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9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九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九十四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九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九十四卷目錄

 僧部列傳七十

  明六

  九龍盆火頭    無異

  通新       悟進

  羅墅庵僧     寂光

  弘乘       大慧

  雲光       如圭

  曇晦       康齋

  廣德       海禪師

  通睿       瞭然

  朝宗       正喦

  慶祐       行徹

  海會       無學

  戒生       靈江

  清欲       德觀

  巨方       源古

  碧峰       智旭

  承皓       至剛

  相如       處珪

  湛明       通振

  弘參       觀英

  居溟       善鄼

  方晟       允襲

  隆琦       通容

  無用       尺木

  弘聖       行幟

  古燈       本仁

  自濯       萬如

  箬庵       弘儲

  弘璧       永慈

  靈睿       破山

  正志       戒顯

  遠俊       行元

  通省       楫庵

  晝林       大然

  恆證據禪師    函是

  函可

皇清

  弘覺       玉林

  半庵頭陀     元潔瑩禪師

  超杲       原直

  恆轉       濟恆

  導禪師      習融

  竺庵       方宜

  德修       明照

神異典第一百九十四卷

僧部列傳七十

[編輯]

明六

[編輯]

九龍盆火頭

[編輯]

按《衡嶽志》:九龍盆火頭,河南人,不知其名號。以崇禎 戊辰年入九龍執事火頭,遇濕柴輒焚香禮拜,以燭 然之,火即起,人往往見火中吐蓮花狀,二十年不言 語。忽於乙未冬,無病執帚,為佛聖掃塵,向韋馱作語 云:「來世當生何地,自天子而下皆不欲,不如再來修 行。」因擊鼓三通,聚眾行禮,告以三日後當長往矣。後 果如期。端坐而逝。

無異

[編輯]

按《衡嶽志》:無異,衡陽人,明和尚之胞兄也。依天童密 雲老和尚薙染,遍參後,於白石峰前祇林住靜。曾作 《山中四威儀》云:「山中行,步步步無停,穿雲去。垂手捉 明星,山中住。不插梧桐樹。鳳兒來。指伊歸宿處。山中 坐。哩囉歌頻播,音韻希,世上人難和,山中臥。夢裏佛 慵做。打鼾齁,虛聲天來大。」今遷海會庵。

通新

[編輯]

按《寧波府志》:「通新,字鏡宗,慈谿劉氏子。少時從軍薊 遼,中年覽《心經》有省,依金山朝陽和尚祝髮。後參天 童密雲和尚,屢問屢打。一日至齋堂,方拈箸間,忽然 有悟,自是為天童化主十餘年。時天井古剎久廢,陳 恭潔公良謨因請鏡宗主之,而里人陳士英輩各捐 資修建,於是天井復興。深鄙諸方募緣陋習,務耕種」 以自給。其開示學者,直截便易,多有省發雲。

===悟進===按《嘉興府志》:「介庵禪師,諱悟進,其先自武林遷禾。母 賀氏,長齋好施捨,夢日輪而妊。師幼不從兒嬉,喜游 諸寺院,見佛像依依不忍去。弱冠習舉子業,常繙內 典,切空門之慕。一日,書偈於壁,出走,見鴛湖大師示 人語曰:『道在是矣』。湖入閩,師從其嗣萬如禪師剃度, 從之游最久。又嘗謁天童密老問道。後受法於湖,返」 禾依興善居。蓋興善為湖與萬出家之地,師不忘其 舊也。主席開法者數次。晚住金明寺,寺後范湖為放 生故址,師與紳士修舉之。將示寂,遍辭相識。沐浴更 衣,作偈曰:「來無一物,去無一物金明古剎,付與檀越。」 遂冥然坐逝。世壽六十二,僧臘三十七。有《語錄》及拈 頌行世。傳法弟子十五人。古燈禪師諱真炯者,其高 座也。師塔在大慈庵右。方伯王庭為誌其言曰:「予嘗 謂當今法門盛極而衰,得清操如師數人,標榜叢林, 足為狂瀾救矣。」

羅墅庵僧

[編輯]

按《武進縣志》:「羅墅庵僧周姓,專修淨土,一心念佛。數 日前,自知時至,募大眾各與薪一束,積如山。至期來 觀者千餘人,口出三昧火自焚。鄉人即其處建庵立 塔藏之,名化身庵。」

寂光

[編輯]

按《漢陽府志》:「廬山三昧大師寂光,廣陵人。博通象教, 尤精梵綱。西遊於楚,至漢口之生生林說戒一期,僧 俗會者殆至千餘人,江漢間所未睹也。去之沔陽,結 廣長社以居。崇禎末,避兵入廬山,遂示滅焉。」

弘乘

[編輯]

按《漢陽府志》:「長沙神山問石禪師,法名弘乘,臨濟三 十五世萬峰法藏禪師之嗣。既受心印,乃涉江而上。 時江漢間頗不嫺於宗門內事,惟武陵龍人儀為漢 陽博士,與郡蕭方伯喜談禪,乃請師開期,結制於大 別寺之藏經閣。於是法侶雲集,宗風始振,刻有《語錄》 一卷。未幾,居九峰,旋入長沙。崇禎末,始示疾遷化,塔」 在神山。

大慧

[編輯]

按《宣城縣志》:大慧寧信寺僧,掩關七年,使寺眾以針 刺體,液出皆乳。未幾,辭往峨嵋,至黃鎮勝果寺,謂其 徒曰:「予從此逝矣。」趺坐說偈而寂。口中火出,燔其軀, 獨腦不燬,賈人為建塔。

雲光

[編輯]

接《濟南府志》雲:「光,不自言其何許人,亦不詳其姓氏。 於崇禎十三年間,嘗坐正覺寺中說法,時往時來,神 變莫測。其坐處嘗有五色雲焉。今西方禪院是其法 眷也。」

如圭

[編輯]

按《宣城縣志》:「如圭,號覺一,景德寺僧。歷參名山,通大 小乘。崇禎丙子,止靜黃蘗茆菴,閱《石屋語錄》,遂示寂。 著《苦海》、浮囊」、「《在家尸羅》等書。」

曇晦

[編輯]

按《武昌府志》:「曇晦禪師,海東新羅國人。母夢白龍駒 負如意珠,光感而生。師遍參諸國,至中土,尋尊宿,領 臨濟宗,悟禪,住平等山。楚王迎奉之。於崇禎壬申臘 月日趺坐,吉祥而逝,全身歸塔。」

康齋

[編輯]

按《浙江通志》:「康齋,不知其名字,四川人。崇禎年嘗至 富陽栗塢山,枯坐石洞中,飯糠茹菜,戒業清苦,夜有 猛虎巨蛇護其洞口。一日忽語里人曰:『貧僧欲去,願 丐薪若干。屆期厝薪於空地,趺坐其上,以油布帽覆 首,吐三昧自焚,觀者如堵。火已發,忽自舉帽向人呼 曰:『大眾信女中有生氣相沖,火不得化,請各退避』。眾』」 詢之,果有孕婦,輒命去,復以帽自覆,火遂大舉,須臾 而盡。其徒收骨藏洞中,名曰《康齋庵》。

廣德

[編輯]

按《江寧府志》:「月潭講師,名廣德,字國一,廣陵桂氏子。 生而趺坐,不近葷血,誦經史日千餘言。一日,聞佛踰 王城學道事有感,遂往雲棲出家,受具足戒,參請無 虛日,諸佛法藏,明若指掌。年二十六,辭雲棲,遍印海 內耆宿。萬曆丁酉,至京師,講《華嚴》宗旨,道價高重,旋 錫秣陵,諸剎輟講延請設化德,教觀雙融,臻微入妙」, 義學知解,渙然冰釋。崇禎己卯,雲棲諸法屬請還山, 拈示揚舉,多所開悟。還返白下,示寂於鳳山、龍阿之 間。德修眉秀目,品儀魁岸,於佛法不輕許人。嘗曰:「癡 禪狂慧,為法門害。若解學不深,品行不高,何足以寄 斯道。」故開悟後軰,一時為盛。

海禪師

[編輯]

