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仁·鮑狄埃(為紀念他逝世25周年而作)
歐仁·鮑狄埃 (為紀念他逝世二十五周年而作) 作者:列寧 1913年1月3日 譯者: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
RU: 1918. ZH: 列寧選集 /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
去年,1912年11月,是法國的工人詩人歐仁·鮑狄埃,即著名的無產階級的「國際歌」(「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的作者逝世的二十五周年。
這首歌已經譯成歐洲各種文字,而且不僅僅是歐洲文字。一個有覺悟的工人,不管他來到哪個國家,不管命運把他拋到哪裡,不管他怎樣感到自己是異邦人,言語不通,舉目無親,遠離祖國,——他都可以憑「國際歌」的熟悉的曲調,給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世界各國的工人相繼歌唱自己的先進戰士、無產者詩人的這首歌,並且使這首歌成了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歌。
世界各國的工人現在都在紀念歐仁·鮑狄埃。他的妻子和女兒還活着,並且都過着貧困的生活,就象「國際歌」的作者一生所過的一樣。他在1816年10月4日生於巴黎。他創作他的第一首歌的時候才十四歲,這首歌的名字叫作「自由萬歲!」。1848年,他作為一個街壘鬥士參加了工人反對資產階級的偉大戰鬥。
鮑狄埃出身於貧窮的家庭,在整個一生中他一直是一個窮人、一個無產者,他起先靠包裝箱子,後來靠繪製印花布圖樣維持生活。
從1840年起,他就用自己的戰鬥歌曲來反應法國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巨大事件,喚醒落後的人們的覺悟,號召工人團結一致,鞭笞法國的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政府。 在偉大的巴黎公社(1871年)時期,鮑狄埃被選為公社的委員。在3600張選票中,有3352票是選他的。他參與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府——公社的一切措施。
公社失敗後,鮑狄埃被迫逃到了英國和美國。著名的「國際歌」就是他在1871年6月,也可以說,是在5月的流血失敗之後的第二天寫成的……
公社被鎮壓了……但是鮑狄埃的「國際歌」卻把它的思想傳遍了全世界,在今天這首歌比任何時候都更有活力。
1876年,在流亡中,鮑狄埃寫了一首長詩「美國工人致法國工人」。在這首長詩中,他描繪了在資本主義壓迫下的工人生活,描繪了他們的貧困,他們的苦役勞動,他們遭受的剝削,以及他們對於自己的事業的未來的勝利所抱的堅強信念。
公社失敗以後過了九年鮑狄埃才回到法國,回來後立即參加了「工人黨」。1884年他的第一卷詩集出版了。1887年第二卷出版了,題名為「革命歌集」。
這位工人詩人的其他一些歌,是在他死後才出版的。 1887年11月8日,巴黎的工人把歐仁·鮑狄埃的骨灰送到拉雪茲神父墓地(Père Lachaise),在那裡埋葬着被槍殺了的公社社員。警察奪取紅旗,組織毆打。無數的人群參加了這次沒有宗教儀式的葬禮。四面八方都在高呼:「鮑狄埃萬歲!」
鮑狄埃是在貧困中死去的。但是,他在自己的身後留下了一個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真正的紀念碑。他是一位最偉大的用歌作為工具的宣傳家。當他創作他的第一首歌的時候,工人中社會主義者的人數最多不過是以十來計算的。而現在知道歐仁·鮑狄埃這首具有歷史意義的歌的,卻是千百萬無產者……
本譯文與其原文有分別的版權許可。譯文版權狀況僅適用於本版本。
原文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
譯文 |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6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5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