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21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二百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十六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二百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二百十六卷目錄

 道教部彙考四

  明二世宗嘉靖十九則 穆宗隆慶三則 神宗萬曆三則 愍帝崇禎二則

皇清崇德一則 康熙二則

 道教部彙考五

  魏書釋老志

  隋書經籍志

  三餘贅筆道教二宗

 道教部總論

  史記太史公自序

  雲笈七籤混元皇帝聖紀

  朱子語類論道教

  青巖叢錄論道教

神異典第二百十六卷

道教部彙考四[編輯]

明二[編輯]

世宗嘉靖三年徵道士邵元節入京封為真人統轄三宮總領道教賜金玉銀象印各一[編輯]

按《明外史邵元節傳》:「元節,貴溪人也。幼喪父母,出家 為龍虎山上清宮道士,從其師範文泰受龍圖龜範 元始太虛之學,又師事李伯芳、黃太初,咸盡其術。寧 王宸濠召之,辭不往,放浪江湖間。世宗嗣位,惑內侍 崔文等言,好鬼神說,日事齋醮。諫官屢以為言,不納。 嘉靖三年,徵元節入京,見於便殿,大加寵信,俾居顯」 靈宮,專司禱祀。雨雪愆期,禱有驗,封為「清微妙濟守 靜修真、凝元衍範、志默秉誠致一真人」,統轄朝天、顯 靈、靈濟三宮,總領道教,錫金玉、銀、象印各一。六年,乞 還山,詔許馳傳。未幾,趨朝,有事南郊,命分獻風雲雷 雨壇。預宴奉天殿,班二品。贈其父太常丞,母安人,並 贈文泰真人,賜元節紫衣、玉帶。給事中高金論之。帝 怒,下金詔獄。敕建真人府於城西,以其孫啟南為太 常丞,曾孫時雍為太常博士,歲給元節祿百石,以校 尉四十人供灑掃。賜莊田三十頃,蠲其租。又遣中使 建道院於貴溪,賜名「仙源宮。」既成,乞假還山。中途上 奏,言為大學士李時弟、員外旼所侮。時上章引罪,旼 下獄獲譴。比還朝,舟至潞河,命中官迎入,賜以蟒服 及「闡教輔國」玉印。先是,以皇嗣未建,數命元節建醮, 以夏言為監禮使,文武大臣日再上香。越三年,皇子 疊生。帝大喜,數加恩元節拜禮部尚書,賜一品服。孫 啟南、徒陳善道等咸進秩。贈伯芳、太初為真人。帝幸 承天,元節病,不能從,無何死。帝為出涕。贈少師,賜祭 十壇,遣中官錦衣護喪還。有司營葬,用伯爵禮。禮官 擬諡「榮靖」,不稱旨,再擬「文康」,帝遂兼用之,曰「文康。」榮 靖。啟南,官至太常少卿。善道亦封清微闡教崇真衛 道高士。隆慶初,削元節秩諡。

嘉靖十八年,授陶仲文「高士」,號「尋封真人。」

按《明外史陶仲文傳》:「仲文初名典真,黃梅人。好神仙 方術,嘗受符水訣於羅田萬玉山,與邵元節善。嘉靖 中,由黃梅縣吏為遼東庫大使,秩滿,需次京師,寓元 節邸舍。元節年老,宮中黑眚見治不效,因薦仲文於 帝,以符水噀劍,絕宮中妖。莊敬太子患痘,禱之而瘥, 帝深寵異。十八年南巡,元節病,以仲文代。次衛輝,有」 旋風繞駕。帝問:「此何祥也?」對曰:「主火。」是夕,行宮果火, 宮人死者甚多。帝益異之,授神霄保國宣教高士,尋 封神霄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 嘉靖十九年授陶仲文及其子孫徒婿爵秩,自是道 教盛行。

按《明外史陶仲文傳》:「仲文,嘉靖十八年封神霄保國 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明年八月,欲令 太子監國,專事靜攝,太僕卿楊最疏諫杖死,廷臣震 懾,大臣爭諂媚取容神仙,禱祠日亟,以仲文子世同 為太常丞,子婿吳濬從孫良輔為太常博士。帝有疾, 既而瘳,喜仲文祈禱功,特授少保禮部尚書。久之,加」 少傅,仍兼少保。仲文起筦庫,不二歲,登三孤,恩寵出 元節上。乃請建雷壇於鄉縣祝聖壽,以其徒戚宗仁 為左至靈,馳驛往督,黃州同知郭顯文監之。工稍稽, 謫顯文典史,遣工部郎何城代督,趣甚急,公私騷然。 御史楊爵、郎中劉魁言及之。給事中周怡陳時事有 「日事禱祠」語。帝大怒,悉下詔獄拷掠,錮之十年。吏部 尚書熊浹諫乩仙,即削其籍。自是中外爭獻符瑞,焚 修齋醮之事,無敢指及之者矣。帝自二十年遭宮婢 變,移居西苑,日求長生,郊廟不親,朝講盡廢,君臣不 相接,獨仲文得時見,見輒賜坐,稱之為師而不名。心 知臣下必議己,每下詔旨,多憤疾之辭,廷臣莫知所 措。小人顧可學、盛端明、朱隆禧輩皆緣以進。其後,夏 言以不冠《香葉冠》,積他釁至死,而嚴嵩以虔奉焚修蒙異眷者二十年。大同獲諜者王三帝,歸功上元,加 仲文少師,仍兼少傅、少保一人,兼領三孤,惟仲文而 已。久之,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兼支大學士俸,廕子 世恩為尚寶丞。復以聖誕加恩,給伯爵俸,授其徒郭 弘經、王永寧為《高士》。

