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09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九十五卷 |
第九十五卷目錄
佛經部彙考一
魏書〈釋老志〉
隋書〈經籍志〉
唐書〈藝文志〉
東齋記事〈佛書〉
遂初堂書目〈釋家類〉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菩薩契經藏般若部 寶積部〉
神異典第九十五卷
佛經部彙考一
[編輯]《魏書》
[編輯]《釋老志》
[編輯]晉元康中,有胡沙門支恭明譯佛經,《維摩》《法華》《三本 起》等,微言隱義,未之能究。後有沙門常山衛道安,性 聰敏,日誦經萬餘言,研求幽旨。慨無師匠,獨坐靜室 十二年,殫思搆精神悟妙。賾以前所出經多有舛駁, 乃正其乖謬。石勒時,有天竺沙門佛圖澄,少於烏萇 國就羅漢入道,劉曜時到襄國,後為石勒所宗信,號 為「大和尚」,軍國規模頗訪之,所言多驗。道安曾至鄴 候澄,澄見而異之。澄卒後,中國紛亂,道安乃率門徒 南遊新野,欲令元宗所在流布,分遣弟子各趣諸方。 法汰詣揚州。法和入蜀,道安與慧遠之襄陽。道安後 入苻堅,堅素欽德問,既見,宗以師禮。時西域有胡沙 門鳩摩羅什,思通法門,道安思與講釋,每勸堅致羅 什,什亦承安令問,謂之「東方聖人」,或時遙拜致敬。道 安卒後二十餘載,而羅什至長安,恨不及安,以為深 慨。道安所正經義,與羅什譯出,符會如一,初無乖舛, 於是法旨大著中原。鳩摩羅什為姚興所敬,於長安 草堂寺集義學八百人,重譯經本。羅什聰辯有淵,思 達東西方言。時沙門「道彤、僧略、道恆、道」僧肇、曇影 等與羅什共相提挈,發明幽致,諸深大經論十有餘 部,更定章句,辭義通明,至今沙門共所祖習。道彤等 皆識學洽通,僧肇尤為其最。羅什之撰譯,僧肇常執 筆,定諸辭義,注《維摩經》,又著數論,皆有妙旨,學者宗 之。沙門法顯慨律藏不具,自長安遊天竺,歷三十餘 國,隨有經律之處,學其書語,譯而寫之。十年,乃於南 海師子國,隨商人汎舟東下。晝夜昏迷,將二百日,乃 至青州長廣郡不其勞山之下,乃出海焉。是歲,神瑞 二年也。法顯所經諸國傳記之,今行於世。其所得律, 通譯未能盡正。至江南,更與天竺禪師跋陁羅辯定 之,謂之《僧祇律》,大備於前,為今沙門所持受。先是,有 沙門法領,從揚州入西域,得《華嚴經》本定律。後數年, 跋陁羅共沙門法業重加譯撰,宣行於時。
《隋書》
[編輯]《經籍志》
[編輯]《佛經》者,西域天竺之迦維衛國,淨飯王太子釋迦牟 尼所說。釋迦當周莊王之九年四月八日,自母右脅 而生。姿貌奇異,有三十二相,八十二好。捨太子位,出 家學道,勤行精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亦曰佛 陀,亦曰浮屠,皆胡言也。華言譯之為淨覺。其所說云: 「人身雖有生死之異,至於精神,則恆不滅。」此身之前, 「則經無量身矣。積而脩習,精神清淨,則成佛道。天地 之外,四維上下,更有天地,亦無終極,然皆有成有敗, 一成一敗,謂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則有無量劫矣。 每劫必有諸佛得道,出世教化,其數不同。今此劫中, 當有千佛,自初至於釋迦,已七佛矣。其次當有彌勒 出世,必經三會,演說法藏,開度眾生。」由是道者,有四 等之果:一曰須陁洹,二曰斯陁含,三曰阿那含,四曰 阿羅漢。至羅漢者,則出入生死,去來隱顯,而不為累。 阿羅漢已上,至菩薩者,深見佛性,以至成道。每佛滅 度,遺法相傳,有正、象、末三等,醇醨之異,年歲遠近,亦 各不同。末法已後,眾生愚鈍,無復佛教,而業行轉惡, 年壽漸短,經數百千載間,乃至朝生夕死,然後有大 水、大火、大風之災,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歸淳 朴,謂之「小劫。」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初,天竺中多諸 外道,並事水火毒龍,而善諸變幻。釋迦之苦行也,是 諸邪道並來嬲惱,以亂其心,而不能得。及佛道成,盡 皆推伏,並為弟子。弟子男曰桑門,譯言「息心」,而總曰 「僧」,譯言「行乞」,女曰比丘尼。皆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相 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資,而防心攝行。僧至二 百五十戒,尼五百戒。俗人信憑佛法者,男曰優婆塞, 女曰優婆夷,皆去殺、盜、婬、妄言、飲酒,是謂五戒。釋迦 在世教化四十九年,乃至天龍人鬼並來聽法,弟子 得道以百千萬億數。然後於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 以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涅槃亦曰泥洹,譯言滅度, 亦言常樂我淨。初釋迦說法,以人之性識根業各差, 故有大乘、小乘之說,至是謝世,弟子大迦葉與阿難 等五百人,追共撰述,綴以文字,集載為十二部。後數 百年,有羅漢菩薩相繼著論,贊明其義。然佛所說,「我 滅度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其義如此。推尋典籍,自漢已上,中國未傳。或雲久已流布, 遭秦之世,所以湮滅。其後張騫使西域,蓋聞有浮屠 之教。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 土聞之,未之信也。後漢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以 問於朝,而傅毅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及秦景,使天 竺求之,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並與沙門攝 摩騰、竺法蘭東還。愔之來也,以白馬負經,因立白馬 寺於洛城雍門西以處之,其經緘於蘭臺石室,而又 畫像於清源臺及顯節陵上。章帝時,楚王英以崇敬 佛法聞,西域沙門齎佛經而至者甚眾。永平中,法蘭 又譯《十住經》,其餘傳譯多未能通。至桓帝時,有安息 國沙門安靜,齎經至洛,翻譯最為通解。靈帝時,有月 支沙門支讖、天竺沙門竺佛朔等,並翻佛經。而支讖 所譯《泥洹經》二卷,學者以為大得本旨。漢末,太守竺 融,亦崇佛法。三國時,有西域沙門康僧會,齎佛經至 吳譯之,吳主孫權甚敬信。魏黃初中,中國人始依佛 戒,剃髮為僧。先是西域沙門來此譯《小品經》,首尾乖 舛,未能通解。甘露中,有朱仕行者往西域,至于闐國, 得經九十章。晉元康中,至鄴譯之,題曰《放光般若經》。 太始中,有月支沙門竺法護西遊諸國,大得佛經。至 洛翻譯,部數甚多。佛教東流,自此而盛。石勒時,常山 沙門衛道安,性聰敏,誦經日至萬餘言,以胡僧所譯 《維摩》《法華》未盡深旨,精思十年,心了神悟,乃正其乖 舛,宣揚解釋。時中國紛擾,四方隔絕,道安乃率門徒 南遊新野,欲令元宗所在流布,分遣弟子各趨諸方。 法性詣揚州,法和入蜀,道安與惠遠之襄陽,後至長 安,苻堅甚敬之。道安素聞天竺沙門鳩摩羅什思通 法門,勸堅致之。