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5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五十四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五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四卷目錄

 僧部列傳三十

  唐六

  波頗           慧賾

  慧淨           惠方

  智命           元覽

  法曠           紹闍棃附僧亡名

  會通           道休

  慧超           慧顯

  道積附洪遠 僧恩 智曄寶瓊

  善慧附慧達      法誠

  空藏           慧齡附智證

  遺俗附元秀      寶相附法達

神異典第一百五十四卷

僧部列傳三十

[編輯]

唐六

[編輯]

波頗

[編輯]

按《續高僧傳》「波羅頗迦羅密多羅,此言作明知識,或 一雲波頗,此雲光智,中天竺人也。本剎利王種,姓剎 利帝。十歲出家,隨師習學,誦一洛叉大乘經,可十萬 偈。受具已後,便學律藏,薄通戒網,心樂禪思。又隨勝 德,修習定業,因循不捨。經十二年末,復南遊摩伽陀 國那蘭陀寺,值戒賢論師盛弘《十七地論》,因復聽採。」 以此論中兼明小教,又誦《一洛叉偈》小乘諸論。波頗 識度通敏,器宇沖邃,博通內外,研精大小,傳燈教授, 同侶所推。承化門人般若因陀羅跋摩等,學功樹勣, 深達義網,今見領徒本國匡化,為彼王臣之所欽重。 但以出家釋子不滯一方,六月一移,任緣靡定。承北 狄貪勇,未識義方,法藉人弘,敢欲傳化。乃與道俗十 人,展轉北行,達西面可汗葉護衙所。以法訓勗,曾未 浹旬,特為戎主深所信服。日給二十人料,旦夕祗奉。 同侶道俗,咸被珍遇,生福增敬,日倍於前。武德九年, 高平王出使入蕃,因與相見。承此風化,將事東歸,而 葉護君臣留戀不許。王即奏聞,下敕徵入。乃與高平 同來謁。帝以其年十二月達京,敕住興善寺。釋門英 達,莫不修造。自古教傳詞旨,有所未喻者,皆委其宗 緒,括其同異,內計外執,指掌釋然,徵問相讎,披解無 滯。乃上簡聞,蒙引內見,躬傳法理,無爽對揚。賜綵四 十段,並宮禁新衲一領,所將五僧,加料供給。重頻慰 問,勞接殊倫。至三年三月,上以「諸有非樂,物我皆空, 眷言真要,無過釋典,流通之極,豈尚翻傳。」下詔所司, 搜揚碩德備經三教者一十九人,於大興善創開傳 譯,沙門慧乘等證義,沙門元謨等譯語,沙門慧賾、慧 淨、慧明、法琳等綴文。又敕上柱國尚書左僕射房元 齡、散騎常侍太子詹事杜正倫參助銓定,光祿大夫 太府卿蕭璟總知監護,百司供送四事豐華初譯《寶 星經》,後移勝光,又譯《般若燈》《大莊嚴論》,合三部三十 五卷。至六年冬,勘閱既周,繕寫雲畢,所司詳讀,乃上 聞奏。下敕各寫十部,散流海內,仍賜頗物百段,餘承 譯僧有差束帛。又敕太子庶子李伯藥制序。波頗意 在傳法,情望若絃,而當世盛德,自私諸己。有人云:「頗 僥倖時譽,取馳於後,故聚名達,廢講經論,斯未是弘 通者。」時有沙門靈佳,卓犖拔群,妙通機會,對監護使 具述事理,云:「頗遠投東夏,情乖名利,欲使道流千載, 聲震上古。昔苻、姚兩代,翻經學士乃有三千。今大唐 譯人不過二十,意在明德同證,信非徒說,後代昭奉, 無疑於今耳。」識者僉議攸同,後遂不行。時為太子染 患,眾治無效,下敕迎頗入內,一百餘日,親問承對,不 虧帝旨。疾既漸降,辭出本寺,賜綾帛等六十段,並及 時服十具。頗誓傳法化,不憚艱危,遠度蔥河,來歸震 旦。經途所亙,四萬有餘,躬齎梵本,望並翻盡。不言英 彥,有墜綸言,本志頹然,雅懷莫訴。因而構疾,自知不 救,分散衣資,造諸淨業,端坐觀佛,遺表施身。下「敕特 聽。」尋爾而卒於勝光寺,春秋六十有九。東宮下令,給 二十人轝屍坐送,至於山所。闍維既了,沙門元謨收 拾餘骸,為之起塔於勝光寺,在乘師塔東,即貞觀七 年四月六日也。有識同嗟,法輪輟軫,四年之譯,三袠 獻功,掩抑慧燈,望照惑累,用茲弘道,未敢有聞。既而 人喪法崩,歸𠍴斯及,伊我東鄙,匪咎西賢。悲夫

慧賾

[編輯]