嘉靖二十九年,封陶仲文「恭誠伯」,其徒封「真人。」廕子 世昌為國子生。

按《明外史陶仲文傳》:「嘉靖二十九年春,京師災異頻 見,帝以咨仲文。對言慮有冤獄,得雨方解。俄法司上 纘宗等爰書,帝悉從輕典,果得雨。乃以平獄功,封仲 文恭誠伯,歲祿千二百石。其徒郭弘經、王永寧封真 人。仇鸞之追戮也,下詔稱仲文功,增歲祿百石,廕子 世昌為國子生。」

嘉靖三十一年,數建齋醮,修《元帝宮》。

按《名山藏典謨記》:「嘉靖三十一年二月五日,以太上 道誕,建醮永壽宮。九日,示百官,勿謂弗經,欺元而謗 上。敕故工部侍郎陸傑齎白金十一萬,修元帝宮於 太和山。七月先萬壽節建醮大高元殿二十五日。八 月建壽旦醮朝天宮三日夜。九月修秋報大齋於朝 天宮三日夜。十一月建秋報歲典於洪應雷宮,十二」 月,修《謝歲典》於內殿,命大臣祭告六宮廟,百官吉服 齋戒,法師停刑五日,雪,百官表賀。

嘉靖三十二年屢建齋醮。又以陶仲文言,發帑銀與 道士張演昇建大清橋。

按《名山藏典謨記》:「嘉靖三十二年正月,遣禮部侍郎 孫陞建安神醮於承天元佑宮,二月,建春告大醮於 朝天宮,三月,建祈年大典於大高元殿,又建祈年典 於洪應雷壇,兼求雨焉。四月,建吉典雷壇仙宮,停封 十三日。七月,建生辰醮於雷壇。」上諭禮部:「朕丕承父 天母地洪眷大道帝師,匡扶內宄,殛滅外寇,平寧,恩 祐加隆。勿謂邇君,勿似臣鄰之義。茲月下旬及八月 初旬,高元等壇,修景慶等儀,其毋違怠,以為民先。」九 月建秋報大齋大高元殿七日,朝天宮三日。十一月 冬至,建《景命圓慶典》於仙宮九日。十二月修《歲成大 典》。十四日,雪,群臣賀。以天臘節建醮大高元殿,停封 二十八日。

按《明外史陶仲文傳》:「『嘉靖三十二年,仲文言:齊河縣 道士張演昇,建大清橋,濬河,得龍骨一,重千斤,又突 出石沙一脈,長數丈,類有神相。臣已助募萬五千金, 乞佐以內帑』。帝即發銀,如仲文所募。時建元嶽於湖 廣太和山,既成,遣英國公張溶往行安神禮。仲文偕 顧可學建醮祈福。」

嘉靖三十三年,數修齋醮,供奉《青詞》,加「道士楊常靜 道號」,加「陶仲文廕子百戶。」

按《名山藏典謨記》:「嘉靖三十三年正月壬寅朔,建元 旦醮大高元殿,停封事二十八日。三月,以四方災異, 建祈祐典七日,又建景祐吉典於大道殿七日。五月, 以地臘節醮內殿七日。七月,建啟祝醮於西苑,停封 五十五日。八月,高士中輔正一等官王弘賓、道士楊 常靜皆加道號有差。九月,建秋報大齋朝天宮三日」 夜;再建秋報大齋,朝天宮三日夜。鄔景和在直,當撰 文辭,不諳元理。上不悅,罷之。時醮清馥殿,景和方進 香,聞命遂趨出。醮成,上賞諸臣銀幣與景和,景和言: 「臣無功受賞,請許臣辭,他日將效裹革銜環以報。」上 大恨其不祥,曰:「裹革銜環願君耶?」黜為民。十月,建秋 報醮典洪應壇七日。十一月,舉《謝元大典》內殿冬至 修景慶元修醮於西苑九日。

按《明外史陶仲文傳》:「嘉靖三十二年,仲文建醮祈福。 明年聖誕,加恩廕子錦衣百戶。帝益求長生,日夜禱 祠,簡文武大臣及詞臣入直西苑,供奉青詞。詞臣皆 舍本業,工巫覡詞,以取媚四方。奸人段朝用、龔可佩、 藍道行、王金、胡大順、藍田玉之屬,咸以燒煉符咒,熒 惑天子,然不久皆敗。獨仲文恩寵日隆,久而不替,士」 大夫或緣以進。又創「二龍不相見」之說,青宮虛位者 二十年。

