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菜之三
菜之二 ◄ | 本草綱目 菜之三 |
► 果之一 |
菜之三 ( 菜類一十一種)
[編輯]茄
[編輯](音伽。宋《開寶》)
【釋名】
落蘇(《拾遺》)、崑崙瓜(《御覽》)、草鱉甲。
頌曰︰按段成式雲︰茄音加,乃蓮莖之名。今呼茄菜,其音若伽,未知所自也。
時珍曰︰陳藏器《本草》雲︰茄,一名落蘇。名義未詳。按︰《五代貽子錄》作酪酥,蓋以其味如酥酪也,於義似通。杜寶《拾遺錄》雲︰隋煬帝改茄曰崑崙紫瓜。又王隱君《養生主論》治瘧方用乾茄,諱名草鱉甲。蓋以鱉甲能治寒熱,茄亦能治寒熱故爾。
【集解】
頌曰︰茄子處處有之。其類有數種︰紫茄、黃茄,南北通有;白茄、青水茄,惟北土有之。入藥多用黃茄,其餘惟可作菜茹爾。江南一種藤茄,作蔓生,皮薄似壺盧,亦不聞中藥。
宗奭曰︰新羅國出一種茄,形如雞子,淡光微紫色,蒂長味甘。今中國已遍有之。
時珍曰︰茄種宜於九月黃熟時收取,洗淨曝乾,至二月下種移栽。株高二、三尺,葉大如掌。
自夏至秋,開紫花,五瓣相連,五棱如縷,黃蕊綠蒂,蒂包其茄。茄中有瓤,瓤中有子,子如脂麻。其茄有團如栝蔞者,長四、五寸者。有青茄、紫茄、白茄。白茄亦名銀茄,更勝青者。諸茄至老皆黃,蘇頌以黃茄爲一種,似未深究也。王禎《農書》雲︰一種渤海茄,白色而堅實。一種番茄,白而扁,甘脆不澀,生熟可食。一種紫茄,色紫,蒂長味甘。一種水茄,形長味甘,可以止渴。《洪容齋隨筆》雲︰浙西常茄皆皮紫,其白者爲水茄;江西常茄皆皮白,其紫者爲水茄。亦一異也。劉恂《嶺表錄》異雲︰交嶺茄樹,經冬不凋,有二、三年漸成大樹者,其實如瓜也。茄葉摘布路上,以灰圍之,則子必繁,謂之嫁茄。
茄子
【氣味】
甘,寒,無毒。
志曰︰凡久冷人不可多食,損人動氣,發瘡及痼疾。
李鵬飛曰︰秋後食,多損目。
時珍曰︰按︰《生生編》雲︰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女人能傷子宮也。
【主治】
寒熱,五臟勞(孟詵)。治溫疾傳屍勞氣。醋摩,敷腫毒(大明)。老裂者燒灰,治乳裂(震亨)。散血止痛,消腫寬腸(時珍)。
【發明】
宗奭曰︰蔬圃中惟此無益。《開寶本草》並無主治,只說損人。後人雖有處治之法,終與正文相失。圃人又下於暖處,濃加糞壤,遂於小滿前後求貴價以售。既不以時,損人益多。不時不食,烏可忽也。
震亨曰︰茄屬土,故甘而喜降,大腸易動者忌之。老實治乳頭裂,茄根煮湯漬凍瘡,折蒂燒灰治口瘡,俱獲奇效,皆甘以緩火之意也。
時珍曰︰段成式《酉陽雜俎》言茄濃腸胃,動氣發疾。蓋不知茄之性滑,不濃腸胃也。
【附方】
舊六,新十。
婦人血黃︰黃茄子竹刀切,陰乾爲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摘玄方》)。
腸風下血︰經霜茄連蒂,燒存性,爲末。每日空心溫酒服二錢匕。(《靈苑方》)。
久患下血︰大茄種三枚,每用一枚,濕紙包煨熟,安瓶內,以無灰酒一升半沃之,蠟紙封閉三日,去茄暖飲。(《普濟方》)。
腹內鱉症︰陳醬茄兒燒存性,入麝香、輕粉少許,脂調貼之。(《壽域方》)。
卵 偏墜︰用雙蒂茄子懸於房門上,出入用眼視之。茄蔫所患亦蔫,茄乾亦乾矣。又法︰用雙茄懸門上,每日抱兒視之,二、三次釘針於上,十餘日消矣。(劉松石《保壽堂方》)。
大風熱痰︰用黃老茄子大者不計多少,以新瓶盛,埋土中,經一年盡化爲水,取出入苦參末,同丸梧子大。食已及臥時酒下三十丸,甚效。此方出江南人傳。(蘇頌《圖經本草》)。
腰腳拘攣,腰腳風血積冷,筋急拘攣疼痛者︰取茄子五十斤切洗,以水五斗煮取濃汁,濾去滓,更入小鐺中,煎至一斗以來,即入生粟粉同煎,令稀稠得所,取出搜和,更入麝香、硃砂末,同丸如梧子大。每旦用秫米酒送下三十丸,近暮再服,一月乃瘥。男子、女人通用皆驗。(《圖經本草》)。
磕撲青腫︰老黃茄極大者,切片如一指濃,新瓦焙研爲末。欲臥時溫酒調服二錢匕,一夜消盡,無痕跡也。(《勝金》)。
墜損跌撲,散血止痛︰重陽日收老茄子百枚(去蒂四破切之),硝石十二兩(搗碎)。以不津器先鋪茄子一重,乃下硝石一重,如此間鋪令盡,以紙數層密封,安置淨處,上下以新磚承覆,勿犯地氣。至正月後取出,去紙兩重,日中曝之。逐日如此,至二、三月,度茄已爛,開瓶傾出,濾去滓,別入新器中,以薄綿蓋頭,又曝,至成膏乃可用。每以酒調半匙,空腹飲之,日再,惡血散則痛止而愈矣。若膏久乾硬,即以飯飲化動用之。(《圖經本草》)。
發背惡瘡︰用上方以酒服半匙,更以膏塗瘡口四圍,覺冷如冰雪,瘡乾便瘥。其有根本在膚腠者,亦可內消。(同上)。
熱毒瘡腫︰生茄子一枚,割去二分,去瓤二分,似罐子形,合於瘡上即消也。如已出膿,再用取瘥。(《聖濟總錄》)。
牙齒腫痛︰隔年糟茄,燒灰頻頻乾擦,立效。(《海上名方》)。
蟲牙疼痛︰黃茄種燒灰擦之,效。(《摘玄方》)。
喉痺腫痛︰糟茄或醬茄,細嚼咽汁。(《德生堂方》)。
婦人乳裂︰秋月冷茄子裂開者,陰乾燒存性研末,水調塗。(《補遺》方)
蒂
【主治】
燒灰,米飲服二錢,治腸風下血不止及血痔(吳瑞)。燒灰,治口齒瘡 。生切,擦癜風(時珍)。
【發明】
時珍曰︰治癜風,用茄蒂蘸硫、附末摻之,取其散血也。白癜用白茄蒂,紫癜用紫茄蒂,亦各從其類耳。
【附方】
新一。
風蛀牙痛︰茄蒂燒灰摻之。或加細辛末等分,日用之。(《仁存方》)
花
【主治】
金瘡牙痛(時珍)。
【附方】
新一。
牙痛︰秋茄花乾之,旋燒研塗痛處,立止。(《海上名方》)。
根及枯莖葉
【主治】
凍瘡皴裂,煮湯漬之,良(《開寶》)。
散血消腫,治血淋下血,血痢陰挺,齒 口蕈(時珍)。
【附方】
新九。
血淋疼痛︰茄葉熏乾爲末,每服二錢,溫酒或鹽湯下。隔年者尤佳。(《經驗良方》)。
腸風下血︰方同上,米飲下。
久痢不止︰茄根燒灰、石榴皮等分。爲末。以沙糖水服之。(《簡便單方》)
女陰挺出︰茄根燒存性,爲末。油調在紙上,捲筒安入內,一日一上。(《乾坤生意》)
口中生蕈︰用醋漱口,以茄母燒灰、飛鹽等分,米醋調稀,時時擦之。(《摘玄方》)
牙齒 痛︰茄根搗汁,頻塗之。陳茄樹燒灰敷之。先以露蜂房煎湯漱過。(《海上名方》)
牙痛取牙︰茄科以馬尿浸三日,曬炒爲末。每用點牙即落,真妙。(鮑氏方)
夏月趾腫,不能行走者︰九月收茄根懸檐下,逐日煎湯洗之。(《簡便》)。
苦茄
[編輯](《拾遺》)
【集解】
藏器曰︰苦茄野生嶺南。樹小有刺。
子
【主治】
醋摩,塗癰腫。根,亦可作湯浴。又主瘴氣(藏器)。
壺盧
[編輯](《日華》)
【釋名】
瓠瓜(《說文》)、匏瓜(《論語》)。
時珍曰︰壺,酒器也。盧,飲器也。此物各象其形,又可爲酒飯之器,因以名之。俗作葫蘆者,非矣。葫乃蒜名,蘆乃葦屬也。其圓者曰匏,亦曰瓢,因其可以浮水如泡、如漂也。
凡屬皆得稱瓜,故曰瓠瓜、匏瓜。古人壺、瓠、匏三名皆可通稱,初無分別。故孫 《唐韻》雲︰瓠音壺,又音護。瓠 ,瓢也。陶隱居《本草》作瓠 ,雲是瓠類也。許慎《說文》雲︰瓠,匏也。又雲︰瓢,瓠也。匏,大腹瓠也。陸璣《詩疏》雲︰壺,瓠也。又雲︰匏,瓠也。《莊子》雲︰有五石之瓠。諸書所言,其字皆當與壺同音。而後世以長如越瓜首尾如一者爲瓠(音護),瓠之一頭有腹長柄者爲懸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爲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爲壺,壺之細腰者爲蒲蘆,各分名色,迥異於古。以今參詳,其形狀雖各不同,而苗、葉、皮、子性味則一,故茲不復分條焉。懸瓠,今人所謂茶酒瓢者是也。蒲蘆,今之藥壺盧是也。
郭義恭《廣志》謂之約腹壺,以其腹有約束也。亦有大、小二種也。
【集解】
弘景曰︰瓠與冬瓜氣類同輩。又有瓠 ,亦是瓠類。小者名瓢,食之乃勝瓠。
此等皆利水道,所以在夏月食之,大約不及冬瓜也。
恭曰︰瓠與瓠 、冬瓜全非類例。三物苗、葉相似,而實形則異。瓠形似越瓜,長尺餘,頭尾相似,夏中便熟,秋末便枯。瓠 形狀大小非一,夏末始實,秋中方熟,取其爲器,經霜乃堪。瓠與甜瓠 體性相類,啖之俱勝冬瓜,陶言不及,乃是未悉。此等原種各別也。