按《續高僧傳》:「慧賾,俗姓李,荊州江陵人。早悟非常,神 思鋒逸。九歲投本邑隱法師出家。隱體其精爽異倫, 即度為沙彌。講授之暇,誨以幽奧。賾領牒元理,曾不 再思。執卷誦文,紙盈四十。荊楚秀望,欽而美之。初從 隱聽《涅槃》《法華》,後別聽三論,皆剖析新奇,抗擬標會。 開皇中年,住江陵寺,大興法席,群師雲起,道俗以賾嘉績夙成,咸欲觀其器略,共請為法主。顧惟披導有 旨,因而踐焉。甫年十二,創開《涅槃》。比事吐詞,義高常 伯。論難相繼,辯答泠然,少長莫不緘心,頌聲載路。荊 州刺史宜龍公元壽,聞其幼譽警挺,親駕謁焉,素倍 前聞。大相褒賞,以事奏聞,云:「希世卓秀者也。」登即有 詔,令本州備禮,所在供送。既達京輦,「殊蒙慰引,賜納 僧伽棃並衣一襲,仍令住清禪寺。」從容法侶,敦悅元 儒,才藻屢揚,汲引無竭。預有衣冠士族,皆來展造門 庭,莫不讚其洽聞博達,機捷之謂也。末厭斯煩梗,思 濟清神,乃從應禪師稟資心學。掩關兩載,情蹈諸門, 遂語默於賢聖之間,談授於經緯之理。值隋氏雲喪, 法事淪亡,道闋當年,情欣棲靜。以大業末歲,移卜終 南之高冠嶺,因巖構室,養素寧心。會唐運勃興,蒼生 攸濟,賾不滯物,我來從帝城,講誨暫揚,傾都請道。武 德年內,釋侶雲繁,屢建法筵,皆程氣宇。時延興寺百 座講《仁王經》,王公卿士,並從盛集。沙門吉藏,爰豎論 宗,聲辯天臨,貴賤傾目。賾纔施銳責,言清理詣,思動 幾神,驚越四部,駭心百辟。藏顧而歎曰:「非惟論辯難 繼,抑亦銀鉤罕蹤。」今上在藩,親觀論府,深相結納,擬 為師友。六使來召,令赴別第。賾以生名殺身之累,由 來有人,退讓餘詞,一不聞命。及貞觀開譯,詔簡名僧, 眾以文筆知名,兼又統詳論旨,乃任為翻論之筆。譯 訖奏聞,有敕賜帛百疋,衣服一具。賾又著論序,列於 卷首,所在傳寫,緘於經藏。以貞觀十年四月六日終 於所住,春秋五十有七。葬於京郊之東,列隧立碑,頌 其芳德。太常博士褚亮為文自賾之,知道倫等崇其 辯機。時俗以擬慧乘,固為篤論,詞注難窮,無施不遂。 講《華嚴》《大品》《涅槃》《大智度》《攝大乘》,及中百諸論,皆詮 釋章部,決滯有聞。又誦《涅槃》《法華》,竟文淳美。時為眾 述,清囀動神。又抽減什物,用寫藏經,尋閱纔止,便修 虔奉善,導達眾首,舒暢物情,為諸文雄之所稱敘。特 明古跡,遍曉書畫,京華士子屢陳真偽,皆資其口實, 定其人世。文章詞體,頗預能流,草隸筆工,名流臺府。 每有官供勝集,必召而處其中,公卿執紙請書填赴, 賾隨紙賦筆飛驟如風,藻蔚雄態,綺華豐富,故所在 流著,耽玩極多,懸諸屏障,或銘座右。《詠集》八卷行世。

慧淨

[編輯]

按《續高僧傳》:「慧淨,俗姓房氏,常山真定人也。家世儒 宗,鄉邦稱美。淨即隋朝國子博士徽遠之猶子也。生 知天挺,雅懷篇什,風格標峻,器宇沖邈。年在弱歲,早 習丘墳,便曉文頌,榮冠閭里。十四出家,志業弘遠,日 頌八千餘言,總持詞義,罕有其比。遊聽講肆,諮質碩 疑,徵究幽微,每臻元極。聽大智度及餘經部,神彩孤」 拔,見聞驚異。有志念論師,馳名東夏,時號「窮小乘之 巖穴也。」乃從聽習,雜心婆娑,學周兩遍,文義精通,根 葉搜求,務括清致。由是嘉聲遠布,學徒欽屬。開皇之 末,來儀帝城,屢折重關,更馳名譽。大業初歲,因尋古 跡,至於槐里,遇始平令楊宏集諸道俗於智藏寺,欲 令道士先開道經。於時法侶雖殷,無敢抗者。淨聞而 謂曰:「明府盛結四部,銓衡兩教,竊有未諭,請諮所疑。 何者?賓主之禮,自有常倫,其猶冠屨,不可顛倒,豈於 佛寺而令道先為主乎?明府教義有序,請不墜績。」令 曰:「有旨哉!幾誤諸後。即令僧居先座,得無辱矣。」有道 士於永通,頗挾時譽,令懷所重。次立義曰:「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令。」即命言申論,仍 曰:「法師必須詞理切對,不得犯平頭上尾。」於時令冠 平帽,淨因戲曰:「貧道既不冠帽,寧犯平頭。」令曰:「若不 犯平頭,當犯上尾。」淨曰:「貧道脫屣昇座,自可上而無 尾。明府解巾冠帽,可謂尾而無頭。令有靦容。」淨因問 通曰:「有物混成,為體一故混;為體異故混。若體一故 混。正混之時已自成一,則一非道生;若體異故混,未 混之時已自成二,則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餘列,請為 稽疑。」於是通遂茫然,忸怩無對。淨曰:「先生既能開關 延敵,正當鼓怒餘勇,安得事如桃李,更生荊棘?」仍顧 令曰:「明府既為道助,何以救之?」令遂赧然。爾後頻有 援救,皆應機偃仆,罔非覆軌。自爾大小雙玩,研味逾 深,注述之餘,尋繹無暇。卻掃閑室,總略舊宗,纘述雜 心元文為三十卷。包括群典,籠罩古今,四遠英猷,皆 參沉隱。末又以《俱舍》所譯,詞旨宏富,雖有陳跡,未盡 研求,乃無師獨悟,思擇名理,為之文疏三十餘卷,遂 使經部妙義,接紐明時。罽賓正宗,傳芳季緒。學士潁 川庾初孫請註《金剛般若》,乃為釋文舉義,蔚為盛作。 窮真俗之教源,盡大乘之秘要。遐邇流布,書寫誦持, 文學詞林,傳諸心口。聲績相美,接肩恆聞。太常博士 褚亮,英藻清拔,名譽早聞,欽此芳猷,為之序引。武德 初歲,時為三府官僚,上下咸集。延興京城大德,競陳 言論。有清禪法師,立破空義聲色奮發,厲逸當時。相 府記室王敬業啟上曰:「登座法師,義鋒難對,非紀國 慧淨無以挫其銳者。」即令對論。淨曰:「今在英雄之側, 廁龍象之間,奉對上人,難為高論。雖然,敢藉斂秋霜

