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3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三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三十九卷目錄
僧部列傳十五
北周
靜藹〈附慧宣〉 道安〈附慧儁 慧影 寶貴〉
僧勔 猷禪師
僧度 僧崖
普圓 慧瑱
亡名〈附僧琨〉 僧妙
慧善 寶彖
僧實 僧瑋
曇相 僧明
神異典第一百三十九卷
僧部列傳十五
[編輯]北周
[編輯]靜藹〈附慧宣〉
[編輯]按《續高僧傳》:靜藹,姓鄭氏,滎陽人也。夙標俗譽,以溫 潤知名,而神器夷簡,卓然物表。甫為書生,博志經史。 諸鄭魁岸者咸賞異之,謂:「興吾宗黨,其此兒矣。」與同 伍遊寺,觀地獄圖變,顧諸生曰:「異哉!審業理之必然, 誰有免斯酷者?」便強違切諫,二親不能奪志。鄭宗固 留藹決裂愛縛,情分若石。遂獨往瓦棺寺,依和禪師 而出家,時年十七。具戒已後,承仰律儀,護持明練,時 所推重。又從景法師聽《大智度論》,一聞神悟,謂敞重 幽,更習先解,便知濫述。周行齊境,顧問知律,講席論 堂,亟陳往復,詞令詳雅,理趣清新,皆略無承導。終於 世累,乃撫心曰:「餘生年不幸,會五濁交亂,失於物議, 得在可鄙。進退惟谷,高蹈可乎?」遂心口相弔,擯影嵩 岳,尋括經論,用忘寤寐。然於《大智》《中、百、十二門》等四 論,最為投心所崇。餘則旁纘異宗,成其通照。言必藻 繢珠連,書亦草行相貫,高為世重,罕不華之。後自悟 曰:「綺文爽理,草實亂真,豈流宕忘返,不思懲艾乎?」自 爾誓而斷之。唯以釋道東騖,並味前聞。恐涉邪津,悔 於晚學。又入白鹿山逖觀黃老,廣攝授之途,莊惠詭 駮,標寓言之論,未之尚也。聞有天竺梵僧,碩學高行, 世之不測,西達咸陽,藹求道情,猛欣所聞見,私度關 塞,載離寒暑。既至渭陰,未及洗足,即申謁敬。昔聞今 見,見累於聞,大鼓徒揚,資訪無指。乃潛形倫伍,陶甄 舊解,蕪沒遜遁,知我者希,掩抑十年,達窮通之數,體 因緣之理;附節《終南》,有終焉之志。煙霞風月,用袪忘 反。峰名避世,依而味靜。唯一繩床,廓無庵屋。露火調 食,絕無所營。召彼癘徒,誨示至理。令其致供,日就噉 之。雖屬膿潰橫流,對位而無厭惡。由是息心之眾,往 結林中,授以義方,鬱為學市。山本無水,須便飲澗。嘗 於昏夕,學人侍立,忽降虎來前,跑地而去。及明觀之, 漸見潤濕。乃使挑掘,飛泉通注,從是遂省。下澗須便 挹酌,今錫谷避世堡虎跑泉是也。藹立身嚴恪,達解 超倫,據林引眾,講前四論。意之所傳,樂相弘利。其說 法之規,尊而乃演。必令學侶袒立合掌,殷勤鄭重,經 時方遂。乃敕取繩床圍繞,安設致敬。坐訖,藹徐取論 文,手自指摘,一偈一句,披釋取悟。顧問聽者,所解雲 何,令其傳意,方進後偈。傍有未喻者,更重述之。每日 再講,此法無怠。有沙門智藏者,身相雄勇,智達有名, 負糧二石,造山問道。因見橫枝格樹,戲自稱身,遇為 藹見,初不呵止,三日已後,方召責云:「腹中他食,何得 輒戲?如此自養,名為兩足狗也。」藏銜泣謝過,終不再 納,遂遣出山。沙門曇延道安者,世號元門二傑,當時 頂蓋名德相勝。及論教體,紛諍由生,諮藹取決讓謝, 良久方為開散。兩情通悅,不覺致禮,各鳴一足,跪而 啟曰:「大師解達天鑒,應處世攝道,今則獨善其身,喪 德泉石,未見其可。」藹曰:「道貴行用,不即在言。余觀時 進退,故且隱居求志耳。」爾後事故入城,還歸林野。屬 周武之世,道士張賓,譎詐罔上,冒增榮寵,潛進李氏, 欲廢釋宗。既縱倖紫宸,蠅飛黃屋,與前僧衛元嵩脣 齒相副。帝精悟朗鑑,內烈外溫,召僧入內,七宵禮懺, 欲親睹𠍴犯,冀申殿黜。時既密知,各加懇到。帝亦七 夕同僧不眠,為僧讚唄並諸法事,經聲七轉,莫不清 靡。事訖設會,公陳本意。有猛法師者,氣調高拔,躬抗 帝旨,言頗激切,眾恐禍及其身,帝但述懷,曾無赦退。 藹聞之歎曰:「朱紫雜糅,狂哲交侵,至矣!可使五眾流 離,四民倒惑哉!」又曰:「餐周之粟,飲周之水,食椹懷音, 寧無酬德?又為佛弟子,豈可見此淪胥,坐此形骸,晏 然自靜,寧大造於像末,分葅醢於盜跖耳。」徑詣闕上 表理訴,引見登殿,舉手唱言曰:「來意有二,所謂報三 寶慈恩,酬檀越厚德。」援引經論子史傳記,談敘正議據證顯然。從旦至午,言無不詣,明不可滅之理,交言 支任,抗對如流,梗詞厲色,鏘然無撓。百僚近臣,代之 戰慄,而神氣自若,不阻素風。帝雖愜其詞理,而滅毀 之情已決。既不納諫,又不見遣。藹又進曰:「釋李邪正, 人法混並,即可事求,未煩聖慮。陛下必情無私隱,涇 渭須分,請索油鑊殿庭,取兩宗人法俱煮之,不害者 立可知矣。」帝怯其言,乃遣引出。時宜州沙門道積者, 次又出諫,俱不用言。乃與同友七人,於彌勒像前禮 懺七日,既不食已,一時同逝。