時珍曰︰長瓠、懸瓠、壺盧、匏瓜、蒲盧,名狀不一,其實一類各色也。處處有之,但有遲早之殊。陶氏言瓠與冬瓜氣類同輩,蘇氏言瓠與瓠 全非類例,皆未可憑。數種並以正二月下種,生苗引蔓延緣。其葉似冬瓜葉而稍團,有柔毛,嫩時可食。故《詩》雲︰幡幡瓠葉,采之烹之。五、六月開白花,結實白色,大小長短,各有種色。瓤中之子,齒列而長,謂之瓠犀。竊謂壺匏之屬,既可烹曬,又可爲器。大者可爲瓮盎,小者可爲瓢樽,爲舟可以浮水,爲笙可以奏樂,膚瓤可以養豕,犀瓣可以澆燭,其利溥矣。
壺瓠
【氣味】
甘,平,滑,無毒。
恭曰︰甘冷。多食令人吐利。
扁鵲曰︰患腳氣虛脹冷氣者食之,永不除也。
【主治】
消渴惡瘡,鼻口中肉爛痛(思邈)。利水道(弘景)。消熱,服丹石人宜之(孟詵)。除煩,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石淋(大明)。
【發明】
時珍曰︰按︰《名醫錄》雲︰浙人食匏瓜,多吐瀉,謂之發暴。蓋此物以暑月壅成故也。惟與香 同食則可免。
【附方】
新一。
腹脹黃腫︰用亞腰壺盧連子燒存性,每服一個,食前溫酒下。不飲酒者,白湯下。十餘日見效。(《簡便方》)
葉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爲茹耐飢(思邈)。
蔓、須、花
【主治】
解毒(時珍)。
【附方】
新一。
預解胎毒︰七、八月,或三伏日,或中秋日,剪壺盧須如環子腳者,陰乾,於除夜煎湯浴小兒,則可免出痘。(唐瑤《經驗方》)
子
【主治】
齒齦或腫或露,齒搖疼痛,用八兩同牛膝四兩,每服五錢,煎水含漱,日三、四次(《御藥院方》)。
苦瓠
[編輯](《本經》下品)
【釋名】
苦匏(《國語》)、苦壺盧。
【集解】
《別錄》曰︰苦瓠生晉地。
弘景曰︰今瓠忽有苦者,如膽不可食,非別生一種也。又有瓠 ,亦是瓠類。
恭曰︰《本經》所論,都是苦瓠 爾。陶謂瓠中苦者,大誤矣。瓠中時有苦者,不入藥用,無所主療,亦不堪啖。瓠與瓠 ,原種各別,非甘者變爲苦也。
保升曰︰瓠即匏也。有甘、苦二種︰甘者大,苦者小。
機曰︰瓠壺有原種是甘,忽變爲苦者。俗謂以雞糞壅之,或牛馬踏踐則變爲苦。陶說亦有所見,未可盡非也。
時珍曰︰《詩》雲︰匏有苦葉。《國語》雲︰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皆指苦壺而言,即苦瓠也。瓠、壺同音,陶氏以瓠作護音釋之,所以不穩也。應劭《風俗通》雲︰燒穰可以殺瓠。或雲畜瓠之家不燒穰,種瓜之家不焚漆。物性相畏也。蘇恭言︰服苦瓠過分,吐利不止者,以黍穰灰汁解之。蓋取乎此。凡用苦瓠,須細理瑩淨無 翳者乃佳,不爾有毒。
瓤及子
【氣味】
苦,寒,有毒。
【主治】
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本經》)
利石淋,吐呀嗽囊結,疰蠱痰飲。又煮汁漬陰,療小便不通(蘇恭)。煎汁滴鼻中,出黃水,去傷冷鼻塞,黃膽(藏器)。
吐蛔蟲(大明)。治癰疽惡瘡,疥癬齲齒有蟲 者。又可製汞(時珍)。
【附方】
舊八,新十七。
急黃病︰苦瓠一枚,開孔,以水煮之,攪取汁,滴入鼻中。去黃水。(陳藏器)。
黃膽腫滿︰苦壺盧瓤如大棗許,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一時,取兩酸棗大,納兩鼻中,深吸氣,待黃水出良。又方︰用瓠瓤熬黃爲末,每服半錢,日一服,十日愈。然有吐者當詳之。(《傷寒類要》)。
大水脹滿,頭面洪大︰用瑩淨好苦瓠白瓤,捻如豆粒,以面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至午當出水一斗。二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二年內忌鹹物。(《外台》)
《聖惠》︰用苦壺盧瓤一兩,微炒爲末,每日粥飲服一錢。
通身水腫︰苦瓠膜(炒)二兩,苦葶藶五分,搗合丸小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水下止。
又用苦瓠膜五分,大棗七枚。搗丸。一服三丸,如人行十里許,又服三丸,水出更服一丸,即止。(並《千金方》)。
石水腹腫︰四肢皆瘦削。用苦瓠膜(炒)一兩,杏仁半兩(炒去皮尖),爲末,糊丸小豆大。每飲下十丸,日三,水下止。(《聖濟總錄》)。
水蠱洪腫︰苦瓠瓤一枚,水二升,煮至一升,煎至可丸,如小豆大,每米飲下十丸。待小便利,作小豆羹食。勿飲水。
小便不通,脹急者︰用苦瓠子三十枚(炒),螻蛄三個(焙),爲末,每冷水服一錢。(並《聖濟總錄》)。
小兒閃癖︰取苦瓠未破者,煮令熱,解開熨之。(陳藏器《本草》)。
風痰頭痛︰苦瓠膜取汁,以葦管灌入鼻中,其氣上沖腦門,須臾惡涎流下,其病立愈除根,勿以昏運爲疑。乾者浸汁亦效,其子爲末吹入亦效。年久頭風皆愈。(《普濟方》)。
鼻窒氣塞︰苦壺盧子爲末,醇酒浸之,夏一日,冬七日。日日少少點之。(《聖惠方》)。
眼目昏暗︰七月七日,取苦瓠白瓤絞汁一合,以酢二升,古錢七文,同以微火煎減半。
每日取沫納 中,神效。(《千金》)。
肉血翳︰秋間取小柄壺盧,或小藥壺盧,陰乾,於緊小處鋸斷,內挖一小孔如眼孔大。
遇有此病,將眼皮上下用手掙開,將壺盧孔合定。初雖甚痛苦,然瘀肉、血翳皆漸下,不傷睛也。(劉松石《經驗方》)。
齒 口臭︰苦瓠子爲末,蜜丸半棗大。每旦漱口了,含一丸,仍塗齒 上,涎出,吐去妙。(《聖惠方》)。
風蟲牙痛︰壺盧子半升。水五升,煎三升,含漱之。莖葉亦可。不過三度。(《聖惠方》)
惡瘡癬癩,十年不瘥者︰苦瓠一枚,煮汁搽之,日三度。(《肘後方》)
九 有孔︰苦瓠四枚,大如盞者,各穿一孔如指大,湯煮十數沸,取一竹筒長一尺,一頭插瓠孔中,一頭注瘡孔上,冷則易之,用遍乃止。(《千金方》)。
痔瘡腫痛︰苦壺盧、苦 菜煎湯,先熏後洗,乃貼熊膽、密陀僧、膽礬、片腦末,良。(《摘玄方》)。
下部懸癰︰擇人神不在日,空心用井華水調百藥煎末一碗服之。微利後,卻用秋壺盧(一名苦不老,生在架上而苦者)切片置瘡上,灸二七壯。肅端式病此連年,一灸遂愈。(《永類鈐方》)。
卒中蠱毒,或吐血,或下血,皆如爛肝者︰苦瓠一枚。水二升,煮一升服,立吐即愈。
又方︰用苦酒一升,煮令消,服之取吐,神驗。(《肘後方》)。
死胎不下︰苦壺盧燒存性,研末。每服一錢,空心熱酒下。(《海上名方》)。
耳出膿︰乾瓠子一分,黃連半錢,爲末。以綿先繳淨,吹入半字,日二次。(《聖惠方》)。
鼻中息肉︰苦壺盧子、苦丁香等分,入麝香少許,爲末。紙捻點之。(《聖惠方》)。
花
【主治】
一切 瘡,霜後收曝,研末敷之(時珍)。
蔓
【主治】
麻瘡,煎湯浴之即愈(時珍。出仇遠《稗史》)。
【附方】
新一。
小兒白禿︰瓠藤同裹鹽,荷葉煎濃汁洗,三、五次愈。(《總錄》)
敗瓢
[編輯](《綱目》)
【集解】
時珍曰︰瓢乃匏壺破開爲之者,近世方藥亦時用之,當以苦瓠者爲佳,年久者尤妙。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消脹殺蟲,治痔漏下血,崩中帶下赤白(時珍)。
【附方】
新六。
中滿鼓脹︰用三、五年陳壺盧瓢一個,以糯米一斗作酒,待熟,以瓢於炭火上炙熱,入酒浸之,如此三、五次,將瓢燒存性,研末。每服三錢,酒下,神效。(余居士《選奇方》)。
大便下血︰敗瓢(燒存性)、黃連等分。研末。每空心溫酒服二錢。(《簡便方》)。
赤白崩中︰舊壺盧瓢(炒存性)、蓮房( 存性)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熱水調服。
三服,有汗爲度,即止。甚者五服止,最妙。忌房事、發物、生冷。(《海上方》)。
腦漏流膿︰破瓢、白雞冠花、白螺螄殼(各燒存性)等分,血竭、麝香各五分,爲末。