嘉靖三十四年,建《祈報大典》齋醮。賜徽王道號、「金印 道者」,賜名、給誥命。

按《名山藏典謨記》:嘉靖三十四年二月建大祈歲典 六日,三月建祈年醮洪應雷壇,七日建神應軒於西 苑。上曰:「朕奉《洪應祈典》之中辰,下役不敬,以是不無 欺誹者,豈可諉為數有而快其謗志?其復啟壇修七 日毋怠。」八月,上為壽,奏示齋府曰:「今月十日,小臣始 誕,躬覲大高元殿,前期三朝為首,節後三辰慶周。啟 建金籙,欽承玉眷,大祝七晝夜,修設羅天寶醮二千 六百分位。仰惟父天保命,母地育生,底宗子以成仙, 賜愚臣而得道。慶臻宗社,禧衍家邦。」《萬壽節》,命朱希 忠攝拜天元極殿,群臣望朝奉天門上曰:「近得徽王 薦奏,一道者獲太上之元,其賜徽王清微忠孝翊教 輔化真人道號予之金印,道者賜名」通妙散人,給三 品誥命。九月,建秋報大齋,朝天宮三日夜。又建秋報 大典於大高元殿七日。十月,建祈報大典於洪應雷壇六日。

嘉靖三十五年,修醮建殿,上皇考妣道號,並自稱,亦 累加道號。

按《名山藏典謨記》:「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建謝雨典於 雷宮三日。五月,建真武殿於齊雲山,六月,造帝真殿。 七月,建延生典高元殿。五十日,取中庫銀十萬為內 供。八月,以徽王載埨不法,追收故所,賜其父恭王真 人印。九月,舉秋報大齋洪應雷壇七日。」

按《明外史陶仲文傳》:「嘉靖中,帝移居西苑,日求長生, 青宮虛位者二十年。至三十五年,上皇考道號為三 天金闕無上玉堂都仙法主元元道德哲慧聖尊開 真仁化大帝,皇妣號為三天金闕無上玉堂總仙法 主元元道德哲慧聖母天后掌仙妙化元君。帝自號 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元真君,後加號九天弘 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 真人元虛圓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再號太上大羅 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 大真人、元都境萬壽帝君。」明年,仲文有疾,乞還山。獻 上歷年所賜蟒玉、金寶、法冠及白金萬兩。既歸,帝念 之不置,遣錦衣官存問,命有司以時加禮。改其子尚 寶少卿世恩為太常丞,兼道錄司右演法,供事真人 府。仲文得寵二十年,位極人臣,然小心慎密,不敢恣 肆。三十九年卒,年八十餘。帝聞痛悼,葬祭視邵元節, 特諡「榮康惠肅。」世恩後至太常卿。隆慶元年坐與王 金偽製藥物,下獄論死。仲文秩諡亦追削。

嘉靖三十六年,建「祈報大典」齋醮。

按《名山藏典謨記》,嘉靖三十六年三月,建大祈典於 大高元殿,歲祈典於洪應雷壇各五日。六月,上諭禮 部曰:「殿廷之災,不及大內,上天恩宥,朕當祗戴。其舉 醮乾清宮九日,諸司停封如例。」十月,建秋成報典於 大高元殿五日。十一月,以大光明殿成及景命修報, 遣祭告朝天宮。上曰:「是典禮特隆重者,諸司其停刑」 止封吉服蒞事。自是日至於來月之朔、毋怠毋欺。 嘉靖三十七年建《諸大典》齋醮

按《名山藏典謨記》,嘉靖三十七年正月,散官王金聚 芝為山以獻,曰「仙應萬年芝。」凡百八十餘本,有徑尺 八寸者。上悅,賚金幣,建首祝景度吉典於內殿九日。 三月建二祝景度吉典於內殿九日。四月建景命瑞 典於御仙宮九日。五月建三祝景度吉典於乾光壇 五日。七月建景祝吉典於大光明殿七日。閏七月以 壽明殿成及聖旦屆期建祝延典於內殿。停常封。八 月建大齋朝天宮三日夜。

嘉靖三十八年,建春祈年、一陽欽天寶諸大典 按《名山藏典謨記》:「嘉靖三十八年二月建春祈典於 朝天宮,歲例祈年典於大高元殿各三日,九月建秋 報大典大高元殿,十一月建一陽欽天寶典大高元 殿九日。」

嘉靖三十九年,建「諸大典」齋醮。

按《名山藏典謨記》:「嘉靖三十九年正月丁卯朔,建啟 籙迎恩典大高元殿二十五日;二月舉歲祈禋典大 高元殿三日,修祈年典洪應雷宮七日;三月建祈民 醮洪應雷宮十五日;六月建天寶大典於大高元殿, 停常封至八月二十止;八月建萬壽大齋朝天宮三 日夜;九月建安神典於大元都殿七日;秋報大典大」 高元殿三日。十月建「金籙酬恩秋報大齋」朝天宮三 日夜。建秋成典於洪應宮。

嘉靖四十年,建「諸《大典》」齋醮。

按《名山藏典謨記》:「嘉靖四十年二月,建春祈大典大 高元殿,三日,重建祈年典於洪應雷宮七日。四月以 雨未足,分遣使者六人,建萬壽醮於元嶽、鶴鳴、龍虎、 齊雲、三茅、王屋諸山,道士十一人齎香帛於各省撫 臣祭鎮海河瀆山川之神。命鎮守湖廣安遠侯震醮 承天元佑宮。七月,以萬春宮成,建迎恩典於大高元」 殿。禁常封三十有四日。八月建萬壽大齋、朝天宮三 日夜。