按《寶慶府志》:「慧山海禪師,閩人。依溈山養拙師。師為 密老人冢嗣,五峰白足海得心印於拙公,隱衡山。未 幾,拙公示寂,迎海繼席宗風,大暢弘覺。」請幫助識別此字。禪師遺以 御賜金襴袈裟,師以休老隱邵陽之龍山荊竹坪功 德寺,遠邇歸依,猶之在溈山也。甫二載而示寂。郡紳 復迎冢嗣與峰智公繼席法嗣古梅冽公,邵陽人,今 住溈山芙蓉。易庵應公亦繼席於龍山。而與峰禪師今弘法於新化明熙寺,休老於盤山。祖孫父子兄弟 皆有《語錄》行於世。

通睿

[編輯]

按《江陰縣志》:「洞如禪師,名通睿,夏港薛氏子。父母強 之婚,於除夕遯去。夜半抵青暘,宿人家簷下,俟旦即 冒雪行,追者不得及而歸。至二十三歲,感異夢,往徑 山出家,參龍池,為密雲和尚所器。歸杜門手佛窪,力 參樵牧,不得窺其面。有《臭皮囊歌》行世。」

瞭然

[編輯]

按《合肥縣志》:瞭然,合肥西門外三里庵僧。目不識字, 口不譚經,年七十九。一日趺坐說偈曰:「我今去,我今 去,不向幽泉一直路。直上西方見如來,好認來時真 面目。」言畢而寂。

朝宗

[編輯]

按《武進縣志》:朝宗,俗姓陳,武進東郭人也。出家從三 峰和尚,已契道機,後意謂未足,至天童,謁密雲和尚, 傳拂為靈濟三十五法嗣,後住靈祐、靈石、曹山,為大 眾師。和尚自立機語,不依傍三峰三要語,所有語錄 行世者,如「斬新創」語,亦自稱常州陳四郎門下,問道 者多不輕付拂。

正喦

[編輯]

按《浙江通志》:「正喦,字豁堂,金陵郭氏子。明初,其祖以 軍功授杭州衛指揮,遂家焉。七齡即絕葷,十歲喪父, 依靈隱薙染,禮補陀,作偈,有『善才參後無童子,更二 千年我一人』之句。參淨慈三峰漢和尚,聞靜板聲,有 悟。後嗣橫山一默禪師,駐足南屏,預言逝期。至日,沐 浴更衣,命侍者出視日晷,雲正午。」遂跏趺書偈,擲筆 而逝。弟子蓽庵恆觀等。為建塔於永明壽塔之右。師 生穎敏。兼通儒釋。所著詩文偈頌語錄若干卷。行於 世。

慶祐

[編輯]

按《蘇州府志》:「慶祐,字自天,溧陽李氏子。投五臺湧泉 寺出家,南歸參三峰藏未契。再參瑞光徹舉三元三 要,師信口呈偈,遂許入室。鼎革之際,結茅南園,躬耕 自給。既遷香光律院,掩關閱藏者五夏,說戒昭慶寺, 掃塔五臺山。遊長安,還主瑞光祖庭,傳戒二載,退老 香光,示疾而逝。」

行徹

[編輯]

按《天台縣志》:「行徹,字無礙,荊溪人。得法林野,繼席通 圓。闡法泰寧,邑侯董請住萬年,道德精嚴,四眾皈依。 有語錄、詩集行世。定壽塔於寺之西。」

海會

[編輯]

按《崇陽縣志》:「海會,號瞭然,俗姓黃,仁上里人,居美錦 坊,生萬曆甲申,崇禎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未刻, 解衣躍入薪火中,喃喃作聲,竟坐化,時年五十三。」按: 瞭然作止靡恆,混跡勞賤,納婦生女,與眾人同性剛 戾,半生行己,多在清濁之間。又隱身宦僕,繫籍輿臺, 因公牘愆期,被刑法署,乃一朝解脫,遂證上果。可見 凡夫積習咸有慧根。苦海靈山只爭一轉。人固在所 樹耳。若夫膏粱世冑與輦上貴人,又當思飯牛走狗 之中,或有生天出世之種。無恣己凌人,撻仙杖佛,是 亦證果之因也。

無學

[編輯]

按《吉安府志》:「無學和尚者,廬陵良家子也。常住西峰 寺,往來酒肆中丐食,得飲輒醉,醉則歡呼跳躍,遇人 詈罵毆辱之,亦不為動。或以葷腥進紿,曰:『菜則食,曰: 雞豬則弗食』。莫喻其意,皆以為狂僧也。尤工詩善書, 見鄒南皋先生畫像,拈筆題曰:『烈著都門,名噪天下。 世人見之,謂是仗節死義之臣。無學視之,仍是水田』」 老者。水田,鄒所居之地。為詩贈人,多勸導諷動語。登 講坐,杖麈如意,皆發明微旨。註《楞嚴經》尤為宗匠。後 示寂於九江,火其骨,投之江。一夕風雷大作,沙石湧 積,墳起其處。人稱為「無學洲」,乃知其神異。

戒生

[編輯]

按《興國州志》:「戒生,浙江人。明季,郡人劉興覲、鍾大鼎 等迎至銀山寺,開堂接眾。歲饑荒,多所濟給。其對人 與父言慈,與子言孝,隨地開發,未嘗勸人奉佛也。一 時血食諸神俱從受戒,如州城東嶽祠之太保,廣濟 縣之箕仙,尤顯著者。年七十,端坐說偈而逝。瘞塔之 夕,燐火千百炬,彌滿山谷間,頗似會葬然。眾驚呼,遂」 散去,不復見。

靈江

[編輯]

按《天台縣志》:「靈江,字寒月,四明人。關參九載,講貫四 方,每期聽眾千餘。歷住幽溪,處己孤高,志存弘道。著 《心經》《前茅》《圓宗》《鏡觀》等行世。」

清欲

[編輯]

按《臨海縣志》:「清欲,邑人,號了庵,九歲入徑山,十六歲 依虎岩得度。雲遊蘇門,所至咸加企敬。所著有《南堂 錄》。」

德觀

[編輯]

按《僊居縣志》:德觀居景星庵,掩關三十年,郡侯以書迎,即批其尾云:「誰將瑣末人間事,換我一生林下閑。」 使再跡之,失其廬而去。

巨方

[編輯]

按《安陸府志》:「巨方,安陸人也,姓曹氏。幼稟業於明福 院朗禪師。初講經論,後參禪會。及造北宗秀,入室侍 對,應機無爽。尋至上黨寒嶺居焉。後於五臺山闡化 二十餘年。示寂,塔本山。」

源古

[編輯]

按《太平府志》:「源古,號別山,宜興人。天童法派,兼工詩, 筇笠遍五嶽。晚年結茅黃泥岡,偶憩姑溪禪院,患腹 疾,侍者治寂具,旬日復愈。經行別室,見所藏具,憮然 曰:『汝輩慮我為死耶』?良久徐云:『既爾便去未為不可』。 取水浴趺坐。次日啟視,已圓寂矣。居常得句曰:『四海 有身空寄夢,普天無地不留詩』。」

碧峰

[編輯]

按《重慶府志》:「碧峰和尚,棲郡西之龍洞寺,得道前知 時文侍郎微時,讀書寺中,每試其事,無不早驗。一日 與文對坐,偶大喝曰:『公僕有持餉自家來者,途次遇 虎,我為公逐之』。公初不信,少焉,家有人至,匜器俱碎, 雲值虎於途得暴雷擊之而散。」又:「文有弟同館,其攻 苦如一,而僧曰:『後文伯子當貴顯,惜不壽。文仲子雖』」 止明經,卻耄者以終。後果然。諸如此類,莫不先知。卒 之日,徒以火葬一鄉,猶於焰霧中見其人焉。

智旭

[編輯]