以好酒灑濕熟艾,連藥揉成餅,貼在頂門上,以熨斗熨之,以愈爲度。(孫氏《集效方》)。
腋下瘤癭︰用長柄茶壺盧燒存性,研末搽之,以消爲度。一府校老嫗右腋生一瘤,漸長至尺許,其狀如長瓠子,久而潰爛。一方士教以此法用之,遂出水,消盡而愈。(《瀕湖集簡方》)。
湯火傷灼︰舊壺盧瓢,燒灰敷之。(同上)
冬瓜
[編輯](《本經》上品)
【校正】
今並入白瓜子。
【釋名】
白瓜(《本經》)、水芝(同上)、地芝(《廣雅》)。
志曰︰冬瓜經霜後,皮上白如粉塗,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而子云白瓜子也。
時珍曰︰冬瓜,以其冬熟也。又賈思勰雲︰冬瓜正二、三月種之。若十月種者,結瓜肥好,乃勝春種。則冬瓜之名或又以此也。
《別錄》曰︰冬瓜,原附於《本經》瓜子之下。宋《開寶本草》加作白瓜子,復分白冬瓜爲《別錄》一種。遂致諸注辯說紛紛,今並爲一。
【集解】
《別錄》曰︰白瓜子生嵩高平澤,冬瓜仁也。八月採之。
頌曰︰今處處園圃蒔之。其實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長,皮濃而有毛,初生正青綠,經霜則白粉。人家多藏蓄彌年,作菜果。入藥須霜後取,置之經年,破出核洗,燥乃擂取仁用之。亦堪單作服餌。
時珍曰︰冬瓜三月生苗引蔓,大葉團而有尖,莖葉皆有刺毛。六、七月開黃花,結實大者徑尺餘,長三、四尺,嫩時綠色有毛,老則蒼色有粉,其皮堅濃,其肉肥白。其瓤謂之瓜練,白虛如絮,可以浣練衣服。其子謂之瓜犀,在瓤中成列。霜後取之,其肉可煮爲茹,可蜜爲果。其子仁亦可食。蓋兼蔬、果之用。凡收瓜忌酒、漆、麝香及糯米,觸之必爛。
白冬瓜
【氣味】
甘,微寒,無毒。
弘景曰︰冷利。
【主治】
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別錄》)。
搗汁服,止消渴煩悶,解毒(弘景)。益氣耐老,除心胸滿,去頭面熱(孟詵)。消熱毒癰腫。切片摩痱子,甚良(大明)。利大小腸,壓丹石毒(蘇頌)。
【發明】
詵曰︰熱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煮食練五臟,爲其下氣故也。欲得體瘦輕健者,則可長食之;若要肥,則勿食也。
宗奭曰︰凡患發背及一切癰疽者,削一大塊置瘡上,熱則易之,分散熱毒氣甚良。
震亨曰︰冬瓜,性走而急。寇氏謂其分散熱毒氣,蓋亦取其走而性急也。久病者、陰虛者忌之。孫真人言︰九月勿食,令人反胃。須被霜食之乃佳。
詵曰︰取瓜一顆,和桐葉與豬食之,一冬更不要與諸物食,自然不飢,長三、四倍也。
【附方】
舊七,新七。
積熱消渴︰白瓜去皮,每食後吃三、二兩,五七度良。(孟詵《食療》)。
消渴不止︰冬瓜一枚削皮,埋濕地中,一月取出,破開取清水日飲之。或燒熟絞汁飲之。(《聖濟總錄》)。
消渴骨蒸︰大冬瓜一枚去瓤,入黃連末填滿,安瓮內,待瓜消盡,同研,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煎冬瓜湯下。(《經驗》)。
產後痢渴︰久病津液枯竭,四肢浮腫,口舌乾燥。用冬瓜一枚,黃土泥濃五寸,煨熟絞汁飲。亦治傷寒痢渴。(《古今錄驗》)。
小兒渴利︰冬瓜汁飲之。(《千金》)。
小兒 病,寒熱如疳︰用冬瓜、 蓄各四兩,水二升,煎湯浴之。(《千金方》)。
嬰孩寒熱︰冬瓜炮熟,絞汁飲。(《子母秘錄》)。
水病危急︰冬瓜不拘多少,任意吃之,神效無比。(《兵部手集》)。
十種水氣,浮腫喘滿︰用大冬瓜一枚,切蓋去瓤,以赤小豆填滿,蓋合簽定,以紙筋泥固濟,曬乾,用糯糠兩大籮,入瓜在內,煨至火盡,取出切片,同豆焙乾爲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煎冬瓜子湯下,日三服,小便利爲度。(《楊氏家藏方》)。發背欲死︰冬瓜,截去頭,合瘡上。瓜爛,截去更合之。瓜未盡,瘡已小斂矣。乃用膏貼之。(《肘後方》)。
痔瘡腫痛︰冬瓜煎湯洗之。(《袖珍方》)。
馬汗入瘡︰乾冬瓜燒研,洗淨敷之。
食魚中毒︰冬瓜汁飲之,良。(《短劇方》)。
面黑令白︰冬瓜一個,竹刀去皮切片,酒一升半,水一升,煮爛濾去滓,熬成膏,瓶收。
每夜塗之。(《聖濟總錄》)
瓜練(瓤也)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絞汁服,止煩躁熱渴,利小腸,治五淋,壓丹石毒(甄權)。
洗面澡身,去 ,令人悅澤白皙(時珍)。
【附方】
新二。
消渴煩亂︰冬瓜瓤(乾者)一兩,水煎飲。(《聖惠方》)。
水腫煩渴︰小便少者。冬瓜白瓤,水煎汁,淡飲之。(《聖濟總錄》)
白瓜子
《別錄》曰︰冬瓜仁也。八月採之。
【正誤】
恭曰︰此甘瓜也。甘字似白字,後人誤寫耳。當改從甘字。
志曰︰《本草》注︰白瓜子,冬瓜仁也。蘇氏所言,殊爲孟浪。且甘瓜即甜瓜,亦有青、白二種。其子色黃,主療與冬瓜全異。但冬瓜經霜有白衣,其子亦白,白瓜之號因斯而得。
況諸方惟用冬瓜子,不見用甘瓜子者。蘇說不可憑也。
【氣味】
甘,平,無毒。
《別錄》曰︰寒。久服寒中。
【主治】
令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飢。久服,輕身耐老(《本經》)。除煩滿不樂。可作面脂(《別錄》)。去皮膚風及黑 ,潤肌膚(大明)。治腸癰(時珍)。
【發明】
頌曰︰冬瓜仁,亦堪單作服餌。又研末作湯飲,及作面脂藥,並令人顏色光澤。
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七月,采瓜犀以爲面脂。即瓜瓣也。亦堪作澡豆。
宗奭曰︰服食方亦稀用之。
【附方】
舊四,新四。
服食法︰取冬瓜仁七升,以絹袋盛,投三沸湯中,須臾取曝乾,如此三度,又與清苦酒漬之一宿,曝乾爲末,日服方寸匕。令人肥悅明目,延年不老。又法︰取子三五升,去皮爲丸,空心日服三十丸。令人白淨如玉。(孟詵《食療》)。
補肝明目,治男子五勞七傷,明目。用冬瓜仁,方同上。(《外台秘要》)。悅澤面容︰白瓜仁五兩,桃花四兩,白楊皮二兩,爲末。食後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欲白加瓜仁,欲紅加桃花。三十日面白,五十日手足俱白。一方有橘皮,無楊皮。(《肘後方》)。多年損傷,不瘥者︰瓜子末,溫酒服之。(孫真人方)。
消渴不止,小便多︰用乾冬瓜子、麥門冬、黃連各二兩,水煎飲之。冬瓜苗葉俱治消渴,不拘新乾。(《摘玄方》)。
男子白濁︰陳冬瓜仁炒爲末,每空心米飲服五錢。(《救急易方》)。
女子白帶︰方同上。
瓜皮
【主治】
可作丸服,亦入面脂(蘇頌)。主驢馬汗入瘡腫痛,陰乾爲末塗之。又主折傷損痛(時珍)。
【附方】
新二。
跌撲傷損︰用乾冬瓜皮一兩,真牛皮膠一兩,銼入鍋內炒存性,研末。
每服五錢,好酒熱服。仍飲酒一甌,濃蓋取微汗。其痛即止,一宿如初,極效。(《摘玄方》)。
損傷腰痛︰冬瓜皮燒研,酒服一錢。(《生生編》)
葉
【主治】
治腫毒,殺蜂,療蜂叮(大明)。
主消渴,瘧疾寒熱。又焙研,敷多年惡瘡(時珍)。
【附方】
新一。
積熱瀉痢︰冬瓜葉嫩心,拖面煎餅食之。(《海上名方》)
藤
【主治】
燒灰,可出繡黥。煎湯,洗黑 並瘡疥(大明)。搗汁服,解木耳毒。煎水,洗脫肛。燒灰,可淬銅、鐵,伏砒石(時珍)。
南瓜
[編輯](《綱目》)
【集解】
時珍曰︰南瓜種出南番,轉入閩、浙,今燕京諸處亦有之矣。三月下種,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餘丈,節節有根,近地即著。其莖中空。其葉狀如蜀葵而大如荷葉。八、九月開黃花,如西瓜花。結瓜正圓,大如西瓜,皮上有棱如甜瓜。一本可結數十顆,其色或綠或黃或紅。經霜收置暖處,可留至春。其子如冬瓜子。其肉厚色黃,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食,味如山藥。同豬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按︰王禎《農書》雲︰浙中一種陰瓜,宜陰地種之。秋熟色黃如金,皮膚稍濃,可藏至春,食之如新。疑此即南瓜也。
