則毋還也。」其危辭苦語,有可以感動天地。至是,始得快覩昭雪,王敎群臣曰:「賴諸卿之力,得有今日,皇恩罔極。古之人君,莫大於中興祖業、匡復舊物,然此不過外物耳。豈如使彝倫攸敍,東韓再造,雪數百年至痛乎?」於是,群臣會議,上尊號曰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萬曆十九年辛卯,平秀吉遣玄蘇等,致書我國,聲言欲犯上國,脅以假途,言辭悖慢,非臣子所忍聞。翌年壬辰,賊乃空國而來,長驅蹂躙,勢如破竹。是其射天之計,固非一日蓄謀藏兇,待時而發。我國累世昇平,民不知兵,一朝猝遇狂寇,剪焉不支,南中州郡,覆沒相望。王分遣將士,扼守要衝,下哀痛罪己之敎,徵八道勤王之兵,以示効死勿去之義。及忠、尙兩州之兵,相繼不守,大賊乘之,其鋒不可當。王知大勢已去,乃謂群臣曰:「此賊謀犯天朝,實天下之賊也。我當爲天朝,死守封疆,而惟其衆寡之勢,萬不相敵。旣不能力抗兇鋒,遮截賊路,則無寧歸近父母之邦,上訴於聖天子,乞王師以討此賊耳。」遂定西遷之計。時,王妃朴氏無嗣,儲位空虛。王召大臣謂曰:「光海君聰明仁孝,好學不倦,年旣長成,可從民望。」群臣頓首稱賀曰:「宗社臣民之福也。」翌日,光海君諱爲王世子。時,國事蒼黃,未及專奏,先令咨報遼東,轉奏朝廷。未幾,賊報益急,王乃出城西行,世子從王而行。及平壤失守,王進駐義州,世子乃冒觸危險,所過傳檄,召募奔竄之民,皆思奮義戮賊。王乃遣陪臣鄭崐壽等,申奏賊情,皇帝遣行人薛藩諭曰:「恢復先世土宇,是謂大孝;急救君父患難,是謂至忠。該國君臣,必能仰體朕心,光復舊物,俾國王奏凱還都,仍保宗社,長守藩屛,庶慰朕意。」王在義州,迎於江上,失聲慟哭,哀動左右,群臣皆哭。冬,皇帝遣提督李如松,領遼、廣兵四萬出來,王涕泣而言曰:「蒙皇上罔極之恩,得見大人,小邦一縷之命,惟托於大人。」提督見王忠懇,爲之動色。