嘉靖四十一年建諸大典。又因玉兔、靈芝、嘉禾之瑞 修醮。其年鄒應龍劾嚴嵩父子等不法,以《贊元壽君》, 特優眷。是冬又遣使訪求方士,及符錄祕書。

按《名山藏典謨記》,嘉靖四十一年正月丙戌朔,修《三 慶吉典》於內殿。二月,修春祈大典大高元殿三日。三 月,玉兔生子二,謝元告廟,群臣表賀,舉恩生瑞醮二 十五日。四月,鄠縣散官金進靈芝五色龜,授太醫院 御醫。上曰:「龜靈芝色數兼五,非元賜耶?」遂命希忠告 廟,群臣表賀兔再生二子。上曰:「元恩重示,延生之祥」, 特為罕遇。命駙馬詔告太廟,建謝典焉。五月,御史鄒 應龍劾奏嚴嵩子世蕃孫錦衣鵠、中書鴻,其家奴中 書羅龍文不法狀。上曰:「人惡嚴嵩久矣。朕以其贊元 壽君特優眷,乃縱逆醜子負朕,其令致仕,予傳去。」有 司歲給祿米百石。其家世蕃等下鎮撫拷問之。三法 司擬罪以聞,遂即陞應龍為通政司右參議。嚴嵩乞 哀自劾,不許。法司坐上世蕃戍煙瘴,鵠鴻、龍文於邊遠衛,上特宥鴻為民,使侍嵩老。嵩雖去,上忽忽不樂 也。恐大學士徐階不如嵩謹奉元,群臣復欺謗曰:「朕 遂傳位裕王,退老西內,顓祈長生。」階等諫,上曰:「則必 皆仰奉上命,同輔君闡元修仙乃可。臣下有再言嵩 者,並鄒應龍斬之矣。」六月,以萬壽節屆,修「迎恩大典」 於高元等壇。九月,以瑞兔嘉禾生,建「承恩大典」,命公 溶等告六宮廟府部等衙門,皆叩帝壇而奏香。建秋 報典大高元殿三日。十月,建「承佑總慶吉典」七日。 按《明外史佞倖傳》:帝晚年求方術益急,陶仲文、顧可 學輩皆前死。四十一年冬,命御史姜儆、王大任分行 天下,訪求方士及符籙祕書。儆江南、浙江、山東、江西、 福建、廣東、廣西,大任畿輔、河南、湖廣、四川、山西、陝西、 雲南、貴州兩人遍採訪。四十三年十月,還朝,上所得 《法祕》數千冊,方士唐秩、劉文彬等數人。兩人擢侍講 學士,秩等賜第京師。儆不自安,尋引退。大任入翰林, 不為同官所齒。隆慶元年正月,言官劾兩人所進劉 文彬等,已正刑章,宜並罪。吏部言:「儆等奉命採訪,似 非希覬。但其巡方時頗遭物議,法宜奪職。」從之。 嘉靖四十二年舉《祈報大典》,又因災祥,各見修醮。是 年,嚴嵩延道士藍田玉為醮,以聞,賞賚有差。

按《名山藏典謨記》,嘉靖四十二年二月,上曰:「壽源祝 帝,萬法景修。自十一日始至丁卯後五日,皆毋以雜 瀆擾。」三月舉祈年大典,洪應雷宮七日。四月,嚴嵩歸 至南昌,延道士田玉等為上醮鐵柱宮以聞,玉因以 所藏《召鶴符驗法》書附奏,嵩、玉皆賞賚有差。上諭內 閣曰:「天降玉兔一,於昨歲總生十子內四數之一。今 日午時,緒生四瑞,語爾知焉。」階率群臣表賀建宮壇 典三日,告太廟。按緒龜也龜曰元緒六月甲子,醮大高元壇,至 八月終止,停常封。八月,建壽醮朝天宮三日。九月,上 偶使人醮壇,壇道士中佩,不在有惡。刑部員外郎邵 畯者,言「中佩過畯為夜飲。」上怒,命皆捕杖之,畯黜為 民。建秋報大齋大高元殿三日。十月,建醮萬法壇九 日,停常封。十一月甲申,火星逆行,建禳典,百官素服 修省五日。乙未,順次奏謝於禳壇。十二月,上曰:「自今 月二十四日至來正二十日,首欽大壇報繼,重新甲 臘,以承眷佑。其止封諸雜毋擾」雲。新甲者,以明歲為 甲子也。