之威,布春雨之澤,使慧淨諮質小疑,令法師揄揚大
考證
慧,豈非佛法之盛哉!」因問曰:「未審破空,空有何破?」答

曰:「以空破空,非以有破。」難曰:「執空為病,還以空」破;是 則執有為病,還以有除。覆卻往還,遂無以解。貞觀二 年,新經既至,將事傳譯,下敕所司,搜選名德,淨當斯 集,筆受《大莊嚴論》,詞旨深妙,曲盡梵言。宗本既成,並 纘文疏為三十卷,義冠古今,英聲藉甚。三藏法師對 僕射房元齡、鴻臚唐儉、庶子杜正倫、于志寧,撫淨背 而歎曰:「此乃東方菩薩也。自非精爽天拔,何以致斯 言之極哉!」甚為異域見欽如此。至貞觀十年,本寺開 講,王公宰輔,才辯有聲者,莫不畢集,時以為榮望也。 京輔停輪,盛言陳抗,皆稱機判委,綽有餘逸。黃巾蔡 子晃、秦世英,道門之秀,纔伸論擊,因遂徵求自覆義 端失其宗緒。淨乃安詞調引,晃等飲氣而旋,合坐解 頤,貴識同美。爾後專當法匠,結眾敷弘,標放明穆,聲 懋臺府。梁國公房元齡求為法友,義結俗兄,晨夕參 謁,躬盡虔敬,四事供給,備展翹誠,淨體斯榮,問,忘身 為法。又撰《法華經纘述》十卷,《勝鬘》《仁王般若》、溫室、盂 蘭盆、上下生各出要纘,盛行於世。並文義綺密,高彥 推之。故其每有弘通,光揚佛日,緇素雲踴,慶所洽聞。 「於時,大法廣弘,充溢天壤,頗亦淨之功也。」然末代所 學,庸淺者多,若不關外,則言無所措。如能摧伏異道, 必以此學為初。每以一分之功,遊心文史,纘引成務, 兼濟其神。而性慕風流,情寄仁厚,泛愛為心,忘己接 物,舒寫言晤,終日無疲。故使遠近聞風,參請填委,皆 應變接敘,神悅而歸。或筆賦緣情,觸興斯舉,留連旬 日,動成文會。乃以貞觀十三年,集諸宮臣及三教學 士於弘文殿,延淨開闡《法華》。道士蔡晃講道,論好獨 秀。高宗下令遣與抗論。談柄暫撝,四坐驚懾。蔡晃等 既是道門鋒領,屢逢挫拉,心聲俱靡。皇儲目矚,淨之 神銳難加也。乃請為普光寺主,又令所司建講設齋, 並請法師廣開義理。淨以寮寀大集,光榮。一旦非夫 經力,何以致斯?乃創開《法華》,未陳大論,英達高勝,擁 萃門筵,故能接誘元素,撫承學識,傳詞馳論,大響嘉 猷,縱達清言,光前絕後。及貞觀十九年,更崇翻譯,所 司簡約,又無聯類。下詔追赴,謝病乃止。今春秋六十 有八,聲聞轉高,心疾時動。或停法雨,暫有登臨,雲屯 學館,「義侶則掇其冠冕,文句則定其短長,詞彩則揭 其精華,音韻則響其諧調。神氣高爽,足引懦夫;牆宇 崇深,彌開廉士。」斯並自敘而即筆,故不盡其纖隱雲 也。

惠方

[編輯]

按《續高僧傳》:「惠方姓趙,冀州信都棗強人。七八歲便 思出俗。年九歲投蘇門淋落泉寺,居然靜志。眾侶怪 其持高,遂授以九次十想,隨聞斂念,仍受此法,亟涉 炎涼。隋文後崩,西京立寺,遠徵入住,厚禮供焉。而雅 志不渝,山林綴想。雖遇匠石,無緣運斤。舊所禪徒,虛 懷鶴望。大業六年,辭還本寺。門侶雲結,請道如山。隋」 季不靜,巖穴丘陵,移居汲郡之隆善寺。及皇運大昌, 天下無事,又與門人修緝舊所,遂使松門石棟,巖室 風窗,並得經營,更新雲構。曾於廊下言及幽微,沙彌 伏階密聽空中聲曰:「何忽沙彌在此?」伏聽懼,驚起,又 被打擊,經宿乃甦。其感靈祥,如此例也。以貞觀二十 一年冬初終於所止,春秋九十有三。初未終前,忽有 異香縈於巖室,氛氳三日,眾不測,恰終香歇。以其月 十七日,葬州北十里《圓岡》之陽。

智命

[編輯]