藹知大法必滅,不勝其 虐,乃㩦其門人四十餘,入終南山,東西造二十七寺, 依巖附險,使逃逸之僧,得存深信。及法滅之後,帝遂 破前代。關山東西數百年來官私佛寺,掃地並盡,刮 聖容,焚經典。《禹貢》八州見成寺廟,出四十千,並賜王 公,充為第宅,三方釋子,減三百萬。皆復軍民,還歸編 戶。三寶福財,其貲無數。簿錄入官,登即賞費,分散蕩 盡。初於建德三年五月行虐關中,其禍既畢,至六月 十五日罷朝。有金城公任民部,於所治府與左右彷 徉天望,忽見五六段物,飛騰虛空,在於鳥路,大者上 摩青霄,大如十斛囤許,漸漸微沒,自餘數段,小復低 下,其色黃白,卷舒空際,類旛無腳。爾日天清氣靜,纖 塵不動,但增炎曦而已。因往東宮府,道經圓土北,見 重牆上有黃書,橫拖棘上。及往取之,乃是《摩訶般若 經》第十九卷。問其所由,答云:「從天而下,飛揚墮此。」於 時三寶初滅,刑法嚴峻,略示連席之官,乃藏諸衣袖, 還緘篋笥。初武帝知藹志烈,欣欲見之,敕三衛二十 餘人巡山訪覓氈衣道人,朕將位以上卿,共治天下。 藹居山幽隱,追蹤不獲。後於太乙山錫谷潛遁,睹大 法淪廢,道俗無依,身被斬縗無力。毗贊告弟子曰:「吾 無益於世,即事捨身,故先相告。」眾初不許慕從,聞法 便關覽大小諸乘,撰《三寶集》二十卷,假興賓主,會遣 疑情,抑揚飛伏,廣羅文義,弘讚大乘,光揚像代,並錄 見事,指掌可尋。冀藏諸巖洞,庶後代之再興耳。自藹 入法,行大慈門,繒纊皮革,一無踐服,唯履毳布,終於 報盡。後厭身情迫,獨據別巖,敕侍者「下山,明當早至。」 藹乃跏坐盤石,留一衲衣,自條身肉,段段布於石上, 引腸掛於松枝,五臟都皆外見,自餘筋肉手足頭面, 臠析都盡,並唯骨現,以刀割心,捧之而卒。侍人心驚, 通夜失寐。明晨走赴,猶見合掌捧心,身面西向,跏坐 如初。所傷「餘骸,一無遺血,但見白乳滂流,凝於石上。 遂壘石封外,就而斂焉。即周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 也,春秋四十有五。」弟子慧宣者,內外博通,奇有志力, 痛山頹之莫仰,悲梁壞之無依,爰述芳猷,樹碑塔所。 後有訪道思賢者,入山禮敬,循諸崖隒,乃見藹書遺 偈,在於石壁焉。
道安〈附慧儁 慧影 寶貴〉
[編輯]按《續高僧傳》:「道安,俗姓姚,馮翊胡城人也。識悟元理, 早附法門。性無常師,聞道而至。兼以恬虛靜泊,凝心 勝境,謙肅為用,動止施度,凡厥禪侶,莫不推服。後隱 於太白山,棲遁林泉,擁志經論,思拔深定,慧業斯舉。 傍觀子史,粗涉大綱。而神氣高朗,挾操清遠。進具已 後,崇尚涅槃,以為遺訣之教。博通智論,用資弘道之 基。」故周世渭濱盛揚二部,更互談誨,無替四時。住大 陟岵寺,常以弘法為任,京師士子,咸附清塵。安內外 既明,特善文藻,動言命筆,並會才華,而風韻疏通,雅 調詳簡。執禮居尊,仁被朝貴,故榮達儒宰,知名道士, 日來請論,咸發信心,故得義流天下,草偃從之。周武 廓清天步,中外禔福,頻御雕輦,躬禮安焉。安道為物 宗師,坐鎮崇敬,令帝席地而止。安則如常敷化,高談 正法,詞無涉世,公卿側目,觀者榮慶。時及中食,安命 供設。帝將舉箸曰:「弟子聞俗人不合僧食,法師如何 以罪累人?」安曰:「佛法權實,律制開遮,王賊惡臣,並通 供給。貧道據法相擬,理非徒爾。」帝曰:「審如來言,非佛 意也,但恐損道眾耳。」又與賊臣同席,誠無預焉。即敕 將去,更論餘法,曾不以介意,斯即季代之高量也。後 敕住大中興寺,別加殊禮。帝往南郊,文物大備,諸道 俗同睹通衢敕別及安,令觀天子鹵簿儀具。安答曰: 「陛下為民故出,貧道為法不出。」帝聞,彈指歎善久之。 安鑒悟絕倫,德風遠扇,立形平準,守道自遵,皆此類 也。與同學慧儁知名周壤。儁姓朱氏,京兆三原人。生 不學書,而耳餐取悟,一聞不忘,藏諸胸臆,流略儒釋, 談如泉涌,攻擊關責,鋒鍔叢萃。曾於一日,安公正講 《涅槃》後,命章設問,遂往還迄暮,竟不稍怠。明旦又問, 構難精拔,安雖隨言即遣,而聽者謂無繼難。儁終援 引文理,微並相讎,遂連三日,止論一義。後兩捨其致, 方事解文,故使驚唱前修,預聞高論。儁後歷尋華土, 縱學名師,凡所霑耳,皆義通旨得。安與同室三十餘 年,言晤飛元,誠逾目擊,因疾而卒。安撫屍慟哭曰:「宣 尼有言,信不虛矣。」至天和四年歲在己丑三月十五 日,敕召有德眾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餘人於 正殿。帝升御座,親量三教優劣廢立,眾議紛紛,各隨 情見,較其大抵,無與相抗者。至其月二十日,又依前眾論乖各,是非滋生,並莫簡帝心,索然而退。至四月 初,敕又廣召道俗,令極言陳理。又敕司隸大夫甄鸞, 詳佛道二教,定其先後,淺深同異。鸞乃上《笑道論》三 卷,合二十六條,用笑三洞之名。及《笑經》稱三十六部, 文極詳據,事多揚激。至五月十日,帝又大集群臣,詳 鸞上論,以為傷蠹道士,即於殿庭焚之。