什亦聞安令問,遙拜致敬。姚萇弘始 二年,羅什至長安,時道安卒後已二十載矣,什深慨 恨。什之來也,大譯經論,道安所正,與什所譯義如一, 初無乖舛。初,晉元熙中,新豐沙門智猛策杖西行,到 華氏城,得《泥洹經》及僧祗律。東至高昌,譯《泥洹》為二 十卷。後有天竺沙門曇摩羅讖復齎胡本,來至河西。 沮渠蒙遜遣使至高昌取猛本,欲相參驗,未還而蒙 遜破滅。姚萇弘始十年,猛本始至長安,譯為三十卷, 曇摩羅讖又譯《金光明》等經。時胡僧至長安者數十 輩,惟鳩摩羅什才德最優,其所譯則《維摩》《法華》《成實 論》等諸經,及曇無懺所譯《金光明》,曇摩羅懺所譯《泥 洹》等經,並為大乘之學。而什又譯《十誦律》,天竺沙門 佛陁耶舍譯《長阿含經》及四方律,兜法勒沙門曇摩 難提譯《增一阿含經》,曇摩耶舍譯《阿毗曇論》,並為小 乘之學。其餘經論不可勝紀。自是佛法流通,極於四 海矣。東晉隆安中,有罽賓法門僧伽提婆譯《增一阿 含經》及《中阿含經》。義熙中,沙門支法領從于闐國得 《華嚴經》三萬六千偈,至金陵宣譯。又有沙門法顯自 長安遊天竺,經三十餘國,隨有經律之處,學其書語, 譯而寫之。還至金陵,與天竺禪師跋羅參共辨定,謂 《僧祇律》學者傳之。齊梁及陳並有外國沙門,然所宣 譯,無大名部可為沙門者。梁武帝大崇佛法,於華林 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 目錄》。又後魏時,太武帝西征長安,以沙門多違佛律, 群聚穢亂,乃詔有司盡坑殺之,焚破佛像,長安僧徒, 一時殲滅。自餘征鎮豫聞詔書,亡匿得免者十一二。 文成之世,又使修復。熙平中,遣沙門慧生使西域,采 諸經律,得一百七十部。永平中,又有天竺沙門菩提 留支大譯佛經,與羅什相埒,其《地持》《十地論》,並為大 乘學者所重。後齊遷鄴,佛法不改。至周武帝時,蜀郡 沙門衛元嵩上書,稱「僧徒猥濫」,武帝出詔,一切廢毀。 開皇元年,高祖普詔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 營造經像。而京師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之 處,並官寫一切經置寺內,又別寫藏於祕閣。天下之 人,從風而靡,競相景慕。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百 倍。大業時,又令沙門智果於東都內道場撰諸經目, 分別條貫,以佛所說經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 三曰雜經。其餘似後人假託為之者,別為一部,謂之 「疑經。」又有菩薩及諸深解奧義,贊明佛理者,名之為 「論」,及戒律,並有大、小及中三部之別。又所學者錄其 當時行事,名之為記,凡十一種。今舉其大數列於此。 《大乘經》六百一十七部,二千七十六卷。《小乘經》四百 八十七部,八百五十二卷。《雜經》三百八十部,七百一 十六卷。《雜疑經》一百七十二部,三百三十六卷。《大乘 律》五十二部,九十一卷。《小乘律》八十部,四百七十二 卷。《雜律》二十七部,四十六卷。《大乘論》三十五部,一百 四十一卷。《小乘論》四十一部,五百六十七卷;《雜論》五 十一部,四百三十七卷;《記》二十部,四百六十四卷。共 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
《唐書》
[編輯]《藝文志》
[編輯]蕭子良《淨注子》二十卷。〈王融頌〉僧僧祐《法苑集》十五卷, 又《弘明集》十四卷,《釋迦譜》十卷,《薩婆多師資傳》四卷,
虞孝敬《高僧傳》六卷,又《內典博要》三十卷,僧賢明《真言要集》十卷,郭瑜《修多羅法門》二十卷,駱子義《經論纂要》十卷,顧歡《夷夏論》二卷,甄鸞《笑道論》三卷,衛元 嵩《齊三教論》七卷,杜乂《甄正論》三卷,李思慎《心鏡論》 十卷,裴子野《名僧錄》十五卷」,僧寶昌《名僧傳》三十卷, 又《比丘尼傳》四卷,《僧惠皎高僧傳》十四卷,僧道宗《續 高僧傳》三十二卷,陶弘景《草堂法師傳》一卷,蕭回理 《草堂法師傳》一卷,《稠禪師傳》一卷,陽衒之《洛陽伽藍 記》五卷,費長房《歷代三寶記》三卷,僧彥琮《崇正論》六 卷,又《集沙門不拜俗議》六卷,《福田論》二卷,《道宣統略 淨住子》二卷,又《通惑決疑錄》二卷,《廣弘明集》三十卷, 《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續高僧傳》二十卷,《後集續高 僧傳》十卷,《東夏三寶感通錄》三卷,《大唐貞觀內典錄》 十卷,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法琳辨正論》 八卷,又《破邪論》二卷,《復禮十門辯惑論》二卷,《楊上善 六趣論》六卷,又《三教銓衡》十」卷,僧元琬《佛教後代國 王賞罰三寶法》一卷,又《安養蒼生論》一卷,《三德論》一 卷,《入道方便門》二卷,《眾經目錄》五卷,《鏡諭論》一卷,《無 礙緣起》一卷,《十種讀經儀》一卷,《無盡藏儀》一卷,《發戒 緣起》二卷,《法界僧圖》一卷,《十不論》一卷,《懺悔罪法》一 卷,《禮佛儀式》二卷,《李師政內德論》一卷,《僧法雲辨量 三教論》三卷,又《十王正業論》十卷,道宣又譔《注戒本》 二卷,《疏記》四卷,《注竭磨》二卷,《疏記》四卷,《行事刪補律 儀》三卷,《釋門正行懺悔儀》三卷,《釋門亡物輕重儀》二 卷,《釋門章服儀》二卷,《釋門歸敬儀》二卷,《釋門護法儀》 二卷,《釋氏譜略》二卷,《聖跡見在圖贊》二卷,《佛化東漸 圖贊》二卷,《釋迦方志》二卷,僧彥琮《大唐京寺錄傳》十 卷,又《沙門不敬錄》六卷,《元應大唐眾經音義》二十五 卷,《元惲敬福論》十卷,又《略論》二卷,《大小乘觀門》十卷, 《法苑珠林集》一百卷,《四分律僧尼討要略》五卷,《金剛 般若經集注》三卷,《百願文》一卷,《元範注金剛般若經》 一卷,又《注二帝三藏聖教序》一卷,《太宗、高宗慧覺華 嚴十地維摩纘義章》十三卷,《行友已知沙門傳》一卷, 《道「岳〈三藏本疏〉》二十二卷,道基《雜心元章並鈔》八卷, 又《大乘章鈔》八卷,智正《華嚴疏》十卷,慧淨《雜心元文》 三十卷,又《俱舍論文疏》三十卷,《大莊嚴論文疏》三十 卷,《法華經纘述》十卷,《那提大乘集議論》四十卷,《釋疑 論》一卷,《注金剛般若經》一卷,《諸經講序》一卷,《元會義 源文本》四卷,又《時文釋鈔》四卷,《涅槃義章句》四卷,《慧 休雜心元章鈔疏》《靈潤涅槃義疏》十三卷,又《元章》三 卷,《遍攝大乘論義鈔》十三卷,《元章》三卷,《辨相攝論疏》 五卷,《元奘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辨機西域記》十二卷, 《清徹金陵塔寺記》三十六卷,《師哲前代國王修行記》 五卷,《大唐內典錄》十卷,《母煚開元內外經錄》十卷,《智 矩寶林傳》十卷,《法常攝「論義疏》八卷,又《元章》五卷,慧 能《金剛般若經口訣正義》一卷,《僧灌頂私記》,《天台智 者詞旨》一卷,又《義記》一卷,道綽《淨土論》二卷,《道綽行 圖》一卷,智首《五部區分鈔》二十一卷,法礪《四分疏》十 卷,又《竭磨疏》三卷,《捨懺儀》一卷,《輕重儀》一卷,慧滿《四 分律疏》二十卷,慧旻《十誦私記》十三卷,又《僧尼行事》 三卷,《尼眾竭磨》二卷,《菩薩戒義疏》四卷,《空藏大乘要 句》三卷,道宗《續高僧傳》三十二卷,《元宗注金剛般若 