萬曆二十一年癸巳春,提督協率軍兵,大破平壤之賊。王曰:「今日急務,只在天兵糧餉,予欲以匹馬,策應天兵之後,而續來天將,亦當留待。其令世子,前進安州,一以策應;一以督運,舊都黎庶陷賊而死者,竝皆收瘞立標。」仍令傳諭各邑,供膳毋過三四器。夏,聞官軍收復京都,群臣請賀,王曰:「可慰,不可賀也。但當率臣民,行望闕禮,以謝皇恩而已。」時,京外飢荒。王見內人灸食牛肉曰:「非牛不能耕,人而殺牛,不仁甚矣。目今蕩敗之餘,雖嚴禁,猶懼不足以孽息,況任其屠殺乎?」嘗於行中,失御弓。有司捕拾遺者欲法之,王曰:「旣已失之,必有得之者,」卽命放之,聞者咸悅。提督聞王筆法精妙,求之甚懇,王辭以疾不許,蓋其微意,不欲以小技誇示於人也。秋,王還京師,命減內廚日供之米,分賑飢饉,收集遺骸,設壇致祭。下書八道,減貢稅、廢供獻,忠臣、孝子、烈女,訪問褒錄。仍敎禮曹曰:「喪亂之後,都民之死者何限,意其遺民過半縞素。及入城之日,都民塡塞,而未有服喪者。此必亂後,倫紀墜廢而然。令五部糾檢。」是年夏,王遣陪臣,奏謝快復京城。皇帝遣行人司憲諭曰:「王以大兵,驅倭出境,表進方物,朕甚嘉悅。」仍賜蟒衣、綵段。王還都之後,首命收聚書籍,藏於芸閣,且欲親祭文廟,禮官以爲:「聖殿燒盡,行祭無所。」王曰:「予見則異於是。夫神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鬼神無常享,唯其致誠,則神在是矣。故古人或設壇而祭,豈必待木主哉?予意築壇於學宮之,設位以祭,一以慰先聖之靈;一以重倫紀於干戈之中也。」王敎大臣曰:「我國人材眇然,其所用者,只在科擧。四方之廣,豈無懷材異行之士,空老林下?古人曰:『大臣以人事君。』昔,晏嬰薦其僕臣;謝安擧其兄子。苟其人也,不以微賤而嫌;不以親戚而廢,其各薦之。」時,王寓貞陵洞行宮,一日謂近臣曰:「舊宮城裏,略構草家,欲爲移寓。昔衛君茇舍於漕,此誠何時,欲居大廈乎?」天將有以營建宮室爲言,王曰:「深讎未復,何以家爲?」時,南邊專意舟師,王敎帥臣曰:「我方致力於舟艦,集師於釜山,至於陸地之據險、他路之要衝,皆不暇及,此蓋有見乎前日水戰之捷也。但兵無常勢,變出意外,豈可引前事而爲例乎?賊若諜知我師之屯聚於釜山,自五島因風掛帆,一瞬千里,直向湖南,繞出我師之後,則是我師爲賊所襲。自湖南、湖西,以至海西、關西,一帶沿海,無處不到,誰得而禦之?徒聚舟師於釜山,不置重兵於湖南,不守陸地之險,非計之得也。」嘗語講官曰:「存心有要。日用之間,千緖萬端,交接於前,廓然大公,順而應之,不以外物之來,動於中然後,欲靜而靜,欲動而動矣。不然,邪思妄慮,有如雲興,則雖欲消遣,而不可得矣。」時有物怪,天將欲得我國卜者,以占吉凶,王曰:「天之賦物,不得其常,是謂之怪。怪者,失其常也。常者,理而已矣。人事之失其理者,皆足以應之。彼幺麿瞽者,安能知之?」萬曆二十七年己亥,倭賊盡退。二十八年庚子,王妃朴氏薨。萬曆三十年壬寅,冊延興府院君金悌男之女爲繼妃。兵禍之時,誥命、冕服皆已淪失,王遣陪臣,奏請蒙賜。禮曹以冕服長短不稱,請改造,王曰:「吾皇之賜,服之無斁,何敢改也?予於壬辰西遷之日,悉棄宮中之物,唯皇上所賜蟒龍衣,手索提出,擬於他日必着此以終也。」時復披見,不覺淚下。萬曆三十二年甲辰,群臣復上尊號曰至誠大義格天熙運。王自禍亂以來,憂勞成疾,至於丁未夏,王疾彌留,證益危苦。世子晝夜侍寢,沐浴齋心,焚香祝天,或達夜露立,終日不食。王嘉其誠孝,每以付託得人爲喜。乃於戊申二月初一日,薨於貞陵洞行宮之正寢,壽五十七,在位四十一年。王剛毅果斷,恭儉慈仁,誠孝出天,英智過人。迎詔拜表之儀、聖節望闕之禮,率皆虔心精白,肅敬將事。雖在顚沛流離之際,未嘗少懈,每封進方物,必盥濯齋潔,手自點視,丁寧戒飭。或物力未敷,情意小歉,則比使臣之回,一刻不能忘。宮中得一珍味,則必置之案上,西望拜祝曰:「欲獻吾皇,何可得也?」瞻戴之誠,不啻如孝子之慕父母。嘗語臣隣,一則曰皇恩,二則曰皇恩,一念對越,如在左右。兵興之後,天朝文、武將官,前後出來者,蓋不知其幾。上自元戎,下至軍丁,無不殫誠致款,各盡其禮。