按《江寧府志》:「靈峰法師智旭,號滿益,俗姓鍾。父母持 白衣大悲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幼讀儒書,長而 出家,體究大事,細行無忒,皎如冰霜。究心台部,歷開 講筵。始入靈峰,作請藏因緣,草衣木食,若將終身。來 金陵,住祖堂,述唯識心要、相宗八要直解、彌陀要解。 移長干三藏殿,演《楞嚴》文句。生平不事干謁名公大」 人,執經問難者,必直決可否,不徇俗情。嘗有言曰:「漢 宋註疏盛而聖賢心法晦,譬如方木入圓竅也。隨機 羯磨出而律學衰,譬如水添乳也。《指月錄》盛行而禪 道壞,譬如鑿混沌竅也。《四教儀》流傳而台宗昧,譬如 執死方而醫變症也。」乙未正月,趺坐向西,稱佛而逝, 塔於靈峰眾香塢。

承皓

[編輯]

按《安陸府志》:承皓,荊門玉泉僧也。依大力院出家,後 遊方參北塔,發明心要,得大自在三昧。製犢鼻裩,書 歷代祖師名字,乃曰:「惟有文殊普賢較些子。」且書於 帶上。故叢林自為皓布裩。師示寂,門人圍繞,師笑曰: 「吾年八十一,老死舁屍出,兒郎齊著力,一年三百六 十日。」言畢而逝。

至剛

[編輯]

按《溫州府志》:至剛,瑞安陳氏子,號真翁。其父與江寺 僧妙慧善。一日,慧來語曰:『吾當以翼日午逝世』。至期 果然。師之鄰女夢慧告曰:『吾已托生陳家,眉有白毫, 是其驗也』。及生,果見白毫垂兩眉間。年十二,於永嘉 福聖寺祝髮受具。首住平陽之東林,樹幢說法,學徒 坌集,遷住開元,振舉宗綱,修繕廢墜。集《摩訶大目揵 連懺文》。刊以傳世。

相如

[編輯]

按《太平府志》:「相如,合肥人。愛隱玉山巔之勝,止於懸 崖斷壁中,緣竹編茅,不閉風雨虎狼,率相視曳尾去。 山有寺頗饒,僧眾爭欲供養之,相如不許。遊人往參, 餽果蔬粟麥則受,雖金錢滿橐,弗顧也。靜夜空林經 聲從雲際出,所居無半榻,朝夕枯坐其間,癯骨方瘇, 支節稜稜可數。涅槃先數日,與山鄰別,雲後十餘年 當復相見。」人擬之辟支佛云:

處珪

[編輯]

按《仙居縣志》:處珪,邑人,武魁陳正大之大父也,字瑩 中,號松筠。少不羈,嗜酒,縱聲妓,以詩著名。一日游廬 山,適值雲怡大師坐叢席,處珪詰曰:「『如何是英雄』?師 曰:『放下真英雄』。」曰:「如何是前因?」曰:「隨處是前因。」處珪 憬然悟,遂祝髮焚修,戒嚴行潔,深得不傳之心印。

湛明

[編輯]

按《臨海縣志》:「湛明,邑人。幼入山得禪,坐正觀法。中年 住錫雲峰,尤精戒行。陳寒山常師事之。將歸寂,見火 光滿山,漸近寺側,曰:『吾逝矣』。口占一偈而別。」

通振

[編輯]

按《江陰縣志》:「別溪通振禪師,少歷講座,晚究禪宗,得 法天隱,初住四溪、東禪諸處,後住江陰之華山,開闢 叢席,緇白景從師,行履篤實,有古尊宿風。語錄及雜 著行世。」

弘參

[編輯]

按《建州淨慈南詢弘參禪師傳》:「師名弘參,福建漳之 海澄楊氏子。母周氏,父早喪,遺腹而生師七歲茹齋, 幼有出塵之志,因母在,未敢遠離,母病不起。臨終問 曰:『我若去世,子作何事業』?師云:『出家』。母喜曰:『汝若出 家,先要度我』。語畢,合掌而逝。母喪事畢,遂投龜洋智

公出家。忽一日,思母遺囑,欲了生死,如何即得?」問一
考證
老宿:「如何是禪?」宿云:「山也是禪,水也是禪。」當時不決

其旨,偶閱《禪關策進》,始知有出生死之徑,聞鼓山永 覺和尚出世,往求開示,精勤參究,始契證。偈云:「髑髏 裂破色非聲,樝著金剛隻眼睛。得後方知無一事,年 年三月柳條青。」自此出嶺,遍參濟洞諸大宗匠。語默 有準,當機不讓,諸方稱為透網金鱗,而師終不自肯。 道經信州博山,參見古航,即以大事付囑,勉師住山, 偈曰:「凡情聖量病無差,最是嘵嘵害道芽。未到穿楊 難負悟,縱橫無敵最堪誇。」於玉泉結茅三年,限滿,四 眾請出世。開法淨慈,宗風大振。其上堂小參,機辯迅 速,手眼精明,片言隻字,學者珍為至寶。有《全錄》行於 世。

觀英

[編輯]

按《無錫縣志》:「觀英,號毅庵,合肥孫氏子。年二十出家, 參瑞光徹禪師,有省。已忽自疑曰:『使禪只如此,亦何 以參為』?一夕竟去,謁天童,參弁山,皆不得契。時靈巖 禪師住祥符,往見始肯依止,久之大悟。淨徹從上淆 訛,儲開罏靈巖,命為西堂,執竹𥰓煆煉學者。自是歷 諸名剎,皆從後付源流,令開法國清。至則鍵關六年」, 謝絕酬應。衲子苦其嚴冷,而儲獨重之。嘗曰:「今天下 會第一句者三人,老僧與具兄及毅庵耳。」具兄謂徑 山禮禪師也。歷主光嚴、祥符諸剎,晚乃退居邑雙河 之柏成庵。丁巳秋,示疾,歎曰:「吾為法求人無措吾機 者,今巳矣。學者各自勉師古人,若須拂子三十錢,買 取撲蠅蚋耳。」九月說偈而逝。聞眾悲慟。忽瞠視曰:「俗 氣未除。」乃瞑。塔龍山石門。

居溟

[編輯]

按《無錫縣志》:「居溟,字去息,蘇州徐氏子。初出家鄧尉, 後參靈巖儲禪師,依焉。時靈巖以著語課學者,甲乙 甚峻,溟輒得印可。自是機悟敏捷,既大徹受莂記,猶 在最初諸弟子之列。尋主祥符及邑之摩朅保安,而 住靜溪上寶華庵,頗樂其蕭曠。後繼靈巖祖席者二 年,復退居錫山,棲北禪之旁舍。閒門晝掩,修竹一庭」, 叩之移時,始自曳杖延客。嘗語:「學人參禪要知靜坐。」 又曰:「空卻此心是本,譬諸器用中空則能受物。」讀《宗 鏡錄》,謂「宗門淨土,本無異旨,吾死亦當西遊耳。」居常 憑几獨坐,不置書帙罏香等,亦不閉目跏趺,人不知 所為也。溟本半偈居士,王穉登之甥。然自言早時了 不解文義,悟後乃自得所《和宋栯堂禪師山居》詩四 十首,風格特妙。歲庚午三月,示微疾,有請說偈者,不 應,泊然而逝。世壽七十,塔於邑西開原之青山。

善酇

[編輯]

按《天台縣志》:「善鄼,字翼庵,永嘉人。年志學依退翁,剃 染於靈鷲溫研,十五夏而得法。戒行嚴精,修大悲懺 終其身。歷住秀州、真如、西泠、笑隱、國清、通圓四會,語 錄二十卷、和寒山詩二卷行世。」

方晟

[編輯]

按《無錫縣志》:「方晟,字雍簴,通州孫氏子。少為諸生,嘗 受業馬文肅世奇之門。中年歸釋氏,得法於靈巖儲 禪師,主無錫保安寺。既而退隱吳門寶華之南麓。其 宗旨務在言行相符,乘戒具急。嘗慨末法流敝,考古 證今,作《宗門崇行錄》。晚歸泰伯鄉之福慧庵,後遂逝 寂於此。」

允襲

[編輯]

按《天台縣志》:「允襲,字祖憲,通州人。得法退翁,歷住國 清、能仁、護國、延豐諸名剎,大振宗風,學人雲集,傳刻 語錄,著有《戞雲草》行世。」

隆琦

[編輯]