經》一卷,道氤《御注金剛般若經疏宣演》三卷,《高僧嬾 殘傳》一卷,元偉《真門聖胄集》五卷,僧法海《六祖法寶 記》一卷,辛崇《僧伽行狀》一卷,神楷《維摩經疏》六卷,靈 湍《攝山棲霞寺記》一卷,《破胡集》一卷,《法藏起「信論疏》 二卷,《法琳別傳》二卷,《大唐京師寺錄》《元覺永嘉集》十 卷,懷海《禪門規式》一卷,希運《傳心法要》一卷,元嶷《甄 正論》三卷,光瑤注《僧肇論》三卷,李繁《元聖蘧盧》一卷, 白居易《八漸通真議》一卷,《七科義狀》一卷,《棲賢法雋》 一卷,《禪關八問》一卷,僧一行《釋氏系錄》一卷,宗密《禪 源諸詮集》一百一卷,又《起信論》二卷,《起信論鈔》三卷, 《原人論》一卷,《圓覺經大小疏鈔》各一卷,《楚南般若經 品頌偈》一卷,又《破邪論》一卷,《希還參同契》一卷,《良伯 大乘經要》一卷,又《激勵道俗頌偈》一卷,《光仁四大頌》 一卷,又《略華嚴長者論》一卷,《無殷垂誡》十卷,《神清參 元語錄》十卷,《智月僧美》三卷,《惠可達磨血脈》一卷,《靖 邁古今譯經」圖紀》四卷,智昇《續古今譯經圖紀》一卷, 又《續大唐內典錄》一卷,《續古今佛道論衡》一卷,《對寒 山子詩》七卷,《龐蘊詩偈》三卷,《智閑偈頌》一卷,《李吉甫 一行傳》一卷,《王彥威內典目錄》十二卷
《東齋記事》
[編輯]《佛書》
[編輯]佛書見於中國,世謂起於後漢明帝時。今考之,蓋明 帝之前既有劉向《列仙傳》曰:「歷觀百家之中,以相撿 驗,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在《佛經。霍去 病傳》,收休屠祭天金人,張晏曰:「佛徒祀金人也。」顏師 古曰:「今佛像是也。」《漢武故事》曰:「昆邪王殺休屠王,以 其眾來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宮。金人皆長丈」 餘,其祭不用牛羊,惟燒香禮拜,上使依其國俗祀之。 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 口傳《休屠經》。此皆明帝未遣使取經之前也。使明帝之前未有佛書,則傅毅對明帝所言,何從而得之。《隋 書經籍志》云:「其書久已流布,遭秦之世,所以湮滅。」其 說必有所據也。
《遂初堂書目》
[編輯]《釋家類》
[編輯]《金銀字傳》,《大士頌》,《金剛經》,《六祖金剛經解義》,《王荊公 注金剛經》,《華嚴經》,《楞嚴經》,《圓覺經》,《楞嚴經疏》,《圓覺經 疏》,《維摩經疏》,《六祖壇經》,《正法眼藏》,《馬祖四家錄》,《笑道 論》,《非韓論》,《萬善同歸》,《原人論》,《弘明集》,《廣弘明集》,《通明 論》,《佛教總年》,《佛運統紀》,《僧寶傳》,《續僧寶傳》,《僧史》,《僧史 略》,《高僧傳》,《法藏碎金錄》,《宗門統要》,《釋氏要覽》,《祖庭事 苑》,《釋氏六帖,傳燈錄》,《臨濟語錄》,《雲門語錄》,《勇禪師語 錄》,《普融禪師語錄》,《詔國師語錄》,諸祖偈頌,《龐居士詩》, 《寒山詩》,《大慧武庫》《林間錄》,《芙蓉般陽集》,《北山錄》,《端禪 師語錄》,《無住語錄》,釋梵《雪竇語錄》,《近世尊者語錄》,《古 塔王語錄》,晁文元《耄智餘書》,《道院集要》,《禪源諸詮》,《風 穴語錄》,《謝陽以下二十二家語錄》,《德仙語錄》,《曹洞語 錄》,《長蘆覺語錄》,《法雲語錄》。
《大藏聖教法寶標目》
[編輯]《菩薩契經藏般若部》
[編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
右。佛於天上人間四處十六會,說西域本有二十萬偈,此方八部咸在其中。唐三藏法師元奘取全本於西域之玉華寺譯成六百卷,《般若空宗》此焉周盡。初,法師將順眾意,如羅什所翻,除繁去重,於夜夢中有極怖畏事,還依廣翻,即見殊勝境界,遂不敢刪,依梵本譯。慶成之日,般若放光,諸天雨華,空中音樂異香芬烈。法師曰:「此鎮國之典《人天大寶經》。自記此方當有樂大乘者,國王、大臣、四部徒眾,書寫受持,讀誦流布,皆得生天,究竟解脫。《開元釋教錄》云:『諸經以般若建初者,謂諸佛之母也;般若,六度之一數也。五度未與大名,惟此般若圓宗,獨稱尊大,乃是眾妙之淵府,群智之元宗,萬法之本原,眾聖之圓』」 極。所以前五但為佐助。與般若作其輔翼。惟此獨立大名。般若者。此雲智慧也。
第一會王舍城鷲峰山說。第一卷至四百卷。
右四十帙,八十五品新譯。此方舊來流傳。佛在鷲峰,菩薩聲聞眾集。佛於一一身分放大光明,其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殑伽沙諸佛世界。十方諸佛各遣大菩薩眾,持金蓮華奉釋迦佛。佛知眾集,告舍利弗:「為諸菩薩眾說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弗、滿慈子與佛問答演說。初會四百卷,中說一切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生,三十七菩提分法,四靜慮定、四無色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如來三身、四智、十力、四無畏、四無量心、六神通、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一切功德,皆從六波羅蜜生,般若波羅蜜多,最大最勝,最為第一,更無過者。餘五波羅蜜,皆攝入此般若波羅蜜中。一切諸法,若無般若,不得名為到彼岸故。佛說內空,內六根空故外空,外六塵空故內外空,根塵皆空故空空,一切法空故大空,十方皆空故勝義空,涅槃亦空故有為空,三界皆空故無為空,無生、住、異、滅故畢竟空,諸法竟不可得故無際空,無初、中、後故散空,散謂有放、有棄、有捨可得,此由散空、無變異空,無放無棄無捨本性空,一切法非佛所作,本性空故自相空,一切法自相皆空。如變礙是色自相,領納是受自相等。共相空,謂一切法,如苦是有漏法共相,無常是有為法共相,空,無我是一切法共相等。一切法空,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法皆空故不可得空,三際不可得故無性空,無少法可得故自性空;諸法能和合自性空故無性自性空,諸法無能和合性,有所和合自性皆空故,六波羅蜜、三解脫、十力、十八不共一切智、四果、二乘、十地、究竟涅槃皆如夢如幻。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亦說為如夢如幻。何以故?幻、化、夢事與一切法乃至涅槃,「皆悉無二無二分故。一切諸佛一切功德,無不皆從此般若波羅蜜多所生故。一切三乘賢聖五果福地乃至人天,富樂自在福德吉祥,亦不離此般若波羅蜜多。一切世、出世間諸功德善法,若無般若為其先導,如人無眼則無所往,若人受持讀誦恭敬供養,繫念在心而不忘失者,即知是成佛之」 前相去佛非遠故。如是之人,一切魔怨外道不能惱亂,一切毒藥毒蛇惡獸不敢傷害,諸惡鬼神悉皆遠離,水火風災亦所不及。若人軍陣刀箭不中,戰鬥得勝,一切災難無不滅者。則法師序云:「《大般若經》者,希代之絕唱,曠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誠入神之奧府,有國之靈鎮。」 舊已譯八部,纔現半珠。今具十六會乃握全寶。義既天悠辭仍海溢。且為諸分之本。又是前古未傳。此《初會經》四百卷八十五品矣。