道安慨時俗 之混並,悼史籍之沉罔,乃作《二教論》,取擬武帝,詳三 教之極。文成一卷,篇分十二。初歸宗顯本篇,有客問 曰:「僕聞風流傾墜,六經所以輯修;誇尚滋彰,二篇所 以述作。故優柔弘潤,於物必濟,曰儒;用之不匱,於物 必通曰道。」斯皆孔老之神功,可得而詳矣。近覽釋教, 文博義豐,觀其汲引,則恂恂善誘;要其旨趣,則亹亹 滋良。然三教雖殊,勸善義一,途跡誠異,理會則同。至 如老嗟身患,孔歎逝川,固欲後外以致存生,感往以 知物化,何異釋典之厭身,無常之說哉?但拘滯之流, 未馳高觀,不能齊天地於一指,均是非於一氣。致令 談論之際,每有不同。此所謂匿摩尼於胎。掩大明 於重夜,傷莫二之淳風,塞洞一之元旨。祈之於彌劫, 奚可值哉?」主人答曰:「子之窮辯,未盡理也。夫萬化本 於生生而生生者無生;三才兆於始始,而始始者無 始。然則無生無始,物之性也;有化有生,人之聚也。聚 雖一體,而形神兩異;散雖質別,而心數弗亡。故救形 之教,教稱為外;濟神之教,教稱為內。是以《智論》有內 外兩經,仁王辨內外兩論,《方等》明內外兩律,《百論》言 內外二道。若通論內外,則該彼華夷;若局命此方,則 可雲儒釋。釋教為內,儒教為外,備彰聖典,非為誕謬。 詳覽載籍,尋討源流,教唯有二,寧得有三?何者?昔元 古樸素,《墳》《典》之誥未弘;淳風少漓,《丘》《索》之文乃著。故 包論七典,統括九流,咸為治國之謨,並是修身之術。 若派而別之,則應為九教;總而合之,則同屬儒宗。論 其官也,各王朝之一職;談其籍也,普皇家之一書。子 欲於一化之內,含九流爭川;大道之世,使小成競辯。 豈不上傷皇極莫二之風,下開拘放鄙蕩之弊。真所 謂巨蠹鴻猷,眩曜朝野矣。佛教者,窮理盡性之格言, 出世入真之「正轍。」論其文則部分十二,語其旨則四 種悉擅。理妙域中,固非名號所及;化敷方表,又非情 智所尋。至於遣累落筌,陶神盡照,近超生死,遠證泥 洹。播闡五乘,接群機之深淺;該明六道,辯善惡之升 沉。敻祈出世而理無不周,邇及王化而事無不盡。能 博能要,不質不文,自非天下之至靈,孰能興斯教「哉? 雖復儒道千家,農黔百氏,取捨驅馳,未及其度者也。 唯釋氏之教,理富權實,有餘不了,稱之曰權,無餘了 義,號之曰實。通言善誘,何名妙賞?子謂三教雖殊,勸 善義一。余謂善有精麤,優劣宜異。精者超百凡而高 昇,麤者修九居而未息,安可同年而語其勝負哉?」又 云:「教跡誠異,理會則同。爰引世訓」,以符元教。此蓋悠 悠之所昧,未暨其本矣。教者何耶?詮理之謂。理者何 耶?教之所詮。教若果異,理豈得同?理若必同,教寧得 異筌不期魚,晜不為兔,將為名乎?理同安在?夫厚生 情篤,身患之誡遂興;不悟遷流,逝川之歎乃作。並是 域內之至談,非踰方外之巨唱。何者?推色盡於極微, 老氏之所未辨;究心窮於生滅,宣尼又所未言,可謂 之似盡,察之未極者也。《經》曰:「分別色心有無量相, 非諸二乘所知。」且二乘之與大行,俱越妄想之鄉,菩 薩則惠兼九道,聲聞則獨善一身,其猶露潤之比巨 壑,微塵之比須彌,況凡夫識想何得齊乎?故《經》曰:「無 以日光等彼螢火。」若夫以齊而齊,不齊者未齊矣;以 齊而齊,於齊者未齊焉。余聞善齊天下者,以不齊而 齊「天下者也。何須夷嶽實淵,然後方平;續鳧截鶴,於 焉始等。此蓋狷夫之野議,豈達士之貞觀乎?故《諺》曰: 『紫實昧朱,狂斯濫哲。請廣其類。上至天子,下至庶人, 莫不資色心以成軀,稟陰陽而化體。不可以色心是 等,而便混以智愚。陰陽義齊,則同之於貴賤。此之不 可,至理皎然。雖強齊之,其義安在』?」帝為張賓搆譖,意 遣釋宗。初覽安論,通問僚宰,文據卓然,莫敢排斥,當 時廢立遂寢,誠有所推。至建德三年,歲在甲午,五月 十七日,乃普滅佛道二宗,別置通道觀,簡釋李有名 者,普著衣冠為學士焉。安削跡潛聲,逃於林澤。帝下 敕搜訪,執詣王庭,親致勞接,賜牙笏綵帛,並位以朝 列,安竟不就,卒於周世。初安之住中興,㩦母相近,每 旦出覲,手為煮食,然後上講。雖足侍人,不許兼助。乃 至析薪汲水,必自運其身手,告人曰:「母能生養於我, 非我不名供養。」卒於母世,初無一息,斯准天聖擔棺 之像,布化澆夫矣。及其知將即世也,乃作《遺誡》九章, 以訓門人,並藻逸霞爛,煥然可遵。後卒,開皇末,歲貴 翫閱群典,講律為務,見晉世支敏度合五家《首楞嚴》 為一本八卷,又合三家《維摩經》為一本五卷。隋沙門 僧就合四家《大集》為一本六十卷,貴乃合三家《金光 明》為一本八卷,復請崛多三藏譯《銀主陀羅尼》及《囑 累品》,足以成部。沙門彥琮重覆梵本,品部斯具焉。