按《續高僧傳》:智命俗姓鄭,名頲,榮陽人。族望清勝,文 華曜世,詞鋒所指,罕有當之。初仕隋,為羽騎尉,班位 斯薄,逃官流俗,備歷講會,餐寢法奧,就耕於寧州。大 業初年,僕射楊素因事往彼,乃通名謁見,與語終日。 素曰:「觀卿風韻,殊非鄙俗所懷,乃廊廟偉器耳。」且權 抑忍辱,尋當徵召。及元德作貳,搜訪賢能,素遂拔之, 對晤宣傳,應變不一。有令試以三百對語,一遍授之, 覆無遺漏,致大重敬。遷為中舍人,官至五品。及元德 雲薨,不仕於世。遊聽《三論》《法華》,研味積年,愈深信篤。 皇泰之初,越王即位,歷官至御史大夫。偽鄭開明,連 任不改,深謀廣略,有國惟寄,於斯時也。今上任總天 策,御兵西苑,李密鴟張蟻結,炰烋洛汭世充,獨固一 都,內外煎迫,上下同懼,頲弊斯紛梗,情慕出家,頻請 鄭主,為國修道。既不遂志,惟思剪剃,不累刑科。夜則 潛讀方等諸經,晝則緝理公政,斯須不替。經四十日, 誦得《法華》,暢滿胸襟,決心出俗。又勸婦氏歸宗釋教, 言既切至,即依從之,更互剃髮。頲語妻曰:「吾願滿矣, 不死而生,當啟鄭主,不宜爾也。」便法服擎錫,徑至宮 門云:「鄭頲輒已出家,故來奉謁。」世充不勝忿怒,下敕 斬之。頲聞喜曰:「吾願又滿矣。」欣笑泰然。行至洛濱,時 唯旭旦,未合行決。頲曰:「若為善知識者,早見過度,不 爾尋應被放,不滿本懷。」於時道俗圍繞,勸引至暮。而 頲厲色唱言「不許」,因即斬之。尋有敕放,既所不救,舉 朝惋恨。即偽鄭開明之初年也。初,頲從吉藏法師聽 講,有僧告曰:「觀卿頭顱額頷,有富貴相,但以盻睞後顧,恐不得其終。」頲曰:「豈非傷死耶?必如所相,乃是本 願。嘗見諸死者,疾甚危弱,心不自安,紛擾不定,便就 後世,生死終一期也。定不能免,何如發正願,緣勝境, 心力堅明,不有馳散,刀落命終,神爽自在」,豈不善乎? 故頲之臨刑,遍禮十方,口詠《般若》,索筆題詩曰:「幻生 還幻滅,大幻莫過身。安心自有處,求人無有人。」與諸 知故別,已,合眼少時曰:「可下刀矣。」尋聲斬之,面貌熙 怡,有逾恆日。妻為比丘尼,見住洛州寺也。

元覽

[編輯]

按《續高僧傳》:「元覽姓李,趙州房子人。昆季五人,覽最 處其末。伯父任蒲州萬泉令,久而無子,養之若親。年 十三,心慕出家,深見俗過,遂逃迸山谷,北達汾州超 禪師所,見其言情博遠,即而出家。令既失之,遣人羅 捕,雖復藏竄,不免捉獲。口云:『身屬伯耳,心屬諸佛,終 無俗志,願深照也』。伯乃愍而放之。貞觀年初,入京蒙」 度,配名弘福。常樂禪誦,禮悔為業。每語法屬曰:「雖同 恆業,而誓欲捨身。」至貞觀十八年四月初,脫諸衣服, 總作一襆,付本寺僧,唯著一覆單衣密去。至京東渭 陰洪陂坊側,且臨渭水,稱念禮訖,投身瀅中。眾人接 出覽告眾曰:「吾誓捨身命久矣,意欲仰學大士,難捨 能捨。諸經正行,幸勿固遮,兩妨其業。」眾悟意故乃從 之。即又入水,合掌稱十方佛,廣發弘願已,投於旋渦 中。三日後其屍方出,村人接之起塔。本寺怪其不歸, 顧問無處,便開衣襆,乃見遺文云:「敬白十方三世諸 佛,弟子元覽,自出家來,一十二夏,雖霑僧數,大業未 成。今欲修行檀波羅蜜,如薩埵投身,屍毘割股,魚王 肉山,經文具載。請從前聖,敢附後塵。衣服眾具,任依 佛教。臨終之人,多不周委,同學等見其遺文,方往尋 究」雲。

法曠

[編輯]

按《續高僧傳》:「法曠姓駱,雍州咸陽人。少有異節,偏愛 儒素。後聽弘善寺榮師大論,榮即周世道安之弟子 也。創染元業,便悟非常,資學之勤,不出門院。年十六, 講解前論,道穆京華,酬答泠然無替。元理專修念定, 無涉時方。《無量壽經》,世稱難誦。曠聞試尋,一日兩卷, 文言闇了,故其誦持,罕有加者。自爾藏經披讀,以為」 恆任。文理所指,問無不知。顧諸布薩,人多說欲。乃自 勵心力,立誦千遍,數旬之間,便得滿願。性樂儉約,不 尚華靡,故其房中,無有氈席。滿院種莎,用擬隨坐頭 陀行也。勖戒門人,唯存離著,以末代根機,隨塵生染 故也。年登知命,便但三衣,瓶缽以外,一無受畜。卓然 正色,凜潔風霜。人有與語,惟言離著。至時分衛一食 而已。每曰:「余唯生死滯著,無始輪迴。生厭者希,死厭 又少。」常懷怏怏,欲試捨之。以貞觀七年二月二十一 日入終南山,在巖谷內四十里許,脫衣掛樹,以刀自 刎。既獨自殞,無由知處,諸識故等,至八月中,方始訪 得其遺身雲。

紹闍棃

[編輯]