第二會,四百一,至四百七十八卷。巨則法師序云:「舌覆大千,身分巨億,普利六趣,震動十方。」 是使微塵剎土不動而游,恆沙諸佛不謀而證,非般若至賾,孰能致此?同幻花之開落,不滅不生;比夢像之妍媸,無染無淨。颷谷投響,則毀譽共銷;月池浸色,則物我俱謝。文優理詣,感通悟永。此會凡八十五品、七十八卷,即舊《大品》《光讚》《放光》本同譯別。然《大品》之於《光讚》,詞倍豐而加美。此分之於《大品》,文益具而彌正。攢輝校寶豈不盛歟。舊譯闕《常啼》等品,餘意大同。
第三會。從四百七十九卷。至五百三十七卷。
右新譯三十一品,五十九卷,於舊無涉。佛言:「若諸菩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欲超聲聞、獨覺等地,欲住菩薩不退轉地,欲得殊勝六種神通,欲以一念隨喜之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施、戒、定、慧、忍、進,欲以一食、一香、一華、一鐙、一衣、一蓋、一幢、一旛供養十方沙界如來,欲滿足六波羅蜜,欲得一切」 如來殊勝功德,欲得如上無量無邊殊勝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第四會。從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卷。
右第八譯,二十九品,一十八卷。一切凡夫,剖名相之符,保癡愛之宅,所以措懷有著,擬議必違,至真反此動𡧯斯會以假名般若授假名菩薩,是持幻法與幻人,故無作亦無得。此晨蜉之語歲,夢蝶之議覺乎此會一十九品、一十八卷,即舊小品《道行》《新道行明度經》。品之為言分也,分有長短,故有小品、大品焉。道行即分中之初品,譯者取以別經,《明度》乃智度之異言,即就總目為號,寔由殘闕未具,故使名題亦差。今大教克圓,鴻規允布,心術之要可復道哉!《開元釋教錄》云:「《放光大品》,新舊譯耳,《大品》為新,放光為舊。」
《第五會》十卷。
右二十四品第五百五十六卷至五百六十五卷。佛言:「若諸菩薩但聞般若波羅蜜多,尚獲無邊功德勝利,況深信解如說修行。是諸菩薩近一切智,安住真如,疾證菩提。若有菩薩說聲聞法,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悉皆證得阿羅漢果,所獲福聚甚多;若菩薩為諸有情宣說般若,乃至一彈指頃,所獲福聚甚」 多於前。
則法師序曰:「夫見生死者三有,著涅槃者二乘。知生死空斯出三界矣。知涅槃空斯過二地矣。」 此會二十四品十卷舊未傳譯,是《大經》略譯,覽者固當不以抵羽而輕積珍矣。
《第六會》八卷。〈自第一會至第六會並在鷲峰山說〉
右十七品第五百六十六卷至五百七十三卷最勝天王問佛說。即舊《勝天王般若》本同譯別。此第二譯發明弘旨,敞拔幽關固已法寶駢映義林交積。
第七會:《室羅》。城給孤獨園《說曼殊室利分》二卷。
右第五百七十四卷至七十五卷。與舊譯《文殊般若》本同譯別。此第三譯。
則法師序曰:「即相無睹,真如之壯觀;即慮無知,種智之默識。既泯修而造修,亦絕學而趣學。狀其區別,則菩提萬流;斷其混茫,則涅槃一相。一相則不見生死,萬流則無非佛法。不壞假名,而開實相。法尚不有,何有菩提?尚無菩提,何有證得?」 此會即舊譯《文殊般若》矣。
《第八會》一卷。
右一品《那伽室利分》第五百七十六卷。與舊譯《濡首菩薩分衛經》本同譯別。此經第三譯。
則法師序曰:「縱觀空術,澄襟海定。蜃樓切景,知積氣以忘躋;鸞鏡含姿,悟慛空而輟覽。故能自近鑒遠,由真立俗。識危生之露集,知幼質之泡浮。電條青氣之輝,雲空軒蓋之影。文約理贍,昔祕今傳。」 雖一軸單譯,而三復固多重味矣。
第九會說《能斷金剛分》一卷。〈第八第九會並在給孤獨園〉
右第四譯第五百七十七卷。與舊《金剛般若》本同譯別。凡本具雲「能斷金剛般若。」 欲明菩薩以分別為煩惱。而分別之惑堅類金剛。此經所詮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知舊譯失上二字。又下文三問闕一。九諭闕三。法師具依梵本翻譯。
則法師序。沖照倬存,逸韻遐舉。承閑語要,三問傑其標節;理情塗兩,如肅其致窮。非想以布想,攝眾度以檀度,格虛空而未量,汎聲香而不住。忘法身於相好,豈見如來分剎土,干微塵,誰為世界?河沙數非多之多福,山王比非大之大身。法性絕言,謂有說而便謗;菩提離取,知無授而乃成。皆所以拂靄疑津,剪萌心逕廣略二本。前後五譯。無新無故逾煉逾明。經卷所在則為有佛故。受持之跡其驗若神。傳之物聽具如別錄。
第十會他化自在天王宮說《般若理趣分》一卷
右一卷第五百七十八卷。與後譯《實相般若》本同譯別。
《般若理趣分》者。蓋乃覈諸會之旨歸,綰積篇之宗緒。心凝旨敻義皎辭明。言理則理邃寰中,談趣則趣沖垓表。雖一軸單譯而具該諸分。若不留連此旨咀味斯文。何能指晤遙津搜奇蜜藏矣。
第十一會說《施波羅蜜多分》五卷。
右新出,無舊譯。從五百七十九卷至五百八十三。舍利弗言:「若菩薩欲證無上菩提,一切行中應先行施,作如是念:『我施十方界一切有情,令永解脫惡趣生死。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心;已發心者令永不退;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以布施善根勿招餘果,惟證無上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如是乃名布施波羅蜜多,普令一切波羅蜜多皆得圓滿』。」 若無後心,緣一切智回向菩提,雖行布施而非波羅蜜多,亦不能令餘所修習波羅蜜多速得圓滿,亦不能得一切智智。菩薩知一切法如幻化故,行布施時無實可捨,證正覺時實無所得,如二幻師戲為交易,此中二事俱非實有,佛神力故,令舍利子及大眾等,見十方佛剎中諸菩薩廣大布施、財施、法施、身命施等。佛言:「求大菩提當如是施。」
第十二會「說《戒波羅蜜多分》」五卷。
右新譯。從五百八十四卷至五百八十八卷。夫欲儲淨法先滌身器。將越愛流前鳩行楫。戒者切身口而流訓。則一「言一行斯佛事矣。因動靜以研幾。則舉足下足皆道場矣。誠險道之夷蹬闇室之凝釭度疫之僊丸出苦之神馭也。」 五卷單譯一如施分。
第十三會說《忍波羅蜜多分》一卷。
右新譯第五百八十九卷。佛言:「一切法如幻化畢竟性空,畢竟空中無所諍競,令彼聞已鬥爭心息,其心平等猶若虛空,不相伺求種種瑕隙,由斯感得大丈夫相所莊嚴身,一切有情見者歡喜,乃至證得清涼涅槃畢竟安樂。」
則《法師序》曰:「將夷道梗,為垣心怨。播親親於蠢徒,闢蕩蕩於情路。雖毀甚矛箭,害窮虀粉。必當內蠲我想,外抵人相。目鄰虛之有間,投刃曷傷;念機關之無主,觸舟奚苦?如大浸稽空,而空無溺懼;積洿歸澤,而澤無垢忿。況已謝之聲,毀譽一貫;既遷之色,損益同科。不有來損,則攝受之路無從;不有往慈,則菩提之行」 無主,翻為善友,更領深恩。聞詈劇絲竹之娛,得捶踰捧戴之悅。太子之二目兼喪,曾靡一心;僊人之七分支解,方酬七覺。百矛集體,百福之相開;萬惱縈身,萬德之基立。語其大力,則拔山無以喻;談其無畏,則賈勇弗之論。一軸單譯,不其要歟?
第十四會說《勤波羅蜜多分》一卷。十一至十四會並 在給孤獨園。
右新譯第五百九十卷。惟夫淺溜穿石小滴盈器。鑽燧之勤斷幹之漸。皆積微不已故。在著可觀單卷《新譯經》中詳說諸菩薩懈怠精進行相。
第十五會鷲峰山說《靜慮波羅蜜多分》二卷。