按《高僧摘要》:「隆琦,字隱元,福建東林林氏子也。父在 田,母龔氏。琦生六歲,父客於湘,家產日耗,難以攻讀, 漸以耕樵為業。每靜夜與二三友坐臥松下,仰觀天 河運轉,星月流輝,誰繫誰主,纏度不忒,心甚駭焉,遂 有慕佛之念。年二十,母與長兄欲定聘,自思身為男 子,不知父之遊蹤,急於娶,非孝也。因告母兄,將聘金」 為路用。直往豫章。抵南京,至寧波舟山見族叔,又至 紹興。經歷一載,囊已空。隨香船至南海朝觀音,見佛 地莊嚴,一時凡念冰釋。遂發心持齋,投潮音洞主出 家。明年二月,航海歸閩省母。母以為自天降下,喜不 自勝,勸母奉齋歸佛。越明年,母歸寂,會鑑源於印林 寺,方便接引,遂從削髮,即發願精修。辛酉往紹興顯 聖寺聽《涅槃經》,時聞本師費和尚之名,因遍處參尋。 壬戌鸚窩頂聽《法華》,冬在夾石碧雲聽《楞嚴》,忽聞密 老和尚來應金粟,即往參見。隨問:「學人初入禪門,未 知做工夫,求開示。」密云:「我這裏無有工夫可做,要行 便行,要坐便坐,要臥便臥。」師云:「蚊子多,臥不得時如 何?」密云:「一巴掌。」師有省,便拜云:「某甲會得和尚掌中 意。」和尚云:「道看。」師便喝。和尚云:「再道看。」師又喝。和尚 云:「三喝四喝後如何?」師云:「今歲鹽貴如米,自此日常 活潑潑地。」忽一日,窗外風吹入,寒毛卓豎,通身白汗, 大徹源底,便知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天下老和尚,情 與無情,盡在一毫頭,了了分明,無二無別,不可舉示於人。庚午春,黃蘗本寺請老和尚進山,師同回寺。辛 未,眾請住獅子巖。癸酉冬,馬峰請費和尚主席,命師 為西堂。一日,諸禪人頌百丈再參,馬祖一喝三日耳 聾,黃蘗聞之,不覺吐舌因緣。師亦頌云:「一聲塗毒聞 皆喪,遍野髑髏沒處藏。三寸舌申安國劍,千秋凜凜 白如霜。」呈上費老人,即圈出示眾,陞座付拂。甲戌,回 獅子巖隱靜。丙子夏,本山請繼黃蘗法席,郤之不能。 巖下有側石如舟,俱以不平為嘆。師一夜在石上坐, 持《大悲咒》三遍,默祝龍天:「此去黃蘗,吾道大行,為山 增色,此石可平。」祝畢歸室。次早,徒良哉報云:「石已自 平。」師乃名為自平石。適法通專使送大衣源流,至丁 丑仲冬,至開山堂。

通容

[編輯]

按《嘉興府志》:「通容,字費隱。年十四,禮慧山為師。十七, 參湛然和尚於華林寺,繼參壽昌經禪師,奮勵激切。 又見博山來禪師掀倒禪座,一眾駭然。二十五,往廬 山謁憨大師,反覆縱辯,震威大喝。作偈云:『吾年二十 五,氣宇吞佛祖。不過古人關,豈蹈今時路』。二十九,參 天童悟和尚於吼山問覿面相提事,凡七打,所有知」 見,渙然冰釋。四十二,繼席黃蘗。四十六,嘉禾蔡子穀 等請往金粟。順治乙酉移天童。庚寅,內翰范周請主 徑山。丁酉,住福嚴,凡五載,殿堂寮舍,百廢具興。辛丑 三月二十九日示寂,微笑而逝。茶毘,煙光所及,舍利 如雨,齒牙頂骨,五色燦然。所著有《法語》十四卷,及《五 燈嚴統》《祖庭鉗錘錄》《漁樵錄》《掛瓢集》別集,「《居士禪燈 錄》,《心經》,《鬥輪解》」諸書

按《高僧摘要通容》聞密雲寓吼山,遂往謁雲。雲問:「薰 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汝作麼生會?」師云:「水向石邊 流出冷,風從花裏過來香。」雲便休去。既而雲主金粟, 命職西堂。明年隨赴黃蘗,以源流衣拂付焉。崇禎丙 子歲,師自黃蘗遷金粟。丙戌遷天童,又遷超果,又遷 福嚴。順治庚寅,師受鎮將邑侯諸鄉紳請,上徑山,鉗 《錘衲子,寒暑弗懈。偶題》云:「五峰開似五蓮花,梵宇幽 居勝足誇。龍象繼蹤那有億?祖燈續焰自無涯。蒼松 夾道飛空入,翠竹藏天壓日斜。法座我登將甚說,萬 山圍繞笑趺跏。一片婆心,孳孳矻矻,不知老之將至 雲。」

無用

[編輯]

按《衡嶽志》:無用,奇僧也,不詳其名,江西饒州人。先居 匡廬。崇禎間,旅食南嶽,不住庵室,日夜行山中,高聲 念佛。夜逢群虎,無悸心,虎亦不為害。二十年,晝夜如 是。順治丁酉秋,偶至香水庵,染恙,緣石鼓自投江中, 由合江亭逆流而上,至瀟湘門。郡人奇之,收茶毗,入 葬茅平普同塔。有偈云:「人心癡呆不回頭,誰肯修身」 淨土遊。一句彌陀真極樂。凡情僧俗一齊修。

尺木

[編輯]

按《山西通志》:尺木,大同人,本姓朱。幼為弟子員,性聰 慧,善詩詠,工草隸。值闖逆之變,棄家雲遊,遍歷多方, 雖奔走風塵,嘗有言:「南泉十八歲解作活計,趙州十 八歲能破家散宅」,餘十八歲便有個入處,不假外求。 戊子入白下,過匡廬,遊南贛郡,自揣可以續佛慧命, 克振宗風。始薙髮於雩之龍坑菴,從崆峒戒子傳衣 缽,覓帆下江,至漢口延壽庵。歲癸巳正月二十三日, 早齋畢,忽問院主:「十王殿前那塊地,捨得麼?」答云:「捨 得。」師云:「抬我去。」遂趺坐而逝。午後現出笑像,口至耳 邊,垂涎不止。夜半轉來,索筆手書,遍示大眾。其《塔銘》 云:「卜地卜地,三上之三。乘時乘時,二月之二。萬彙萌 芽,造化順理。一稼反生,吾道乃逆。遇」雷而鳴,逢火出 世。其示範景淹云:「我徒好大言不慚,往往說拏定生 死,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今日幸博得一場如意,大快 大快!」至二月二日,師出定,沐浴剃鬚髮,現出紅光滿 面。持杖侍者扶至塔前,倏化老比丘,相問:「眾居士可 認得麼?」眾對畢,師仰天呵呵大笑,說偈擲杖而逝。著 有《銅鞮語錄》。

弘聖

[編輯]

按《宜興縣志》:「弘聖,字碩機,荊溪巫氏子。六歲始能言, 十九歲得重疾,哀求父母,送凈明庵剃度。疾愈,投澄 江十方庵受戒。後叩三峰藏和尚充侍者。又參金粟 悟和尚。一夕因問『薰風自南來』句,遂大悟。隱遯江右 雲陽山中,禪者輻輳。順治丁酉,坐化於羅山。」

行幟

[編輯]

按《寧波府志》:法幢名行幟,即溫州瑞安林增志也。崇 禎時,由進士仕至右春坊中允。自甲申變後,即薙髮 為僧,居呂峰山,後徙密印。尋遊鴈山。壬辰曳屩登雪 竇山,觀瀑布,拜石奇僧嗣其法。己未入大梅山,訪梅 子真故蹟,披茸剪荊,新唐僧法常舊觀。值歲饑,食蒿 餌,然松膏,怡然自樂,凡六載。丁未復還東甌,示寂於 密印焉。有作《四書附餘》一卷,與幟辨,其略曰:「『『尊解云: 『天有已也而命不已,人有已也而純不已』。是天與命 有二矣。《詩》不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乎』!仁者人也』,人 與純亦豈有異乎』?竊謂純亦不已,正是人無有已。若雲天命不已,人亦不已也。」又曰:「尊解云:『第識所為心 者,又無以害其心』。竊謂識得即是無害,若識得又無 害,是又分為兩事矣。」其見理精切如此。蓋能折衷於 儒、釋之間而貫通之,非徒緇流之學也。所著有《四書 攝提裁正》《嚴統雋》《東甌宗說》《通語錄》若干卷。