嘉靖四十三年建《祈報大典》。又以「祈祥三錫」修法醮。 是年臣民為上建醮,皆蒙賞賚。

按《名山藏典謨記》:「嘉靖四十三年正月,舉慶祝星典 萬法殿四日以迎元甲。二月,建天保二祝景度典,停 常封。七日,建春報大齋朝天宮三日夜。閏二月舉歲 祈典大高元殿。三月建景祝大典於太極殿九日。五 月分遣使者建醮鶴鳴,諸山道士進香嶽鎮海瀆以 祝壽。乙卯,桃夜降於御幄,上喜,修迎恩典五日。丙辰」, 桃復降,白兔生二子。上益喜,謝元告廟。頃之,壽鹿亦 生二子,群臣表賀。上以奇祥三錫,天眷非常,並手詔 答之。建洪法太素殿。八月三日,醮大光明壇,至於月 終。停雜封。御醫金聚芝三百六十六本為「萬壽香山」, 三以獻,賜白金。是歲,天下臣民進法祕仙桃瑞芝,及 為上建醮祝釐者甚眾,皆蒙賞賚。以萬壽節醮朝天 宮。九月,建秋報典於大高元殿三日。十一月,上諭禮 部:「朕承皇眷,遇甲元慶始之年,建典迎恩,其停刑禁 屠,止常封九日。百官吉服蒞事,修《圓景預祝大典》九 日。」

嘉靖四十四年,屢建「大典」,作醮事。

按《名山藏典謨記》:「嘉靖四十四年正月辛亥,上不豫, 授法士秩文斌為太常博士兼右演法,中孚希濂、太 忻守貴為協律郎兼左至靈。二月丙子,上瘳,遂舉吉 典於大都元殿七日。三月建金籙大典大都元殿七 日。五月,方士胡大順故緣陶仲文以進,仲文死,坐斥。 至是更名以寧,遣其子玉元隨妖人廷玉進水銀藥」, 詭言呂祖示萬壽金書,授以不老方。因上所倖方士 藍田玉、羅萬象、太監趙楹以獻。上問以寧安在,田玉 等遂詐上旨徵之。至則上書屢求見,乃大順也。命之。 箕曰「不降。」問宮怪言二十一年宮變,枉死者為之,亦 坐藍道行下獄,故有所使然。上問階,階言「大順等皆 無賴小人,田玉尢甚,世蕃黨也,水銀決不可餌。箕降 或有大較。此曹非能究其術,搆結上,左右得上意,或 能答。今猝不能,故托不降,宮怪久矣,聖人所不道。若 夫詐傳微旨,罪惡特深,望聖明速斷。」上悟,詔錦衣逮 問,送法司重擬之。趙楹匿殿櫺中,將為大順伺閒訴, 上大怒,付拷司禮監,與大順俱下法司獄論斬,楹斃 獄中。上責尚書黃光昇匿囚不令肆市曹,得自斃。奪 郎中良曙俸二月。六月,以萬壽節建各壇醮,停封八 月終止。八月,建壽醮朝天宮三日夜。上諭禮部曰:「頃 者朕御褥及案上各有藥丸一,天賜也,朕親奏謝於 太極殿。溶等其分告朝天六宮廟。」遂建《謝瑞典》於紫 皇殿。命大學士徐階、嚴訥、李春芳,尚書郭樸、高拱伯、 方承裕為上香使。督祝官道仍分詣各宮廟行禮。十 一月,舉《一陽大典》於萬歲山壇。十二月,修「懺禳大典於洪應雷宮。三日,建「報歲大典」於萬壽宮。停常封,至 正月二十五日止。

嘉靖四十五年六月,舉《天保元修》醮於內殿,至八月 止。閏十月舉《一陽大典》於萬壽山壇。

按《名山藏典謨記》云云。

穆宗隆慶元年正月削奪故真人邵元節陶仲文爵誥毀其坊牌墓碑籍田宅撤西苑大高元等宮殿亭臺名額[編輯]

按《名山藏典謨記》云云。

隆慶二年正月,革「正一真人」名號,奪其印,以其裔孫 張國祥為上清觀提點。

按《名山藏典謨記》云云。

隆慶四年九月,編置方士王金、陶倣、劉文彬等於口 外。

按《名山藏典謨記》云云。

神宗萬曆四年題准差往祭告各陵道士止穿本等服色[編輯]

按《明會典》、凡道士差遣。萬曆四年題准、道士差往各 陵寢祭告者。止穿本等服色。不許假補太常寺官。擅 乘轎輿、及香帛木匣之外、多用人夫,致擾驛遞。 萬曆五年、仍准、復正一真人名號。

按《明會典》云云。

萬曆七年,諭「張真人免朝覲。」

按《明會典》:「萬曆七年諭張真人,方外之流,無民社寄, 其朝覲免行。」

愍帝崇禎十三年詔追贈皇五子通元顯應真君禮部上疏切諫[編輯]