右新譯第五百九十一卷至九十二卷。「夫心之用也大矣哉!動則舛競聿興,靜則眾變幾息,大之充法界,細之入鄰虛。故海嶽寰區心之影也;形骸耳目,心之候也。生死邅回,心之迷也;菩提昭曠,心之悟也。三界惟此寔曰難調,一處制之斯無不辦。沈掉雙斥、止觀兩明。」 故統之則一如,權之則二相,敞之則三脫,依之則四神,行之則五印,檢之則六念,聚之則七善,流之則八解,階之則九次,肆之則十遍。其餘四念四等之儔,五根五力之類,如泥之在鈞,金之在鍛,惟所用耳,豈有限哉!故能力味精通,神妙揮忽,日月上掩,川嶽下搖,身遍十方,聲覃六趣,水火交質,金玉易形,殫變化之途,出思議之表。
第十六會竹林園中白鷺池側說《般若波羅蜜多分》 八卷。
右新譯五百九十三卷,至第六百卷。佛言:「若於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法門受持一句,尚獲無量無邊功德,況於此《大般若經》,能具受持、轉讀、書寫、供養、流布、廣為他說,彼所獲福不可思議。說此法時,無量無邊菩薩得無生法忍,復有無邊諸有情類皆發無上正等覺心,爾時,如來記彼決定當證無上菩提。」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二十卷。〈作三十卷〉
右佛將說法先入三昧。於一一身分放大光明,遍十方大千世界,眾生見光皆得不退。佛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億百千光,化為千葉金色蓮華,上皆有佛坐。一一化佛皆說六波羅蜜,眾生聞者皆發大菩提心。此經二十卷九十品與前《大經》同。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四十卷。〈亦名大品般若經或三十卷四帙〉《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十卷。〈或十五卷〉
右三經與《大般若》第二會同本異譯。其《光讚般若》,比於新經三分將一,至《散華品》後文並闕。按姚秦僧叡《小品序》云:「斯經正文凡有四種,是佛異時適化廣略之說也。其多者雲有十萬偈,少者六百偈。」 此之大品即是天竺之中品也。准斯中品,故知與《大經》第二曾同梵文也。
《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五卷。
右與小品《道行經》等同本異譯。故初題雲「《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行品》第一。」 但文不足。三分過二。准《道行經》後闕十品。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亦名般若道行品或八卷一帙〉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或七卷或八卷一帙〉 《大明度經》四卷。
右四經與《大般若》第四會同本異譯。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
右與《大般若》第六會同本異譯。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梁扶南三 藏曼陀羅僊譯。
右亦名《文殊般若波羅蜜經》。初無十重光。後有一行三昧。文言「文殊師利童真者是。」 又編入《寶積》。在第四十六會。與後經名同。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梁扶南三藏僧 伽媻羅譯。
右初有十重光。後無一行三昧。文言「文殊師利法王子者是。」 此本稍廣。又此二經亦互有廣略。與《大般若》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同本異譯。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一卷。〈一名決定諸法如幻化三昧經〉
右與《大般若》第八會那伽室利分同本異譯,新舊相比,舊經稍廣。文殊菩薩與龍吉祥菩薩等,執應器錫杖,人城乞食,舍利子、須菩提等問答說佛性離垢染,故名無上清淨法身,無像,都無煩勞,無了不了,如幻化、影、響,無心無念,無言無說。說是法身清淨功德時,有百億菩薩、天人等,得無生忍者,發菩提心者,一生補處者,共歎菩薩功德無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秦鳩摩羅什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魏菩提留支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陳真諦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唐元奘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義淨譯。
右五經同本異譯。解在第九會。
《實相般右波羅蜜經》一卷。
右與《大般若》第十會《般若理趣分》同本異譯。西域梵文有廣略二本。故實相理趣文意乃同,況大小異。佛為諸菩薩說,實謂真實,不虛妄故,相謂體相,自性凝𡧯故。具真如常𡧯之義,故名實相。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
右佛為十六國王等說法欲滅時,一切有情造惡業故,國王災難競起,日月星變,水火雨雹,賊盜饑疫、兵戈鬼神等種種災異,說救護法。國王眷屬百官百姓皆當受持《般若》,七難即滅,皆得安樂。佛說菩薩行位、五忍、十五地等法,廣如本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一卷鳩摩羅什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唐元奘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於六百卷《大般若》中,此為要略。若受持讀誦,有殊勝功德,菩提不遠,一切魔怨、外道、毒藥、蛇獸、諸惡鬼神、水火軍陣、刀箭風災,不能為害。唐三藏法師到流沙,逢無量鬼神,醜惡兇猛,惟念《般若心經》,聲發,即皆散滅。
《寶積部》
[編輯]《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
右此經新舊重單合譯。其四十九會合成一部。歷代譯者摘會別翻而不終部。帙唐南印度菩提流支翻譯二十六會三十九卷。並流支新譯二十三會八十一卷。舊譯者止勘同編入。共成一部。列會如左。
《第一三律儀會》,三卷。
右與舊《大方廣三戒經》同本異譯。從第一卷至第三卷。大迦葉問佛:「若諸眾生求於佛法力無畏者,攝受何法而修行,增長成熟諸如來道,證入菩提,得不退轉?」 佛說此經,名《演說三戒》,亦名《說菩薩禁戒》,亦名《集一切佛法》。在家、出家菩薩修行法門,成就退失菩提法。詳如本經。
第二,《無邊莊嚴會》,四卷。
右從第四至第七卷,無邊莊嚴菩薩為諸菩薩「求一切智善巧地者,令得圓滿不思議願,及一生補處所有善根等。願佛開示如是法門。」 佛說此經,是無邊辯才,攝一切義善巧以門。由此能照了一切法斷一切疑。
第三,《密跡金剛力士會》,七卷。
右從第八卷至第十四卷《密跡金剛說如來身口》。