按《續高僧傳》:「紹闍棃者,梓州元武人也。俗姓蒲氏。未 出家前,山行見一大蟲甚瘦,又將一子於澗中取蝦 子,蝦子又不可得。紹乃歎曰:『此蟲應在深山,今乃出 路,饑渴甚矣。等是一死,不如充此饑渴』。乃脫衣往臥 蟲前,蟲乃避去。後方出家,唯誦經行道而已,更無異 行。大業之初,汝州界蟲暴非常,三五十人持杖不敢」 獨行。害人既多,紹乃往到其處,立茅苫而坐。蟲並遠 去,道路清夷。年一百九歲,乃見疾,謂弟子曰:「我欲露 屍,乞諸蟲鳥,而彪嫌我身生尚不食,豈死能嘗,可焚 之,無餘燼。」弟子等不忍依其言,乃露屍。月餘,鳥獸不 犯,乃收葬之。又近有汾州大乘寺僧亡名者,常厭生 死,濁世難度,誓必捨身,先節食服香,至期,道俗通集, 香花旛蓋,列衛而往。西山子夏學巖,面西斂容,眾唱 「善哉」,咸送隨喜。乃放身懸壑,至地起坐。及眾就視,方 知已逝。博訪遺身,其類甚眾,且隨疏出示為一例,餘 者蓋闕。

會通

[編輯]

按《續高僧傳會通》,「雍州萬年御宿川人。少欣道檢,遊 泊林泉,苦節戒行,是其願習。投終南豹林谷,潛隱綜 業。讀《法華經》至《藥王品》,便欣厭捨,私集柴木,誓必行 之。以貞觀末年,靜夜林中積薪為窟,誦至藥王,便令 下火。風驚燄發,煙火俱盛,卓爾跏坐,聲誦如故。尋爾 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至曉,身火俱滅。」 乃收其遺骨,為起白塔,勒銘存焉。

道休

[編輯]

按《續高僧傳》:「道休,未詳氏族,住雍州新豐福緣寺,常 以頭陀為業,在寺南驪山幽谷,結草為庵,一坐七日, 乃出其定,執缽持錫,出山乞食。飯缽滿已,隨處而食, 還來庵所,七日為期,初無替廢。所以村墅有信,剋日 至山。路首迎逆,而休歡笑先言,卑詞問訊,行說禁戒, 誨以慈善。諸俗待其食已,從受歸戒,送入山門,然後」 乃返。積四十餘載。貞觀三年夏內依期不出,就庵看 之,端拱而卒。眾謂入定,於傍宿守。乃經信宿,迫而察之,方知氣盡,跏坐不腐,儼若生焉。仍就而掩扉,外加 棘刺,恐蟲傷也。四年冬首,余往觀焉。山北村人接還 村內,為起廟舍,安置厥形。雖皮枯骨連,而容色不改, 跏坐如故。乃於其上加漆布焉。然休出家以來,常但 三衣,不服繒纊,以傷生也。又所著布衣,積有年稔,塵 朽零破,見者寒心。時屬嚴寒,忽然呻噤,即脫三衣,露 背而坐,冷厲難耐,便取一重披之,遂便覺暖。自誡勸 曰:「汝亦易誑,前後俱冷,俱是一衣,如何易奪,遂覺暖 也?汝不可信,當為汝師。」或時欲補衣,以布相著,欲加 縫綴,即便入定。後出之時,收而乞食。斯季世以死要 生業道者罕有蹤也。余曾參《翻譯》,親問西域諸僧,皆 以布氈為袈裟,都無繒絹,縱用以為餘衣,不得加受 持也。其龜茲、於遁諸國,見今養蠶,唯擬取綿,亦不殺 害。故知休之慈救,與衡嶽同風。前已廣彰,恐迷重舉, 自餘服翫,安可言矣。

慧超

[編輯]

按《續高僧傳》:「慧超姓沈氏,丹陽建康人。稟懷溫裕,立 性懷仁。弱齡厭俗,自出家後,誦《法華經》。聞光州大蘇 山慧思禪師,獨悟一乘,善明三觀,與天台智者、仙城 命公,篤志幽尋,積年請業,行優智遠,德冠時賢。思對 眾命曰:『超之神府,得忍人也』。及遊衡嶺,復與同途。留 誦經停,亟移歲序。自隋初廓定,北入嵩高,餌藥坐禪」, 冀言終老。隋太子勇召集名德,總會帝城,以超業行 不群,特留供養,而恭慎凝攝,不顧世華。及勇廢免,一 無所涉。晚移定水,高振德音,道俗歸宗,仰其戒範。會 淨業法師卜居藍谷之悟真寺,欽超有道,躬事邀迎, 共隱八年,倍勤三慧。及大業承運,禪定初基,爰發詔 書,廷入行道。屢辭砭疾,後許還山。德感物情,頗存汲 引,於時貴望,一縣官民莫不委質投誠,請傳香德,並 為經始伽藍,繼綜羞粒。大唐伊始,榮重於前。京邑名 僧慧因、保恭等,情慕隱淪,咸就棲止,蔭松偃石,論詳 道義,皆曰:「斯誠出要樂也。」後臥疾少時,弟子跪問,答 曰:「吾之常也。長生不欣,夕死不慼。」乃面西正坐云:「第 一義空清淨智觀。」言如入定,奄遂長往,春秋七十有 七,即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露骸松石,一月餘日, 顏色不變。天策上將聞稱希有,遣人就視,端拱如生。 自超九歲入道,即誦《法華》,五十餘年,萬有餘遍,感靈 獲瑞,不可勝言。弟子法成等為建白塔於寺之北峰 焉。

慧顯

[編輯]

按《續高僧傳》:「慧顯,伯濟國人也。少出家,苦心精專,以 誦《法華》為業。祈福請願,所遂者多。聞講三論,便從聽 受。法一染神,彌增其緒。初住本國北部修德寺,有眾 則講,無便清誦,四遠聞風。造山諠接,便往南方達挐 山。山極深險,重隒巖固。縱有往展,登陟艱危。顯靜坐 其中,專業如故,遂終於彼。同學舁屍置石窟中,虎噉」 身骨並盡,惟餘髏舌存焉。經於三周,其舌彌赤紅,柔 軟勝常,過後方變紫,鞭如石。「道俗怪而敬焉,俱緘閉 於石塔,時年五十有八。」即貞觀之初年也。