按《春明夢餘錄》:崇禎十三年十二月禮部諫殤王不 宜加道號疏為傳奉事祠祭清吏司案呈,崇禎十三 年十一月十三日奉本部送該內府遞出揭帖,奉聖 旨:「皇五子悼靈王追贈為孺孝悼靈王通元顯應真 君,禮部擇日具儀來行,欽此。」欽遵傳奉到部,送司案 呈到部。恭照皇五子孝敬性成,神靈天授,誠為千古 希覯。皇上以「孺孝」二字弁於王封,用表岐嶷;而復錫 以道號,盛典也,亦異典也。臣等方手額讚歎,豈敢復 有異議?但臣部歷稽《職掌》所載冊封典禮,皆有王號 而無道號。蓋王號以世法垂儀,闡懿易名,皆古今共 遵之典;道號以神道設教,元感靈通,寔不可思議之 事。皇五子儼然王也。自古帝王至德要道,未有不以 孝為首稱。皇上以儒道治天下,表章《孝經》,垂訓萬世。 而皇五子年甫五歲,孝本生知,誠有成立,屏藩所不 能及者,稱為「孺孝悼靈王」;傳之中外,洵足光昭孝治。 惟是追封真君之儀,遍察《大明會典集禮》《國朝典彙 正》《續文獻通考》《杜佑通典》及《本部職掌》等書,皆茫無 可循。臣等禮官也,禮所已行者,自當恪為遵依,仰承 懿美。若其未經行者,亦不敢擅自撰擬,敢有乖違。萬 一使好異者以臣部為《嚆矢》,而循常者復以臣部為 《射的》,則臣等之罪大矣。

崇禎  年,以中外多事,遣羽流為章醮之舉,上及 后妃親往行禮。

按《玉堂薈記》:「崇禎時,中外多事,每遣羽流於南城為 章醮之舉。上與后妃密往行禮,自文華殿西夾道中 往來。一日,有部僚接本在會極門,忽傳駕還,遑遽避 入文華門西直房,於窗隙中窺見上乘小輦,輦前立 兩宮娥,其次後輦,又次田袁二妃輦,歷歷見之,不知 上亦窺見矣。俄使中璫問姓名,上復遣諭之,至外勿」 言也。

皇清[編輯]

崇德 年[編輯]

《大清會典》:「崇德間,定滿洲、蒙古、漢軍、巫師、道士跳神。」

《驅鬼逐邪》以惑民心者,處死。其延請跳神逐邪者,亦治罪。

康熙元年[編輯]

《大清會典》:「康熙元年,凡有邪病,請巫師道士醫治者。」

須領巫師道士稟知各都統,用印文報部,方許醫治。違者,將巫師道士交刑部正法。其請醫治之人,交刑部議罪。

康熙十二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二年,議准無為白蓮焚香混元龍。」

元、洪陽、圓通、大乘等邪教惑眾,聚會念經,執旗鳴鑼,聚眾拈香者,通行八旗直省嚴行禁飭,違者照例鞭責枷號。

考證

道教部彙考五[編輯]

《魏書》。

《釋老志》
[編輯]

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 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千變 萬化,有德不德,隨感應物,厥跡無常。」授軒轅於峨嵋, 教帝嚳於牧德。大禹聞長生之訣,尹喜受道德之旨。 至於「丹書紫字,昇元飛步之經;玉石金光,妙有靈洞 之說。如此之人,不可勝紀。」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 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世 上。所以秦王、漢武,甘心不息,靈帝置華蓋於濯龍,設 壇場而為禮。」及張陵受道於鵠鳴,因傳《天官章本》,千 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成法道。有 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諸神,咸所統攝。又稱劫數, 頗類佛經。其延康、龍漢、赤明、開皇之屬,皆其名也。及 其劫終,稱天地俱壞。其書多有禁祕,非其徒也,不得 輒觀。至於化金銷玉,行符敕水,奇方妙術,萬等千條。 上雲「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滅禍」,故好異者往往而尊 事之。

《隋書》
[編輯]

《經籍志》
[編輯]