【氣味】
甘,溫,無毒。
時珍曰︰多食發腳氣、黃膽。不可同羊肉食,令人氣壅。
【主治】
補中益氣(時珍)。
越瓜
[編輯](宋《開寶》)
【釋名】
梢瓜(《食物》)、菜瓜。
時珍曰︰越瓜以地名也,俗名梢瓜,南人呼爲菜瓜。
【集解】
藏器曰︰越瓜生越中。大者色正白。越人當果食之,亦可糟藏。
時珍曰︰越瓜南北皆有。二、三月下種生苗,就地引蔓,青葉黃花,並如冬瓜花葉而小。
夏秋之間結瓜,有青、白二色,大如瓠子。一種長者至二尺許,俗呼羊角瓜。其子狀如胡瓜子,大如麥粒。其瓜生食,可充果、蔬,醬、豉、糖、醋藏浸皆宜,亦可作菹。
【氣味】
甘,寒,無毒。
詵曰︰生食多冷中動氣,令人心痛,臍下症結,發諸瘡。又令人虛弱不能行,不益小兒。
天行病後不可食。又不得與牛乳酪及 同食。
時珍曰︰按︰蕭子真雲︰菜瓜能暗人耳目。觀驢馬食之即眼爛,可知矣。
【主治】
利腸胃,止煩渴(《開寶》)。利小便,去煩熱,解酒毒,宣泄熱氣。燒灰,敷口吻瘡及陰莖熱瘡(藏器)。和飯作 ,久食益腸胃(《心鏡》)。
胡瓜
[編輯](宋《嘉 》)
【釋名】
黃瓜。
藏器曰︰北人避石勒諱,改呼黃瓜,至今因之。
時珍曰︰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按︰杜寶《拾遺錄》雲︰隋大業四年避諱,改胡瓜爲黃瓜。與陳氏之說微異。今俗以《月令》王瓜生即此,誤矣。王瓜,土瓜也。見草部。
【集解】
時珍曰︰胡瓜處處有之。正、二月下種,三月生苗引蔓。
葉如冬瓜葉,亦有毛。四五月開黃花,結瓜圍二、三寸,長者至尺許,青色,皮上有如疣子,至老則黃赤色。其子與菜瓜子同。一種五月種者,霜時結瓜,白色而短,並生熟可食,兼蔬 之用,糟醬不及菜瓜也。
【氣味】
甘,寒,有小毒。
詵曰︰不可多食,動寒熱,多瘧病,積瘀熱,發疰氣,令人虛熱上逆少氣,損陰血,發瘡疥腳氣,虛腫百病。天行病後,不可食之。小兒切忌,滑中生疳蟲。不可多用醋。
【主治】
清熱解渴,利水道(寧原)。
【附方】
舊一,新六。
小兒熱痢︰嫩黃瓜同蜜食十餘枚,良。(《海上名方》)。
水病肚脹,四肢浮腫︰用胡瓜一個破開,連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至爛,空心俱食之,須臾下水也。(《千金髓》)。
小兒出汗︰香瓜丸︰用黃連、胡黃連、黃柏、川大黃(煨熟)、鱉甲(醋炙)、柴胡、蘆薈、青皮等分爲末。用大黃瓜黃色者一個,割下頭,填藥至滿,蓋定簽住,慢火煨熟,同搗爛,入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大者五、七丸至十丸,食後新水下。(錢乙《小兒方》)。
咽喉腫痛︰老黃瓜一枚去子,入消填滿,陰乾爲末。每以少許吹之。(《醫林集要》)。
杖瘡 腫︰六月六日,取黃瓜入瓷瓶中,水浸之。每以水掃於瘡上,立效。(《醫林集要》)。
火眼赤痛︰五月取老黃瓜一條,上開小孔,去瓤,入芒硝令滿,懸陰處,待消透出刮下,留點眼甚效。(《壽域神方》)。
湯火傷灼︰五月五日,掐黃瓜入瓶內封,掛檐下,取水刷之,良。(《醫方摘要》)。
葉
【氣味】
苦,平,有小毒。
【主治】
小兒閃癖,一歲用一葉,生 攪汁服,得吐、下良(藏器)。
根
【主治】
搗敷狐刺毒腫(大明)。
絲瓜
[編輯](《綱目》)
【釋名】
天絲瓜(《本事》)、天羅(《事類合璧》)、布瓜(同上)、蠻瓜(《本事》)、魚 。
時珍曰︰此瓜老則筋絲羅織,故有絲羅之名。昔人謂之魚 ,或雲虞刺。始自南方來,故曰蠻瓜。
【集解】
時珍曰︰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爲常蔬。
二月下種,生苗引蔓,延樹竹,或作棚架。其葉大於蜀葵而多丫尖,有細毛刺,取汁可染綠。其莖有棱。六、七月開黃花,五出,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黃。其瓜大寸許,長一、二尺,甚則三、四尺,深綠色,有皺點,瓜頭如鱉首。嫩時去皮,可烹可曝,點茶充蔬。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紐如織成,經霜乃枯,惟可藉靴履,滌釜器,故村人呼爲洗鍋羅瓜。內有隔,子在隔中,狀如栝蔞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葉、卷須,皆可食也。
瓜
【氣味】
甘,平,無毒。
入藥用老者。
【主治】
痘瘡不快,枯者燒存性,入硃砂研末,蜜水調服,甚妙(震亨)。煮食,除熱利腸。老者燒存性服,去風化痰,涼血解毒,殺蟲,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黃積,疝痛卵腫,血氣作痛,癰疽瘡腫,齒 ,痘疹胎毒(時珍)。暖胃補陽,固氣和胎(《生生編》)。
【發明】
穎曰︰絲瓜本草諸書無考,惟痘瘡及腳癰方中燒灰用之,亦取其性冷解毒耳。
時珍曰︰絲瓜老者,筋絡貫串,房隔聯屬。故能通人脈絡臟腑,而去風解毒,消腫化痰,祛痛殺蟲,及治諸血病也。
【附方】
新二十八。
痘瘡不快,初出或未出,多者令少,少者令稀︰老絲瓜(近蒂三寸)連皮燒存性,研末,砂糖水服。(《直指》)。
癰疽不斂,瘡口太深︰用絲瓜搗汁頻抹之。(《直指方》)。
風熱腮腫︰絲瓜燒存性,研末,水調搽之。(《嚴月軒方》)。
肺熱面瘡︰苦絲瓜、牙皂莢並燒灰,等分,油調搽。(《摘玄方》)。
玉莖瘡潰︰絲瓜連子搗汁,和五倍子末,頻搽之。(丹溪方)。
坐板瘡疥︰絲瓜皮焙乾爲末,燒酒調搽之。(《攝生衆妙方》)。
天泡濕瘡︰絲瓜汁調辰粉,頻搽之。
手足凍瘡︰老絲瓜燒存性,和臘豬脂塗之。(《海上方》)。
肛門酒痔︰絲瓜燒存性,研末,酒服二錢。(《嚴月軒方》)。
痔漏脫肛︰絲瓜燒灰、多年鍛石、雄黃各五錢爲末,以豬膽、雞子清及香油和調,貼之,收上乃止。(孫氏《集效方》)。
腸風下血︰霜後乾絲瓜燒存性,爲末,空心酒服二錢。一名蠻瓜,一名天羅,一名天絲瓜是矣。(許叔微《本事方》)。
下血危篤不可救者︰絲瓜(即天羅)一個(燒存性),槐花減半。爲末,每空心米飲服二錢。(《普濟方》)。
酒痢便血,腹痛,或如魚腦五色者︰乾絲瓜一枚(連皮燒研),空心酒服二錢。一方煨食之。俗名魚 是也。(《經驗良方》)。
血崩不止︰老絲瓜(燒灰)、棕櫚(燒灰)等分,鹽酒或鹽湯服。(《奇效良方》)。
經脈不通︰乾絲瓜一個爲末,用白鴿血調成餅,曬乾研末。每服二錢,空心酒下。先服四物湯三服。(《海上名方》)。
乳汁不通︰絲瓜連子燒存性研。酒服一、二錢,被覆取汗即通。(《簡便單方》)。
乾血氣痛,婦人血氣不行,上沖心膈,變爲乾血氣者︰用絲瓜一枚(燒存性),空心溫酒服。(《壽域神方》)。
小腸氣痛,繞臍沖心︰連蒂老絲瓜燒存性,研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甚者不過二、三服即消。卵腫偏墜︰絲瓜架上初結者,留下,待瓜結盡葉落取下,燒存性爲末,煉蜜調成膏,每晚好酒服一匙。如在左左睡,在右右睡。(劉松石《保壽堂方》)。
腰痛不止︰天羅布瓜子仁炒焦,擂酒熱服,以渣炒熱敷之。(熊氏《補遺》)。
喉閉腫痛︰天羅瓜研汁灌之。(《普濟》)。
卒然中風︰防風、荊芥一兩,升麻半兩,薑三片,水一盞,煎半盞,以絲瓜子研,取漿半盞,和勻灌之。如手足麻癢,以羌活煎湯洗之。(唐瑤《經驗方》)。
化痰止嗽︰天羅(即絲瓜),燒存性爲末。
棗肉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化下。(《攝生衆妙方》)。
風蟲牙痛︰經霜乾絲瓜燒存性爲末,擦之。(《直指方》)。
風氣牙痛,百藥不效者用此,大能去風,惟蛀牙不效。天羅(即生絲瓜)一個,擦鹽火燒存性,研末頻擦,涎盡即愈。腮腫,以水調貼之。