道積附洪遠 僧恩 智曄

[編輯]

按《續高僧傳》:「道積,蜀人,住益州福感寺,誦通《涅槃》,生 常恆業。凡有宣述,必洗滌身穢,淨衣法坐,然後開之。 立性沉審,慈仁總務。諸有癘疾洞爛者,其氣彌復鬱 勃,眾咸掩鼻,而積與之供給,身心無貳。或同器食,或 為補浣。時有問者,積云:『清淨臭處,心憎愛也。吾豈一 其神慮耶?寄此陶練耳』。」皆慕其為行也,而患己不能 及之。以貞觀初年五月終於住寺,春秋七十餘矣。時 屬炎夏而不腐臭,經停百日,跏坐如初,莫不嗟尚。乃 就加漆布,興敬巴蜀。京邑諸僧,受誦《涅槃》,其例非少。 又有沙門洪遠、僧恩,並誦《涅槃》,皂素迴向。遠志尚敦, 慤,情捐名利,徵入會昌,隆禮供給。恩道心清肅,成節 動人,弘福禪定,兩以崇德。而卑牧自處,蒙俗罕知。時 弘福寺有沙門智曄者,本族江表,隋朝徵入,深樂《法 華》,鎮恆抄寫,所得外利,即用僱人,前後出本二千餘 部。身恆自勵,日寫五張,年事乃秋,斯業無怠。今總寺 任,彌勤恆業,年七十餘矣。

寶瓊

[編輯]

按《續高僧傳》:「寶瓊,馬氏,益州綿竹人。少年出家,清貞 儉素。讀誦《大品》,兩日一遍,為常途業。歷遊邑落,無他 方術,但勸信向,尊敬佛法。晚移州治,住福壽寺,率勵 坊郭,義邑為先。每結一邑,必三十人,合誦《大品》,人別 一卷,月營齋集,各依次誦。如此義邑,乃盈千計。四遠 聞者,皆蒙造款。瓊乘機授化,望風靡服。而卑弱自持」, 先人後德,行遇耆宿,下道相避,言問酬對,怡聲謙敬, 斯實量也。不媚於時,本邑連比什邡諸縣,並是道民, 尢不奉佛,僧有投寄,無容施者。致使老幼之徒,於沙 門像不識者眾。瓊雖桑梓,習俗難改,徒有開悟,莫之 能受。李氏諸族正作道會,邀瓊赴之來。既後至,不禮 而坐。僉謂不禮天尊非法也。瓊曰:「邪正道殊,所事各 異。天尚不禮,何況老君。」眾議紜紜,頗相陵侮。瓊曰:「吾 禮非所禮,恐貽辱也。」遂禮一拜,道像並座,動搖不安又禮一拜,連座返倒,摧殘在地。道民相視,謂是風鼓, 競來周正。瓊曰:「斯吾所為,勿妄怨也。」初未之信。既安 又禮,依前崩倒。合眾驚懼,舉堂禮瓊。一時迴信,從受 歸戒。傍縣道黨,相將歎訝,咸復奉法。時既創開釋化, 皆受菩薩戒焉。縣令高達者,素有誠敬,承風敷道,更 於州寺召僧弘講,闔境傾味,自此而繁。以貞觀八年 終於所住。

善慧附慧達

[編輯]

按《續高僧傳》:「善慧,姓荀氏,河內溫人。博通群籍,統括 文義。逮於九章,律曆七曜,盈虛皆吞,若胸中指掌符 會。乃深惟世務,終墜泥塗,遂解褐抽簪,創歸僧伍。初 在徐州之彭城寺,誦《法華經》,聽采攝論。時遭寇蕩,兵 食交侵,而慧抱饑自勵,奉法無殆,洗穢護淨,彌隆恆 日。但以邊邑寡學,文字紕繆,至於音詁,眾議紛然。雖」 復俗語時通,而慧意存雅正,周訪明悟,還同昔疑。乃 以大業末齡,負錫西入,屢逢群盜,衣裳掠盡,但有敝 布自遮,猶執破瓶,常充淨用。既達關口,素闕繻文,遂 即正念直前,從門而度。於時中表列刃,曾無遮止。孟 冬十月,初達京師,值沙門吉藏正講《法華》,深副本圖, 即依聽受。形服鄙惡,眾不納之。乃掃雪藉地,單裙襯 坐。都講纔唱,傾耳詞句,擬定經文。藏既闡揚,勇心承 習。望通理義,由情存兩得,不暇忍寒。歡笑熙熙,如賈 獲寶,竟冬常爾。眾方美之,問以詞旨,片無遺忘。乃以 聞法同屬禪定寺沙門法喜便脫衣迎之,引至房中, 智觀無濫。慧又師喜,兩振芳規。武德初年,隨住藍田 之津梁寺。俗本驪戎,「互相梗戾,率獎陶化,十室而九。 然而性愛英賢,樂相延致。自西自東,百有餘里,名林 勝地,皆建禪坊,所以逃逸之儔,賴其安堵。」以貞觀九 年正月,終於驪山之陽涼泉精舍,春秋四十九。初慧 棄擲俗典,蒞此元模,言不重涉,專心道業,省言節食, 佩律懷仁,迎頓客旅,雅重經教。其有未曾覿者,要必 親覽。「若值行要,累日誦持,以為熏習之基也。」時太原 沙門慧達者,亦誦《法華》五千餘遍,行坐威儀,其聲不 輟,偏存物命,直視低目。地有蟲豸,必迴身而避,不敢 跨越。有問答曰:「斯之與吾,生死不定,將不先成正覺? 安可妄輕之耶?」以貞觀八年四月跏坐而終,人謂入 定停於五宿,既已長逝,又不臭腐,乃合床內於窟中。