《道經》者,云: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 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 與佛經同。而以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 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祕道,謂之開劫 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 是其年號。其間相去經四十一億萬載,所度皆諸天 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 及諸仙官,轉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所說之經,亦稟 元一之氣,自然而有,非所造為,亦與天真常存不滅。 天地不壞,則蘊而莫傳。劫運若開,其文自見。凡八字 盡道體之奧,謂之《天書》,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輝照 耀,驚心眩目,雖諸天仙,不能省視。天「尊之開劫也,乃 命天真皇人改囀天音而辯析之。自天真以下,至於 諸仙,展轉節級,以次相授。諸仙得之,始授世人。」然以 天尊經歷年載,始一開劫,受法之人,得而寶祕,亦有 年限,方始傳授。上品則年久,下品則年近。故今受道 者,經四十九年,始得授人。推其大旨,蓋亦歸於仁愛 清靜,積漸修習,而致長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與 道合體。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 受《洞元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 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 不識。受者必先潔齋,然後齎金環一,並諸贄幣,以見 於師。師受其贄,以籙授之,仍割金環,各持其半,雲以 為約。弟子得籙,緘而佩之。其潔齋之法,有黃籙、玉籙、 金籙、塗炭等齋。為壇三成,每成皆置綿蕝,以為限域, 傍各開門,皆有法象。齋者亦有人數之限,以次入於 綿蕝之中,魚貫面縛,陳說愆咎,告白神祇,晝夜不息, 或一二七日而止。其齋數之外有人者,並在綿蕝之 外,謂之「齋客。」但拜謝而已,不面縛焉。而又有諸消災 度厄之法,依陰陽五行數術,推人年命書之,如章表 之儀。並具贄幣,焚香陳讀,雲奏上天曹,請為除厄,謂 之「上章。」夜中於星辰之下,陳設酒脯餅餌幣物,歷祀 天皇太乙及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 之為「醮。」又以木為印,刻星辰日月於其上,吸氣執之, 以印疾病,多有愈者。又能登刃入火而焚敕之,使刃 不能割,火不能熱。而又有諸物,服餌辟穀,金丹玉漿, 雲英蠲除滓穢之法,不可殫記。云:「自上古黃帝、帝嚳、 夏禹之儔,並遇神人,咸受道籙,年代既遠,經史無聞 焉。」推尋事跡,漢時諸子道書之流有三十七家,大旨 皆去健羨,處沖虛而已。無上天官符籙之事。其黃帝 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故言陶弘景者,隱於句容, 好陰陽五行風角星算,修辟穀導引之法,受道經符 籙。武帝素與之遊,及禪代之際,弘景取圖讖之文,合 成景梁字以獻之,由是恩遇甚厚。又撰《登真隱訣》,以 證古有神仙之事。又言神丹可成,服之則能長生,與 天地永畢。帝令弘景試合神丹,竟不能就。乃言中原 隔絕,藥物不精故也。帝以為然,敬之尤甚。然武帝弱 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猶自上章,朝士受道者眾, 三吳及邊海之際,信之愈甚。陳武世居吳興,故亦奉 焉。後魏之世,嵩山道士寇謙之,自雲常遇真人成公 興。後遇太上老君,授謙之為天師,而又賜之《雲中音 誦科誡》二十卷,又使玉女授其服氣導引之法,遂得 辟穀,氣盛體輕,顏色鮮麗。弟子十餘人,皆得其術。其 後又遇神人李譜,雲是老君元孫,授其《圖籙真經》、劾 召百神六十餘卷,及銷鍊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法。 太武始光之初,奉其書而獻之。帝使謁者奉玉帛牲 牢祀嵩嶽,迎致其餘弟子,於代都東南起壇宇,給道 士百二十餘人,「顯揚其法,宣布天下。太武親備法駕 而受符籙焉。自是道業大行,每帝即位,必受符籙,以 為故事,刻天尊及諸仙之像而供養焉。遷洛已後,置道場於南郊之傍,方二百步,正月、十月之十五日,並 有道士歌人百六人,拜而祠焉。」後齊武帝遷鄴,遂罷 之。文襄之世,更置館宇,選其精至者使居焉。後周承 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籙,如魏之舊,尋與佛法俱滅,開 皇初又興。高祖雅信佛法,於道士蔑如也。大業中,道 士以術進者甚眾,其所以講經,由以《老子》為本,次講 《莊子》及靈寶昇元之屬。其餘眾經,或言傳之神人,篇 卷非一。自雲天尊姓樂,名靜信,例皆淺俗,故世甚疑 之。其術業優者,行諸符禁,往往神驗,而「金丹玉液長 生之事,歷代糜費,不可勝紀,竟無效焉。」

《三餘贅筆》
[編輯]

《道教二宗》
[編輯]

今之道家,有南北二宗。其「南宗者,謂自東華少陽君 得《老聃》之道,以授漢鍾離權,權授唐進士呂巖、遼進 士劉操,操授宋張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 光授陳柟,柟授白玉蟾,玉蟾授彭耜。其北宗者,謂呂 巖授金王哲,哲授七弟子」,其一丘處機,次譚處端,次 劉處元,次王處一,次郝大通,次馬玨及玨之妻孫不 二,此外又有所謂全真者,其名始哲。蓋哲大定中抵 寧海州,馬玨夫婦築庵事之,題曰「全真。」由是四方之 人凡宗其道者,皆號全真道士。

道教部總論[編輯]

《史記》:

《太史公自序》
[編輯]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 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旨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 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 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嘗竊觀陰陽之術,大 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 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 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 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節 用,不可廢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 不可改也。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 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 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 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旨約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 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於 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 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 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 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 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夫儒者以六 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 不能究其理,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 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墨者 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 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糲粱之食,藜藿之羹。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 哀。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則尊 卑無別也。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 要曰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 雖百家弗能廢也。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 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 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 踰越,雖百家弗能改也。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 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若 夫控名責實,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道家無為,又 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 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 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 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 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其實 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窾》言不聽, 姦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 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復反無名。凡人 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 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 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 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雲笈七籤[編輯]

===
《混元皇帝聖紀》
===悟者即心得道,迷者觸向乖真。人能崇識老君,尊而

敬之,則得真正道矣。《論》曰:「夫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 不可聞,聞而非也。」蓋示理教俱空,寂而不動也。而道 亦能使未見者見,未聞者聞,此明境智相發,感而遂 通也。然通寂雖殊,其至一焉。故曰:「道常無為而無不 為。」以此論之,蓋由人心者也。夫心之念道,凡有二種: 「一念法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 二念真身猶如虛空,圓滿清淨,不生不滅。若於此相, 未能明審,須憑圖像,係錄其心。當鑄紫金,寫此真形, 泥水銅綵,稱力所為,殿堂帳座,旛華燈燭,隨心供養。」 如是真身想念,功德齊等。若能洞觀非身之理,圖像 真形,理亦無二。是以敬像隨心獲福,報之輕重,惟在 其心。念念增進,自然成道。所謂「人能念道,道亦念人」, 即此之謂也。