馬敏叔雲︰此乃嚴月軒家傳屢效之方,一試即便可睡也。
食積黃膽︰絲瓜連子燒存性,爲末。每服二錢,因面得病麵湯下,因酒得病溫酒下,連進數服愈。(《衛生易簡方》)。
小兒浮腫︰天羅、燈草、蔥白等分,煎濃汁服,並洗之。(《普濟方》)。
水蠱腹脹︰老絲瓜去皮一枚(剪碎),巴豆十四粒,同炒,豆黃去豆,以瓜同陳倉米再炒熟,去瓜,研米爲末,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湯下。蓋米收胃氣,巴豆逐水,絲瓜象人脈絡,借其氣以引之也。此乃元時杭州名醫宋會之之方。(鮮于樞《鉤玄》)。
葉
【主治】
癬瘡,頻 摻之。療癰疽疔腫卵 (時珍)。
【附方】
新六。
蟲癬︰清晨采露水絲瓜葉七片,逐片擦七下,如神。忌雞、魚、發物。(《攝生衆妙方》)。
陰子偏墜︰絲瓜葉(燒存性)三錢,雞子殼(燒灰)二錢,溫酒調服。(余居士《選奇方》)
頭瘡生蛆,頭皮內時有蛆出︰以刀切破,擠絲瓜葉汁搽之。蛆出盡,絕根。(小山《怪証方》)。
湯火傷灼︰絲瓜葉焙研,入辰粉一錢,蜜調搽之。生者搗敷。一日即好也。(《海上名方》)。
魚臍疔瘡︰絲瓜葉(即虞刺葉也)、連鬚蔥白、韭菜等分,同入石缽內,研爛取汁,以熱酒和服。以渣貼腋下,病在左手貼左腋,右手貼右腋;病在左腳貼左胯,右腳,貼右胯;在中貼心、臍。用帛縛住,候肉下紅線處皆白則散矣。如有潮熱,亦用此法。卻令人抱住,恐其顫倒則難救矣。(危氏《得效方》)。
刀瘡神藥︰古鍛石、新鍛石、絲瓜根葉(初種放兩葉者)、韭菜根各等分,搗一千下作餅,陰乾爲末,擦之。止血定痛生肌,如神效。侍御蘇海峰所傳。(董炳《集驗方》)
藤根
【氣味】
同葉。
【主治】
齒 腦漏,殺蟲解毒(時珍)。
【附方】
新八。
預解痘毒︰五六月取絲瓜蔓上卷須陰乾,至正月初一日子時,用二兩半煎湯(父母只令一人知),溫浴小兒身面上下,以去胎毒,永不出痘,縱出亦少也。(《體仁匯編》)。
諸瘡久潰︰絲瓜老根熬水掃之,大涼即愈。(《應驗方》)。
喉風腫痛︰絲瓜根,以瓦瓶盛水浸,飲之。(《海上名方》)。
腦崩流汁,鼻中時時流臭黃水,腦痛,名控腦砂,有蟲食腦中也︰用絲瓜藤近根三、五尺,燒存性。每服一錢,溫酒下,以愈爲度。(《醫學正傳》)。
牙宣露痛《海上妙方》︰用絲瓜藤陰乾,臨時火 存性,研搽即止,最妙。《惠生堂方》︰用絲瓜藤一握,川椒一撮,燈心一把,水煎濃汁,漱吐,其痛立住如神。咽喉骨鯁︰七月七日,取絲瓜根陰乾,燒存性。每服二錢,以原鯁物煮湯服之。(筆峰《雜興》)。
腰痛不止︰絲瓜根燒存性,爲末。每溫酒服二錢,神效甚捷。(鄧筆峰《雜興》)。
【附錄】
天羅勒(《拾遺》)。藏器曰︰生江南平地。主溪毒, 碎敷之。
時珍曰︰陳氏注此不詳。又江南呼絲瓜爲天羅,疑即此物,然無的據,姑附之。
苦瓜
[編輯](《救荒》)
【釋名】
錦荔枝(《救荒》)、癩葡萄。
時珍曰︰苦以味名。瓜及荔枝、葡萄,皆以實及莖、葉相似得名。
【集解】
周定王曰︰錦荔枝即癩葡萄,蔓延草木。莖長七、八尺,莖有毛澀。葉似野葡萄,而花又開黃花。實大如雞子,有皺紋,似荔枝。
時珍曰︰苦瓜原出南番,今閩、廣皆種之。五月下子,生苗引蔓,莖葉卷須,並如葡萄而小。七、八月開小黃花,五瓣如碗形。結瓜長者四、五寸,短者二、三寸,青色,皮上痱如癩及荔枝殼狀,熟則黃色自裂,內有紅瓤裹子。瓤味甘可食。其子形扁如瓜子,亦有痱。南人以青皮煮肉及鹽醬充蔬,苦澀有青氣。按︰費信《星槎勝覽》雲︰蘇門答剌國一等瓜,皮若荔枝,未剖時甚臭如爛蒜,剖開如囊,味如酥,香甜可口。疑此即苦瓜也。
瓜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時珍《生生編》)。
子
【氣味】
苦、甘,無毒。
【主治】
益氣壯陽(時珍)。
菜之四 (水菜類六種)
[編輯]紫菜
[編輯](《食療》)
【釋名】
紫䓴(音軟)。
【集解】
詵曰︰紫菜生南海中,附石。正青色,取而乾之則紫色。
時珍曰︰閩、越海邊悉有之。大葉而薄。彼人 成餅狀,曬乾貨之,其色正紫,亦石衣之屬也。
【氣味】
甘,寒,無毒。
藏器曰︰多食令人腹痛發氣,吐白沫。飲熱醋少許,即消。
【主治】
熱氣煩塞咽喉,煮汁飲之(孟詵)。病癭瘤腳氣者,宜食之(時珍)。
【發明】
震亨曰︰凡癭結積塊之疾,宜常食紫菜,乃鹹能軟堅之義。
石蒪
[編輯](《拾遺》)
【校正】
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
藏器曰︰石蒪生南海,附石而生。似紫菜,色青。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下水,利小便(藏器)。主風秘不通,五膈氣,並臍下結氣,煮汁飲之。胡人用治疳疾(李珣 )。
石花菜
[編輯](《食鑒》)
【釋名】
璚枝。
時珍曰︰並以形名也。
【集解】
時珍曰︰石花菜生南海沙石間。高二、三寸,狀如珊瑚,有紅、白二色,枝上有細齒。以沸湯泡去砂屑,沃以薑、醋,食之甚脆。其根埋沙中,可再生枝也。一種稍粗而似雞爪者,謂之雞腳菜,味更佳。二物久浸皆化成膠凍也。郭璞《海賦》所謂水物則玉珧海月,土肉石華,即此物也。
【氣味】
甘、鹹,大寒,滑,無毒。
【主治】
去上焦浮熱,發下部虛寒(寧原)。
鹿角菜
[編輯](《食性》)
【釋名】
猴葵。
時珍曰︰按︰沈懷遠《南越志》雲︰猴葵一名鹿角。蓋鹿角以形名,猴葵因其性滑也。
【集解】
士良曰︰鹿角菜生海州、登、萊、沂、密諸處海中。
時珍曰︰鹿角菜,生東南海中石崖間。長三、四寸,大如鐵線,分丫如鹿角狀,紫黃色。土人采曝,貨爲海錯。以水洗醋拌,則脹起如新,味極滑美。若久浸則化如膠狀,女人用以梳發,粘而不亂。
【氣味】
甘,大寒,滑,無毒。
詵曰︰微毒。丈夫不可久食,發痼疾,損腰腎、經絡、血氣,令人腳冷痺,少顏色。
【主治】
下熱風氣,療小兒骨蒸熱勞。服丹石人食之,能下石力(士良)。解面熱(大明)。
龍鬚菜
[編輯](《綱目》)
【集解】
時珍曰︰龍須菜生東南海邊石上。叢生無枝,葉狀如柳,根須長者尺餘,白色。
以醋浸食之,和肉蒸食亦佳。《博物志》一種石發似指此物,與石衣之石發同名也。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癭結熱氣,利小便(時珍)。
睡菜
[編輯](《綱目》)
【釋名】
瞑菜(瞑音眠)綽菜、醉草、懶婦箴(《記事珠》。未詳)。
【集解】
時珍曰︰按︰稽含《南方草木狀》雲︰綽菜夏生池沼間。
葉類慈菇,根如藕條。南海人食之,令人思睡,呼爲瞑菜。段公路《北戶錄》雲︰睡菜五、六月生田塘中。土人采根爲鹽菹,食之好睡。郭憲《洞冥記》有卻睡草,食之令人不睡,與此相反也。珍按︰苦菜、龍葵皆能使人不睡。卻睡之草,其此類乎?
【氣味】
甘、微苦,寒,無毒。
【主治】
心膈邪熱不得眠(時珍)。
菜之五 (芝 類一十五種)
[編輯]芝
[編輯](《本經》上品)
【校正】
並入《本經》青、赤、黃、白、黑、紫六芝。
【釋名】
苬(音囚)。
時珍曰︰芝本作之,篆文象草生地上之形。後人借之字爲語辭,遂加草以別之也。《爾雅》雲︰苬,芝也。注云︰一歲三華瑞草。或曰生於剛處曰菌,生於柔處曰芝。昔四皓采芝,群仙服食,則芝亦菌屬可食者,故移入菜部。
【集解】
《別錄》曰︰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黃芝生嵩山,白芝生華山,黑芝生常山,紫芝生高夏山谷。六芝皆六月、八月採。
弘景曰︰南嶽本是衡山,漢武帝始以小霍山代之,此赤芝當生衡山也。郡縣無高夏名,恐是山名也。此六芝皆仙草之類,俗所稀見,族類甚多,形色 異,並載《芝草圖》中。今俗所用紫芝,乃是朽木株上所生,狀如木 ,名爲紫芝,止療痔,不宜合諸補丸藥也。凡得芝草,便正爾食之,無余節度,故皆不雲服法也。
恭曰︰《五芝經》雲︰皆以五色生於五嶽。諸方所獻,白芝未必華山,黑芝又非常岳。
且多黃、白,稀有黑、青者。然紫芝最多,非五芝類。但芝自難得,縱獲一、二,豈得終久服耶?