「心;三祕密目連,欲窮佛聲邊際,過西方九十九恆河沙佛土,終不能得,其音常近不遠;應持菩薩過上方百億恆河沙佛土,欲見佛頂相,亦不能見。樓至如來於賢劫千佛中最後成佛,住壽長遠,所度弟子一切聖眾等,與九百九十九佛適等無異不可限量。賢劫諸佛出世時,密跡常持金剛侍衛,其金剛杵擲於虛」 空復立於地,帝釋、目連盡其神力皆不能動。密跡說是《不可思議法》時,菩薩、天人無央數發菩提心,得法眼淨、無生法忍,諸佛世界六返震動,大光明照十方無量佛土。
「第四《淨居天子會》」,二卷。
右舊譯名《菩薩說夢經》。新改名《淨居天子會》。當第十五及十六卷。佛說。諸菩薩修行。有《夢中所見》一百八相。
「第五,《無量壽如來會》」,二卷。
右與舊《無量清淨平等覺大阿羅陀無量壽經》等同本異譯,當第十七、十八卷《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平等覺經》《朋彌陀經》,皆二十四願,文異理同,與《寶積經》第五《無量壽會》同本異譯,皆說極樂國勝妙彌陀願力勸人往生。
「第六《不動如來會》」,二卷。
右與《舊阿閦佛國經》等同本異譯。當第十九卷及二十卷。說妙喜世界種種勝妙不動佛行願功德。
第七,《被甲莊嚴會》,五卷。
右新譯。從第二十一卷至第二十五卷。佛為無邊慧菩薩說。「菩薩被大甲冑乘於大乘行於大道。持大法炬放大法光,擊大法鼓霔大法雨。此《大菩提法》為諸眾生作大饒益。」
第八,《法界體性無分別會》,二卷。
右與姚秦童壽所譯《法界體性經》同本異譯。當第二十六卷至二十七卷。文殊師利說:「法界體性無汙染淨,亦無向得,無解脫者。是心體性空無有實,從妄想起,非生住滅,無縛無脫,無向無得。是經如佛光明,一切普照。」
第九《大乘十法會》一卷。
右與梁眾鎧所譯《大乘十法經》同本異譯,當第二十八卷。十法者,一信成就;二、行成就;三、性成就;四、樂菩提心;五、樂法;六、觀正法行;七行法順法;八捨憍慢;九善解如來祕密之教。記「聲聞得菩提,言我皆痛,言我老弊,問耆媻、毉藥、逐諸外道捔勝金、搶馬麥、提媻宿怨、乞食、空缽、木器、合腹謗」 等,皆是善巧方便,為後世眾生利益故。十者心不希求聲聞乘獨覺乘行是十法名住大乘。此經能施一切眾生。慧目大乘菩薩所當修學當得菩提。
第十,《文殊師利普門會》,一卷。
右與舊《普門品經》等同本異譯,當第二十九卷。佛說普入不思議法門,色、聲、香、味、觸、法、八部三塗、貪瞋癡、善不善、有為無為等二十八三昧平等法門,若能受持,則為受持八萬四千法門。說是經時,七十二萬億那由他諸天、一百八十萬人等發菩提心,九萬二千菩薩得無生忍。天魔憂苦涕泣,如中毒箭。眾生聞是「經,決定得不退轉,空我境界。」
第十一《出現光明會》,五卷。
右新譯。從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四卷。月光童子問佛「往昔修何等業。得此無量無邊種種色光明。」 佛為說《如來因地善根資糧圓滿成就相好光明》等法門。
《第十二菩薩藏會》二十卷。
右從第三十五卷至第五十四卷,三藏法師自西域回首譯出此經。初說王舍城五百長者問佛:「觀何等相棄捨家法,悟大菩提。」 佛言:「我觀世間眾生,為十苦所逼,十惱害相憎嫉,入十種惡見稠林,為十種大毒箭所中,十不善道染汗纏縛。我以是等故,捨家趣無上道。」 五百長者皆證阿羅漢。次說如來十種不思議「法:一者如來身,二者音聲,三者智,四者光,五者戒定,六者神通,七者十力,八者四無畏,九者大悲,十者不共佛法,四無量心、六波羅蜜、三十七品法門、四諦、十二緣、四攝等法。」 《檀波羅蜜》中說:「過去善攝受如來因地為紡績人,日以一縷微線施佛,願未來世成等正覺。由此福故,十五拘胝劫不墮惡道,千反為輪王帝釋,累劫奉事諸佛,致成菩提。」 《精進波羅蜜》中說。「過去熾然精進如來因地修行時,於千歲中不於彈指頃起睡眠及念欲樂心,不起稱量飲食鹹淡甘苦心不觀授食人,而是男是女於樹下坐,不一仰觀樹相,於千歲中不曾起念,論世間無益之語,起如是妙行,修如是道跡,勇猛精進」 未曾休息,釋迦如來因地作天帝釋,於贍部洲大疾疫劫,化大身令病苦眾生割截身肉,食已病癒,以願力故,隨割隨生,食其肉者,乃無一人墮於惡道,皆住三乘得不退轉,有如是力。如是等微妙法門,不可具舉,佛言:欲疾證得菩提。
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法門》,猛利殷重,讀誦修習,廣為他說,此是諸菩薩等聖珍寶藏,當勤修學,如我所證。
第十三佛為阿難說《處胎會》,一卷。
右與《舊胞胎經》同本異譯。當第五十五卷。
《第十四佛說入胎藏會》,二卷。
右唐舊譯。單大。當第五十六卷及五十七卷。〈此入胎藏會本名佛為難陀說《出家入胎經》,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邪雜事》第十一十二卷,三藏義淨析出別行。〉說人受生入胎種種事。本同譯。《別入胎藏會經》初說佛種種方便。《化難陀離欲出家事。經》末說難陀往昔設浴供佛等緣。致金色身具三十相。短佛四指。今得證果事。比舊經增多。
第十五,《文殊師利授記會》,三卷。
右與《文殊師利佛土嚴淨》同本異譯。從第五十八卷至第六十卷,說菩薩嚴淨佛土種種行願,及普見如來佛剎種種勝妙功德。西方極樂世界莊嚴如一滴水,普見佛剎莊嚴如大海水,壽量眾會不可思議。十方無量無邊佛剎中一切如來,皆是文殊之所勸教成就。
「第十六《菩薩見實會》」,十六卷。
右從第六十一卷至第七十六卷,佛成道已,還迦毗羅城,將化父王。時國人迎佛,天龍八部圍繞禮敬。佛現神通說法,授諸天、人非人及外道等菩提記。佛為淨飯王等說六界差別法門,「地水火風空識界,十八界一切法皆空,諸根如幻境界如夢。此法是一切菩薩之所修行,一切諸佛之所證得。」 次四《轉輪王品》,說佛往昔為轉輪王,七寶具足,福力殊勝,與帝釋分座。以貪欲故,從天墮沒,以不放逸故,於帝釋所亦無貪著。說是經時,淨飯王等七萬釋種得無生忍,佛記皆當往生無量壽佛國,後皆成佛。
第十七《富樓那會》,三卷。
右舊譯本名《菩薩藏經》,亦名《大悲心經》,同本異譯。從第七十七卷至第七十九卷,說諸菩薩修行布施、精進、忍辱、多聞、修慈、修喜等法,致不退轉。《大悲品》說「佛昔因夜闇然,兩臂照道,救失路諸賈客為大畜身,以血肉施諸眾生,乃至一劫為大力王,以身分割施媻羅門。八萬四千歲中為惡魔罵辱,心不瞋恨,亦不言『我有何罪,無量百千萬世割肉刺血施諸眾生』。」 如是種種行苦行。
第十八《護國菩薩會》,二卷。
右當第八十卷至八十一卷。護國菩薩問佛:「菩薩修行王等,於一切法增長功德,到究竟處,而得自在,入一切智。」 佛為說清淨無畏,喜捨調伏,退墮障道繫縛等法。說佛昔因為國王王子、𧶜主、女人,及為鹿馬、獅、象、龜、猿、雉、兔等,受種種身,捨施身命,利益眾生,求無上道。略說五十餘緣,次說《無量壽》。釋迦阿閦佛昔為國王。壬子天神。供養《諸佛本緣》。
第十九《郁迦長者會》,一卷。
右與《法鏡經》及《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等同本異譯。當第八十二卷。說在家種種過患功德。出家菩薩修行功德之法。
第二十,《無盡伏藏會》,二卷。
右新譯。當第八十三卷至第八十四卷。說菩薩五種伏藏。成就殊勝功德。速證菩提。
第二十一《授幻師跋陀羅記會》一卷。
右與舊《幻士仁賢經》同本異譯,當第八十五卷。王舍城中。幻士以幻術變化諸佛及僧供養,心中念悔,欲得滅沒。所化莊嚴等,以佛神力令不滅沒。七日,佛言:「一切諸法如我之身,及大千世界,皆如幻化。」 為跋陀羅說法授記。
第二十二《大神變會》,二卷。