古燈

[編輯]

按《溫州府志》:「古燈本姓楊,舊名毓岳,永嘉人。母分娩 時,父夢異僧來訪,覺而生之。幼穎異不凡,髫時聲噪 黌序。嗣從藏經閣中讀《法華》所說十二因緣,憬然有 悟。甲申棄鉛槧,赴徑山,謁費隱和尚,遂薙髮焉,朝夕 印可。費公即欲分座,師辭去,㩦瓢笠遊五臺、金陵,復 至天台。台亢旱,有神降言:『師在天峰,若求彼即雨』。」有 司敦請,師就山中拈香,甘澍立沛。後歸瞿溪,建化城 院。天峰永和尚遣人授衣缽,力辭不受。偶至法通寺, 得疾。眾請偈,偈成,擲筆而逝。

本仁

[編輯]

按《無錫縣志》:「本仁,字明潔,姓李氏,邑故提學副使應 祥之子。初名仍枝,為諸生,試不售,甲申之變,去而歸 禪。始於邑西華嚴山,去其先人之墓五里而居。既而 之夫椒,將依祥符退翁。會已去之天台,不遇。潔既老 且病,不任行腳,乃復歸華嚴而卒。」

自濯

[編輯]

按《處州府志》:「自濯天童和尚之弟子。幼薙髮,長遊括 地,至椒山,見其岑寂幽靜,遂闢草結庵以居。後四方 多重其品行,為之構叢林,真修五十餘年,壽至古稀 外,於康熙三年六月之六日,坐化結龕,囑其徒曰:『三 年後可開是龕,存吾不燬法身,以為汝輩榜樣』。及期 啟龕,果如其言,徒眾祀之。二十年後,范庵和尚為之」 舉火,得舍利,建塔於是山。茲地原葉諱《烓公》,號「椒山」, 創書院於上,故名。

萬如

[編輯]

按《宜興縣志》:「萬如為覺初禪師高弟。覺初舊住龍池, 及出主天童,遂令萬如繼席。順治間,開堂說法,僧眾 歸者以千計,四方施者絡繹不絕。時山中多盜,覬覦 僧貲,夥聚往劫,及近寺,輒有虎隘其道,不容入。群盜 為法力所降,遂解散。」

箬庵

[編輯]

按《宜興縣志》:「箬庵,邑人俞安期子。年十八出家,為天 隱法嗣。後於杭州十八磵開堂。順治初,天隱圓寂,師 亦不知所終。」

弘儲

[編輯]

按《無錫縣志》:弘儲母夢異僧授金環而生。年二十五, 慨然曰:「大丈夫有一事,不知猶以為恥,況如來大法 乎?」遂見三峰藏禪師於邑之錦樹庵。尋從入鄧尉剃 染,嘗自期七日明道。至六日,危立如塑像,忽見兩行 僧相對問訊,嚗然自落。積劫未明之事,徹底現前。又 三年,遂獲印記。崇禎中,初住祥符,又主能仁、國清、興 化、靈石、天寧、瑞巖、靈岩、堯封、虎丘、月掌、龍華、金粟。後 遊湘楚,歷南嶽、福巖。所說語錄合百餘卷,以無礙辨 才,剪除窠臼,獨拔諸方。天童、三峰開創之後,至是抉 發無遺。嘗曰:「吾於唐、宋諸祖,殆無多愧。」前後往來梁 溪,說法時最多,其大弟子觀英、居溟輩皆久闡於錫, 故邑士大夫究心禪乘者皆宗之。後退老靈岩。康熙 十一年九月示寂。世壽六十有八。火後啟龕,忽大聲 如雷,放異光,燭草樹如晝。龕結五色琉璃塔於堯封 之巔。

弘璧

[編輯]

按《蘇州府志》:「弘璧,字剖石,無錫鄭氏子。十二出家,樂 誦《華嚴》,宛如宿習。參三峰藏和尚,嘗作《青州布衫頌》, 峰器之,目為涅槃闍梨。一日,與老宿相拜下,頓悟元 要,呈真佛、真法、真道三偈。峰喜曰:『涅槃闍梨,今為獅 吼闍梨矣』。結茅翠巖,峰藏疾,招回。門頭安行者,夢神 人輿擁一沙門曰:『聖恩主人到也』。明日璧至,遂令嗣」 席。平日掩關寂坐,四方名碩,向道諮叩。語惟真實相 為,皆服其高簡。晚年益棲心華嚴,復構華嚴壇,精擇 梵眾,六時修禮,感佛,中夜放光。他如天山塔、大雄天 王二殿、大悲壇、還元閣、祖堂、法堂、四宜堂等,次第鼎 新,檀施自湊。太傅金之俊復延修北寺古塔,三載告 成。遂還山出衣缽散眾。歲除周巡眾寮。勤苦示誨。歸 方丈。趺坐而逝。壽七十二。所著《語錄》八卷。及《廣錄》十 二卷。

永慈

[編輯]

按《寧波府志》:「永慈號道弘,俗家杭州,生而樂善好施。 常客於明州,至萬壽寺山門,遇一年少麗人,已忽不 見。入寺頂禮,見蓮花座上坐白衣大士,宛所見也。遂 決志出家,因禮三昧律師,為師祝髮華山。久之,再過 四明,寺,已閴寂無人。因念吾昔於此間示現,何可忘 之,遂留寺中。興廢舉墜,輪奐一新。立心慈悲,耑以濟」 眾為事。凡行腳往來,或貧不能活者,皆就食焉。值歲 饑時,日常數百人,永慈一無所怯。或不繼,則解所衣 衲,質米以歸,以是為常。其或就食者少,則轉自疑,謂「我所以待之者,必未至也。」其誠於濟人如此。檀護加 額曰:「親見如來。」康熙間,示寂,年八十。塔在城南三十 里之匯頭。

靈睿

[編輯]

按《臨海縣志》:「靈睿,號攝庵,姓鍾,邑人。少讀書,年二十 四,畢煙之夕,猛然棄家出西門,至留賢鋪,忽轉念回 至西門外復去,如是者三,及三次回城,門已閉矣。遂 徑往天台,將入華頂,路逢一僧,指示云:『可往大慈,禮 如恆師,以續智者一燈』。語畢不見。師遂入大慈寺,落 髮受具。寺居深山,虎白晝傷人。自師入釋後,屏跡遠」 去。居五載,年二十九歲。在東甌永嘉寺修大悲懺七 日,有老僧手持天然古木手爐,端坐聽講。自稱宋懺 主慈雲大師,聽畢即以木爐遺師,囑曰:「善持之。」言畢, 不知所往。由是虔修六期,持此爐手,與心一覺,心地 發明,若有冥助者。既而十乘三觀,了無遮障。遍歷教 苑,開堂講解,符文析理,大眾皈依。其在四明延慶寺, 有鵝伏方丈聽講,青鳥御花獻供,種種靈奇博學,六 籍皆通,與人言依五倫,亢者示之平,競者示之恬。嘗 曰:「佛無別法,要在常常提醒此心。」性至孝,每言及父 母,淚沾襟。僧臘五十七。手奉父母木主,刻不離身,稜 角為之磨削。父母墓在西郊外。晚年謝眾歸台,築度 親臺於大固山之麓。朝夕登高望壟而拜,時年已八 十一歲矣。康熙己未四月二十八日,作書示郡城有 道居士,稱智者大師,接引數次,在於初一日歸返天 台,並以木手爐遺之,曰:為後祀昌盛驗也。至月朔日 戌時,端坐誡侍僧曰:「人命將終,當擊鐘念佛,增其正 念。」口念偈曰:「百年聚首剎那時,分手從教任所之。仰 藉普門三昧力。願扶精爽向《蓮池》。」西向而逝。上首奉 靈龕。歸瘞於天台大慈寺佛隴東岡。