禹錫曰︰王充《論衡》雲︰芝生於土。土氣和,故芝草生。《瑞命記》雲︰王者仁慈,則芝草生。是也。
時珍曰︰芝類甚多,亦有花實者。《本草》惟以六芝標名,然其種屬不可不識。
《神農經》雲︰山川雲雨、四時五行、陰陽晝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爲聖王休祥。《瑞應圖》雲︰芝草常以六月生,春青夏紫,秋白冬黑。葛洪《抱朴子》雲︰芝有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凡數百種也。石芝石象,生於海隅石山島嶼之涯。肉芝狀如肉,附於大石,頭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大者十餘斤,小者三、四斤。凡求芝草,入名山,必以三月、九月,乃山開出神藥之月。必以天輔時,出三奇吉門,到山須六陰之日,明堂之時。帶靈寶符,牽白犬,抱白雞,包白鹽一斗,及開山符檄,著大石上。執吳唐草一把入山,山神喜,必得見芝。須禹步往采。以王相專和、支幹相生之日,刻以骨刀,陰乾爲末服,乃有功效。若人不至精久齋,行穢德薄,又不曉入山之術,雖得其圖,鬼神不以與,人終不可得見也。曰菌芝,生深山之中,大木之下,泉水之側。其狀或如宮室,如龍虎,如車馬,如飛鳥,五色無常。凡百二十種,自有圖也。曰木威喜芝,乃松脂淪地,千年化爲茯苓,萬歲其上生小木,狀似蓮花,夜視有光,持之甚滑,燒之不焦,帶之辟兵,服之神仙。曰飛節芝,三千歲老松上,皮中有脂,狀如龍形,服之長生。曰木渠芝,寄生大木上,狀如蓮花,九莖一叢,味甘而辛。曰黃柏芝,生於千歲黃柏根下,有細根如縷,服之地仙。曰建木芝,生於都廣,其皮如纓蛇,其實如鸞鳥。曰參成芝,赤色有光,扣其枝葉,如金石之音。曰樊桃芝,其木如升龍,其花葉如丹蘿,其實如翠鳥,並可服食。曰千歲芝,生枯木下,根如坐人,刻之有血,血塗二足,可行水隱形,又可治病。以上皆木芝也。曰獨搖芝,無風自動,其莖大如手指,葉似莧,根有大魁如斗,周繞有細子十二枚繞之,相去丈許,生高山深谷,服之神仙。曰牛角芝,生虎壽山及吳陵上,狀似蔥而特出如牛角,長三、四尺,青色。曰龍仙芝,似升龍相負之形。曰紫珠芝,莖黃葉赤,實如李而紫色。曰白符芝,似梅,大雪而花,季冬而實。
曰朱草芝九曲三葉,葉有實也,其莖如針。曰五德芝,狀似樓殿,五色各具,方莖紫氣。
以上皆草芝也,有百二十種,人得服之神仙。曰玉脂芝,生於有玉之山,狀似鳥獸,色無常彩,多似山水蒼玉,亦如鮮明水晶。曰七明九光芝,生於臨水石崖之間,狀如盤碗,有莖蒂連綴之,此芝有七孔者名七明,九孔者名九光,,夜見其光,食至七枚,七孔洞徹,一名螢火芝。曰石蜜芝,生少室石戶中石上,終難得。曰石桂芝,生石穴中,似桂樹,乃石也,光明味辛。曰石腦芝、石中黃,皆石芝類也。千歲燕、千歲蝙蝠、千歲龜、萬歲蟾蜍、山中見小人,皆肉芝類也,凡百二十種。又按︰《采芝圖》雲︰鳳凰芝,生名山金玉間,服食一年,與鳳凰俱也。曰燕胎芝,形如葵,紫色,有燕象。曰黑雲芝,生山谷之陰,黑蓋赤理黑莖,味鹹苦。又有五色龍芝、五方芝、天芝、地芝、人芝、山芝、土芝、石芝、金芝、水芝、火芝、雷芝、甘露芝、青雲芝、雲氣芝、白虎芝、車馬芝、太一芝等,名狀不一。張華《博物志》雲︰名山生神芝不死之草。上芝爲車馬,中芝人形,下芝六畜形。又按︰段成式《酉陽雜俎》雲︰屋柱無故生芝者,白主喪,赤主血,黑主賊,黃主喜;形如人面者亡財,如牛馬者遠役,如龜蛇者蠶耗。時珍嘗疑︰芝乃腐朽余氣所生,正如人生瘤贅,而古今皆以爲瑞草,又雲服食可仙,誠爲迂謬。近讀成式之言,始知先得我所欲言,其揆一也。又方士以木積濕處,用藥敷之,即生五色芝。嘉靖中王金嘗生以獻世宗。此昔人所未言者,不可不知。
青芝一名龍芝
[編輯](《本經》)
【氣味】
酸,平,無毒。
時珍曰︰五色之芝,配以五行之味,蓋亦據理而已,未必其味便隨五色也。即如五畜以羊屬火,五果以杏配心,皆云味苦之義。
之才曰︰青、赤、黃、白、黑、紫六芝,並以薯蕷爲之使,得發良,得麻子仁、白瓜子、牡桂甚益人,惡常山,畏扁青、茵陳蒿。
【主治】
明目,補肝氣,安精魂,仁恕。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本經》)。不忘強志(《唐本》)。
赤芝一名丹芝
[編輯](《本經》)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胸中結,益心氣,補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本經》)。
黃芝一名金芝
[編輯](《本經》)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心腹五邪,益脾氣,安神,忠信和樂。
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本經》)。
白芝一名玉芝、素芝
[編輯](《本經》)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咳逆上氣,益肺氣,通利口鼻,強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本經》)。
黑芝一名玄芝
[編輯](《本經》)
【氣味】
鹹,平,無毒。
【主治】
癃,利水道,益腎氣,通九竅,聰察。久服,輕身不老,延年神仙(《本經》)。
紫芝一名木芝
[編輯](《本經》)
【氣味】
甘,溫,無毒。
甄權曰︰平。
【主治】
耳聾,利關節,保神,益精氣,堅筋骨,好顏色。久服,輕身不老延年(《本經》)。療虛勞,治痔(時珍)。
【附方】
新一。
紫芝丸︰治虛勞短氣,胸脅苦傷,手足逆冷,或時煩躁口乾,目視 ,腹內時痛,不思飲食,此藥安神保精也︰紫芝一兩半,山芋(焙)、天雄(炮去皮)、柏子仁(炒)、巴戟天(去心)、白茯苓(去皮)、枳實(去瓤麩炒)各三錢五分,生地黃(焙)、麥門冬(去心焙)、五味子(炒)、半夏(製炒)、附子(炒去皮)、牡丹皮、人參各七錢五分,遠志(去心)、蓼實各二錢五分,瓜子仁(炒)、澤瀉各五錢,爲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漸至三十丸,溫酒下,日三服。(《聖濟總錄》)
木耳
[編輯](《本經》中品)
【校正】
自桑根白皮條分出。
【釋名】
木𣚊(而、軟二音)。木菌(窘、卷二音)。木㙡 (音縱)。樹雞(韓文)、木蛾。
時珍曰︰木耳生於朽木之上,無枝葉,乃濕熱余氣所生。曰耳曰蛾,象形也。曰 ,以軟濕者佳也。曰雞曰 ,因味似也。南楚人謂雞爲 。曰菌,猶 也,亦象形也。 乃貝子之名。
或曰︰地生爲菌,木生爲蛾。北人曰蛾,南人曰蕈。
【集解】
《別錄》曰︰五木耳生犍爲山谷。六月多雨時采,即曝乾。
弘景曰︰此雲五木耳,而不顯言是何木。惟老桑樹生桑耳,有青、黃、赤、白者。軟濕者人采以作菹,無復藥用。
恭曰︰桑、槐、楮、榆、柳,此爲五木耳。軟者並堪啖。楮耳人常食,槐耳療痔。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爾。
時珍曰︰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隨木性,不可不審。然今貨者,亦多雜木,惟桑、柳、楮、榆之耳爲多雲。
【氣味】
甘,平,有小毒。
權曰︰蕈耳,古槐、桑樹上者良,柘木者次之。其餘樹上,多動風氣,發痼疾,令人肋下急,損經絡背膊,悶人。
藏器曰︰木耳,惡蛇、蟲從下過者,有毒。楓木上生者,令人笑不止。采歸色變者有毒,夜視有光者、欲爛不生蟲者並有毒,並生搗冬瓜蔓汁解之。
時珍曰︰按︰張仲景雲︰木耳赤色及仰生者,並不可食。
【主治】
益氣不飢,輕身強志(《本經》)。斷谷治痔(時珍)。
【發明】
穎曰︰一人患痔,諸藥不效,用木耳煮羹食之而愈,極驗。
時珍曰︰按︰《生生編》雲︰柳蛾補胃,木耳衰精。言老柳之蛾能補胃理氣。木耳乃朽木所生,得一陰之氣,故有衰精冷腎之害也。
【附方】
新六。
眼流冷淚︰木耳一兩(燒存性),木賊一兩,爲末。每服二錢,以清米泔煎服。(《惠濟方》)。