法誠

[編輯]

按《續高僧傳》:「法誠姓樊氏,雍州萬年人。童小出家,止 藍田王效寺,事沙門僧弘和。弘和亦鄉族所推,奉之 比聖。嘗有人慾害,夜往其房,見門內猛火,騰燄斗帳, 遂即退悔。性飲清泉,潔清故也。人或弄之,密以羊骨 沉水。和素不知,飲便嘔吐。其冥感潛識,為若此矣。誠 奉佩訓勗,誦《法華經》,以為恆任。」又謁禪林寺相禪師, 詢於定行,而德茂時宗,學優眾仰。晚住雲華,綱理僧 鎮。而隋文欽德,請遵戒範。乃陳表固辭,薄言抗禮,遂 負笈長驅,歷遊名嶽,追蹤勝友,咸承志道。因見超公 隱居幽靜,乃結心期,棲遲藍谷。處既局狹,纔止一床, 旋轉經行,恐顛深壑。便劃跡開林,扳雲附景,茅茨葺 宇,甕牖疏簷,情事相依,欣然符合。今所謂悟真寺也。 法華三昧翹心奉行,澡沐中表溫恭。朝夕夢感普賢, 勸書大教,誠曰大教大乘也。諸佛智慧,所謂般若,於 即入淨行道。重惠匠人書八部《般若》,香臺寶軸,莊嚴 成就。又於寺南橫嶺造華嚴堂,垔山闐谷,列棟開甍, 前對重巒,右臨斜谷,吐納雲霧,下瞰雷霆。余曾遊焉, 實奇觀也。又竭其精志,書寫受持。弘文學士張靜者, 時號筆工,罕有加勝,乃請至山舍,令受齋戒,潔淨自 修,口含香汁,身被新服。然靜長途寫經,不盈五十,誠 料其見,纔兩紙,酬直五百。靜利其貨,竭力寫之。終部 已來,誠恆每日燒香供養,在其案前,點畫之間,心緣 目睹,略無遺漏。故其剋心鑽注。時感異鳥,形色希世, 飛入堂中,徘徊鼓舞,下至經案。復上香爐,攝靜住觀, 自然馴狎,久之翔逝。明年經了,將事興慶,鳥又飛來, 如前馴擾,鳴唳哀亮。貞觀初年,造畫千佛,鳥又飛來, 登止匠背後,營齋供慶諸經像。日次中時,怪其不至 誠,顧山岑曰:「鳥既不至,吾誠無感也。將不嫌諸穢行, 致有此徵?」言已,欻然飛來。旋還鳴囀入香水中,奮迅 而浴,中後便逝。前後如此者,非復可述。靜素善翰墨, 鄉曲所推,山路巖崖,勒諸經偈,皆其筆也。手寫《法華》, 正當露地,因事化行,未營收舉。屬洪雨滂注,溝澗波 飛,走往看之,而合案並乾,餘便流潦。嘗卻偃橫松,遂 落懸溜,未至下澗,不覺已登高岸,無損一毛。又青泥 坊側有古佛龕,周氏瘞藏,今猶未出。誠夜夢其處,大 有尊形,既覺往開,恰獲龕像。年月積久,並悉剝壞,就 而修理,道俗稱善。斯並冥衛之功,自誠開發。至貞觀 十四年夏末日,忽感餘疾,自知即世,願生兜率。索水 浴訖,又索絡轝,傍自檢校,不許榮厚。恰至月末,明相 將現,無故語曰:「欲來但入,未暇絃歌。」顧侍人曰:「吾聞 諸行無常,生滅不住,九品往生,此言驗矣。今有童子 相迎,久在門外。吾今去世,爾等佛有正戒,無得有虧, 後致悔也。」言已,口出光明,照於楹內。又聞異香苾芬而至,但見端坐儼思,不覺其神已逝,時年七十有八。 然誠之誦習也,一夏《法華》料五百遍,餘日讀誦,兼而 行之,猶獲兩遍。縱有人客要須與語者,非經部度中 不他言,略計十年之勤,萬有餘遍。

空藏

[編輯]

按《續高僧傳》:「空藏俗姓王氏,先祖晉陽,今在雍州之 新豐焉。母初孕日,自然不食酒肉五辛,時以同塵身 子,故密加異之。既誕育後,靈鑒日陳,情用高遠,讀誦 經論,思存拔濟。至年十九,同佛出家。既唯一己,二親 留礙,乃於父前以身四布,七日不起。恐其命絕,方從 所願。即辭向藍田,負兒山中,私自剃落。初齎麪六斗」, 擬作月糧,日噉二升,三年不盡,屢感神鼎自然而至, 由是增其禪誦,晨宵無輟。後依止判法師,住龍池寺, 欽重經論,日誦萬言,前後總計三百餘卷。三論、《涅槃》, 探窮巖穴。大業之始,以藏名稱唯遠,道俗所聞,下敕 徵延,入住禪定。唐運既興,崇繕法宇。有敕於金城坊 建會昌寺,並請大德十八人,度僧五十人,永用住持。 以藏行德夙彰,又請住焉。供事彌隆,極光恆度。而性 樂山水,志存清曠。每年仲春,遊浪林阜,行次玉泉,遂 有終焉之思。居止載紀,眾聚如山,說導不疲,開悟愈 廣。後為亢旱經時,山泉乃竭,合寺僧眾咸以驚嗟。藏 乃至心祈請,其泉應時還復。遠近道俗,動色相歡。兼 又弘操嶽峙器局川停,不擾榮利,不懷寵辱,濟度群 有,不略寸陰。乃鈔摘眾經《大乘要句》,以為卷軸,紙別 《五經》、三經卷部三十五十,總有十卷。每講開務,極增 成學,聞義兩持,偏無迷忘。夏分常行方等懺法,賢劫 千佛,日禮一遍。常坐不臥,垂二十年,翹勤專注,難加 係跡。以貞觀十六年五月十二日終於會昌,春秋七 十有四,遺身於龍池寺側,收骨起塔。觀其誦讀之富, 振古罕儔。視其髏骨,兩耳通明,頂有雙孔,眼眶含竅, 各有三焉。弟子等追惟永往,樹碑於會昌寺中,金紫 光祿大夫、衛尉卿于志寧為文雲。