今年正月,陪臣之齎詔而回也,王疾已劇,猶以不得郊迎爲痛。及勑書至,推枕強起,扶人拜跪,出於至情,非強爲也。事兩大妃,如事親母,承顔養志,靡不曲盡,朝夕問安之禮,十餘年如一日,如有疾則竭誠祈禱。及其喪也,哀毀過傷,友愛天至,敬待二兄、一姊,終身不少替。性素簡約,不喜紛華,聲色、游畋之娛,逸豫、侈靡之樂,無一掛心。食不重味,衣常澣濯,妃嬪、宮人,亦不敢服侈。節用惜費,務本重農,宮中粒食,不令遺地曰:「此皆農夫粒粒辛苦之物,安坐而食,已足矣,況敢暴殄乎?」尙風化,而重節義;勵廉恥,而愼賞罰。愛惜民命,未嘗妄殺一人,雖昆蟲微物,亦戒其殺傷。每當決獄,必哀矜惻怛以求生道,謹守成憲,非大謬則不喜紛更。禮遇臺諫,雖或過激,常示優容,至於籌邊,料敵出人意表。雅尙儒術,孜孜不倦,日接儒臣,講讀經傳,揚古今,出入淵微,所論高出,先儒箋註之外,群臣莫敢贊一辭。淨掃一室,左右圖書,雖於幽獨得肆之地,不示惰慢之容,凝神端坐,手不釋卷,以至諸子百家雜類之書,無不貫穿融洽。斥絶異端,科場試士,禁用莊、老、佛語。晩而好《易》,雖在搶攘,誦讀不輟。觀書十行俱下,一覽皆記,萬機叢冗,裁決不爽,發號施敎,輒成典訓。至於前後上號,王皆固執牢讓,群下同請,浹月乃允。謙而益謙,不遑自居,蓋王之天性而然也。嗚呼!王文足以抑揚辭命;武足以戡定禍亂;明足以察賢辨邪,而初年淸明之理,庶幾千載一時。民到於今,稱頌不衰,而經亂以來,不幸遘厲,使大有爲之志,終不得展,一國臣民之痛,寧有旣乎?雖然,嗣王仁聖,繼述無憂,元良岐,國圖鞏固。將見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爲億萬年無疆之休,王之受報於天,爲如何?是年六月十二日丁卯,葬於楊州健元陵西阜西坐卯向之原,謚曰顯文毅武聖敬達孝,陵曰穆,殿曰永慕,廟號曰宣宗。百世在後,萬世在前,摹天畫日,非敢以爲髣髴,而祗奉綸音,謹撰幽誌如右。臣而未死,其何以爲心哉?萬曆三十六年六月十二日。鵝城府院君李山海製,行朔寧郡守金玄成寫。

○翌年,帝遣行人司行人熊化,賜祭謚及賻,謚曰昭敬。

編修官員名單

[編輯]

○萬曆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春秋館奉敎始撰,萬曆四十四年丙辰十一月畢撰。前後官幷錄。

領事

[編輯]

効忠奮義炳幾翼社奮忠秉義決幾亨難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兼領經筵弘文館藝文館觀象監事世子師德平府院君臣奇自獻。

監事

[編輯]

推忠奮義平難忠勤貞亮竭誠効節協策扈聖竭忠盡誠同德贊謨佐運衛聖効忠奮義炳幾翼社奮忠炳義決幾亨難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兼領經筵世子傅鰲城府院君臣李恆福。

知事

[編輯]