===僧勔===按《續高僧傳》:「僧勔,未詳氏族,住新州願果寺。周武季 世,將喪釋門,崇尚老氏,受其符籙。凡有大醮,帝必具 其巾褐,同其拜伏。而道經誕妄,言無本據。國雖奉事, 未詳讎校,遂不遠鄉關,躬詣帝闕,面陳至理。以邪正 相參,僥情趨競,未辨真偽,更遞毀譽。乃著論十有八 條,難道本宗。文以三科,釋其前執。聖賢既序,凡位皎」 然其詞,略云:「勔以世之濫述,雲老子尹喜西度,化胡 出家,老子為說經戒,尹喜作佛,教化胡人。又稱是鬼 谷先生,撰《南山四皓注》。未善尋者,莫不信從,以為口 實。」異哉此傳,君子尚不可罔,況貶大聖者乎?今具陳 此說,非真人世差錯,假託名字,亦乃言不及義,翻辱 老子。意者勝人達士,不出此言,將是無識異道,誇競 佛法,假託鬼谷、四皓之名,附《尹喜傳》後,作此異論,用 迷昏俗。竊聞傳而不習,夫子不許,妄作者凶。老君所 誡,此之巨患,增長三塗,宜應糾正,救其此失。然教有 內外,用生疑假,人有賢聖,多述本跡。故班固《漢書》品 人九等。孔丘之徒為上上類,例皆是聖;李老之儔為 中上類,例皆是賢。何晏、王弼云:「老未及聖。」此則賢聖 天分,優劣自顯,是故魏文之博悟也。黃初三年下敕 云:「告豫州刺史,老聃賢人,未宜先孔子。」不知魯郡為 孔子立廟,成末漢桓帝不師聖法,正以嬖臣而事老 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此祠之興,由桓帝。武皇帝以 老子賢人,不毀其屋,朕亦以此亭當路,行來者輒往 瞻視,「而樓屋傾頹,儻能壓人,故令修整。昨過視之,殊 整頓,恐小人謂此為神,妄往禱祝,違犯常禁。宜宣告 吏民,咸使知聞。」據斯以言,呈露久矣。世多愚人,不尋 前達,故有此弊耳。今考據年月,群達誠言,區別人世, 並《內經》外典,並對條例,覽詳卷首,邪正自顯。雖復著 論,周世垂名朝野,通人罕遇,終以事迷,竟不行用,及 後法毀逃難,不測所終。
猷禪師
[編輯]按《續高僧傳》益州多寶寺猷禪師者,道人姓楊氏, 勤讀誦四十餘年,日夕不捨。房後院壁圖《九相變》,露 置繩床。被覆上晝依僧例,夜則寢中,亙一日方出 一食,如是漸增,七日方食。僧以為常,弗之怪也。如此 又經二十餘年,忽經一月,而不出者不畜。侍人僉議 「不出祗是入定,不勞看之。」忽一夜風雨盛,畫壁廊倒, 旦共往視,試撥棕被,一無所見,唯繩床坐褥存焉。
僧度
[編輯]按《續高僧傳》,僧度不知何人,去來邑野,略無定所,言 語出沒,時有預知,號為狂人。周趙王在益州,有郫人 與王厚,便欲反。時有告者,王未信之。至旦,郫兵果至。 王厚者為主,在城西大街,方床大坐。時僧度乃戴皮 靴一隻,從城西遺糞而走,至盤陀塔,棄靴而迴,眾怪 之而莫測也。又復將反者,將紙筆請度定吉凶,便操 筆作「州度」兩字。反者喜曰:「州度與我,斯為吉也。擇日 往亡,我往彼亡,重必剋之。」時趙王據西門樓,令精兵 三千騎往始交即退,隨後殺之。至盤陀,斬郫兵千餘 為京觀。今塔東特高者是。於後方驗度戴皮相,皮「郫」 聲同,遺糞而走,散於塔地。所言州度反,即斫頭目前 取驗定。後人聞於王,遣人四追,遂失所在。
僧崖
[編輯]按《續高僧傳》:僧崖姓牟氏,祖居涪陵。晉義熙九年,朱 齡石伐蜀,涪陵獽三百家隨軍平討,因止於廣漢金 淵山谷,崖即其後也。而童幼少言,不雜俳戲,每遊山 泉,必先禮而後飲,或諦觀不瞬,坐以終日。人問其故, 答曰:「是身可惡,我思之耳,後必燒之。」及年長從戎,毅 然剛正。嘗隨伴捕魚,得己分者,用投諸水,謂伴曰:「殺 非好業,我今舉體皆現生瘡,誓斷獵矣。」遂燒其獵具。 時獽首領數百人,共築池塞,資以養魚。崖率家僮往 彼觀望,忽有異蛇,長尺許,頭尾皆赤,須臾長大乃至 丈餘,圍五六尺,眾皆奔散。蛇便趣水,舉尾入雲,赤光 遍野,久之乃滅。尋爾眾聚具論前事,崖曰:「此無憂也, 但斷殺業,蛇不害人。」又勸停池堰,眾未之許。俄而堤 防決壞,時依悉禪師施力供侍,雖充驅使,而言語訥 澀,舉動若癡,然一對一言,而合《大理,經》留數載,無所 異焉。至元冬之月,禪師患足冷,命之取火,乃將大爐 炎炭直頓於前。禪師責之曰:「癡人何煩汝許多火?」乃 正色答曰:「須火卻寒,得火嫌熱,孰是癡人情性若斯 何?」曰:「得道。」禪師謂曰:「汝不畏熱,試將手置火中。」崖即 應聲,將指置火中,振叱作聲,青煙湧出,都不改容。禪 師陰異之,未即行敬。又以他日諸弟子曰:「崖耐火。」共 推之火爐,被燒之處,皆並成瘡,而欣笑自如,竟無痛 色。諸弟子等具諮禪師,禪師喚來謂曰:「汝於此學佛 法,更莫謾作舉動,惑亂百姓。」答曰:「若不苦身,焉得成 道。如得出家,一日便足。」禪師遂度出家,自為剃髮,但 覺鬢鬚易除,猶如自落。禪師置刀於地,攝衣作禮曰: 「崖法師來,為我作師,我請為弟子。」崖謙謝而已。既法 衣著體,四輩尊崇,歸命輸誠,無所恡惜。或有疾病之 處,往到無不得除。三十年間,大弘救濟。年踰七十,心 力尚強,以周武成元年六月,於益州城西路首,以布裹左右五指燒之。有問:「燒指可不痛耶?」崖曰:「痛由心 起,心既無痛,指何所痛?」時人同號以為僧崖菩薩。或 有問曰:「似有風疾,何不治之?」答曰:「身皆空耳,如何所 治?」又曰:「根大有對,何謂為空?」答曰:「四大五根,復何住 耶?」眾服其言。