慧齡附智證

[編輯]

按《續高僧傳》:「慧齡姓蕭氏,今特進宋公瑀之兄子也。 父仕隋為梁公,祖即梁明帝矣。性度恢簡,志用沖粹。 姑即隋煬帝之後也。自幼及長,恆在宮闕,慕樂超世, 無因自達。年既冠,成帝乃尚以秦孝王女為妻,非其 願也。事不獲已,時行伉儷。及妻終後,方遂夙心,以鄭 氏東都,預茲剃落。及武德初歲,方還京輦,住莊嚴寺」, 廣聽眾部,而以《攝論》為心。頗懷篇什,尢能草隸,隨筆 所被,用為模楷。故經題寺額,咸推仰之。兄鈞任東宮 中舍,文才之舉,朝廷攸屬。每歲春秋,相攜巖岫,觸興 題篇,連句同韻,時以為難兄弟也。又弟智證,出家同 住,即宋公之兄,太府卿之子也。略榮位之好,欣懷道 業,勤勤自課,無擇昏曉。證與兄鈞,相次而卒。以家世 信奉,偏弘《法華》,同族尊卑,咸所成誦,故蕭氏法華,皂 素稱富。特進撰《疏總集》十有餘卷,採掇菁華,糅以胸 臆,勒成命氏,常自敷弘。時召京輦名僧,指摘瑕累,或 集親屬僧尼,數將二十,給惠以時,四事無怠。故封祿 所及,唯存通濟。太府情存好善,讀誦為先,從生至終, 誦盈萬遍。僱人抄寫,總有千部。每日朝參,必使儐者 執經在前。至於公事微隙,便就轉讀,朝伍仰屬,以為 絕倫。自《釋化》束傳,流味彌遠,承受讀誦,世罕伊人。蕭 氏一門,可為天下模楷耳。

遺俗附元秀

[編輯]

按《續高僧傳》:遺俗不知何許人,以唐運初開,遊止雍 州醴泉縣南美泉鄉湯陸家。居常供養,清儉寡慾,唯 誦《法華》為業,晝夜相持,乃數千遍。以貞觀初因疾將 終,遺囑友人慧廓曰:「比雖誦經,意望靈驗,以生蒙俗 信向之善。若身死後,不須露骸,埋之十載,可為發出, 舌根必爛,知無受持。若猶存在,當告道俗為起一塔」, 以示感靈。言訖而終,遂依埋葬。至貞觀十一年,廓與 諸知故就墓發之,身肉都消,唯舌不朽。一縣士女,咸 共仰戴,誦持之流,又倍恆度。乃函盛其舌,於湯陸村 北甘谷南崖,為建磚塔。識者尊嚴彌隆,信敬誦讀更 甚。又京城西南豐谷鄉福水南史村,史呵擔者,少懷 善念,常誦《法華》,行安樂行,悲忍在意,不乘畜產,虛約 為心。名霑令史,往還京省,以習誦相仍,恐路逢相識, 人事暄涼,便廢所誦。故其所行,必小徑左道,低氣怡 顏,緣念相續,初不告倦。及終之時,感異香氣充於鄉 曲,親疏同怪。遂埋殯之。後十年妻亡,乃發屍出,舌相 鮮明,餘並朽盡,乃別標顯葬。又黃州濟華寺僧元秀 者,性清慎,溫恭為志,常誦《法華》,每感徵異,未以為怪。 時屬炎暑,同友逐涼,遣召秀來,欲有談笑。既至房前, 但見羽衛嚴肅,人馬偉大,怖而返,告同往共觀,如初 不異。轉至後門,其徒彌盛,上望空中,填塞無際,多乘 象馬,類雜鬼神,乃知其感通也。置而卻返。明晨慚謝, 朋從遂絕。秀專斯業,隋末終寺。

寶相附法達

[編輯]

按《續高僧傳》:「寶相姓馬,雍州長安人。十九歲出家,清 貞棲德,住羅漢寺,專聽攝論。深惟妄識之難伏也,無時不諠。及入禪坊,頭陀自靜,六時禮悔四十餘年。夜 自篤課,誦《阿彌陀經》七遍,念佛名六萬遍,晝讀藏經, 初無散舍。後專讀《涅槃》一千八十遍,兼誦《金剛般若 經》,終於即世。然身絕患惱,休健翕習,冷食粗衣,隨得 便服,情無憚苦。」又志存正業,翹注晨宵,蚤虱流身,不 暇觀採。遇患將極,念誦無捨,剋至大期。累囑道俗以 念佛為先,西方相待,勿虛度世。又囑「當燒散吾屍,不 勞銘塔,用塵庸俗。」言訖而逝,年八十三。六十二夏,不 畜長財,無勞僧法。又同寺僧法達者,以誠素見稱,供 䞋之直,用寫《華嚴》八部《般若》,燒香自讀一百餘遍。而 生常清潔,不畜門人,單己自怡,食無餘粒,斯亦輕清 之高士也。年登七十,便齎所讀經,贈同行者,但捧勝 天王一部,以為終老。即擲功名,趣雲陽巖中,擁緣送 死。經於四載,遂卒彼山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