忠勤貞亮効節協策扈聖功臣輔國崇祿大夫延陵府院君臣李好閔。

忠勤貞亮効節協策扈聖功臣輔國崇祿大夫晉原府院君臣柳根。

効忠奮義翼社輸誠結義奮忠定運奮忠秉義決幾亨難功臣輔國崇祿大夫廣昌府院君兼禮曹判書弘文館大提學藝文館大提學知經筵成均館事世子左副賓客臣李爾瞻。

崇祿大夫行禮曹判書兼弘文館大提學藝文館大提學知經筵成均館事世子左副賓客臣李廷龜。

崇政大夫行兵曹判書兼知經筵事世子左賓客臣朴弘耉。

崇政大夫行刑曹判書臣趙挺。

崇政大夫行議政府左參贊臣閔夢龍。

正憲大夫吏曹判書兼同知經筵成均館事臣鄭昌衍。

正憲大夫吏曹判書臣李尙毅。

正憲大夫海昌君臣尹昉。

資憲大夫知中樞府事臣尹承吉。

資憲大夫知中樞府事臣金信元。

資憲大夫知中樞府事臣朴承宗。

資憲大夫知敦寧府事臣李時彥。

資憲大夫行同知中樞府事臣金尙容。

資憲大夫刑曹判書兼弘文館提學臣吳億齡。

奮忠秉義決幾亨難功臣資憲大夫戶曹判書義寧君臣宋諄。

同知事

[編輯]

輸誠結義奮忠定運奮忠秉義亨難功臣正憲大夫靈原君臣朴楗。

効忠奮義炳幾決策翼社奮忠秉義亨難功臣正憲大夫行司憲府大司憲海川君臣崔有源。

嘉義大夫行義興衛護軍臣鄭光績。

嘉義大夫同知中樞府事兼五衛都摠府副摠管臣申湜。

嘉善大夫兵曹參判臣李睟光。

嘉善大夫漢城府左尹臣朴而章。

嘉善大夫漢城府右尹兼同知義禁府事臣朴震元。

嘉善大夫吏曹參判臣鄭賜湖。

嘉善大夫同知中樞府事臣具義剛。

輸誠結義奮忠定運功臣嘉善大夫吏曹參判完溪君臣李惺。

嘉善大夫兵曹參判臣金時獻。

嘉善大夫刑曹參判臣金尙寯。

嘉善大夫同知中樞府事臣金權。

嘉善大夫兵曹參判臣崔瓘。

嘉善大夫戶曹參判臣李慶涵。

嘉善大夫行掌隷院判決事臣南瑾。

嘉善大夫兵曹參判臣李時發。

嘉善大夫行龍驤衛護軍臣韓德遠。

嘉善大夫行司諫院大司諫臣李必榮。

嘉善大夫行虎賁衛護軍臣柳公亮。

嘉善大夫行龍驤衛護軍臣李廷臣。

嘉善大夫同知中樞府事臣姜弘立。

嘉善大夫行忠佐衛護軍臣姜籤。

奮忠秉義亨難功臣嘉善大夫吏曹參判文川君臣柳寅吉。

編修官

[編輯]

通訓大夫弘文館直提學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臣尹孝先。

通訓大夫承文院判校知製敎臣丁好善。

通訓大夫通禮院左通禮臣鄭榮國。

通訓大夫通禮院右通禮臣梁克選。

通訓大夫奉常寺正知製敎臣金涌。

通訓大夫宗簿寺正臣鄭造。

通訓大夫司饔院正知製敎臣鄭弘翼。

通訓大夫軍器寺正臣申景洛。

通訓大夫內資寺正臣李幼淵。

通訓大夫內資寺正臣李忔。

通訓大夫司䆃寺正臣李沖。

通訓大夫司䆃寺正臣沈彥明。

通訓大夫軍資監正臣尹守謙。

通訓大夫尙衣院正臣李光吉。

通訓大夫軍器寺正臣尹銑。

通訓大夫司宰監正臣黃沂。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典翰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臣閔德男。

通訓大夫行世子侍講院輔德臣崔東式。

通訓大夫行世子侍講院輔德知製敎臣裵大維。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司成臣李稶。

通訓大夫行通禮院相禮臣鄭維藩。

通訓大夫行議政府舍人知製敎臣李廷馦。

通訓大夫行議政府舍人知製敎臣李愖。

通訓大夫行議政府舍人知製敎兼惠民署醫學敎授臣鄭岦。

通訓大夫行議政府舍人知製敎兼世子侍講院弼善臣朴鼎吉。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應敎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校書館校理臣韓纉男。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應敎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臣金光燁。