孝愛寺兌法師者,有大見解,承崖發跡, 乃率弟子數十人,往彼禮敬,解衣施之。顧大眾曰:「真 解《般若》,非徒口說。」由是道俗通集,倍加崇信。如是經 日,左手指盡火,次掌骨髓沸上湧,將滅火燄,乃以右 手殘指挾竹挑之。有問其故,崖曰:「緣諸眾生不能行 忍,今勸不忍者忍,不燒者燒耳。」兼又說法勸勵,令行 慈斷肉。雖煙焰俱熾,以日繼夕,並燒二手,眉目不動。 又為四眾說法誦經,或及諸切詞要義,則顉頭微笑。 時或心怠,私有言者,崖顧曰:「我在山中,初不識字,今 聞經語,句句與心相應,何不至心靜聽?若乖此者,則 空燒此手,何異樵頭耶?」於是大眾懍然,莫不專到。其 後復告眾曰:「末劫輕慢,心轉薄淡,見像如木頭,聞經 如風過馬耳。今為寫大乘經教,故燒手滅身,欲令信 重佛法也。」闔境士女,聞者皆來,遶數萬帀。崖夷然澄 靜,容色不動,頻集城西大道談論法化。初有細雨,殆 將霑漬,便斂心入定,即雲散月明,而燒臂掌骨五枚, 如殘燭燼,忽然各生,並長三寸,白如珂雪。僧尼僉曰: 「若菩薩滅後,願奉舍利,起塔供養。」崖乃以口嚙新生 五骨,拔而折之,吐施大眾曰:「可為塔也。」至七月十四 日,忽有大聲,狀如地動天裂,人畜驚駭於上空中忽 現犬羊龍蛇軍器等像,少時還息。人以事問,崖曰:「此 無苦也,警睡三昧耳。吾欲捨身,可辦供具。」時孝愛寺 導禪師,戒行精苦,耆年大德捨六度錫杖並及紫被, 贈崖入火。犍為僧淵遠送斑衲,意願隨身。於是人物 諠擾,施財山積。初不知二德所送物也。至明日平旦, 忽告侍者法陁曰:「汝往取導師錫杖、紫被及衲袈裟 來,為吾著之。」便往造焚身所。於時道俗十餘萬眾,擁 輿而哭。崖曰:「但守菩提心,義無哭也。」便登高座,為眾 說法。時時舉目視於薪𧂐,欣然獨笑。久頃,右脅而寢, 都無氣息,狀若木偶,起言曰:「時當至。」仍下足白眾僧 曰:「佛法難值,宜共護持。」先於成都縣東南積柴壘以 為樓,高數丈許,上作乾麻小室,以油潤之。崖緩步至 樓,遶旋三帀,禮拜四門,便登其上,憑欄下望,令念《般 若》,留以一心。有施主王撰懼曰:「我若放火,便燒聖人, 將獲重罪。」崖陰知之,告撰上樓,摩其頂曰:「汝莫憂,造 樓得罪,乃大福也。」促命下火,皆畏之,「置炬著地崖,以 臂挾炬,先燒西北,次及西南,麻燥油濃,赫然熾合。於 盛火中,放火設禮,比第二拜,身面焦坼,重復一禮,身 踣炭上。及薪燼火滅,骨肉皆化,唯心尚存,赤而且濕, 肝腸脾胃,猶自相連。更以四十車柴燒之,腸胃雖卷, 而心猶如本。」《兌》法師乃命收取,葬於塔下,今在寶園 寺中。成都民王僧貴者,自崖焚後,舉家斷肉。後因事 故,將欲解素,私自評論。時屬二更,忽聞門外喚檀越 聲。比至開門,見一道人語曰:「慎勿食肉。」言情酸切,行 啼而去。從後走趁,似近而遠,忽失所在。又《焚》後八月 中,獽人牟難當者,於就嶠山頂行獵,搦箭聲弩,舉眼 望鹿,忽見崖騎一青麖。獵者驚曰:「汝在益州已燒身 死,今那在此?」崖曰:「誰道許誑人耳?汝能燒身不射獵 得罪也。汝當勤力作田矣。」便爾別去。又至冬間,崖兄 子於溪中忽聞山谷喧動,若數萬眾。舉望見崖從以 兩僧執錫杖而行。因追及之,欲捉袈裟。崖曰:「汝何勞 捉我?」乃指前雞。曰:「此等聲音,皆有詮述。如汝等語, 他人不解;餘國言音,汝亦不解。人畜有殊,皆有佛性, 但為惡業,故受此形。汝但力田,莫養禽畜。」言極周委, 故其往往見形,預知人意,率皆此也。具如《沙門忘名 集》及費氏《三寶錄》,並《益部集異記》。
普圓
[編輯]按《續高僧傳》:「普圓,不知何許人,聲議所述,似居河海。 周武之初,來遊三輔,容貌姿美,其相偉大,言顧弘緩, 有丈夫之神彩焉。多歷名山大川,常以頭陀為志,樂 行慈救,利益為先。人有投者,輒便引度,示語行要,令 遵苦節,誦《華嚴》一部,潛其聲相,無人知者。弟子侍讀, 後因知之。然而常坐繩床,斂容在定,用心彌到,不覺 經過晨夕。有時乞食,暫往村聚,多依林墓,取靜思惟。 夜有強鬼,形極可畏,四眼六牙,手持曲棒,身毛垂下, 徑至其前,圓努目觀之,都無怖懾,不久便退,其例非 一。又有惡人,從圓乞頭,將斬與之,又不肯取,又復乞 眼,即欲剜施,便從索手,遂以繩繫腕著樹,齊肘斬而 與之,心悶委地。村人明乃聞之,因斯」卒於郊南樊川 也。諸村哀其苦行。爭欲收葬。眾議不決。乃分其屍為 數段。各修塔焉。
慧瑱
[編輯]按《續高僧傳》:「慧瑱,上黨人。奉律齊真,貞確難拔。住郡 內元開府寺,獨靜一房,禪懺為業。會周建德六年,國 滅三寶,瑱抱持經像,隱於深山。遇賊欲劫之,初未覺 也,忽見一人,形長丈餘,美鬚面,著紗帽,衣青袍,九環 金帶,吉莫皮靴,乘白馬朱𩯣,自山頂徑至瑱前,下馬而謂曰:『今夜賊至,師可急避』。瑱居懸崖之下,絕無餘」 道,疑是山神,乃曰:「今佛法毀滅,貧道容身無地,故來 依投檀越。今有賊來,正可於此取死,更何逃竄?」神曰: 「師既遠投弟子,弟子亦能護師,正爾住此。」遂失所在。 當夜忽降大雪,可深丈餘,遂免賊難。後群賊更往,神 遂告山下諸村曰:「賊欲劫瑱,師急往共救。」乃各持器 仗,入路中,相遇,拒擊驚散。從此每日瑱。恆憑之安業 山阜。不測其卒。