右新譯。當第八十六卷及第八十七卷。說如來有大神變。說法教戒神通等事。後說商主天子授記成佛。
第二十三,《摩訶迦葉會》,二卷。
右當第八十八卷及第八十九卷。說破戒妄言得果。貪著名利嫉妒瞋害種種罪相。教誡切至。
第二十四《優波羅會》,一卷。
右與舊《決定毗尼經》同本異譯,當第九十卷。說菩薩聲聞戒律,持犯開遮輕重盡護不盡護種種差別等法。
第二十五《發勝志樂會》,二卷。
右與《舊發覺淨心經》同本異譯,當第九十一卷及九十二卷。說初業菩薩,業障闇鈍,好世話、睡眠、戲論,廣營眾務,貪著所不應為,忘失正念,行迷惑捨。由昔惡業,久墮地獄,故,福慧微少,懺罪發願,後當得生彌陀佛國,當捨利養。當觀察憒鬧、世話、睡眠,營務戲論,各有二十種過失。
第二十六,《善臂菩薩會》,二卷。
右舊譯。當第九十三卷及第九十四卷《佛說菩薩》。
當具足六波羅蜜法
第二十七《善順菩薩會》,一卷。
右當第九十五卷。此經與《須賴經》同本異譯。解在彼經。
第二十八《勤授長者會》,一卷。
右當第九十六卷。佛為五百長者說「發菩提心者所應學應住應所修行法門。於身命財妻子屋宅飲食車服一切樂具應無所著。應觀此身無量過患,四十四種可厭惡事。」 長者聞法得無生忍,授成佛記。
「第二十九《優陀延王會》」,一卷。
右與《舊優填王經》同本異譯。當第九十七卷。〈《新說三經》互佛廣略。〉佛說酖著女色,欲染過患,苦切詳悉。
第三十,《妙慧童女會》,一卷,兼後。
右與舊兩譯《須摩提經》及流志先譯《妙慧童女經》同本異譯,當第九十八卷。從初至半,王舍城長者女,名妙慧,年始八歲,問佛:「云何得端正身,得富貴身,得眷屬不壞,得蓮華座,化生佛前,從一佛土至一佛土,處世無怨,所言人信,離障清淨,能離諸魔。」 臨終諸佛現前,佛為說四十行,童女授成佛記,即變成男子。
第三十一「恆河上優婆夷會。」〈與前同卷〉
右當第九十八卷。從半至末說。一切法如幻化如虛空。心尚不可得。何況心所生法。一切法皆無所得。名真修梵行。往昔千佛亦於此處說如是法。
第三十二《無畏德菩薩會》,一卷。
右與《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等同本異譯,當第九十九卷。無畏德年始十二,見聲聞,不起不迎,不問不禮。王問之云:「轉輪聖王迎小王不?帝釋迎餘天不?大海神禮河池神不?日月光神禮螢火不?」 如是等廣說二乘,與大菩薩人種種差別。與舍利、目連、迦葉、須菩提問答妙法,見佛即轉女身,受成佛記。
第三十三,《無垢施菩薩應辯會》,一卷。
右與《離垢施女經》及《得無垢女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卷。波斯匿王女年始八歲,與夫聲聞迦葉、舍利弗等,本菩薩文殊、觀音等問答法要,見佛問法,即轉女身,授成佛記。
第三十四「功德寶華敷菩薩會。」
右當第一百一卷。從初至半。說持誦十方現在佛名所得殊勝功德。
第三十五「善德天子會。」〈與前同卷〉
右與流志先譯《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卷,從半至末「文殊《演說諸佛不思議甚深境界》。」
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會》,四卷。
右與《如幻三昧經》及《聖善住意經》等同本異譯,從第一百二卷至第一百五卷。文殊放大光明,召集十方諸菩薩眾不可計數諸大弟子,入四萬三昧而不能見。善住天子已曾供養多佛,入深法忍,辯才無礙。文殊與俱,見佛問法。是經說甚深法,「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諍,不進不怠,不禪不亂,不智不愚,無凡夫」 ,無佛,不因緣、不無緣等法門。過去已有七十四億𨚗由他百千諸佛說此法,彌勒賢劫未來千佛亦尒。又欲度造逆罪菩薩故,文殊持劍逼佛,佛為說法,諸菩薩得無生法忍。
第三十七《阿闍世王子會兼後》三卷。
右與舊太子刷護、太子《和休》二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六卷。從初至半。刷護,和休,王太子名也。問佛「何因緣得端正蓮華化生,知宿命相好智慧三昧,不生八難,生天上,得六神通等。」 佛隨問演說。王子與俱來五百同友,授成佛記。
第三十八,大乘方便會。
右與《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等同本異譯,從第一百六卷半至一百八卷,盡慧上菩薩問佛說諸菩薩以一搏食施給一切眾生,一香一華供養十方佛,禮敬一佛,即禮敬十方佛。如是等種種善權方便法門,以至八相成道,示現金搶馬麥十餘殃事等,皆是如來善權方便,教化眾生。
第三十九《賢護長者會》,二卷。
右舊譯本名《移識經》,新故名《賢護長者會》,從一百九至一百十卷。此二經本同譯別。賢護童真問佛:「眾生有識,如寶在篋不顯不知,身謝識遷,如夢遷化,捨此受彼獲當來報,受種種身遷轉遷滅,往來苦樂等事。」 又大藥王子問佛:「識捨於身,作何形像?」 佛為種種譬諭顯說。
第四十《淨信童女會》兼後二會同卷。
右當第一百一十一卷。初。波斯匿王女問佛。「菩薩正修行法。得堅固力,安住生死成熟眾生,六度四無量五神通。化生諸佛前。轉女身降魔轉法輪等。」 佛為說此經。
第四十一《彌勒菩薩問八法會》。右本名《彌勒菩薩所問經》,與《大乘方等要慧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十一卷中,說「不退轉菩薩降伏魔怨知一切法。於諸世間心不疲倦速成菩提」 等。
第四十二《彌勒菩薩所問》會。
右與舊《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等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十二卷末。佛說彌勒以善權方便安樂行,晝夜六時禮佛懺悔,勸請諸佛,及願於來世人民無垢穢,奉行十善時成佛。釋迦佛以身命布施,勇猛精進,願於五濁惡世成佛度生。
第四十三《善明菩薩會》,一卷。
右與《摩訶衍寶嚴佛遺日摩尼寶》二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十二卷。〈此《舊寶積經》有釋論四卷。〉佛說諸菩薩修行求無上菩提,增進退失,善惡衺正,種種行相,及有《三十二法》得稱菩薩,及說菩薩二乘差別,中道觀心等種種譬喻,真實沙門,像似沙門,諸善惡事相,教戒切至,種種法義,富備微妙,學佛者當常誦讀。
第四十四《寶梁聚會》二卷。
右當第一百一十三卷及一百一十四卷,佛說沙門善惡垢淨,梵非梵行,種種事相,營事比丘於三寶物中所不應作,受諸罪報,住阿蘭若,乞食受糞埽衣等,教戒精切。此經名「選擇一切法寶」 ,亦名《安住聖種儀式》,亦名《寶聚》,亦名《寶藏》。
第四十五,《無盡慧菩薩會》兼後二卷。
右當第一百一十五卷初說《十波羅蜜入十地先相》等法。
第四十六《文殊說般若會》。
右與大般若曼殊室利分。及眾鎧所譯。《文殊般若》同本異譯。從第一百一十五卷中至一百一十六卷末。解在文殊所說《般若經》。
第四十七《寶髻菩薩會》,二卷。
右亦名《菩薩淨行經》。與《大集寶髻品》及康僧會所出《菩薩淨行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十七卷及一百一十八卷。〈此《寶髻會》有《釋論》一卷。〉佛說《六波羅蜜》《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薩淨行》等。