血注腳瘡︰桑耳、楮耳、牛屎菰各五錢,胎髮灰(男用女,女用男)三錢,研末,油和塗之,或乾塗之。(《奇效良方》)。
崩中漏下︰木耳半斤,炒見煙,爲末,每服二錢一分,頭髮灰三分,共二錢四分,以應二十四氣。好酒調服,出汗。(孫氏《集效方》)
新久泄痢︰乾木耳一兩(炒),鹿角膠二錢半(炒),爲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日二。(《御藥院方》)。
血痢下血︰木耳(炒研)五錢,酒服即可。亦用井花水服。或以水煮鹽、醋食之,以汁送下。(《普濟方》)。
一切牙痛︰木耳、荊芥等分,煎湯頻漱。(《普濟方》)
桑耳
【釋名】
桑 (《唐本》)、桑蛾(《宋本》)、桑雞(《綱目》)、桑黃(《藥性》)、桑臣(《藥性》)、桑上寄生。
弘景曰︰斷谷方︰桑 又呼爲桑上寄生。名同物異也。
時珍曰︰桑 以下皆軟耳之名,桑黃以下皆硬菰之名,其功性則一也。
【氣味】
甘,平,有毒。
詵曰︰寒,無毒。
大明曰︰溫,微毒。
權曰︰桑、槐耳︰甘、辛,平,無毒。
【主治】
黑者,主女人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本經》)。
療月水不調。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泄,益氣不飢。其金色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別錄》)。治女子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產後血凝,男子 癖(甄權)。止血衄,腸風瀉血,婦人心腹痛(大明)。利五臟,宣腸胃氣,排毒氣。壓丹石人發熱,和蔥、豉作羹食(孟詵)。
【附方】
舊三,新十一。
少小鼻衄,小勞輒出︰桑耳熬焦搗末,每發時,以杏仁大塞鼻中,數度即可斷。(《肘後方》)。
五痔下血︰桑耳作羹,空心飽食,三日一作。待孔卒痛如鳥啄狀,取大、小豆各一升合搗,作兩囊蒸之,及熱,更互坐之,即瘥。(《外台》)。
脫肛瀉血不止︰用桑黃一兩,熟附子一兩,爲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十丸。(《聖惠》)。
血淋疼痛︰桑黃、槲白皮各二錢,水煎服,日一次。(《聖惠方》)。
月水不斷,肉色黃瘦,血竭暫止,數日復發,小勞輒劇,久疾失治者,皆可服之︰桑黃焙研,每服二錢,食前熱酒下,日二服。(《普濟方》)。
崩中漏下︰桑耳炒黑爲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取效。(《千金方》)。
赤白帶下︰桑耳切碎,酒煎服。(蘇頌《圖經》)。
遺尿且澀︰桑耳爲末,每酒下方寸匕,日三服。(《聖濟總錄》)。
留飲宿食︰桑耳二兩,巴豆一兩(去皮),五升米下蒸過,和棗膏搗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取利止。(《范汪方》)。
心下急痛︰桑耳燒存性,熱酒服二錢。(《集簡方》)。
瘰癧潰爛︰桑黃菰五錢,水紅豆一兩,百草霜三錢,青苔二錢,片腦一分,爲末,雞子白調敷,以車前、艾葉、桑皮煎湯洗之。(《纂要奇方》)。
咽喉痺痛︰五月五日,收桑上木耳,白如魚鱗者,臨時搗碎,綿包彈子大,蜜湯浸,含之立效。(《便民方》)。
面上黑斑︰桑耳焙研,每食後熱湯服一錢,一月愈。(《摘玄方》)。
足趾肉刺︰先以湯浸,刮去一層,用黑木耳貼之,自消爛不痛。(《近效方》)。
槐耳
【釋名】
槐 (《唐本》)、槐菌(《唐本》)、槐雞(《蜀本》)、赤雞(《綱目》)、槐蛾。
恭曰︰此槐樹上菌也。當取堅如桑耳者。
權曰︰煮漿粥安槐木上,草覆之,即生蕈耳。
【氣味】
苦、辛,平,無毒。
【主治】
五痔脫肛,下血心痛,婦人陰中瘡痛(蘇恭)。治風破血,益力(甄權)。
【附方】
舊三,新三。
腸痔下血︰槐樹上木耳,爲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方》)。
崩中下血,不問年月遠近︰用槐耳燒存性,爲末。每服方寸匕,溫酒下。(《產寶》方)。
產後血疼,欲死者︰槐雞半兩爲末,酒濃煎飲服,立愈。(《婦人良方》)。
蛔蟲心痛︰槐木耳燒存性,爲末,水服棗許。若不止,飲熱水一升,蛔蟲立出。(張文仲《備急方》)。
月水不斷,勞損黃瘦,暫止復發,小勞輒劇者︰槐蛾(炒黃)、赤石脂各一兩,爲末,食前熱酒服二錢。桑黃亦可。(《聖惠方》)。
臟毒下血︰槐耳(燒)二兩,乾漆(燒)一兩,爲末。每服一錢,溫酒下。(《聖濟總錄》)
榆耳八月採之。
【主治】
令人不飢(時珍)。
【附方】
新一。
服食方《淮南萬畢術》雲︰八月榆 ,以美酒漬曝,同青粱米、紫莧實蒸熟爲末。每服三指撮,酒下,令人辟穀不飢。
柳耳
【主治】
補胃理氣(時珍)。
【附方】
新一。
反胃吐痰︰柳樹蕈五、七個,煎湯服即愈。(《活人心統》)
柘耳
【釋名】
柘黃。
【主治】
肺癰咳唾膿血腥臭,不問膿成未成。用一兩研末,同百齒霜二錢,糊丸梧子大。米飲下三十丸,效甚捷(時珍)。
楊櫨耳
藏器曰︰出南山。
【氣味】
平,無毒。
【主治】
老血結塊,破血止血,煮服之(藏器)。
杉菌
[編輯](宋《圖經》)
【集解】
頌曰︰杉菌出宜州。生積年杉木上,狀若菌。采無時。
【氣味】
甘、辛,微溫,無毒。
【主治】
心脾氣疼,及暴心痛(蘇頌)。
皂角蕈
[編輯](《綱目》)
【集解】
時珍曰︰生皂莢樹上木耳也。不可食。採得焙乾備用。
【氣味】
辛,有毒。
【主治】
積垢作痛,泡湯飲之,微泄效。未已再服。又治腫毒初起,磨醋塗之,良(時珍)。
【附方】
新一。
腸風瀉血︰皂角樹上蕈,瓦焙爲末。每服一錢,溫酒下。(許學士《本事方》)
香蕈
[編輯](《日用》)
【釋名】
時珍曰︰蕈從覃。覃,延也。蕈味雋永,有覃延之意。
【集解】
瑞曰︰蕈生桐、柳、枳 木上。紫色者名香蕈,白色者名肉蕈,皆因濕氣熏蒸而成。生山僻處者,有毒殺人。
穎曰︰香蕈生深山爛楓木上。小於菌而薄,黃黑色,味甚香美,最爲佳品。
時珍曰︰蕈品不一。宋人陳仁玉著《菌譜》甚詳。今錄其略於此雲︰芝、菌,皆氣茁也。自商山茹芝,而五台天花,亦甲群匯。仙居介乎天台、括蒼之間,叢山入天,仙靈所宮,爰產異菌。林居岩棲者,左右 之,乃藜莧之至腴。近或以羞王公、登玉食矣。
一曰合蕈,又名台蕈,生台之韋羌山。寒極雪收,春氣欲動,土松芽活,此菌候也。其質外褐色,肌理玉潔,芳香韻味,一發釜鬲,聞於百步。山人曝乾以售,香味減於生者。他山雖產,其柄高而香劣,不及矣。二曰稠膏蕈,生孟溪諸山。秋中雨零露浸,釀山膏木腴,發爲菌花。生絕頂樹杪,初如蕊珠,圓瑩類輕酥滴乳,淺黃白色,味尤甘。已乃張傘大若掌,味頓渝矣。春時亦生而膏液少。食之之法,下鼎似沸,漉起參和衆味,而特全於酒。切勿攪動,則涎腥不可食矣。亦可蒸熟致遠。三曰松蕈,生松陰,采無時。凡物松出,無不可愛者。
四曰麥蕈,生溪邊沙壤中。味殊美,絕類蘑菰。五曰玉蕈,初寒時生,潔皙可愛。作羹微韌。俗名寒蒲蕈。六曰黃蕈,叢生山中。黃色,俗名黃纘蕈,又名黃 。七曰紫蕈,赭紫色,產山中,爲下品。八曰四季蕈,生林木中,味甘而肌理粗峭。九曰鵝膏蕈,生高山中,狀類鵝子,久而傘開。味殊甘滑,不減稠膏。然與杜蕈相亂,不可不慎。杜蕈,土菌也。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益氣不飢,治風破血(吳瑞)。松蕈︰治溲濁不禁,食之有效(《菌譜》)。
葛花菜
[編輯](《綱目》)
【釋名】
葛乳。
時珍曰︰諸名山皆有之,惟太和山採取,雲乃葛之精華也。秋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上,其色赤脆,蓋蕈類也。
【氣味】
苦、甘,無毒。
【主治】
醒神,治酒積(時珍。《太和山志》)。
天花蕈
[編輯](《日用》)
【釋名】
天花菜。
【集解】
瑞曰︰天花菜出山西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香氣如蕈,白色,食之甚美。
時珍曰︰五台多蛇蕈,感其氣而生,故味美而無益,其價頗珍。段成式《酉陽雜俎》雲︰代北有樹雞,如杯 ,俗呼胡孫眼。其此類歟?