朱子語類[編輯]

《論道教》
[編輯]

老氏初只是清淨無為,清淨無為,卻帶得長生不死。 後來卻只說得長生不死一項。如今恰成個巫祝,專 只理會厭禳祈禱,這是《經》兩節變了。

道家有《老》《莊書》,卻不知看,盡為釋氏竊而用之,卻去 倣傚釋氏經教之屬。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寶悉為 人盜去,卻去收拾他人家破甕破釜。

「道教最衰。儒教雖不甚振,然猶有學者班班駁駁說 些義理。」又曰:「佛書中多說佛言,道書中亦多雲道言。 佛是個人道,卻如何會說話?然自晉來已有此說。 道家之學出於老子,其所謂三清」,蓋倣釋氏三身而 為之爾。佛氏所謂三身:法身者,釋家之本姓也;報身 者,釋家之德業也;肉身者,釋迦之真具而實有之人 也。今之宗其教者,遂分為三像而駢列之,則既失其 指矣。而道家之徒,欲倣其所為,遂尊老子為三清元 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 悖戾僭逆,莫此為甚。且玉清元始天尊既非老子之 法身,上清太上道君又非老子之報身,設有二像,又 非與老子為一,而老子又自為上清太「上老君」,蓋倣 釋氏之失,而又失之者也。況《莊子》明言老聃之死,則 聃亦人鬼爾,豈可僭居昊天上帝之上哉?釋老之學, 盡當毀廢。假使不能盡去,則老氏之學,但當自祀其 老子、關尹、列莊之徒,以及安期生、魏伯陽輩。而天地 百祠,自當領於天子之祠官,而不當使道家預之,庶 乎其可也。

論道家三清,今皆無理會。如那兩尊,已是詭名俠戶 了。但老子既是人鬼,如何卻居昊天上帝之上?朝廷 更不正其位次?又如真武,本元武,避聖祖諱,故曰真 武。元,龜也;武,蛇也。此本虛、危星形似之,故因而名。北 方為元武七星,至東方則角、亢、心、尾象龍,故曰蒼龍; 西方奎、婁狀似虎,故曰白虎;南方張、翼狀似鳥,故曰 「朱鳥。」今乃以元武為真聖,而作真龜蛇於下,已無義 理。而又增天蓬、天猷及翊聖真君作四聖,殊無義理。 所謂「翊聖」,乃今所謂曉子者。真宗時有此神降,故遂 封為真君。

青巖叢錄[編輯]

《論道教》
[編輯]

老子之道,本於清淨無為,以無為為體,以無為而無 不為為用。《道德經》五千餘言,其要旨不越是矣。先漢 以來,文帝之為君,曹參之為臣,常用其道以為治,而 民以寧一,則其道固可措之國家天下也。自其學一 變而為神仙方技之術,再變而為米巫祭酒之教,乃 遂流為異端矣。然而神仙方技之術,又有二焉:曰煉 「養也,曰服食也。此二者,今全真之教是已。米巫祭酒 之教亦有二焉,曰符籙也,曰科教也,此二者,今正一 之教是已。」煉養之事,黃帝之書雖頗及之,而皆後人 依倣而託之者。及赤松子、魏伯陽者出,實始為之。至 於盧生、李少君、欒大之徒,則又變煉養為服食,其為 術愈偏矣。符籙之事,黃老之書所未嘗道,張道陵、寇 謙之等實創為其法。及杜光庭與林靈素輩則又變 符籙為經典科教,其為事益陋矣。然嘗論之,煉養之 說,歐陽子嘗刪正《黃庭經》,朱子嘗改註《參同契》,二公 大儒,皆不以其說為非。山林獨善之士,用以養生長 年,固未為得罪於名教。科教之說,鄙陋不經,庸黃冠 資,是為逐食之具,為世患蠹,亦未甚鉅也。獨服食符 籙二說,本邪僻謬妄,而凡惑之者,鮮不罹禍。欒大、李 少君、于吉、張津之流,以此殺身。柳泌、趙歸真之徒,以 此禍人,而卒以自嬰其僇。張角、孫恩、呂用之輩,遂以 此敗人,天下國家而不顧矣。今也煉養服食,其術具 傳,而全真之教,兼而用之。全真之名,昉於金世,有南 北二宗之分,南宗先性,北宗先命,近時又有真,又道 教有七祖康禪之教,其說又自相乖異。至於符籙科 教,具有其書,正一之家,實掌其業,而令正一又有天 師宗師,分掌南北教事。而江南龍虎閣、皂茅山三宗 符籙,又各不同。先儒有云:「道家之說,雜而多端。」其信 然矣。又謂「其書皆昉於漢桓帝之時,今其」經典,以為天師,永壽年間受於老君是也。世傳《太平經》最古且 多,今不復存。然其所言「與國廣嗣」之說,殆不過房中 鄙褻之談。若《大洞》等經,大率六朝以來文士之所造, 雖文采可觀,而往往淺陋,無甚高論。朱子謂佛學偷 得老子好處,後來道家只偷得佛家不好處。執是說 以求之,道家之本末可論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