第四十八《勝鬘夫人會》,一卷。
右與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等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十九卷。勝鬘夫人,波斯匿王,末利夫人之女,禮敬讚歎如來真實功德,佛為授記,號普光如來。佛言:「此經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一切聲聞、緣覺不能究竟觀察知見此經,歎如來真實第一義功德,大受大願,攝受正法,入一乘如來藏,法身空義,及自性清」 《淨心》等義,分十五章。斷一切疑。決定了義。《入一乘道》。
第四十九,《廣博仙人會》,一卷。
右與舊《毗邪娑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二十卷。毗邪媻五通仙人領眷屬五百仙人勤修苦行,不食而齋,有光明名聞,問佛「云何布施,死已得福,福在何處,有何形段?佛涅槃已,供養塔等,誰為受者?得何福報?」 佛如所問,為說有三十三種垢染,布施不得果報,及說種種上施,若佛現在,若已滅後,供養得福無異。復有五種無上施。謂佛及僧。及說法者及父母。復說生死轉識。及生諸天欲樂衰相等事。
《大方廣三戒經》三卷。
右與「《寶積》第一三《律儀會》」 同本異譯。解在《寶積》第一會。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後漢譯。
《阿彌陀三邪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兩卷吳譯。 《無量壽佛經》兩卷曹魏譯。
右三經譯文詳略小異。本一經也。
《阿閦佛國經》二卷。
右與《寶積經》第六「不動如來會」 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文殊佛土嚴淨經》二卷。
右與《寶積經》第十五《文殊授記會》本同譯。別解在《寶積》。
《大乘十法經》一卷。
右與《寶積》第九《大乘十法會》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普門品經》一卷。
右與《寶積》第十《文殊師利普門會》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胞胎經》一卷。
右與《寶積》第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卷《胎藏會》本同譯。《別解》在《寶積》。
《法鏡經》二卷。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一卷。
右二經。與《寶積》第十九《郁迦長者會》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幻士仁賢經》一卷。〈或雲仁賢幻士經〉
右與《寶積》第二十一《授幻師記會》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決定毘尼經》一卷。〈一名破壞一切心識〉
右與《寶積》第二十四《優娑離會》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發覺淨心經》二卷。
右與《寶積》第二十五《發勝志樂會》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優填王經》一卷。
右與《寶積》第二十九「優陀延王會」 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須摩提經》一卷。〈亦直雲須摩經〉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妙慧童女會》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一卷。
右與《寶積》第三十二「無畏德會」 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離垢施女經》一卷西晉法護譯。
《得無垢女經》一卷。〈或雲無垢女經一名論義辨才法門〉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三《無垢施會》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二卷。
右與《寶積》第三十五善德天子會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佛說如幻三昧經》二卷。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三卷。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六《善住意會》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太子刷護經》一卷。
《太子和休經》一卷。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七「《阿闍世王子會》本」 同譯。《別解》在《寶積》。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
右與《寶積》第三十八《大乘方便會》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大乘顯識經》二卷唐譯。
右與《寶積》第三十九《賢護長者會》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大乘方等要慧經》一卷。
右與《寶積》第四十一《彌勒問八法會》同本異譯。比《八法會》甚略。解在《寶積》。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一卷。
右與《寶積》第四十二「彌勒《所問會》」 同本異譯。比後譯文不足解在《寶積》。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亦名遺日說般若經〉
《摩訶衍寶嚴經》一卷。〈亦名大迦葉品〉
右二經與《寶積》第四十三《普明菩薩會》同本異譯,三經互有詳略。佛言:「此經所在,是為天下最妙之塔寺,若從法師聞,當敬法師如佛。若敬法師供養奉持,必得無上道。命終之時要見如來,當得身口意各十種清淨恆沙國土,滿中七寶,供養恆沙諸佛及弟子眾,恆沙劫一切施,安起七寶塔,不如受持誦讀此經。」 餘「解在《寶積》。」
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卷。〈亦直雲勝鬘經〉
右與《寶積》第四十八勝鬘夫人會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毗耶娑問經》二卷。
右一經。與《寶積》第四十九《廣博仙人會》同本異譯。解在《寶積》。。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