破山

[編輯]

按《四川總志》:破山禪師,大竹蹇氏子。幼讀志公禪師 《勸世歌》,至身世皆空處,不覺墮淚,遂棄家學道。嘗閱 《楞嚴》,至「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 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終日迷悶,往住黃梅破 頭山,立誓此生不悟無落此山。曾立懸崖,至第七日, 忽然人境雙空,眼前世界一平如掌,更無坑坎,不覺 墮身巖下,有省。從此南行,遍參名宿。至金粟,機鋒迅 利,才辯縱橫,眾以源流付之。住福城,《上堂》云:「金鋤削 盡千峰雪,露出天涯星月孤。照得世間人廓徹,都來 依樣畫葫蘆。大眾,還有依樣畫得者麼?有則不妨,好 手手中呈好手,紅心心裏射紅心。其或未然,山僧自 畫去也。」以杖打圓相,擲地云:「層落落,影團團,千古萬 古與人看。小參打底不是坐,參的不是禪。快活日子 不過,逐日思想成顛,所謂離心意識參絕聖路學凡。」 請幫助識別此字。又云:「參禪本要了生死,生死了時卻放參。欲了須 知下手處,揚眉瞬目剎那間。不隨喜怒哀樂轉,不被 貪嗔癡愛瞞。不著聖凡塵見解,不忘行住坐臥看。眼 耳鼻舌身意識,六門六賊緊牢關。即此便是真精進, 即此便是真危安。如是了知法戒性,水是水兮山是 山。」《晚歸蜀中》,開法梁山,將及十年,煙烽四起,蠻觸交 爭。師隨機開導,護惜殘黎。有土帥李鷂子者,殘忍好 殺。師以「上帝好生」勸之。李曰:「勸我不殺,須師食肉。」師 慨然從之,李亦從此稍戢。識者比之志公啖鴿,摩什 吞針。至康熙四年示寂,世壽七十,塔在昭覺寺。

正志

[編輯]

按《蘇州府志》:「正志,字檗庵,湖廣嘉魚人,俗名熊開元。 天啟乙丑進士,令崇明,調吳江,擢給事中,以直言廷 杖,編管武林。開元自少時受天如和尚記,參覺來生 大師。仕吳入三峰藏室。既值難,剃髯隱匡廬、南嶽間。 弘儲招致靈岩溫研七年,乃承印記。住三峰、興濟、潮 音、仰山、華山諸寺,皆不上堂,祗有示眾語六卷、《別錄》」 十二卷,尤重毘尼,《編次戒法》五卷。自仰山還吳,退居 真際而逝。

戒顯

[編輯]

按《蘇州府志》:「戒顯,字願雲,雙鳳王氏子。年十九,補諸 生,名藉甚。甲申三月,裂儒冠及文字,詣孔廟雜燒之。 遂上華山,從三昧光出家。後得法於靈隱。歷禮江右 之雲居、疏山、薦福、楚之雙峰、寒溪、安國、粵東之曹溪、 青源、閩之獅子林。靈隱退院,請顯繼席。後於佛日集 眾,告別而逝。顯長身廣額,具大人相,博通內外典,工」 詩善書。凡十坐道場,所至緇素傾向。初名瀚,字原達; 有二弟浮、湛,皆以諸生殉義死。

遠俊

[編輯]

按《無錫縣志》:「遠俊,字介石,邑故國子生王永嘉也。生 有至性,而躁急不能諧俗。變革之際,避地鄉居,遂不 入城邑,去依諸禪師於靈岩,薙染數年,得源流衣拂 之付。歷主瑞巖、徑山,未嘗為眾說法。晚而退居邑開 化鄉之洞庵,入滅後因塔焉。」又:「靈岩門人志元古嶷, 亦邑人,早化。」

行元

[編輯]

按《高僧摘要》:行元,號百癡,閩漳浦蔡氏子。幼習儒,怙恃繼失,依兄居住。年二十,功名不就,因憩同安邑邸, 夜夢有人呼曰:「時至矣,速前去。」明晨行遇戒師,偕入 長泰石獅巖,禮求薙髮。崇禎甲戌春,往黃蘗,參費隱 和尚。凡有所問,被痛棒打出。未幾,證入元奧,命掌記 室。戊寅,費老人主金粟,師為西堂,付衣拂,回建寧蓮 峰住靜。辛巳冬出世,隨移寶峰、百山二剎,及浙之太 平、長慶。戊子夏初,海鹽護法徐覲周等,以金粟虛席, 集眾卜請,師恬然自若。繼席六載,竭力勞心,衣缽微 貲,悉以供眾。癸巳八月,覲周送藏經入寺,即於明晨 退院。上堂云:「六載住持,全沒滋味。檢點將來,討甚閒 氣。何如?長松下,片石間,灑灑瀟瀟,科頭箕踞。任他道 法遷更蠓蠅口沸。且臨行一曲,如何演唱。」擊拂子云: 「囉囉哩,囉囉嗹。白髮催人容易老,寬懷無事是神仙。」 便行覲周同。諸檀護迎入梵勝,今遷明發。師有《語錄》 十六卷行世。

通省

[編輯]

按《寧波府志》:「通省,字質之,姚氏子。生而茹素,長攻舉 子業,善詩文,猶精究禪學。嘗至天童參密雲和尚,以 儒服往來。逮後,訪破山於金陵洞,受記莂於徑山之 費老人,遂命名通省,改號虛舟。諸弟於西湖雷峰之 麓,構一淨室,憩息其中,題曰『留錫』。戊申五月六日,忽 起坐榻中,援筆作偈曰:『百骸終潰散,覺性只如昨。我 從無量劫,弄影深知錯。今朝撒手行,也不問極樂。炎 炎五月天,冰凍堆丘壑。一陣西風來,吹落黃金索』。」書 竟,擲筆,惟見雪顱毿毿,氣湧如雲。良久而逝。弟子為 造塔於留錫庵之側。

楫庵

[編輯]

按《武進縣志》:「楫菴,邑廩生巫大章也。少孤,母疾篤,刲 股獲愈。崇禎庚寅,歲大荒,力請當事賑濟,躬為調劑, 全活者甚眾。四入棘圍後,不試學師給以廩金,卻之。 薙髮去。妻子入天台山國清寺供火頭職。於順治十 六年端坐入寂。有《爨餘草》《語錄》等書行世。」

晝林

[編輯]

按《武進縣志》:「晝林,姓祁,山陰明家子,庠生,原名奕禧, 駐錫於祥符寺,開闡法乘,不墮塵詮。峻節高風,洒然 絕俗。不數年,翛然而逝。」

大然

[編輯]

按《鎮江府志》:「笑峰大然禪師,丹徒冊田人,姓倪氏,宋 倪文正公思之裔也。名嘉慶,字篤之,別號樸庵。少沉 默好學。明天啟辛酉,由江寧學鄉薦,壬戌成進士,歷 官戶部主事,陞郎中。會烏程相溫體仁爭枚卜,傾東 林,緣侯司農恂定璫案,並嫉嘉慶,遂借事下嘉慶刑 部,七年論戍遣。比戍浙,范司空景文、倪學士元璐交」 薦,復官未赴。甲申,賊陷京師、江南,弘光初,遂改吏部 員外郎,尋再改戶科給事。以言事忤馬士英,出察淮 揚鹽政。已而愴念深沉治亂,遂入棲霞山為僧,參究 諸宗旨,得其奧嗣曹洞之覺浪法師,更名大然,號笑 峰。初,嘉慶在戶部時,裁陝西諸邊驛傳疏,力爭,恐滋 亂弗得,而流賊王嘉引李自成之禍,「果自是起」,竟以 致喪亡。生平在部科有《諫草》一卷,為僧有《五燈語錄》。 年七十有二。

恆證據禪師

[編輯]