【氣味】
甘,平,無毒。
時珍曰︰按︰《正要》雲︰有毒。
【主治】
益氣,殺蟲(吳瑞)。
蘑菰蕈
[編輯](《綱目》)
【釋名】
肉蕈。
【集解】
時珍曰︰蘑菰出山東、淮北諸處。埋桑、楮諸木於土中,澆以米泔,待菰生采之。長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軟,其中空虛,狀如未開玉簪花。俗名雞腿蘑菰,謂其味如雞也。一種狀如羊肚,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
【氣味】
甘,寒,無毒。
《正要》曰︰有毒。動氣發病,不可多食。
【主治】
益腸胃,化痰理氣(時珍。出《生生編》)。
雞㙡
[編輯](《綱目》)
【釋名】
雞菌。
時珍曰︰南人謂爲雞㙡,皆言其味似之也。
【集解】
時珍曰︰雞㙡出雲南,生沙地間丁蕈也。高腳傘頭。土人采烘寄遠,以充方物。
點茶、烹肉皆宜。氣味皆似香蕈,而不及其風韻也。又廣西橫州出雷菌,遇雷過即生,須疾采之,稍遲則腐或老,故名。作羹甚美,亦如雞 之屬。
此數種其價並珍。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益胃清神,治痔(時珍)。
舵菜
[編輯](《綱目》)
【集解】
時珍曰︰此即海舶舵上所生菌也。亦不多得。
【氣味】
鹹、甘,寒,無毒。
【主治】
癭結氣,痰飲(時珍)。
土菌
[編輯](《拾遺》)
【校正】
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
杜蕈(《菌譜》)、地蕈(《拾遺》)、菰子(《食物》)、地雞(《爾雅》)、獐頭。
藏器曰︰地生者爲菌,木生者爲 。江東人呼爲蕈。《爾雅》雲︰中馗,菌也。孫炎注云︰地蕈子也。或雲地雞,亦云獐頭。
郭璞注云︰地蕈似釘蓋,江東名爲土菌,可啖。凡菌從地中出者,皆主瘡疥,牛糞上黑菌尤佳。若燒灰地上經秋雨,生菌重台者,名仙人帽,大主血病。
時珍曰︰中馗神名,又槌名也。此菌釘上若傘,其狀如槌及中馗之帽,故以名之。
【氣味】
甘,寒,有毒。
詵曰︰菌子有數般,槐樹上者良。野田中者有毒殺人,又多發冷氣,令人腹中微微痛,發五臟風,擁經脈,動痔病,令人昏昏多睡,背膊四肢無力。
藏器曰︰菌,冬春無毒,夏秋有毒,有蛇、蟲從下過也。夜中有光者,欲爛無蟲者,煮之不熟者,煮訖照人無影者,上有毛下無紋者,仰卷赤色者,並有毒殺人。中其毒者,地漿及糞汁解之。
穎曰︰凡煮菌,投以薑屑、飯粒,若色黑者殺人,否則無毒。
時珍曰︰按︰《菌譜》雲︰杜蕈生土中,與山中鵝膏蕈相亂。俗言毒 之氣所成,食之殺人。
甚美有惡,食肉不食馬肝,未爲不知味也。凡中其毒者,必笑不止。解之以苦茗、白礬,酌新水並咽之,無不立愈。又按︰楊士瀛《直指方》雲︰廣南人殺毒蛇,覆之以草,以水灑之,數日菌生。采乾爲末,入酒毒人。遇再飲酒,毒發立死。又陳氏《拾遺》雲︰南夷以胡蔓草毒人至死,懸屍於樹,汁滴地上,生菌子收之,名菌藥,毒人至烈。此皆不可不知,故並記之。馬勃亦菌類,見草部。
【主治】
燒灰,敷瘡疥(藏器)。
【附方】
新一。
疔腫︰黑牯牛撒糞石上,待生菌子,焙乾, 草等分爲末。以竹筒去兩頭,緊縛,合住疔上。用水和末一錢,入筒內。
少頃沸起,則根拔出。未出,再作二、三次。(《醫學正傳》)。
【附錄】
鬼蓋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甘,平,無毒。主小兒寒熱癇。叢生垣牆下,赤色,旦生暮死。一名地蓋。
弘景曰︰一名朝生,即今鬼傘也。
藏器曰︰一名鬼屋。生陰濕處,如菌,其蓋黑而莖赤。和醋,敷腫毒、惡瘡、馬脊腫。
杜正倫曰︰鬼傘有小毒。夏日得雨,聚生糞堆,見日即消黑。
時珍曰︰此亦土菌之類,朝生夕死者。燒灰治疔腫,以針刺破四邊,納灰入內,經宿出根。
地芩
[編輯]《別錄》曰︰味苦,無毒。主小兒癇,除邪養胎,風痺洗洗寒熱,目中青翳,女子帶下。
生腐木積草處。天雨生蓋,如朝生,黃白色。四月採之。
時珍曰︰此即鬼蓋之色黃白者,其功亦相近。
鬼筆
[編輯](《拾遺》)
藏器曰︰鬼筆生糞穢處。頭如筆,紫色。朝生暮死,名朝生暮落花。
小兒呼爲狗溺苔。主治瘡疽 疥癰 。並曬乾研末,和油塗之。
凡菌從地出者,皆主瘡疥,牛糞上黑菌尤佳。
時珍曰︰此亦鬼蓋之類而無傘者。紅紫松虛,如花之狀,故得花名。研末,敷下疳瘡。
竹蓐
[編輯](《食療》)
【校正】
並入《拾遺》竹肉。
【釋名】
竹肉(《拾遺》)、竹菰(《綱目》)、竹蕈。
時珍曰︰草更生曰蓐,得溽濕之氣而成也。陳藏器《本草》作竹肉,因其味也。
【集解】
詵曰︰慈竹林夏月逢雨,滴汁著地生蓐。似鹿角,白色,可食。
藏器曰︰竹肉生苦竹枝上。如雞子,似肉臠,有大毒。以灰汁煮三度煉訖,然後依常菜茹食之。煉不熟者,戟人喉出血,手爪盡脫。應別有功,人未盡識之。
時珍曰︰此即竹菰也。生朽竹根節上。狀如木耳,紅色。段成式《酉陽雜俎》雲︰江淮有竹肉,大如彈丸,味如白樹雞。即此物也。惟苦竹生者有毒耳。
【氣味】
甘、鹹,寒,無毒。
藏器曰︰苦竹肉︰有大毒。
【主治】
一切赤白痢,和薑、醬食之(孟詵)。苦竹肉︰灰汁煉過食,殺三蟲毒邪氣,破老血(藏器)。
雚菌
[編輯](音桓郡。《本經》下品)
【校正】
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
雚蘆(《本經》)。
時珍曰︰雚當作萑,乃蘆葦之屬,此菌生於其下,故名也。若雚音觀,乃鳥名,與萑蘆無關。
【集解】
《別錄》曰︰ 菌生東海池澤及渤海章武。八月採,陰乾。
弘景曰︰出北來,此亦無有。形狀似菌,雲鸛屎所化生,一名鸛菌。單末之,豬肉和食,可以遣蛔蟲。
恭曰︰ 菌今出渤海蘆葦澤中鹼鹵地,自然有此菌爾,非鸛屎所化生也。其菌色白輕虛,表裡相似,與衆菌不同。療蛔有效。
保升曰︰今出滄州。秋雨以時即有,天旱久霖即稀。曬乾者良。
【氣味】
鹹,平,有小毒。
《別錄》曰︰甘,微溫。
權曰︰苦。得酒良,畏雞子。
【主治】
心痛,溫中,去長蟲白癬蟯蟲,蛇螫毒,症瘕諸蟲(《本經》)。疽蝸,去蛔蟲、寸白,惡瘡(《別錄》)。除腹內冷痛,治白禿(甄權)。
【附方】
舊一。
蛔蟲攻心如刺,吐清汁者︰萑菌一兩杵末,羊肉 和食之,日一頓,大效。(《外台秘要》)
【附錄】
蜀格 《別錄》曰︰味苦,平,無毒。主寒熱痿痺,女子帶下癰腫。生山陽,如萑菌而有刺。
地耳
[編輯](《別錄》)
【校正】
自有名未用移入此。
【釋名】
地踏菰(《綱目》)。
【集解】
《別錄》曰︰地耳生丘陵,如碧石青也。
時珍曰︰地耳亦石耳之屬,生於地者也。狀如木耳。春夏生雨中,雨後即早采之,見日即不堪。俗名地踏菰是也。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明目益氣,令人有子(《別錄》)。
石耳
[編輯](《日用》)
【釋名】
靈芝(《靈苑方》)。
【集解】
瑞曰︰石耳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黃山、巴西、邊徼諸山石崖上,遠望如煙。
時珍曰︰廬山亦多,狀如地耳。山僧采曝饋遠。洗去沙土,作茹勝於木耳,佳品也。
【氣味】
甘,平,無毒。
穎曰︰冷。段成式曰︰熱。
【主治】
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飢,大小便少(吳瑞)。
明目益精(時珍)。
【附方】
新一。
瀉血脫肛︰石耳五兩(炒),白枯礬一兩,密陀僧半兩,爲末,蒸餅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十丸。(《普濟方》)
互考諸菜
香薷 紫蘇 紫菀 鏨菜 牛膝苗 防風苗 薄荷 荏蘇 馬蘭 蔞蒿 澤蘭根 地黃苗 諸葵 菜 酸模 菖蒲 牛蒡苗 青葙苗 龍葵 決明 甘藍 蘿 紅花苗 車前苗 萱草 蘆筍 茭筍 蘋 海苔菜 獨帚苗 羊蹄 蒲筍 菜 齊頭蒿 崑布苗 崑布 地菘 蓼芽 海藻 王瓜 百部 藕絲 荷 頭 芡莖 菱莖 豆藿 豆芽 豆莢 豆腐 罌粟苗 椿芽 槐芽 蕪荑 枸杞 皂莢苗 榆芽 槿芽 棕筍 五加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