亡名〈附僧琨〉
[編輯]按《續高僧傳》:「亡名,俗姓宋氏,南郡人,本名闕殆。世襲 衣冠,稱為望族。弱齡遁世,永絕妻孥,吟嘯丘壑,任懷 遊處。凡所憑准,必映美阮嗣宗之為人也。長富才華, 鄉人馳譽。事梁元帝,深見禮待,有製新文,帝多稱述。 而恭慎慈敬,謙靜為心,每從容御筵,賜問優異。及梁 曆不緒,潛志元門,遠寄岷蜀,脫落塵累。初投兌禪師」, 修習道法。兌亦定慧澄明,聲流關鄴,名乃三業,依憑 四儀,恭仰彫純,假於禪誦,興慮著於篇什,預有學徒, 問道無倦。會周氏跨有並絡,少保蜀國公宇文儁鎮 之,性愛賢才,重德素,禮供殊倫,聲聞臺省。後齊王續 部,伏敬日增,任滿還雍,遂勒歸謁。帝勞遣既深,處為 夏州三藏。朝省以名文翰可觀,元非元侶,而冥德沒 世,將徵拔之,測其器宇,有經國之量。朝省總議,或以 威恩加之,或以情異轉之,然名雅亮卓然,曾無易節。 天和二年五月,大冢宰宇文護遺《書》曰:「言念欽屬,未 敘企積,道體休愈,無虧慮也。蓋能仁處世,志存匡救, 非先輪迴,獨尚茲善。既道亞生知,才高七步,豈虛緇 染,沉流當途。但靈廓妙理,三業同臻,冀思莫二,皂白 非感耳。悕解偏執,讚我時朝,匪惟真俗俱抽,亦是彼 我一貫,故令往白,念報雅懷。」名答曰:「辱告,深具懷抱, 寒暑異域,苦樂殊心,輒略常談,且陳實事。貧道稟質 醜陋,恆嬰疾惱,因傴成恭,惟道是務。不曾妻息,五十 二年,自捨俗緣十有五載。萬人歸國,皆停都邑,羸病 一僧」,獨流荒裔,無罪可罰,無能可使,百慮九思,是所 未喻,文多不載。又列六不可十,歎息援據,事敘綸貫 始終書略。結云:「沙門持戒,心口相應。所列六條,若有 一誑,生則蒼天厭之,死則鐵鉗拔之,烊銅灌之,仰戴 三光,行年六十,不欺闇室,況乃明世。且鄉國殄喪,宗 戚衰亡,貧道何人,獨堪長久?誠得收跡巖中,攝心塵 外,支養殘命,敦修慧業,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 城,任力行道,隨緣化物,斯次願也。如其不爾,獨處丘 壑,安能憒憒久住閻浮地乎?」護得書,體其難拔,乃與 書迎還,云:「法師秉心彌固,棲遊世表,元圭啟運,不屈 伯夷之節;蒼精御曆,豈損嘉遁之志。今遣往迎,名達 咸陽。貴遊奉謁,隆禮厚味」,彌增常限。以稱謂廣流,藏 景難伏。誓當棲元後德,便閑放無累,乃著《寶人銘》曰: 餘十五而尚文,三十而重勢位。值京都喪亂,冠冕淪 沒,海內知識,零落殆盡,乃喟然歎曰:「夫以迴天倒日 之力,一旦早彫;岱山磐石之固,忽焉燼滅。定知世相 無常,浮生虛偽,譬如朝露,其停幾何?大丈夫生當降 魔,死當飼虎。如其不爾,修禪足以養志,讀經足以自 娛,富貴名譽,徒勞人耳。」乃棄其簪弁,剃其鬚髮,衣衲 杖錫,聽講談元。戰國未寧,安身無地,自厭形骸,甚於 桎梏,思絕苦本,莫知其津。《大乘經》曰:「如說行者,乃名 是聖,不但口之所言。」《小乘偈》曰:「能行說為正,不行何 所說?若說不能行,不名為智者。」至於顏回好學,「勤改 前非,季路未行,懼聞後語。功勞智擾,役神傷命,為道 日損,何用多知?誓欲枯木其形,死灰其慮,降此患累, 以求虛寂。」乃作《絕學箴》文,名《息心讚》。又著《至道論》《淳 德論》《遣執論》《去是非論》《影喻論》《修空論》《不殺論》等,文 多清素語,恆勸善,存質去華,不存粉墨。有集十卷,盛 重於世,不知所終。其弟子僧琨,性沉審,善音調,為隋 二十五眾讀經法主,搜括群籍,採摭賢聖。所撰諸論, 集為一部,稱曰《論場》,有三十卷。披卷一閱,俱覽百家, 亦新學之宗匠者矣。後於曲池造靜覺寺,每臨水映 竹,體物賦詩,頗有篇什雲。
僧妙
[編輯]按《續高僧傳》:「僧妙一名道妙,本住冀州,後居河東蒲 坂。禁行精苦,聰慧夙成,遍覽群籍,尢通講論。而稟性 謙退,喜慍不干其抱。故每講下座,必合掌懺悔云:『佛 意難知,豈凡夫所測?今所說者,傳受先師,未敢專輒。 乞大眾於斯法義,若是若非,布施歡喜,時以解冠前 彥。行隆端達,睹其虛己,皆服其德義,眾益從之。後住』」 本鄉常念寺,即仁壽寺也。聚徒集業,以弘法樹功,擊 響周齊,甚高名望,周太祖特加尊敬。大統年時,西域 獻佛舍利,太祖以妙弘贊著,續遂送令供養。因奉以 頂戴,曉夜旋仰,經於一年,忽於中宵,放光滿室,螺旋 出窗,漸延於外。須臾光照四遠,騰扇其焰,照屬天地。 當有見者謂寺家失火,競來救之。及睹神光,乃從金 瓶而出,皆歎未曾有也。妙仰瞻靈相,涕泗交橫,乃燒 香跪而啟曰:「法界眾生,已睹聖跡,伏願韜祕靈景,反 寂歸空。」於是光還螺旋,捲入瓶內。爾夜州治士女燒香讚歎之聲,聞於數十餘里。寺有一僧,睡居房內,眾 共喚之惛。不覺,竟不見光相。未幾便遇癘疾。咸言 宿業所致,遂有感見之差自妙之。