按《歙縣志》:恆證據禪師,原籍新安程氏子。年十三,禮 霜輪和尚,薙髮,遍參叢席,依天童一十五載。臨別,天 童囑云:「子來辭我往南嶽,我亦酸腸亦歡樂。七十二 峰駕鐵船,呈僥舞棹須斟酌。」後師衍化、慶雲、水西、丁 山、斷山、梓山、杉山,最後住黃山慈光寺,暨開黃禪院, 大闡宗風,為黃山燃一燈。順治十四年十月二十四 日示寂。嗣法弟子八。水眉等。塔師全身於慈光剎基 之左。

函是

[編輯]

按湯來賀天然是和尚《塔誌》:雷峰天然是禪師,名函, 是字麗中,別字天然,華首獨和尚法嗣也。本姓曾,世 為番禺望族。初名起莘,字宅師。生而胎胞紫衣,墮地 始出。六歲就外傅,自覺身若隕虛,大哭而返。如是者 再。十三,思註《周易》,問太極相生於塾,師為依文解說, 師曰:「此名言耳,太極究為何物?且兩儀未生,極從何 住?兩儀既判,極從何去?」塾師不能答。十七,補諸生,輒 以康濟為己任,遽求出世。父母曰:「汝欲出世,當俟名 成。」師體志懋勉,蔚為名儒。年二十六,舉崇禎癸酉鄉 試榜。視功名富貴,與己無與。上春宮。歸途病劇,感異 夢而愈。自是斷欲絕葷,參究益力,衣不解帶者彌月 大悟。元宗謁獨和尚於黃岩,往返扣擊,針芥相投。獨 示以偈曰:「《風旛》一頌解投機,千里同風事亦奇。三上 黃岩問端的,實知野老不相欺。」復上公車,舟次南康, 值獨和尚移鍚歸宗,詣求祝髮。先是詔行保舉,師以 大臣交薦,當得美官,乃謂選官不如選佛,棄猶敝屣。 省親廣州,開法訶林。師以文人慧業,深入真際,直見 本源,斷諸委曲,全提正令,大闡綱宗。行無等慈,目空 千古,緇素禮足,凡數千人。甲申後,避地雷峰,旋徙棲 賢,更歷華首、芥庵、海幢、丹霞諸剎。師雖處方外,仍以忠孝廉節垂示及門。以故學士大夫從之遊者,每於 生死去就,多受其益,甚深諦信。抑且為法忘軀,競相 落𩭄,紹隆聖種,弘贊宗猷。父母妻妺子媳,先後俱著 條依,實有以作觀感也。晚年退居紫霄峰之淨成,猶 孜孜汲汲,為法求人。時佛法濫觴,惟師門風孤峻,與 諸方異。會有宰官猷以世法繩諸剎,乃返雷峰。既而 示疾,預剋去期。臨行手偈示眾,端坐而逝。壽七十有 八,僧臘四十有七。著有《楞伽》《楞嚴》《金剛》三疏、《禪醉》《焚 筆》《似詩》諸書。

函可

[編輯]

按《僧函可禪師塔銘》,「函可,字祖心,別號剩人,惠州博 羅人。本姓韓。父曰纘中,明萬曆進士,官禮部尚書,諡 文恪。師生聰穎,少補諸生,有聲。性好義,豪快疏闊。有 貧士冤獄,自分死,師密白得免。士方德有司廉斷,久 而知韓公子所為。嘗獨出里門,為市兒所窘。識者報 家人追至,將赴理。師遽止曰:『彼惟弗知,故敢爾。豈有 吾輩不能忘人誤犯』?」其豁達愛人如此。比文恪公捐 館舍京師,師奔喪,往返萬餘里,哀毀未嘗一日間迨 歸,閉戶絕交遊,悒悒無生人趣。聞余參空,歸自匡山, 師亟入廣州,一見,且拉余住止園,凡兩月。適空隱老 人至東官,乃相謁。因僧問諸識義,師從旁擊節,隱曰: 「此子根器大利。」指示參趙州,無字。有頌呈曰:「道有道 無老作精,黃金如玉酒如澠。門前便是長安路,莫向 西湖覓水程。」從此微細披剝,無虛旦夕。兩踰月,復舉 勘破婆子話,更豁然。隱曰:「子今得不疑也。」即隨入匡 山,剃落登具,命掌記室,還住華首,又命充都寺。甲申 變後,以請藏至金陵,行李過城,閫為守者擒送軍門。 當事疑有徒黨,拷掠至數百,械送至京。途次幾欲脫 去,感大士甘露灌口,乃安忍如常。逮下刑部獄,越月 釋發瀋陽。師初至瀋陽,因達藏主閱藏,普濟為諸苾 芻疏通經義,講席欣然,多席座下,乃領大眾瀋內外 戶,咸仰師寬大,益篤信宗門。開法之日,元旦,喇嘛率 諸遼海王臣道俗,稱佛出世。自普濟歷廣慈、大寧、永 安、慈航、接引、向陽,凡七坐大剎,會下凡五七百眾。忽 一日曰:「我後十日必去集大眾告誡」,皆宗門勉勵語。 搜丈室,無長物,平日所蓄衣拂如意杖笠,悉分付侍 僧。孑然一身,囑行後全軀赴渾河,示偈曰:「發來一個 剩人,死去一具臭骨,不費常住柴薪,又省行人挖窟, 移向渾河波裏,赤骨律秖待水流石出。」眾「環跪乞留 肉身哀懇再三乃默然端坐而逝。」瀋之人迎龕入千 山建塔。蓋順治十六年己亥十一月也。師世壽四十 有九。坐夏二十。

皇清

[編輯]

弘覺

[編輯]

按《寧波府志》:「弘覺,字木陳,號山翁,廣東大埔林氏子。甫冠,棄弟子員,從匡廬若昧明法師薙染受具戒於憨山清大師得法,為天童密雲悟和尚繼席。後退居五磊,遷台州廣潤、越州大能仁、吳興道場、青州法慶,復循四明,再主天童。順治間。」

世祖章皇帝嚮師名徵召至京,前席問道,留住齋宮。萬

善殿結冬開堂,封號弘覺禪師,錫以敕印,並賜弘法禪寺額。一日與師語及密雲禪師有「生不同時」 之嘆,因進處士曾黥所繪《道影》。喜甚,遂

命供奉王國材臨摹二幅,具一沉香龍座。

親送至萬善方丈。指所畫衣褶曰:「此皆朕手自著墨。」

也。即賜藏大童原像,留中供養。又賜《悟和尚語錄》,入藏流通。賜關公及左右二將軍像共三軀,為山中護法。賜服玩外,凡頒三衣,前後共十一頂。

御書扁額、「詩畫手卷」、及「存問手札、共若干軸」、回山造

《奎煥樓》以藏之。師辭南還隨。

命中官「留衣拂、杖、笠、蒲團、念珠之類九事,存供大內。」

兼留門人本月、本晢擇城南善果、龍安二大剎,出帑金三千兩俾之開法。今

《上御極二師疏請還山」因》賜「馳驛回天童。

玉林

[編輯]

按《宜興縣志》:「玉林禪師,江陰楊氏子。年十九,偶打翻器,見浮漚,即決志出家。事天隱,天隱稱為再來人。後開堂磬山海會,順治戊戌。」

世祖章皇帝詔迎入禁,問:「如何是孔、顏樂處?」對曰:「憂心 悄悄,慍於群小。」

「世祖」大悅,敕封「大覺禪師」,賜帑金,歸葬其母。庚子春,遣

使,賜紫衣金印。冬再詔入京。《辛丑》春,今

上命重臣驛送南還。乙卯,以「善權寺火,怏怏」圓寂。

半庵頭陀

[編輯]

按《歙縣志》:「半庵頭陀,胡姓,名文柱,法名行印,號半庵,良干人。明天啟間,曾任內閣中書舍人,掖」

左忠毅於廷時,並杖不死,能竟收左骸骨。順治二年,兩膝患人面瘡,經七年,一日,瘡口氣騰出,作語稱是梁時盧昭容被害洛陽宮,半庵不解,怒曰:「弒昭容者誰?」 庵悟,遂力疾書《經》一千二十卷。患平。康熙三年,寓江寧大報恩寺修藏禪院。知府富平陳開虞允紳士請入志,載流寓經藏院中,有碑記。半庵曰:「我歙人也,何忘本根?」 以所書「《妙法蓮華》《仁王》《護國般若》」 等經二十卷,供黃山慈光寺。