通訓大夫行世子侍講院弼善知製敎臣蘇光震。

通訓大夫行世子侍講院弼善知製敎臣宋英耉。

通訓大夫行世子侍講院弼善知製敎臣朴顔賢。

通訓大夫行世子侍講院弼善臣南宮㯳。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司藝知製敎臣李埈。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司藝臣兪昔曾。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司藝知製敎臣李綏祿。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司藝知製敎兼校書館校理世子侍講院文學臣朴弘道。

禦侮將軍行虎賁衛護軍臣柳穡。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護軍知製敎臣李顯英。

禦侮將軍行忠佐衛護軍臣任兗。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副應敎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臣成晉善。

輸誠結義定運功臣通訓大夫行弘文館副應敎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臣李挺元。

通訓大夫行掌樂院僉正知製敎臣任章。

通訓大夫行掌樂院僉正臣李卿雲。

通訓大夫行掌樂院僉正臣尹訒。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護軍知製敎臣鄭道。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護軍知製敎臣趙濈。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護軍知製敎臣柳潚。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護軍臣李士慶。

禦侮將軍行忠佐衛副護軍臣李忠養。

記注官

[編輯]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臣金瑬。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臣尹讓。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世子侍講院文學臣柳活。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臣睦大欽。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臣閔有慶。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臣柳汝恪。

通訓大夫行世子侍講院文學知製敎臣洪霶。

通訓大夫行世子侍講院文學知製敎臣金中淸。

通訓大夫行戶曹正郞臣辛義立。

通訓大夫行戶曹正郞臣尹重三。

通訓大夫行戶曹正郞臣邊應垣。

通訓大夫行戶曹正郞臣李重繼。

通訓大夫行戶曹正郞臣羅紉。

通訓大夫行禮曹正郞臣申慄。

通訓大夫行禮曹正郞臣尹絅。

通訓大夫行禮曹正郞知製敎臣南以俊。

通訓大夫行禮曹正郞臣朴守緖。

通訓大夫行禮曹正郞臣黃敬中。

通訓大夫行禮曹正郞臣朴大夏。

通訓大夫行禮曹正郞臣郭天豪。

通訓大夫行禮曹正郞臣全湜。

通訓大夫行兵曹正郞知製敎臣吳翊。

通訓大夫行兵曹正郞知製敎臣高用厚。

通訓大夫行兵曹正郞臣李馨遠。

通訓大夫行兵曹正郞臣琴𢢜。

通訓大夫行兵曹正郞臣權昕。

通訓大夫行兵曹正郞臣李植立。

通訓大夫行兵曹正郞臣任碩齡。

通訓大夫行兵曹正郞臣李涏。

中直大夫行兵曹正郞臣李景稷。

朝散大夫行兵曹正郞知製敎臣許實。

朝奉大夫行刑曹正郞臣李涵一。

通德郞行兵曹正郞臣李芬。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直講知製敎臣朴曾賢。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直講臣尹安國。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直講臣朴東望。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直講臣林健。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直講臣朴榟。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直講臣林𢢜。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直講臣李成祿。

朝散大夫行成均館直講臣金質幹。

通德郞成均館直講臣曺明勗。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司直臣李馪。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司直臣徐景雨。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副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臣李埁。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副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世子侍講院文學臣任性之。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司直知製敎臣鄭遵。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司直臣崔應虛。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司直知製敎臣韓玉。

禦侮將軍行虎賁衛副司直臣金壽賢。

保功將軍行忠武衛副司直臣丁好寬。

昭威將軍行忠武衛副司直臣李厚。

記事官

[編輯]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臣宋馹。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臣柳汝恆。