雲亡,光不復現,其 本佛骨,今仍在焉。昔齊武平末,鄴古城中白馬寺,此 是石趙時佛圖澄所造,本為木塔,年增朽壞。敕遣修 之。掘得舍利三粒,一赤一白一青,寶瓶盛之。京邑貴 賤共看,心至者颯然湧上,不信戲慢者倒傾亦不出。 時俗迴邪者眾。齊王舅廣武王胡長邕,曾染佛宗,敕 令還俗。雖居貴望,不捨具戒。置舍利於水缽,請乞行 道,即見三枚相逐水上旋器右行,七遍既滿,一時沉 下。邕與子弟更加深信而妙,講解《涅槃》以為恆業。敘 略綱致,久學者深會其源。分部文句,皆臨機約截,遍 遍皆異,所以學侶罕成,而為英傑者所美。化行河表, 重敬莫高。延及之鄉,酒肉皆絕。現生蔥韭,以土掩覆。 並非由教令而下,民自徙其惡矣。有學士曇延,承著 宗本,更廣其致焉。
慧善
[編輯]按《續高僧傳》:「慧善幼出家,善法勝毗曇,住揚都棲元 寺,徵擊論道,四座驚神。會有梁末,序逃難江陵。承聖 季年,因俘秦壤,住長安崇華寺。義學之美,為周冢宰, 見知別修,供養敷導終老。以天和年卒於長安,時年 六十。善以《智度論》,每引小乘,相證成義,故依文次第, 散釋精理。譬諸星月助朗太陽,猶如眾花繽紛而散。」 故著斯文,名為《散花論》也。其序略云:「著述之體,貴言 約而理豐。余頗悉諸作,而今覼縷者,正由斯轍罕人 諳練。是以觸義殷勤,逢文指掌。有詳覽者,想鑒茲焉。 文多不盡。」
寶彖
[編輯]按《續高僧傳》:「寶彖姓趙氏,本安漢人,後居綿州昌隆 之蘇溪焉。天性仁讓,慧心俊朗,嬰孩有異。二親欲試 其度,以諸綵帛、花果、弓矢書疏,羅置其前。彖便撥除 餅果,上取書疏,眾共歎異,咸知必有成濟也。及年七 歲,有緣至巴西郡,太守楊眺問云:『承兒大讀書,因何 名為《老子》』?彖曰:『始生頭白故也』。」眺密異之。十六事梁 平西王初為道士,童子未學佛法,平西識其機鑒,使 知營功德事。因見佛經,欣其文名,重其義旨,就檢讀 誦,迷悟轉分,恆求佛法,用祛昏漠。年二十有四,方得 出家,即受具戒。先聽律典,首尾數年,略通持犯,迴聽 成實,傳授忘倦。不恡私記,須便輒給,研心所指,科科 別致。末又聽韶法師講偏窮旨趣。武陵王門師大集 摩訶堂,令講請《觀音》。初未綴心,本無文疏,始役情思, 抽拈句理,詞義洞合,聽者盈席。私記其言,因成疏本, 廣行於世。後還涪州,開化道俗,外典佛經,相續訓導, 引邪歸正,十室而九。又鈔集醫方,療諸疾苦。或報以 金帛者,一無所受;便有銜義懷德者,捨俗出家;或緣 障未諧者,盡形八戒。彖?雖道張並絡,風播岷峨,而志 意頹然,唯在通於正法。誠心標樹,不競人物。見《大集》 一經,未弘蜀境,欲為之疏記,使後學有歸。乃付著經 律,就山修纘。而眾復尋之,致有煩擾,再稔方就,一無 留難。初至《虛空藏品》,於義不達,閉目思之,不覺身上 空中離床三四尺許,欻然大悟。竟文慧發,寫不供宣。 據此為言,志力難擬矣。時益州武擔寺僧寶願,最初 請講,大眾雲集,聞所未聞,莫不歎悅。又屬僧崖菩薩 出世,為造經本,因爾傳持,至今不絕。故寶坊一學,曲 被劍南,後制《涅槃》《法華》等疏,皆省繁易解,聽無遺悶。 州境皁素,生難遭想,每言「吾命不長,唯當自勵身心, 節約衣食,望引殘運耳。」故粗弊接報,弘誘為心,護生 安眾,以為恆務。忽感風疾,不言久之,命將欲絕,私心 發誓,「願諸佛護念,得分付諸物。」作是念已,欻然能話。 顧命子弟,誨示禍福:「吾即當去。」催作遺疏,分處衣資, 陪奉三寶。下筆署訖,還不能言。侍人通以漿飲,閉口 拒之。疾甚,為喚佛名,便合掌在額,奄然而卒於潼州 光興寺,今所謂綿州大振「響寺」也。春秋五十,即周之 保定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矣。初,未終之前,本所住 山於五月內無故自崩,塵霧闇天,舉眾驚駭,莫測其 怪。至於八月中,山北村人並見尊像從山寺來,乘空 北逝,幡花列前,僧眾從後往問,寺中都無知者。當爾 之時,彖正赴光興寺講,因以白之。彖曰:「此我之徵相, 不預他也。」及終於此寺,果如所圖雲。
僧實
[編輯]按《續高僧傳》:「釋僧實,俗姓程氏,咸陽靈武人也。幼懷 雅亮,清卓不倫。嘗與諸童共遊狡戲,或摘葉獻香,或 聚砂成塔,鄉閭敬焉,知將能信奉之漸也。親眷愛結, 不許出家,喻以極言,久而方遂。年二十六,乃得剃落。 有道原法師,擅名魏代,實乃歸焉。隨見孝文,便蒙降 禮。大和末,從原至洛,因遇勒那三藏,授以禪法。每處」 皇宮,諮問禪祕。那奇之曰:「自道流東夏味靜,乃斯人 乎?」於是尋師問道,備經循涉。雖三學通覽,偏以九次 彫心,故得定水清澄,禪林榮蔚。性少人事,退跡為功。 所以高蓋駟馬,未曾流目,清流林竹,顧便忘返。加又 口繞黑子,欹若斗形,目有重瞳,光明外射,腋懷鳳卵七處皆平。奇相超倫,有聲京洛。兼又道契生知,化通 關壤,聽業未廣,而無門不明。而能勤整四儀,靜修三 法,可憲章於風俗,足師表於天人。