元潔瑩禪師

[編輯]

按《武昌府志》:上方寺第一代方丈元潔瑩禪師,雲門湛禪師法孫,弁山瑞禪師法嗣。初住洞山,順治甲午年,合邑迎住上方開山,嗣住弁山。康熙辛亥,師年六旬,赴雲門請,出院日,拈世尊於涅槃會上以手摩胸,告眾云:「汝等善觀吾紫摩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後悔。若謂吾滅度,非吾弟子;吾不滅度,亦非吾弟子」 等語。眾異之。至壬子閏七月二十六日,師示微疾,馳書辭諸山,併檀護。大眾造方丈,請末後句。師趺坐朗聲召云:「大眾!」 大眾諾。師云:「聽取!聽取!」 泊然而逝。眾始知前出院拈示意。

超杲

[編輯]

按《無錫縣志》:「超杲,號玹水黃氏子。生有異徵,年十三出家,得法於龍池,既而遊京師。」

世祖章皇帝聞而召之,遂蒙顧問,歷主「《慈雲》,廣濟杲嘗。」

南歸,修建惠山、嵩山二剎及錫山龍光塔,皆久圯之。後捐資鼎新。至躬自升屋,親采繪之事,稱有造於桑梓。杲性孝,前後遭父母喪,皆克盡志。後遊楚歸,至儀真,示寂千佛寺。

原直

[編輯]

按《武進縣志》:原直,武進橫林王氏子。生有異祥,其母夢金日墮床,赤光滿室,俄而師生。夙根敏慧,幼肄儒業,與同捨生較滕上閣序,一遍輒成誦,止遺三字。年十九入泮,喟然歎曰:「讀世書何如出世法耶?」 娶於莊氏,生一子。後婦以節死,師感焉。遂入靈巖,從繼起和尚薙髮,刻意冥搜,苦身勵行者六年。一旦大悟。乙未,辭靈岩,欲訪馬祖遺跡於南嶽。路徑九峰,眾留開法三年。復出鄂渚,入寶陀。寶陀為巖頭和尚道場,祖塔迷沒不可得。師指大樹下曰:「此祖塔在也。」 令人披荊榛闢土,果得舍利一瓶,共四十九顆,重建祖塔,人以為巖頭再來雲。過洞庭,至華林,入衡州花藥寺。逾年,受南嶽福嚴之請。遊望日亭,憇靜室,棒喝鉗錘,警迷甚力。至潭州,龍王現形受戒。至今祀者必素食葷酒,不許入廟門。又至曹溪合山,坐六祖方丈。合山比歲多虎,師至,虎皆遠遁。韶人奇之,建伏虎亭。線將軍聞之,遣使迎入西粵。所到香花夾道。抵桂省,居定粵寺。由是弔湘山,識慈明生處。壬寅,卓錫德山,遠邇輻輳。偏沅巡撫周召南數往來咨決,師一日預告以別期,至期趺坐而化,道臘五十有六。是時分巡湖北道陳士本,師同邑人也。親為舉火焚其蛻,煙燄中現一金身羅漢,騰空張目四矚,萬人羅拜。周召南勒碑「德山」 紀其異。

恆轉

[編輯]

按《江陰縣志》:「恆轉,靖江人。住鎮山,苦志清修,誦經念佛,無他事。康熙二十年七月,先十日預知時至,至二十九日,沐浴更衣,入龕端坐,合掌而逝。時年六十八歲。塔於本山。」

濟恆

[編輯]

按《靖江縣志》:「濟恆,字巨渤,生有異慧。十歲時,即語其父,求為僧未果。年十七,有妻雖同寢處,然不解衣,如是者三年。至二十,乃決意披剃,入本邑崇聖寺,見僧眾所行俱無當,乃之杭之廣孝寺講究內典。繼往湖之中峰寺習靜三年,遂得了義,受衣缽於具德。順治巳丑,住廣陵天寧寺,淮揚諸宰官縉紳多敬禮焉,從」 之者常千餘人。有《語錄》三卷行世。

導禪師

[編輯]

按《衡嶽志》:寶華諾諾導禪師,金陵劉氏子。少依朝宗和尚於祗院林,得受具戒於天童,居古虔寶華寺。以順治戊戌托缽到湘南,卓錫白門禪林。上堂問:「十方聚會,選佛場開,向上一句如何舉唱?」師云:「月落。」請幫助識別此字。「千杵江空鴈一聲。」進雲。「畢竟如何保任。」師便喝。後師仍歸寶華。以法付超本全具。令住白門。

習融

[編輯]

按《滎陽縣志》:「行腳僧習融,不知何人,寓港南六廟。甫踰年,忽於康熙九年六月,遍告通鄉,刻期而逝。又赴庠友蕭自英家與約,為之藏塔。翼日,同合鄉數百人至河干,掘地為坑,解衣跏趺說。」

偈訖。瞑目垂手而寂。為之聚土成塔,距縣不數百武。

竺庵

[編輯]

按《江寧府志》:「棲霞竺庵禪師,名大成,楚人。幼豪邁,喜飲,好為詩。忽於夢中有儆,投南嶽無礙和尚出家,閱高峰狗䑛熱油鐺話,到處諮詢,無能答者。發心參方,其師送至博山,值雪關大師至小祗園,成以前話問之,雪師云:『伱狗子即今在甚麼處』?成答不契,打出隨上博山。執事不容討單,成念少喪父母,雖薙染出家」 ,又未蒙師友之教,遂失聲大哭。雪關大師憐而許之,成於佛前,誓欲發明己事,蒲團默坐,猛提話頭。忽聞開靜魚聲,通身汗下。又久之,豁然爆地,始知落處。雪關大師熟視良久,曰:「汝捉得賊也。」 癸未,再參浪丈人,益臻微奧。開法南嶽壽昌匡廬,以掃塔至金陵,紳士留住棲霞,門風峻絕,無敢當鋒者,洞宗為之再振。

按《衡嶽志》:竺庵得心印於覺浪和尚,住壽昌禪寺。順治丁酉,移錫南嶽毘盧洞廣濟禪寺。上堂,僧問:「諸眾設供,請和尚舉揚般若,如何是般若?」 師云:「三腳蝦蟆吞卻月。」 問:「如何是般若體?」 師云:「井裏紅塵撲海飛。」 問:「如何是般若用?」 師云:「闍梨分上未在。」 乃云:「古人先明道眼,然後山居。道眼若未發明,安知鋤頭底下有無」 盡生涯。拆腳鐺邊有現成活計。縱饒上座覿面拈出。未免白雲萬里。

方宜

[編輯]

按《浙江通志》:「方宜,字夢曙,苕人。出家法相寺左筆。善書,有詩名。張鼐、董其昌並稱之。年十九,有悟,盡棄章句,續雲棲放生之會,不替者三十年。闢叢席於上鄉之淳橋。康熙改元,仲冬二十五日,遍禮佛像,集徒講演《金剛經》一卷。次日,至大江之濱,卓杖大聲曰:『好江水』。遂泊然立化。」

德修

[編輯]

按《浙江通志》:「德修,錢塘人,寓方家峪茶亭。先是薙髮,後習靜北山窮谷中,與猛獸雜處,面壁二十年,不知其參尋何自。後住茶亭,康熙七年元宵日,忽出衣單分給人,雲當別去。及早,自取水沐浴,召鄰人為封龕,說偈曰:『無拘無朿,不與形役,逍遙自在。正月十六,眾竊笑之。見其㩦火入龕趺坐,龕纔合,火自內出,風熾』」 燄疾。《頃刻而化》。

明照

[編輯]

按《衡嶽志》:「明照禪師,號別山,黃陂阮氏子。早住西園,登講座於茅坪、湘潭諸處,卓錫龍泉。於康熙元年八月登祝融峰,同襄陽袁奐唱和。有《衡嶽詩》三十首。」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