通訓大夫行吏曹佐郞知製敎臣趙有道。

通訓大夫行世子侍講院司書知製敎臣趙存道。

通訓大夫行世子侍講院司書臣金克成。

通訓大夫行世子侍講院司書知製敎臣孫倜。

通訓大夫行禮曹佐郞知製敎臣黃益中。

通訓大夫行兵曹佐郞臣姜弘重。

通訓大夫行兵曹佐郞臣尹知養。

通訓大夫行刑曹佐郞臣鄭弘遠。

中直大夫行禮曹佐郞臣洪堯儉。

中訓大夫行兵曹佐郞知製敎臣丁好恕。

朝奉大夫行禮曹佐郞臣金大德。

朝奉大夫行禮曹佐郞臣琴愷。

朝奉大夫行兵曹佐郞臣李德一。

通德郞行兵曹佐郞知製敎臣睦取善。

通善郞行禮曹佐郞臣安璥。

通善郞行兵曹佐郞臣趙翼。

奉訓郞行戶曹佐郞知製敎臣朴自凝。

奉訓郞行兵曹佐郞臣洪瑋。

承訓郞禮曹佐郞臣金鑑。

宣敎郞守禮曹佐郞臣李聖求。

宣務郞守刑曹佐郞臣蔡承先。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典籍臣宋克訒。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典籍知製敎臣朴𥶇。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典籍知製敎臣朴思齊。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典籍臣李邃。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典籍知製敎臣李昌後。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典籍臣鄭大海。

通訓大夫行成均館典籍臣金聲發。

中直大夫行成均館典籍臣曺挺立。

奉正大夫行成均館典籍臣安璹。

朝散大夫行成均館典籍知製敎臣韓仁及。

通德郞行成均館典籍臣尹民逸。

通善郞行成均館典籍臣申得淵。

奉直郞行成均館典籍知製敎臣李敬輿。

承義郞成均館典籍臣李熽。

宣務郞守成均館典籍臣蔡謙吉。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司果知製敎臣吳煥。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司果臣朴汝樑。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司果知製敎臣李慶倬。

禦侮將軍行忠武衛司果臣安應亨。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司果臣成時憲。

禦侮將軍行忠武衛司果臣韓明勗。

禦侮將軍行忠武衛司果臣姜繗。

禦侮將軍行忠武衛司果臣李昌廷。

禦侮將軍行忠武衛司果臣趙纘韓。

禦侮將軍行忠武衛司果臣李景顔。

保功將軍行忠佐衛司果臣李弘望。

定略將軍行忠武衛司果臣趙國賓。

宣略將軍行忠武衛司果臣鄭世美。

宣略將軍行義興衛司果臣朴來章。

果毅校尉行忠佐衛司果臣鄭雲湖。

果毅校尉行忠武衛司果臣尹知敬。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副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臣洪命元。

通訓大夫行弘文館副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臣韓詠。

朝散大夫行弘文館副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臣黃德符。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司果臣柳瀹。

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司果知製敎臣吳汝橃。

定略將軍行忠武衛副司果臣金致遠。

通訓大夫行藝文館奉敎臣吳汝檼。

奉直郞行藝文館奉敎臣李潤雨。

奉直郞行藝文館奉敎臣柳韡。

奉訓郞行藝文館奉敎臣李茳。

承議郞行藝文館奉敎臣鄭廣敬。

承訓郞行藝文館奉敎臣洪敬纘。

承訓郞行藝文館奉敎臣權倜。

務功郞藝文館奉敎臣權盡己。

務功郞藝文館奉敎臣尹聖任。

務功郞藝文館奉敎兼世子侍講院說書臣南省身。

朝散大夫行藝文館待敎兼世子侍講院說書臣南溟羽。

通善郞行藝文館待敎兼世子侍講院說書臣李之華。

承議郞行藝文館待敎兼世子侍講院說書臣李偉卿。

奉正大夫行藝文館檢閱臣李慶益。

朝奉大夫行藝文館檢閱臣韓定國。

朝奉大夫行藝文館檢閱臣韓昅。

朝奉大夫行藝文館檢閱臣趙裕善。

通德郞行藝文館檢閱臣吳益煥。

承議郞行藝文館檢閱臣曺挺生。

宣務郞行藝文館檢閱臣徐國楨。

宣務郞行藝文館檢閱臣金奏夏。

萬曆四十四年十一月日進。計一百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