周太祖文皇以魏 大統中,下詔曰:「師目麗重瞳,偏同虞舜;背隆傴僂,分 似周公。德宇純懿,軌量難模。可《昭元三藏》,言為世寶, 篤志任持。故有法相之宜興,俗務之宜廢,發談奏議, 事無不行。」至保定年,太祖又曰:「師才深德大,宜庇道 俗,以隆禮典。」乃躬致祈請,為國三藏。實當仁不讓,默 而受之。是使棟梁斯在,儀形攸寄。周氏有國,重仰元 風,禮異前朝,受於歸戒。逮太祖平梁荊後,益州大德 五十餘人,各懷經部,送像至京,以真諦妙宗,條以問 實。既而慧心潛運,南北疏通,即為披決,洞出情外。並 神而服之。於是陶化京華,久而逾盛。忽一旦告僧曰: 「急備香火,修理法事,誦《觀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 厄也。」當爾之時,揚都講堂正論法集數百,道俗充滿 其中。聞西北異香及空中伎樂,合堂驚出,同共聞聽。 堂欻摧壞,大眾無損。奏聞梁主,乃移以問周,果如實。 祐大送珍寶錫遺相續,而實但取三衣什物而已,餘 隨散之。由爾名振二國,事參至聖。以保定三年七月 十八日卒於大追遠寺,春秋八十有八。朝野驚嗟,人 天變色。帝哀慟泣之。有敕圖寫形像,仍置大福田寺。 即以其日窆於東郊門外。滕公酈食其塚南,碑石尚 存。弟子曇相等,傳燈不窮,彌隆華實。以業有從,爰於 墓所立寺,還名「福田」,用崇「冥福。」並建碑於寺野二所。 大中興寺釋道安及《義城公庾信》製文,今在苑內。
僧瑋
[編輯]按《續高僧傳》:「僧瑋,姓潘,汝南平轝人也。器量深沉,風 神詳雅。十三出家,仍服以敝衣,資以菜食。致使口腹 之累,漸以石帆水松;寒暑之資,稍以荷衣蕙帶。故得 結操貞於玉石,清風拂於煙霞。初誦《金光明經》,進受 具後,下揚都,於帝釋寺聽曇瑗律師講十誦,淹於五 載。齊鏡持犯,仍入攝山棲霞寺從鳳禪師所學觀息。」 想,味此情空,究檢因緣,乘持念慧,頻蒙印指,傳芳暢 業。遠承申息之國,山名霧露,巖洞幽深,川香水美,遂 命楫西浮,銷聲林藪,終焉之志,結此山焉。聲聞先徹, 被於周壤。天子尊賢待德,下車問道,召至京師,親奉 清誨。乃敕公卿近臣、妃後外戚,咸受十善,因奉三歸。 天和五年,以葬母東歸,敕使為安州三藏,綏理四眾, 備盡六和。在任之日,經始壽山、梵雲二寺,南望楚水, 東指隋城,度軌程功,輪奐成美。僧瑋德播江淮,帝王 隆重,爰有別敕,於王城之內,起天寶寺,用以居之。既 被徵召,身範僧倫,衲衣壞味,任報資給。靜緣潔操,《齊 志》林朝。以建德二年九月十日遘疾,少時終於所住, 春秋六十有一。門人慟感,士女驚奔。即以三年二月, 歸葬於安陸之山。僧瑋容止恭莊,威儀整「遊之者 肅然清規,見之者自生敬仰。」新野《庾信》,載奉芳塵,勒 碑現集。
曇相
[編輯]按《續高僧傳》:「曇相姓梁氏,雍州藍田人。與僧實同房, 素非師保,而敦敬之重,禮逾和上。相聰敏易悟,目覽 七行,禪誦為心,周給成務,而慈悲誘接,偏所留心。因 有行往,見人弋繳網羅禽獸,窮困者,必以身代贖,得 脫方捨。其仁濟之誠,出於天性。實每美云:『曇相福德, 人我不及也』。」斯見禮如此。實嘗夜詣相房,恆預設座 擬之。相對無言,目陳道合。私有聽者,了無音問,常以 為軌。乃經積載,有時大癘橫流,或旱澇凶儉,人來問 者,相皆略提綱目,教其治斷,至時必有神效,人並異 之。或問:「李順興強練何人耶?」相曰:「順興胎龍多慾,強 練遊行俗仙,助佛揚化耳。」其幽記之明,諒不可測也。 住大福田寺,京華七眾,師仰如神。以周季末曆,正法 頹毀,潛隱山中。開皇之初,率先出俗。二年四月八日 卒於渭陰故都,圖像傳焉。今在京師禪林寺。終時遺 言生蜀,名慧寬,故靈相如後所述,又其承緒禪學遺 屬慧端焉。
僧明
[編輯]按《續高僧傳》:「僧明,俗姓姜,鄜州內部人。住既山棲,立 性淳素,言令質朴,顯晦非任,而能守禁自修,不隨鄙 俗。雖不閑明經誥,然履操貞梗,有聲時俗。因遊邑落, 往還山谷,見一崎岸,屢有異光,怪而尋討,上下循擾, 乃見澗底石趺一枚,其狀高大。遠望岸側,臥石如像, 半現於外。遂加工發掘,乃全像也。形同佛相,純如鐵」 礦,不加鏨琢,宛然圓具,舉高三丈餘。時周武已崩,天 元嗣曆。明情發增勇,不懼嚴誅,顧問古老,無知來者, 其地久荒榛梗,素非寺所。明自惟曰:「當是育王遺像 散在人間,應現之來,故在斯矣。」即召四遠,同時拖舉。 事力既竭,全無勝致。明乃執爐誓曰:「若佛法重興,蒼 生有賴者,希現威靈,得遂情願。」適發言已,像乃忽然 輕舉,從山直下,徑趣趺孔,不假扶持,卓然峙立。大眾 驚嗟,得未曾有。因以奏聞,帝用為嘉瑞也。乃改元為 大像焉。自爾佛教漸弘,明之力也。又尋下敕,以其所 住為大像寺,今所謂顯際寺是也。在坊州西南六十餘里。時值陰闇,便放神光。明從出家,即依此寺,盡報 修奉,大感物心。以開皇中年卒於彼寺。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